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15:4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品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自主品格的培養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不斷發展,現代學前教育學認為幼兒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成長著的擁有極大發展潛能的主體。自主性是幼兒自身成長、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重要品質,發展幼兒的自主品格,一是行為自主,二是認知自主,三是情感自主。教師要提供幼兒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由選擇,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幼兒的自主品格。
關鍵詞:幼兒教育;自主品格;培養策略
幼兒園教師培養幼兒的自主品格,有利于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對幼兒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幼兒時期其個性特征逐步形成,且可塑性強,行為容易受到改造,因此在幼兒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索嘗試、敢于想象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同時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既高度重視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成長的獨立需要,逐步引導幼兒大膽動手操作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品格。
一、幼兒自主品格的內涵
何為自主,“自”指自己,“主”包括根本、掌管、主張,加在一起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包括自我管理,或提出自己的主張,其核心是“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薩特(Sartre.j.p)指出,自主選擇和自由行動是人所不能選擇的“命運”和“宿命”。第一,自主作為人的本質特性,是構成完整的人的關鍵要素;第二,自主是幼兒其他品格發展的基礎;第三,自主是理性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道德品格。“自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表達自我的抉擇不受外界影響,正如大班小朋友說的一樣,自主就是我想說、我敢說、我能說;二是,按自己合理的規則行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中班小朋友說的一樣,自主就是像游戲機一樣隨機選擇游戲,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綜上,筆者對自主品格的理解是:基于理性個體的前提,個體不受外界控制、壓迫,按自己合理的意愿行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自主是人生早期階段發展的重要能力,不僅是幼兒的一種良好品格,更是幼兒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一種關鍵能力,反映出幼兒的綜合能力以及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的能力。
二、培養幼兒自主品格的困難與意義
政治品格高度思考
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號召全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強調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從共產黨人政治品格的高度理解求真務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求真務實體現著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政治品格是品行、道德和作風等基本政治素質的綜合體現,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政治品格。同時,人們又總是通過塑造鮮明的政治品格來強化和篤行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政治品格,求真務實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世界觀的內在要求。世界觀作為人們對世界各種現象和事物的總看法,是通過觀察和處理各種具體事物和具體問題所持的態度和所采取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要求我們全面、歷史、發展地,而不能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要看到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能漠視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這一切,都集中體現在求真務實這一政治品格上。
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人生觀的生動體現。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人生,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視為最高利益,把為社會進步、為人民利益作出最大貢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通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實現人生價值。只有具備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并以之作為人生道路上的“定向標”和“定位器”,共產黨人才能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前途與命運、信仰與追求,正確對待公與私、榮與辱、名與利、生與死、美與丑等問題,才能堅持共產黨人的人生觀。
