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品格教育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品格教育的概念

篇1

關鍵詞:食品工程原理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Abstract: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an emerging course. The choose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system of teaching is still imperfect .As the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ults is not obvious, the reform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r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of the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spectively from how to choose educational materials,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focu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 innovative capacity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feasible alternative of the reform of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proves that this mea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improve of teaching quality .

Keywords: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method of instruction

1前言

食品專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專業,它的歷史還很短,而食品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教學體系更是十分不完善。在食品專業教學初期,我們并沒有食品專業專用的教材,所以很多明明是專業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卻選用了化工專業或是生物專業通用的教材。食品工程原理一課在教學初期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選用的就是化工原理教材,這本教材完全沒有體現食品專業的專業性,無法滿足食品專業的教學需求,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根據高等院校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將以往食品專業的“化工原理”課改為專業性較強的“食品工程原理”。并且逐步編寫出自己的授課教材,形成了獨特的授課體系,制訂了適于自己授課的教學大綱。文中

2食品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課,側重于工程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其內容包括食品工業單元操作原理,各種設備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是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例的重要橋梁,對培養學生設計思維、工程意識、計算能力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是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橋梁。有效地將之前所學的基礎課與之后要學的基礎課緊密的聯系起來。因此,食品工程原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內容多,涉及知識廣泛,對基礎知識的牢固程度要求較高[1]。課程的理論較多,理論性強,內容枯燥,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2]。與工程實踐聯系緊密,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實際的經驗,因此不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1]。本課程中涉及的設備類型多而且大多結構復雜,操作抽象,因此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需要記憶的理論和公式繁多,尤其是課程中半理論半經驗公式和準數關聯式不容易理解,學習起來不得要領。最關鍵的一點,同時也是此課程特殊性的體現就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整體結構缺乏整體認識,不能體會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沒有形成知識脈絡。在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從內容上似乎都聽懂了,但習題不會做或很容易出錯。另外在畢業設計時不會靈活運用該課程的知識進行數值的計算和公式的應用等。

4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4.1歸納自己的授課教材

縱觀教材,精心組織教材內容,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把握整體的知識框架,形成自己的條理有序的授課體系;整理出清晰地知識脈絡及前后知識的相連性,探索出一種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思路;不局限于所選的教材,應對多版教材進行研讀,分析,綜合利用[1]。

(1)正確的教材選定方式是由教務處、專業課授課教師、社會上的專家三者結合到一起。依據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的不同統籌考慮,權衡利弊、擇優而定[9]。這樣既堅持了選定教材的原則性,又充分地了解了學生的具體情況,還可以充分地發揮專家專業性的特點。這樣才能綜合出一本具有適用性、系統性、實用性、前瞻性、納新性的教。

(2)把握章節間的內在聯系,各種公式間都存在著相關性,因此我們可以對各單元操作在問題的處理方法進行上簡化,把復雜的過程簡化處理。還要要求學生對單元操作的理解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根據培養的目標、教學的對象和自己院校的特點,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要求教材要具有較強的超前性、納新性,在廣博的基礎上,深化有所專精的內容。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增加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訓練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高等院校的教材與中專、專科的教材要拉開檔次,擴大教材的覆蓋面,增加教材的疑難點,加深教材的理論性。

4.2創造多樣的教學方法

掌握課程特點,抓住知識主線,調動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水平[2]。可以采用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善于思考歸納和總結。

(2)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觀念[3],食品工程原理是針對食品工程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性。在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公式需要依靠因此分析法指導下的實驗研究法和數學模型法等處理方法才能解決。所以我們必須把教學建立在實驗和實踐的基礎上。

(3)突出本專業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到某一個單元操作或是某個典型設備的時,以一些實際生產中學生比較熟悉的食品加工工藝應用作為具體的例子來講解,從而便于學生的深刻理解。

4.3引入現代的教學手段

(1)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學效果。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動畫、視頻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應注意結合板書,來降低講課的速度,以是學生能夠充分理解。

(2) “食品工程原理”這門課程主要講授各種食品加工過程中的單元操作應用,介紹各種設備的操作,結構原理和應用,單純靠聽教師的陳述和板書繪圖,同學們難以想象和理解所學的知識。所以,我們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課程的內容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才能使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食品工程原理是強調工程原理的,是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橋梁。

(3)多媒體教學具有許多的優點,其中主要包括[5]:增強感官作用,提高學習效率,用信息的多維化來滿足思維的多維化和全方位的多媒體信息有利于實現創造性的學習目標。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一些問題。同時傳統的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之間還存在這很多矛盾[6],合理選擇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媒體效能:

①多媒體的運用,往往減弱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所以應當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合理安排教學信息量。

②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的教學手段。我們應當全面的認識到他的利弊。根據高校和教師自身情況和特點的不同,我們應該合理選擇或制作多媒體課件,精心組織結構,合理安排內容。

4.4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

要有明確培養目標,高等院校的食品工程原理課程往往都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而忽視了實踐教學[7]。這種枯燥的純理論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被動,導致學生的每一節食品工程原理課只能是在懵懂的狀態下度過,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注重知識的整體綜合利用是至關重要的。

(1)注重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8],食品工程原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動手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只有通過實踐的環節,才能使學生得到并鞏固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并且使學生在此基礎上積極思考、深入理解。

(2)設立單獨的食品工程原理實驗課,而不是將實驗課與理論課放在一起,加重實驗課的學分比例,才能使教師和學生更加重視食品工程原理實驗,有助于得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3)在學完本課程后可安排一次實習,讓學生在動手中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再理解。鼓勵學生在完成實驗之后分組進行討論,培養團隊合作精神[5]。采取適當或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充分發揮實驗課相對自由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敢于對固有的實驗流程提出質疑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4)與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通過課程整合,提煉教學內容, 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淡化不同專業方向之間的學科界線,按照新世紀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的目標要求,將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機重組,從而實現食品工程原理教學中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內容方法的現代化[9]。

(5)學完本課程后安排學生做一些課程設計,一人一題,也可以相互協作,互相討論。通過課程設計,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學生獨自搜集資料、方案設計、公式計算、圖樣表達等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培養出對所學知識有很強的實際應用能力的特殊人才,這些人才應能準確地領會主管工程師的技術意圖并熟練地進行技術操作和反饋實施中的技術問題,提出改進方案 ,并參與改進。能有效地貫徹上級管理層的正確管理意識,能成為連接公司上層與生產、管理、營銷一線強固紐帶的特色人才。

4.5其他

(1)關愛學生,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高等教育有別于基礎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能力,老師應帶起到引導、幫助、關愛的作用,與學生做朋友,形成一種輕松自在的課堂環境,也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

(2)選擇合適的例題、習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單憑在課堂上對所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是不足以學好這門課程的,適當的選擇一些習題有助于更好的學習和理解這門課程。

(3)使用合理的評分體系,各個方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如 考試成績 60%,減少客觀題,驗證題的比例,增加覆蓋面大,知識點綜合利用的分析題。平時成績占10% 包括考勤機課堂回答問題。實驗成績,10%。課程設計成績10%。

(4)教師是授課的執行者,所以也是教改的執行者,教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的學習知識,因此教改能否成功同時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投入的精力。我必須認識到教師在教改中的重要作用[10]。

(5)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考,現場教學,增強感性認識之后再回到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帶著問題學習,根據學生理解接受的具體情況和程度不同深入講解。

4結語

今后10年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是:要堅持穩步發展和提高質量相結合,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堅持以人為本,把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第一職責;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加快一流學科建設。通過對建立現代的教育理念和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研究,如果我們實現該教育改革,才能到達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食品工程原理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和一定的實驗操作、數據處理能力, 從而驗證、鞏固和進一步認識相關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 同時還會初步掌握有關單元工程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教改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 使食品工程原理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發揮優勢[8]。新時期對食品工程原理教改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是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是著力提高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質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于慧春,張仲欣.“食品工程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校講壇,2010,(25):145,400.

