稅收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20:47: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稅收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稅收改革

財政稅收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財政稅收是我國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也應深化財政稅收改革,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目前,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文以此為基礎,對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財政稅收;管理制度;財政預算;財政支出

1引言

我國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了這一偉大的民族目標,我們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深化財政稅收改革,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堅實經濟基礎是一個國家富強的表現,然而財政稅收又是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一個完善的財政稅收政策對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下文首先對我國財政稅收政策現狀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提出了一些深化財政稅收改革的建議。

2我國當前財政稅收政策現狀

財政稅收是一個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可細分為收入和支出兩部分。國家財政稅收入的主要支出去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國家產業經濟結構進行優化升級;二是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縮小地區間的貧富差距;三是對微小企業進行扶持,使國家經濟產業鏈保持完整;四是進行社會福利保障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是加大科研投入,保證我國堅持走科教興國之路;六是國防軍費支出,保證我國的領土完整和人民安全。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通貨膨脹,國內一些商品供不應求或供大于求的現象經常發生;二是房地產帶動國家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房價迅猛增長,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導致一些優質企業和資本因成本問題將資產轉移到海外,使我國經濟發展有所放緩;四是國內物價不斷上漲,導致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五是貧富差距繼續加大,雖然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大多數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理想,有些地方依然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和孩子上學問題。因此,我國必須對財政稅收政策進行深化改革,以期我國經濟可以更快更好的發展。

查看全文

稅收征管改革思考

我國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自50年代至80年代,實行征管查集于一身的模式。也就是以專管員為核心的管理模式;80年代中后期,進行以征、管、查分離為核心內容的稅收征管改革,在稅務機關內部將稅收征收、管理和檢查劃分為各自獨立的職能部門,實行征管權力的分離和制約,同時實行專業化管理、以提高征管效率。

1996年新的稅收征管改革任務是建立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其特點在于由分散型、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規范型管理轉變;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現代化的科學征管方式轉變;由上門收稅向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轉變;由專管員管戶的“保姆式”、包辦式管理向專業化管理轉變;其核心是管理機制的轉變。稅收征管體制改革以來,征管水平提高很快,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收征管新格局,基本適應了稅制調整與完善的要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基層征管實踐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征管職責劃分、人員分工、相互協作等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必需的一些配套措施和外部環境還不夠理想。

一、目前基層征管工作中的問題

(一)計算機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發揮。現行征管模式依托計算機進行稅收管理,而計算機的運用是以信息的準確、全面為基礎的,涉稅信息資料的采集和分析是整個稅收征管活動的基礎。但實際運用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一是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擬手工操作,信息傳輸仍有相當比例是紙質傳輸,造成征管各環節信息不暢。二是與工商、銀行、海關、財政、統計等部門還沒有實現網絡連接和信息共享,涉稅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時,體現不出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三是軟件的開發和應用不規范,目前基層使用的各類軟件達十幾種且數據的統計口徑不一致,應用中相當一部分人員素質不高,專業人才、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先進設備許多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和運用。甚至對現有的程序,也不能做到真正用好管好。計算機巨大潛能由于使用者的限制無法發揮出來,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稅收征管的業務組合銜接不暢。機構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稅收管理權被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機構間職責范圍難以劃分清楚,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工作分配環節多,無增值的管理環節多,造成上下對應困難,信息傳導不暢、衰減;征收、管理、稽查三個系列之間界限明顯,信息相對封閉,協調配合能力弱,銜接不暢。

(三)稅源監控管理乏力。新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戶變為管事。集中征收后,并未根據信息化要求,采取現代化的稅源管理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征收人員與納稅戶之間的直接接觸大大減少,基本上處于被動受理的狀態,稅收信息來源渠道窄,且對有限的稅源信息利用不夠,致使稅務部門對納稅戶數、納稅人基本情況、稅源結構及變化趨勢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稅源監控管理乏力,特別是對重點稅源戶和異常戶的管理弱化。

查看全文

稅收改革的背景探索

一、我國稅收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國進行稅收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背景因素。