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必然選擇。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以國家和人民為價值主體,以人民群眾為評價主體,以是否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評價標準。這種價值觀不是以主觀好惡和個人利益為尺度,而是以對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大小為尺度。只有具備求真務實政治品格的共產黨人,才能正確對待個人利益的得失,恪守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養成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
同志指出,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品格是指品質和風格。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是指廣大黨員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政治立場,嚴明的政治紀律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以及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工作作風和道德修養。品格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說它長期,是說一個共產黨員從他在黨旗面前舉起右手莊嚴宣誓之時一直到他為黨的事業獻出生命。所以它的養成與黨員的政治生命共始終,與共產黨人所承擔的政治責任相依存。養成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加強理論修養是根本。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只有理論上成熟,才能行動上堅定。首先要認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先進的理論。它為工人階級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自己最終奮斗目標的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用以武裝頭腦、指導行動,在紛繁復雜的局勢面前,保持清醒和堅定。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情況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就是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這是共產黨人政治品格的最根本的體現。其次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強大的生命力。社會在前進,實踐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在發展。這就要求共產黨人在學習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要超越前人,后人也會超越我們,以此推動社會不斷前進。這才是求真務實政治品格的真諦。
二、加強黨性修養是關鍵。黨性是黨的階級性的最高表現,是政黨所固有的本質屬性,也是黨員的共同特性。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就是黨性的集中表現之一。培養黨員的政治品格,要從加強黨性修養入手。首先是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源自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需要幾代、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就需要每一個共產黨人長期不懈探索,務實求進,奮斗不息,使共產主義理想成為推動工作的動力。共產主義是美好的,也是遙遠的,但并不渺茫。因為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目標。階段目標的實現,就是向共產主義邁進了一步。現階段就是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其次,在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中養成求真務實的政治品格。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它貫穿于黨的一切活動之中。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群眾是社會的主人。黨的服務要得到人民的認可。這就需要求真務實精神,求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務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實,使群眾真實感到黨的溫暖,黨是自己利益的代表,從而激發出為實現黨的目標努力工作的熱情。
三、加強道德修養是階梯。修養是一種不斷陶冶情操、錘煉思想、完美人格的行為過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就是共產黨員的政治道德。政治道德修養是指共產黨人在堅定政治立場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行為。這一行為過程的完成必須通過實踐。政治品格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是在追求真理參與實踐中實現的。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修養關鍵是要把它轉化為從政行為,就是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政績觀。許多黨員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力。權力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權力可以使我們在更大范圍內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為人民謀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權力對人也有腐蝕作用,黨員干部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權力,就可能使手中權力變成為自己或為小團體謀取利益的工具。