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7:26: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山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山區完善舊村改造講話
首先要充分肯定前一階段山區片舊村改造工作。我們縣在全省率先推進的舊村改造可以說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新事、大事、歷史性的事。我覺得,舊村改造不僅僅是一項重要工作,更是一項事業。事業和工作是有區別的,一件事如果稱得上是事業,它必須有很大的一個特性,即能夠聚人心,大家都認可,大家都會來奉獻。剛才大家舉到的很多例子里面,有些在外創業的村干部為什么不計個人損失回來組織開展本村的舊村改造,就是因為這是一項值得奉獻的事業。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是有事業心的,對這件事確確實實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把這件好事辦好了,若干年以后,這個地方的老百姓會記住你。我還覺得,舊村改造推進過程當中也充分證明了我縣的鄉鎮干部是能干事、能成事的,我們村一級的基層干部是富有奉獻精神、富有創造力的。當然,山區片推進舊村改造比平原片要難,不說別的,方方面面的要素制約就是一大難題。從剛才匯報的情況來看,山區片舊村改造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尤其是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雖然當前的進度相對滯后,但是有這些基礎性工作,有接下去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山區片今后幾個月會后來居上。剛才,煬德和廷喜就舊村改造的推進工作都講了很多,指導得很具體、很到位。這里,我簡要地再說兩點:
第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山區搞舊村改造因地制宜很重要,山區片和平原片有著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立地條件不同,是土地要素制約。對山區片舊村改造必須明確一條指導性原則,那就是能聚則聚、宜搬則搬、集約用地、節地建房。能聚則聚,就是把改造重點放在剛才煬德講的“三沿”建設上,不能搞四面八方處處開花,特別是有些地無三尺平的非規劃保留村,決不能批建新房。山區的地質條件是很復雜的,很多地方都有地質災害的隱患,尤其是在那些地無三尺平的地方,建房子風險實在太大了。總的來說,這些非規劃保留村就是要宜搬則搬,不僅不能搞舊村改造,而且不能批建新房,一時搬不了的,可以適當修繕一下。況且這些地方建了新房,農民下山轉移的意愿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這不符合統籌發展、集聚發展的大方向。能聚則聚,就山區看還有一個空間制約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只能在集約用地、節地建房上想辦法。這方面能不能研究制定導向性的政策,請舊村改造辦會同國土、建設等部門研究研究。比如說在山區片建房不提倡占地面積,而提倡建筑面積,適當增加建房層次。特別是山區的中心村,不僅要解決本村的舊村改造問題,還要為跨村建房,為小規模自然村整村搬遷建房提供土地支持,在用地上如果不提倡集約用地、節地建房的話就做不到這一點。如果說我縣明年舊村改造政策有創新的話,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創新點。之前山區片舊村改造沒有在面上推進時,不會碰到這些事情,現在碰到了這些突出的問題,就要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我想,這方面至少符合我們國家土地政策大的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其次,因村制宜也很重要。真正確定下來要改造的村,一定要追求品位、追求特色,通過舊村改造,不僅要有新房新村新面貌,而且要樹立村莊規劃和經營的新理念,為下一步發展山區片鄉村旅游打好基礎。下一步*的發展,鄉村旅游肯定是個大方向。現在,如果舊村改造千村一面,就不會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那是很可惜的。如果我們在推進舊村改造的同時,就有意識地想一想、動一動腦筋,可能這個村今后發展的前景就不可限量,舊村改造就更加功德無量了。舊村改造要因村制宜出特色,建設部門在搞規劃的時候,既要講統一規劃,又要講一村一品。
第二,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在*片、*片推進會上,我都講到了全力爭上游,今天也一樣,底線就是要確保完成市縣下達的目標任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任務,在確保質量、安全、穩定的前提之下,要加快進度、加大力度。這里我講兩點:第一,“頭等工程”要有頭等精力。精力花在哪里?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政策宣傳抓引導;第二個方面是破解難題抓推進;第三個方面是整合資源抓結合。政策宣傳抓引導,首先就是要大力宣傳我們縣里出臺的舊村改造好政策,做到家喻戶曉,對山區片來說特別是跨村建房政策要宣傳引導好。同時要積極創新本鄉鎮的小政策,山區片可以說每個鄉鎮的情況都不一樣,這是山區的特點決定的。平原地方一馬平川,所在鄉鎮共同的一面比較多;山區大山阻隔,每一個村工作的基礎和老百姓的思想可能都不一樣,這就需要搞點小政策。一個管用的辦法就是一個小政策,我看大家已經想了很多辦法,下一步在破解難題中還要繼續想辦法。同時,政策的研究實施要講策略,比如說先拆與后拆、連片拆與零星拆、拆的進度快與拆得進度慢,政策上都應該不一樣,不一樣的政策就體現我們的策略。破解難題抓推進,除了要積極破解地的因素、錢的因素、人的因素的制約,很重要的是面對難題要有決心和信心,你有決心和信心,這個難題最終就不是難題。整合資源抓結合,主要是下一步強農扶農惠農的政策和工程如何整合,需要深化研究。第二,“頭等工程”要有頭等服務。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全心全意全方位強化服務;另一個方面,鄉鎮和部門之間也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們要算大帳,不要算小帳,要形成一個良性的合作關系、合作氛圍。
