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6:53: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評估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評估體系

酒店質量評估體系研討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營銷學界開始關注并研究服務質量問題。服務質量是“一種衡量企業服務水平能否滿足顧客期望程度的工具”[1],是顧客期望與顧客感知之間的差距[2]。隨著研究的深入,服務質量被劃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領域。內部服務質量是企業員工或部門對內部服務的主觀評價,它對員工滿意度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顧客滿意度,最終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3]。企業必須足夠重視內部顧客和內部服務質量。酒店作為典型服務企業,必須不斷提升外部服務質量來贏得市場競爭。由于提升外部服務質量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內部服務質量,因此酒店有必要了解其內部服務質量水平,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來提升內部服務質量。內部服務質量評價是企業了解內部服務質量的必要途徑,然而目前關于內部服務質量評價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國外學者一般從內部顧客的需求[4]或內部服務質量的影響因素角度探索內部服務質量的評價,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Hallowell設計的內部服務質量(InternalSE-RVQUAL)量表[5];國內學者大多在此量表的基礎上研究我國企業內部服務質量的評價,但實證研究并不多[6][7]。有鑒于此,筆者擬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從內部服務質量管理的要素出發,探討影響酒店內部服務質量的關鍵流程,并根據中國酒店特色設計內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然后以6家酒店的員工為研究對象,展開問卷調查,并驗證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最后提出酒店內部服務質量提升對策。

二、問卷設計及數據收集

(一)問卷設計

酒店內部服務質量管理的要素包括使命感、對上級的評價、與同事的溝通、個人培訓與發展、工作場所等5個方面[8],而內部服務質量的狀況主要取決于組織制度、內部服務業務流程、組織的文化底蘊及內部服務質量管理四個方面[9],可以通過工作環境設計、工作設計、員工選擇與開發、員工獎酬與認同以及服務顧客的工具等方面進行衡量[3]。本研究的問卷設計以內部顧客對服務質量管理關鍵流程的實際感知作為衡量內部服務質量的標準。通過文獻閱讀和走訪酒店高管,最終確定了酒店內部服務質量管理的關鍵流程,具體包括打造質量文化、服務設計、與內部顧客溝通、服務質量評估、提供服務保障等,同時設計了酒店內部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質量文化、服務設計、服務溝通、服務保障和服務評估5個二級指標,以及37個三級指標,通過兩輪專家咨詢,根據專家反饋意見,修改了一些難懂的項目,剔除了一些影響不是很大的項目,最終確定了28個指標(見表1)。然后根據專家調查的結果設計酒店內部服務質量評價問卷,問項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運用SPSS15.0分析數據。

(二)數據收集

查看全文

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研究

摘要:構建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為企業開展檔案文化建設指明工作方向,并能進一步激發企業檔案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本文參考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的工作實踐,認為在構建過程中需要明確評估原則、核心指標和其他指標,并且進行多級核查。

關鍵詞:企業檔案文化建設;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是將企業檔案文化內在價值進行外現的過程,包括構建企業檔案文化精神內涵和外現企業檔案文化內核,具體包含三個層面[1],即開發企業檔案文化產品、構建企業記憶、展示和傳承企業檔案文化。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是企業對自身及下屬各級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成果進行評估的系統工程,包括評估實施主體、評估責任人、評估時間、評估實施流程、評估成員等要素。當前,構建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具有現實意義。首先能為企業開展檔案文化建設指明工作方向,并倒逼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提質增效;其次能進一步激發企業檔案工作者的工作熱情,營造企業檔案工作良好氛圍;再次能助推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員工的歸屬感。筆者所在的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檔案部門在穩步推進公司基礎性檔案工作的同時,按照《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十三五”企業文化建設實施意見》的相關要求,積極推進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為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服務;并自上而下構建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為公司開展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提供業務指導,并對公司下屬各單位、各公司所承擔的工作職責提出具體要求。

