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內涵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格教育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品格教育內涵

篇1

關鍵詞:美國;品格教育;價值觀教育

一、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

品格教育是以學校為基礎,并與家庭與社區進行合作,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途徑,向學生傳授核心價值觀,發展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各種努力,其目的是塑造一個具有良好美德與修養的人。

當代美國品格教育的倡導者認為,要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就必須向學生傳授核心價值觀。這些核心價值觀是經過歷史驗證的,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些核心價值觀肯定了人類的尊嚴、規定了民主社會中人們的權利和責任。目前,在眾多的品格教育的倡導者的觀點中里可納的觀點最受關注,并被大多數品格教育理論者和實踐工作者所接受。他認為學校要教給學生的價值觀應是普遍意義上的道德價值觀,并且普遍意義上的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尊重和責任。

二、美國品格教育的具體內容

德克薩斯州柏拉諾學區采用了一整套“藍帶學校”所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包括謙恭、勇氣、紀律、誠實、人類價值和尊嚴、公正、愛國主義、提供公共服務的個人義務、尊重自己和他人、尊重權威、寬容和責任心。“品格教育協會”提出了十二種價值觀:誠實正直、可信賴、端莊而富有同情心、忠誠、聰慧、自由、正義、平等、差異和寬容、責任、團結、自律和勇氣。“品格關注聯盟”確認了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耐性、尊重、責任、公平、關懷、公民責任。

三、美國品格教育的內容范疇

1.人性關愛

人性關愛的品格包括體現在關愛情感中的各類積極品格,這也就是泰勒所稱之為關愛或友愛的傾向或性情。人性關愛的品格相對于其他的品格范疇,有著更加明顯的宏大包容性,而正義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的正是因為對人性關愛品格的重視,使美國品格教育在品格范疇的教育上有著更強的親和性和人文性或人情味。這就使學生感受到的品格范疇真正達到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人的情感、貼近時代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因而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和人情,進而更容易被自然而然地踐履。

2.公平正義

作為一種被美國人倍加推崇的總體品格,正義的品格優點已然成為當代品格研究的一種顯品格。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期和利益關系調整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建構個體和社群雙重意義上的正義品格已經成為挽救市場經濟道德之危的重要方略。可以說,關于正義品格的研究直接凸顯了美國對于連接個人和群體或社群的品格范疇的重視。

3.勇氣

勇氣作為一個總的品格范疇包含著比其字面上所呈現出來的意義豐富得多的內涵。勇氣包括在面對要么是外在要么是內在的反對或阻力的時候通過運用自己的意志力來達成一種正確目標的優點或品性。勇氣作為一種品格范疇本身就如同其他品格范疇一樣具有建設性和矯正性的雙重向度。

四、美國品格教育內容的特點分析

1.美國品格教育內容擁有政府的立法支持

美國品格教育在政府的立法支持下得以更加順利地開展,政府的立法支持不僅有政策的法規支持,還有資金方面的條例規范。一些州政府頒布的法令比較具體,甚至有進行品格教育的策略的指導。

2.品格教育的總的目標是一致的

其目標為都主張培養一些基本的包括誠實、真誠、正直、勇敢、公正、自律、善良、樂于助人、尊重他人、自我完善等的品格。

美國學校品格教育的主要目標按照上述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①國家意識教育,即運用節日慶典、博物館成果展等多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增強公民的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等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②責任公民教育;③個人道德價值標準教育;④現實道德問題教育。

3.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品格教育內容

在美國小學階段和學前教育階段,學校設立的主要價值目標包括:成為可信賴的人;學會尊重;學會負責;關心;做合格公民;控制情緒;解決沖突;學會傾聽,等等。而在中學階段設立的價值目標主要有:可信、尊重、負責、正直、誠實、勇敢、公正和做合格公民,等等。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里克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劉 冰,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篇2

當下的數學教育,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一是眼睛向外,訴諸物,讓學生會做題,能考試,可應用,為升學而教,這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的價值取向;第二種是眼睛向內,訴諸人,以數學獨有的品性來“化”人,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練就一種數學的頭腦與眼光,能“數學地”觀察世界,這是人文性的價值取向。數學的工具性所衍生出來的功利性價值取向,使得數學教育逐漸被降格為單一的“提高分數”“解題訓練”,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即使能掌握相關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則,即使能做題、考試,未必能領悟數學的精髓,未必能養成數學的意識與眼光,未必能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當下,“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我國將核心素養界定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不但重視能力,還要重視品格,品格與能力同時成為“核心素養”的內涵。

什么是數學學科的必備品格呢?誠如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演講中所言:“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數學核心素養是由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的共同體,必備的數學品格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學科賦予學生的、獨特的、在明天的成人社會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學科品質。如果說數學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識性成分)包括所形成的各種數學能力是數學素養的物質實體,那么經緯其間的數學思想、理性精神、信念品質、價值判斷、審美追求、思維品質等深層次的因素,則是數學素養結構中的精神實體,這種蘊藏在知識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觀念性成分應是數學品格的應有之意。

黨的十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真正價值,開始從國家層面更加深入系統地考慮“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一根本問題,從本質上就是關注“面向未來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其一,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發展不僅需要能力,以“能力為重”,而且需要品格,品格與能力共同支撐著學科素養的發展;其二,品格與能力又互相支撐,能力應當有方向感、價值感,缺少價值判斷與學科意識的能力,很有可能讓這把“雙刃劍”的另一刃顯得單薄,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品格與能力是并列關系,更是交融關系,品格又具有引領能力發展方向的意義。數學與其他各學科一樣,同樣具有品格的意N,只有注重其品格的培養與提升,才能與數學能力相伴相生,相互融合,成為個體學科素養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系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篇3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頒布后,深化課程改革與加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英語學科的教學更是走在前頭。龔亞夫說:“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將不僅教授問路、點餐、購物等為了在外國環境中“生存”的內容,而將涉及學生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應該為促進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是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中也提到“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2]因此,做為教育前線的英語教師有必要及時探析、研究學生核心素養及英語課堂中如何對英語核心素養的落實,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一)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英語就是一種語言技能,談不上素養。其實,這種觀點只注意到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的價值,沒有全面把握英語作為一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的價值,就不能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的學科的育人價值,是指某個學科的課程內容除了使學生學習某些學科知識和發展學科技能之外,還要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態度、思想品德、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發展。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有育人的價值,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英語學科也不例外。[3]英語學習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也與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習英語的過程是學生接觸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識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的過程。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有助于我們理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從英語課程設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目標來看,具體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達的水平和特點;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學習能力則指學生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適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 、品質和潛能。”[4]