[2] 朱定和.食品工程原理課程教學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23(3):61-64.

[3] 翟金蘭,童軍茂等.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J].中國科技信息,2007(8):234-246,252.

[4] 宋建國.“食品工程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6(1):135-136.

[5] 古一. 關于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133-134.

[6] 趙子江,尤楓.多媒體教學問題討論[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2,(2):43-51.

[7]Nam-Hwa Kang, Learning to teach sience:Personal epistemologies, teaching goals ,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8,24(2):478-498

[8] 陳躍紅,王建坤.《機械基礎》教改與實踐[J].專業教學研究,2005,2:75.

[9] 阮征,曾慶孝,李汴生.現代教育技術在食品專業教改中的應用與發展[J].化工高等教育,2006(1):62-65.

篇2

摘 要 體育教學作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響應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號召,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貫徹落實到學校體育教學之中,本文就從學生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的培養、學生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生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的培養等三個方面入手針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希望能夠借此為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體育教學 核心素養

2014年我國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之中”。體育教學作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疑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為了響應《意見》的號召,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貫徹落實到學校體育教學之中,本文就針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一、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

2014年教育部出臺的《意見》中雖然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但是卻并沒有對其做出具體的概念界定。然而,隨著我國學術界關于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開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也開始逐漸的清晰。概括來說,學生的核心素養,指的應該是涉及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學生個體適應未來社會,實現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各學科的教學之中,離開了學科教學,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成了無源之水,相應的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各學科中的具體化實際上就是學科核心素養,由于每個學科的特點和性質不同,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具體到體育學科而言,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歸結為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以及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三個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討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問題時,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的。 二、學生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的培養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體育情感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體育學習態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歡體育活動、熱愛體育運動等等,與此相對應的,學生體育情感的培養就主要是圍繞學生的體育興趣開展的,學生體育情感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學生喜歡體育運動,熱愛體育運動;相較于學生的體育情感而言,體育品格則更傾向于體育精神,例如: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持不懈、團結協作和奮斗拼搏等均屬于體育品格的范疇,學生體育品格的培養就是圍繞上述內容開展的。

在體育教學中,要實現學生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有效培養,應注意如下問題:一是,要注意根據教學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例如:在開展趣味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體育教學活動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在挑戰類的項目的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挑戰精神;在集體合作類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中則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適宜的方法來開展學生的體育情感和體育品格的培養工作。例如:針對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采用情境教學法往往會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針對中學生采用競賽法則更為適宜。 三、學生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的培養

學生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培養、學生專項運動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的培養等三個主要的方面。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實現學生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的有效培養,主要應注意如下幾點問題:一是,要注意明確培養目標,并根據培養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運動能力培養目標,因此,要確保體育教學中學生運動能力的有效培養,必須首先要注意明確培養的目標,并根據培養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二是,要注意構建家校聯動的機制,通過學校和家庭之間的配合來切實促進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 四、學生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的培養

學生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的培養,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上。由于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學生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的培養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國學生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的培養已經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要在體育教學中實現學生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的有效培養,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識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例如:在開展籃球傳接球技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時機向學生介紹籃球運動中手指挫傷的預防知識,讓學生了解如何才能夠避免手指挫傷問題的出現;再如,在開展正式的練習之前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檢查場地器材的安全性,讓學生了解哪些問題是導致運動傷害的潛在風險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學校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應專門開設健康教育課程,以此來促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全面掌握和學生健康行為的良好培養。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幼兒 財商教育 培養 理財知識 人的品格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62-01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FQ,及理財商數,繼IQ、EQ后迅速引起人們的重視,財商教育逐漸成為了現代生活、信息時代的必須。而財商教育應從幼兒開始培養。許多歐美國家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財商教育體制,如在美國,“財商”知識的教育被稱為是“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一、現狀分析,促使幼兒財商教育勢在必行

1.現今幼兒家長缺乏財商產生“四大家族”

“由于中國年輕一代缺乏財商,導致了新‘四大家族’的產生。”首先是卡奴族,年輕人擁有多張信用卡,每個月都在卡與卡之間“倒來倒去”;其次是房奴族, 房貸占家庭收入不宜超過50%, 但現在很多年輕家庭超過了50%;第三是月光族,根本存不了錢;第四就是啃老族,花掉父母的養老錢。現在的年輕父母基本是80后的一代,出現的這“四大家族”也足以反應了我國對孩子財商教育的缺乏,那他們的孩子又會如何。可見幼兒的財商教育刻不容緩。

2.如今家長的財商觀念成了孩子們成長的羈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長認為,由于過去自己窮,受夠了苦,現在生活好了,手上有錢了,不能讓孩子吃苦了,而總是滿足孩子們的花錢要求。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分縱容和溺愛,孩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孩子對錢的價值很模糊,更談不上理解父母掙錢的辛苦。長此下去,對孩子的成長只能是有害而無益。

理財專家認為, 財商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畢竟再多的錢,都有被花光的一天。正確的理財觀念必須從小養成,對于孩子來說,這才是給他們最有價值的財產。因此,從幼兒開始進行財商教育勢在必行。

二、“甜甜圈”原理,象征幼兒財商教育應重視培養內外兩方面

“甜甜圈”是孩子們喜愛吃的食物,用它來比喻幼兒的財商教育,形象且直觀。甜甜圈很好吃,它是由外面的圓圈與里面的圓孔共同組成的。我們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讓孩子學會理財的知識,這就象征著甜甜圈外面的圓圈,我們能看得到物質上的成功,這些都是外在的,卻常常忽略人性中對真、善、美的追求。諸如謙虛、感恩、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助人為樂及使他人感到快樂等重要的性格特質。孩子不僅要學習外部的知識,還必須培養自己的優秀品格。里面的圓孔則是代表人們無法一眼看到的人的品格。

1.“甜甜圈”外面的“圓圈”——理財知識。

這部分是重視培養幼兒關于金錢的知識。認識人民幣,知道金錢是怎么來的,培養儲蓄好習慣,了解怎樣可以賺錢,也懂得如何合理地分配它們。金錢是生活中重要的東西,但卻不是生活的全部。金錢或者一切可以用來消費的東西,都是甜甜圈外面的那個圓圈,是培養幼兒財商教育外在的方面。

2.“甜甜圈”里面的“圓孔”——人的品格。

要想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就不能只重視物質上的成功,還必須培養自己具有優秀的內心。這個內心就是象征甜甜圈里面的“圓孔”——人的品格,比如說謙虛、感恩、尊敬老人及同情弱者,樂于助人都屬于一個人的優秀品格。它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因而也不能用錢來購買。但唯有具備優良的品格,一個人才能擁有更多,才能感到幸福。

3.“甜甜圈”象征——內外兼得

沒有圓孔的甜甜圈就不再是甜甜圈了。同樣的道路,缺少優秀品格的人其本質也是空虛的。如果吃掉了外面的圓圈,也就沒有里面的圓孔了。也就是說如果財商教育不講理財,也是虛無的。所以絕不能忽視圓圈,否則圓孔也無法彰顯出來,應兩者兼備,內在的東西與外在的東西一樣重要,缺一不可。

三、發掘和培養幼兒甜甜圈的“圓圈”和“圓孔”

1.在日常生活中發掘

善于發現幼兒身邊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雖然年齡小,在理財方面缺乏經驗,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了這方面良好的品質。比如:有的孩子從來不買零食,教師及時抓住典型,加以表揚,讓幼兒看得見,學有所依。這樣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圓圈”的學習,發掘了許多“圓孔”的品質,懂得了溝通、分享、感恩等優秀的品格。

2.通過童話故事、游戲活動培養

游戲是兒童生活的全部,童話故事是幼兒最喜歡的朋友和老師。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認識錢的作用和建立起一定的價值觀是一種很好的前途。故事可把抽象的、復雜的概念轉化成幼兒能懂的情節。在幼兒園中,區角游戲是一種比較形象的培養幼兒金錢意識的游戲,使幼兒建立了一定的物物交換,貨幣轉換等初步的價值觀念。在區角游戲中,幼兒之間還建立了很融洽的合作關系,互幫互助、友好親和等品格。通過故事的講述,幼兒還可以表演故事情景,更深刻地體會多種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優良的品質就會扎根在幼兒心底。