1構建方式研究

1.1評估原則。一是按照公司檔案管理體制實行分級管理原則[2],強化總公司對下屬各單位、各公司檔案文化建設的指導與監督職責。省公司檔案部門負責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方案的制定、監督和指導工作,對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的結果具有最終裁量權;地市級公司檔案部門是整個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的核心,負責評估工作的上傳下達,同時負責審核縣(區)級公司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成果;縣(區)級公司檔案部門主要履行等級申報和接受上級公司檔案部門的檢查與指導的職責。二是依據《國家電網江蘇省電力公司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目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行的目標管理原則,通過目標拆分的方式提高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效率,其核心是突出對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成果的評價。即明確總目標為做好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再將總目標拆分成若干個二級、三級的子目標[3],并根據職能要求指派不同員工完成任務,最后以員工完成工作的質量與整體的考核標準進行對比,不斷提升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成效。尤其重視對檔案文化產品、企業記憶和企業文化展示與傳承這三類成果型指標的評價,三類指標各占20分,突出檔案部門與檔案工作者在企業檔案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此外,目標管理原則強調員工的自評與管理層的審核,因此在企業檔案文化建設過程中員工與管理層需要根據評估體系進行自我評價與監督審核,確保工作始終處于目標體系的范疇中。三是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在構建評估體系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的策略。公司在評估體系構建之初,就對下屬各部門、各公司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調研,以問卷、訪談、座談等多種形式收集企業檔案文化建設信息,明確下屬各部門、各公司現階段工作成果,分析其潛在需求。在此基礎上,公司才著手開始構建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的評估體系。以需求為導向構建起來的評估體系,能正確反饋當前的工作情況,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未來的工作實踐,既不會因為評估落后于實踐使評估工作失去應有的價值,也不會因為評估超越實踐而使目標任務難以完成。1.2核心指標。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指標是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的核心指標,而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內容建設與成果建設更是評估指標中的重點考察內容,可謂核心中的核心。內容建設包括檔案文化產品、企業記憶和企業檔案文化展示與傳承三個部分,其中檔案文化產品分為編研產品、工藝品和出版物三類[4];企業記憶分為歷時型企業記憶和專題型企業記憶兩種;企業檔案文化展示與傳承可在線下平臺或線上平臺完成。上級公司在對下屬公司考核評估時,根據不同類型的內容建設要求進行評分。成果建設則是對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成果的社會認可度進行考察,從所獲獎項、所受表彰、與經濟效益四個角度分別進行[5],以“物化”的形式如獎狀、證書、論文所登載的期刊等作為評估依據,避免成果的概念化與主觀化。此舉旨在鼓勵公司將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工作成果對外開放。1.3其他指標。除核心指標之外,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指標還包括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三類,設置這三類指標旨在優化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外部環境,督促各公司重視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并落實有關舉措。首先是組織建設方面,分別從人員安排、發展規劃和資金投入三個角度評估組織建設的完備性,其中人員安排是組織建設考察的重點,它要求將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納入公司各層級的崗位職責中;發展規劃和資金投入則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保障了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得到應有重視。其次是制度建設方面,制度建設不僅考察公司的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制度的制定情況,也評估企業文化相關制度和企業檔案管理制度,完善的企業文化制度與企業檔案管理制度能夠推進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再次是設施建設方面,主要從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硬件設施包括與檔案庫房建設相關的硬件設施,以及為滿足企業檔案文化建設需求配備的電子設備;軟件設施是指與電子設備配套的、能夠保證設備正常運轉的軟件與操作系統。1.4等級申報。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秉持自愿申報的原則,由下屬公司向上級公司提交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評估材料,包括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申請表、自評得分表和相關佐證材料等。上級公司組織專家組統一對下屬公司的企業檔案文化建設情況進行評估,根據企業檔案文化建設評估體系所列的各項指標進行打分,給出相應的評估等級。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評估等級共有3A級、4A級、5A級三種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申報。1.5多級核查。上級公司對下屬公司提交的申報材料有審核監督的職責和義務,核查一般包括專家組審查和申報時效期滿后的復查兩種形式。因企業存在不同的業務領域,專家組成員的構成也各不相同,如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的專家組包括企業檔案工作負責人、黨建工作負責人、行政管理部門人員、檔案學領域專家以及電力領域專家。公司的評估結果具有五年有效期,因此在有效期到期前,下屬企業需提前申報企業檔案文化建設復查工作,通過復查才能繼續保有評估等級,否則會被要求進行限期整改。在整改后仍未通過審查的下屬企業,其評估所取得的原有等級將會被取消。建立多級核查的評估體系,能夠激勵下屬公司不斷創新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形式,開拓企業檔案文化建設的新領域。

2構建成效分析

查看全文

個人信用中介評估體系研究論文

一、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建立建設的現狀

1.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有比較好的政策環境

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3月頒布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逐步建立個人消費貸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重要條件”等建議。2000年4月,我國正式頒布實行了《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規定》,該制度的推行成為建立我國個人基本賬戶和個人信用資料庫的基礎。

2.初步建立了個人信用中介機構,個人聯合征信開始起步

我國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機構從事個人信用調查、評估業務。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專業性個人信用中介機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并正式開通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服務系統。

