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如何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區農村如何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山區農村如何發展

篇1

【關鍵詞】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建設標準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社會經濟的不斷騰飛,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這正要求城市的發展和農村的發展互相協調。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城市發展非常迅速,而農村相對落后。因此,國務院曾經多次指出,在符合規劃的條件的情況下,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與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必須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并依法抓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嚴格土地管理決定的要求。因此,就如何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顯得至關重要。結合近年開展的建設用地復墾的實踐證明,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作,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國土資源,可以改善與促進農村的環境建設,而且可以進一步緩解用地緊張的矛盾。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現狀

農村閑置的土地作為農村寶貴的資源,如何更好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城鄉統籌的關鍵。雖然在全國城鄉統籌試點的政策下,各地都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城鄉發展的農村土地復墾模式,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但是,在土地復墾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沒有建立農村土地復墾效益評價長效機制,加上鄉村的發展規劃滯后與復墾資金沒有保障等因素的影響,給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實施帶來了許多困難。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們關于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研究內容還不完善與全面,復墾工程規劃標準的確定與土地的情況還缺乏了解,還需要對復墾工程規劃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細致研究。為了更加合理地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提供參考,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我們還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與資金的投入,將復墾充分與鄉村規劃銜接起來。

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建設措施

我們必須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使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復墾工作變得更加科學與合理。

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

進行用地復墾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建設是一項工作量大、情況復雜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多的工作。因此,我們必須高度統一思想認識,尤其是要統一鄉鎮以及村級干部的思想。只有充分認識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起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狠抓落實,落實每個工作中去,最終獲得成效。另外,還必須研究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的具體政策,進行統籌考慮與規劃,并且嚴格實行土地管理制度,落實建設用地復墾的責任制,進行有序復墾,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狀況,而且要考慮到今后建設用地保障的需求,實行有計劃復墾。此外,根據土地管理形勢的變化,對復墾管理方法及時做出調整,并采取多渠道籌資的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

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從而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加大廢棄土地的復墾力度。因此,我們必須調整城鎮建設規劃,制定企業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加強城市規劃整治是要堅持原則。結合農村新社區建設對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步伐,進一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實行項目區管理制度,使用地布局更加集約與合理。

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

建設用地復墾是一項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并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系統性工程。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摸清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可復墾的底數,明確的用地性質,掌握符合復墾條件的建設用地數量與分布地區,嚴格把握復墾的范圍與標準,做到心中有數、有序復墾。此外,必須建立建設復墾的信息數據庫,根據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的總面積,統籌考慮,制定好具體規劃實施方案,經驗收合格后的項目,工作人員應當及時把數據資料存入數據庫,并規范各類統計數據報表,科學合理的歸類資料,切實做到數據準確。

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建設用地復墾工作通常會涉及到眾多方面的利益。因此,要想做好丘陵山區建設用地復墾工作,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注意部門和鄉鎮密切配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之間一定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在加強鄉鎮與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的同時,對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經濟的獎勵,并做到責任落實與職責明確。此外,抓好中心村規劃落實,落實好基礎設施建設,并切實做好群眾思想和服務的工作,確保基層的利益不受侵害,從而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多方面之間的利益關系,確保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充分考慮到鄉鎮和村的利益,才能落實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

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

建設用地復墾的每個項目都是一個工程項目。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必須建立統一的項目招投標平臺,嚴格按照招標設定的指標進行施工建設,經過規范的招標程序,嚴格把握質量驗收的標準,保證項目工程的進度與質量。此外,還要建立良好監管網絡體系,對實施的全過程進行實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管理,以提高復墾質量,確保工程建設的施工安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丘陵山區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農村建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明確目標和責任,高度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加快建設用地復墾步伐,促進農村新社區建設,切實摸清可復墾底數,嚴格規范各類資料建設,落實協調工作,積極妥善地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除此之外,還要強化監督,切實提高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工作的質量,以促進城鄉統籌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施炳良.農村建設用地如何復墾[J].中國土地,2005(9).

[2]魯春陽,文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潛力估算[J].農業工程學報,2011(5).

篇2

[關鍵詞] 山區特色農業 存在問題 應付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8-02

一、山區農業發展現狀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區的地勢崎嶇,交通不便,土地破碎,經濟落后,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經營規模小,因為沒有大規模的機械收割,氣候變化無常,有三里不同天之說,農民利潤很低,目前的山區還是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況,農民工被迫離山進城發展,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二、山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缺乏,手工效率低下

目前山區很多地方仍然是用手工播種、收割,有些因為地形的困難現狀無法使用機械收割,致使莊稼收貨效率低下,遇到旱災澇災的情況則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說現在農民工賺不到錢,大量農民工迫于生計進城謀生,留下老人與小孩在山區,農民工大大減少,人員與效率的低下使得山區農業發展緩慢。

2.二度加工困難

農民收好糧食后,只能處于糧食未加工狀態,無法對其進行深度加工,農產品的深加工幾乎是處于空白狀態,小規模作坊式加工如今仍然廣泛存在,可是農民卻收獲很低的利潤,如果我們對產品進行包裝、加工,產品的增值空間會很大,但如今這種增值狀態我們卻無法達到。

3.市場體制僵硬

如今的山區還一直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因為山區地形地貌的限制,與城市的道路不通,對于外界信息的獲得更加困難,再加上農民的知識不夠高,無法在市場中占得有利地位,一直以來都處于賣方市場,只能依靠賣家的主導,而農民們在這樣的局面中則處于不利地位。

