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系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0:48: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計系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計系統實踐與思考
地稅系統計算機審計工作是近年來在地稅征管工作信息化建設基礎上逐步開展起來的,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適應監督客體的電子化進程,提高審計工作的技術含量和技術水平,提高在依托地稅系統現有信息化條件下開展審計工作的能力,是當前地稅系統內部審計部門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地稅系統開展計算機審計的必要性
1、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當前,全省地稅系統普遍使用的安徽地稅征管信息管理系統、稅收執法信息管理系統、納稅評估(預測)信息系統、安徽地稅網上申報納稅服務系統、財務部門使用的華興集成財務軟件系統和固定資產管理部門使用的博思固定資產軟件系統以及眾多的內部管理系統,都是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網絡互聯,實現數據、資源共享的。這些系統科技含量高,操作簡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地稅系統的內部審計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將計算機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科學的手段廣泛運用到日常監督檢查中,加強業務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實現審計目標。
2、審計工作規范化的需要。手工審計條件下,內審人員在各自負責的項目范圍內開展工作,資料搜集、核對、計算、編制工作底稿、編寫審計報告等工作存在相對的獨立性。在利用計算機審計的情況下,每個審計人員工作的中間結果可由大家共享,對某一項目的各個部分可根據專業分工同時開展工作,然后把結果匯集到一起,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成果,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通過計算機輔助管理,將文字處理、審計程序及審計工作底稿、電子表格等建立規范的模板,使審計工作實現規范化,審計手段實現現代化。
3、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的需要。在手工作業方式下,內審人員往往憑借經驗判斷來發現被審計單位的違規違紀問題,并且難以實施科學的抽查或詳查,其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很難保證。而通過計算機輔助審計,就可以對業務量眾多的的財務、征管資料進行全面檢測,并與審計人員的經驗判斷相結合,使審計結果的科學性大大增強。此外,計算機技術還可以使內審人員對收集的各種電子數據,高效、快捷地進行統計、分析,從而節約審計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二、地稅系統計算機審計工作現狀
小議信息系統審計探研
信息系統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類型。國外對信息系統審計的研究很多,國內的研究與應用在近年來也呈上升趨勢。本文通過對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信息系統審計方法、信息系統審計過程和信息系統審計建議的闡述使讀者對信息系統審計有個基本的了解。
一、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
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與財務報表審計有較大的不同。以下通過對信息系統審計的定義、目標和類型來闡述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
1.信息系統審計的定義
由于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很快,因此對其始終沒有一個通用的定義。下面分別介紹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1)日本通產省情報處理開發協會信息系統審計委員會1996年對信息系統審計定義為“為了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與有效,由獨立于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審計師,以第三方的客觀立場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系統進行綜合的檢查與評價,向信息系統審計對象的最高領導層,提出問題與建議的一系列活動”。該定義中強調獨立性的問題。(2)信息系統審計領域的著名專家威伯教授的定義(1999)是:“信息系統審計是收集并評估證據,以判斷一個計算機系統是否有效做到保護資產、維護數據完整、完成組織目標,同時最經濟的使用資源”。(3)信息系統審計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和控制協會(ISACA)的定義是:信息系統審計是一個獲取并評價證據,以判斷計算機系統是否能夠保證資產的安全、數據的完整以及有效率的利用組織的資源并有效果的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該定義比威伯的更詳細一些。
通過對相關信息系統審計定義的分析,本文認為,所謂的信息系統審計,是指通過對被審單位的信息系統組成部分的審查來獲取和評價審計證據,由此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數據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系統能否經濟的使用組織資源并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發表審計意見。我們必須清楚的識別信息系統審計、IT審計、審計工程之間的區別。一般而言,1T審計(計算機審計)包括信息系統審計和審計工程。信息系統審計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的信息系統或信息資產,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傳統的審計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等;而審計工程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的電子財務和業務數據,研究方法采用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方法和數學理論等。