3.個人資信評估工作逐步開展,開始為銀行貸款決策提供參考

查看全文

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建設論文

【摘要】本文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審視當前政府績效評估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以人為本的績效評估體系,同時明確政府活動與經濟社會成就之間的對應關系,把社會公平、社會和諧、政務公開性以及政府與公民的關系納入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建立符合科學發展的政府績效評估,是我國公共行政改革和發展的熱點之一。目前,我國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政府績效評估,關鍵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結合績效評估的方法和技巧構建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實現政府管理的創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1科學發展觀與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在統一

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政府績效評估就是用科學的方法、標準和程序對政府機關的業績、成就和實際工作做出盡可能客觀、公正的評價,根據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務質量、公共責任和社會公眾滿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斷為尺度,對政府公共部門管理過程中投入、產出、中期成果和最終成果所反映的績效進行劃分和評價的活動,由此可見,可續發展觀和政府績效評估兩者之間存在著契合,兩者相輔相成。

1.1科學發展觀是政府績效評估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理論前提

查看全文

水利信息化評估體系研究

后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方法

在對水利信息化項目進行后評估的實踐中,關鍵是要建立一套科學、完備、可靠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對水利信息化項目特征的深入分析,建立構建后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和方法。水利信息化項目不同于傳統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系統專業特征顯著。歸屬水利工程項目納入其管理體系之后,除了具有建設項目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幾點特征:a)缺少定量的項目目標。水利信息化項目因其自身特征在項目啟動時只對項目的建設目標進行了定性的、較模糊的描述,建設目標難以量化,以至于無法詳細、清晰地描述項目成果的特征。b)事前難以準確定義項目交付品質量[2]。水利信息化項目的建設不僅要求擁有項目管理經驗,還要求雙方具備廣泛而深厚的信息化專業知識和相關水利業務知識,往往在項目啟動前難以進行深入的調研,因此無法準確把握項目交付品的質量。c)絕大部分無法達到“交鑰匙工程”[2]。水利信息化項目不是水行政管理單位(或部門)(甲方)對各承建單位(乙方)撒手不理的“交鑰匙工程”,甲方在整個項目的參與程度與其項目完成質量的高低,甚至項目的成功與否密切相關。甲方在信息化項目中的支持越大,參與項目實施的人員越多,特別是業務部門的支持越大,就越有利于項目的成功。d)受項目外其他信息系統影響。信息系統的信息源往往部分來自其他信息系統,因此信息化項目本身能否正常發揮預期的效果并達到設計的效益,通常受項目外其他因素制約;同時,本系統的信息能否順利為其他系統所共享,間接實現項目的關聯效應,同樣存在不確定性。e)經濟效益難以精準計算。水利信息化項目屬于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純公益性建設項目,項目的財務經濟性等要求主要在項目的前期階段和招投標階段落實,項目建成后產生的經濟效益涵義廣泛,既包括直接經濟效益,更大程度上是產生的巨大的間接經濟效益,由于缺乏足夠的基礎統計數據支撐,因此,水利信息化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難以精準計算。f)需大量借助外部技術力量。受到機制體制的限制,水行政管理單位(或部門)在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注重對信息化項目運維和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缺少足夠的信息人才和經驗,因此水利信息化項目的各個建設部分都需要借助外部技術力量的支持。充分結合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特殊性,以全面、準確地反映項目建設的完整情況及其效益和影響為目標,項目后評估指標體系應貫徹以下構建原則[3-5]:a)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原則。根據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目的設計的后評估指標,在理論上必須有科學根據,在實踐上必須可行有效。確定后評估指標體系中任一單項指標,都應考慮此項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所反映的某一特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特征,科學地確定該指標的名稱、涵義和口徑范圍。但是各項指標并非單純的理論探索,而是要能切實發揮實際作用,因此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可收集的信息,對不實用或難以收集數據的指標不必采用。b)系統性與完整性原則。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要比較全面地反映被評估對象的特征。因此,構建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體系時,要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把整個系統的建設過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又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系統。在保證完整性地原則下,充分考慮系統建設的全局性因素,選取能反映項目與社會經濟資源結合的特點,與信息化發展、水利現代化進程相結合的、能考慮到項目建設的廣度和深度的各種因子。只有這樣,才能使評估體系真正地反映項目建設中及建成后帶來的各種影響。c)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為了能夠全面細致地反映本項目情況,選取的指標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為了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映問題,把定性指標量化,把數值運用到指標體系中,最終得出定量的結論。d)項目完成過程、項目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相統一原則。水利信息化項目通常是一項覆蓋范圍廣、涉及專業多、建設歷時長的系統工程,大體上分為項目建設過程(包括前期、設計、實施、試運行、驗收等各個階段)、項目效益(包括社會效益、財務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管理效益等)和可持續發展三大部分。項目建設后評估的目的,在于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利于今后項目建設的開展實施。項目的質量及效益如何,是檢驗項目決策及建設成績的標準。項目效益是決定項目實施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是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整個項目后評估的核心內容。項目后評估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項目后評估的評估內容、方法的研究和指標的選擇都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進行。因此,只有將三者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客觀的評估本項目。e)聯系性和動態性原則。在后評估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單項指標之間,都必須是相互銜接且相互聯系的;同時,反映靜態水平的指標與反映動態趨勢的指標相結合,要綜合分析各影響因素的靜態水平和動態趨勢才能做出合理的評判。根據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特征,基于后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對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采用流程遍歷分析方法[3,5],即首先對評估對象的建設過程和可能對項目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進行分析,然后對項目各階段和具體環節展開詳細分析找出關鍵因素,組成評估指標體系。具體建立指標體系包括以下3個階段:a)系統分析評估對象。在建立后評估指標體系時,必須首先對評估對象(項目)進行深入系統的綜合分析,確定評估項目的目標、任務、特點、關鍵問題、影響范圍等要素。b)初擬各項評估指標。在對項目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項目目標按其內在因果、隸屬等邏輯關系進行項目目標分解,并對分解產生的各層次項目目標確定相應的評估指標,初步構成項目評估指標的層次結構。c)篩選并優化評估指標體系。通過上述內容建立起來的評估指標體系,應進一步篩選和優化,并綜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換等手段進行優化設計,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同時廣泛征詢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并綜合運用各專家的意見、建議對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修改后,最終確定項目的后評估指標體系。