三、山區農業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對于如今落后的山區農業現狀,發展特色山區農業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特色山區農業,是山區從貧窮轉向富裕的必經過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過程。

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于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優質高效安全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為目標,牢固樹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把著重點放在提高農民利潤上。

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

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通過積極引進外面的農業發展的優秀經驗和技術,也可通過加大教育科研、技術推廣的投入來達到目的。此外,政府應該提供政策服務,可以通過修訂完善政策措施來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交通方面,政府應加強山區公路的建設,從而解決通行和運輸難的問題;水利方面,政府應完善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可以多挖井、開溝渠,改善農民的灌溉條件,從而提高土地的糧食產量,提高山區農業效益。此外,政府要注重農業機械的及時更新和替換,開發當地山區的能源建設,優化農村的能源結構;政府更要注意山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可以通過開發荒山、保護天然樹林、退耕還林等方式來進行家園的保護和綠化。

2.突破束縛,改革創新

要想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效率低的局面,根本方法就是解放思想,改變思維方式,掙脫農業發展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簡而言之,即創新。創新可以創造高收入、提高利潤效率。而想要達到此目標,首先應做的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即把農業發展方式由依靠資源投入轉變到依靠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利用率上來,由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資金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經營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上來,由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到質量效益并重上來。

同時,山區農民們可以走組織創新土地和規模化經營之路,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規模經營轉變,由單一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起來創市場轉變。在有償、依法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集中土地流轉,不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促進土地從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轉變。

此外,我們可以引進優秀人才來西部山區創業,還可以開展勞動力培訓,同時引導有能力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引導大學生回鄉實行科技農業也是一項措施。

再次,強化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可以通過一些專門院校和科研機構,培育農產品的良種,或研究開發加工、儲運、保鮮和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同時可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攻關,從而建立一批標準化、高效益的區域性科技示范園區或基地。

3.擴大市場,延長產物鏈,打造品牌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公共服務,擴大信息來源,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以防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在農業管理體制上嘗試一定的創新,市場調節優先化,靈活有序的市場調節可以對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管理服務部門進行資產、組織和職能調整,創建服務于產加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方面也可以實現一定的創新,如可以通過加快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流通來強化市場化進程,深化國有流通企業改革,解除地區間、行業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封鎖,建立“綠色通道”通過加快建立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調控制度,改進市場運行監測手段,建立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確保重要農產品的安全儲備和對農產品進出口的有效調控。

此外,延長產物鏈,對產品進行二度,三度,四度的加工,尋找產品的附加價值,要調動當地有能力的人創辦深加工工廠企業,對外部的信息做到及時掌握,真正意義上做到“賣方市場”。

打造品牌,在信息化非常發達的當代社會,品牌的影響力非常之大。只有突出了品牌,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特色農業,并且去購買,真正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四、總結

總之,要想使山區農業發展的更好,實現特色山區農業是最好的方式。而要想實現特色的山區農業發展,關鍵就是實現山區農業的現代化,即用現代化設備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和產業體系提升山區農業的發展水平,用現代化的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發展,用現代化的理念引領農業的發展。另外,也可以通過培養新型農民方面來從根本上解決山區農業發展問題,因為人是農業的創造、引領和受益者。新時期、新方式、新農業。走功能多元化、經營集約化、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即生態、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從根本上發展山區農業,提高山區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尹靜,王金霞. 淺談如何發展山區特色農業[J]. 中國農業信息,2012,21:139.

篇3

一、全面了解學生,有方向、有目的地管理

山區農村的孩子具有特殊性,他們父母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便外出了。可以說,他們童年是有所缺失的,由于他們家庭一般相距較遠,并且離學校也遙遠,這都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挑戰。近年來山區農村優秀教師不斷外調,加上學校條件差、設施落后,學生和家長不重視教育,導致學生人數不斷減少。可以說山區農村班主任工作并不好做。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就要從實際出發、多渠道地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樣管理起來才能有方向。

二、挑選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級的骨干力量,精心挑選班干部,教導他們簡單管理班級。如果班干部能力強,還能成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且班干部還是班主任了解班級的重要渠道。因此,班干部的選擇馬虎不得。在挑選班干部時,選擇那些思想品德優秀、學習態度好、學習成績良好并且在班級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放手讓班干部獨立工作,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既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提升,又能減輕班主任的工作。

三、重視養成教育,建設良好班風

山區農村的小學生大多沒有上過幼兒園,因此,小學是他們受教育的開始階段。這時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對學生以后的人生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可以從《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著手,也可以通過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童歌或者口號,讓學生學會愛國、知禮、守法的優秀品德,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會,報效國家。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對一個班級的學習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教學激情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應注意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要真誠對待學生。班主任平時也不要不茍一笑,要多和學生講一些開心的故事。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一定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師生之間不能缺少信任,班主任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不能對學生進行欺騙,這樣對學生的價值觀不利。多關懷學生,多和學生談心,學生只有充分相信教師,班主任才能在班級樹立自己的威信。

五、制訂合理的班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的管理需要班規。這就像國家的管理需要憲法一樣,班級的管理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服眾。班主任在制定班規時,應該確保合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山區農村小學生的特殊性。班規包含班級的管理體制、各班干部的職責、班級活動等,還有相應的獎勵機制。

