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3:31: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界氣象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氣象日
為提高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世界氣象組織設立了“國際極地年”。為配合國際極地年的正式啟動,世界氣象組織將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定為“極地氣象:了解全球影響”。
“極地氣象”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據世界氣象組織新發表的《2006全球氣候狀況》中認為極地冰層正在迅速溶化。2006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上世紀60—90年代間的平均氣溫上漲了0.5攝氏度左右,是有記錄以來第6個溫度最高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的年份,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氣溫在過去一年中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而海冰的覆蓋面積在今年9月為590萬平方公里,是25年前開始該項記錄以來面積倒數第二小的年份。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報告則顯示,到2040年,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區將不再被冰雪覆蓋而將成為無冰的海洋,這一現象的出現比原先的預測提早了幾十年。科學家還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于一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研究人員發現,過去20年間,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成為地球上變暖速度最快的地區。當地因紐特人說,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已受到威脅:永凍層土壤融化,導致房屋倒塌;捕魚和狩獵海豹變得又困難又危險。海冰的減少可能導致嚴重的海洋生態變化,影響到海洋哺乳動物,因為為無數海鳥、海豹和鯨魚提供食物的磷蝦,將由于海冰的減少而大量減少。
極冰的變化不僅僅影響到南北兩極的動植物和土著居民,也影響著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星球,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極地地區是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赤道地區是全球氣候系統的熱源,兩者遙相呼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監測南、北極冰原在融化,這將改變地球的生態系統,包括海洋及地表生物、氣候、航運模式,甚至國防政策。另外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北極地區冰雪覆蓋面積的變化與北半球許多地區的降水有密切的關系。
為提高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極地氣象研究,對于人類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3月23日是第47個世界氣象日,以“極地氣象:了解全球影響”為氣象日的主題,目的就是要加強人們對極地氣象的了解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以及日益凸現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同時,保護極地環境的緊迫性和開展“國際極地年”活動的重要性,督促世界各國的政府機構和研究部門盡快找出導致南北兩極冰層加速溶化的原因,分析評估其對整個地球生態的影響。
災害≠災難——寫在“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日
新聞背景:
江西省處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統計顯示,發生在江西省的自然災害中,90%和“天氣、氣候和水”密切相關。近年來,江西省每年氣象災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害造成的損失,大約占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3%至6%,嚴重時可達15%到20%,而全國平均值為3%至4%。省減災委專家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的發展,省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經濟損失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十一五”期末,江西省將力爭實現天氣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氣象預報警報公眾覆蓋率達95%,氣象災害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影響率在現有水平上降低20%至25%。
2005年,是繼1998年以來自然災害對我省影響最大、損失最重的一年。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江西省發展史上刻下了不同尋常的印記——經濟損失達125.3億元,115人死亡。
3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其“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主題,對自然災害頻繁的我省無疑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客觀而言,我們尚無力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如何避免使災害變成災難,卻大有可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農村和城市在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上各有特點,但災害監測、預警和完備的應急措施,仍是保護城鄉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基本手段,而上述措施的完善以及實施效果,則要依靠社會防災、減災意識保障。
世界氣象日主題
2007年世界氣象日
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2005年WMO的第57次執委會上,就確定了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國際
氣象界以這種方式體現了對WMO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和國際科聯(ICSU)共同發起的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IPY)的重視并
融入其中。為了確保研究人員在夏季和冬季能夠在兩極地區工作,極地年實際上將從2007年3月持續到
2009年3月。IPY的基本概念,就是一大批國際協調的,多學科和著眼于地球極區及其深遠的全球影響的
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2007年世界氣象日
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2005年WMO的第57次執委會上,就確定了2007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國際氣象界以這種方式體現了對W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MO和國際科聯(ICSU)共同發起的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IPY)的重視并融入其中。為了確保研究人員在夏季和冬季能夠在兩極地區工作,極地年實際上將從2007年3月持續到2009年3月。IPY的基本概念,就是一大批國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際協調的,多學科和著眼于地球極區及其深遠的全球影響的研究和觀測活動。
“世界氣象日”的由來
世界氣象日
1951年3月23日,在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屆大會上,原國際氣象組織就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并與聯合國建立了關系。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決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的紀念日。
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并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世界氣象日實際上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
世界氣象組織是世界各國和地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區之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瓦。世界氣象組織擁有成員151個,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促進世界范圍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推行氣象觀測業務標準化。促進國際間的氣象資料交換和提出觀測、統計資料的統一規格;促進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資源、農業以及其它方面的應用;促進水文業務的開展和加強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的合作;鼓勵氣象學及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
本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氣象組織主要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項國際合作計劃;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計劃;技術合作計劃;教育和訓練計劃以及世界氣候計劃等。
1971年10月,第28屆聯合國大會通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所屬的一些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批準加入的專門機構就是世界氣象組織。
世界氣象日講話
同志們:
再過兩天(3月23日)就是全世界氣象工作者的節日——世界氣象日。今天,能與氣象部門的同志們一起紀念世界氣象日,我感到很高興。借此機會,我衷心地向全國氣象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感謝你們夜以繼日地監視著天氣氣候的變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優質的氣象服務。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紀念主題是“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降低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脆弱性”,這表明人類社會雖然不能完全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不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人類就是在與大自然作堅持不懈的協調和斗爭中發展進步的。通過研究天氣和氣候的變化規律、建立有效的監測預警系統和完善的防災救災體系,可以提高人類社會抵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危害。這已為我國氣象事業的不斷發展并在防災抗災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所證明。
氣象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聯合國的統計顯示,因氣象災害而受到危害的人數逐年在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因災致死人數的90%以上。1991-2000年的十年里,每年平均受到危害的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突受到影響的人數的7倍。如何提高全球抵御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我國地域遼闊,地勢復雜,季風氣候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導致的災害比較頻繁。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冷害、沙塵暴、冰雹等氣象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占整個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6%;而與氣象條件有關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災、農林草原病蟲害、荒漠化等生態環境災害的損失更是難以估算。如何降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脆弱性,增強抵御天氣氣候災害的能力,也是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關注的問題,是氣象部門最為緊迫的課題和根本任務。
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氣象事業發展迅速,基本建立了比較現代化的氣象綜合探測、氣象信息網絡、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和氣象服務系統框架。近年來,新建了國家和省級氣候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沙塵暴監測預警系統,在部分災害性天氣多發省份,還建立了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在防災、抗災、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91年江淮大水,1995年甘肅、陜西等地出現的特大干旱,1997年嚴重影響沿海12省(市)的臺風災害,特別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松花江和嫩江發生的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各級氣象部門都以準確的預報和優質、高效的氣象服務,為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奪取抗洪搶險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世界氣象日-每年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WMO)確定每年的3月23日為“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是國際氣象組織(IMO)。它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是于1873年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間氣象情報和技術合作會議上誕生的。后來在1946年7月1日法國巴黎會議上,挪威學者海塞貝格博士起草了一份國際氣象組織公約草案,并提議國際氣象組織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該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9月,國際氣象組織在華盛頓召開了有45個國家氣象局長參加的會議,大會審議了《國際氣象組織公約》,并決定按公約規定在第30個國家簽字批準后的第30天生效。這一程序經歷了兩年半的時間,終于在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國際氣象組織也正式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目前已有17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這一組織,中國于1972年恢復了在世界氣象組織中的合法地位。為了紀念這一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公約生效日期和世界氣象組織更名日——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在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宣傳主題,組織一些活動,目的是喚起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大氣是人類共有資源,保護大氣資源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每年的宣傳主題都從不同的側面說明氣象與人類生存的關系,這里介紹如下:
年份主題年份主題
1961氣象1979氣象與能源
1962氣象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貢獻1980人與氣候變遷
1963氣象和交通(特別是在航空中的應用)1981世界天氣監測網
“世界氣象日”的由來
2007年世界氣象日
1951年3月23日,在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屆大會上,原國際氣象組織就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并與聯合國建立了關系。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決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的紀念日。
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并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世界氣象日實際上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
世界氣象組織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瓦。世界氣象組織擁有成員151個,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促進世界范圍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推行氣象觀測業務標準化。促進國際間的氣象資料交換和提出觀測、統計資料的統一規格;促進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資源、農業以及其它方面的應用;促進水文業務的開展和加強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的合作;鼓勵氣象學及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
本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氣象組織主要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項國際合作計劃;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計劃;技術合作計劃;教育和訓練計劃以及世界氣候計劃等。
1971年10月,第28屆聯合國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所屬的一些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批準加入的專門機構就是世界氣象組
世界氣象日主題
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是根據1947年9-10月在華盛頓市召開的國際氣象組織(IMO)45國氣象局長會議通過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規定,本公約由第三十份批準書式加入書交存后第30起生效。第三十份加入書由伊拉克于1950年2月21日提交,三十天后于1950年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已從1950年3月23日公約生效時的30個會員發展到目前185個會員(其中國家會員179;地區會員6個,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
世界氣象日的由來
為紀念世界氣象組織成立(1950年3月23日)這一特殊日子,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將公約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并從1961年開始,每年氣象日圍繞一個主題,在全球進行慶祝活動,向各會員政府和公眾進行氣象宣傳教育。今年作為世界氣象組織50周年,其主題是:世界氣象組織-50年服務。
世界氣象組織史料
世界氣象組織(WMO):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成立于1950年3月23日,1951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是聯合國關于地球大氣狀況和特征、與海洋相互作用、產生和導致水源分布氣候方面的最高權威的喉舌,其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世界氣象日”紀念主題的確定依據
世界氣象日
每年“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都要根據當前國際熱點問題選擇一個紀念主題,這個主題要集中反映人類關注的與氣象有關的問題,以便于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世界各國氣象水文工作者舉辦紀念活動,向各會員政府和公眾進行氣象宣傳教育。提高世界各地的公眾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氣象問題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