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有色金屬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元和有色金屬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元和有色金屬的關系

篇1

美減息,石油、黃金股先行

美聯儲宣布降息,中國石油股份(HK0857),中國海洋石油(HK0883)即大幅走高,從9月18日至10月15日,中國石油股份(HK0657)漲幅超過70%,中國海洋石油(HKG883),漲幅也接近40%:而招金礦業(HKl818),紫金礦業(HK2899)兩只黃金股更是漲幅巨大,紫金礦業5個交易日即有近50%升幅,而招金礦業累計漲幅接近100%。

石油,黃金類個股之所以表現出色,與市場預期美元持續貶值有非常大的關系。美聯儲減息會觸發美元貶值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美聯儲宣布減息后,歐元兌美元匯價大幅上漲,兌美元匯價上漲接近3%;美元兌主要商品貨幣加元更是大幅走低,在美元未來有更大貶值空間的預期下,國際期貨市場上以美元計價的石油,黃金價格自然大漲。石油價格從9月18日的81元美元大幅上漲,兩日漲幅達3%,黃金價格漲幅也超過2%。

無論石油還是黃金這樣的漲幅近些年也少有。雖然之后短暫調整,但是幾乎在同一時間價格再拾升勢。至10月15日,石油價格達到接近歷史新高的85美元每桶,黃金價格也是創下了自1980年以來的最高,那么相應的股票價格高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保險、航空股毫不遜色

除了石油黃金類股票強勢上漲外我們看到航空類,保險類個股股價也表現出色。中國國航(HK0753)三個交易日升幅為32%中國南方航空公司{HKl055)三個交易日上漲超過26%,中國人壽(HK2628),中國平安(HK2318)在5個交易日內升幅也都超過25%,

如果說,美元貶值會推升石油,黃金和有色金屬價格,那為什么航空股會在石油價格預期上漲的情況下也會有如此的表現呢?按道理講,石油價格上漲的預期會使投資者做出推斷,油價上漲會增加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這樣,航空股的股價應該大幅走低才對。

中資的航空股之所以在美聯儲減息后大幅上漲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美聯儲藏息對美元的長期走勢構成下行壓力,這樣未來人民幣升值的空間更大。從中國國航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財務報表看,兩家公司均有大量美元負債,而且這些負債大部分為長期負債,如果美元長期貶值,將有利于兩家公司財務成本的降低;雖然油價上漲對航空公司來講會構成成本壓力,但是人民幣相對美元在過去的近2年里升值近10%。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計算購買航油的成本要比以美元計價的成本低很多,另一原因中國國航還可以通過套期保值的操作也可以對沖一部分油價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的壓力。從以上兩個角度分析,中資航空股的上漲也是情理之中,而從中長期趨勢講,中國巨大的航空市場將使中國的兩大航空公司有更大的業務增長空間,這個才是最終推升股價的根本,

是否可以長期持有上述股票?

商品類股票能否持續上漲,主要看這些公司的利潤增長是否可持續,那么,就要看這些商品的供求關系,看這些商品的價格水平,美聯儲貨幣政策取向對全球大宗商品的供求關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如果美聯儲傾向于減患,商品價格會在美元貶值的預期下繼續走強,全球商品牛市得以延續,從而對這類股票起到提振作用,反之,如果美聯儲為應對由商品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威脅,而采取提升利率的做法,那么商品牛市最終會走向衰退,其相關股票也會走低。

如果美國經濟開始向衰退方向發展,那石油價格會在實際需求減弱預期的影響下趨向下跌,石油股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如果石油價格開始下跌,與石油互為兄弟的黃金也就不會像現在這般風光。因此石油,黃金,也包括有色金屬類股票,從長期來看,的確是要謹慎持有的,只能根據市場的變化情況做出對應的調整。

如果由于美國的經濟政策不明確,無法判斷美元的是否貶值,石油和黃金類股票的未來走勢把握不準,那么保險,航空類股票是否可以作為投資的選擇呢?可以明確說,無論是從恒生指數,還是從國企指數,紅籌股的成分股來看,在最近的3年里走勢最好的一類股票就是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相關度高的行業股票,例如保險中資航空股。

