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5:3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命意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命意義

生命意義反思分析論文

摘要:人類生命的延續問題,在當代生命科學和文化人類學中已得到較為切實的解答。人類生命的延續沿著生物遺傳和文化遺傳兩條途徑進行。人類的個體有生有死,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個體不能永生。但是,人類的個體通過生物遺傳的方式把自己的生理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又通過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把文化的信息代代相傳。文化遺傳是人類特有的,人類永生的意義應該在文化遺傳中去尋找。

關鍵詞:宗教倫理;生物遺傳;文化遺傳;永生意義

生命延續的問題是一切傳統宗教的主要話題。宗教倫理不免與永生的話題相關聯。基督教談死后身體復活,佛教不談復活而談輪回,二者形式雖有差異,但都肯定死后生命的存在。儒家對這個問題持審慎態度。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儒家是否可歸為宗教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在現代,死和永生的問題漸漸“淡出”神學了。許多神學家不愿意談論它,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怕違背科學,二怕得罪信徒。

如果某位神學家堅持人死后會復活,并且能獲得永生,那么有什么科學的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嗎?既然沒有,那么還不如保持沉默好。對此,他還可以說,科學不能證明人死后靈魂的存在,也不能證明人死后靈魂的不存在。所以,他對這個問題持存疑的態度。但是如果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成為一種基本的神學立場的話,那么它不就與儒家的立場差不多了嗎?不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一種非宗教的立場了嗎?

查看全文

教育的生命意義淺析論文

教育是人類進化的重要途徑,教育催化著人的生命的發展。教育的功能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生命智慧,激發人的生命活力,開發人的生命潛能,創造人的生命質量。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過程變為具有價值意義的生命享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去探求教育的生命意義,去實現教育的生命意義,努力凸顯教育的本質,讓教育為人類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

教育應是人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壞與生命質量緊密聯系起來,使教育飽含生命理念,滲透生命意義。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質。教育要通過“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過程,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呵護生命的尊嚴、提升生命的品質、展開生命的智慧、實現生命的價值,從而達到擁有并享受美好人生,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的目的。

我們要堅持“生命質量”這一基本教育理念,要賦予教育以生命意義。我們要認識到,人的生命質量不是用成績、財富、地位及勞動分工來衡量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數和為人類所作的貢獻率,應成為評價人生命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要以關注生命這個根本點來認識教育、實施教育、提升教育,充分體現教育的生命意義。這樣,教育就不會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就不會單一重“智”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就不會用僵化的模式來評價所有的學生而阻礙人的個性發展。

第一,教育要強化生命觀念。要樹立生命至上的教育觀,樹立生命獨特性與超越性的教育觀,樹立生命美好的教育觀。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思想,樹立起科學的生命觀念,用對每一個鮮活生命負責的態度來實施教育,而不能急功近利,用阻礙多數學生發展的方式,換來所謂“升學率”的“虛榮”。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生命的良好發展。

第二,教育要對學生再認識。教師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教育要對學生生命狀態進行了解和把握。教師的重要任務是要激活學生生命天性與個性,要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會成功,哪怕他們成功的時間、途徑、方式會有不同。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起生命發展的平臺。

查看全文

生命意義感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生命意義感指的是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自我成就感與價值感的程度。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是大學生在這一求學的特殊時期,對自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感知。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對其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本文在對生命意義感闡述的基礎上,分析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并就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心理健康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自我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從簡單追求溫飽,到關注生活的品質,并且以更高的精神需求引領自我的建設與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的必經之路。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我們必將放緩腳步來思考文化發展的意義。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自我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對物質的需求,更是對精神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這也就是在新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和心理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的原因。這是因為在文化復興的過程中,社會需要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來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而文化發展的根基卻并不僅僅是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從思想上的文化認同感。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心理和文化的角度來探究如何提升大學生的相關教育,就成了一個時代的命題。