貧困山區脫貧思考
解革開放以來,我鎮經濟的發展極不平衡,不同區域貧富差距很大。與相對發達的江邊地區相比,邊遠落后的民族地區則處在另一極點上。這些地區多少年來生活十分艱難的具體原因究竟何在呢?帶著這個問題,曾深入到*村進行了一些初淺的調查。
*村位于小河鎮政府西面的崇山峻嶺地帶,海拔1850米至2700米,全村國土面積13.22平方公里,村委會距小河鎮政府距離6.3公里(直線),公路里程40公里。1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族、苗族和彝族三個民族。總戶數489戶,人口199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81人,占總人口的34.1%。2007年全村糧食總產量404782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03公斤,人均年純收入572元,低于全鎮的農民人均有糧和人均純收入水平,大多數群眾解決不了溫飽問題,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07年底該村仍有貧困人口833人。
一、農業生產、交通等客觀條件十分落后,缺乏優勢資源
(一)農業基礎薄弱
*村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高寒山區,現有耕地面積1423畝,人均0.71畝。耕地質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現有耕地的91.27%,基本屬于中低產農田。加之倒春寒、風暴、冷凍災害的侵襲,群眾的生活全是靠天吃飯。由于多年來,人口不斷增加和片面抓糧食生產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農民開荒吃飯,毀林毀草開荒,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地貌類型復雜,受藥山氣候的影響,陰雨天氣較多;山大坡陡,土地涵養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表土被沖刷流失,土質下降。再加上山區農民耕作技術落后,施肥少、經營粗放,產前產后服務差,缺乏科學管理,尤其是相當一部分農民經濟條件差,買不起化肥,不精耕細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遞減。由于土地貧瘠,基本上是廣種薄收,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風暴、冷凍等自然災害。耕地質量差,自然災害多,農民依附著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災害的能力低,一遇災害就欠收,這種局面幾乎很難改變。
農業機械在山區半山區的推廣與運用
摘要:自2005年以來,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頒布實施,云南省農村農機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但是,山區半山區的農機化一直停滯不前。本著提速山區半山區農機化水平的初衷,擴大山區半山區農機應用范圍,結合一線工作經驗,從搭建農機推廣試驗示范平臺,提速山區半山區農機推廣;提升農民農機使用技術素養,做好基層民眾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健全完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配合作好山區半山區農機推廣工作;降低推廣農機的閑置率,積極培育山區半山區農機作業市場等幾個方面,就農業機械在山區半山區的推廣和應用做技術性闡述,要點性知識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山區半山區;農機推廣;服務體系
這些年,國家購置補貼的帶動促進,云南農機化水平得到提速發展。但是,比較而言,山區半山區農機化水平依然不盡如人意。如何將農機化成為山區半山區農業生產的基本保障,成為當前農機發展的重點工作。切合山區半山區地域、經濟等特點,文章就農業機械在山區半山區的推廣和應用措施做要點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1搭建農機推廣試驗示范平臺,提速山區半山區農機推廣
以試驗示范為平臺,多渠道宣傳,多路徑引進適用性強的新機具、新技術,以現代的生產工具替代人力勞動,實現山區半山區農機增收增產的目的,解決山區半山區農機化水平低的問題。山區半山區地理復雜、農作物差異大、種類形式各異,以試驗示范為推廣平臺,能在試驗示范中不斷改進農機具,進而不斷完善,避免引進后的農機具使用不便。
2提升農民農機使用技術素養,做好基層民眾農機技術培訓工作
山區社會實踐報告
經過長途跋涉,我們終于走進了呂梁,走進柳林,也走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
我對山區的認識是從賀家坡鄉的楊家凹開始的。為了支持我們的活動,縣里專門派車接送我們,協助我們的工作。
對我來說,兩個月前玩過山車時游客們的尖叫聲還回蕩在耳邊,今天我們就坐上了名副其實的“過山車”。黃土高原的山路,除了固有的崎嶇回環外,有平添了幾分艱險。一邊是高山峭壁另一邊就是萬丈深淵。從車窗向下看去,直接就是望不到底的深谷,生與死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步之差。面對更真實的恐懼,車廂里的隊員反而呈現了出奇的平靜。不是透過車窗看著遠山,就是直視前方,看著一個又一個必經的險坡。也許人們都再設想我們將要去的楊家凹是什么樣的,抑或更具使命感的制訂著自己的工作計劃。可以這樣說,對于將要發生的一切,我們一無所知,除了設想還是設想。
