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6:28: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美元反轉條件

摘要:2002年以來美元開始持續下跌。以一籃子貨幣加權計算,美元匯率從2001年以來貶值了37%。2007年9月之后,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元更是出現急劇下跌的態勢,對16種主要貨幣的匯率全線下滑。在經過持續低迷之后,近期美元出現強勁反彈,特別是八月初歐央行議息會議召開之后,美元兌歐元匯率升至5個月來的新高。本文對引致美元匯率近期出現變化的原因以及支持美元能夠真正走強的條件進行了探討,并指出美國經濟未來經濟走勢仍是影響美元強弱的最主要因素。

一、美元近期走出強勁反彈走勢

受美國經濟政策的影響,自2001年以來,美元指數下跌一度超過45%以上,經過持續數年的低迷之后,美元指數近期出現上漲,7月中旬以來,由于美元出現強勁反彈,美元兌歐元穩步上漲9%,升至5個月的新高,并于8月19日創出08年以來新高——77.41。

隨著美元的走強,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應聲而落,貴金屬進入中期調整,8月最初的兩周,黃金下跌了近10%,白銀下跌近20%,石油及工業金屬價格也跟隨下挫,油價自7月中旬的高點下跌幅度超過20%。

由導致美元強勁反彈的原因分析,技術因素是刺激美元近期走強的原因之一。

受美聯儲貨幣政策及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元從2001年開始一路貶值,從美元貶值的時間推移和技術點位看,按7年一周期的美元匯率趨勢判斷,目前美元反轉具有支撐和調整需求,從技術面分析,美元存在轉強的支撐。

查看全文

美元匯率的影響因素

首先,美元自身有明顯的周期性變動規律。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實行浮動匯率以來經歷了五個波動期:1971年至1979年的8年貶值期、1980年至1985年的5年升值期、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貶值期、1996年至2001年的6年升值期和2002年至今的貶值期。由此可見,近四十年間美元貶值的年份多于升值的年份,貶值周期的跨度長于升值周期的跨度。

其次,打壓美元走弱的變量主要有三:

1.美國長期以來經常賬戶和財政雙赤字的積累與惡化,是導致美元貶值的根本原因。克林頓執政時期扭轉了前幾任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局面,2000年還創造了2369億美元的財政盈余。但是布什上臺后對克林頓政府的經濟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采取了以減稅為核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美國政府在過去5年一直都面臨著巨額赤字,其中2004年財政赤字更是創下413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2007年有所扭轉,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為1628億美元,比2006財年下降了34.4%,降至過去5年來的最低水平。然而,受戰爭開支繼續擴大、經濟下滑、救市開支猛增等因素影響,2008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又破創紀錄的達到4550億美元,接近于上一年的三倍。從2003年伊拉克戰爭打響到現在,美國政府已經花費了6480億美元;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打擊恐怖主義,在伊拉克、阿富汗和世界其他地區采取的反恐軍事行動使美國花費了8600億美元。再加上為避免次貸危機再次升級,美國國會批準一項高達7000億美元的全面救市方案。目前,該數字已上升至8500億美元,并可能再度增加。與此同時,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也在持續膨脹,儲蓄率極低。1991年美國出現最后一次貿易盈余(當時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0.7%),美國的經常賬戶即處于逐年增加的赤字水平,并延續至今。2005年全年經常賬戶赤字為8050億美元,占GDP的6.4%,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6%。2008年伴隨著美元的貶值,其經常賬戶和財政雙赤字可能會有所改善。

2.美國實體經濟面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衰退。2008年12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11月的44.7降至38,為1967年開始此項統計以來的最低值。2009年1月份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減少59.8萬個,失業率上升至7.6%,為過去16年來的最高點。這是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連續第13個月減少。不少人加入了領取救助金的行列,美國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創二十六年新高。經濟惡化的風險仍在加劇。

3.美元資產回報的不確定性、市場不良的心理預期和全球央行外匯儲備多元化、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多樣化等因素削弱了強勢美元政策,布什政府也放任美元貶值以達到政治目的,同時也間接打擊歐元區的經濟。