這就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自己的權力。道德修養就要從規范權力運行入手,提高自己為人民掌權的意識,正確看待政績,合理獲取正當利益,摒棄非法利益,在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廉潔是為政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意思是說,不接受賄賂為廉,不假公濟私、手腳干凈為潔。廉潔是奉公的基礎,“奉公”則是“廉潔”的價值追求。就是說為政者的道德追求就是為人民大眾。無產階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私利。共產黨人只有嚴于律己、堅持原則、不徇私情、不謀私利,做到清白一身,才能正氣長存。
論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美學的品格試析論文
【內容提要】
美學的學科格調是由來高深,學理高邁,風采高雅;其人文品位是核心尊人,本質尊真,演繹尊史;其臨界精神是向根而生,向他而生,向死而生。“三高”自信自強而瑕瑜互見,“三尊”自矜自重而利弊雜陳,“三向”自律自化而生死相依。在學科混亂,學品模糊,學術浮躁的國內外美學大潮中,厘定美學的品格對于美學學科建設舉足輕重;在美學幾乎膨脹為文學藝術“原理”的文教形勢下,透解美學的品格不啻重審基礎;在美學泛化為社會廣告包裝的市儈風氣前,澄清美學的品格等于正本清源。美學學后學和美學學外學亟待提上議事日程。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一個學科也有它的品格。學科品格既是一個學科自身素質的凝聚與疏通,也是它與學林群科的醞釀與斟酌。長期以來,人們局限于封疆劃界式的學科處理,“圈”內人滿足于圍繞某“科”的研究對象畫地為牢,“圈”外人習慣于現有“科”際的既成事實,久而久之,學科成了壁壘,品格流于標簽,學科弊端叢生。
美學是人文群科的翹楚,一向以品格之品格著稱。細加推究,不難發現美學的品格從未真正地經受剖析。學術界注目居多的是美學的豐采,學內人被審美文化貴族化的渦流偏向所牽引,學外人被好美惡丑的人類童心所“情結”,人們對美學趨之若鶩,但是對美學品格的探討卻付之闕如。
如何逼近美學醞釀與斟酌、凝聚與疏通的真實品性?如何既超脫審美文化的貴族化傾向,又克服人類童心稚嫩的審美“情結”?筆者的方法是“原始以要終”,“叩其兩端而問之”。換言之,本文力求將散點與焦點復合,入之與出之并用,在圓觀宏照中洞幽燭微,于熟知非知處開顯啟蔽。
一美學的學科格調
中國夢的理論與實踐品格
一、中國夢的理論品格
提出“中國夢”后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關注。中國夢承載著巨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繼續和發展,具有深刻而獨特的理論品格。
(一)中國夢與天朝夢、美國夢、世界夢的關系
1.中國夢與天朝夢。中國夢是天朝迷夢破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天朝夢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終結,政治腐敗,社會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錮,閉關自守;科技嚴重落后,生產力發展緩慢,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中國夢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進技術和人類文明成果,發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2.中國夢與美國夢。中國夢與美國夢都是兩個大國在遭受殖民統治,追求自身理想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并凸顯其政治意識,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美國夢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礎上,追求物質財富的個人夢想,是資產階級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但美國夢逐步淪為霸權主義,向外擴張和掠奪。而中國夢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國家獨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過程中形成,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夢使我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獨立民主自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3.中國夢與世界夢。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中國發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么威脅。”中國夢立足于本國,致力于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致力于構建世界繁榮。中國夢的最終目標可以看成是建設和諧、繁榮、穩定的新世界格局,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為世界夢注入正能量,傳遞正能量。中國夢開放于世界,與世界同發展、共分享。
電視傳媒的責任與品格
1、感官享受愈發明顯。如今傳媒上各種大同小異的游戲節目、娛樂參與節目層出不窮,打開電視,似曾相識的歡躍內容,同樣希里古怪的街頭朋克少年發式的主持人,一樣以開朗耍弄為統一標記的明星參與游戲等折騰得觀眾傻樂傻樂,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被現實實際所遠遠拋棄,感官享受的潮流不可阻擋。然而,冷靜來看,感官享受未必就是時代所必然需要的全部,嘈雜喧鬧不會永遠成為愈發高雅人們的必需品,在歷史鬧劇、宮闈戲連翩推出,眼花繚亂的MTV隨處可見,綜藝晚會鬧騰得百姓已多少顯示出倦態的時候,感官享受總會走到末路。事實上,人們決不會流連于感官刺激太久,世俗喧鬧已經顯露缺乏觀賞興趣的面貌,在克隆翻新的乏味背后,當今的觀眾大多練出了最為拿手的把戲──加速轉換頻道,在無可無不可中忍受電視這個消遣物的折磨。電視雖然不是惡魔,百姓依舊離不開電視,但當今一些電視節目反而不能討好百姓,娛樂也許就是禍首。于是,世紀之交的傳媒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改版換新的舉措,頻頻出臺的新招未必都討人喜歡。但時不我待的焦慮和急切卻表露出世紀末的積極態度。