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設計和指標含義

以后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為指導,以流程遍歷分析方法為手段,充分結合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特征,參考國內工程項目后評估的常規做法以及水利信息化評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1],初步構建較為通用的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并明確指標含義。采用可擴展的樹形多級指標體系形成后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框架,即一級指標下包含若干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下又包含若干個三級指標,等等。下層指標是上層指標的基礎,上層指標由下層指標組成,指標層之間有機結合、相輔相承,最終得出本項目后評估的綜合結果(即后評估結論)。后評估指標體系共有4個一級指標,即項目建設過程評估指標、項目目標評估指標、項目效益評估指標和項目可持續性評估指標,在一級評估指標下相應地建立二級、三級評估指標,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圖見圖1。項目的建設過程是指水利信息化工程項目自前期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驗收的整個階段。此階段是項目人力、財力、物力集中投放和建設成果逐步形成的時期,對項目是否高效穩定運行、發揮效益起著關鍵作用。項目建設過程評估的目的,在于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以利于在將來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續建、擴建、改建中進一步提高立項決策、組織管理和技術應用的水平。需要說明的是,項目建設過程評估指標中的項目前期決策評估指標和項目實施準備評估指標適用于大中型的水利信息化項目,對于一些地方上的、小型的水利信息化項目,受到其投資規模、推進路徑的影響,沒有明顯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和初步設計階段,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指標進行評估。a)項目前期決策評估指標。其包括項目決策過程、項目立項依據、可行性研究的批復意見、項目決策周期變化率等。項目目標評估是對照原定目標(設計報告中確定的目標)去分析和檢查項目目標實際完成情況和變化情況,分析既定目標是否已達到,以判斷項目目標發生變化的原因和程度;同時對原定目標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進行分析和評價,看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目標是否明確。作為后評估的核心內容,項目效益后評估是從效益方面對水利信息化項目實施的影響進行評估,其目的在于考核項目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效益并衡量效益的大小。主要包括:a)財務經濟效益評估。項目的財務經濟效益評估主要是對收入增長率、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成本降低率等指標進行評估。由于這些指標需要大量財務數據的支持,對于水利信息化項目,不僅獲取難度很大,而且由項目本身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難以界定。目前對信息化項目尤其是對水利信息化項目進行準確量化的經濟效益評估的成功案例非常少,一般都是定性的評估。因此,對財務經濟效益以定性評估為主,以定量評估為輔。b)社會效益評估。社會效益評估旨在調查項目的實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及帶來的效應,通過分析項目對當地社會生活、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相關因素進行識別和綜合分析,評估項目的社會影響。c)環境效益評估。環境效益評估信息化項目通常是水利建設中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對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d)運行管理效益評估。運行管理效益評估主要包括項目運行和管理機構的設置情況、項目領導小組情況、項目運行維護規章制度、運行維護人數、運行維護經費、項目管理體制和機制、項目人員構成情況、人員培訓情況等三級評估指標。e)技術應用評估。技術應用評估包括技術的先進性、實用性、適應性等評估。3項目可持續評估是指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后,根據項目現狀,結合國家的政策法規、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對項目的可持續性進行分析,明確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項目的后續建設是否可以順利地實施,項目的管理使用單位能否依靠自身能力持續實現項目的既定目標,從項目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等方面評估整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指標包括開放性和可擴展性評估、人員技術力量評估、運行維護與管理評估等。