談論信息系統審計研究
信息系統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類型。國外對信息系統審計的研究很多,國內的研究與應用在近年來也呈上升趨勢。本文通過對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信息系統審計方法、信息系統審計過程和信息系統審計建議的闡述使讀者對信息系統審計有個基本的了解。
一、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
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與財務報表審計有較大的不同。以下通過對信息系統審計的定義、目標和類型來闡述信息系統審計的內涵。
1.信息系統審計的定義。
由于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很快,因此對其始終沒有一個通用的定義。下面分別介紹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
(1)日本通產省情報處理開發協會信息系統審計委員會1996年對信息系統審計定義為“為了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與有效,由獨立于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審計師,以第三方的客觀立場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系統進行綜合的檢查與評價,向信息系統審計對象的最高領導層,提出問題與建議的一系列活動”。該定義中強調獨立性的問題。
會計畢業論文:系統審計
〔提要〕進化本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本文把“進化”的概念引進審計系統,通過分析審計的發展歷程,得出“審計系統每一次進化都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審計系統的每一次進化都有賴于相應的理論和技術的支持”的結論。面對新經濟和數字化的挑戰,本文認為:傳統審計應向“系統審計”這種在系統科學及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審計系統進化。
一、審計系統必須適應環境的發展
審計系統是在一定的經濟社會環境下產生,又在特定的外界環境中存在和發展。它是環境的產物,必須和環境相適應。與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一樣,審計系統的生存、生長受制于環境,但審計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和改變環境。回顧審計系統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取得工業革命成功的英國出現了現代意義的審計(稱英國式審計或詳細審計)。當時的審計對象是會計賬簿,審計的目的是查錯防弊,所使用的審計工具是詳細檢查,審計信息的使用人是股東。第二階段是本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出現了以資產負債表為對象的資產負債表審計,其目的是判斷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審計信息使用人從股東擴大到債權人(主要是銀行)。第三階段是本世紀20—30年代,由于資本市場證券化,在美國出現了以損益表為中心的財務會計報表審計,目的是提出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審計信息使用人是所有的企業利害關系人,對上市公司而言就是社會公眾。到了40年代以后,由于跨國公司的出現,國際間資本流動頻繁,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國際化的會計公司。
從上述審計系統從一個階段向高一階段的進化過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審計系統每一次進化都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和任何系統一樣,只有適應環境的系統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就出現了英國式的詳細審計。到了20世紀中葉,隨著企業大型化和證券化,經濟活動劇增,審計師不可能對每筆交易都進行檢查,審計系統就由詳細審計進化到抽樣審計。有了跨國公司,就有了國際性的會計事務所。正是審計系統適應了所生存的環境,才使得本身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進化后的審計系統又反作用于環境,對社會經濟起了積極推動作用,成為人類經濟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子系統。二是審計系統的每一次進化都有賴于相應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支持。從英國式的詳細審計進化到資產負債表審計,是因為有內部牽制理論和統計抽樣技術的支持。同樣,從資產負債表審計進化到財務會計報表審計,是因為有內部控制理論和審計風險測試評價技術的支持。這是審計系統一次具有非常意義的“進化”,正是由于審計系統普遍采用了統計抽樣技術和內部控制測試技術,從而使審計系統的功能大大增強,在大大提高了審計效率的同時,又有效地控制了審計風險。
同理,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審計系統又面臨著新環境的挑戰。新經濟和數字時代的到來,以及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等將對審計系統產生重大影響。面對新經濟環境的挑戰,審計系統必須適應這種環境的進化,而要進化就必須有相應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即系統科學和信息技術的支持,筆者將由系統科學和計算機技術支持下進化了的審計稱為系統審計,與之相對應的是傳統的詳細審計和內控審計。下圖表達了審計系統的進化過程。
電子商務系統審計論文