篇2

地處南非、東非及中非的中心地帶,被八個國家環抱著的贊比亞,因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受到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2007年2月,中國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一一“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由中贊兩國元首共同揭牌。迄今,涉及采礦、冶煉、化工等領域的10家中國企業入區協議投資總額已超過7億美元,目前完成投資額約4.2億美元。2009年2月,“贊比亞一中國經貿合作區盧薩卡分區”開工儀式又隆重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未來,以重點發展輕工機械、紡織服裝、家電制造和食品加工行業的盧薩卡分區,將被建設成為贊比亞的制造基地和商貿中心。

贊比亞總統班達在盧薩卡分區開工儀式上指出,“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建設,體現了贊中之間的深厚友誼,有利于增強投資者對贊比亞的信心。贊比亞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提供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積極支持合作區的開發建設,進一步深化贊中經貿合作。贊比亞歡迎更多的中國企業到贊比亞投資和參與合作區的開發建設。

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贊友好關系

據中國駐贊比亞大使李強民介紹,中贊兩國有著久遠的傳統友好合作關系,無論在贊比亞爭取獨立的斗爭年代,還是在兩國建交后的四十五年來,這種關系從未間斷過。贊比亞是南部非洲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又是1972年恢復我國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共同提案國之一。中國在贊獨立初期幫助克服經濟困難,援建了坦贊鐵路、紡織廠=還派遣了中國醫療隊,直到目前援建的政府辦公大樓,給予了贊比亞很大的經濟支持。中國被贊比亞人民稱為“可信賴的全天候朋友”。特別是近些年來,兩國高層領導的互訪,使中贊經貿合作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快速發展。2008年中贊雙邊貿易額超過8億美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其中,中國自贊比亞的進口5.45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目前中國已成為贊比亞第三大投資國,累計實際投資達3億美元,在贊比亞投資的中國企業有200余家。其中國有大型企業主要有:中國有色礦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農墾總公司、江蘇農墾有限公司、中國廣播電視總公司、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青島紡織總公司、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在贊注冊的中資企業主要有:新世紀鋼鐵有限公司、贊欽投資公司、天衡礦業有限公司、新紀元藥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銅礦采選、農業、畜牧業、養殖業、紡織業、炸藥和民用爆破器材生產、鋼鐵冶煉、鋼鐵加工及制藥等行業。另外,中國民營企業家在贊比亞還投資興辦了不少小型企業或商務機構,主要經營鋼鐵冶煉、木材加工、制磚、制水、貿易、醫療服務及餐飲服務業。目前,中國在贊投資企業普遍經營狀況良好。

李強民大使指出,贊比亞是目前非洲國家中投資貿易環境比較好的國家之一。中贊兩國經貿合作互補性強,投資潛力巨大。贊一中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在非洲建設的首個經貿合作區,是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的具體體現,對進一步密切中贊經貿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合作區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3500個,實現當地采購達3億美元。中國將繼續積極推動與贊比亞經貿關系的發展,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擴大對贊投資。

礦產資源豐富的贊比亞

在介紹贊比亞的投資優勢時,贊比亞商貿工部長穆塔蒂指出,贊比亞位于非洲的中心地帶,屬于兩個經濟群體,即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與東南非共同市場。贊比亞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處于一個戰略位置,被東南非與中非的八個國家環抱著。贊比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遼闊的農田,旅游資源,銅、鈷、鐵礦石、錳等豐富的礦產,翡翠、綠玉及紫水晶等寶石。此外,贊比亞還擁有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維多利亞大瀑布。同時,贊比亞在西方國家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正在推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實行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努力吸引外資,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通貨膨脹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匯率穩定。目前,贊比亞已成為外國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

有關專家指出,贊比亞資源豐富,政局穩定,社會治安良好,勞動力充裕,勞動力成本較低,是非洲少數幾個多年來既無內戰也無外戰的國家之一。作為欠發達國家,贊比亞得到了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經濟發展正處在新一輪起飛階段。其經濟發展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尤其是中贊兩國政府和人民有著長期的傳統友誼,贊比亞是我國對非關系的關鍵國家。雙方經濟具有互補性,經貿合作基礎牢固,并且已與我國簽署投資保護協定,是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最適宜的國家之一。