六、充分利用各種班級活動

首先要定時開班會,每次班會都有一個主題,班主任引導,然后讓學生發言,談談自己的經歷和感想。這樣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了解,提升班級的凝聚力,還能通過班會教育學生人生道理或解決班級問題。必要時要召開家長會,因為多數小學生的監督人都是爺爺奶奶,他們可能不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不懂得如何教導小孩。而家長會的召開不僅能讓班主任更加詳盡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情況,還能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班主任就能通過和家長的交談,為學生的發展想好對策。同時也要提醒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家長適時監督學生的學習。

七、培養優秀學生,幫助后進生

對于班級中學習成績比較拔尖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引導教育,讓他們成為班級的榜樣。這樣很多學生都會向優秀的學生學習,班級學習風氣非常良好。還可以鼓勵優秀生幫助后進生,形成“一帶一”的局面。這樣不僅能提高班級學習水平、營造學習氛圍,還能提升班級凝聚力。優秀生在教導后進生的時候可以溫習學過的知識點,這樣對課本和解題方法就會有更深的體會。而后進生也能從優秀生那里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懂得優秀生是如何變得優秀的,這樣會加強班級的競爭氣氛。學生之間不僅相互學習和競爭,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感情。

山區農村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有挑戰性的工作。班主任在管理班級時要多方面考慮,山區農村孩子具有獨特性,工作方法不能大眾化。要多關懷這些留守兒童,相信他們,多了解他們。懂得利用班會、家長會還有一些學生活動,制訂合理班規,實行賞罰制度,重視養成教育,樹立良好班風。這樣才能為我國山區農村建設培養更多人才,推進國家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尚華.班級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J].才智,2010(14).

篇4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管理;教師資源

一、邊遠山區農村小學教育現狀

(一)學校規模小且分散

由于邊遠山區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當地的及經濟較為落后,使得山區農村小學的規模非常小,有的學校只有一至兩間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較分散,各個年級的學生人數偏少,因此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個教師身兼數職,此外,多個年級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的教學條件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邊遠山區的經濟發展落后,當地教育部門對于轄區內的農村小學關注程度也不夠,相對的教育資金投入較少,導致教學設備陳舊不堪,甚至一些學校都沒有音美教學用的設備與題材,教學環境的不足也影響了正處于發育期的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二)粗放的教學管理模式

因為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學生生源越來越少,學校教學設備的短缺,加上學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夠進行創新,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學校采用一種粗放式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學校的管理者根本沒有對學校的長遠發展進行考慮,這也是嚴重制約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近幾年,國家對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育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地增加。但是,對于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力度跟城鎮小學相比還是非常薄弱。因為邊遠山區農村小學自身的教學設施的落后,學生們都不愿意在農村小學上學,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來,會使得邊遠山區的農村小學和城鎮中心小學差距越來越大。

(三)師資力量薄弱

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由于受到各種外界原因的影響,導致在邊遠山區農村小學進行任教的教師非常少,一般來說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師主要以當地的中老年教師為主,這就導致在教學的方式上與城市年輕教師的教學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性。中老年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原始的教學模式,比較死板和傳統,這與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學要求和教學任務具有非常大的差距。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師中大多數以都還是最早的高中文憑,雖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師拿到了大專和本科的文憑,但那也與正規的師范畢業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師從農村小學中調走,而且一些學校沒有新分配的教師進行教學,使教師資源方面出現了嚴重的短缺,這無疑更加重了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學壓力。

(四)工作環境差,設備陳舊

由于邊遠山區的交通不便,為一些去山區教學的教師生活上帶來了非常多的困難,很多教師一心想著往城鎮小學調入,這樣造成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嚴重下降,沒有進行工作的熱情。同時雖然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邊遠山區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現階段農村小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些學校的條件依舊難以得到有效改善。對于學校的教學設備不能夠及時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師宿舍、食堂等一些關系到日常生活的設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邊遠農村進行教學的老師要步行或騎自行車才能到達學校進行上課。

二、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短缺的相關建議

(一)政府應統籌社會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對于國家一些關于扶持邊遠山區教育的政策,相關的教育部門必須要本著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則,將這些教育資源進行均分,不斷地加大對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首先,對學校的相關教學設備進行更新,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其次,對于山區中一些貧困戶應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接受到義務教育。

(二)加快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于大部分邊遠山區中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的現狀,進行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加強與城市重點小學的溝通交流,搭建一個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交流平臺,通過這種創新教學的模式,實現農村教師走出去,城鎮教師帶進來的教學活動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城鎮小學的教師可以帶學生去體驗農村小學中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加強學生們的交流。地方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不斷努力促進農村小學的教育改革。

(三)創新教學模式,與時俱進

對于邊遠山區的農村小學教育,我們必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與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須要努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于農村教師來說更新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才能使農村小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社會文化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從而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編制管理

在進行農村教學編制的選擇時,應考慮到實際的農村小學的情況,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標準進行制定,對于那些不能夠堅持在崗的職工要進行嚴肅處理,對于那些為農村中小學教育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要進行獎勵。另外,教育部門要不斷規范農村小學的管理,從而使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教育事業中,不斷的提高農村小學的教育水平。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問題,只有進行一些實質性改變,例如對教師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環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輕教師愿意投入到邊遠山區農村學校去進行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改變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韋名高.我國邊遠山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困境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6,(11):93.