一、什么是生命意義感

(一)生命意義感的含義

對于生命意義感,學術界內尚未有一個權威且完整的定義,西方文化中將生命意義感作為衡量個體幸福感指數的一個重要變量,認為生命意義感包括對生命的整合感,生命的目標感等。弗蘭克(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提出,“生命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是個體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生命中的目標的認識和追求,是特定的時間里感受到的特定的意義”。生命意義感與個體的追求與目標息息相關,換言之,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和規劃,就能夠有更加強烈的生命意義感。對當代大學生而言,隨著精神需求的提升,生命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獲得物質上的財富,更多的是實現自我的價值,創造生命的意義。尤其是在中國的社會期望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生命有重大意義,且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對于實現使命的追求,是時代賦予生命意義感的新含義。

查看全文

解讀體育教學的生命意義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以體育和生命意義為研究入口,對體育教學和生命的關系展開了探討,并提出了應提高體育教學的生命教育意義的建議,以期能提高人們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度,為今后的體育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體育精神;人文關懷;生命體驗

自20世紀90年代起,尤其是在我國將“科教興國”定為基本國策之后,生命與教育的關系和聯系一直是我國教育界討論的熱點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生命形式,使學生有更加良好的“生命體驗”。中國有一句俗語,“生命在于運動”,而與運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就是體育教育。體育教育在于教授學生一些運動技巧,并能夠通過體育教育號召或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這是當代教育中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1體育和生命意義

體育和生命總是密不可分的,這個理念被“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完整地涵蓋。

1.1體育展示生命

查看全文

教育基本理念研究論文

教育是人類進化的重要途徑,教育催化著人的生命的發展。教育的功能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生命智慧,激發人的生命活力,開發人的生命潛能,創造人的生命質量。真正的教育,就是把教育過程變為具有價值意義的生命享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去探求教育的生命意義,去實現教育的生命意義,努力凸顯教育的本質,讓教育為人類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教育是人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

教育應是人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命,把人受教育的好壞與生命質量緊密聯系起來,使教育飽含生命理念,滲透生命意義。這更能抓住教育的本質。教育要通過“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育人過程,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呵護生命的尊嚴、提升生命的品質、展開生命的智慧、實現生命的價值,從而達到擁有并享受美好人生,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的目的。

我們要堅持“生命質量”這一基本教育理念,要賦予教育以生命意義。我們要認識到,人的生命質量不是用成績、財富、地位及勞動分工來衡量的。人生活的幸福指數和為人類所作的貢獻率,應成為評價人生命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們要以關注生命這個根本點來認識教育、實施教育、提升教育,充分體現教育的生命意義。這樣,教育就不會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就不會單一重“智”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就不會用僵化的模式來評價所有的學生而阻礙人的個性發展。

第一,教育要強化生命觀念。要樹立生命至上的教育觀,樹立生命獨特性與超越性的教育觀,樹立生命美好的教育觀。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思想,樹立起科學的生命觀念,用對每一個鮮活生命負責的態度來實施教育,而不能急功近利,用阻礙多數學生發展的方式,換來所謂“升學率”的“虛榮”。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生命的良好發展。

第二,教育要對學生再認識。教師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教育要對學生生命狀態進行了解和把握。教師的重要任務是要激活學生生命天性與個性,要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會成功,哪怕他們成功的時間、途徑、方式會有不同。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起生命發展的平臺。

查看全文

深究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

摘要:高職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尤為重要。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應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圍繞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兩大層次展開。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學生輕生、自傷事件時有發生,生命教育由此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興未艾的話題。

當今社會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應試教育的體制及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社會重視的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而輕視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引導,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許多學生對生命和生命的價值存在種種片面、零亂甚至矛盾錯誤的認識。高職學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成績不佳。當成績成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時,對于學業成績不理想、不善于知識學習的高職生而言,學業的失敗、人性的壓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覺得生活是無趣的,生命是受壓抑的。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生擺脫了高考的壓力,開始自覺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價值。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價值?我努力奮斗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成為他們經??絾栕约旱脑掝}。矛盾和沖突由此產生,部分高職生迷茫、困惑、掙扎、頹廢,漠視生命乃至踐踏生命。因此,對高職生尤其需要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人的一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筆者擬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

