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

時間:2022-06-30 06:30:00

導語:深究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

摘要:高職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尤為重要。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高職院校對學生生命教育應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圍繞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兩大層次展開。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近年來,大學生輕生、自傷事件時有發生,生命教育由此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方興未艾的話題。

當今社會受到急功近利的文化、應試教育的體制及升學主義的影響,學校、社會重視的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而輕視對生命意義的探討與引導,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生命教育的缺失使許多學生對生命和生命的價值存在種種片面、零亂甚至矛盾錯誤的認識。高職學生是被普通高校淘汰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成績不佳。當成績成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時,對于學業成績不理想、不善于知識學習的高職生而言,學業的失敗、人性的壓抑使其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覺得生活是無趣的,生命是受壓抑的。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職生擺脫了高考的壓力,開始自覺地思考人生,感受生命存在之價值。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價值?我努力奮斗為的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成為他們經常拷問自己的話題。矛盾和沖突由此產生,部分高職生迷茫、困惑、掙扎、頹廢,漠視生命乃至踐踏生命。因此,對高職生尤其需要進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人的一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筆者擬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探討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

一、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形式——體驗式教學

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包括閱讀、角色扮演、互動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引導學生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通過師生間的分享與討論,產生碰撞與共鳴,使學生學會轉化、戰勝消極的情緒體驗和錯誤認知,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生命的意義因人因時而異,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學生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生活于宇宙之中、世界之上,要靠自己的實踐發現生命之真,領悟生命之善,體驗生命之美,不能靠他人的說教。學生的生命及其體驗的生成基于學生生命活動、生命實踐的永無止境的展開。只有通過學生切身體驗獲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珍藏久遠。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體驗與發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與傳統的說教相比,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活動體驗——互動分享——覺察反思——整合運用”的技術路線,由教師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學生通過對情境的親歷,產生內心的體驗與感悟,通過師生間的分享和討論,產生思想的碰撞,從而達到轉變認知、改變行為的目的,其鮮明的親歷性和自主性、獨特的個體性、豐富的情感性,使體驗更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引導、自我成長的過程,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體驗式教學是生命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高職院校生命教育的內容

人生包括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動兩個層次,因此,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生命教育應包括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兩大層次。

(一)生存教育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動的物質載體,生命活動創造價值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只強調創造人生價值而忽視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加之當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陷入繁重的學業之中,根本無暇領悟生命之重、欣賞生命之美,因而漠視生命,對生命缺乏敬畏之情,進一步導致踐踏生命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應是生存教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筆者認為主要應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

生命意識教育生命意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意識教育的實質是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具體包括兩個層面:

(1)主體生命意識,即熱愛、珍惜自己的生命;

(2)客體生命意識,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應通過生命意識教育使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要熱愛生命;生命來之不易,生命的誕生是個奇跡,要敬畏生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世間一切生命體是共存的,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愛他人乃至世間一切生命體。

死亡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死亡”的話題一直是被避諱的,這種回避態度使得學生對死普遍缺乏科學認識,充滿恐懼感或神秘感。有的學生將死視為解脫,碰到一點挫折就輕易選擇輕生;有的學生則因為害怕死亡而導致各種神經癥。因此,對高職生開展死亡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很有必要。死亡教育包括三個層次:

(1)了解死亡及其意義,既明白死亡之重,又能正確面對死亡,懂得死是生活的終止,但生命可以永存,消除恐懼、焦慮等消極心理;

(2)當面對重要他人死亡時要有心理上的準備;

(3)向死而生,要為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質量而努力。

生命意義教育生命意義教育的實質是生命存在的本真教育,亦是生命教育的核心??v觀現今的生命意義教育,不過是成功教育的代名詞,世人眼中的成功不外乎金錢、地位、名利。因此,今天的人們常常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中,在房子、車子、票子、工作等外在目標的達成中蠅營狗茍,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似乎這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在追逐生命的外在形式——金錢、地位、名利的同時,人與自身越來越疏離,對生命的內在本質越來越失去把握。當這些外在的目標不能達成時,人會焦慮;當這些外在的目標達成時,人也會迷茫、困惑。人類在無盡的物質需要與滿足的追求中飽受精神困惑的痛苦與折磨。對于高職生而言,成績和學歷至上的觀念使他們得不到家長、教師和社會的認可,親情和生活中的負性經驗,金錢、地位、名利的遙不可及,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高職生對生命的消極體驗多來自對生命的迷茫與不解。

要解決人類的精神危機,出路在于突破狹隘自我后的真正超越。高職生需要學習對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解讀——活在當下,從外向目標的蒙蔽中轉向對當下生命體悟的興趣和實踐。高職院校的生命意義教育可嘗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到高職生的團體心理輔導中去。通過一個個“當下”的練習,借助活動幫助學生從狹隘的、自私的、能所對立的、被語言思維和邏輯障礙的自我中解脫出來,進入放松、專注、忘我、愉悅的生命狀態,體察其中的差別,體會生命的新感受與大境界。生命的意義感也就在當下的實踐中,體驗會越來越充盈、擴大,從而幫助學生熟悉新體驗,使學生認識自己成長的方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自我引導與自我終身成長,提升高職生