2、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被聲畫一體的動態消費所沖擊,我們面對的信息世界已全然不同于往昔,在幾千年積累承傳下來的文字閱讀的背景下,傳媒只就是刊載文字的書籍、報刊雜志。而后,電子傳媒改變了局面,電視迅速成為傳媒世界的大哥大,如今電視已極大地豐富,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電視的蹤影。在中國,電視也已經占據傳媒首要位置,如今,單論電視劇已超過萬余集(部),更不用說頻道之多、欄目之豐富、涉及方面之廣,不夸張地說,舉凡教育、生活、藝術、玩樂、家居、消遣,甚至某些奢侈化的需求都不難找到對應的節目。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生活習慣、閱讀習慣、甚至生存的習慣都開始改變。可以說,書籍文化的傳統將在很大程度上被視聽文化的新潮所逐漸代替,從社會文化到學校文化教育都在倡導影像化,更不用說休閑、娛樂等業余生活的文化主題已經由影像的動態消費主宰了。
3、聯想的閱讀性質被直觀的視聽文化所影響改變。書籍文化培育出來的人類文明是延展性、創造性的文明,在書籍文明哺育下的先輩們幾千年皓首窮經閱讀思索,使文明得以傳播延續,從某種意義上說,書籍文字閱讀是創造性的文化體現,文字的聯想對人類思維的發育起了重要作用。追索人類的文明史,從直觀的圖畫象形初級發生階段,到文字文明所代表的中級生長階段,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生生不息的人類文明主要是在有文字記載和傳播之后迅速豐厚充實,人類的文明史也超速度的積淀下來。但是。現在的人類面臨著新的轉折,需要大腦思索的閱讀傳播簡化為直觀的視聽傳播,人類似乎用幾千年的閱讀智慧換來了益發簡明了當的直觀閱讀。而且,書籍文化被音像消費所沖擊、逐漸代替的大趨勢越來越顯而易見。
4、集體愉悅的人類精神活動受到個體享受的沖擊。人類千古承傳的精神活動,多為集體勞動升華的藝術和祭祀活動,音樂、舞蹈、戲劇等傳統藝術的集體性在電子時代受到個體性的強烈沖擊。本世紀標志性藝術從電影的集體性到電視的家庭性再到網絡的個體性,昭示著技術時代的人的精神活動和交往的個人化趨勢。實際上,集體的精神活動的背后是個體意志的萎縮,開放的集體是以被動的個體為背景的;而網絡時代的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具有另一層意義的開放,個體的精神活動是以主動的個體尋求多樣集體的交流為背景。交流的閉鎖和對象的開放互成條件。也許思維的許多方面將要受到影響。
于是,在21世紀,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傳媒正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迅速主宰生活世界,耀武揚威的電子傳媒高傲的仰著腦袋,驅使高智商的時代人臣服。當網絡世界充斥人類生活的空間,人們從獲取信息到判斷是非以至舉手投足都要依賴外在傳媒時,大腦的思索主動性如何就難以度量了。
這也許有點危言聳聽,但面對21世紀的傳媒變化,人們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的確是無可阻擋的。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志藉電子傳媒包括網絡而實現消費,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信息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絡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于是,傳媒的對象精確化就無庸置疑,伴隨大眾化的趨向,精英文化的發展也勢所必然。
論傳統美學生生品格
中國傳統美學具有豐厚的文化蘊涵,是中華民族生命意識的洋溢,它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了解與研究這種品格特性,是我們今天在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建構新型文藝美學與文藝理論過程中的必備功課。
一
中國傳統美學的生生品格,首先體現在它所具有的超越時代的民族性與文化共性。具體而言,就是它能夠穿越歷史,生生不息,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活力。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以貫之,歷久彌鮮,毫無疑問,這種文化的民族性和共時性是其重要因素。遠古年代的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于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中華疆域東臨太平洋,北靠茫茫戈壁,西瀕高山雪峰與萬里荒漠,西南則聳立著青藏高原。處于這樣一種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環境中,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便自然而然地具有其封閉與獨特的一面,其民族意識是十分強烈的。所謂中華民族,是現今由華夏族演變而來的漢游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總稱。但在古代,中華一詞卻是“以己為中”之意,與“以人為外”,的意識相對應,而“華”即有文化發達,光輝四方之義,表現出華夏族的自尊心態。《唐律名例疏議釋義》中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這種說法可謂代表了中國人對于自我文化的認同與優越心態。早在《左傳》成公四年中便出現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這種文化上的民族心理,同樣也滲透到中國傳統美學之中。在中國歷史上,由于政權的更替與所謂“革命”(革去前朝所受之天命),往往伴隨著“禮崩樂壞”,因而在動亂中與新王朝建立初始,常常會經歷文化的反思與禮樂文明的重建過程,比如在商末周初、秦末漢初、隋末唐初、元末明初等改朝換代之際,往往伴隨周期性的從文化破壞到文化重建的工作。在這種文化重建中,儒家禮樂文明中所包孕的審美精神往往成為“潤色鴻業,興廢斷絕”的先鋒,從班固在《兩都賦序》中對漢初禮樂爭輝的描述中我們可見一斑。當漢族王朝政權受到外族政權的威脅與侵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這種體現在文藝中的憂患意識更是明顯。