[2]李琳.邊遠山區農村學生英語興趣培養[J].好家長,2016,(03):97.

[3]肖紅才.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小學生輟學的個案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篇5

關鍵詞:山區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素質;思考

山區農村教育嚴重滯后,如何提高山區農村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山區農村教育的現狀、特點及造成教育滯后的原因的分析著手,探尋提高山區農村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山區農村教育的現狀及特點

1.山區農村教育的現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好的,辦好山區農村教育的難度更大,一是辦學條件簡陋,有的校舍嚴重不足,有的教學設備差,信息技術教育落后;二是尊師重教的風氣不濃厚,雖然經過長期努力,人們的意識不斷提高,但仍有不少家長、群眾存在諸如重男輕女和“會不會讀書不要緊,只要長大會掙錢就行”的迂腐觀念,影響了學校教育與家長教育的密切配合;三是教師素質普遍偏低,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質量。

2.山區農村教育的特點

目前山區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偏低,年齡越高,性別比例的差距越大,男生多,女生少。教師年齡老化,“半路出家”的偏多,科班出身的比例偏少,教師素質偏低。

二、造成山區農村教育滯后的因素

目前,山區農村教育滯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校舍緊缺,辦學條件差

由于歷史原因,農村中小學布局分散,辦學水平普遍不高。特別是隨著小學生人數不斷減少,相當一部分村小學呈萎縮狀態,教師難配備,課程難開全,教育難管理,質量難保證。農村中小學危房雖然基本消除了,但由于教育經費短缺,不少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仍然較差,很多教室存在破課桌、破板凳、破講臺、光線暗等“三破一暗”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有些村小學仍存在危房,校舍嚴重不足。有的小學十幾位教師辦公、住宿在同一座教室,有的小學住校生在教室里白天上課,晚上住宿,條件異常艱苦。

2.信息技術一片空白

教育信息化建設是落后地區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捷徑。作為城市或發達地區的學校均按標準配備了網絡教室、計算機室、遠程教育等,并實現了校校通。這對開闊師生視野,提高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無疑會帶來極大便利。然而山區農村有的學生卻從未接觸過這些東西。

3.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欠發達地區的山區農村師資力量十分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辦教師轉編的教師和代課教師比例大。我縣有一個鎮小學有教師192人,其中民辦轉編的90人(含民辦再進修達中師學歷),代課教師45人,實際第一學歷為中師學歷的為57人。雖然民辦教師中有一些素質較高的,但相當一部分是當年未經過考核和培訓就上崗的“赤腳”教師,至今仍習慣于因循守舊教學,缺乏創新開拓精神,代課教師比例大,占23.4%,由于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不愿從事僅800多元工資的代課工作,從而導致聘請優秀代課教師困難,已聘請的代課教師相當部分教學能力偏低。

4.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

目前,大部分民辦轉編教師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絕大部分年齡在55歲以上,以本鎮為例,除中心小學外,其余村校公辦教師平均年齡為56歲。這些老教師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差,對實施新課標有相當的抵觸情緒,習慣于老經驗、老方法,致使教學改革難以推進。

5.長期指導思想封閉,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由于山區農村長期以來以“分數論英雄”,包括主管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均以考試成績為主要指標,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從而造成了新課程的實施和新課標的推進、素質教育流于形式,很多教師存在“學生只要考好就行,別的我不管”的錯誤觀點。

教育要培養的是“英才”,而不是“庸才”。這就要求考核的指揮棒改變方向――由應試教育真正轉變為素質教育。

6.教師隊伍不穩定,業務骨干為數很少

山區農村環境惡劣,生活艱辛,這是不爭的事實,外來的教師在此難以扎根,待教學經驗比較豐富、教學能力比較強時就往縣城或城郊調。另外,新補充的教師不僅數量不足,而且也是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新手”,教學經驗缺乏,而且能力素質也有下降的趨勢,這也不能不使山區教育難辦。

三、解決山區教育滯后的對策

1.做好布局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農村學校生源減少,許多教學點學生減少,甚至無學生可教。有的地方校舍建好沒幾年,學生卻沒有了;有些地方則出現了大量“麻雀學校”。這種分散辦學的格局使本來十分有限的教育資源嚴重浪費。調整布局,集中辦學,創辦寄宿制小學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應在教師隊伍中營造一種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善于學習的氛圍

目前,由于山區農村尊師重教風氣不夠濃厚,而且教師多半是民辦轉編,他們中存在著一定的小農意識,他們思想保守,缺乏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努力、開拓創新的精神,沒有一股良好的師風教風,如何能有一種良好的班風呢?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就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學生。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師德教育活動。比如,贛縣在全縣教育系統內開展師德標兵的評選活動和“辦人民滿意教育,樹行業新風”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提升了教師的師德水平。

(2)制訂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不能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教師的唯一杠桿。要從德、能、勤、績多方面評價教師,努力倡導一種甘當人梯、樂為紅燭的師德精神,逐漸樹立教師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教育主管部門一定要扭轉考核方向,不宜把考核成績作為評價一所學校辦學質量好壞與否和教師優秀與否的砝碼,應制訂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

3.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推進聘任制的實施

當前,大部分山區農村鄉鎮仍是實行校長任命制、教師派遣制,這種現狀有一定的弊端:其一是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有種“端著鐵飯碗隨大流的思想;其二是教師難于管理,他們對上級制訂的制度的推行落實抱著抵觸情緒,他們認為“干好干壞工資照樣拿,大不了就是考績差少點錢,換個學校照樣教書,又能把我奈何”?這種思想嚴重影響教師良好工作作風的形成和辦學質量的提高,有的學校就在試行聘任制,高職低聘,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制,使個別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差的教師淘汰或待崗。這一做法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潛力,便于學校的管理,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推行教師聘任制度總的原則是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科學考核、合同管理,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聘任機制,形成競爭擇優、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通過轉換用人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把不合格人員調整出教師隊伍。

4.抓好校本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素質

當前,實施新課標成為主流,面對世紀之交的各種挑戰,對教師的素質做哪些要求呢?