3.教予父母經營親情財富

篇4

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即指數學在培養和發展人的文化素質品格方面的功能。所謂人的文化素質品格包括:修養、信仰、道德、藝術、風格、認知能力和習慣等等這些都是經后天學習而獲得的穩定在人生中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就當前而言,數學教育中的功利主義觀念日益強化,中小學把數學作為升學的敲門磚。數學的文化素質品格變成了少數數學哲學家的研究內容,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不能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所重視,數學的文化素質品格更不為廣大受教育者所了解,20世紀著名數學家R.Courant在其著作《數學是什么》第一版的序言中說:“2000多年來,掌握一種數學知識已被視為每個受教育者必須具備的能力。數學這種在教育中的傳統地位,今天出現危機。不幸的是數學教育工作者對此應負責。數學教學,逐漸流于無意義的單純地演算習題的訓練。固然,這樣可以發展形式演算能力,但無助于對數學的真正理解,無助于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如何認識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這是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也是數學教育工作者為了卓有成效的進行數學教育而必須具備的一種數學教育理論修養——科學的數學教育觀。下面就來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一、先說數學的文化功能

1.教學中運用史料培養數學學生興趣,激發學習數學動機

新課標指出:“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內容,使學生體會數學發展的軌跡和重要思想。”數學史有很多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與數學有關的小游戲,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過河問題等,它們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作為課堂活動或是課后研究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數學史上的名題,例如七橋問題、歌德巴赫猜想等,它們往往有生動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三是一些著名數學家的生平、軼事,比如:阿貝爾22歲證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數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羅瓦創建群論的時候只有18歲。還有法國數學家帕斯卡,16歲成為射影幾何的奠基人之一,19歲發明原始計算器……

2.結合課堂教學教學,培養學生嚴謹細致、一絲不茍、高度負責的治學精神

數學是一門論證科學,其論證的嚴謹使人誠服,數學的真理性使人堅信不移,數學無聲的教育學生尊重事實,服從真理這樣一種科學精神;數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在數學演變中,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數學推理中,更容不得粗心大意,粗枝大葉、敷衍塞責是與數學的嚴謹性格格不入的,因此數學使人縝密,學習數學可以造就人精神集中,做事認真負責。

有時一個數字、一個運算順序乃至一個符號的疏忽都可能使結果出錯。例如:“一種商品的價格是a元,比另一種少b元,求另一種商品的價格。”由于受負遷移的影響,學生往往看到“少”就用減法來計算導致錯誤。

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聯想:如果建筑師、設計師、核反應堆的工作人員把有關數據搞錯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3.結合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能力

數學中概念的建立,結論、公式、定理的總結過程,蘊藏著深刻的思維過程。進行這些知識的生成過程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識的引入和生成過程的編寫,這也是為了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師們應當改變那種害怕浪費課堂時間,片面追求提高學生能力的做法設計出利于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

4.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培養思維的習慣和數學的觀念

作為信息社會的人,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在接受教育的全過程中,要學習許多數學知識,倒不是因為將來要用到某些知識去解決具體問題,而是因為它無一例外地需要吸取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在科學思想方面給人以啟迪。 轉貼于

王光明教授在《現代數學教育選講》中闡述:“數學知識的學習能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實踐數學能力。

例如,數學能力包括理解數學概念、思想方法,能在各種情況下辯明數學關系,會邏輯地推理,會解決各種問題,能夠用數學方法閱讀文獻,能夠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表達數量和邏輯的分析,能夠在將來的職業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學,會數學地看事物,知道什么時候數學地分析有助于解決問題用豐富的數學知識去擇業和進一步學習。”如牛頓、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之所以能在力學、物理學等方面作出劃時代的貢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也是當代卓越的大數學家,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通過數學學習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數學教育的價值與其說是數學知識的積累,不如說是培養思維的習慣或數學的觀念,素質教育作為新型教育價值觀,顯然加大了數學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數學及數學教育的文化作用已逐漸被人們重視。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數學文化教育。它不僅具有使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應該具有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提高數學文化數學文化素養的功能,受過良好數學教育的人,他們在數學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所形成的科學素質,無論干什么工作,都會起到重要作用。如數學作為一種工具,數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各類科技人員掌握好這一工具;數學教育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使科技人員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學會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開創新領域。這些都體現在數學教育對科技人員的科學素質的提高作用上。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他們之所以能做出巨大的貢獻,是因為他們同時具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和高超的數學素質。必須準確掌握概念,這會使他們在工作中避免遇事含糊不清或流于空泛的議論。數學中嚴密的邏輯思維會使他們在工作中洞察事物的本質,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中嚴格、簡潔的敘述和論證,會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拖泥帶水,避免和減少失誤。目的明確、思維清晰、行為準確是各行各業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品質,他們會將對生活、工作的態度應用在對學習態度中。

二、再說數學的教育價值

1.教學中運用數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倫文化幾乎已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古印度的文明屢受摧殘而將要損失殆盡,希臘和羅馬也早已失去往日的榮耀與輝煌,惟有中國文明薪火相傳,五千年雖有跌宕起伏,但卻連綿不絕,從未中斷。回顧數學發展史,中國學者為了數學的不斷完美嘔心瀝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劉徽與“割圓術”、祖沖之與“圓周率”、李治與“天元術”、秦九韶與“大衍求一術”這些都是有世界影響的數學成就,對其中很多問題的研究也比國外早很多年。新《標準》中“數學史選講”專題3就是“中國古代數學瑰寶”提到《九章算術》、“孫子定理”這些有代表意義的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品格

人的毅力、刻苦精神、對真理的追求、對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協作共事的作風等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又是高尚的人的基本品格,都不是天生鑄就的,而是后天通過教育、學習、實踐培養鍛煉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數學對此具有重要功能。

學生在解不太容易的題目的過程中,要克堅攻難,學會了敗不餒,學會了贊美微小的進步,學會了等待“機會”,學會了當主要念頭(機會)出現后全力以赴。如果一個學生在校里沒機會遍嘗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他的數學教育在最重要的地方失敗了!決心隨著希望與失望、稱心與挫折而波動搖擺。當認為解答在眼前時,決心很容易維持;當陷入困境、無計可施時,決心很難維持下去;當推測成為現實,會歡欣鼓舞;當以某種信心所遵循的道路突然受阻時,不免垂頭喪氣,決心隨之動搖。“無望”而“受命”,百折而不撓,稱得上意志堅強,受人尊敬和信守職責,才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3.展示數學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的和諧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體驗到學科的價值

篇5

人文學科 教師素養 知識技能 職業道德

1、音樂學科之人文教育本質

科爾伯特曾說(冒號):“1個國家是否偉大,并不取決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決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獲得?學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學校教育之品格獲得又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當然是各學科課程。其中人文學科對人品格的獲得應該承擔幾乎全部的任務,“因為人文學科的貢獻主要在于‘以獨特的方式提高人的價值判斷意識’,在于‘以1種知識和教育領域所沒有的真誠態度’來接納價值觀念。”①而科學學科從整體上很少談論人生的目的、情感、意義等與人的品格緊密相關的東西,因此,以審美為基礎的人文學科之藝術學科在其中必應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音樂學科必定成為人文教育中堅,為國人品格的獲得與培養發揮其獨特效用。

筆者從人文學科角度、通過對人文學科教育本質的論述,意在闡釋音樂學科的人文學科的概念內核和音樂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質,強調音樂學科的重要性。

2、音樂教師素養構成

如上所述,音樂教學實施者——音樂教師的素養就顯得尤為突出與重要,因為首先教師的職業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師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響者、塑造者。正所謂(冒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為音樂教師是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直接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因此音樂教師素質高低直接關乎音樂教育質量好壞。音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音樂教師,音樂教師優劣關鍵在教師素養。