比如南北朝時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文學思想,對于儒家文學觀念的重倡,便同顏之推處在當時北朝外族政權西魏時的復古心態有關。當時由南入北的一大批文人,如王褒、庾信、徐陵等人,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時常流露出濃重的鄉關之思,一改早年在南朝時的綺靡文風,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們所受的儒家夷夏之辨觀念與忠孝節義觀念在文學領域中的表現。尤其是庾信,早年雖然是梁代宮體詩的主將,沉溺于風花雪月之中,但到了北方之后,在深重的道德自我譴責與懺悔意識驅使下,寫下了撼人心魄的《哀江南賦》等一系列思鄉文學。由于自身痛苦經歷的刺激,使他返歸中國傳統的“詩可以怨”的觀念。庾信晚期許多詩賦都呈現出以悲為美的特點,正如杜甫所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結合自己的人生感受,論及好詩產生的原因時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故其為詩為百代法。”(《澹齋居士詩序》)如果說庾信與陸游的文學主張直截了當,側重從創作經驗出發,那么,自覺地從憂患文學精神出發,建構詩學理論的則是南宋末年嚴羽的《滄浪詩話》。這部中國古代詩論的經典,以其“興趣說”、“妙悟說”影響后人,但是背后的原因卻正是儒家那種深沉的憂國憂民情結的再現。其所以呼吁“以盛唐為法”,正是力圖用中華民族強盛時代的文學精神去喚醒當時業已萎頹的文人精神狀態。嚴羽推崇漢魏與盛唐詩人的作品,而對于唐代開元、天寶之后的作品則持菲薄的態度。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結合嚴羽所處的年代國力衰弱,士心低迷,“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明白,嚴羽之所以呼喚漢魏風骨與盛唐之音,是為了用中華民族昔日的輝煌來振奮時代精神,發泄內心的痛苦。他對于盛唐之音的時代風格雖沒有明確說出,但參照其他的文章與《滄浪詩話》的全文,其大體上是用“雄渾”、“悲壯”來涵括之。在《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中,嚴羽說:“又謂‘盛唐之音,雄渾雅健’,仆謂此四字但可評文,于詩則用‘健’字不得。不若《詩辨》‘雄渾悲壯’之語,為得詩之體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諸公之詩,如米元章之字,雖筆力雄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時氣象。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其不同如此。”他所概括的盛唐之音,與我們今天的理解有不盡相同之處,但是總的格調是不差的,它反映了在盛唐年代蹈厲發奮精神的鼓舞下,詩人們唱出的時代最強音。嚴羽對高適、岑參之詩的偏愛與鄙棄孟郊等人的詩作,并不是由于個人所好,而是出于他對時代強音的呼喚與對現實的不滿。嚴羽被后人稱作“感時傷亂陳子昂,飄零憂思杜陵老”,可謂說出了他繼承陳子昂與杜甫文學憂患精神的心理。處于金元之際的文人元好問在其文學思想中,對漢魏風骨和盛唐之音推崇備至,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他處于當時民族離亂,山河破碎的環境有關,元好問希冀以此來振奮民族精神,使文學成為建構新的人格精神的器具。就此而言,他的儒家文學憂患意識是十分強烈的。
到了近代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由于面對的是滿清政府統治,所以傳統文化中的民族主義自覺地體現在以章太炎等人為代表的學術思想中。章太炎有意識地用國粹激發人們愛國的心腸,推翻清朝的外族統治。在文化觀上,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機關報《民報》在1907年第15期上有一篇《中華民國解》中提出:“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有親疏之別。其后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稱中華如故。以此言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決之也。”這里將中華民族的內在血脈定為文化傳統,而外在的種族是變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與變化。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文化成為一種高度成熟、相對獨立的精神現象與物質產品的融合物。作為一種包括審美意識與觀念在內的文化,它當然具有很強的超越時代與地域的吸引力,迄今為止,華人文化成為海內外不分地域的一種精神紐帶與民族認同,也說明中華文化積數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與沉厚的潛質,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傳統美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存與抗爭中積累下來的藝術心理與審美意識的積晶。它的民族性是非常強烈的,并且在特定時代成為激活文學生命力的動因。法國藝術史家泰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人與文學是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因素的綜合產物。其中時代和環境是易于流變的,而種族則是相對穩定的。而種族在審美心理與藝術活動中的積淀便是美學,它是民族心靈史的寫照。19世紀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兌斯在其名著《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序》中提出:“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其實,中國美學史也是中華民族審美心靈史的深層寫照,是某種類似于“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正因為如此,這種積沉在美學傳統中的民族心理,或者說是國民性,其穿透歷史,跨越時代的脈絡是很清晰的,也是不易抹去的歷史傳統。這種古典形態的美學傳統,一旦經過時間與歷史的考驗和磨洗,為民族所認同與熟識,變成元典,也就具有了共時性和永恒性。尤其是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化,其超越時代的獨立性往往更強,變成一種上層建筑,對每一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產生巨大的反作用。