后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研究后評估方法的基礎,為后評估提供科學、準確、可靠的依據。目前,國內專門針對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而由于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特殊性和后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復雜性,導致一部分指標的選取和量化存在很大難度。充分結合水利信息化項目的特點,借鑒國內政府財政基本建設項目評估的成熟做法及水利信息化評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指標體系進行研究,初步構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并明確指標的含義,從而為水利信息化項目后評估工作的全面展開奠定理論基礎,為水利信息化管理和技術工作提供的參考。

本文作者:何虹劉聰甘郝新李延涵工作單位:珠江水利綜合技術中心

查看全文

核安全文化定量評估體系的構建

一、核安全文化定量評估體系的構建

安全文化評估是一項重要而專業的工作。根據核電運營企業的長期實踐,可考慮從基于員工態度的綜合考量以及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測兩方面進行定量評估,保證對于安全文化的日常性、持續性監測與改進。文余萌企業文化評估是企業文化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定期評估能夠明確企業文化創新、變革的方向與實施策略,從而保證企業文化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動態適應及持續改進。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文化的發展具有強烈的人本精神和實踐需要,如何做好安全文化評估是一門亟待思考的課題。對于核能發電企業來說,安全文化建設始終是重中之重。從世界核電站運營實踐來看,目前對安全文化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評估,即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開展各類外部評估、檢查活動。同時,核電運營企業還結合國際上業已成熟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安全管理實踐,相繼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前瞻性安全文化定量評估體系。這種定量評估,對于掌握日常安全文化的狀態并實時、靈活地進行針對性改進,非常有幫助。安全文化定量評估的理論基礎對于安全文化定量評估的方法,IAEA在關于《發展核活動中的安全文化》一文指出“:安全文化沒有綜合評價方法。文化的多面性使這樣一種評價方法永遠不可能被找到。變化一般是緩慢的而且經常是難以察覺到的,但是歷史證明,文化的變化可以在有限的時期內察覺到,安全文化應同樣如此”。為評估安全文化發展中的進展,或許應該放棄尋找單一的評價方法,而集中精力去確定能夠反映文化各個組成部分的系列指標上。基本評價包括看得到的行為、有意識的態度以及觀念或信念三個層次的內容。IAEA給出了評價這些主要組成部分的具體方法。員工的態度調查是獲得當前文化階段信息的最常見方法。很難評價觀念或信念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它們中有許多處于無意識狀態。無意識信念或許有重要影響的表現為:看得到的行為與有意識的態度之間往往有重大的不一致。評價信念需要先進的心理測量技術,而且結果可能很難解釋。通常,行為觀察和態度調查應為評價文化的變化提供足夠的信息。從行為觀察和態度調查中積累的信息,能夠為安全文化是否正在成功地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指示。這種信息還可以用于證實與安全有關的具體管理行動的有效性。這也是安全文化正在成熟,即安全績效可持續改進的更明顯的證明。