不可否認,仍有很多支持美元走強的變量存在。一是美元歷史持續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很強,美國金融的市場規模大于其經濟規模,金融影響力在世界上仍是第一,市場份額的基礎作用還在,其地位并非任何一國在短期內可以替代。二是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獨特屬性還在,依然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導貨幣,并且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具有控制權,在全球外匯儲備、貿易結算、外匯交易中均占絕大部分,國際證券發行總額中也有1/2是用美元標價。在全球流通的美元中,有70%在美國以外的國家流通,數量高達4萬億美元,美國每年由此獲得的鑄幣稅收入亦相當可觀。三是美元需要資本項下的順差以彌補貿易項下的逆差,為了吸引資本的流入,常采用高利率的政策。若是降低了國內的利率,就必須提高國外的匯率,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投資者的信心,從而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給國內經濟注入巨大的商業能量。

查看全文

美元與國際資本流動

一、20世紀80年代日本資金大量回流美國支撐了美元

二戰后,在主要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日、歐之間曾有三次國際資本的回流。第一次是美國在戰爭中發戰爭財,積累了大量的“戰爭美元”,然后以馬歇爾計劃和第四點計劃的形式流向西歐和日本;第二次是“石油美元”回流,主要流向發展中國家;第三次是日元回流,20世紀80年代的日元回流主要是流向美國。日元回流美國除了在政治上日本對美國的依附關系外,還有經濟上的內在機制。

首先回顧一下歷史上的核心債權國的交替與貨幣制度(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的世界貨幣是英鎊,當時英國購買的外國債務都是以英鎊結算。美國成為核心的資本輸出國以后,資本循環主要是美元。惟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日本核心債權國時代,其資本輸出不是以日本的本幣來結算,而是以美元為主進行結算。美元作為世界貨幣除享受到“鑄幣稅”的好處之外,還可以免受匯率波動帶來的匯率的損失,這一點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體現得越來越明顯。而作為債權國的日本由于貨幣制度以美元為主,非但沒有獲益,反而深受其害。隨著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加大,積累了大量美元。美元貶值即會給日本帶來巨額損失,因此,日本處于被動地位。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元兌日元幾乎一路貶值,日本因此損失巨大,被迫追捧美元,維持美元強勢,以避免損失,而在這一點上,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制度為日本資金回流美國奠定了基礎。

日美之間的利率差促使日本資金大量回流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卡特政府為了抑制第二次石油危機后的超級通貨膨脹,美國將官方利率提高到12%以上,當時日本雖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不過6%的水平,自此以后,日美之間的利率差雖有波動,但一直保持下來。日美之間有6個百分點的利差,根據利率平價理論,這將引發大量日本資金回流美國。日本回流美國的資金主要是購買美國國債,以獲得利差收益。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時期,歷次發行的國債,日本資金都占總發行額的30%-40%,日本購買美國國債總額也迅速上升,1976年為1.97億美元,到1986年上半年就達到138億美元。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外國民間持有的國債,1981-1985年凈增加620億美元,其中資金主要來自于日本經常收支的順差。可見,日本為支撐美元做出了“貢獻”。

泡沫經濟帶來的虛假繁榮,導致日本資金繼續流入美國。1987年后,日本利率進一步下調,降到2.5%的超低水平,一直持續到1989年5月,同時日本央行為控制日元升值,實施市場介入,買入美元拋出日元。低利率和市場干預導致日元貨幣供給過剩,過剩的資金被吸引到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形成了泡沫經濟下的虛假繁榮,刺激了機構投資者大量購買美國國債。1987年以后的三年間日本金融法人持有的股票、債券等的估價總值為205萬億日元,按當時匯率換算,可達15000億美元,這可以為美國的財政彌補10年的赤字。

查看全文

論美元貶值外匯管理

[摘要]近些年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長,截止2008年3月份己超過1.6萬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為經濟體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如何管理和運用這筆龐大的外匯儲備,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本文具體分析了我國外匯儲備可能面臨的風險,并提出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的對策建議,以實現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降低經濟風險。

[關鍵詞]外匯儲備匯率風險儲備管理

一、美元貶值背景下我國外匯儲備承擔的主要風險

龐大的外匯儲備雖然可以減少本國貨幣貶值的金融風險,卻又引入了另外的金融風險,那就是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