(1)具有改革意識,富有創造精神。

(2)樹立現代的教育觀念,特別是要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師生觀、人才觀、質量觀。

(3)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

(4)具有更高的社會文化科學知識修養。

(5)具備對活動課程的組織管理能力。

(6)具備對潛在課程進行設計的能力。

(7)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和教育科研方法。

因此,要圍繞這些要求安排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校本培訓,使教師開闊視野,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學習先進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基本功,以確保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總之,通過分析,山區農村教育差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歸根結底在于教育投入不足,群眾的意識不到位,師資力量薄弱,考核機制與時代不適應,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山區農村教育一定會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斌泰.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人民教育,2005(3/4).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對話.

[3]杜育紅.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意義.人民教育,2005(2).

[4]郭振武.學校管理.

篇6

關鍵字:貧困經濟發展產業改革環境教育

三門峽盧氏縣獅子坪鄉毛河村是位于河南省最靠西位的偏遠山區,全村178戶,617口人,居住分散。介于交通與地理環境原因,經濟發展落后,人均耕地面積處于全縣最低,農作物產量低,主要經濟來源極不穩定。近年,在各級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協助下,村民經濟發展思路有很大變化。近年,有省委組織部派下的分包單位,全力扶助新農村建設,毛河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村。

毛河村黨建工作原則及新農村建設規劃

毛河村村辦是一個年輕有活力有干勁,始終堅定以為人民服務為主責的領導班子。多年被評為五好黨支部,先進村。村長夏明云帶領各村聯委班子成員在招商引資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借資,墊資,敢想敢干,大力投入公路,村基礎設施,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及村民居住條件和科教文衛等方面建設,初期規劃近20年發展方向。

1.基礎設施建設

(1)公路交通。地處偏遠山區,交通問題一直困擾其經濟的發展和人文交流。近年,毛河村通過借資,墊資,已經通入近1300萬人民幣通入公路的修建,預計在2018年6月前將全面完成三條出境的主干道。方便人民的出行。

(2)住房條件。由于自然災害及山區住房破舊分散等原因,毛河村按照新農村規劃,扶貧建設69戶房屋,將危房及過于貧困居住條件下的村民住房問題加以解決。不搬遷的加以規整,給搬遷戶人均XX元輔助資金。為改善和豐富居民生活條件,毛河村正投資百萬建設村級活動場所。包括村級辦公室,大型舞臺,洗浴中心,健身娛樂場所,超市,招待所,農家樂等設施建設。為實現對天然環境的保護和利用,毛河村合理處理垃圾,牲畜糞便,實行廁所,沼氣,豬圈等一體化,設沼氣池,充分利用能源。

(3)經濟發展規劃。毛河村利用天然的水質,山林,規劃并創新一批特色產業。毛河燒酒,毛河臘肉,食用菌,山貨,煙葉,特殊養殖,有色金屬,紅色旅游及國家級森林公園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并產生產業鏈條,比如毛河燒酒,臘肉及旅游搭配,相互帶動。目前,由于封山育林,毛河村食用菌產業停滯。煙葉,農作物則由于耕地面積過少而不能作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有少部分村民正在進行娃娃魚等特殊養殖的試驗,如果經驗成熟將得到大力推廣。毛河燒酒臘肉的制作是每家每戶都熟知的傳統手藝,急需招商引資,集中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有色金屬礦山的開采進入最后審核階段,它將解決大部分村民閑散勞動力問題。開采加工,出售成品,為期十年。十年后的人力資源則可以為即將開發的紅色旅游業來服務。毛河村外出務工人員70余人,目前空閑勞動力200多人,村委也在動員村民外出務工,促進交流和提高村民的社會認知。

2.毛河村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1)資金問題。自新農村建設及改革經濟體制以來,毛河村的資金問題一直很難解決。除國家發放以及幫扶單位捐助的資金外,用于道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建設的資金多是村民,村聯委集資,借資,墊資來進行運作的。招商引資沒有成熟的進行。傳統特色產業無法大規模組建。

(2)如何宣傳。地處偏遠,經過長期的半封閉,毛河村如何面向市場化經濟的大趨勢,推銷自主品牌,發展旅游產業也是個問題。

(3)科技人才。先進文化和技術知識緊缺。懂技術的人才太少,外出務工人員少,對外交流少,很難把生產推向靈活高端的進程。醫療,教育事業也發展緩慢。關鍵是人才的緊缺。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是個問題。