(一)各地方政府違規減免稅的現象愈演愈烈

當前,各地為了吸引外資,不惜一切代價,紛紛給予外商各種優惠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按照我國現行的稅收管理體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確授權的以外,各級地方政府均無權制定稅收減免政策。然而現實情況是,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越權制定了各種減免稅“土政策”,包括納稅前的減免優惠和納稅之后的稅收返還,即先征后返,在稅歉入庫之后,財政進行“退庫”,將稅款返還給企業。因為某些稅種是中央、地方共享稅種,地方如果擅自減免就等于變相剝奪了中央收人。國稅總局曾于2004年對開發區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大規模的檢查,發現在全國2527個開發區共查出1000多家企業存在區內注冊、區外經營問題,接近全部被查企業的一半。檢查中還發現了擴大稅收優惠適用范圍、提高優惠比例、延長優惠期限、違規減免稅收等問題。違規企業累計少繳稅款達4.3億元。稅務機關同時還清理出不符合稅法規定的地方違規涉稅文件88份。④國家稅務總局又公布了《關于開展減免稅政策落實情況調查活動的公告》,對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管理的各種減免稅進行調查。如此大規模的調查反映了國稅總局對當前減免稅問題的高度重視,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違規減免稅導致地方惡性競爭,已經嚴重阻礙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國經濟的區域協調發展。

(二)地方主體稅種缺乏,導致地方政府過于依賴非稅收人

當前地方稅收體系中稅種雖多,但缺乏對地方財力具有決定性影響且長期穩定的稅種,稅源零暈分散,受制因素多,稅源潛力小。而且地方政府的稅收管理權限偏小,地方稅的立法權完令集中在中央,省級以下政府沒有地方稅的立法權,地方政府不能根據當地公共支出需要及本地區域特征開設稅種籌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稅收依存度過小,地方稅收收入遠遠滿足不了地方財政支f“的需要,越來越依賴各種預算外收入以及舉債收入。以海為例,上海城市建設飛速發展,面貌¨新異,但建沒項目所需資金巨大,現有的財政預算收人只是杯水車薪。上海市政府在上世紀八、九}年代主要依靠國有土地資源收益、直接或間接舉債,以及通過政府信用帶動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建設等方式,籌集巨額城市建設資金。從上世紀9o年代中期開始的十年時間里,上海通過土地批租,共籌措資金1000多億元人民幣。②土地資源是政府手里的巨大財富,因而成為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舉債雖然是國外地方政府獲得收入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我國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各地方政府大量通過下屬投資公司發行企業債券,并為其提供擔保,以獲取資金用于城市建設。例如上海市市、區(縣)兩級政府各自成立了許多家政府性投資公司,作為其融資主體,如市政府有十大投資公司,各區(縣)政府都有2~5家不等的投資公司,一些公司根本沒有盈利,有些純粹就是借債公司,它們憑借其政府背景搞舉債投資,最終債務大部分都得由地方財政來負擔,從而為地方政府帶來較大的財政風險。

查看全文

農村稅收改革實踐探討

關鍵詞:農村稅收稅費改革稅收征收成本

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發展新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這項改革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進行的,其目的是規范農村稅費制度,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鞏固農村基層組織政權,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長期穩定。順利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個大局。

一、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來認識農村稅費改革的重大意義中央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決策是順乎民意、民心的德政之舉,是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農村稅費改革表明了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這次農村稅費改革,是建國五十多年來,我國農村繼、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關系,使農民擁有了土地這一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政治和經濟上翻身作主人,喚起了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情,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大發展。家庭承包經營沖破了舊體制對農村生產力的束縛,使農民獲得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了我國農村的歷史性巨變。農村稅費改革就是通過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充分保障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財產所有權,鞏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同時,促進農村基層政權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職能,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推進村民自治,完善農村管理體制,使農村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基礎,進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農村稅費改革還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進入90年代,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長期短缺、限量供應的緊張狀況已基本結束,開始進入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單一的資源約束變為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的新階段。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了農產品總量供過于求,農產品的品種、質量不完全適銷對路,增產不增收等新問題。如果增產不增收,就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對農業的投入就會減少,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后勁,來之不易的農產品供求平衡局面就會發生逆轉,進而勢必影響農民的購買力,農村市場就難以開拓,中央關于擴大內需的方針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如何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從當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狀況和國內外糧食價格比較情況看,今后靠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余地已經不大,而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又受到市場供求和農民投入的制約,需要一個過程。由此看來,針對農民負擔較重,收渠道不多,增收比較困難的情況,增加農民收入最直接和最現實的途徑,應該是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休養生息。通過減負讓農民真正擺脫負擔不斷加重的困擾,有能力、有熱情增加農業投入,合理調整生產結構,努力實現增產增收。