二、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整個學校課程的靈魂,統整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5]但是對英語教師來說,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課型中滲透和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課型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實踐探析: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最愛重視的一個課型,同時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文化品格、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摒棄了以往只著重于字詞句、長難句的講解,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和闡釋,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提問、討論、解釋、分析和解決問題等。例如:在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以中秋節引導學生討論中國傳統節日,在這些節日中所做的活動,再過渡到了解外國的節日和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外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廣告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從而激勵他們積極的態度和增強學習的責任感。整個教學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學PEP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過設計:預測、質疑、討論等任務型活動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策略閱讀故事并獲取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閱讀教學還拓展到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在詞匯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看視頻、學幼鰲⒔燦⒂锏然疃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open the door ”這個短語時,除了教給學生讀音,還播放開門視頻,讓學生知道在開門時應該注意前后的行人,學會禮讓。這讓生硬的語言滲透了人性和溫情,培養了學生必備的人生品格。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滲透自然拼讀法,讓學生掌握拼讀法則,努力達到“看詞會讀,聽音會寫”的本領,提高他們識記單詞的能力,讓他們掌握英語學習的重要技能。

在對話課型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并傾聽他人的觀點合作共享,分析綜合。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體會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生活。同時,在中語教學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為學生設計解決問題型的任務, 讓學生找出解決辦法。如只給學生100元錢,讓學生設計“購買計劃”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購物單,平衡零食與書籍費用,使自己的錢實現最大化價值。同時,也可以在全班設置評委組,由評委們選出最好的購物單。學生評判的過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過程。[6]

總之,在不同的課型中,通過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各個年段、各種課型的活動系統化,逐漸建立起校本核心素養培養的特色活動系統,走出一條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創新之路。

我們教師要認真思考英語學習對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要性,重視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今后一段很長時間的主要教學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 [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4]陳琳.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6.(1).

篇4

一、將情趣引入教學中,使優良品德融于現實生活

優良品德滲透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品格的涵養、品格的養成,來自同學們對生活的感受、對現實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領會,品德與生活教育實踐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感知水平、思想習慣,這樣方可激發學生內在的思想共鳴與品格認識。在品德與生活教育過程中,老師應建立“以生為本,科學發展”的教育思想,設計一種孩子“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場景,指引他們“熱愛生活、學會做人”,輔助孩子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培育他們健康的處世態度,為孩子養成完善的品格與推進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品德與生活教育中,老師應從開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內心情感方面著手,使學生懷著深厚的思想積極自主的參加各項教育實踐,使他們自覺學習、協作研究、全面思考,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優良品格,老師應科學使用這個規律,采用有針對性的策略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

二、增加品德和生活教育實效來提升孩子的優良品格

(一)科學使用書本,引領孩子生活

應科學選擇書本,以培育學生生活技能為根本目標。將課堂講學當做學生實踐與培養技能的橋梁與紐帶,品德和生活教育的整個過程一直貫穿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行閱讀,然后說說讀后感,自己談談收獲與體會。

(二)注重探究性教學,提升學生的優良品格

義務教育時期的所有課程均具有促進學生優良品格養成,以及社會大發展的作用。品德與生活課程綜合關于學生優良品格養成、以及社會大發展的諸多內容,基本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學生優秀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觀念,時代情感等。

(三)品德和生活課程教育活動化,以提升學生的優良品德

品德與生活課程一定要突破長時間以來出現的死記硬背問題,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使其同藝術精神互動,通過藝術的手段來教學,而非是盲目的說教。在品德與生活課程教育中,應接近現實生活,使用靈活多元化的方法與藝術方式,靈活使用教材進行講學。比如游戲、講故事、情境模擬等形式。使豐富多樣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優良品格的有效途徑,調動學生的生活熱情。

(四)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來促使自身優良品格的形成

學生對學生品德與生活教學有自己的感受,和別人并非一樣,所以,老師要理解與認識學生自身的體會、感悟,了解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方面的重要作用,給孩子感知的時間與機會,使其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對生活的體驗,老師應幫助他們確定科學的學習目標,同時探討并實現目標的最好學習方式,而且應給學生更廣闊、更舒適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更好的表達自我的思想,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自身的優良品格。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課堂中有生活,生活里融入講學,培養孩子熱愛生活,學著生活,形成優良的品格。淡化教學痕跡,進一步創建一種真實與不露痕跡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去感知品格的內涵,把科學的品格認識和健康的生活角色觀念慢慢內化成自我的價值理念,并引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三、理論結合實際,擴展教學環境,加強學生優良品格培養

篇5

【關鍵詞】教師道德品格;學生道德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3-0014-2

自古教師的行為影響著學生,教師的道德品格在言傳身教中感染著學生。孔子說:“君子不應當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他的意思是,君子所以為君子,并非只有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的無所不在,是完美人格的健全和豐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對學習知識所采取的態度。《論語》中,孔子經常評論他的學生,但孔子所肯定和贊揚的,不是他們的博學和心智聰明,更多是學生的德和仁,即人格的修養。我國當今教育教學中最令人不安也不能十分令人滿意的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問題。

一、當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有著注重道德教育的傳統,但是,當今在學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許正是道德教育。眾多復雜的因素形成了當今不能令人滿意的道德教育現狀。我國的道德教育從主流方面看,至今還處于一種傳統的模式之中。這種模式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道德影響的過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響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規范,強調的是學生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樣的教育模式已成為近年來各種道德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的主要矛頭之所向。分析這種道德教育模式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這種道德教育模式中,占主體地位的是對學生所施加的各種外部影響,也就是各種既定的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觀念。對于它們,受教育者只能是簡單地接受,做出與之相符的反應。似乎它們才是在學生思想品德中起作用的因素,受教育者只能處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體地位,他們只能被動的接受“填鴨”式的灌輸。學生作為客體只能聽從教育模式中主體地位的安排,并不是內心有需要的、有目的地接受主體的道德教育,單一的接受主體的教育方式,并不存在尊重與平等的交流和學習。