(1)知識技能素養

1.音樂專業素養

音樂專業素養是指音樂教師必須具有的直接服務于音樂教學的音樂專業技能、理論及音樂文化知識。筆者稱之為基礎素養。

教師音樂專業素養包含(冒號):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合唱指揮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史論類知識。歌唱教學技能是指音樂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號):良好的樂感、恰當的情感表達、科學的歌唱方法等。鋼琴彈奏技能指教師的鋼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號):正確的觸鍵、恰當的情感處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揮技能是指音樂教師的專業合唱與指揮能力,包括(冒號):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作品的正確把握處理、基本指揮技術以及組織排練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樂創作方法與作曲理論知識。音樂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指音樂專業知識,包括(冒號):曲式與和聲、基本樂理、視唱和練耳、樂器知識(除通用樂器外,還要了解其他民族樂器,以及電子樂器)。音樂史論類知識指基本音樂歷史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包括(冒號):中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中外民族民間音樂、通俗音樂等。

上述諸多音樂素養集中體現為音樂教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樂聽力,即音樂辨別或鑒別能力。這種能力既是音樂教師綜合音樂能力的反映,也是具體教學過程所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生的演奏、演唱,還是為學生進行各種演示,向學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導,以及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和自學能力,包括音樂欣賞,無1不與音樂聽力密切相關。因此,音樂聽力是衡量音樂教師音樂素質高低的1個重要標志。

2.藝術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

藝術技能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教學應該掌握的除音樂專業素養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技能知識等。筆者稱之為必要素養。 “美國學校藝術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預下,包括有4門藝術課程的綱領性文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這樣表述(冒號):藝術教育是1個有序的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戲劇4門藝術學科的教育”,②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結構與內容。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素質的復合型,要求音樂教師知識文化的多元性。依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音樂教師的藝術素養應包含(冒號):基本舞蹈技能與其相關舞蹈知識及1定舞蹈編導能力,簡單美術技法(素描、色彩等)與相關美術知識,簡單戲劇表演能力與相關戲劇知識。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應具有1些其他學科知識素養。如1定文學知識與良好的文辭能力、基礎哲學、美學及歷史知識等。

3.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

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課程教學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筆者稱之為工具素養。包括3方面內容(冒號): “美國DBME以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模式,倡導從創作、美學、歷史、評論的角度來學習音樂。其中創作包括即興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見,音樂教師在創造性音樂教學能力方面至少應具備表演(包括即興表演)與作曲兩項素質。

2.1般教育教學技能。內容為(冒號):分析教材組織教材的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準確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的能力,現代化教學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學知識。包括(冒號):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教學法與教學論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包括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學習客觀正確評價方面的知識。教學法知識包括普通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知識。教學論知識包含教育、教學論、音樂教學論知識等。

4.治學與研究能力

治學與研究能力內容廣泛,包括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自我學習研究能力、經驗交流觀摩能力以及教師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師治學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間接影響音樂教師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師知識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新的音樂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音樂教學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學與研究能力。

加里寧指出(冒號):教師1方面要貢獻自己的東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綿1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收1切優秀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秀的東西獻給學生。其樸素的言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號):“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1”。前輩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適用。 當前,教師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筆者稱之為教師學者化),已是中國教育大勢之趨,這勢必要求教師學習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學與研究能力是音樂教師必須努力之處。同時,音樂教師要明確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我們身處在1個知識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的淘汰與更新日新月異。

(2)職業道德修養

道德是什么?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冒號):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在道與德的關系上,古人稱(冒號):“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行“道”,“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稱為“德”。可見,“‘道’具有客觀性,是外在對人的客觀要求。‘德’則具有主觀性,是人內心獲得的信念、意識和品質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內化。”⑤

可見,道德應是外在行為規范與內在意識、品性的統1。因此對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簡稱師德),我們應注重教師“內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觀的規范、原則。我們不能把師德僅僅訴諸于條例與規定。對師德的重視由來已久,漢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強調(冒號):“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他提出(冒號):“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確指出(冒號):“善為師”的必要條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師德。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對教師道德的高度重視并要求以身作則的意義。師德的內涵主要包括(冒號):

1.敬業與奉獻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師——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冒號):“人們要求教師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職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筆者認為,敬業與奉獻是師德之首。要做到這1點,教師必須心中有愛。這是因為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其活動基礎是愛,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所以愛心是教師敬業奉獻精神之基礎,是最重要的師德素質之內因。這種愛表現為對教學工作的愛和對教育對象的愛。教師內心的愛外化為愛崗敬業之實際體現,樂教勤業之實踐行為。盧梭曾說(冒號):“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1個人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它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筆者認為,當代教師真的需要1點“捧著1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則說,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無名無利、清白之事。

2.修養與言行

筆者認為修養與言行是教師“道行”之表現,是教育者知識水準、人格修為、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之融合。而如是之修養綜合外化為教師言行,教師個人之范行,言行是修養的體現和反映。兩者既獨立又聯系。教師修養與言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而這種影響對學生內心影響更深入、更久遠。

孔子曰(冒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之修行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烏申斯基說(冒號):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音樂教師應努力在修養、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實現自身修為的提升。當然,人的修養需要1生來完成。音樂教師的個人修養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樂教師用1生來譜寫。但關鍵是我們要去做,因為(冒號):“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師。

總之,師德是教育之車輪,教師之羽翼;師德是教育教學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國民,這要靠教師的德行、教師的學識、教師的才能、教師的高尚人格。

結語

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要求音樂教師素養多元性,筆者概括為知識技能素養與職業道德修養。知識技能素養涵蓋音樂技能知識、藝術與其他學科技能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及治學與研究能力;師德素養包括敬業與奉獻、修養與言行兩方面。這些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對音樂教師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冒號):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音樂教學首先與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緊密聯系,但教育質量好壞最終決定于師德水準高低。綜上所述,做1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時做1名音樂教師又是非常榮尚的。正如盧那卡爾斯基所說(冒號):“教師是博學多才的,并且是國家中最可愛的人……沒有任何1種職業像教師那樣對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使自己成為人們的典范。”

篇6

關鍵詞:通識教育;人文精神;現代課堂觀

中圖分類號:G623.31

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改革的重點難點,要求教育工作者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地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就目前來看,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時面臨的問題是英語專業人數偏多導致學科優勢不明顯,迫使某些學生去學二外或三外。由此可見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同時也出現在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的大學英語教育中。大多數學生以通過考試為學習動機,導致學習態度不正確,學習效果不明顯等連鎖惡性循環。而更為憂心的是大部分教師本身沒能正確理解英語教育的內涵,沒有建立正確的出發點。最終使學生的專業與就業相脫節。

一、樹立正確的高校英語教育的學科理念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歸結為高校英語教育目前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但根本的原因,是學科理念和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出了問題!我國目前高校英語教育理念偏重于工具型、實用型,導致學生知識面薄弱,人文視野狹窄的局面,同時給英語教師自身發展帶來羈絆。為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英語教育是什么?該如何教育?