當前,電子商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子商務系統審計的內容就是對電子商務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實確認。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最新電子商務系統審計和控制報告中指出:電子商務的定義是網絡方式或PDF交貨方式,審計的定義是指核查(核實查處)確認,電子商務系統審計是基于系統本身的可審計性和控制程序。審計模塊設計是審計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審計模塊和風險分析向管理層提供審計報告。由于高科技的發展,管理層需要對一些不可測量的、無形的資產范疇如信譽、客戶服務滿意度等進行評估,用戶需要查詢網站的商標或其他經第三方確認過的真實性,因此,電子商務系統審計是對網站或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這類核查確認的服務。
一、電子商務系統審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商業活動實現網絡化之前,采購是面對面或通過紙質文件進行的,有跡可查,即使是電子交易,其設備結構是專用的,一般只限于已知用戶使用,任何外部用戶必須是已知的、身份明確的、可追蹤的;系統通常是主機結構方式,相對易于監督、控制和審計。與傳統商業相比,萬維網客戶/服務器系統的特點是高度分散,資源共享、服務分散、顧客透明度高等,而電子商務的運作速度更快、業務循環周期更短、風險更大、更高程度地依賴于技術。電子商務系統的技術基礎和市場的快速變化意味著傳統的衡量方法已不再適用于企業的某些資產,財務報告不能充分提供企業的狀況和價值方面的信息,特別是網絡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商譽、客戶忠誠度和滿意程度等這些產生長期價值的關鍵資產。核實確認這類資產價值的困難在于缺乏足夠的歷史數據、合適的參照標準、先進的實踐經驗以及對網絡的各種威脅和概率的準確估算。企業管理層以及公眾都需要尋找能夠用以表述網絡企業的可信度、安全性及其他資產價值的方法,需要一些新的核查和審計方法,更有效地評價無形資產,如知識、品牌等。因此,電子商務系統審計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于,電子商務的可靠性、適用性、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受到的威脅或存在的風險,都可能會影響其生存和發展。風險因素包括:商業信息的泄露、智能財產的不當使用、對版權的侵犯、對商標的侵犯、網絡謠言和對信譽的損害等。因此,進行必要和客觀的審計,才會使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對電子商務系統的安全運作和效益滿意和放心。
二、網絡風險和風險管理
網絡風險如同自然災害一樣不可預見。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就是要分析和衡量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后果,引起風險的因素及其關聯因素,出現風險的關鍵點采取什么方法能夠減緩風險,風險出現造成后果如何,以及評價管理層是否履行了應有的職業審慎進行防范和控制。同時在評估中還要為各項因素設計評價比率,計算各種風險的影響后果,根據影響和后果排序,對高風險因素作進一步的分析。
通過風險評估,可以認識到潛在風險(威脅)及其影響,以便對高風險領域作一些防范、檢測、控制、減緩和恢復的工作計劃和安排。這些計劃和安排應涵蓋對各項控制成本,主要是指接受、避免、轉移、監測成本的分析以及各項工作的先后次序。
疾控系統內部審計論文
一、內部審計成果的內涵
內部審計成果是內部審計人員按照內部審計準則、規范,在審計工作活動中形成的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建議、審計報告等相關審計資料,是內部審計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幫助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將內部審計成果轉化為“價值和效益”的載體。具體的可以分為經濟責任審計成果、預算執行審計成果、工程審計成果、財務收支審計成果等等。審計成果的運用包含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審計問題的糾正,即被審計部門或單位對審計問題及時采取糾正措施,真正規范財務等行為,避免同類問題重復發生。二是審計建議的落實,即從組織管理的角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制度,規范管理流程,完善內控機制。審計成果是否有效利用,直接關系審計價值的實現、審計質量的高低及審計預警和免疫功能的發揮。
二、內部審計成果運用的現實作用及理論依據
(一)內部審計價值實現的客觀要求
2013年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對內部審計的表述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確認、咨詢、審查和評價是內部審計的工作內容及工作特征,完善治理、實現組織增值是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功能主要體現在審計成果在未來的管理中使單位獲得直接或間接的利益,給單位創造出預期之外的價值。如財務審計發現的不合理支出、工程審計的審減額;以及提供咨詢服務,提示風險預警,減少損失發生。而將審計成果轉化應用是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目標必需的途徑,是審計工作的最終環節,其作用直接關系著審計活動的完成與價值實現。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對衛生事業經費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如何進一步加強對衛生經費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原衛生部《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要求,衛生計生委直屬事業單位和大型醫療機構相繼成立了內部審計部門,開展了財務收支、經濟合同、建設工程項目、內部控制、經濟責任及績效審計等工作。內審工作在衛生計生系統得到加強和發展,但審計成果的轉化卻還沒有建立相應的制度體系,缺乏長效機制的保障。開展實施內部審計是內審工作的基礎,審計成果的轉化卻是應用、提高和目標,是發揮內部審計免疫功能的關鍵環節。筆者認為,從內部審計工作功能發揮的有效性出發,疾控系統建立內部審計成果應用的制度與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風險導向審計服務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
信息系統審計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信息系統審計的相關概念,歸納了信息系統審計的方法、技術與工具,最后針對信息系統審計在信息化過程中的應用,總結出了其應用價值。
關鍵詞:信息系統審計;企業信息化;信息系統