其次,向學生所灌輸的規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質內涵,成為一種空洞的、抽象的行為規定。它所要和所能達到的也只是人的行為表現,無法穿透于人的心靈。道德的培養離開了對心靈的培養,所能形成的品質也只會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木。為此學生或是機械、盲目地服從,或是在無外在制約、管束下的放縱、盲動。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他們的道德也只能始終處于一種被機械管制的水平上。這種教育并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沒有與學生發展的自身需求,發展和規律出發。只有把這種教育轉變為學生自覺地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才能把理論變成實踐,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第三,把德育的“理解”過程等同于智育的“認識”過程,也就是沒有將把握人性與把握物性這兩種不同的過程加以區別,為此貫穿于德育過程同樣是知識、形成概念、記憶、反復練習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這種理解必須通過人與人交往而實現。最后,它還要經由人的自我意識的建構才得以凝聚形成個體的德性。

德育教育是相互理解,相互影響的過程而不是單一存在的。主體傳播著德育思想,客體消化吸收,變成自身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才能在生活學習中學以致用,不斷汲取養分,用自身的意識改變影響主體。

德育是一點一點滲透在教育過程中的,不是集中教育就能馬上看到效果。德育工作是全社會,全民族,全體教職員工,全體學生都要參與到其中的一項長期工作,不是今天喊口號,“加強德育工作教育”,努力了幾天就不抓了,不管了。做好系統的監督管理工作。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德育資源那就是教師的道德品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和關鍵是形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在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教師的道德品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師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一切,只有道德品格才能影響道德品格的發展和形成。

二、教師道德品格的內涵

將教師的道德品質放到這個職業的框架下界定,應是由先天特征與后天經驗共同作用形成的。具體而論,完美的教師道德品格有著下列基本構成:

教師的職業精神和人格魅力。高尚的理想精神是道德品格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核,這種為社會文明進步而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使教師的人格魅力顯得飽滿堅實、充滿生命光彩。三尺講壇正是體現其價值的舞臺,這種充實和滿足的幸福感驅使其去追求更加深刻、持久、熱烈的心力和體力的付出,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會因理想而熠熠生輝,因敬業而節節拔高。

教師對待學生的情感立場。“師愛”的本質在于呵護學生生命健康、關注其身心成長,滿足其求知過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堅信的那樣:“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這種情感力量,能牢固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形象。當代教師不但要關注校園內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把目光擴展到校外,關注到其成長的每個細節;包括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才能,以平等和民主的親和態度去接受學生對己的質疑。

教師無私奉獻的道德品格。“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應當具備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要抵御物質世界的種種誘惑,即使在艱辛的勞動代價與菲薄的報償這兩者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堅守人生的信念和職業的理想;她應富于自省的勇氣,以清醒審慎的態度來砥礪堅定的道德信念。

教師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教師應該具有優良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不僅要掌握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歷史、現狀和未來,懂得這門學科的學習方法,并廣泛涉獵各門知識,而且要掌握科學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原則和方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工作,與此同時,還要持續不斷的自我充電,更新知識結構,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師道德品格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俗話說得好:“親其師而信其道。”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時,就會處處表現出一種向師性,這也許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吧!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它必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一個熱愛學習的教師也將成為學生的楷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可見,人格是師魅的靈魂。在學校里,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重的人,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教師的崇高人格,就會像一絲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學生的人格。

對學生情感優化的陶冶價值。為人師者應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別人,尤其是教師超越狹隘功利的無私純潔之愛,能使學生產生飽滿積極的情緒體驗,獲得一種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在學生成長中教師是繼父母之后的第二個影響源,因為在學生整個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很長時間里,更多的時間是在校園里渡過的,往往和老師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父母,特別在現代這種快節奏社會里,父母更難保證與子女在一起的時間。因此,學生會自然地將與父母交往中產生的情感、期待和愛的要求轉移到自己的教師身上,伴隨著師生課堂內外交往增多,在校園這個特定情境中所產生的心靈和諧共振也會得到強化。這里,教師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特別是學生們特別關注的、特別尊敬的和特別擁戴的教師更會成為他們爭相模仿的“偶像”,成為他們情感成長和成熟的目標。久而久之,使他們將教師的這種情感立場升華為自己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關愛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態度。

對學生道德升華的示范價值。正如孔子所言:“本身行為爭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行為不正當,歲命令也沒人聽從”。曾子是孔子門下學有所成的弟子。曾子殺豬給兒子吃的故事就說明曾子深知教育者的修養和品德,對學生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可以看出為人師者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處事立身的人格。這是為師者之德,也是為師者之道。常言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甚至強調,“身正為范”比“學高為師”更重要,他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各種能力,而是要充實學生的思想。教師的思想品德、個人修養、道德情操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從而影響和感染學生。因此,完美的教師道德品格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學習書本現存的事實知識之外,還可以使其對學習、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都產生一種全新的感受和深層的把握,激發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現實物質主義的超越。教師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踐行他所宣講的道德標準和處世標準也更具說服力。教師那種磊落的襟懷、突破功利羈絆的道德道德品格,對作為道德主體的學生具有顯著的示范價值,而這種示范價值也才是教育樹人的真諦所在。

對學生意志強化的促進價值。意志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其本質是指主體在踐履道德義務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去克服內在阻礙和外在困難,以實現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毅力及堅持精神。它導源個體深刻的道德認識和熾烈的道德情感,是要把主觀的東西見之于客觀,把內部的傾向變成外部活動。教師自身的意志品格,就是學生明日處世態度的寫照,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對學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負責、認真的教師能夠教出認真、刻苦的學生;相反,對工作不負責任、散漫的教師就會造成學生懶惰、散漫、隨心所欲的學習作風。教師在誘發學生潛力、傾心將其培養成才的教育進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意志力,必然會撥動教育對象的心靈之弦,并把這種對意志力的心靈體驗內化為自己謀求自主和自動發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從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進程中表現出為達成既定奮斗目標永不氣餒、鍥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我們佳木斯市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張麗莉老師就是其知識與行動合二為一的典范。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張老師就已經做到了教書育人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在奮勇救下兩名學生時又用其行動感動了我們所有人。

