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與日元》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下]
時間:2022-03-22 10:43:00
導語:《美元與日元》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梅利姆·韋伯斯持(MerriamWebster)大學詞典第10版對“綜合征”(syndrome)作如下定義:(1)同時出現的一系列反常的跡象或特征;(2)同時發生的、通常形成可識別模式的一組事件(情感或行動)。
1971年以來,美日兩國政府在執行商業政策、匯率政策及貨幣政策過程中相互影響,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日元升值綜合征”(syndromeofever-higheryen)。除了在政治上造成磕磕碰碰以外,日元震蕩上行降低了兩國貿易的微觀經濟效率,并導致日本宏觀經濟嚴重不穩定。
由于美國經濟規模龐大,并且歷史上曾經在世界支付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因而總體上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但日本的貨幣政策被迫仰人鼻息,實在令人驚異,盡管匯率脫離平價自由浮動被宣稱(現在仍這么說,參見Obstfeld1995)是保證一國掌握宏觀經濟自主權的手段。一股來說,美國政府總是綜合征的始作俑者,其實它自己也未完全明了種種行動的后果。而日本政府反應非常遲緩,不知自身行動如何給日元持續升值火上加油。兩國相互糾纏,都染上了“綜合征”。顯然.這對兩國都不利。
是什么機制引發了綜合征?1971年尼克松總統停止黃金和美元自由兌換之時,他還對進口的工業制成品征收附加費,直到日本及歐洲的貿易伙伴將其貨幣相對美元升值為止。由于自那以后,日本貿易持續盈余,美國又故伎重演,在以貿易保護主義相威脅的同時,或明或暗地要求日元升值。(幾次重大例外包括,1981—1984年里根總統第一任期內,執行強勢美元政策;1995年4月以后,戲劇性地放松對日本的貿易壓力,導致日元定跌。第11章將對此進行分析。)圖1—2顯示,1970-1994年,日元對美元升值了250%,這是美國貿易伙伴國貨幣的最高升幅。[4]因此,引發貿易爭端的匯率問題主要發生在日美之間。
不管美元跌了多少,總有一些美國官員盯住日本的貿易盈余,并認為日元還可以進一步升值。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相互兌換之后,歷任財政部長——特別是1977年的布魯門索爾(Blumenthal)、1985—1987年的貝克(Baker)以及1993年的本特森(Bentsen),都認為美元對日元的比價太高了。通常在要求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與日本緊鑼密鼓地進行貿易談判,以迫使日本開放或分享幣場。如何在短期內提高美國對日本的競爭力?外匯交易商認為,美元進一步貶值可減輕甚至預先阻止美國施加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例如,1995年頭4個月,正當美國貿易代表試圖迫使日本設定目標,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汽車和零部件時,美元跌得特別厲害,從1美元比100日元跌到80日元(圖1—I略)。
但說說畢竟容易。為什么短期內就應該迫使日元升值呢?盡管匯率是一種前瞻性資產價格,但外匯交易商和經濟計量學家對(遠期的)基本經濟因素難以作出判斷,更不用說建立模型來研究了。因此在一定情況下,財政部長對匯率問題發表評論,以及商業爭端本身,會影響人們對未來經濟政策的看法,從而抑制日本投資者在近期內增加美元資產。
市場從兩個方面感覺到,美國政府的行動很像是民粹主義者的所作所為。其一,制造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特別是輸給日本人),使政府更容易接受國內產業界的游說——這是巨人萎縮綜合征的一大特征。這些說客強烈要求降低日本制造商的競爭力,可采用以下手段:實施所謂的自愿出口限制,在反傾銷訴訟中隨意計算外國企業成本,進行懲罰性制裁,迫使外國人進口更多的美國產品,等等,等等。他們還把日元升值視為短期內降低日本競爭力的另一種高招,盡管這一想法十分短視。
其二,美國政府民粹主義式的行為得到經濟學家——可能是大部分經濟學家——的幫助和支持。他們提倡,建立一個以貿易平衡彈性模型為基礎的匯率制度。他們說服美國決策者,美元只要貶值,就能減少美國的貿易或經常項目赤字;可以把匯率視為正當的、易于接受的經濟政策工具。由于日本經常項目盈余居世界第一——到1994年,約與美國經常項目赤字規模相當(圖1—3略),美國政府便以日元兌美元匯率為重心,通過抬高日元來減少貿易赤字。
但對金融開放、經濟穩定的工業化國家來說,旨在校正貿易失衡的彈性方法就不適用了(Komiyal994)。第2章表明,兩國經常項目持續不平衡,一方面反映日本儲蓄過剩,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儲蓄率過低。第6章將從理論上說明,對金融開放的經濟體而言,如果將價格影響和支出反應考慮在內,那么在短期和中期內,簡單地調整匯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這與彈性模型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第7章指出,長期內日元名義升值不可避免,但會被日本相對的通貨緊縮所抵消,實際匯率最終不變。從圖1—4可看出,自1971年匯率開始浮動以來,美國批發價格指數的上漲相對高于日本。