(4)環境保護。發展必定帶來環境的改變。毛河特色產業離不開優質的環境資源保障。目前,已經封山育林,但開采礦山,發展旅游對環境的影響也值得關注。

(5)教育大業。貧困是教育問題存在的根本,學生對只是的渴望,家長對教育日漸的重視,針對偏遠山村師資力量的缺乏和部分在職正式老師的職業態度,國家應給予關注和調整。

毛河村的發展總體上正處于瓶頸階段,村領導帶領村民積極地進行最基礎的新農村建設,但資金,將來的出路,部分規劃但未能預知困難的產業項目都緊緊的包圍著這個偏遠山區的村民們。村書記夏明云說:只要我們敢想敢干,作出成績,自會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只要我們以誠信為本,自會得到投資者和來訪者的信任和滿意。

篇7

關鍵詞:地理;大自然;資源;農村中學;特色產業

塘蓬鎮山區位于廉江市西北部,毗鄰和寮鎮、長山鎮和石嶺鎮,地處與廣西英橋鎮交界的邊陲地帶,土地總面積約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畝,林地5萬畝,地形屬丘陵地帶,鴨姆河貫穿南北全境,風景名勝、地貌景觀和特色產業美不勝收。大自然賦予我們得天獨厚的天地大課堂,且當地學生出身和成長于農村,對鄉村地理環境并不陌生,熟悉鄉村的一草一木和千山萬水,學習自然地理知識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如果能夠恰當地援引實際生活材料,作為地理教學中研究探討的課題,則豐富多彩的鄉村自然資源就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源頭活水。這不僅能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和提高成績,更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符合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宗旨。那么,該如何優化農村地理教學呢?作為一名山區農村中學的地理教師,歷來注重結合鄉村地理資源進行教學,下面淺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就地取材,真實認識地理事物

真實認識地理事物是地理知識學習的首要前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對地理教學尤其是農村中學地理教學而言,最大困境就是學生的知識面過窄。自我擔任高中地理課程以來,發現學生對諸多地理事物認識較為模糊,哪怕對身邊常見事物也是一知半解,況且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單純在課堂上“滿堂灌”,多數學生死記硬背而不求甚解,被動接受課堂知識,很難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因此,倘若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身邊的鄉土地理事物引為素材給予展示,問題必然迎刃而解。

例如,在學習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殼的運動和變化》章節內容時,課本當中就提及到地貌景觀形成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引述由巖漿活動所產生的各類巖石物質。許多同學對火山活動感到十分陌生,卻絲毫不會影響學習本章節的內容。

從大范圍來講,雷州半島是世界上典型的火山地貌,加之受地殼板塊運動擠壓的作用形成塘蓬山區別具一格的地形景觀。根據海拔高低,地形相應可分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種。兩廣丘陵是廣東、廣西兩省區大部分低山、丘陵的總稱,塘蓬山區則正屬于該地形區的范疇。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分布地區,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都叫山區。當我在課堂上問及“塘蓬地區”所屬地形時,學生則習以為常地誤認為塘蓬山區的地形屬于山地,而且這一看法根深蒂固。通過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地形和參考科學數據,從根本上引導學生糾正這一錯誤的觀點,避免今后再度混淆概念性名詞。此外,在講述“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內容中,地質內力作用所產生的各類巖石名稱也為不少學生所混淆。素有“花崗巖石王國”之稱的塘蓬鎮,石材加工業是本地的特色產業,其中花崗巖和大理巖是該產業發展的重點。雖然學生可以通過課本中的彩色插圖了解各類巖石的面貌,但效果不夠直觀形象。通過發動學生在自己的家鄉尋找巖石樣本在課堂上展示,更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比如,巖漿在巨大的內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侵入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巖漿逐漸冷卻凝固而形成巖漿巖。如何區分侵入巖和噴出巖,對此許多學生摸不著頭腦。花崗巖屬于侵入巖的一種,質地堅硬致密、強度高、抗風化、耐腐蝕、耐磨損、吸水性低,美麗的色澤能保存百年以上,為建筑材料之首選,成為當地口碑不錯的特色產品,而玄武巖則屬于噴出巖,不同的是密度不大,遍布許多氣孔,不宜做建筑材料。如此一來,在兩種樣品的展示中形成鮮明的真實對比,從而讓學生發現原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將有趣的地理事物聯系到課堂上,學習興趣自然得到顯著提高,好成績也自然水到渠成。

二、基于理論,深度剖析生產活動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這是傳統教育模式所產生的弊病。近年來廣東高考命題呈現靈活變通的特點,注重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也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實際問題就成為重要之舉。

篇8

今天的會議很重要,也很及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市建設粵東經濟強市的必然選擇。龍門是山區縣,在山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午許書記已經作了發言。我認為,作為一個領導者,在決策中要善于實施差異戰略。龍門的經濟不能與其它地方攀比,但龍門有龍門的特色,而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要繼續搞好。作為一個山區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認為要抓住“五個兩”:

一、打牢兩個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到底必須發展鎮村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要敢于給村委施加壓力,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能滿足于3萬元,要給他們年收入10萬元、20萬元的任務。每個村至少要上一個項目,農業項目也行。村集體的經濟收入要在原來固本強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決不能放棄這一點去搞村容村貌建設,不能本末倒置。在農民增收方面,近幾年龍門做了很多工作。如何促進農民增收,我認為還是要實施差異戰略,除了發展特色農業,還可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水泥建材業。