總之,教師是用自己的知識和心靈教育學生,塑造學生,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生。教師的道德品格素質并不只是教師個人的修養問題,而且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師高尚的道德品格對學生不是一種暫時性的教育因素,這顆種子一旦播撒在學生的心田,必將綻放出燦爛的花朵,對學生的一生都可能產生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

英語的教授不同于其他課程,其教授的核心價值在于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語言知識輸入,并在掌握基A的語言知識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輸出能力,最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但是目前的英語教學由于受到升學和應試的影響,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純靠機械的死記硬背,“考試應戰”純靠無休止的“題海戰術”,導致課堂成為教師主導的“一言堂”,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中國式英語講解、接受做題,機械背誦,使原本直觀生動趣味性十足的英語課堂變得單調無趣,加之教學工具老化以致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不出來,學習效率得不到提高,個性發展受到阻礙,創造力受到限制。隨著負面情緒的逐漸積累,學生慢慢對英語喪失興趣和信心,變得厭煩英語、害怕英語甚至是放棄英語。

2. 立德樹人戰略目標下提升英語課堂教學質效的有效對策

2.1 在語用知識傳授與整合式學習中發展語言能力

英語聽課、拼讀和記憶。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獲得語言知識,并在語境中整合性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口語、聽力和書面語英文所傳遞的內涵,具備掌握語言脈絡情節重點的能力。英語的教學要繼承傳統優秀的方法模式,修正不足,理解語言能力的真正內涵,整合課程、教材、學業、品格、模式等學習路徑。

2.2 在中外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溝通中發展文化品格

現今的英語教學明顯是Chinglish(中式英語)。眾所周知,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通用的語言,顯然包括文化內涵以及在文化內涵中蘊含的品格,具體包括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包括知識、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品質。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具體的英語教學時,要比較總結中西文化的異同,幫助學生取中外文化之精華,培養學生正確的語言價值觀和語言自信,建構通暢的語言文化溝通能力,而不應該為了考試而強迫學習。應擴大學生的眼界,引導學生基于優秀的文化內涵發展文化品格,傳播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使英語的教學上升為國際高度。

2.3 通過課堂提問設計促進思維品質發展

所謂英語學科的思維品質包括構建語言思維、形成英文辨析能力、提高信息邏輯推理能力;有著自我獨特地、理性地、良好地的表達能力。教師在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時要注重通過對提問的設計以及質疑的引導進行教學。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時,可從日常的生活點滴或經典名著選材進行實踐,如對于To Pull up the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拔苗助長)學生耳熟能詳寓言故事的問題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1) 為什么農夫要拔苗助長?(2)農夫是如何拔苗助長的?(3)此則寓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以層層遞進的問題理順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理解該寓言故事,同時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用英文發表見解,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潛移默化深入發展。

2.4 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習能力發展

英語的教學應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現代工具手段提升教學質效。在電子競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成為學生生活的必需品,教師在實踐英語教學時,應借助互聯網、手機微信APP官網優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語言品質內涵的養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3. 結束語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英語的教學應朝向培養現代化復合型的專業語言人才模式發展。教師要革新傳統觀念,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重視跨文化品格的培養,重視思維品質的養成,重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在立德樹人的戰略目標下提升課堂質效。

[1] 柏華, 荊玉求. 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7(01).

[2] 劉叢娟. 試析當前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06).

[3] 王群. 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滑坡的原因及對策――基于某校英語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J]. 儷人:教師, 2016(15).

篇7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英語 英語老師 教學行為 素養培養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語言能力,二是學習能力,三是思維品質,四是文化品格。在積極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行為,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依托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培養并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培養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只有培養好語言能力才能夠進行良好溝通,為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繼而提高文化品格,超越自我并完善自我。筆者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第一步需要對語言進行建構和應用。具體來講,需要老師結合課本完成單元匯總和內容銜接,需要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循序漸進地逐層推進,根據教學話題,合理組織并整合內容,通過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架構,深入了解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性,以此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在譯林版英語六年級6B Unit2 more exercise中,這一節主要學習比較級的表達方法和運用情況,在一開始學習本節課內容時,筆者首先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了各種運動的英語名稱,比如足球(football)、籃球(basketball)等,然后通過圖片的形式來體現比較級,著重突出主謂賓的基礎上,點明比較級的運用形式,以此確保同學們認識和掌握了本單元重要詞匯與句型。在該單元知識學習接近尾聲時,筆者將譯林版英語五年級5A Unit7 after school的知識點進行了整合,在溫習該單元核心詞匯與主要句型之后,要求同學們設定一個“放學后開展運動”場景,需同桌之間自行組織一場關于“放學后開展體育運動項目”的對話,鼓勵孩子們盡可能地運用這兩單元句型,強化其內在聯系,加深知識印象,不斷提高語言輸出,正確掌握句法結構,培養并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二、強化英語氛圍和感染力,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現在很多英語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采用漢語進行教學,無論是講解知識還是提問問題都是用漢語,這樣導致一節課下來,基本上全程都是漢語,只有根據課本讀單詞或者對話的時候才會講英語,學生所接觸到的英語少之又少。其實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很多英語常用表達,能夠接受英語授課模式,對此,筆者建議應該在課堂上盡量多講英語,強化英語氛圍,提高英語感染力,讓孩子們在濃郁的英語氛圍中更自如地學習英語。

在講課的時候,筆者就會盡量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濃郁的英語環境,雖然一開始很多孩子聽不懂,不過沒有關系,可采用雙語教學,慢慢地變為全英文教學,長此以往,孩子們就能夠適應并喜歡上這種濃郁的氛圍。在正式講課時可向同學們說“class begin”,讓同學們跟著老師閱讀時可說“read after me.”強化師生互動,讓孩子擺脫害羞的情緒,勇敢地講英語,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老師可不吝贊美之詞,多鼓勵他們,可以說“very good!”、“well done!”等。使更多的孩子在贊美中更加喜愛英語。

三、形成獨創性與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不單單匯集了知識點,還涵蓋了諸多具有教育價值的知識,對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應該學發現和挖掘課本中所蘊藏的思想內涵,在聯系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促其思維模式更具批判性與獨創性。比如在教孩子們學習用英語表達開門和關門時,若在教他們用英語的表達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表演的方式進行,并且在開門時需要觀察下們后門是否有人等,這樣就能夠在無形之中教育孩子們開門和關門時要注意周邊是否有人,是否會給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其實這種帶有情感目標的授課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素養,促進個人健康陽光成長。