二、安全文化定量評估的基本思路

根據IAEA的評價方法,在安全文化的定量評價方法上有兩個基本思路:一是選取基于員工態度的具體指標反映安全文化的總體狀態;二是針對安全文化變化過程的特征選定指標來反映安全文化狀態的變化。一是基于員工態度的綜合評估指標。企業安全文化最終體現在企業每一個成員的安全行為上。企業成員分為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及員工層三個層次,其中員工作為安全風險的直接承受者,其對安全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通過一系列反映員工“對安全的態度”的單項指標來跟蹤,再將這些指標按重要程度進行提煉,匯總到公司業績指標體系整體框架中?;趩T工態度的安全文化綜合評估指標,可以考慮從遵守程序、劑量控制、防人因失誤、糾正行動跟蹤等領域入手,設置不同的關鍵指標來體現個人奉獻的傾向、安全思維和質疑的態度,然后逐個進行跟蹤。這些指標是循序漸進的有形表征。其中,核電企業的基本要求和文化特點是“按程序辦事”“,遵守程序”領域可以設置較大的權重,從與程序要求的符合度、對程序、政策、規章的態度等維度出發,設置“違反技術規范次數”等負向指標或“主控室報警數”等體現透明度的趨勢類指標。“防人因失誤”領域主要從培訓、程序等人因類缺陷導致的內部事件比例設置指標?!凹m正行動跟蹤”領域考慮從積壓的不符合項(NCR)數量及不同時限的遺留項處理效率等角度設置指標。安全文化狀態評價主要可采用交通燈和報警盤的形式,既直觀又有層次地評估各項指標的進展狀態。指標結果100%控制在目標范圍內為綠燈,實現目標的95%-99%為白燈、80%-94%為黃燈、80%以下為紅燈。綠燈表示良好,白燈表示滿意但需關注,黃燈表示警告并需采取改進行動,紅燈表示不可接受且需立即行動。對于指標所對應的業績領域,采用“從劣”原則,規定領域的交通燈按照它所對應的指標中狀態最差的顏色設置。即如果一組指標中有一個紅燈,所對應的領域即為紅燈。這樣一方面是加強內部的管理和控制,保持各級干部和員工的警覺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最重要的內容首先得到管理上的關注,體現了關鍵優先原則。二是基于安全文化弱化的探測指標。根據長期的實踐觀察,安全文化定量評估的另一方法可定位于監測和評價“安全文化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通過安全文化指數來鑒別核運營單位的安全文化水平是下降還是上升。其意義在于“從弱化發展到發生重大安全后果的事件,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留心早期的報警信號,就有可能有足夠多的時間采取補救行動,避免負面安全后果的發生”。定位于控制和監測“安全文化是否弱化”的定量指標是一大進步?;凇鞍踩幕兓^程”精神,參照IAEA《安全報告叢書NO11》中關于“安全文化已經變弱的征兆”說明,核電運營企業可以結合已有的指標體系加以篩選,從以下主要表征來設置并形成新的安全文化指數。安全文化指數主要考慮了電廠管理層面以及現場實踐、員工的個人表現等,而對其他安全文化相關主體,如政策層、工作氛圍等還沒有比較具體的指標進行衡量。設置該指標的目的不僅是判斷或評價電廠的安全文化的總體水平,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對安全文化在核電站在各個領域的特征和要求,找到相對應的可能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表征的量化指標,通過對一段時間內安全文化指數趨勢的分析,對核電機組的安全文化狀態變化進行早期預警。

三、安全文化定量評估的對策建議

上述指標在核電企業運營中已經體現出一定的應用價值,指標探測與安全業績的變化基本呈現密切正相關趨勢。通過實踐應用,有如下結論或建議:觀念或信念的變化很難評價,因為許多觀念或信念處于潛意識層次,看得見的行為與有意識的態度之間往往存在顯著的不一致。除了觀察、調查等常規評價方法外,運用定量評估方法不可或缺。雖然在指標設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定量評估方法能較好地彌補定性評估存在的主觀性太強等缺陷,能為評估復雜的文化表征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IAEA將安全文化發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規則驅動階段、目標驅動階段、持續改進驅動階段。無論哪一階段,人的行為和態度對安全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認知不同,接受水平不同,具備安全工作的意愿也不同,對改進安全文化所作的貢獻也不同。因此,定期就“員工對安全的態度”進行評估,了解其變化趨勢并采取措施進行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業績下滑的早期征兆不是顯而易見的,往往是模棱兩可或難以解釋的。事實上,當征兆清晰時通常意味著太遲了,往往已經存在嚴重的業績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建立一個客觀的反映“安全文化弱化趨勢”的內部評價制度,通過行之有效的指標探測,使管理層保持警覺和客觀的自我批評。需說明的是,無論何種指標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做到準確判斷安全文化狀態,需要定量指標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各有側重,結合運營單位的實際情況,從管理上給出補充和糾正。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構建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高校體育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現已成為了社會熱點之一。體育部、教育部多次強調高校體育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完善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提升校園運動場地安全,改善體育教學保障機制相關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針對我國現階段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一個科學合理的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為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安全高等教育

教學質量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逐漸開始關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體育也是此項關注重點之一。再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過程中,如何提高我國高等學校體育安全保障成為了重要研究課題之一。不斷提高我國高校體育安全保障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其中主要包含經費使用、教學場地質量與規范、安全威脅研究以及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研究方向。這一課題研究至今,仍是教育界的主要研究課題,必要性與需求性十分急迫。高校體育安全保障關乎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水平,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與體育安全相輔相成,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通過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可以進一步促進安全保障的實現,在教學水平正常發揮下,保障教師與學生的安全,對學生負責,也可以規范化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可以分為外因保障評估和內因保障評估兩個組成部分,外因保障主要包括體育教學場所安全評估、學生自主活動場所安全評估、教學大綱或教案安全評估、教學過程安全評估等,內因保障主要包括學生身心健康安全評估、教師身心安全評估等。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使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課后自由活動安全有了保障,也讓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有章可循。