而我的思緒仍就停留在剛剛離開的賀家坡。一到賀家坡就聽見孩子們用稚嫩的嗓子不斷的喊著:“向來訪者學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種久違的親切感頃刻間涌上心頭,好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見到這樣的場面了。走過去,只見排成方陣的孩子們穿著不合季節的運動裝,手中舉著彩色的花束、花環,在老師的指揮下有規律的揮動著,汗水不斷地順著臉頰淌下去,一個個神情嚴肅而認真。在鄉領導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賀家坡小學,那里已經聚集了許多的村民。領導們開了一個簡單的歡迎儀式,當時接近中午,烈日當頭,我們這些身著短衣短袖的大學生已經覺得炎熱難耐了,可那些孩子們依然靜靜地,直直地站著,任憑火一般陽光毫無保留地烤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畢竟這一切是由我們造成的,況且他們怯怯而不敢直視的眼神也是我們所不愿見到的。
儀式過后,我們走到他們中間,幫他們脫去那厚重的外衣,讓孩子們也涼快一下。我們的這一舉動消除了我們之間的陌生感和不該有的隔閡,氣氛立刻變的輕松起來,不一會兒我們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這種小小的歡樂漸漸在校園的上空彌漫開來……
楊家凹是我們小分隊進駐的第一個自然村。聽司機師傅說,這還是一個交通相對便利的村子,其他鄰村只能步行去,而且距離都相當的遠。那里,我們是不能去的。
山區保護發展論文
濟南市素以“泉城”的美譽聞名中外,形態各異的眾多名泉,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以“泉”為中心的城市文化和以“泉城”而著稱的城市風貌,泉已成為濟南的靈魂和命脈。濟南的泉來源于南部山區,南部山區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是濟南市的天然生態屏障,該區域在保持區域生態環境平衡,減輕洪澇等自然災害,確保全市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南部山區這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發展與保護,對保證濟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泉城風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南部山區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概況
1.1自然地理特征
南部山區位于以古生界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結構上,由太古代前震旦系泰山雜質組成基座,蓋層由南向北依次展布下、中、上寒武系石灰巖、頁巖及下奧陶系白云質石灰巖和中奧陶系厚層石灰巖。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大陸季風氣候區,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0~20℃,30年均降雨量662.8mm,雨熱同期,降水變率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多數地區無霜期不足200天。土壤主體為褐土,其中粗骨褐土分布廣泛,多位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土層瘠薄,土層深度一般在35mm左右,以中層粗骨土為主,深層壤質土少,難利用土地多,許多地方為基質裸巖。土壤ph值為7.O~8.5,呈弱堿性反應,具有富鈣、易漏水的特點,不利于植被的發育。區域內地貌南高北低,生態環境質量差異很大,部分區域林木覆蓋率高,植物資源豐富,局部已形成較穩定的生態系統。
1.2社會經濟概況
南部山區面積約1500km2,范圍內共有農業人口近60萬人,分布于歷城區、市中區、長清區的14個鄉鎮,鄉鎮企業不發達,居民主要收入以農業耕作和經濟林果品銷售,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居全市中等水平。
邊遠山區農戶存糧調研報告
今年元月中旬以來,**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冰凍雪災,造成全市一部分山區農村電力中斷、交通中斷、通信中斷,致使邊遠山區、庫區的糧食供應工作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雖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全力配合下,通過緊急調糧實施援助,避免了因災缺糧斷炊現象的發生,但災后反思,研討解決邊遠山區、庫區糧食供應問題,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鑒于此,**糧食局在三月中旬部署全市開展了邊遠山區農戶存糧情況調研,并通過調研力求探索出一條保障邊遠山區、庫區農村糧食供應工作的新途徑。
一、**基本市情、糧情