二、從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落實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這次稅費改革是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問題積壓較多的情況下開展的。在現行的鄉(鎮)機構和稅費體制下,鄉(鎮)往往會把收稅收費看成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在有些地方,鄉村干部常常是疲憊于收糧收款,農民群眾往往把這些干部稱為“追糧追款干部”,鄉村干部陷進了“登百家門、收百種費、挨百家”的困境。由于農民收入上不去,負擔下不來,加上少數干部在征收稅費時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容易與群眾發生爭執和沖突,造成干群之間的關系緊張,甚至屢屢發生群體事件。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的重要根源,成了社會的一個“心病”。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出路靠發展,同時也要采取綜合措施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這次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取消、兩調整、一改革”。即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政策,調整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通過改革,處理好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在農村形成一套科學的體現理念的管理機制。通過改革,進一步明確農民的權利和義務,使農民明白哪些必須繳,哪些不該繳;規范了征稅行為,提高了征管工作透明度,使干部懂得哪些應該收,哪些不該收,從源頭上遏制不正之風的滋生,從制度上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把鄉村干部從催糧收款中解脫出來,騰出時間,集中精力帶領農民發展生產,調整結構,增加收入。干部和群眾都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密切干群關系,有利于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持農村長治久安。

查看全文

政府稅收改革的調研報告

政府非稅收入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發展建設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非稅收入的規模不斷擴大,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的管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相繼出臺了加強“收支兩條線”管理等多項政策規定,但這些政策主要側重于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隨著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我國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有了重大改變。2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建立,為規范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建立起了有效的執行機制。

一、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一)政府非稅收入的含義。

廣義上講,政府非稅收入是指政府通過合法程序獲得的除稅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國際上(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將政府財政收入分為經常性收入、資本性收入和贈與收入三大類,其中,經常性收入又分為稅收收入和政府非稅收入。經常性非稅收入是政府為公共目的而取得的無需償還的收入,如罰款、管理費、政府財產經營收入等,以及政府以外的單位自愿和無償地向政府支付的款項等。經常性政府非稅收入不包括政府間撥款、借款、前期貸款收回以及固定資產、股票、土地、無形資產的售賣變現收入,也不包括來自非政府部門的以資本形成為目的的贈與收入。

我國在財政管理中長期使用預算外資金的概念。1996年以后,我國政府將預算外資金收入納入預算內管理的步伐顯著加快,隨著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的擴大和部門預算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預算內外資金逐步統一納入部門預算編制范圍。財政收入中稅收之外的其他資金,由于其在很多方面與稅收存在不同之處,必然需要按不同的方式加強管理,理論界的一些文章和部分政府的文件中已開始出現了“非稅收收入”、“非稅收入”等提法。20*年7月,財政部、人民銀行聯合的《預算外資金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財庫[200]37號)和《中央單位預算外資金收入收繳管理改革試點辦法》(財庫[20*]38號)中,將收入收繳改革后的票據定名為《非稅收入一般繳款書》。隨著收入收繳改革的開展,社會各方面逐漸接受和認可了“政府非稅收入”的提法。20*年7月財政部下發了《關于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的通知》(財綜[20*]53號),對我國政府非稅收入的概念與內涵進行了界定,文中指出,“政府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并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或準公共需要的財政資金,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該文件還清晰界定了政府非稅收入的管理范圍,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彩票公益金、罰沒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財政資金產生的利息收人等。社會保障基金、住房公積金不納入我國政府非稅收入的管理范圍。

(二)政府非稅收入在公共財政中地位重要。

查看全文

稅收矛盾調整與改革

[摘要]稅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稅收管理及其相關領域,規定、制約稅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統一又相互斗爭的各種因素的總稱。要著眼于戰略管理思想,解決好征納矛盾、征稅人之間的矛盾、納稅人之間的矛盾、稅收立法與稅收執法之間的矛盾、稅制的超前性與征管水平落后之間的矛盾、統一領導與分級管理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稅收管理矛盾戰略管理稅收管理稅收管理改革