因此,與美國政府民粹主義式的作法不同,市場意識到,單靠日元升值無法降低日本經常項目盈余背后的過剩儲蓄。經過一段日元升值、美國政府(暫時)按兵不動的時期之后,有遠見的國際投資者預測,日本經常項目盈余和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狀況還會繼續。他們預汁,最終美國民粹主義政治勢力又將氣勢洶洶地卷土重來,人們會抱怨日本進行“不公平”競爭;美國政府又將揮舞制裁的大棒,直到日本“做點什么”減少貿易盈余。這樣,日元還會進一步升值。持有美元資產的日本私人投資者便有些惶惶不安,因為長期來看,近期剛升值的日元似乎沒有回調的可能。
但在外匯市場上,民粹主義者的壓力是如何影響長期貨幣狀況并持續存在的呢?綜合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兩國貨幣政策操作不對稱。由于美國處于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地位,向來自主決定貨幣政策,無需考慮其他國家對外匯市場的官方干預(McKinnon,1996)。另外,與日本不同,美國國內價格水平相對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第3章)。這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決定本國通貨膨脹水平時,不必太留意其他國家的通貨膨脹或貨幣政策。
這樣,根據在美國貨易壓力下日元升值的多少,日本將采取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市場預測,對短期內日元的不斷攀升,日本政府只有忍氣吞聲,以免觸怒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者。即使日本銀行有能力打壓日元,也是猶豫不決,縮手縮腳,因為它不希望看到外國或本國金融市場上流動資金充斥。在日元飆升期間,如1971—1973年、1977—1978年、1985—1987年及1993—1995年中期,日本銀行確曾放松銀根,以遏制日元上升勢頭(參見第9章)。但在極端情況下,如果日本短期利率已接近零(第3、5章討論的流動性陷阱),即使日本銀行希望打壓日元,它也完全無能為力了。
日元經常出現階段性升值,迫使日本陷入長期的通貨緊縮。盡管日本銀行對日元短期急劇升值可能會抵擋一番——我們在第9章將進行討論,但畢竟無力回天,擋不住經濟滑向長期的(相對)通貨緊縮。由圖I—4可看出,7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批發價格指數相對于美國上升十分遲緩,從1985年起,絕對值還下降了。
1、3長期利率和江匯率預期
盡管1971年在美國貿易壓力之下,日元開始升值,但理所當然,日元不斷走強的預期(綜合征最主要的特征)還沒有探深扎根在人們的腦海中。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美元平價體系崩潰之后,[5]人們較為擔心美國給世界經濟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日本嚴重的價格、工資輪番上漲已經拖到1974年,可能因美國的影響而愈演愈烈。這從圖1—4可明顯看出來。與匯率朝一個方向持續變動比起來,大起大落的問題似乎更令人擔憂。
但仔細探究,1977年6月美國財政部長邁克爾!布魯門索爾(MichaelBlumenthal)的一次講話,更強烈地表明美日之間出現了綜合征,這種病癥與美國利其他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問題有明顯的差異。布魯門索爾在講話中暗示,美元對日元的比價又過高了(盡管按購買力平價標準來衡量,美元幣值已很低)。由于日本的產業政策和美日經常項目分別出現逆差和順差,兩國在商業戰場上早已劍拔彎張,加上這次講話,便導致市場在1977—1978年大量拋售美元。為此,所有主要的中央銀行聯手強力干預,卡特政府出臺挽救美元的一攬子計劃(圖I—1),并大幅度提高美元長、短期利率,美元拋售狂潮總算在1978年11月被遏制住了。相反,1977一1979年日本長期名義利率下降,若與美國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圖1—5)。很明顯,市場上已經出現日元持續走強的預期。從1978年開始,日本長期利率平均比美國低3-4個百分點。
由于與近乎永久性的制度變遷相適應,因而盡管近中期內,日元兌美元即期匯率上下波動,但日元長期走高的預期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1980年未至1985年初里根執政時期,美元如此堅挺,日元長期升值的預期也末受到影響。在此期間,美元對日元凈升值(圖1—1),對其他硬通貨升值幅度更大。盡管市場對美元堅挺感到詫異,但按購買力平價標準采衡量,美元明顯高估了。這似乎增強了市場的預期,相對于日元及馬克等其他硬通貨,美元最終會貶值。杰弗里·弗蘭科爾(JeffreyFrankel1995)指出,1981—1985年出現有利于美國的高利差,部分原因是,人們認為美元在外匯市場上調整過度,回調不可避免。