學科定位與英語教育的人文內涵:學科理念決定人才培養理念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英語教育應回歸人文學科本位:屬于人文學科而非實用型、工具型學科。英語專業及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堂不僅僅是學習英語這門語言,而是應通過英語來學習文化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擴大學生人文視野、培養思辨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培養通識型、通用型人才的專業與課堂。

1.通識教育的歷史淵源

早在1930-1940年左右清華大學外文系人才培養理念就把通識教育作為根本。梅貽琦先生(1889-1962)提出了“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的教學理念。著名的西南聯大解放前就開始實行通識教育。奉行的宗旨是“學術自由,和而不同”。課程設置上,幾位教授先后或同時開同一門課,如雷海宗、錢穆、同開《中國通史》;聞一多與劉文典同開《莊子》,與游國恩同開《楚辭》,與羅庸都開《唐詩》;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教授互相聽課,相互請益。吳宓聽劉文典講《莊子》;沈有鼎聽馮至講歌德;馮至聽朱自清講古詩;聞一多聽沈有鼎講《周易》等等。正是這樣的人文通識教育,才使西南聯大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培育出了一代代名師,他們的敬業精神和人文品格永遠燦爛發光。

2.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及其改革的迫切性

通識教育在歐美眾多高等學校及臺灣高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定義是:以人為核心的統合教育,是價值與知識統合,感性與理性融合,人文與科學結合,個體與環境共生共榮,將此結果落實在個體身上,使個體獲得精神充實與全人發展,并對人類社會產生有意義關懷。

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教育模式與通識教育模式相去甚遠。表現為課程設置嚴重失衡,過多強調專業教育,課程功能狹窄等方面。比如,一年級新生必修課大部分是專業課,而“大學語文”、“思想道德修養”為考查課,甚至選修課。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各方面能力與認知下降和欠缺,無法科技與人文兼備。由此可見課程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前提是學科樹立正確的學科概念。

二、實施有效的教學實踐

1.傳統課堂觀及其弊病

教師講課;傳授知識;教師臺上;學生臺下;教師解;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課本+板書。此種教學模式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無法知曉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一味地照本宣科,課堂成為無效率教學。它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育的桎梏。

2.現代課堂觀以及優勢

行中知;先學后教;先輸出再輸入;學生有知;課堂學堂;學生提問;學生講解;教學雙主;一隨眾。英語教學的課堂應該是學堂,而非講堂也非考堂;有豐富的互動是課堂變為交流區,而非知識倉庫也非課文解剖室;不僅有師生間的互動,更要有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在這點上課堂也是交際所,而非書面練習場也非應試訓練場;師生共同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課堂成為生態園,共振區,智慧寶藏和心靈的會話室。拋開教科書和教學大綱的束縛,讓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

三、教師自身的發展要求

人文教育是英語教育的應有內容。但英語教育的人文化又不單純是英語教育加人文教育,而應該融為一體。基于這一點,大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通過語言技能教學的人文化,激發學生心智空間的拓展,培養其想象力、審美能力,從而提升人生的立意,滋養人文情懷,自覺地對人生境界有一種人文追求,逐漸養成了自己一生的人文品格,有事業心。

相應的,外語學習和教學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追求,對教師的知識結構、人文修養、文化比較意識和學術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學養

知識結構:所學或從事的專業的知識體系構成情況。合理的知識結構特點:(1)整體性:專精與宏博,本專業與跨專業知識的關系;(2)層次性:基礎知識與專深知識;(3)開放性、動態更新。具體表現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中英語文修養;人文修養;跨文化比較意識;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學)。在提高學術業務方面應以中英語文修養為重。它包含: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修辭)藝術的敏感;對語言背后文化的敏感;對語言審美意蘊的敏感;教學的人文內容拓展:圍繞語言點、課文內容對人文內容的發掘和拓展。

2.英語教師應具有的人文精神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我們的人文精神,鑄就我們的人文品格。但只有當教師本身具備了這樣的修養才有可能言傳身教,感染學生。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高尚的品格情操,深厚的學養底蘊;其次具備的是精湛的學術知識技能,以及長遠的人文意識。

四、結束語

教師,作為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及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應樹立正確的英語教育學科理念,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并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與反思來達到自身發展要求,以此達到心智的境界與愉悅。

參考文獻

篇7

編者按:

成功素質教育的根本標志是素質學分制。武昌理工學院在創立和踐行成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對素質學分制開展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其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集中體現素質學分制研究與探索成果的專著《大學素質學分制理論與實踐》一書現已出版。本欄目從本期開始將對該書的部分內容進行連續刊載。

摘 要:本文認為素質是以先天遺傳為基礎的、最初以潛質形式存在的,經過后天開發內化而形成的內在的、決定和影響人的外在表現(如言行、氣質、風度等)的基本特質。素質具有內在性與外顯性的統一、穩定性與發展性的統一、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素質;開發內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素質理論是素質學分制的理論基石。探討素質學分制,首先要探討什么是素質、素質的基本特征、構成以及素質形成與發展的規律等一系列基本理論。

一、素質概念

(一)素質定義概述

從詞源學上看,素質乃由“素”和“質”構成。許慎《說文解字》云:“素,白致繒也”,《說文解字》“段注:繒之白而細者也”,即素是一種細密的白色生帛,如“素服”,由其引申,素乃標識白色、原先、本來之義;質,《辭海》釋:性質,本質,《禮記·樂記》云:“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從素和質的上述含義看,素質一詞的本源語義專指“事物的本來性質”,在古漢語中,素質一詞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質。然而人們一般不講自然物體或生物體的素質,而是專用于人。素質即人的素質,從而將素質一詞轉為對個體人或一定集合人群特質的界定。因此,素質就是人(集體的或個體的)的根本特質。它既是人類性(人性)的根本特質,也是個體(個性)的根本特質。究竟何謂人的素質,在理論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常見的定義有幾十種之多。

“素質”首先是一個生理學、醫學、心理學概念,是指人通過遺傳得到的全部先天狀況,即人天賦的一切自然條件或屬性,是生而有之、先天賦予的東西。如前蘇聯心理學家米爾諾夫等主編的《心理學》對素質的定義是:“人不是生來就具有某些能力的。天生的東西只能是機體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點,其中具有最大意義的是神經系統、腦的特點。這些形成人們之間的天生差異的解剖生理特點,叫做素質。”又如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中將素質理解為:“一般是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性,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例如,有的人聽力發育得較好,可以認為其音樂素質較好”。潘菽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提出:“素質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經系統以及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特點,特別是腦的微觀特點,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林傳鼎主編的《心理學詞典》也有類似的表述:“素質通常指人生來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神經系統、腦、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解剖生理特點。它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以上定義的特點是強調素質的先天性。

素質又是一個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活動中被廣泛使用的概念,諸如“人口素質”、“民族素質”、“軍人素質”、“教師素質”、“職工素質”、“干部素質”等詞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素質”概念受到教育學界的關注,并被引申到教育領域。從教育學意義上講,“素質”不僅指狹義的先天稟賦,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廣義概念。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指出:“素質,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其中腦的特點尤為重要,……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如國民素質、民族素質、干部素質、教師素質等,都是個人在后天環境、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周遠清認為,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可見,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綜合了人與生俱來的生理屬性和后天養成的基本特質,是人的先天特性與后天特性的統一。

《辭海》認為,素質即:“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②人們在實踐中增長的修養,如政治素質、文化素質;③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現代漢語詞典》所列素質之義有三:①事物本來的性質;②素養;③心理學術語,專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官上的先天特點。從《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來看,素質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兩層含義:一是素質具有先天特征;二是素質具有人的本質屬性。

綜上所述,對素質概念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概念,也即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特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征,強調先天遺傳。雖然先天遺傳是個體發展的自然前提,但遺傳因素的提高主要是一個優生問題,而不是一個教育問題。盡管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通過長期社會文化沉淀,可以實現社會遺傳,但通過對個體的教育改善人的遺傳因素是不可能的。因此,狹義的素質概念不具有教育上的適應性。廣義的素質概念,也即教育學、社會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泛指先天的生理特征與后天開發的一系列穩定的基本特質的有機結合,更強調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實踐活動發展而來的人的基本特質。顯然,廣義的素質概念是包含狹義的素質概念在內的,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質,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結構中的積淀和內化。正因為強調后天素質的養成和習得,廣義的素質概念就有了教育上的適用性。

(二)素質概念新解

通過上述對素質概念的探尋和梳理,筆者認為,素質是以先天遺傳為基礎的、最初以潛質形式存在的,經過后天開發內化而形成的內在的、決定和影響人的外在表現(如言行、氣質、風度等)的基本特質。

