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保護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9 07:26:00
導語:山區保護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濟南市素以“泉城”的美譽聞名中外,形態各異的眾多名泉,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以“泉”為中心的城市文化和以“泉城”而著稱的城市風貌,泉已成為濟南的靈魂和命脈。濟南的泉來源于南部山區,南部山區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是濟南市的天然生態屏障,該區域在保持區域生態環境平衡,減輕洪澇等自然災害,確保全市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南部山區這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發展與保護,對保證濟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保持泉城風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南部山區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概況
1.1自然地理特征
南部山區位于以古生界地層為主體的北傾單斜結構上,由太古代前震旦系泰山雜質組成基座,蓋層由南向北依次展布下、中、上寒武系石灰巖、頁巖及下奧陶系白云質石灰巖和中奧陶系厚層石灰巖。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大陸季風氣候區,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10~20℃,30年均降雨量662.8mm,雨熱同期,降水變率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多數地區無霜期不足200天。土壤主體為褐土,其中粗骨褐土分布廣泛,多位于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土層瘠薄,土層深度一般在35mm左右,以中層粗骨土為主,深層壤質土少,難利用土地多,許多地方為基質裸巖。土壤ph值為7.O~8.5,呈弱堿性反應,具有富鈣、易漏水的特點,不利于植被的發育。區域內地貌南高北低,生態環境質量差異很大,部分區域林木覆蓋率高,植物資源豐富,局部已形成較穩定的生態系統。
1.2社會經濟概況
南部山區面積約1500km2,范圍內共有農業人口近60萬人,分布于歷城區、市中區、長清區的14個鄉鎮,鄉鎮企業不發達,居民主要收入以農業耕作和經濟林果品銷售,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居全市中等水平。
二、南部山區在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所處的地位
2.1目前南部山區的生態狀況
由于南部山區特有的石灰巖母質和巖溶地貌,土壤瘠薄,導水條件差,植被生長受限,除部分林地質量較高外,大部分林地質量不高,加之近年來濟南城區不斷南擴,各種建設項目重開發輕保護,開山采石對山區林地破壞尤為嚴重,嚴重影響了南部山區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目前,南部山區的原生森林已被嚴重破壞,現有森林主要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植被覆蓋率經建國后幾十年的林業的發展到現在的25.9%,除部分國有林場保存有較完備單一的林分外,大部分山體以次生灌叢和灌草叢占絕對優勢,少數山體已呈現由荒草地向裸巖山地演替的趨勢。現有林分大部分均為人工純林,植被構造不太合理,構成單一,森林的生態效益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生態穩定性差,不易抵抗外界干憂。
2.2南部山區生態建設對濟南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南部山區指市區南部千佛山、二環南路以南的大片山區,這里地處泰山北麓,南高北低,群山環抱,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是維持濟南市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境內經幾十年的林業生態建設,果林密集,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5.9%,極少部分地區已形成較穩定的生態系統,是濟南市的綠色屏障和生態經濟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域優勢,將大大促進市區向南推進和南部山區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但鑒于南部山區特殊的地理位置,開發南部山區必須嚴格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對南部山區實行保護性開發。
2.3恢復南部山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的途徑
恢復濟南市南部山區生態系統的具體目標是通過人為措施,實現生態系統的地表基底穩定性,恢復植被和土壤,保證一定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林分郁閉度在手O.3~O.5,且分布比較均勻,草地覆蓋率在于40~60%)和一定的土壤肥力,增加種類組成和生物多樣性,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使地帶性植被落葉闊葉林占優勢,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涵養水源,減少或控制環境污染,增加視覺和美學享受,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和自我維持能力,帶動經濟發展與環境美化,實現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南部山區生態功能區的措施
3.1把南部山區建設成為生態功能保護區
生態功能區是指在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劃定的特殊保護區域。生態功能保護區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禁墾、禁伐、禁牧,也不是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封閉式管理,而是要在確保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的前提下,制止新的生態破壞,實行生態的重建、恢復。南部山區作為濟南市的生態功能區,應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并舉,因地制宜,合理綠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注重生物多樣性;應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恢復林草植被,通過封育治理或人工種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應統籌兼顧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既要開發建設,又要保護生態環境質量不能下降,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
3.2建立生態功能區的有利條件
在南部山區建立生態功能區,主要應做好南部山區的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搞好流域綜合治理,建設好生態系統的穩定的基底系統。
(1)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南部山區人民的廣泛關注,有利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落實和治理成果的鞏固。
(2)中央制定的生態效益補助和以糧換林等優惠政策,可以使生態功能區的群眾生活得到保障,群眾參與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很高。
(3)林業系統造林經營、林政管理、科研推廣和種苗供給機構健全,隊伍穩定,具有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和生態建設的經驗,科技支撐能力強。
(4)搞好流域綜合治理,將治理山坡和溝谷結合起來,根據流域地勢及溝坡侵蝕程度,采用合理的組合配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3.3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提高南部山區的森林覆蓋率
(1)實施封山育林,改善生態環境