一、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體驗式教學

查看全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索

摘要:社交媒體的出現及迅速發展深刻影響到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情緒能力、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社交媒體背景下,對于大學生進行感戴、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進行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社交媒體為背景及理論,并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篩選出來的2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研究的實驗設計,干預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大學生感戴量表、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測查,以考察驗證團體心理體輔導對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社交媒體;感戴;幸福感;個人生命意義;團體心理輔導

一、引言

在過去的十年間,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溝通互動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交媒體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絡平臺,包括社交網站、微信、QQ、微博、知乎、貼吧等。其中大學生已然成為網絡文化的主要參與者,調查顯示,20—29歲網絡使用者占全體網民的60.2%。研究認為社交網站的適當使用可以幫助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高幸福感。然后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群體,具有心理波動較強、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等特點,在社交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成長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通過團體輔導能夠幫助大學生糾正社交媒體帶來的心理和行為偏差,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提升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2]。感戴、幸福感以及生命意義均屬于個人心理健康教育范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諧具有推動作用[3]。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感戴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關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幸福感做出預測。研究表明,大學生生命意義和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生命意義可以解釋綜合幸福感的51.3%,特別是生活目標和生活自主對幸福感的影響更為明顯。也有研究表明,團體輔導對增強大學生感恩、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有良好效果[4]。本研究嘗試將社交媒體的理論融入團體輔導,對篩選出的20名大學生進行“幸福感恩之旅,心理健康之行”團體心理輔導,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研究的實驗設計,考察社交媒體環境下團體心理輔導對增強大學生的感戴、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通過廣告招募,對自愿參加團體輔導的某大學25名被試進行面試,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被試20人,隨機分成實驗組(10人)和對照組(10人),男女對半,兩組成員在年齡、年級、民族、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成員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精神正常,無心理障礙。(二)評估工具。1.大學生感戴量表(GRAT)包括剝奪感的缺失(充實感)、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三個方面,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1,分半信度為0.90。前后兩次測驗所得重測信度系數為0.81。2.幸福感指數量表量表包括兩個部分,即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由8個項目組成,它們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而生活滿意度僅有一個項目??傮w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一致性為0.55。3.大學生個人生命意義量表該量表一共有50道題,有七個因子。包括目標追求、親密關系、接納超越、自我肯定、人際關系、公平需求和信念。內部一致性系數總量表為0.95,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0~0.90,3周的重測信度為0.72。(三)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數據與團體成員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要:社交媒體的出現及迅速發展深刻影響到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情緒能力、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社交媒體背景下,對于大學生進行感戴、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進行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社交媒體為背景及理論,并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篩選出來的20名大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干預,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研究的實驗設計,干預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大學生感戴量表、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測查,以考察驗證團體心理體輔導對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社交媒體;感戴;幸福感;個人生命意義;團體心理輔導

一、引言

在過去的十年間,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溝通互動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交媒體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絡平臺,包括社交網站、微信、QQ、微博、知乎、貼吧等。其中大學生已然成為網絡文化的主要參與者,調查顯示,20—29歲網絡使用者占全體網民的60.2%。研究認為社交網站的適當使用可以幫助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高幸福感。然后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群體,具有心理波動較強、缺乏必要的自我保護意識等特點,在社交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容易滋生出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成長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通過團體輔導能夠幫助大學生糾正社交媒體帶來的心理和行為偏差,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提升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2]。感戴、幸福感以及生命意義均屬于個人心理健康教育范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諧具有推動作用[3]。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感戴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關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幸福感做出預測。研究表明,大學生生命意義和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生命意義可以解釋綜合幸福感的51.3%,特別是生活目標和生活自主對幸福感的影響更為明顯。也有研究表明,團體輔導對增強大學生感恩、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有良好效果[4]。本研究嘗試將社交媒體的理論融入團體輔導,對篩選出的20名大學生進行“幸福感恩之旅,心理健康之行”團體心理輔導,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研究的實驗設計,考察社交媒體環境下團體心理輔導對增強大學生的感戴、幸福感及個人生命意義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