――礦產資源豐富。贊比亞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有金、銀、銅、鉆、鉛鋅、鐵、錳、鎳等金屬礦;磷、石墨、云母、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和祖母綠、黃寶石、紫金石、海寶藍、孔雀石、石榴石等寶石礦。其中銅、鈷、鐵、煤和寶石等儲量尤其豐富。銅的儲量達9億萬噸,約占世界銅儲量的6%,素有“銅礦之國”的美稱;鈷的儲量約36萬噸,是世界上第二大鉆生產國。

――經濟基礎較好。贊比亞國內經濟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特別是采礦業比較發達,為其國家的支柱產業;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能夠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勞動力價格低,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近年來,贊比亞國民經濟一直保持平均4%以上的增長率。

――法律和政策環境健全。贊比亞經濟開放度較高,投資門檻較低,法律體系健全且政策連續性強。目前已頒布了投資法、發展署法案、稅法、公司法、商標法等保護和促進投資的相關法律。贊比亞鼓勵外國投資,外匯匯出自由,在鼓勵投資的領域內就市場準入、土地獲得、稅收減免、企業折舊、外匯使用等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市場前景廣闊。贊比亞及整個非洲是中國輕工產品銷售的最大、最好的市場,商機誘人。贊比亞乃至整個非洲缺乏輕工產品,特別是適合廣大非洲人消費的輕工產品。目前,我國許多輕工企業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且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而這些輕工產品在贊比亞乃至非洲仍有廣闊市場,產品適銷對路。同時,贊比亞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便利條件使其市場半徑可以輻射整個非洲乃至歐洲和北美國家。贊比亞是許多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南非洲共同體市場的成員,并且是“非洲發展機會法案”的收益國之一,出口美國的紡織或服裝商品享受優惠待遇。

專家同時指出,中國企業對贊比亞投資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風險,

如目前贊比亞通脹率高、貨幣貶值較嚴重,生產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工業配套能力弱,兩國運輸距離長,運費高,工作簽證麻煩等。我國有實力的企業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時,應根據自己的優勢,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市場,慎重選好合作伙伴和合作形式,趨利避害,努力開拓贊比亞市場,為進一步發展中贊經貿互利合作作出新的貢獻。

對外國投資的主要優惠政策

據了解,贊比亞實行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外國企業在贊比亞投資可根據具體情況享受稅收減免、提高固定資產折舊和出口加工區稅收豁免等優惠。其主要有:

――稅收減免。主要包括:企業新建或擴建所需的機器設備和零配件,免繳關稅和銷售稅;企業自建立之日起在7年內對股利相租用費免征稅收,前3年所得稅全部免征,后兩年減征75%;外國勞動力在7年內免征就業稅;企業可自行保留外匯收入并用于進行各種投資,也可以按協議匯率轉買給他人。企業自留外匯的比例,在頭3年內為100%,后2年內為60%,在此后投資許可證有效期內為50%。對農業的絕大部分資本貨物和機械設備免繳進口關稅,其他部分關稅為5-15%。有機、無機化工品、橡膠、塑料和鋼材等原材料免征關稅。出口企業可享受增值稅退稅待遇。對在農業地區投資的企業,在企業經營的頭五年,每年減免應繳所得稅的1/7。

――提高固定資產折舊。投資制造業的建筑物,開始使用的第一年,折舊率為10%,以后每年固定折舊率為5%。投資農場、制造業所購買的工具、機械設備和廠房等,開始使用的頭兩年,每年折舊率為50%。投資用于改善農場經營的資金,開始經營的頭五年,每年資本折扣為20%。投資農場平整清理土地投入資金可獲得100%的資本折扣。

――出口加工區稅收豁免。根據贊議會出口加工區法案,所有獲準在出口加工區內經營的公司,無論區域開發商還是企業,都可享受出口加工區法案規定的下列出口加工區稅收豁免權。包括:股息所得稅,利息所得稅,特許稅,原材料、機器、半成品資本貨物及服務進口稅,進口增值稅以及國產稅。但規定所生產的產品80%以上必須出口。

以礦產資源開發和農業為主的投資領域

專家指出,中贊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國在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中國企業應充分利用贊比亞農業、林業、礦業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裕且成本較低的優勢,抓住贊經濟發展正處于新一輪起飛階段的歷史機遇,加大在贊資源開發、農業和工程承包等領域投資合作力度。