二、樹立兩個觀點。一是規劃先行,二是抓先進示范點。要搞好縣城規劃、中心鎮規劃、其它鄉鎮規劃。要實施分類指導,抓好自然村的規劃。搞幾個樣板村、示范村,然后以點帶面地推進。

三、解決兩個熱點。一是“一保五難”問題,二是社會和諧問題。解決“一保五難”問題,縣里的資金要配套。社會和諧問題也很重要,你們抓賭博、促和諧就做得很好。解決這兩個熱點,要做到三個集中,即:集中資金、集中項目、集中出成效。[原創作品]

篇9

關鍵詞:山區;農機;問題;建議

1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

山區農機化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是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機戶增收與節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明顯增長;三是農業機械化彌補和解決了因勞動力轉移而使農忙季節農村勞動力緊缺的現實問題,促進了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五是種田能手抓住機遇,采取承包和租賃等方式把閑置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管理,獲取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利用上述五個特點,使中、小型農業機械在種植業主中的快速發展成為可能,這也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趨勢中的重要方面。

2存在的問題

2.1近年來,國家對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對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壩地區,各種優惠政策也主要針對農業基礎較好的地方傾斜,農業機械的生產和銷售也主要以大中型農業機械為主,因此這些地區的農機化發展速度較快,且已基本趨于飽合。山區因地形復雜,田塊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農機化發展的難點,各個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視,從而對這些地區的農機化投入甚少,包括近兩年出臺的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也主要是以補貼平壩及大型農機具為主,使山區的農機化基礎愈來愈薄弱,與平壩地區的差距也愈來愈大。

2.2近幾年來,國家積極扶持研制和開發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特別是大中型農機收割耕作機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對山區收割耕作的農機具研制開發和試驗示范的力量投入十分有限。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調查研究不夠。由于沒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區農民的需求,使研制和開發的種類不適宜山區農業生產,在農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問題;二是試驗、示范及技術培訓力度不夠。由于國家投入資金有限及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時有效地將先進適用的農機具在山區進行試驗和示范,在農民中存在“想學而無從學”的問題;三是培訓資源不足,培訓力度不夠。我縣農機部門在培訓農機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平均每年培訓人數均在500人以上,但由于師資力量及教學條件的限制,使培訓工作不能深入開展,特別是對新機具的使用、維護、保養、修理技術培訓相對較弱,致使農忙季節農機戶不能有效實施機具的保養和維修,影響了農機具發揮最大效益。這些因素使山區農機化技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現實需要。

2.3適用山區作業的農機具品種少,性能質量差,價格高,不能滿足農村需要。近幾年,一些廠商看到了山區對農機具的潛在市場,開始研制和生產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農業生產機具。一方面,由于是啟動新型市場,所以品種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利益的趨動及技術成熟度不高,新生產投放市場的農機具價格較高,性能質量較差,形成了非常明顯的供求矛盾。

2.4油料漲價太快,作業費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年來,油料價格波動較大,農用油料補助甚少,使農機作業成本大幅增加,相當部分的農戶因油料價格居高不下而“望機興嘆”,甚至出現農忙買高價油或買不到油的現象。

2.5服務體系人員流失,無財政支持,服務功能消失,不具備基本的服務手段。一是鄉鎮機構撤并、人員遣散、資產平調,使原鄉鎮農機站及所屬企業資產及人員嚴重流失,各項農機管理服務工作難以開展;二是鄉鎮村社農機行政性職能弱化,行政性收費大幅度減少,履行公益性職能的人員經費難以為繼。各鄉鎮政府在撤并農機站時只重視接收財產現金,而對如何妥善解決站內管理人員及職工的待遇和后顧之憂采取消極態度,出現了部分鄉鎮原農機站職工集體上訪等不穩定因素;三是現存的部分經營管理效益較好的鄉鎮農機站人員專業知識不足、觀念陳舊、管理落后,在大環境的影響下經營逐漸萎縮,不能適應市場競爭,業務和效益大幅滑坡;四是一些鄉鎮農機站為解決職工待遇和養老保險,變賣集體資產,造

成經營和農機業務停頓。

3發展措施

3.1積極引進、示范適合山區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農業機械,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確保山區農機化水平持續快速穩定提高。

3.2大力推廣適宜山區的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一是加快地區微型聯合收割機的推廣力度;二是以推廣和使用耕整機作業為主導,解決小田塊及坡地耕作問題;三是加強與農藝部門協作,大力推廣小麥播種機、鋪膜機等技術。

3.3樹立農機經營大戶典型。農機大戶是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點。農機大戶指擁有農機固定資產在5萬元以上,帶動至少3人從事農機生產、作業、經營的農機業主,對農機大戶的扶持是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各鄉鎮農機協會,各農機合作組織在“十一五”期間的工作重點,要在購機補貼、農機作業燃油補貼、作業指導、技術培訓、信息傳遞、貸款扶持等方面給予支持。

4建議

4.1提高認識,加大對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將山區機械化投入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否則將會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村經濟水平。

4.2國家對農機化購機補貼政策應作適當調整,根據各地農機部門調查研究的結果,通過申報確定補貼機具目錄,同時根據各個山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適當擴大補貼范圍,在最大范圍內滿足農戶在購買機具中享受到國家的政策,加速山區的農業機械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3國家應加大對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以及資金上向山區傾斜,適當增大山區農機購機補貼比例。農機政策研究部門要及時了解和抓住已經存在的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提高農機購機補貼的額度,有力地促進山區的農機化發展,使農業機械在發揮提高農業效益重要作用的同時,成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之一。