稅收管理矛盾指的是存在于稅收管理及其相關領域,規定、制約稅收管理工作以及改革方向的,既相互統一又相互斗爭的各種因素的總稱。我國稅收管理發展要求是大膽改革,是解決稅收管理矛盾、提高稅收管理水平的必然選擇和正確選擇。本文著眼于戰略管理思想,對解決稅收管理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一些戰略設想。

一、解決征納矛盾的戰略設想

征納矛盾是稅收管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可以為解決其它矛盾創造條件。同樣,要真正解決這一矛盾,也離不開對其它矛盾的有效解決。就我國現階段而言,解決征納矛盾的關鍵就是要理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稅費改革步伐

查看全文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思考

摘要:財政管理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稅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與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對應,財政稅收體系也應當進行相應調整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財政稅收體系的存在能夠有效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收支進行有效平衡,但是運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有效分析。

關鍵詞:財政稅收;財政稅收體制;體制改革;思考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不平衡的問題,為了充分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應當對社會中存在的資源進行有效分配,為此需要建立并執行有效的財政稅收體制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概述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也面臨著重要的改革發展方向,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財政稅收體制,能夠對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有效深化,促進小康社會的構建。財政稅收體制的有效建立能夠對于社會資源進行有效地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從傳統粗放的發展向著集約化的發展方向轉變。通過對于財政稅收體制的完善能夠有效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平衡財政收支,充分發揮政府財政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從而最終促進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與全面發展,因此應當根據目前經濟社會中出現的經濟發展新形態進行相應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二、目前我國財政稅收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查看全文

財政稅收政策深化改革研究

摘要:財政稅收政策關系經濟、政治、民生,尤其是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大經濟體中,財政稅收政策在很多時候對市場機制有更多的干預和影響。財政稅收不僅支配者國家主導領域的資源配置,更對私有經濟領域產生直接影響。隨著國家經濟影響力不斷提升,新技術快速發展以及與全球經濟命脈更加緊密相連,財政稅收政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神經。本文首先從時代變遷的背景出發,分析了現有財政稅收政策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針對性地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財政稅收;問題;深化改革

嚴格意義上說,財政稅收并不是一個準確的定義,稅收應該是財政政策的一部分,財政政策還包括財政投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等多個方面。但由于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與財政支出一起構成了同一個問題的兩面。近年來,科技進步帶來的經濟社會巨變已經輻射到各個角落,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各群體之間的收入和分配也發生了絕大變化。國家不僅要通過財政稅收政策穩保經濟發展的軟著陸和轉型升級,更要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問題,如區域發展差距擴大、收入差距擴大等。如何主次兼顧、有序推進,需要對當前經濟社會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對當前財政稅收政策面臨的問題要有務實的正視,進而才能科學地研究如何進行制度和政策的創新。

一、社會經濟巨變給財政稅收政策帶來的挑戰

財政稅收包括稅收征收和支出兩個兩面,稅收收入不僅是國家建設和運行的資金來源,也是調節收入分配,協調各方利益的基礎。無論是稅收的征收,還是稅收的配置利用,都必須以不斷促進國家競爭力提升為終級目標,其中包括產業競爭力、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社會和諧保障等等。而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實體經濟、科研投入、公共設施建設、保障體系建設來實現,在不同的時期下,如何讓持續這些影響因素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不至于因短缺或過度供給而帶來國家機器整體的健康運轉,是財政稅收政策的核心人物。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無形的大手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樣帶來了副作用,我們同西方國家一樣無法避免。諸如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化、收入差距擴大、產能過剩、資產泡沫等等問題,就需要財政稅收政策來制衡。而在不同時期,這些問題所呈現的狀態以及解決的途徑不同。近幾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國家層面的幾輪刺激計劃,買下的隱患已經完全暴露,一是如房地產泡沫、大宗商品產能過剩、要素價格飛升等問題,導致大量傳統實體經濟出現衰退跡象。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海外發展中國家基礎產業的成熟,大量產業轉移到了國外,國內的傳統就業機會減少;二是高房價、高物價給百姓生活帶來巨大壓力,而同時收入因為實體經濟的疲軟而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下降;三是區域間的發展差距再一次拉大,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區受到的沖擊更加嚴重,持續的時間更長。面對這些“副產品”,財政稅收政策必須主動進行調整,逐步消除不健康的發展方式,促進和扶持新興的發展方式。此外,各種新興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也帶來了大量的機遇和問題。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發展潮流,不僅重新組織了社會生產方式,也促進了大量新業態、新崗位、新模式的出現。財政稅收政策面對這些新生事物,需要及時得更新版本,與時俱進。