1.匯率風險

我國的外匯儲備往往由多種儲備貨幣組成,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資產上,但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約占60%~70%,包括大量美國政府與公司債券。這一結構帶來的問題是,儲備資產的價值受美元價值變動的影響較大。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已高達GDP的6%,凈對外債務己接近GDP的30%。導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居民過渡消費和政府的財政赤字。而美國通過大幅度貶值美元來平衡美國的經常項目收支,可以把調整的負擔從美國轉移給其他國家。因此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的一大特征是美元面臨中長期貶值,這樣必然使持有美元占較大比例的中國外匯儲備嚴重縮水,發生巨大賬面損失。

查看全文

《美元與日元》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下]

1.2日元升值綜合征

梅利姆·韋伯斯持(MerriamWebster)大學詞典第10版對“綜合征”(syndrome)作如下定義:(1)同時出現的一系列反常的跡象或特征;(2)同時發生的、通常形成可識別模式的一組事件(情感或行動)。

1971年以來,美日兩國政府在執行商業政策、匯率政策及貨幣政策過程中相互影響,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日元升值綜合征”(syndromeofever-higheryen)。除了在政治上造成磕磕碰碰以外,日元震蕩上行降低了兩國貿易的微觀經濟效率,并導致日本宏觀經濟嚴重不穩定。

由于美國經濟規模龐大,并且歷史上曾經在世界支付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因而總體上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日本的貨幣政策被迫仰人鼻息,實在令人驚異,盡管匯率脫離平價自由浮動被宣稱(現在仍這么說,參見Obstfeld1995)是保證一國掌握宏觀經濟自主權的手段。一股來說,美國政府總是綜合征的始作俑者,其實它自己也未完全明了種種行動的后果。而日本政府反應非常遲緩,不知自身行動如何給日元持續升值火上加油。兩國相互糾纏,都染上了“綜合征”。顯然.這對兩國都不利。

是什么機制引發了綜合征?1971年尼克松總統停止黃金和美元自由兌換之時,他還對進口的工業制成品征收附加費,直到日本及歐洲的貿易伙伴將其貨幣相對美元升值為止。由于自那以后,日本貿易持續盈余,美國又故伎重演,在以貿易保護主義相威脅的同時,或明或暗地要求日元升值。(幾次重大例外包括,1981—1984年里根總統第一任期內,執行強勢美元政策;1995年4月以后,戲劇性地放松對日本的貿易壓力,導致日元定跌。第11章將對此進行分析。)圖1—2顯示,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升值了250%,這是美國貿易伙伴國貨幣的最高升幅。[4]因此,引發貿易爭端的匯率問題主要發生在日美之間。

不管美元跌了多少,總有一些美國官員盯住日本的貿易盈余,并認為日元還可以進一步升值。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相互兌換之后,歷任財政部長——特別是1977年的布魯門索爾(Blumenthal)、1985—1987年的貝克(Baker)以及1993年的本特森(Bentsen),都認為美元對日元的比價太高了。通常在要求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與日本緊鑼密鼓地進行貿易談判,以迫使日本開放或分享幣場。如何在短期內提高美國對日本的競爭力?外匯交易商認為,美元進一步貶值可減輕甚至預先阻止美國施加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例如,1995年頭4個月,正當美國貿易代表試圖迫使日本設定目標,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汽車和零部件時,美元跌得特別厲害,從1美元比100日元跌到80日元(圖1—I略)。

查看全文

《美元與日元》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上]

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

《美元與日元——化解美日兩國的經濟沖突》

作者:[美]羅納德·I·麥金農[日]大野健一王信、曹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美]羅納德·I·麥金農[日]大野健一王信、曹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關于美日兩國經濟的相互作用,永遠都是引人入勝的話題。50年代中期,日本從戰爭廢墟中站了起來;從此,直到整個80年代,其經濟擴張速度超過其他任何一個主要工業化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取代了美國在世界制造業市場的霸主地位——首先是紡織、消費品等輕工業,然后是諸多需要第一流工程技能的領域,如汽車、電機等。即使在1992—1995年,日本經濟持續衰退(這是日元升值綜合征的部分特征,本章將加以解釋),日本高科技工業產品的貿易順差仍強勁增長。

大量書籍、雜志和新聞報道都試圖對日本在貿易上的成功找到解釋——并判斷這是否將威脅美國特定產業,抑或整個美國經濟。在七八十年代,許多作者把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下降、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等情況,與日本的“不公平”作法聯系在一起,他們指責日本利用工業、商業、匯率及國內金融等手段,阻止廣大不同種類的外國商品進入日本市場。

