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23:24: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生改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生改善思考
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把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作為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民心工程,認真抓緊、抓實、抓好。
堅持第一要務,筑牢民生基石。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堅持發展,才能不斷鞏固改善民生的物質基,市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的發展勢頭,地方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年以來,財政用于“三農”、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資金累計達****億元,年均增長****%。今后,要繼續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強化樞紐地位、優化工業結構、建設商貿都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力爭取得更大發展,為進一步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健全兩大體系,抓住民生根本。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在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方面,應認真落實就業促進法,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積極拓展就業渠道,逐步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的就業再就業“責任保障體系”,市、縣區(市)、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勞動保障部門組成的就業再就業“組織保障體系”,勞動保障信息網絡組成的就業再就業“信息保障體系”,職業介紹、再就業培訓機構組成的就業再就業“服務保障體系”,各級財政支持的就業再就業“資金保障體系”,力爭實現“十一五”期間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在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應重點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建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五保戶供養、救災救濟、法律援助、臨時困難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在實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低保標準。
破解三大難題,關注民生熱點。上學、看病、住房是群眾關心的民生熱點問題。圍繞破解這三大難題,應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維護教育公平,高度重視困難群眾的受教育問題,繼續實施城鄉低保家庭子女入學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兩免一補”,實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享受市民同等待遇,確保流動人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基礎設施建設和醫護隊伍培養,鞏固完善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全面推行城鄉居民醫保,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嚴格住房價格和租金監管。積極改進和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制度與廉租住房制度,不斷擴大廉租住房覆蓋范圍。
維護三大安全,確保民生安定。社會安全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應從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安全、社會安全這三大安全問題入手,完善制度、加強防范、嚴格管理,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積極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大力整治藥品生產、流通秩序,有效保證飲食衛生、藥品安全;認真抓好生產安全,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持宣傳與教育培訓相結合、日常檢查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危險源監控與隱患治理相結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深入推進平安建設,著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廣泛開展平安地區、平安單位、平安社區創建活動,增加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發展先進文化,豐富民生內涵。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應著眼于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堅持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認真辦好“鄭州鄰居節”,大力倡導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和諧鄰里關系。加快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重點抓好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為主體的四級公益性文化設施網絡建設;著力推進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堅持開展綠色周末、文化遺產日、文化進工地等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著力改善民生體會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部署。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反映了黨和國家工作的開拓性和創造性,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社會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城鄉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但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社會建設還相對滯后,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在社會領域表現為,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
針對新課題新矛盾新問題,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新要求,并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必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從六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六個方面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著力點。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就業是民生之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深刻領會這些重要論斷,認真落實改善民生的實踐要求,我們就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好。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四個重要關系。一是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關系。既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奠定物質基礎,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社會建設,使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相協調。二是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又要積極引導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是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的關系。既要統籌兼顧,加快推進,又要從實際出發,有重點、分步驟地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四是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關系。既要努力增加投入,使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又要不斷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發揮作用。
民政職能改善民生匯報
按照民政部改善民生、解決民生的工作部署,青島市民政部門努力踐行“親民躬政、播撒愛心”的服務理念,著力推進民生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平臺建設、工作機制建設等四項民生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我們的做法是:
一、著力推進民生制度建設,努力擴大民政對象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覆蓋面
民生的持續改善,制度建設是基礎。為不斷擴大民政對象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覆蓋面,我們始終把制度建設擺在工作的首位。
——推廣城鄉“一戶一策”助困幫扶模式,促進困難群眾創業脫困。早在20**年,我市就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文件,要求在農村全面實施“一戶一策”助困幫扶工程。今年以來,我們將在農村開展“一戶一策”助困幫扶的做法移植到城市,在城市實施了困難群眾的創業工程。如,市北區籌資150萬元作為專項幫扶資金開發建設10個“民生創業夜市”,給有創業愿望和能力的低保戶、低收入群體每戶1000元啟動資金,免費提供攤位1500個,并在全區設立物流配送中心,平進平出,為困難群眾創業致富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目前,有1500多戶困難家庭走上了自主創業、改變命運之路。通過開展“一戶一策”幫扶工程,20**年我市共幫扶城鄉低保家庭助困項目94個,投入幫扶資金879.9萬元,幫扶2779戶低保家庭創業增收、脫貧致富。
——推廣形式各異、效果實在的養老服務模式,促進為老服務邁上新臺階。為滿足不同老人群體的服務需求,我市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模式,開展了一系列養老服務示范活動。市南區實施了以敬老愛心奶為主要內容的居家養老服務新舉措;市北區為2300多戶困難和獨居空巢老人免費安裝助老應急服務“和諧通”;四方區積極開展養老互助社活動,發動社區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李滄區開展了一個養老護理員照顧兩位老人的“一對二”居家養老服務等。通過采取上述措施,使1158老人享受到了居家養老的服務。民政部竇玉沛副部長在青島考察工作時,對我市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效果實的養老服務活動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推廣退役士兵就業培訓模式,促進城鄉退役士兵安置就業。20**年,我市首次將農村退役士兵納入勞動技能培訓補助范圍,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安置的步伐。在城市,我們借助政府培訓促就業服務平臺,與青島大學、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中國青島人才市場達成合作協議,建立完善了青島市退役士兵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扶持自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一條龍”服務機制,共組織了100多家用人單位,為900多名退役士兵舉辦了就業洽談會。在農村,建立了區、街、居,三級退役士兵就業信息服務網站,免費為退役士兵開辦就業信息咨詢服務,并將介紹退役士兵就業納入農村“為民服務項目”,讓退役士兵不出社區即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便捷就業服務。通過搭建就業平臺,全市20**年接受的900名城鄉退役士兵全部找到了工作崗位,成為全市經濟和社會建設的生力軍。