4.4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農用油料供需矛盾,增加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機具及其他農業機械油料的補貼額度,進一步降低農機使用成本,提高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先進農業新機具新技術在農村的快速推廣和運用。

4.5高度重視和建立山區農業機械開發、研制及生產,加大投入力度,確保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山區的小型、微型農機具。

4.6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試驗和示范推廣的長效投入機制。

篇10

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一)對大學生“村官”角色定位尷尬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大學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沒有辦法參與村委會的選舉,由國家選派到農村,因此大學生“村官”本身就與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相違背,大學生“村官”職位權利與義務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大學生“村官”身份受到尷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難以融入農村與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尷尬有很大的關系,這也經常導致大學生“村官”角色的認同感較低,經常被忽視,話語權不重,對其工作熱情帶來了嚴重的挫傷。

(二)缺乏大學生“村官”持續性規劃

從最近兩年的政策來看,如《關于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大學生村官的后續發展給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大學生“村官”在三年任期過后沒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覓職業,形成了大學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現象,使得大學生“村官”的思想狀況極不穩定,部分大學生“村官”在崗不再職的現象非常之多。

為了鼓勵大學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遠山區如同其他地區一樣,開出了一系列的報考優惠政策,如公務員定向錄取、公務員考試加分、考研加分等,導致大學生“村官”只要求達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農村的工作績效,也沒有心思想要在農村干一番大事業,因此,偏遠地區大學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穩定。

(三)沒有涉及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所處的生活環境不佳,給大學生“村官”帶來了生活上的挑戰。大學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經習慣了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全的城市,然而到達偏遠山區后,沒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區是泥濘小路,公共設施缺乏,辦公設施和居住環境簡陋,給大學生“村官”思想上帶來極大的沖擊,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首先要解決生活環境給其帶來的心理偏差。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待遇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會較低,雖然大學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資,但是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會比不上其他地區,雖然說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在進入農村之前,就應該做好待遇不好的準備,但有部分大學生“村官”還是抱著在農村大干一場的抱負來的,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如果大學生“村官”沒有在農村中有所作為,待遇又不好,根據激勵理論,那么對于偏遠地區大學生“村官”的正激勵就會消失。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所處的人際交往環境過于復雜。在偏遠山區,宗氏觀念非常嚴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群體構成一個宗氏群體,農村的人際關系由宗氏為基礎向外延伸,并且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會隨著姓氏或血緣的延伸變得疏遠,出了家族關系以外,還存在政治關系、幫派關系、經濟關系等錯綜復雜,農村的風氣習俗,如宗教迷信、傳統習慣等都給偏遠山區的人際交往環境增加了復雜程度。

二、偏遠山區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監督保障機制

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如何,沒有一套考核標準,在優化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同時,沒有監督保障機制來保障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正確性,以至于不能保證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長效性。目前來說,偏遠山區并沒有建立一套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體系,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考核機制和管理制度,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僅僅是國家組織或者湖南省關于大學生“村官”的制度體系。

建立一套制度體系,保證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確執行,一方面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情況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對大學生“村官”進行正確的評價,從而鼓勵大學生“村官”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調動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目前,偏遠山區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情況的評價在于相關領導機構的經驗,這種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沒有相關健全的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和評價制度,因此很難對大學生“村官”做出的業績進行準確評價,對優秀的大學生“村官”不能及時進行獎勵,也不能對落后的大學生“村官”進行糾正。

三、對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不足

(一)沒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在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視高校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重視高校在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學生“村官”正確認識偏遠山區的形勢,對大學生“村官”和偏遠山區都有一個本質性的了解,能減輕大學生“村官”到偏遠山區后的思想落差,也給大學生“村官”任職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減輕了難度。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的發展方向,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經過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進入了當地的公務員系統,或者是走向了事業單位的崗位,因此,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是偏遠山區的黨政干部的重點建設力量。偏遠山區對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要有新的認識,(下轉第70頁)

(上接第68頁)首先要使大學生“村官”在任期內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為以后大學生“村官”轉向黨政機關做準備,把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學生“村官”教育培訓的重要位置,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二)不能準確把握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根據偏遠山區的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礎之上,將大學生“村官”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舉止培養成適合偏遠山區發展的要求。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出現單一呆板,不能很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偏離了目標,不能很好地為大學生“村官”計劃服務,也不能建設大學生“村官”隊伍,進而也沒能起到發展農村的作用。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應該定向于使大學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嚴格遵守當的紀律和要求,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

四、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實現常態化發展

(一)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間結合不緊密,一方面體現在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割,另一方面體現在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對于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分割,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培養一年一般只發生兩次,并且是群體學習,地點局限于會議室,在理論學習時沒有實踐活動的輔助,在實踐學習時沒有理論學習的指導。對理論學習與時間學習之間的考核也是分開進行,并沒有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從而使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學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雖然有鄉鎮干部―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聯系機制,但是三者之間的溝通涉及到農村和農民的機會確實不多,鄉鎮干部和村干部沒有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村官”了解農村、處理農村事務,偏遠山區大學生“村官”能在農村進行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多,因此鄉鎮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鄉鎮干部―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聯系機制,正確引導大學生“村官”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