(二)生活教育

生活是生命的具體展開。生命教育的第二個層次是生活教育。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人生課題,生命教育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展開。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基本在18~22歲之間,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面臨著自我和諧、就業、人際關系、擇偶等人生課題,因此,需要在這些方面得到正確的指導,以減輕高職院校學生人生發展階段的困擾、沖突與矛盾,改善生活狀態,增加需要滿足、生命意義的快樂體驗。因此,生活教育要重視高職生以下幾方面的教育與輔導,以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挫折教育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極度愛護下成長,挫折的承受力與應對力較差,一旦遇到困難與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緊張、焦慮,有的自暴自棄甚至選擇輕生以逃避現實。挫折教育就是指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及其作用,從增強挫折承受力、合理運用心理防御機制、加強自我調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學生適應和戰勝挫折的能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辯證地看待挫折及其作用,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挫折,變挫折為動力;

(2)緩解挫折心理的技術和方法;

(3)調整自己的抱負水平,確立合理的人生目標;

(4)合理利用挫折心理防御機制;

(5)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增加外部支持。

感恩教育西方有句諺語:“幸福,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人,一幫你信賴的朋友?!备卸魇侨松幕緶蕜t,是生命美好的基礎,是生命質量的體現。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感恩、報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首先是識恩教育。識恩才談得上感恩,然而,物化的社會、激烈的競爭使人的感恩意識日益淡漠,加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驕橫任性,只知索取,不知奉獻,把別人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高職生中很大部分來自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親子溝通不暢,因此而怨恨父母、自私冷漠、肆意揮霍父母血汗錢的學生較多。首先,感恩教育要訓練學生發現身邊美好事物的能力,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其次,要學會表達感激之情。馬斯洛認為,體驗與表達感激之情是情感健康的重要而又常被忽視的方面。中國文化注重含蓄,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教師在輔導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學生將內心壓抑已久的對父母的愛表達出來時的酣暢淋漓。再次,要學會寬容與尊重,懂得負責與回報,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懷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最后,人與宇宙萬物是共生共存的,要感恩世間萬物,善待宇宙一切生命體。

自我和諧的輔導與教育自我和諧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和諧的人往往自我存在價值感高,生命意義感強。一個人自我不和諧,人格中的矛盾和沖突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痛苦和煩惱,大量的心理潛能因之而被消耗掉,使人無法對現實生活表現出充足的熱情、精力和創造力。高職生在過去的學校與家庭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是負性經驗,很多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自卑感強,自我接納性差,自我體驗消極,內疚、迷茫、頹廢等消極情緒常常困擾著他們,體會不到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動能被壓抑,嚴重影響了其心理健康。因此,高職院校生命教育要加強學生自我和諧的輔導。針對高職生自卑感強、自我悅納性差的特點,高職生自我和諧的輔導應著重在自我悅納方面:

(1)樹立健康的自我意識。辯證、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缺點;

(2)增強自信。既要彰顯自己的優點,又要悅納自己的不足,減少或消除內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

(3)合理調整自我期望。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幫助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人生的使命和發展方向,從而體會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成為一個精神上完整、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異性交往的輔導與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將18~25歲這個年齡階段稱為成人早期,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高職生年齡在18~22歲之間,有強烈的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要,尤其是當今的大學校園是個相對開放和自由的環境,在高職生的人際關系中,異性交往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異性交往可以使交往雙方獲得穩定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由此會感到生活充滿樂趣,富有意義,也會為日后獲得成熟的愛情奠定基礎。當異性交往失敗時,會導致自尊的嚴重失落、自我價值感的喪失等,如不及時調整,還可能導致長期的抑郁,產生精神性疾病,甚至出現輕生或攻擊他人等行為。因此,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特點,生命教育應開展關于異性交往的輔導與教育,異性交往的輔導內容可涵蓋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有關知識,異性交往技巧,愛的學習與成長等等。

職業生涯發展的輔導與教育生命教育強調個體內在生命價值,目標是提高個體生命的自覺意識和能力,提升個體生命的質量與主觀幸福感。意義治療理論創始人弗蘭克爾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人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在工作中得以展現。人們終其一生都在選擇、準備與實踐著自己的職業生涯形態,獲致相應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透過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評估、選擇、計劃、準備與實施,表達個人獨特的生命意義。然而,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體制強調升學第一,學校忙于教學,學生疲于學習,根本無暇亦無心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很多高中畢業生填報志愿時缺乏專業指導,報考學校、專業的依據往往是學校的知名度、就業率,職業的社會地位、收入等外在因素,有的則是遵從父母的要求,很少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稟賦、能力、特長等等,有的甚至對自己所報考的專業一無所知,跨入大學校門后才發現所選的專業自己不適合、不喜歡,迷茫、痛苦、頹廢由此而生,生活失去了應有的色彩,生命的潛能受到壓抑。目前,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就業指導,但就業指導主要側重于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職業發展上面臨的困擾。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就業指導轉向以學生成才就業和終身發展為目標的職業生涯發展輔導,從新生入學開始進行職業生涯發展的輔導與教育,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生涯管理,擇其所愛、愛其所擇,這對于學生順利度過大學階段乃至走好一生的道路,獲致自我實現,活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