改善民生整改措施
在我國現階段,隨著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改善民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新的內涵,并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于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同上書,第825頁)“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同上書,第835頁)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圍太大。從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角度看,廣義上的民生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甚至還可以包括歷史觀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沖淡人們對于直接、切身、具體、真正的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問題難以同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孫中山對民生大致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界定的。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
民生問題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問題。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后,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臺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后,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于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感想
順民心方能聚民力。從根本和長遠來看,惠民生方能順民心。保證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絕不亞于堅持經濟增長。兩會”只有不時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時增進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耐久動力,中國未來五年、十年的發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得到怎樣解決,今年的兩會”恰逢“十二五”開局的歷史節點。新五年的民生藍圖”又將如何就此展開,給“兩會”注入了更深內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說,民生問題是最大焦點。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待,已經從GDP財政收入轉到普通個體如何得到更多實惠,如何實實在分享改革發展效果上來。面對這樣的訴求,執政者兌現“今年給老百姓辦的第一件實事”將是未來更多、更大保證和改善民生行動的開端。
進入新世紀,實事求是地講。中國用10年時間完成了GDP翻兩番,連續逾越意、英、法、德、日,成為世界經濟規模第二大國,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歷史性改變。而與此同時,一些和睦諧問題也擺在面前:房價攀升,物價走高,收入分配不盡如人意等。可以說,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現象依然突出,社會事業還存在不少欠賬,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領域仍有很多難題待解,特別是與2020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相比,與億萬人民不時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比,與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綜合國力相比,民生任務還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氣力予以保證和改善。2010年,國GDP達397983億元,人均GDP達29748元,同期全國財政收入83080億元。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提升,既為保證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質基礎,也讓滿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訴求、實現社會公平,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
黃金發展期往往與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的凸顯期、高發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著改革正逐步進入“啃硬骨頭”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大量的新問題新矛盾撲面而來。處于社會高速轉型期的公眾,也加速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另一方面,隨著公民意識、權利意識的不時覺醒,中國開始進入所謂“稅感”時代。從圍繞個稅起征點的繼續熱議,車船稅草案征求意見時的廣泛參與,再到社會輿論對小小“饅頭稅”高度關注,無不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為自己爭取利益,積極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分享改革發展效果的要求明顯增強的時代大背景下,執政者只有以更鮮明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回應民心所思所盼,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真正體會到民生的繼續改善,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干夠實現。
國的社會矛盾主要是發展過程中因利益訴求引起的人民內部矛盾,當下。解決好了民生問題,社會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就是要在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績。
改善民生問題征文
今年3月8日,總書記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6月7日,國務院同意**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中央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重大戰略舉措。選擇**作為試驗區,是中央對**黨委政府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體現了中央對**人民的殷切關懷。全市人民,歡欣鼓舞,信心十足,決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眾志成城,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中央交給全市人民的光榮任務。
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是要通過改革,建立起統籌城鄉的制度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模式。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民生問題。因此,建立統籌城鄉的制度體系的核心也要徹底解決民生問題,這是統籌城鄉的根本目的。
所謂民生問題,就是與國民的生計和生活有關的問題,具體內容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民生問題的多發期、高發期。民生問題是這個時期面臨的重大而又關鍵的問題,民生問題與國家的興旺和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社會發展得越快,民生問題向縱深發展得就越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生現狀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并不意味著舊有的民生問題已經得到全面解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新的民生問題正以全新的姿態日漸突出。如果不重視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就會受到影響,發展就會受到阻礙。只有代表民意,傾聽民聲,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的黨和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社會才可能和諧。針對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明確提出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適時出臺了一系列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和措施,內容涉及養老、社保、就業、教育、農村和農民等方面,這些政策和措施,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的科學發展觀。因此,抓住民生問題,積極化解和應對民生問題,也就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抓住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
目前,我市群眾最為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涉及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方面。這些問題不加以解決,就不能說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成功的。改革只是手段,增加財富積累、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需求,才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目的和追求。為此,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和中央交辦的大事,緊緊抓住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創新制度,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實破解民生問題。
解決民生問題,必須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積極破解民生難題,切實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設和創新,對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免費義務教育、城鄉合作醫療、城鄉社會養老保障,以及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要通過地方立法或出臺政府規章的方式,使其制度化、法制化,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解決民生問題,必須深化改革。改革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解決民生問題和讓人民幸福快樂的根本途徑。**在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順應黨心和民心,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其核心就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重點是深化改革就業、分配、醫療、戶籍、養老等方面的現行制度,讓人民群眾滿意,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供動力。