本書的重點在于,研究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美日兩國宏觀經濟與金融領域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按照產業部類回顧國際貿易的發展變遷。日本出現工業生產率與出口相對高增長等“問題”以后,兩國的工資、物價總水平、利率如何相互進行調整?五六十年代日元兌美元匯率固定時,這些變量的調整與1973年開始實行無平價的浮動匯率制后的調整有否顯著區別?為了尋求一些答案,我們考察了以下方面:美國儲蓄短缺;80年代初日本資本市場自由化,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以及在過去20年日本資本大量流入美國。同時,我們還研討了1985年開始出現的宏觀經濟不穩定,其中包括80年代末日本的資產泡沫,1991-1992年美國的信貸危機,以及1992—1995年日本嚴重的通貨緊縮。

查看全文

美元匯率變動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投資美元,本文通過多個文獻,總結了美元匯率變動對美國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并對這些影響因素作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美元;匯率;消費行為

隨著美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為了將來能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投資,許多國家都在以美元出售或進口商品。因此,有關美元的信息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關注。例如,美元相對于其他貨幣的升值和貶值及其波動。然而,只有少數研究者考慮了美元匯率變動對當地居民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此的反應。了解此因素意義重大,因為隨著匯率的不斷變化,消費者的不同消費行為可以被觀測,政府可以控制匯率的變化,以產生良好的效果和最大化利益。它還可以向生產者表明,在匯率變動后,消費者希望購買更多的商品,從而更多地生產出消費者最希望獲得的商品來獲得更大的利潤。本文將通過兩個方面來研究美元匯率變動對美國人消費行為的影響:一是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二是逐點解釋消費行為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是怎樣變化的。要了解美元匯率變動的影響以及美國人的消費行為將如何變化,我們需要知道匯率變動對他們的影響是什么。由德韋魯和他的同事撰寫的“專業預測中的消費和實際匯率”論文回顧了近年來美元匯率的變化,其中德弗雷克斯的觀點最為重要。他指出,美元匯率變動主要影響當地居民的消費行為,并將通過五個渠道傳導到居民的消費水平。首先,美元匯率的變化將影響美國的進出口,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其次,它可以通過影響物價水平來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第三,它可以通過影響居民收入及其差距間接影響消費行為,第四,它也影響了居民的財富差距,第五,它可以影響居民就業,第六,對經濟增速的影響以及經濟危機。我們搜索了更多的信息,在總結之后我們相信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

一、美國的進出口

正如莫里斯和肯尼斯•羅格夫在“匯率動態分析”的論文中所描述的那樣,他們認為在出口方面,只有當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足夠大時,匯率貶值才能增加對出口商品的外國需求。同時,只有對進口商品的需求足夠靈活,匯率才能貶值,以減少國內對進口貨物的需求。另一篇“進出口稅的對稱性”的論文,勒納和阿巴也支持這一觀點。此外,他們還認為,匯率變動最直接的表現是貨幣的升值或貶值。貨幣升值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而出口商品價格上漲和貨幣貶值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貨幣貶值對收入的影響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貶值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二是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從而使貿易條件惡化。綜上所述,當匯率下降時,消費者從國外購買的商品會減少,當匯率上升時,消費者會購買更多。大宗商品進口價格會因為美元貶值而價格提高。以原油為例:美國原油部分是依靠進口的,一旦美元匯率出現較大貶值,進口原油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大大提升,繼而加大原油的進口成本。反映到成品油價格上,就是漲。美國絕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車,國家汽車保有量較高,汽油漲價了,對生活會有很大影響。如果天然氣價格也因為美元匯率貶值而成本大幅上升,同樣需要提高供應價格,同樣會對居民生活帶來影響。油價上漲,既是直接影響,也是間接影響。

二、價格

查看全文

美元貶值對我國經濟影響分析

今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6.8293元。這標志著人民幣匯率正式邁入6.82時代。

盡管前期兩會上,就中國增持美國國債一事,中國政府曾表示過一些擔憂。隨后,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財長蓋納特在內等數人,針對中國政府這一擔憂迅速作出回應,稱中國選擇繼續增持美國國債是明智的選擇,美國國債市場仍然是全球最安全的市場。

隨著美聯儲作出收購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和相關債券的決定,隨之而來的擔憂就順理成章:美元是否會大幅貶值?如今回頭檢視,總理前期在兩會上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

當全球經濟四面楚歌的時候,美元貶值對中國經濟究竟有何影響?