**地處安徽南部,毗鄰浙江和江西兩省,下轄三區四縣。面積98**平方公里,總人口147.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2.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76.2%。全市共有鄉鎮101個,行政村1138個,其中屬缺糧山區、庫區鄉鎮81個,行政村726個,分別占全市總數的80.2%、63.8%。農村缺糧總人口達66.5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59.1%。
**是全省最大的缺糧市,20**糧食總產量35.4萬噸,而總需求量為56.58萬噸,缺口21.18萬噸需從市外調入,缺糧量占總需求量37.4%。據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全市總需求量中農業人口口糧28.94萬噸,占總需求的51.1%,其中邊遠山區、庫區人口口糧約15萬噸,約占農業人口口糧需求總量的51.8%。因此,做好農村糧食供應工作,尤其是做好邊遠山區、庫區農村糧食供應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二、**邊遠山區農村經濟和農戶存糧現狀
本次調研的范圍是交通不便或邊遠的山區、庫區缺糧農村,其中年初冰凍雪災期間糧食部門緊急調糧援助的農村列入調研重點。調研內容主要有:農村糧食產需基本情況、農戶存糧意識和現狀、農村糧油加工企業和零售企業基本情況等。
山區山羊生態養殖關鍵技術
摘要:山區由于其良好的自然氣候以及生態環境特別適宜山羊的養殖。本文就山區山羊生態養殖的關鍵技術進行具體的介紹,希望能夠為養殖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山區;山羊;生態養殖;關鍵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肉制品在人們的飲食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使得我國畜牧養殖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山羊肉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以及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同時由于山羊經濟效益較高,使得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飼養山羊。山區中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蔓藤以及草山草坡,同時其良好的自然氣候以及生態環境特別適宜山羊的養殖,可以明顯提高山羊的品質,為養殖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因而,本文就山區山羊生態養殖的關鍵技術進行具體的介紹,希望能夠為養殖戶提供參考依據。
1合理規劃羊舍
山羊的生長環境直接決定著其生長周期以及患病的概率,因而養殖戶應結合山區的氣候條件以及生態環境對羊舍進行科學的選址、規劃以及布局,從而減少山羊患病的概率,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1.1羊舍類型。羊舍一般普遍采取木質或者磚木材料,結構普遍采取雙坡單列式高床漏縫樓式。由于山區內早晚溫差較大,因而養殖戶需要結合海拔高度對羊舍的面積以及樓床的高度進行確定,海拔越高,樓床高度以及羊舍面積越小。1.2糞尿處理系統。糞尿處理系統可以有效處理山羊的糞便以及尿液等排泄物,從而保障羊舍的清潔環境,減少細菌的滋生,降低山羊患病的概率。糞尿處理系統多建于羊舍的的后面側風向,可以根據飼養規模的大小配備相應的沼氣池或者多級沉淀池,使得山羊的糞尿能夠得到有效的無害化處理[1]。
2種植優質牧草
丘陵山區林業創建綜述
江蘇省丘陵山區主要分布在與山東省交界的省境北部和與安徽、浙江省相鄰的省境西部、南部,面積148.6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4.9%。為促進丘陵山區的發展,在省政府印發的《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推進丘陵山區生態和農業綜合開發”、“實施丘陵崗區、荒山等植被系統修復,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特別是植樹種草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推進荒山荒地、殘次林、低產林改造和水源涵養建設,減少水土流失”。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為加快丘陵山區的綜合開發,應堅持生態建設為主,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并舉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切實改善丘陵山區的生態環境
要以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恢復森林植被為目標,本著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先急后緩的原則,加強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工程建設。對坡度15度以上、土層貧瘠的丘陵荒地,鼓勵并支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實現人工促進自然更新;對采伐跡地的更新以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主,人工造林為輔,不斷改善森林結構,形成穩定的森林群落;對坡度在6度以上的坡耕地造林,提倡穴狀整地,盡可能減少對原有次生植被的破壞。
二、加強森林撫育改造工程建設,全面提高丘陵山區森林質量
要以提高森林質量,構建林分結構穩定、景觀優美、優質高效、功能完備的地帶性穩定森林群落為目標,加強環太湖、寧鎮揚、徐州和連云港等4個集中連片的丘陵山區低質、低效林和次生林改造。通過補植、調整、撫育、封育、更新、復壯和人為干預促進演替等技術措施,改善現有林分狀況,提高森林質量。
三、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管理,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社會效益
剖析山區玉米豐產培植技術論文