在譯林版英語六年級6B Unit5 the seasons中,該單元內容主要講述了季節及其特征,比如冬季winter,其典型特征是寒冷cold,夏季summer的主要特征是hot,并且運用了最高級語法知識。在講解該單元內容時,筆者運用了任務教學法,要求同學們進行自我閱讀,從閱讀中了解故事、獲得有價值信息并回答相關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同學們考慮下為什么會有四季之分,并鼓勵同學們盡可能多提供描述四季的詞匯,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孩子們的印象,還有利于發散思維,積極開動腦筋,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四、拓展中外文化認知,培養并提高學生文化品格

無論是哪一種語言,都蘊含著濃郁的文化內涵,語言和文化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而受歷史、政治、地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中西文化間存在顯著差異。對于學習者而言,尤其是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講,只有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才能夠更好地體會英語內涵,更快速地學習英語,繼而有效提高英語能力。

篇8

    中小學品格教育在美國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聯邦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以及應運而生的各種研究協作組織,對品格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持。以品格教育協會(CEP)為例,作為美國品格教育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機構,CEP從以下5個方面為中小學有效實施品格教育提供支持。一是提供品格教育評價標準與測量工具;二是幫助有志于學校教育改革的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實現專業發展;三是組織一年一度的全美品格教育論壇;四是通過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National Schools of Character)評選促進學校和學區發展;五是通過專業網站和正式出版物為品格教育實踐提供課程資源和成功范例。

    在總結不同學校品格教育成功實踐基礎上,CEP創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實施品格教育的11條準則[2]:

    (1)學校要提出體現品格教育價值目標的核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作為品格教育的基本內容。

    (2)學校要從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等方面全面界定、解讀“好品格”的本質內涵。

    (3)要將品格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有目的、系統、全面地促進學生的品格發展。如,在學科課程、課外活動、人際交往、體育、集會以及各種隱性課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習慣,教學生學會做正確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4)學校要創設尊重、關愛、平等、公正的文化氛圍,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幸福家園。

    (5)學校要為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團隊合作、做出道德判斷,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6)學校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術課程,尊重學習者的差異和需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品格發展,幫助每一個學習者獲得成功。

    (7)學校要培育和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遵守規則,是因為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利和需要,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想得到獎賞;學生能與人為善,是因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質并具有向善的內在愿望;學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為高質量的成果使他們感到驕傲,而非僅僅為了取得高分。

    (8)學校的全體教職員要形成一個崇尚道德的學習型組織,這個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承擔著品格教育的責任,在引領學生成長中秉持共同的核心價值。

    (9)學校要推動品格教育的主動創新、共同行動和長效機制。校長親自領導和推動,教師、學生、家長、社區成員參與規劃、實施,并不斷創新品格教育;幫助學生成為品格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貢獻者。

    (10)學校要搭建平臺,使家長和社區成員成為鑄就品格行動的合作伙伴。

    (11)學校要及時對品格教育成效進行評價,評價應包括對學校文化和風氣、教師的品格教育實效、以及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等進行綜合測評。

    這11條準則是CEP系統推進高質量品格教育、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奠基石,也是學校、教師以及校外青少年教育者進行教育教學設計和評價的指南。在此基礎上,CEP組織研制了品格教育質量標準(Character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及評價指標(見表1)。該評價系統針對每個原則確定了2-4個觀察點,這些觀察點聚焦相關準則的核心要素,用以描述該準則實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為了便于評價者理解和掌握,每個觀察點都附有一個經典范例。

   

    通過以上量化評價,品格教育協會幫助學校和教師監察品格教育實施成效,明確努力方向,進而規劃和確定短期或長期實施目標,制定進一步改進的實施策略。

    品格教育示范學校評選是品格教育協會1998年啟動的一項學校發展促進項目,為美國實施品格教育的中小學和學區委員會提供自我評價和專家反饋的機會。除此之外,CEP每年還會組織品格教育優秀實踐成果(Promising Practice)評選,目的是挖掘那些有特色、有實效、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教育實踐活動或實施策略。每年的CEP全美品格教育論壇都會為獲獎學校和學區舉行慶祝儀式,向他們頒發證書。CEP的專業網站、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出版的年度專著都會對這些優秀實踐進行專題介紹。

    每年10月舉行的的全美品格教育論壇是CEP主辦的品格教育盛會,精彩紛呈的分論壇、極具啟發性的專家報告和網絡化交流機會,使教師、校長們學到具體的、切實有效的品格教育策略,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CEP的專業網站、網絡研討會都為校長、教師和品格教育實踐者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專業發展機會,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參與到不斷壯大的在線研究共同體中來。

    二、學校、教師和課程層面的創新

    學區、學校和教師層面的系統研究和實踐創新,是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從對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的個案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品格教育與學校文化建設緊密融合

    “有效的品格教育不是在學校里增加一個或一系列教育項目,而是學校文化和學校生活的改變”[3]。將品格教育融于學校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實踐特征。品格教育給學校帶來的變化表現在:改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使學校成為一個充滿關愛的學習者的社群組織;社會性學習和情感發展與學術學習受到同樣的重視;更加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而不是競爭;公平、尊重和誠信等價值觀教育成為日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實踐機會;紀律和課堂管理注重問題解決而非獎勵或懲罰;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被師生共建規約和解決問題的民主課堂所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中小學重視學習者在品格教育的主體作用,并著力將品格教育目標具體化、顯性化。如通過班會、小組討論等形式確定共同的行為準則、發展目標,策劃教育活動或解決現實問題;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研究解決學習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提供規劃學習和進行反思的機會;通過跨年級的同伴合作讓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學習或其他幫助;學習以公平、非暴力的形式解決矛盾沖突等。與此同時,品格教育強調學校所有成員的共同行動,強調教師作為專業領導者的家長及社區合作。正如托馬斯·林克納所指出的那樣,“無論你是一個教師、一個教育行政人員、一個門衛、或者校車司機,你都影響著你所接觸到的孩子品格的形成。你說話的方式、你的行為方式、你所容忍的行為、你所 鼓勵的事情、你所傳遞的期望,無論是好是壞,你已經在進行品格教育了。問題是,這是怎樣的品格教育?好的,還是不好的?精心設計,還是隨意而為?你教的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 [4]