一高校體育安全保障評估體系問題剖析

我國的高校體育安全保障改革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長足進步,實際上,此項改革的本質是達到社會滿意以及要求,滿足社會對于高校教育過程中體育安全的保障,為社會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才,不僅僅局限于學業上的成功,在體育鍛煉中也能取得良好的結果。體育課現階段已經成為高校教學過程中的必修課,體育課可以鍛煉學生體質,增強人體抵抗力,同時也能起到溝通與交流的互動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體育安全保障方面仍有缺陷,導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我國高校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發生頻次調查表?,F就我國高校體育安全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一)是目前許多高等學校不能構建全面、科學、合理、完善的體育安全保障體系,沒有該體系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教師教學也承擔巨大壓力。

查看全文

構建醫學院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國內外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的現狀與啟示

美國的高等教育鑒定制度包括學校鑒定和專業鑒定,通常學校鑒定與專業鑒定由不同機構組織進行;前蘇聯高等教育長期采用國家檢查和監督方式,其評估形式包括國家監督和學校內部監督兩種方式;德國高等教育的監督與評估分別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掌握,聯邦政府行使監督權,地方政府行使領導權;英國高等教育的監督與評估既有由政府下設的質量評價委員會主持的教育質量評價,又有由高等學校聯合組成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對教育質量進行審查,兩種機構并存,雙方密切合作。各國評估的目的相同,評估要素基本相同,但評估形式略有不同。我國高校具有與國外高校不同的管理體制,因此,完全照搬國外經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吸收國外的經驗,既要建立有中國特色并能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教育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又要建立學校內部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和體系。

建立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內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價值

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的深入、新醫改政策的出臺,社區、基層衛生單位將承擔大部分衛生保健服務,醫學高職高專人才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后備力量,承擔著公眾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的重任。而目前高技能醫藥衛生人才從數量和質量上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對以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為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積極應對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的評估,更要建立常態的內部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和評估體系,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對醫學高職高專院校的二級教學單位(院、系、部)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與評價,這對培養高技能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教育、衛生行政部門科學決策以及高校自身發展決策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內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內涵指標

依據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及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的要求,設計了適合于醫學高職高專院校的內部教學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在實施過程中,又根據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的有關精神及時進行了調整。

查看全文

環境藝術設計的評估體系研究

德國環境藝術設計評議會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評價標準為:1)是否充分表明人-環境之間的關系2)造型和選用的材料是否合宜3)與造型相配是否合宜4)與所在環境是否有所關連5)造型的目的及使環境中的人的感受是否相符6)表達功能的造型和其結構是否相符7)如何保持造型概念的一致性這些評價標準主要以使用者和環境本身作為考察的基本內容。隨著時展,環境藝術設計及設計理念不斷的推陳出新,近期環境藝術設計的評價標準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歸納起來,主要是提出了關于心理學、生態學、經濟學的一些指標:1、操作、使用的功能:操作、握持;2、技術功能:效率、安全性、材料;3、標示功能:記號標志(所在環境目的群、人的生活形態);狀態指示;4、形式美學上的功能:秩序、規律(簡單化、規則性、完整性);整體性(使用材質的相容性、整體的復雜性、不規則屬性);5、生態環境的功能:能源需求、水資源的需求、被回收利用的功能、耐久(用)性、運用自然界的材質、可回收物質的節約應用;6、經濟性功能:造價、價格區隔、回收再利用的成本。

現代環境設計的評價系統

綜合過去的一些評價標準,結合目前產品創新設計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的評價標準為:a.方案的創造性評價;b.美學評價;c.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性化評價;d.環境藝術設計的經濟性評價;e.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和安全需求后,就開始對物質產品的其他方面重視起來。無論在什么時候,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生活環境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在消費品短缺的年代,人們只要求環境有基本的功能,而后逐漸要求其有較高的質量,然后對環境藝術的造型和文化內涵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在判斷一個環境設計優劣與否并且接受,就有了諸多細化的要求,這就影響到環境的評價標準。人們不僅關心自己,也開始關心別人、關心環境、關心其他的社會熱點問題。所以設計的目的不只為了使用它的人,也為不使用它的人考慮。由于評價設計的主體范圍越來越大,其評價標準必然和以前有所不同。所以設計評價標準的側重點也不斷發展,即:設計者—→使用者—→不限于使用者的更廣泛的人群和社會。

1、環境設計的創造性評價創造性是設計師創造的體現,也是評價一個環境藝術設計的最重要的標準。人類文明歷史證明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打破舊秩序、創造新秩序的結果。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如果沒有新意,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很容易被淘汰。