二、現有財政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探討

一、財政稅收體制的概念

財政稅收是我國主要的國家財政來源,其在我們的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財政稅收屬于一種國家職能。從字面意思來分析,財政稅收可以分為財政和稅收兩個部分。財政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基礎,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方式方法很多,例如稅收、收費、罰沒、發行貨幣國債等,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莫過于稅收收入。因此,完善一國的財政稅收制度顯得十分必要。

二、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現存問題

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總的來說,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了不斷貼合我們的世情國情,我國的財政稅收工作也在不斷的改革完善。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依然不夠健全,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管理不足。這些缺陷和不足在實際操作上影響著財政稅收工作職能的發揮。

(一)財政稅收預算不夠健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完善的國家財政稅收制度理應從科學的預算機制開始,好的預算,可以對國家的年度財政稅收進行科學指導,使得財政稅收工作更有目的性,保障好稅收工作順利進行。但是,我國財政稅收預算機制并不完善,相關的長期財政稅收預算規劃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年度的財政稅收預算則因為覆蓋范圍較小,權威性較差,以致于經常出現預算資金被挪用,年度預算無法得到很好貫徹執行。

查看全文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探析

摘要:財政稅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當下的運行過程當中,財政稅收體制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期待解決。首先闡述了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意義,然后在分析財政稅收體制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優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效果的措施。

關鍵詞: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問題分析;策略探究

一、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意義

第一,財政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構成,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持有重要地位,是民生發展的根本保障。故而,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是基于我國國情開展的,和廣大人民利益密切相關。人民為國家的主體,做好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工作,是對我國國民負責的表現形式,為我國社會持久、安穩發展提供支撐。第二,在體制改革期間會存在諸多問題,可能會對我國社會穩定性形成一定負面影響,這就要求國家以合理的財稅體制為支撐,為各行業發展運營提供保障,同時也促進全社會全面發展進程,使人民大眾享受到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第三,滿足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情需求,確保財政稅收體制科學合理,為社會各界工作推進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撐[1]。第四,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為國情所需、民生所求。有效的改革有益于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能強化我國財政收支的平衡性,促進各社會各方面平衡發展。

二、我國財政稅收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制結構不合理,稅負偏高。當下,我國的稅收結構以流轉稅為主,流轉稅被定義為生產、貿易企業生產與流通過程所形成的稅收,以上兩個環節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所以,政府機關通常會在生產與流通環節中投入加大人力資源,以上做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與產業的不協調、不均衡發展進而。再者,流轉稅在實施過程中,企業承擔著較繁重的所得稅重負,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持續上升,但財產稅并沒有將調配收入的功能發揮出來,貧富差距加大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稅源結構上,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及契稅等一次性收入占財政總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對下表進行分析,不難看出財政收入內一次性收入所占比重偏大,并且會過度依賴土地稅收等有限資源收入,收入可持續性有逐年跌落趨向[2]。2015-2017年一次性稅收的完成情況統計表(二)財政預算體制不健全。近些年,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推進期間,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工作在落實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預算財政支出和收入相關內容不全面是預算體制落實期間的常見問題之一,至今尚未探尋到相關應對方法。地方與中央政府在實施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方面缺乏同步性,地方政府機關對財政預算執行力度不夠。國內政府機關在預算監督與制約機制構建層面上,投入的人力資源不足,以致部分監督與約束體制流于形式化。例如,當下部分地方政府機關財政預算管理尚不透明,政府內部財政資金浪費及私自挪用財政資金情況難以得到有效遏制。(三)地方財權與事權匹配性偏低。從我國進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政府的財政控制權力有所強化。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分稅制在實施期間也暴露出諸多不足,央地財事權與財權錯配是最明顯的問題之一,以致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長期處于緊缺狀態,引起地方政府出現亂收稅的現象。對其成因進行分析,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財政不能適應不斷攀升的公共產品和經濟建設需求,事權、財權兩者缺乏匹配性。在這樣的形勢下,地方政府很可能為獲得稅收來源而出現銷售土地或征收“過頭稅”的行為,或對國家減免稅費政策實施“折扣”,取巧創設名目增設新的收費項目,以上情況會造成當地財稅負擔與債務風險持續增加,也不利于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實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