    (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品格教育階段性重點

    針對不同學段學習者的不同特點,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踐途徑上都有所側重,體現了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可信賴(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責任感(Responsibility)、公平公正(Fairness)、關心(Caring)、公民意識(Citizenship),作為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是對所有K-12年級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6個重要領域,但在具體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則體現了極富個性的創新。如,在K-5年級,這“六大支柱”體現為合作、負責任、情緒處理、說“不”、做正確的事、處理失望感、賞識自己、尋求幫助、作朋友、解決沖突等10個教育主題;6-8年級增加了“你與你的價值觀、增強自尊感、確定和達成目標、應對壓力、預防沖突和暴力、對酒和說‘不’、如何與父母相處”等主題,“成長3R”(The Three Rs of Growing Up: Responsibility, Self-Respect, Doing the Right Thing)則是專門為5-9年級青春期兒童提出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教育形式上,K-3年級的品格教育注重以故事、木偶劇等形式培養學生初步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而7-12年級則更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道德判斷和社會實踐。

    (三)深入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品格教育資源,注重“教書育人”

    美國教育家認為,學科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品格和價值觀教育資源。以歷史課為例,學生們學習歷史,不僅要了解發生過什么,還應該有機會對歷史事件進行道德評判。歷史不僅僅是一系列事件的時間表,而是由人所做出的、影響了眾多他人的各種決策和選擇。這些選擇具有倫理和道德維度,而且通常影響深遠。而這些選擇是由哪些人做出的?如何評判這些選擇?那些社會所代表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觀?怎樣認識這些價值觀?對這些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對學生的品格形成至關重要。同樣,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科學課中的基因檢測、動物試驗,科學家拒絕從事非人道的科學研究,在科學發現與宗教信仰發生沖突、或可能導致政治危險時所作的選擇,都是品格教育的生動素材。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中小學把學術誠信作為品格教育的重要內容。許多學校明確提出和界定了有違學術誠信的行為,包括:考試作弊,作業抄襲,偽造/編造信息、記錄或文檔,幫助他人作弊,違反著作權法或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剽竊、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一份作業重復交給2個或多個學科也被列入有違學術誠信行為。要求學生對所交作業、作文、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原創性和真實性負責,遵守學術規范,引用別人成果要注明來源等。對于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學校會要求學生做解釋陳述、進行書面警告乃至給予處分。許多學校明確提出了教師在培養學生學術誠信方面應承擔的義務,即:要為掌握學習而教,而不能僅僅為好的評價等級;要在班級或全校范圍組織開展學術誠信或不誠信現象的討論;與學生共同研究制定學術誠信的行為標準,等等。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自覺,幫助學生做出正確選擇

    美國品格教育研究者認為,品格是通過人們所作的種種決策體現出來的,教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在培育品格。道德兩難問題討論、蘇格拉底對話、社區服務與研究性學習、專題評論與自我評價等,都是美國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最常用的策略。從5-9年級“成長3R”課程片段中,可以對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的實踐特色略見一斑:

    主題:怎樣才算長大(How to Be a Grownup)?

    負責任(Be Responsible)。長大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對自己負責。能夠負責任,才能讓父母知道你長大了,可以擁有更多自由。以下6個辦法可以讓你成為負責任的人:①管好你自己的事情;②信守承諾;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④值得信賴;⑤有時間觀念、不拖拉;⑥凡事用腦思考。

    選擇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做決定有時候容易,但有時很難。當你要在對與錯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不要計較利益上的得失。選擇做正確的事是自尊和負責任的表現。下面幾條供你判斷對與錯時參考。①我的心和直覺告訴我什么?②那會傷害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嗎?③那公平嗎?④如果別人對我做那樣的事,我有什么感受?⑤做了那件事之后,我會怎么看我自己?⑥我所尊敬的成年人會怎么說?

    尊重你自己(Respect Yourself)。尊重自己能幫我們做出好的決策,做好的決策可以使我們增強自尊。好的自尊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利,能夠幫我們度過艱難困苦。以下這些事能夠確保你的自尊:①為自己負起責任;②任何時候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③真實面對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追求;④尊重和公正對待他人;⑤確定目標并為之努力;⑥對負面壓力說“不”;⑦不要讓別人為你做決定。

    在這樣的主題下,師生經常會就身邊、生活中、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問題展開討論,包括對道德兩難問題進行蘇格拉底式對話或頭腦風暴式討論,幫助學生澄清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還會通過書面作業幫助學生進行深層次、個性化、批判性思考,并鼓勵學生付諸行動。如:“列出你所具備的令自己敬佩的品格,選擇其中的兩種,寫一寫你為什么敬佩這樣的品格,它們會對你的成長有何幫助?”“你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個人做了錯事,給他寫一封信,重點就你為什么認為他的做法是錯誤的給出評論,告訴他這種行為給孩子們做了一個反面例子,把信寄出去。”

    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品格教育的重要環節。在7-12年級以“勇氣”為主題的課程資源中,筆者發現了一張供學生自我評價的簡表(見下表)。

   

    這種表格在各個學段、不同專題的品格教育課程資源中都被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師生在針對某一專題進行學習時,不僅要聯系社會生活、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案例、人物進行討論分享,還要指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幫助學生確立個人品行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正如戴維H.艾爾金德和弗萊迪·斯維特博士(David H.Elkind &a mp; Freddy Sweet PH.D)指出的那樣,“我們要教學生知道,他們有做出選擇的權利,他們對自己的選擇負有責任,他們有義務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幫助孩子們成為有道德、懂得尊重、有責任感、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能夠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基于對與錯而非得與失做出決策的人,這就是品格教育”[5]。

    三、啟示與建議

    (一)強化全面育人,豐富立德樹人的途徑和主體

    一是要將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合在語文、歷史、體育、科學等各學科教學中,發揮好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改變單向度、說教式、灌輸式的學校德育模式,更加重視學習者的主體參與、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如:共同討論、明確界定特定品格(如尊重、誠實)的外顯行為標準,就班級、學校、乃至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或熱點問題進行辨析,形成共同的價值標準,教學生在具體情境下學會判斷、做出正確選擇,引導學生成為道德教育的主動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成為道德學習和成長的主人;三是要強調教師作為專業領導者的家長及社區合作。搭建平臺,使家長和社會資源都能成為鑄就品德行動的合作伙伴,在學校德育目標的統攝下,整合課程認知、隱形滲透、網絡互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模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德教育氛圍。