第一種影響是:消極影響;

第二種影響是:積極影響。

查看全文

透析美元日元看人民幣匯率

進年來,全球經濟開始趨于低迷、蕭條,特別是日本等國家面臨長達多年的許多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相反的是,中國經濟卻持續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國際上便出現了“世界工廠論”、“中國威脅論”、“中國輸出通縮論”等等,對中國大加攻擊與詆毀。“人民幣升值論”正是以“中國輸出通貨緊縮”為借口提出的,是這一系列論調的延續。人民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指責。因此,日本等國家要求中國政府重新評估人民幣匯率,以緩解他們的自身經濟低迷的困境。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國際主要的貨幣日元、美元的匯率政策,探討目前人民幣面臨的匯率壓力,進而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一、日元和美元的匯率政策

日元每次升值或貶值均不同程度地給日本經濟帶來一些短期利益,從日元匯率的變化可以看出日元的匯率政策是服從于美元的,處于被控制的地位。

1、日元的匯率政策

日元的升值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1年2月從1美元兌360日元升值為306日元固定匯率;第二階段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為1美元兌240-250日元浮動匯率;第三個階段為1985年“廣場協議”迄今,日元升值為1美元兌90-140日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時的產業基礎。由于受惠于長達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匯率,日本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9%和15.1%。1971年時,日本普通鋼、熱軋薄板和冷軋鋼板的成本僅分別相當于美國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車產量與1960年相比增長了10倍以上,并成長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出口國。日本的鋼鐵與汽車兩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標志著日本工業化階段發展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在這種產業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將美元與日元的匯率從1:360調整為1:306。從7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進一步加快了其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及高開放度的進程,也因此在汽車等產業領域成為美國的強大競爭對手。1975年,日本躍居世界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國。1981年,日本盡管實行對歐美市場的“自主限制”,其汽車出口仍達605萬輛,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聯邦德國僅出口215萬輛,一向號稱汽車大國的美國當年僅出口了69萬輛。正是這樣一個嚴重不均衡的市場格局引發了此后長達數年的日美汽車貿易摩擦。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政府對美國采取了只說不做的對外貿易政策,給本國產業發展爭取了更多的時間。1980年5月,日美雙方達成鼓勵日本汽車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的協議。但這個軟弱的協議對日本企業幾乎沒有任何約束力。1981年以后,盡管日美間幾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問題進行談判,但日美汽車貿易的嚴重失衡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美國對日的貿易赤字仍不斷擴大,兩國的貿易矛盾終于激化,“廣場協議”由此產生。此后,日元升值進入第三階段。自1985年以來,日元匯率出現兩次大幅度升值,對日本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國家的“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從240日元兌1美元一口氣升至120日元兌1美元。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貿易摩擦加劇后,日元從110日元兌1美元急速升至79.75日元兌1美元。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受到美國的壓力,或者說是美國強迫日本吞食日元升值這顆惡果。

日美關系是帶有主仆色彩的異樣關系,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保護日本,理所當然在經濟上要求日本配合美國的政策。多年來,日美貿易極不平衡,日本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造成美國對日貿易的龐大赤字。美國就逼迫日元升值,以此削弱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查看全文

劉敬民:奧運會預算增至20億美元

昨天,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第四場記者招待會,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劉敬民介紹了北京奧運會籌備情況。劉敬民說,高效、暢通的國家級奧運安保指揮系統已建立。此外,他表示,奧運預算已由16億美元增至20多億美元。

1關于資金

奧運預算已增至20億美元

劉敬民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全部開支和7年前北京獲得申辦權時相比有所增加。“我們在申辦報告里曾經提出申辦的預算,是16億美元多一些。從目前情況來看,確實有一些變化。”

據劉敬民介紹,目前第二版預算已經做出來了,所需開支在16億美元的基礎上增加到20多億美元,但低于雅典奧運會的24億美元。他透露,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定,籌辦期間將總共出三版預算,每一次預算的修改都要根據籌辦任務的增減和當時貨幣外匯價格的一些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

“下一步我們還會做第三版預算。”劉敬民進一步解釋說,這些預算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安保任務增加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國貨幣的匯率發生了變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