信息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本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的系統工程,在改善企業運作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風險。因此,建立信息系統審計制度,發展信息系統審計是信息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證和手段。
一、信息系統審計的概述
1.信息系統審計的定義
信息系統審計(InformationSystemAudit信息系統,簡稱ISA)目前還沒有公認的通用定義,國際信息系統審計領域的權威專家RonWeber將它定義為:收集并評估證據,以判斷一個計算機系統(信息系統)是否有效做到保護資產、維護數據完整、完成組織目標,同時最經濟地使用資源。可通俗的理解為是對信息系統的規劃、開發、實施、運行和維護等各個環節進行評價,確保其符合企業經營目標的過程。
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構建探討
【摘要】區塊鏈賦予碳會計信息審計新定位,為企業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本文以區塊鏈在審計領域的應用情況為切入點,探討區塊鏈技術在企業碳會計信息審計中的應用優勢與技術特征。基于此,構建涵括碳會計信息審計數據計量、安全維護與業務管理三大子系統在內的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為推動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落地,提出以下建議:多方聯合制定碳會計信息審計準則,規范系統運行模式;重塑審計組織架構,契合系統運行需求;布局綠色新型基礎設施,筑牢系統運行底座。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碳會計信息審計;碳達峰碳中和;綠色新基建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作為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力量,我國企業陸續引進碳會計信息審計工作項目,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踐行“雙碳”目標提供審計信息支撐。就功能本質來看,碳會計信息審計通過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增強數據效度,助力企業進行碳會計合理決策,輔助排除企業潛在風險(李劍,2021)。然而,受限于系統功能性,碳會計信息審計仍面臨數據處理碎片化、隨意性問題,導致審計結果全面性與精準性較差,不利于碳會計信息審計高效化推進(楊博和蔡蘭英,2022)。為確保碳會計信息審計質量,2021年12月,財政部印發《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充分運用各類信息技術,探索形成可擴展、可聚合、可比對的會計數據要素”,并強調“積極推進審計工作數字化轉型”。至此,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提升碳會計信息審計治理能力,形成高效化碳會計信息審計模式,成為當下企業關注的要點。作為新興數字技術,區塊鏈可將若干碳會計信息審計節點組成分布式組織結構,以去中心化、自動化及去信任化技術特征塑造可信度較高的審計環境,解決審計過程中共享與共信度偏低的問題。此外,區塊鏈中共識算法、智能合約、數字密鑰等技術優勢可推動傳統碳會計信息審計全階段向共治性轉變,進而提升碳會計信息審計效率與審計結果準確性(徐超和陳勇,2020)。筆者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發現區塊鏈技術對于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構建的優勢主要體現于審計流程應用與審計安全維護兩方面。審計流程應用方面。第一,區塊鏈核心算法與審計證據數字存證要求相匹配。區塊鏈依靠分布式記賬、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等技術特征可充分滿足審計證據數字存證要求(陳耿等,2022)。一方面,分布式記賬保障電子數據真實性,確保存儲期間審計證據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哈希算法與非對稱加密技術可解決審計流程中主體間信任問題,便于查詢與追溯審計證據。第二,區塊鏈技術可助推會計審計流程一體化發展。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及共識驗證技術可對審計數據進行自動核算、整理、分析,生成可信審計數據,形成智能審計報告,實現會計審計流程一體化發展(李保珍等,2022)。第三,區塊鏈技術賦能碳排放審計流程實時化。區塊鏈技術可輔助企業碳排放審計進行事前排放規劃,實現實時碳足跡核算,助力企業降碳流程合理化(吳花平和劉自豪,2022)。審計安全維護方面。其一,區塊鏈技術可提升審計數據透明度,控制審計數據風險。區塊鏈共識機制與智能合約技術可增強數據透明度、完整性和隱私性,并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違規數據,有利于控制審計數據風險(吳花平和劉自豪,2022)。其二,區塊鏈技術可提升審計數據存儲安全性,消除存儲安全漏洞。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服務器可依靠訪問控制、完整性驗證、重復數據刪除與數據溯源,消除多主體參與下審計數據存儲安全漏洞(徐堃等,2021)。其三,區塊鏈技術可追溯審計證據,避免審計舞弊。區塊鏈技術可基于公共賬本數據為審計工作底稿提供技術維護保障,進而追蹤違規證據,避免審計舞弊(喬鵬程,2020)。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與審計融合發展存在較高可行性。區塊鏈技術特性與碳會計信息審計細分領域存在契合性,二者結合可助力企業碳會計信息質量提升。然而,關于區塊鏈技術嵌入企業碳會計信息審計中的技術邏輯仍待探索。因此,本文嘗試性構建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探索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碳會計信息審計運作模式,并針對性提出系統運行建議,以期為提升企業碳會計信息審計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二、區塊鏈技術在碳會計信息審計領域的應用分析