二、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通過廣告招募,對自愿參加團體輔導的某大學25名被試進行面試,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被試20人,隨機分成實驗組(10人)和對照組(10人),男女對半,兩組成員在年齡、年級、民族、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經統計檢驗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成員身體健康狀態良好,精神正常,無心理障礙。(二)評估工具。1.大學生感戴量表(GRAT)包括剝奪感的缺失(充實感)、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三個方面,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1,分半信度為0.90。前后兩次測驗所得重測信度系數為0.81。2.幸福感指數量表量表包括兩個部分,即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由8個項目組成,它們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內涵。而生活滿意度僅有一個項目??傮w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一致性為0.55。3.大學生個人生命意義量表該量表一共有50道題,有七個因子。包括目標追求、親密關系、接納超越、自我肯定、人際關系、公平需求和信念。內部一致性系數總量表為0.95,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0~0.90,3周的重測信度為0.72。(三)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數據與團體成員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

查看全文

語文生命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近幾年,見諸報端的校園自殺和傷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中學生生命的最主要的殺手。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為什么中學生視別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這是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他們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極易輕易處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們或把它作為逃避挫折的應對方式,或把它作為報復別人的手段,解決問題的辦法,等等。

造成當代中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會的功利主義泛濫,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的漠視和推崇等因素外,我們的學校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誤區。教育應以人為根本,應全面關注人的生命本身,這應該是教育最初和最終的意義??墒牵軕嚨氖`,一直以來,形成了重知識灌輸輕人文培養,重素質教育輕生命教育的局面,。

其實,對這個關乎人類本身的重大話題,語文學科是最有發言權的。遠在古代,生命意識普遍淡薄的時候,已有許多典范:馬篷起火,孔子問人不問馬;孟子認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這些都閃耀著人文主義思想,表現出濃厚的生命意識。到了近代,魯迅對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許多文章中都闡明了生命是最為重要的觀點,典型的“韌的戰斗”就是他生命觀的體現。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使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珍惜生命。

一、重構學生的生命意識

對生命的理解及其態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識。受包含強烈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西方思潮和對生命本著輕視和漠然態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再加上家長和老師對生命話題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長學生形成貶低、輕視生命的意識。

糾正這些錯誤的生命態度,重構學生的生命意識,是語文學科的神圣使命。語文教材上的許多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生動范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場小小的災難、一種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會不堪一擊,就像史鐵生二十歲那年“從最狂妄的年齡跌入黑暗的深淵”,然而,生命又是堅韌的,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走出了自殺的陰影成了馳騁文藝界的巨人。學了季羨林的《清塘菏韻》,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時,讓人不能不為幾棵蓮子由弱小到茁壯的頑強的生命力產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蓮子尚且如此,人類還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熱愛、呵護和善待生命呢?讓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鑄成我們永恒的信仰吧。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生命教育論文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初中的語文教學能夠發揮生命教育的作用。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比較強,而且涉及到的知識面比較廣,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首先,初中語文學科自身的德育教育功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實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知識的傳授等手段,使學生將知識與思想情感結合在一起,能夠進行自我生命價值的體驗等。另外,在初中語文的教材中,一些文章內容中包含著自然的美好、情感的領悟等,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作為中學生來說,處于青春期階段,并且在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的人文素材,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培養以及情感道德觀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對生命有積極的領悟,從而實現生命教育的目的。此外,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的課文內容都涉及到生命[1]。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內容過程中,應該將課文內容與生命教育相互結合,并且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的生命意識被喚醒起來,以此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積極的提升。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合理意見

(一)剖析語文課文,滲透生命教育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學科具有比較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助于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因此,對于初中語文老師來說,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語文教育優勢的發揮,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到生命的價值[2]。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講解《背影》時,老師首先對文本內容進行講解,并且讓學生進行體會,使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另外,在講解《藏羚羊的跪拜》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不僅僅人類具有一定的生命體驗,動物之間也存在著崇高的母愛與犧牲的精神,從而能夠啟發學生應該珍愛生命,學會關愛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加強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挖掘,合理開展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動,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能夠產生對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意識。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來說,應該以身作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學會正確面對生活,借助自身的實際行動,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培養樂觀積極的心態。

(二)積極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探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