對素質的最基本內涵,有必要作進一步闡述。

素質是人的內在特質,“內在性”是其本質特征。素質與人不可分離,素質必定是人的素質;離開了人,無素質可言。人類特有的觀念、品格、知識、能力、方法等文明成果,只有被主體接受、吸收、消化、掌握、運用,即內化為主體自身組成部分的才是其素質;凡是沒有內化為主體自身的以外在形式存在的包括觀念、品格、知識、能力、方法等都不是主體的素質。觀念、品格、知識、能力、方法等均可以以抽象或具體的形式脫離主體人獨立存在。因此,只有通過對主體潛質的開發,內化為其身心結構的組成部分,并且能持久地發揮作用的基本特質才是素質。素質是人的根本特質,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它決定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如,A比B的身體狀況好,是由A比B的身體素質好決定的;B比A的學問高,是由B比A的知識素質高決定的。

素質以先天遺傳為基礎,后天開發內化為根本,是先天遺傳與后天開發內化的統一。人的素質源于先天遺傳而得的生理、心理基礎,表現為人的諸多潛質。這些遺傳因素或潛質為后天的開發與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是后天開發的基礎。例如人的大腦是人智力發展的基礎,生來大腦健全的人都存在智力上的巨大潛質。而在某一方面存有生理缺陷的人,就沒有與之相應的素質基礎,如生來雙眼失明的人就難以開發其在繪畫方面的潛質。同時,人的先天遺傳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表現為潛質的千差萬別。對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潛質進行開發,最終形成千差萬別的個體。

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經過開發內化。這里的開發內化特指發掘人的先天潛質,通過環境同化、系統學習、系統訓練、自我修煉、積極實踐等途徑,形成和發展人的素質的過程。素質不開發就只能以潛質的形式存在,也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再好的潛質,倘若不開發,久而久之也會慢慢地退化甚至消失,如眾所周知的“狼孩”① 就是如此。只有對潛質進行開發,以內化的方式將外在資源“攝入”、“消化”并與個體潛質“化合”而形成內在的穩固特質,才算得上真正形成和發展了某種素質。比如體育比賽的冠軍是在先天良好的體能潛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開發內化培養出來的。后天開發內化是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內化”是素質形成的標志。

素質決定和影響人的外在表現,人的外在表現是素質的反映。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總是本質的反映。素質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因素,它決定了人的豐富多彩的外在表現,如言行、氣質、風度等。換句話說,人的豐富多彩的外在表現,如言行、氣質、風度等,都是由內在的素質決定的。比如一個人的身體素質很好,就很少生病;一個人經常生病,則反映其身體素質差。人的外在表現是素質的反映。可以通過觀察、審視人的外在表現間接地認識、測評、把握其素質。正是通過“聽其言、觀其行、察其微”,我們能夠知曉和評判一個人的素質高低。

二、素質的基本特征

素質有諸多特征,筆者主要揭示四個基本的特征。

(一)內在性與外顯性的統一

素質是人在自身潛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開發內化形成的內在特質。素質內在性的載體是人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主體的觀念素質、品格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方法素質等,均以其特定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為載體。正所謂“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素質的內在性決定了素質不能直接測評。

素質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因素,決定和影響著人的外在表現。素質總是通過人的外在表現顯現出來。素質的外在表現是素質的外化形式,這種外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正是通過外在表現,我們能夠知曉和評判一個人的素質高低,能夠間接測評人的素質。

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素質外顯的途徑、橋梁和載體。人們通常所說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其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素質只有通過一定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才能顯現出來,才能獲得別人的承認和肯定。正是通過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人的內在素質才以豐富多彩的外在表征表現出來。

(二)穩定性與發展性的統一

首先,由于素質具有先天性基礎,表現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潛質,所以它具有穩定性。比如一個人的先天身體潛質很好,沒有特殊情況它不可能很快變壞。其次,人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其身體、心理、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素質都呈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而素質之所以穩定,則是由于它在主體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穩固結構,即解剖的生理結構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結構。素質的穩定性十分重要,它是我們識別素質,測評素質,預測人的思想行為傾向的前提。

然而,素質的穩定性只是相對的,人的素質可通過后天開發內化而改變和發展。隨著環境影響和教育作用力的增強,隨著個體主觀努力程度的加強,其素質水平必然會相應地提高。因此,人的素質又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逐步發展形成的,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由量變到質變,不斷擴展、深化、延伸。這就是素質的發展性。素質的這種發展,是以原有的或本來的潛質為基礎,通過對潛質的不斷開發內化、逐步積累實現的。正是在量的積聚與質的飛躍中,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在靜態與動態的相互交織之中得以實現。

(三)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素質的自然性是指素質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人的潛質來自于遺傳,其內容主要是生理上的特點和機能,一般稱之為先天潛質。這種潛質具有直接傳遞性,是通過遺傳直接傳遞給子女的。生命個體一旦形成,其素質的自然性就存在了。它是素質得以依附和發展的重要生理和心理基礎,是素質形成和提高的條件和基礎,為人的素質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開發內化,也得以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結構為載體。經過后天開發內化形成的素質,表現為人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結構,也具有自然性。

素質的社會性是指人的素質因其在人類社會中形成與發展而帶有的人類社會的屬性。人的先天潛質經過后天開發內化表現為社會性。觀念、品格、知識、能力、方法等都是社會性的產物。

素質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不僅表現在人的素質是自然和社會的產物,而且表現在自然性是人的素質的載體,社會性是人的素質的內容。

(四)個性和共性的統一

由于個體先天遺傳和后天開發內化的差異,必然在不同個體中表現出個體素質的差異。如A的整體素質較高,B的整體素質較差;又如A的思想素質很好,文化素質欠佳。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兩個素質完全一樣的人。

篇8

關鍵詞:宋元文人畫教育思想審美傾向

文人畫又稱士人畫,簡言之,即指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所創作的畫。士人畫的概念提出于宋代。蘇軾在《東坡題跋》云:“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若乃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①先秦以來統治者把民眾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東坡根據畫家不同的社會身份,把畫分為士人畫和畫工畫,肯定士人畫,貶低畫工畫,因為畫工畫只取行狀物,側重物表,而士人畫取其意氣,別有一番氣韻意境。由此可知,士人畫是文人士大夫在政事詩書文之余而從事的一種雅好。文人畫在元宋逐漸成熟,形成了獨特的品格,文人畫教育思想也具有了其特有的審美傾向。

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基本教學內容,以文字為載體的詩文成為主要的教學載體,因文字書寫而形成的書法藝術也隨之視為上等之藝,而畫與陰陽、卜、噬、工巧、造食、音聲、天文同屬伎術者之地位,也被文人所輕視。如唐閻立本誡其子曰:“吾少好讀書,幸免墻面,緣情染翰,頗及儕流,唯以丹青見識,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②韓傳云:“尤工書,兼善丹青,以繪事非急務,自晦其能,未嘗傳之。”③五代荊浩云:“畫者,畫也。”④宋代繪畫藝術的自律性逐漸成熟,文人抵擋不住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但又見于傳統觀念對繪畫的歧視,故特把文人畫與畫工畫區分開來。文人畫的出現使中國古代繪畫教育呈官方繪畫教育、民間繪畫教育、文人畫教育三重分野,三個層面各具獨特的教育特色,又相互影響。特別是文人畫教育思想中有著明顯的獨特的審美傾向,下文從三個方面論述。

一、形似之外求其畫

繪畫基本的功能是存形狀物和教化。民間畫工重粉本師授,宮廷畫工重狀貌寫生。宋代文人不甘于畫單純存形狀物的匠技之工,而追求“以形似之外求其畫”的審美傾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雅正是文人所標舉的風格。張彥遠此話正投合了宋文人的審美心理,故取之作為文人畫的理論依據。東坡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⑤道出了畫更重要的是在形似之外的意。東坡觀王維吳道子畫壁云:“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象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⑥歐陽修《題盤車圖詩》:“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明確了輕畫形重畫意的主張。沈括亦曾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以形器求也。”⑦倪云林云:“仆之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題自畫墨竹又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子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⑧他以自己的親身創作體會,揭示出文人畫重意氣不重形似的審美傾向。由此可看出,無論文人畫創作還是畫理鑒賞,皆追求形外形上的意境和逸氣,這種審美傾向成為文人畫教育的重要的思想。