    (二)堅守育人信念,發揮教育者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作為學校教育的主力軍,每一個教師都要在引領學生道德成長中秉持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并做出表率。一方面,教師要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和行動感染、影響學生;另一方面,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特情感、個性和巨大創造潛能的人,真誠地回應不同學生的差異和需要,為每個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品格發展提供支持。美國中小學把品格教育實施能力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專業測量和評價幫助教師明確自身在品格教育實施中的優勢和不足、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發展目標,通過專題培訓、學術研討、網絡研修等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這些都對我們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三)深化評價改革,為立德樹人提供條件保障

篇9

關鍵詞:大學;體育文化;內涵;建設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b)-0000-00

大學體育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學校的體現,是大學獨特的體育精神風貌,也是學生文明素養、道德情操、體育修養的綜合反映。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反映著大學的綜合辦學水平,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因此,倡導什么樣的大學體育文化內涵,應該是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對于貫徹教育方針,促進提高大學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視野,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大學體育文化內涵的特點

1.1 大學體育文化內涵

“是指以高校環境為空間,以教師、學生為參與主體,以體育教育、運動形式為主要內容,展開具有時代精神的體育文明素養、文化道德修養的群體文化”。同時,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大學體育文化的存在,體現了大學人的一種社會需求。大學體育已從單純的肌肉活動與文化隔離的狀態下解脫出來,成了既是體育又是文化,既是鍛煉身體又是娛樂活動,是運動、是教育,既能觀賞又能參與的一種大學特殊的文化現象。在現代教育與現代體育運動這兩大人類文化體系的交匯處,生存著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 校園體育文化。它是整個體育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個教育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

1.2 大學體育文化應當具備的特質

1.2.1 體育文化的社會性

大學體育文化內涵的形成,不是孤立的,靜止的。體育文化的社會性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每一個大學的體育文化發展,是與社會時展緊密性相隨行。

1.2.2 體育文化的高校性

大學體育文化精神的形成,首先具有時代精神;依據大學社會層次,社會人群,認識能力等特點,有又了大學獨立的靈魂,也反映出每一個高校的體育文化內涵建設狀況。

1.2.3 體育文化的品格性

大學體育文化修養的形成,在大學學習的這個時期是非常關鍵,基本成型的時期。隨著學生年齡的成人,思維的成熟,知識的積累,大學體育文化對形成學生良好體育修養、文明素養、道德情操等都非常重要。

2 大學體育文化內涵建設發展的思路

2.1 提升大學體育文化整體的理念

大學的文化內涵建設發展,是一個完整的整合體現;高校中體育文化結構是具有獨特并且沒有能夠代替功效的內容。大學的頂層設計開始,就要注重這個環境的設計。認真貫徹大學教育方針、政策,落實大學體育工作各種文件。從高校的領導這個層面到教師與學生的每個環節,都建立大學體育既是終身體育又是終身受益的思想理念;讓大學體育開展的同時,處處具備體育文化內涵的建設。使領導有體育文化思想;教師有體育文化覺悟;學生有體育文化的理念;大學有體育文化的條件;全面創新形成在大學環境氛圍里的大學體育文化整體理念。

2.2 尊重大學體育文化形成的規律

從大學體育文化的形成過程來認識,體育與文化結合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對于大學體育文化在大學里的形成發展,都離不開自身與體育、自身與文化的密切聯系。尊重大學體育文化主要可以從大學環境;人員環境;體育環境;文化環境等幾個方面去認識和理解。大學環境好比是指為大學體育文化所形成的土壤,這是獨特不變的環境,有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說法。人員環境好比是指為大學體育文化所形成的種子,這是一代又一代,形成精品,灑什么種子開什么花。體育環境好比是指為大學體育文化所形成的生產力,無論體育活動的怎樣形式,規模大小,有開展有參與就有推動動力。文化環境好比是指為大學體育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源泉,猶如清洗劑,滋潤液保障了大學體育文化的成長。所以,應當尊重每所大學體育文化形成的規律和特色。

2.3 開展大學體育文化廣泛的活動

大學體育文化開展的范圍,基本包含在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文化藝術節;大小型運動會;課外體育活動;早鍛煉與課間操;“陽光體育活動”等。還有課外體育學習與欣賞;休閑體育;體育俱樂部;大學生自我鍛煉活動等;這些都是可以反映大學體育文化的內涵建設狀況。要保證大學體育課這個主要陣地有效發揮體育文化重要作用;舉辦好體育文化藝術節、大小型運動會;認真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早鍛煉與課間操;“陽光體育”活動;并且重視培育大學學生體育組織協會、體育俱樂部;培養休閑體育和自我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廣泛開展大學體育文化交流與活動,不斷夯實大學體育文化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

2.4 弘揚大學體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大學校園景觀是大學體育文化傳播價值觀念的最佳載體,場地設計,健身器材,體育典型雕塑,體育標語等都是體現大學體育文化,激發大學生體育興趣的有效手段。利用宣傳媒體報道大學體育文化節,運動會等活動;體育活動的感性與文化的理性相結合,融體育知識、體育游戲、體育表演、體育比賽、體育繪畫、體育攝影等多種體育相關內容為一體。以體育活動為載體,項目為特色,為提供一方舞臺,以公平競爭、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為宗旨,以“健康、快樂、文明”為目標,倡導用“更快、更高、更強!”、“團結、友誼、進步!”、“重在參與”、“公平競爭”等奧林匹克精神,來培育大學人體育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品格,進一步弘揚當代大學體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愛華.論高等學校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

篇10

關鍵詞:高職生;“四實”職業品格;就業指導

當前,“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時代主題。“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一面鮮明的旗幟,已經根植于中國建設的方方面面。“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教育”的支持,“教育和諧”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而培養合格的人才,則是實現“教育和諧”的關鍵因素。高職生作為未來高層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應用型人才,要想成為和諧的個體,須具備良好的職業品格與職業技能。

一、高職生“四實”職業品格的內涵

職業品格是指學生在職業行為與工作作風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態度和品質等[1]。從這個定義出發,再結合高職生的具體特點,我們可以把高職生的職業品格概括為“四實”,即樸實的職業品質、踏實的職業作風、務實的職業態度、現實的職業理想與行為取向。