摘要:介紹了武陵山區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精細整地、播種育苗、移栽、科學施肥、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供該地區玉米栽培參考。
關鍵詞:玉米;品種選擇;播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武陵山區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飼養業和加工業的重要原料,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于小麥和水稻,居世界第3位,在中國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位居第2,總產和單產均居糧食作物之首。武陵山區位于湘、鄂、川、黔、渝五省市交界地區,玉米是該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近100萬hm2。但因該區境內山巒起伏,海拔高低不一,低溫、陰雨、大風、伏秋旱災害性天氣頻發,對玉米生產影響較大,產量不夠理想。為提高當地玉米生產水平,經多年的玉米栽培試驗,現將該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選擇購買適應武陵山區的玉米品種,最好是武陵山區選育的品種,如鄂玉23、鄂玉26、鄂玉28、鄂玉31等,這系列品種具有品質優、抗性好等特點[1],在武陵山區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具有高產的潛力。種子要嚴格粒選,去掉病粒、蟲粒、碎粒,播種前最好曬種2~3d,以提高發芽率,保證一播全苗;種子最好包衣,可以提前防治一些主要病蟲害,減少后期植株發病的幾率。
2精細整地
談談山區郵政營銷配送體系
自國家郵政局提出要大力發展物流業務以來,各級郵政企業加大了物流業務的發展力度,力求在物流發展方面有新的突破。有關物流發展文章,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不斷地在各級郵政刊物出現,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令我們耳目一新。但是,大多數只是就單一業務而論或只著眼于淺層的分析,沒有將整個物流業務的發展放在整個郵政營銷體系中去,從某種程度造成業務的條塊分割,不利于郵政業務整體的發展。下面,筆者嘗試以羅定局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現有的山區郵政資源,進行營銷配送體系的建設,以作拋磚引玉之舉。
山區經濟及郵政業務發展現狀
山區經濟主要以農、林為主,交通落后,外來人口少,青壯年都以外出打工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而與之相對應的山區郵政,其收入主要來源于郵儲、報刊、特快、包裹、函件等幾大業務。其中,郵儲收入占了一半比重以上。經過幾年的獨立運營,很多山區郵政紛紛走出虧損的困境。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扣除郵儲業務的收入,傳統郵政業務其實是處于虧損經營的。特別是鄉村郵路這部份,很多鄉郵走十幾二十里的山路,為的是送一封信,一份報紙。如何提高鄉村郵路的利用率,也就成為當前山區郵政急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國家局提出大力展物流業,某種程度也可緩沖這個問題。
羅定市地處廣東粵西山區,與廣西交界,工業不發達,經濟比較落后,群眾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羅定郵政獨立運營后,經過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業務總收入由1998年末的804萬元,增長到2002年的1650萬元,翻了一番多;由帳面虧損700多萬元,到2002年上繳利潤295萬元(2000年就扭虧為盈);2003年完成業務總收入2060萬元,同比增長24.8%,完成了上級下達任務的114.4%,超額完成上級下達任務260多萬元,實現利潤466萬元,成績相當喜人。幾年來,羅定郵政的郵儲、報刊、特快等傳統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業務如廣告商函、物流業務等也得到了快速的開拓。其中,在物流業務方面,開通了羅定-廣州,羅定-珠三角的零擔業務,現每月的業務總收入由最初的3萬多元,發展到近10萬元;并已與供電局、工商局、國稅局等十多個大單位,簽約進行蛋糕業務的配送。羅定郵政之所以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是因為自分營開始,就非常重視企業營銷體系的建設,將每一項業務的發展,都置于整個局的網絡中去,發揮了郵政的整體競爭力,使羅定郵政的網絡優勢不斷得到體現和加強,使郵政的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出現比翼齊飛的格局。
建設郵政營銷配送體系的緊迫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融入全球,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每一種產品從產出到用戶手中,營銷配送體系或流通營銷平臺(流通環節和終端末梢)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終端末梢的建設。很多產品,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都不約而同地采取自建或合作的方式進行營銷配送體系的建設。這對于郵政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把握得好,建成了強大無比的營銷配送體系,將是使郵政在未來發展中,成為國民經濟流通的大動脈,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