二、氣韻非師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有“論氣韻非師”一節,曰:“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人品即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已,生動不得不至。”此言氣韻非能師授,而在乎人品才情,這就要求畫家人品胸襟的蒙養、詩書畫的才情、廣游河山的閱歷,及追求風神超邁、志趣高雅的氣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文人畫家重要的修養方式。文人畫家有了這種品格和胸襟才能創作出文人畫特有的氣韻格調。宋元文人畫家莫不飽學博識。如蘇軾文名蓋世,自不待言。文同以學名世,操蘊高潔,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其墨竹開一代風氣。李公麟,好古博學,雅善畫,尤寫人物為精。米芾博記洽聞,詩文甚豐,任書畫學博士。趙孟堅修雅博識,善水墨白描梅蘭水仙。王庭筠當時已有三絕詩書畫之譽,這些文人畫家都有深厚的文識修養,高遠的胸襟境界,盤橫山川,游心藝林,其畫自有神韻妙境。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曰:“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生動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在天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結為山水傳神矣。”這正指出了氣韻非師思想的內涵,也是文人畫教育思想的經典概括。明人姜紹書《無言詩史》評倪瓚云:“善畫枯木竹石及山水小幅,氣韻蕭遠,識者謂云林胸次冰雪云煙,相為出沒,筆端固自勝絕,良不虛也。”文人畫品格蕭散閑遠,筆韻高簡,此正是氣韻非師,乃個人修養所至的結果。

三、詩書入畫

南宋鄧椿《畫繼》云:“畫者,文之極也。”此言詩畫二事,其理一也。王維《藍田煙雨圖》東坡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董其昌《畫旨》謂:“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尊王維為文人畫之祖,在于其以詩境入畫,致使畫境高遠。詩畫有異形同工之妙,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成為文人畫立意造境的文化依托。宋徽宗立國子監畫學,以古人詩句命題考試學生作畫,又自徽宗開畫上題詩句先河后,文人畫家凡畫必題詩,這逐漸成為文人畫形式的獨特之處。宋文人畫家以書法入畫,精研繪畫用筆與書法用法之間的關系,創造出不同于描畫的寫法,建立文人畫寫意的概念,援書入畫,才真正越過以狀造形的階段,進入了筆墨語言。

書法的修習成為人物畫家的必修課。明人李日華《紫桃軒雜輟》云:“余嘗泛論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文人畫把書法的用筆融入繪畫中,豐富了繪畫的語言。詩書入畫從立意取境,從意象兩端構筑文人畫特殊的氣質。東坡語:“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書入畫成為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詩的意境,書的勁勢,畫的形制統一于畫面,詩書畫互補互襯,此成為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審美傾向之一。

宋元文人畫教育思想的審美傾向,不僅通過創作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從文人畫家的詩文評論和畫譜畫訣等理論中體現出來,這些審美傾向直接促進了文人畫寄情寫意和品格形態的建立。此后,文人畫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趣味和風格的主導方向。

注釋:

①宋人評畫.湖南美術出版社,第223頁.

②舊唐書卷七七

③舊唐書卷一二九

④荊浩.筆法記.

⑤東坡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⑥東坡集卷二鳳翔八觀.

篇9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改革;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27-02

【作者簡介】成尚榮,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南京,210013)所長,國家督學。

毋庸置疑,核心素養必將引領課程改革,以至整個教育改革。不過,我又認為,這樣的引領首先是對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召喚,是對校長和教師的召喚,召喚我們關注、研究并積極行動,實施這一主題。核心素養是個科學的結構,充滿著召喚性,它是個召喚性結構;又充滿著挑戰性,它又是個挑戰性結構。面對核心素養,我們應有的態度就是對召喚和挑戰作出積極的應答。

顯然,長三角地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長調研以及校長們的實踐是一種積極的應答,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思考和清晰的回答,對我們的啟發是很大的。

啟發之一:核心素養這一命題既熟悉又陌生,顯現著研究和落實的張力,我們應親近它、研究它。

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概念,無疑是新的,不過,它并不神秘。核心素養原本就存活在人的心理、文化結構中,原本就存活于學生的生活和發展中,原本就存活于教育教學的活動和過程中。試想,人之所以生活到今天,學生之所以一步步走來,學習、生活,成人、成才,不都是核心素養在起作用嗎?過去,對它沒認識到,沒有發現它,并不意味著它就不存在。所以,核心素養不神秘,我們應當認可它,親近它,與它為伴,讓自己成長得更好。但是,這一概念又是新的,我們又頗有陌生感。它存在著,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認識它了、發現它了。對核心素養的陌生感,讓我們充滿探究的欲望和創造的沖動。正是因為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才使得核心素養這一命題既有張力,又充溢著魅力。

我還應進一步認識到,大凡一個概念的提出,必然就會引起大家的關注。雖然,核心素養原本就存活著,但它的提出,讓我們的意識更強烈,培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行動更自覺、更堅定,也更科學更有計劃。這樣應答的意義不可小視。 啟發之二:對核心素養,學校應當有校本化的理解和表達,努力形成學校實施的特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當然是關于學生的,其核心是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主要發生在學校里,學校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孕育地、孵化器、加油站,因此,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核心素養的重任在學校。學校該作出什么樣的應答?長三角地區校長的應答是積極的、鮮明的,歸結起來就是:對于核心素養要有校本化的理解和校本化的表達,只有從學校實際出發,才能尋找到落地的力量、途徑、方式等,也才能形成學校實施的特色,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具有校本特點的模式,避免教育同質化現象的發生。

首先,大家認為學校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安徽省合肥六中的校長封安保說:“霧里看花不如穩定前行”,要“卷起褲腿趟水過河”。“霧里看花”只是一種心理描述。核心素養并不是一片霧,它很清晰,但真正了解、準確把握仍然是個過程,現實中“霧里看花”的現象是存在的。“穩定前行”“趟水過河”則是一種決心、信心和實實在在的行動。核心素養的實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經歷這一過程才能深刻認知和把握核心素養。當下,我們重要的是行動起來。

其次,核心素養的校本化表達是一個對學校辦學與教育核心理念再梳理、再提升的過程。上海大同中學校長盛雅萍說得特別好,“根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以國家意志、學校傳統和時代使命等角度思考如何奠定學生健全人格和基本公民素養的基礎,如何為學生的未來人生做準備。我們以文化為引領,對學校目標進行再提煉;以核心素養的培育引領學校課程變革,突出多樣化和選擇性,對學校課程進行再設計;支持學生個性化成長,對學校現有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深度開發。”“再提煉”“再設計”“有效整合”“深度開發”,正是校本化表達和校本化的實施任務。因此,學校完全沒有必要再搞一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確的做法是,在核心素養“國家標準”下,彰顯學校的個性特點,形成學校實施特色。

再次,以核心素養引領,重要的是進一步推動學校文化建設。換個角度看,實施、落實核心素養本身就是學校文化建設,意味著要在文化上進步,培育學生的文化人格、精神品格。大同中學的“以有形文化為基,志存高遠鑄品格”,是一種文化情境下學生人格長城的筑成。這是大同中學文化自覺的生動體現,深刻啟示我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養成需要豐富的、生動的文化氛圍。

啟發之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核心價值,要著力培養,讓中國學生在創新實踐中走得更遠。

篇10

人文學科 教師素養 知識技能 職業道德

一、音樂學科之人文教育本質

科爾伯特曾說:“一個國家是否偉大,并不取決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決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獲得?學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學校教育之品格獲得又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當然是各學科課程。其中人文學科對人品格的獲得應該承擔幾乎全部的任務,“因為人文學科的貢獻主要在于‘以獨特的方式提高人的價值判斷意識’,在于‘以一種知識和教育領域所沒有的真誠態度’來接納價值觀念。”①而科學學科從整體上很少談論人生的目的、情感、意義等與人的品格緊密相關的東西,因此,以審美為基礎的人文學科之藝術學科在其中必應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音樂學科必定成為人文教育中堅,為國人品格的獲得與培養發揮其獨特效用。