(2)凡有天然落種條件的荒山荒灘、裸巖石山、疏殘林地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等,實行一次性死封,區內嚴禁樵采,嚴禁牛羊上山,以求盡快恢復植被。對原有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中的幼林實行活封,樹木生長季節封山,休眠期開山,有計劃進行割草、修枝和間伐等活動,嚴禁牛羊上山。對次生林中的喬灌木幼苗,要全部保留,干果類樹種像毛桃、山杏、軟棗、酸棗、核桃等實生苗可用于嫁接,刺槐、榆樹、黃連木、黃櫨、火炬等闊葉喬灌木進行定期撫育,平茬復壯,促其成林。
(3)實施退耕還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南部山區的退耕還林應以營建生態林為主,在退耕還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其生態林比例要在80%以上,只有在局部立地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地區,可適當發展生態經濟林。在樹種選擇上,要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生態優先,以生態林為重點,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樹種配置上,在水庫上流、河流兩側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坡耕地還林,以針闊帶狀混交為主,充分發揮生態防護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對公路兩側坡耕地還林,實行不規則鑲嵌狀混交配置,增強防護效果,豐富季相、色葉景觀;對裸巖山地和生態脆弱地區,選擇抗逆性強的造林樹種,實行不規則快狀混交配置,采取魚鱗坑整地措施,保持水土,提高地力。
3.4實行流域綜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
南部山區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單純依靠林業治理和生物措施難以從根本上達到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的目的,因此,在生態治理初期,必須配套建設水土工程,實行小流域綜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起來,改善植被恢復與重建所需的物理環境背景,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如優良樹種選育技術、營養袋育苗造林技術等,選擇喬灌草合理配置模式,控制水土流失。
3.5加強社會管護力度,減少人為破壞
缺乏人工撫育和管理是造成南部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應加強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的立法工作,加大執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以確保生態系統的發展和保護。同時,借助于經濟手段強化生態管理,向開發者征收資源費及生態補償費,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適度控制南部山區的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不合理活動導致的生態破壞,加大宣傳力度,使南部山區的生態建設置于公眾監督之下和全民參與之中,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利用。
3.6以科學技術為依托,建立起完整的生態治理技術體系
科學技術是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發展和保護的重要基礎,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南部山區的生態功能建設,應在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關鍵技術問題,展開適時研究,建立起綜合的科學技術支撐體系。采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及計算機模擬技術,建立起由數據庫管理系統、分析系統、決策系統等部分組成的生態監測與評價體系,結合專家系統分析,對生態環境進行現狀調查、信息采集、動態監測及智能咨詢決策,搞好技術服務,使生態建設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四、發展與保護南部山區生態功能的實施對策
實施南部山區生態系統的發展與保護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制約因素多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為實現泉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利用的目標,要加強對南部山區生態建設的組織領導,依靠科技,強化管理,保障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
4.1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
為加強南部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加強對生態建設的組織領導,歷城、長清、市中等南部山區應成立專門的生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領導目標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有關部門配合抓,層層簽訂責任狀。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實施生態功能建設的意義、政策措施和總體部署,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要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和教育引導工作,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做到認識到位,行動一致。
4.2強化科技服務,注重實施實效
市、區應成立生態工程建設質量監督小組,對全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全過程的工程管理。要加強基層林業站、水利站、環保等基層科技推廣機構的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推廣網絡,積極推廣經過篩選、組裝配套的科技成果,切實將科技保障貫穿于生態環境發展與保護的全過程。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結合種苗工程建設,建立以現有采種基地、良種基地和國有苗圃為主體的種苗生產供應體系,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提供優質種苗。
4.3強化法律意識,依法管理生態功能區的各種建設活動
根據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濟南市的實際情況,盡快制定《濟南市南部山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辦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和管理體系,依法建設生態功能區。林業、水利、環保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打擊毀林開荒、破壞森林植被、破壞水保設施、破壞環保設施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為南部山區的生態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顯得重要,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也逐漸增大,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而南部山區的生態建設后備資源比較豐富。只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好總體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與人工造林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實現南部山區生態系統的再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時,通過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一個符合代際(間)需求和價值取向的可持續生態系統,這將對把濟南市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生態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 上一篇:泵站葉片數控機床分析論文
- 下一篇:水利投資模式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