1.樸實的職業品質

樸實的職業品質體現為淳樸、真愛、誠信、穩重,樸實在而不浮華,這是高職生職業品質的外化表現,也是他們塑造自身形象的根本所在。樸實是高職生追求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是高職生追求自身獨立人格、發展自身品格的基本條件。作為未來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高職生要保持樸實的職業品格,自覺樹立服務社會、奉獻事業的職業精神。

2.踏實的職業作風

踏實的職業作風體現為勤懇、守業、實在、盡職,這是高職生未來工作職責的基本要求,也是愛崗敬業的集中體現。作為未來的操作型、應用型人才,高職生要做到勤勤懇懇,踏實奉獻,堅守職位,愛崗敬業。踏實的職業作風有助于高職生形成高素質、高信仰、高標準的職業要求,是高職生形成崇高、健康品格的前提條件,是其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人格魅力之所在和職業精神的體現,是未來事業的靈魂和精髓。

3.務實的職業態度

務實的職業態度體現為講究實際,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高職生未來職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基礎,也是高職生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基礎。務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務實體現了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務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中,高職生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只有堅持務實的職業態度,才能成就過硬的職業技能,探索創新的職業理念。

4.現實的職業理想與行為取向

現實的職業理想和行為取向體現為成熟理智、勇于創新、與時俱進,這是高職生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它最大的特點是將高職生自身的遠大理想與現實的教育需求有機結合。高職生堅持現實的職業理想與行為取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與精神境界。現實職業品格的積極意義,則具體地體現在對高職生就業觀念的正確引導上。高職生要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即,要樹立適應的觀念,適合自己的就業是最好的;靈活的觀念,即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四海為家的觀念,即哪里需要哪里是家,改變“故土難離,拈輕怕重”的觀念,倡導“勇于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地方高職院校對學生現實職業理想的規定,則主要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才為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教育新形勢下的創新觀念。現實理想和犧牲精神,并與務實的職業態度緊密結合,還可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層次,注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方面的協調發展。

樸實、踏實、務實與現實這四個方面,緊密融合,構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它緊緊抓住提高高職生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這個重點,實現學校“和諧育人”的教學思想,從而使每個學生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具有崇高的專業理想和奮斗拼搏精神,使每個學生都能實現自身和諧、健康、全面的發展。“四實”職業品格的核心思想就是打造優質教育群體,實現教育公正、公平,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與自己、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使他們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2]。

二、高職生“四實”職業品格的培養策略

1.設置適合職業品格培養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課程是教學活動賴以展開的依據,教學過程就是按課程所提出的計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從而實現課程所規定的各項教學目標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是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實現途徑[3],課程也必然成為高職生“四實”職業品質的主要載體。因此,構建科學的、合理的以及適應當代教育形式發展與教師專業化需要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對于培養高職生“四實”職業品格是相當重要的。這一方面要求課程的設置要有“層次結構”,即課程與課程之間有縱向聯系,各種課程的安排在時間上有邏輯順序;另一方面要求課程的設置要有“形式結構”,即課程與課程之間有相關性與交叉性,在課程的設置上又有所取舍與側重,以求達到整體結構的優化。

2.營造職業品格培養的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社會亞文化的一種。大學亞文化對大學內的個人及群體發生影響,它規定著在大學生活的個人與群體的價值觀與行為表現。[4]要培養高職生“四實”的職業品格,就要建設融合滲透型的校園文化,使學習文化、教學文化、管理文化與服務文化互相融合滲透,使高職生在真正意義上,兼具學習者、教者、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同時也參與管理,最終建立起全民皆學、全民皆教、全民參管的校園文化。另外,還要讓“四實”品格貫穿于學生的為學、精術和做人過程中,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品格培育在文化層面上實現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3.強化教學實踐環節

為落實務實的職業態度,提高高職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還必須建立以實驗實習教學為主體,以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為兩翼,以畢業論文(設計)為重點的實踐教學體系,以保證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學校的實驗課開出率要達到100%,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要滿足學生的需求,開放時間與實驗項目等都要在校園網上公布,要有一定比例的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課。為保證實習實效,還要建立起若干個不同專業的實習基地,將從教技能全程化,使教育實習突破單一的教學環節,貫穿于本科教學的始終。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不間斷地進行實踐訓練,在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便會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狀態實現角色的轉換。

4.拓寬就業指導的內容體系

對高職生“四實”職業品格的培養是高職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拓展,通過在校期間的全程化、分階段培養,使高職生具備的能力更適應社會需要,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對于初次參與擇業的高職畢業生來說,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學校應當及時加強對他們的指導工作:一是通過指導和咨詢,讓高職生認識自己,讓他們弄明白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強弱、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目標、擇業取向、職業范圍,以體現務實的職業態度。二是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使畢業生把握國家經濟發展形勢,了解職業前景與崗位需要,避免擇業中的盲目性、隨意性以及不切實際的行為,使理想與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三是指導畢業生掌握擇業技巧。主要是對自薦、面試、筆試等擇業環節提供一定的技巧知識。比如,自薦應積極主動,重點突出,如實全面地準備自薦信、個人簡歷、榮譽材料;面試中注意儀表舉止的適度,語言表達恰當,精神飽滿,既要謙虛謹慎,又要自信大方。四是開展擇業心理咨詢,指導畢業生保持健康的擇業心理。大學畢業生即將走入社會,開始真正的獨立生活,這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一次大的角色轉換,其心理壓力將程度不同地反映在擇業行為中。高職院校應及時為畢業生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指導,幫助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避免實惠型、攀比型、虛榮型、依賴型等擇業心理誤區,以便形成踏實的擇業作風。

提升高職生職業品質的過程,也是幫助他們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這是提高高職生職業素質的關鍵所在。通過對高職生樸實、踏實、務實與現實的職業品格培養,可以鑄造他們的四種意識:責任意識、規范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兩種精神,積極進取精神和勇于創新精神;一個理念,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理念。這些恰恰是用人單位較為關注的從業品格。

參考文獻:

[1] 曾毅.彰顯學生職業品格[N].光明日報,2006-01-15(1).

[2] 李春寶,宋大偉.聚焦“四實”職業品格打造優質教育群體,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省略/info/52565-2.htm,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