工會保障和民生改善調查
黨的十七大把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對工會組織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履行職能、發揮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工會必須在黨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中發揮作用,有所作為。
一、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面臨的時代課題
第一,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服務大局的必然要求。關注民生,是近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的核心議題和公開的政治承諾。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了具體部署。這充分表明,民生工作已擺在黨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突出位置,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工會組織的政治要求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這就要求工會組織必須主動融入黨和政府民生工作大局,積極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
第二,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組織履行職責的重要內容。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強調以職工為本,主動、依法、科學維權。這是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創造性的貫徹。工會堅持以職工為本,就是要求一切從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代表好、維護好、實現好職工的合法權益。民生問題包含了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職工權益之本。因此,工會履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基本職責與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具有一致性,而且可以說,工會參與民生工作是工會維權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
第三,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工會自身建設發展的現實需要。當前,民生問題既是黨委、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又是各方面開展工作的難點。對工會組織來講,一方面,積極參與民生工作,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增強了工會在黨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得到黨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工會組織的地位、增強工會工作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工會通過參與民生工作,加強與職工的密切聯系,為職工解決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的現實利益問題,贏得了職工群眾的理解、支持和信賴,進一步增強工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再一方面,工會要把職工生活生產方面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在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有效發揮作用,就必須在不斷的破題實踐中,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提升能力。
二、工會參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實踐
民生福利改善論文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30年發生變化的根本表現,就是民生福利得到了極大改善。保證公共產品使用上的公平性、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量力而行增加公共福利供給、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等,是今后改善民生福利的方向。
關鍵詞: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民生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或民生福利得到極大改善。回顧30年的發展歷程,民生福利是在什么條件下得到關注的,改善民生的指導思想是如何演變的,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梳理。
一、關注民生與改革政策的啟動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整個經濟社會資源都由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控制。本來,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運行的宗旨是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然而,由于我國當時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也由于我國決策層和理論界對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不足,不恰當地采取了所謂“趕超型”的發展戰略。為實現這樣的戰略,我國動員和使用政權的力量,集中社會上的主要資源,優先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重工業。執行這種戰略的結果是初步建立了國民經濟的基礎,為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居民的生活水平長期不能提高,特別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能保證溫飽等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及對經濟工作和民生福利的長期忽視,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關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關注民生福利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大幕開啟。導致開啟新政策的思想原因,是整個社會對長期思想禁錮的沖破。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認同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黨抓住時代主旋律、順應歷史潮流的思想路線和執政理念。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路線和執政理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政策立刻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擁護。中國開始走上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的正確道路。
加快改善民生 推進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對此作了明確部署: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黨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認識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主要包括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調處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以及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這一科學和精辟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既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就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我們黨關于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這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
第三,這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理順分配關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就是要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樣,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萬眾一心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改善民生心得體會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對此作了明確部署: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黨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這一重要精神。
深刻認識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主要包括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協調利益關系、完善社會管理、調處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以及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并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一科學和精辟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既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就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我們黨關于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
這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
這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理順分配關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就是要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樣,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把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萬眾一心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生問題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