(一)碳會計信息審計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的優勢本文系統梳理區塊鏈應用特征,發現其與碳會計信息審計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碳會計信息審計向共享化、信任化與高效化管理模式轉變,可實現全節點一體化信息審計。是以,筆者認為區塊鏈技術支持下的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可提高企業碳會計信息審計共享程度和審計效率、塑造可信化審計環境,推動碳會計信息審計模式升級。
信息系統審計研究論文
【摘要】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審計質量受到影響,要想提高審計質量必須對計算機內部數據處理的詳細過程直接進行審查,并加快發展信息系統審計來完善審計工作。
眾所周知,審計質量是評價審計工作水平高低的標準,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生命。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審計目標的實現,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產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于早期計算機應用比較簡單,計算機審計業務主要關注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的取得、分析、計算等數據處理業務,還稱不上信息系統審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的普及及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建立為信息系統審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一)審計線索的減少
審計線索,亦稱“審計軌跡”,在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會計核算主要由計算機完成,計算機只記錄最后處理結果,忽略中間處理過程,數據形成依據的記錄減少。儲存于磁性介質上的會計數據具有存取方便、修改與刪除不留痕跡的特點,這又給審計的追蹤帶來重重困難。因此,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審計線索的減少和追蹤困難的增加,必定給審計質量帶來重大影響。
(二)審計對象的限制
內控系統評估在財務審計中的位置
內部控制是在一個單位,為了實現經營目標、維護財產物資完整、保證財務收支合法、會計信息真實、貫徹經營方針和決策,以及保證經濟活動提高經濟效益而形成的一種內部自我協調和制約的控制系統。
內部控制在審計規范中正式采用是從20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但是作為一個單位管理活動中的自我調節和制約手段,卻在很早以前就產生了。古埃及對倉庫物資出入庫設置幾名人員同時專司記錄并相互核對,我國西周時代的財政收支實行分權并相互核對,宋代對收、支、節余采用“四柱清冊”的形式以制約其平衡等。從內部控制系統的衍變看,大體經歷了由內部牽制的采用、制約機制的建立、控制體系的形成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分工、程序、手續”等形式的內部牽制,到“標準、預算、指標”的建立,再到建立各業務控制系統以至組成企業的整個控制體系。
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是在各個業務系統中由不同部門、不同制度的控制點組成的,控制系統可能超出一個管理部門的業務范圍,例如:從材料采購業務來看,物資管理屬于供應部門,貨款結算屬于財務部門,核算業務分處于供應與會計兩個部門,而在供應部門中,材料進貨的管理要涉及供應計劃、合同管理、物資檢驗、倉庫管理等幾種制度。在一個業務管理制度中,很難包含有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與此相反,一項業務的控制系統,其控制點可能存在于幾種制度之內。內部控制系統不是管理制度,其控制點乃是存在于有關部門的制度之中。管理部門對于所屬業務進行的控制活動依靠管理制度,而審計活動用以確定程序、重點、范圍和方法乃是依靠內部控制系統評價。現代審計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采用以評價內部控制系統為基礎的審計方法。許多國家公認的審計標準中,為數不多的內容就包含了下列一條:“對現行的內部控制應加以適當的研究和評價,以確定其可信程度,并據以確定抽查的范圍和審計程度”這就是說,在審計活動中,已經把是否評價內部控制系統作為衡量現場審計能否合格的一項尺度,為什么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在審計工作中處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主要是審計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所造成的,經濟發展對現代審計提出了新要求。
一、審計業務量的增大
過去企業的生產規模不大,經濟業務較少,審計是采用詳查的方法并按照會計核算的順序來進行順查的。它從審查每一張原始憑證、記帳憑證開始,對其憑證的規范、經濟內容、會計處理、貨款金額要做全部檢查,確定其真實性與合規性,然后核對帳薄、核對報表,通過這些步驟按順序進行詳細的檢查,將經濟業務與財務收支活動中存在的弊端,能夠細致的、徹底的揭露出來,以保證企業財務收支及其結果的真實性和正確性。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企業的生產規模迅速發展,托拉斯式企業、跨國集團大量涌現,即使在一般大中型企業中,經濟業務也大量增加,數量繁多的會計憑證和帳目,實施詳細審計進行詳查,不僅稽延時日,花費更大的審計費用,而且業務繁雜,很難無一遺漏地把所有問題查清,因而審計師不得不改進審計方法,考慮把詳查改為抽查。對于數量繁多的會計憑證和帳目怎樣抽查?哪些應抽?哪些不抽?抽多抽少?范圍多大?面對這些難題,一開始只能借助審計師的經驗判斷,但是經驗判斷所確定的抽查范圍既不穩定,更不科學,審計師經驗不同,看法也有差別,判斷就會不同,因此難以保證審計的質量。審計師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從理論上認識到影響審計質量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審計活動中所遭遇的風險,可概括為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三類風險,審計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檢查風險可以通過審計人員主觀努力或指派業務水平高的人員來加以克服,關鍵在于減少控制風險,通過內部控制系統評價,可以解決如下問題:
(一)根據業務系統的內部控制強弱,可以識別內中可能存在的錯弊程度,從而識別審計的重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