同樣,當美元從1995年4月到1996年相對日元強勁升值時,美國各種期限的名義利率一直比日本高3—5個百分點。第11章將討論這一不解之謎。實際上,當美元堅挺時,美元下調的預期明顯加重了綜合征。
但這種回調似乎不對稱。如果美元被低估,人們預期日元兌美元匯率上升的空間很小,或根本就沒有。1985—1987年和1993-1995年,當美元對日元躍至購買力平價以下時(第9章),美國長期利率仍比日本高得多(圖1—5)。如果日元對美元的比價高得不同尋常,確實存在日元下調預期,那么看得出來,預期對長期利差的影響微乎其微。原則上,短期利差的變動應更好地反映匯率回調預期,它們的期限應更準確地與匯率周期相匹配。但實際上,只要短期利率仍受到貨幣當局的管制,它們就不能準確預測匯率的變動(Frankel1995)。
據此,我們判定,到1978年,金融市場上與日元升值綜合征伴生的預期已經穩固地確立下來,以后還將繼續存在。同樣,由于未來可能發生通貨緊縮,日本經濟其他市場上的預期包受到影響。第4章指出,企業和員工預計價格將下降,因而相對于美國同行,下調貨幣工資要求,甚至可能大大低于日本某些制造業生產率自然增長的水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但20多年來,為了支撐日元可能繼續走強的信念,市場不得不相信日本銀行也染上了綜合征。由于美日兩國時不時出現貿易爭端,美國便施加貿易壓力推動日元升值,日本銀行只得忍受相對的通貨緊縮,以使日元繼續升值。雖然日本銀行對此常常感到不快,但它——更一般地說是日本政府——為了息事寧人,避免受到代價高昂的貿易戰的威脅,只好忍氣吞聲。我們在第9章進行了一系列統計檢驗,結果表明,日元兌美元匯率的變動先于日本價格變動,匯率變動不僅預示、而且實際上導致了日本長期要推行的貨幣政策。
綜合征對兩國的宏觀經濟穩定很重要嗎?感興趣的讀者只有讀完本書,才能明了!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預期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都很高時,日本實行相對通貨緊縮的政策其實有好處。由于在此期間,日本銀行表現出色,成功地控制了通貨膨脹,人們甚至還未意識到,它并不能獨立地執行貨幣政策。只是到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當美國物價更趨穩定而日元仍繼續升值時,人們才清楚地看到,日本銀行緊縮通貨實屬迫不得已,必將產生大量嚴重的宏觀經濟管理問題。日語中有一個詞“endakafukyo”,意為“日元升值引發的衰退”,英語也可以借用這個詞。
1、4消除綜合征
后面幾章直接探討如何消除綜合征,以及利率穩定對利率走勢有何影響。第8章從歷史角度論述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利率是如何變動的。
第10章集中闡述建立美日商業協作關系的必要性,它可與兩國的貨幣政策協調形成互補。本章為進行中的貨幣政策合作制訂了8條規則,它們將有助于實現真正的匯率穩定,并使人們有理由預期,在較長時期內,日元兌美元匯率將接近一個雙方認可的平價。但這樣的貨幣新體制應允許匯率靈活浮動,使兩國在近中期內,能夠執行不同的貨幣政策。當然,如果兩國無法進行商業協作,或尚未對此達成共識,即必須有效地使匯率免受商業爭端的影響,那么,一切都是天方夜譚。
第11章探討如何處理轉軌過程中可能出觀的種種復雜問題。此時,經濟已經擺脫了綜合征,正向匯率預期穩定、理想的貨幣新制度邁進。由于日元從1995年中到1997年初都呈跌勢,日本銀行可以有效地重整旗鼓,使經濟擺脫1992—1995年的衰退.走向復蘇。綜合征是得到根治,還是潛伏下來,伺機復發,直到本書出版以后,一切才會水落石出。
注釋:
[1]外文為作者名,年份為其著作出版年代,具體書名參見本書所附參考書目。——譯者注
[2]早些時候,美日雙方曾通過談判達成棉制品出口限制。以此為鋪墊,1961年各國簽訂約束力更強的“國際多纖維紡織品協議”。所有工業化國家(現在也包括日本!)共同限制進口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但1994年底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該協議在10年內將逐漸失效。
[3]可以先看兩國相同產成品目錄中任一種商品的價格。如果出口國貨幣突然升值,即使目錄價格不變,也可能受到“傾銷”指控。實際上,商品價格不能隨著匯率波動靈活進行調整。
[4]1970年以來,只有瑞士法郎對美元升值的幅度能與日元差相仿佛,盡管還是不如日元升值幅度大。但由于國家較小,貿易主要面向歐洲國家,所以瑞士從未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焦點。瑞士法郎大幅度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外逃資本的天堂。
[5]在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崩潰之后,世界貨幣市場的波動引發了1973-1974年和1978年-1979年兩次嚴重的世界性通貨膨脹,以及1981-1982年世界性通貨緊縮。個中原因,參見麥金農(1996)的解釋。
- 上一篇:中國證券違法犯罪的實證研究
- 下一篇:《美元與日元》導言:日元升值綜合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