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指出:“古典的美以自由的、獨立的意義為它的內在的東西,即是說,它不是以隨便某種東西所具有的一種意義為它內在的東西,而是以自己給自身以意義的東西,從而也自己解釋自身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精神的東西,精神的東西一般以它自身為對象。”[1]中國傳統美學的經典與中國文藝經典一般,是以其內在的精神之美為歷代人民所傳承,成為中國人民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獨立的精神之美既有它的時代性,為特定時代統治者與人民所解釋,所欣賞,歷久彌鮮,人們在解讀傳統時,也是對它揚棄與傳承的過程。依照黑格爾的觀點,古典傳統之美中體現出來的理想境界,是時間性與無時間性的統一,是非可逝性與歷史性的統一,古典的東西在這樣的辯證統一中發生、發展和解體,在這樣的統一中展示自己的命運。他的這番話對于我們看待中國傳統美學的發生、發展與演變是很有啟發性的。由于中國傳統美學就其最深層的意蘊來說,是中華民族歷史地形成與發展的審美心理的體現,因此,只要中華民族還存在,這種傳統美學的經典性與理想性就會在解體中再生,在揚棄中發展,因為它具有內在的永恒性與超越性。而其表層的政治功利主義,道德說教色彩,都是黑格爾所說的“隨便某種東西”,即某種暫時的意識形態,它是變動不定的,轉瞬即逝的,而惟有那種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才是可以永存的,為后代所接續(不管他們愿意與否)。
當然,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在漫長的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傳統又是與當時特定時代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相聯系的。與西方美學相比,中國傳統美學的政教色彩是異常濃烈的。最早的美學是由西周時代的禮樂文化演變而來的,先秦時代的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對夏商周以來的禮樂文化加以重新解釋與演繹,確立了以人格心理來充實外在禮義的審美理論框架。要求將詩學修養與“事父、事君”的政治需要相結合。至兩漢的官方美學,更是在突出以言志緣情基礎之上,發揮文藝厚人倫、美教化與移風易俗的功能。在文藝的指導思想上,從先秦時的荀子到西漢時的揚雄、齊梁時的劉勰,都鼓吹“原道、宗經、征圣”的文學觀,將儒家文學思想作為傳統固定下來,中國美學的生機趨于萎縮。這種保守的一面在中國美學的發展中同樣也經歷了不斷被沖擊與更新的過程,正是在這種沖擊與更新的交替中,中國美學的新陳代謝才緣此展開,其生命力生生不息,走向未來。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內容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研究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問題。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自然人文社會科學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時代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
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論文
【提要】學術品格是學術品格與學人品格的統一,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治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活動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研究品格與推陳出新、樸實無華、謙遜誠實、善于爭論、淡泊寧靜的學人品格,是真正的學人們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學術品格/學術研究品格/學人品格/學人
【正文】
面對當前相當嚴重的學術失范現實,人們在思考“怎樣的學術才是真正的學術,怎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學人,什么是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品格”諸。治理學術失范,規范學術研究,樹立崇高的學術品格,已成為學人們以至全社會的共識。筆者認為,學術品格包括學人的學術研究品格和學人的個人品格兩個基方面,二者是高度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是我們學習的光輝典范。本文試以論之,作為對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紀念。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研究品格
勤奮。勤奮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品格。做學問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才能厚積而薄發、深入而淺出,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勤奮學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馬克思主義,廣泛汲取了人文社會所有領域優秀文化成果,可以說達到了同人的最高水平,甚至連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學識淵博的人,但他們并不以此為滿足,仍然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恩格斯稱贊馬克思道:“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為了整理、修訂《資本論》第二卷手稿,1869-1873年間,馬克思以五十多歲高齡自學了俄語,對大量關于俄國土地關系的資料,“按照原文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錄”,打算在第二卷中“非常詳盡地探討俄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整理馬克思遺稿時恩格斯發現,單是俄國統計學方面的書籍就有兩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