筆者從人文學科角度、通過對人文學科教育本質的論述,意在闡釋音樂學科的人文學科的概念內核和音樂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質,強調音樂學科的重要性。

二、音樂教師素養構成

如上所述,音樂教學實施者——音樂教師的素養就顯得尤為突出與重要,因為首先教師的職業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師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響者、塑造者。正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為音樂教師是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直接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因此音樂教師素質高低直接關乎音樂教育質量好壞。音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音樂教師,音樂教師優劣關鍵在教師素養。

(一)知識技能素養

1.音樂專業素養

音樂專業素養是指音樂教師必須具有的直接服務于音樂教學的音樂專業技能、理論及音樂文化知識。筆者稱之為基礎素養。

教師音樂專業素養包含: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合唱指揮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史論類知識。歌唱教學技能是指音樂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樂感、恰當的情感表達、科學的歌唱方法等。鋼琴彈奏技能指教師的鋼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確的觸鍵、恰當的情感處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揮技能是指音樂教師的專業合唱與指揮能力,包括: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作品的正確把握處理、基本指揮技術以及組織排練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樂創作方法與作曲理論知識。音樂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指音樂專業知識,包括:曲式與和聲、基本樂理、視唱和練耳、樂器知識(除通用樂器外,還要了解其他民族樂器,以及電子樂器)。音樂史論類知識指基本音樂歷史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包括:中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中外民族民間音樂、通俗音樂等。

上述諸多音樂素養集中體現為音樂教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樂聽力,即音樂辨別或鑒別能力。這種能力既是音樂教師綜合音樂能力的反映,也是具體教學過程所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生的演奏、演唱,還是為學生進行各種演示,向學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導,以及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和自學能力,包括音樂欣賞,無一不與音樂聽力密切相關。因此,音樂聽力是衡量音樂教師音樂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2.藝術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

藝術技能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教學應該掌握的除音樂專業素養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技能知識等。筆者稱之為必要素養。

新課標提倡學科綜合。音樂學科綜合課程之“綜合”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綜合:一是音樂學科與姊妹藝術學科的綜合;二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就是說音樂是其他藝術所必需的,藝術是非藝術學科所必需的。因此我們必須結束音樂教育的“孤立”狀態,我們必須建立“大課程”觀念,必須把“音樂”放入“整個藝術”中來考慮。

“美國學校藝術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預下,包括有四門藝術課程的綱領性文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這樣表述:藝術教育是一個有序的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戲劇四門藝術學科的教育”,②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結構與內容。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素質的復合型,要求音樂教師知識文化的多元性。依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音樂教師的藝術素養應包含:基本舞蹈技能與其相關舞蹈知識及一定舞蹈編導能力,簡單美術技法(素描、色彩等)與相關美術知識,簡單戲劇表演能力與相關戲劇知識。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應具有一些其他學科知識素養。如一定文學知識與良好的文辭能力、基礎哲學、美學及歷史知識等。

3.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

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課程教學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筆者稱之為工具素養。包括三方面內容:

1.音樂課教學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運用音樂專業知識技能(包括其他藝術知識技能)的能力,簡單樂器教學技能,音樂欣賞教學能力,創造性音樂活動教學能力,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這里筆者特別提及一下創造性音樂活動教學能力,因為音樂教育之創造性已經是國際現代音樂教育的集中趨向,也是“新課標”之突出要求。創造性音樂教育重視音樂教育空間的拓展。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雷默認為,21世紀的學校音樂教育,除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機會,更應該滿足絕大多數人音樂體驗的需求。他建議21世紀的音樂教育內容應拓寬更多的表演機會,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為一種音樂創造方式的即興演奏方面。“雷默認為,我們受音符束縛的表演文化已經導致思維方式的萎縮和衰退。表演者一旦離開樂譜,表演音樂就會癱瘓和麻痹。我們不能回到一種非記譜的音樂文化,但我們一定可以在普通音樂和表演方面為我們的學生展現各種通過即興在表演中獲得的各種充滿創造性的愉悅。過去的音樂教育傾向于過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確的音’上。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機會來指導所有的孩子作曲,因為作曲是一種音樂思維和認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國DBME以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模式,倡導從創作、美學、歷史、評論的角度來學習音樂。其中創作包括即興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見,音樂教師在創造性音樂教學能力方面至少應具備表演(包括即興表演)與作曲兩項素質。

2.一般教育教學技能。內容為:分析教材組織教材的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準確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的能力,現代化教學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學知識。包括: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教學法與教學論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包括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學習客觀正確評價方面的知識。教學法知識包括普通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知識。教學論知識包含教育、教學論、音樂教學論知識等。

4.治學與研究能力

治學與研究能力內容廣泛,包括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自我學習研究能力、經驗交流觀摩能力以及教師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師治學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間接影響音樂教師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師知識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新的音樂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音樂教學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學與研究能力。

加里寧指出:教師一方面要貢獻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收一切優秀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秀的東西獻給學生。其樸素的言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一”。前輩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適用。

當前,教師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筆者稱之為教師學者化),已是中國教育大勢之趨,這勢必要求教師學習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學與研究能力是音樂教師必須努力之處。同時,音樂教師要明確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知識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的淘汰與更新日新月異。

(二)職業道德修養

道德是什么?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在道與德的關系上,古人稱:“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行“道”,“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稱為“德”。可見,“‘道’具有客觀性,是外在對人的客觀要求。‘德’則具有主觀性,是人內心獲得的信念、意識和品質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內化。”⑤

可見,道德應是外在行為規范與內在意識、品性的統一。因此對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簡稱師德),我們應注重教師“內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觀的規范、原則。我們不能把師德僅僅訴諸于條例與規定。對師德的重視由來已久,漢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強調:“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他提出:“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確指出:“善為師”的必要條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師德。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對教師道德的高度重視并要求以身作則的意義。師德的內涵主要包括:

1.敬業與奉獻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師——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人們要求教師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職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筆者認為,敬業與奉獻是師德之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心中有愛。這是因為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其活動基礎是愛,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所以愛心是教師敬業奉獻精神之基礎,是最重要的師德素質之內因。這種愛表現為對教學工作的愛和對教育對象的愛。教師內心的愛外化為愛崗敬業之實際體現,樂教勤業之實踐行為。盧梭曾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它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筆者認為,當代教師真的需要一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則說,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無名無利、清白之事。

2.修養與言行

筆者認為修養與言行是教師“道行”之表現,是教育者知識水準、人格修為、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之融合。而如是之修養綜合外化為教師言行,教師個人之范行,言行是修養的體現和反映。兩者既獨立又聯系。教師修養與言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而這種影響對學生內心影響更深入、更久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之修行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音樂教師應努力在修養、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實現自身修為的提升。當然,人的修養需要一生來完成。音樂教師的個人修養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樂教師用一生來譜寫。但關鍵是我們要去做,因為:“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師。

總之,師德是教育之車輪,教師之羽翼;師德是教育教學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國民,這要靠教師的德行、教師的學識、教師的才能、教師的高尚人格。

結語

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要求音樂教師素養多元性,筆者概括為知識技能素養與職業道德修養。知識技能素養涵蓋音樂技能知識、藝術與其他學科技能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及治學與研究能力;師德素養包括敬業與奉獻、修養與言行兩方面。這些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對音樂教師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音樂教學首先與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緊密聯系,但教育質量好壞最終決定于師德水準高低。綜上所述,做一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時做一名音樂教師又是非常榮尚的。正如盧那卡爾斯基所說:“教師是博學多才的,并且是國家中最可愛的人……沒有任何一種職業像教師那樣對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使自己成為人們的典范。”

注釋 :

①列維·史密斯著,王柯平譯.藝術教育:批評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頁.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⑤趙宏義,于秀華著.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第3頁.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