2、環境的美學評價美學評價包括視覺評價﹑心理體驗評價﹑文化評價等方面,是一項非常重要也是人們一直以來較為關注,爭議較大的一項指標,很難進行量化。當今評審中對于設計的視覺形象過分關注而忽視其他指標的現象值得人們思考和探討。如果未經設計或設計不好的方案,不但浪費了人力、物力,且上市后得不到人們的喜歡,就會形成“設計污染”。如果經過名師變革結構,更新色彩,增加恰當的裝飾,不但減少成本,而且實用,這就是設計的力量。環境藝術設計是綜合了技術與藝術的創造性活動,抽象的雕塑造型,鏤空的金屬壁畫,卡通造型的休息區,鳥巢型的體育館……這些環境設計的魅力就在于設計。它們是外觀造形、使用功能、材料品質、藝術風格,以及生產技術諸多方面的完美組合。當今,深奧難懂、長篇大論的說明書解說的方案已沒有競爭力,而將造型的美學藝術作通俗化詮釋,易于觀賞,人性化的設計受到歡迎,個性化的、簡潔單純、藝術感強的環境設計方案再度受到青睞。

3、環境藝術設計的人性化評價一個人性化的環境藝術設計應當至少具備以下特征:1)方便性:除讓使用者感到方便外,還應有助于空間的管理者奉行的各種計劃。1)使用率高:在預期的設計使用時段內,能吸引盡可能多的人群。這一點在公共設施產品的設計中尤為重要。3)可達性:位置應在潛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4)容易識別:明確傳達該場所可以被使用或該場所就是讓人使用的信息。5)公眾參與性:通過某些形式,如讓人們參與該環境設計和建造及維護過程;把產品用于某一種活動;6)情緒調節功能:在合適的時間,地點,該設計能向人們提供緩解生活壓力的調劑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安定。例如,小品雕塑的設計在這一點尤為重要。7)抗干擾:保證在環境中的人群不會干擾其他群體活動或被其他人干擾。8)全面關懷:應讓小孩、老人、殘疾人也能使用,尤其是殘疾人是社會更應關注的群體。9)舒適:在頻繁使用該產品的時候,考慮到不同的使用環境因素。10)有針對性:盡量滿足最有可能使用該設計的群體人群的需求。

查看全文

漫談構建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速了國際經濟市場化、信息化、知識化的發展。國際上,經濟發展地區格局和政治中心地位角色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國內,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得到不斷深化,國民經濟持續保持高水平增長。但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平、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社會和諧、官員貪污腐敗等社會政治、經濟問題愈加突出。行政環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也更加復雜,社會民眾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政府規模的擴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脹使稀有資源消耗過多,導致政府缺乏足夠的財力來保障政府各項政策的推行和落實。官僚制組織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難以在行政資源配置、行政效率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要求政府行政部門放下官僚架子,改變命令式行政方式,期待政府廉政清潔、求實高效、重民心、順民意??释ㄟ^宏觀調控,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社會財富已是社會民心期望所向。特別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已顯露端倪,市場經濟的利益是圖已釀就“市場失靈”,政府作用凸顯重要的時刻,政府如何在這場嚴重經濟危機中審時度勢,領導中國人民同心協力渡過難關,戰勝危機。形勢的變化為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政府管理必須具備靈活的應變性和高超的技能性。同時也為政府職能由“全能型”向“服務型”轉變,政府行政由“行政命令”向“民主法制”的轉化提供了大好契機。

毋庸置疑,政府績效評價是政府管理一種有效工具和基本手段,它已逐步形成一種世界性潮流,成為政府管理改革發展的基本趨勢,并以行政管理的常態方式和基本手段,不斷滲透到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進入21世紀,行政評價已開始轉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設軌道。評價主體多元開放、社會公眾和服務對象廣泛參與、評價技術的科學性不斷增強、評價主題以公民意志為導向已成為當今世界性行政評價的發展動態。實踐充分顯示,行政評價既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工具,又是一套系統的制度安排。其實質是對“官僚主義”行政管理的革命,堅持績效導向,從崇拜權威到注重績效;堅持公民導向,從對上負責到對下負責;堅持結果導向,從重投入到重結果。

一、新形勢下構建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現實意義

構建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新形勢下政府實現職能轉變、改變行政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我國進入改革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它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破改革瓶頸制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民主化法制和諧社會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具體可體現在:

1.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制度保障;

2.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是建立政府與民眾廣泛溝通的有效渠道,落實公共利益、廣泛接受社會民眾監督的有效途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