――礦產資源開發。贊比亞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金、銀、銅、鈷、鉛、鋅、鐵、錳、鎳、磷、石墨和寶石等礦產資源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銅的儲量為9億萬噸,占世界總儲量基礎的6%,列世界各國第4位;鈷的儲量為36萬噸,占世界總儲量的9%,列世界各國第2位。由于其自身的資金、技術、設備、專業人才的缺失,目前贊比亞有很多礦產資源尚未進行大規模的開采。專家認為,中國礦產資源缺乏,尤其是銅礦資源較少且品位低,而經濟發展需要大量銅材,現每年平均需從國外進口數十萬噸銅。中國參與開發贊比亞豐富的礦產資源,將產品返銷國內,既可彌補國內資源不足,又可進行技術設備出口,可謂一舉兩得。

――農業。贊比亞是農業國,農業資源在非洲得天獨厚。全國60%以上人口從事農業。國土面積的57%,即約4320萬公頃的土地適宜從事農業生產,其中3900萬公頃為中高產田。這些地區的年均降雨量為800-1000毫米,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人煙稀少,適于大面積種植多種農作物。但目前可耕地中只開發了約602萬公頃,約占可耕地面積的14%,而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還不到可耕地面積的6%,農業開發潛力十分巨大。由于農產品尚難以完全自給,近年來,贊比亞政府非常重視農業,將其作為與采礦業、旅游業并列的重點發展的行業,賦予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并在鐵路和公路等道路沿線設立了農業開發區。按照贊比亞政府的農業發展規劃,到2015年要實現90%以上人口的糧食安全,農業占外匯的收入要從目前的3-5%提高到10-20%,農業對GDP的貢獻率要從目前的18-20%提高到30%。目前贊政府非常歡迎和鼓勵外資投向其農業領域。尤其是贊比亞對加強與我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抱有強烈的愿望,希望我國投資于贊比亞的農場項目。贊比亞政府多次向中方提出,贊政府擬辟出其北方省一塊60-8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農業開發區供中國企業投資。專家認為,中國傳統農業技術非常適合贊比亞的農業發展狀況,而且在這里投資農業的回報率高達20%30%。中國公司赴贊投資開發農業,不僅可將生產的糧食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就地銷售或返銷到國內,同時還可開展農產品、食品加工業。另外,贊比亞是傳統農業國,對農業機械有較大需求,中國企業亦可利用此機會開拓中國農機、農用車輛在贊比亞的銷路,促進雙邊經貿的發展。目前,中國在贊比亞共有15家農場,擁有土地約1萬公頃。未來中贊兩國在農業開發領域的合作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林業。贊比亞國土面積7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45%,林業資源極其豐富,數十種具有開采價值,23種木材可供出口。其中包括龍血木、贊比亞柚木、非洲紅木、花梨木、玫瑰木、佛手木、硅木、黑木等。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進行采伐和加工,贊比亞急于尋求同外國合作,共同開發林業資源。中國有實力企業可以考慮在贊投資開伐森林,興建木材制品廠和造紙廠。

――旅游。贊比亞旅游資源豐富多彩。贊比亞地勢相對平坦,氣候溫和涼爽,平均海拔1200米,平均氣溫20度左右,年均降雨量約1000毫米。這里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環境、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鳥類、自然景觀、文化遺址和雕刻藝術等,具有濃厚的異國情調和非洲風情。加之這里民風純樸,熱情好客,治安良好,是旅游休閑的好地方。贊旅游設施比較差,沒有大型的高檔賓館。當地企業沒有能力搞賓館建設。贊政府希望外國公司到贊投資發展旅游業。

中贊經貿合作區投資機遇眾多

除了上述投資領域外,專家認為,中國企業應積極關注目前已經啟動并正在加速建設中的贊比亞一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眾多投資機遇。據專家介紹,贊比亞一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是我國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2007年2月由中贊兩國元首共同為其揭牌。按照規劃,合作區規劃面積為11.5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總投資17億元,將以有色金屬工業為主導,帶動相關延伸產業、配套服務業,拓展服裝、食品、家電等產業,最終建設成為投資環境優良、具有示范效應的國際性綜合園區。目前,合作區內共有10多家企業入駐,協議投資總額超過7億美元,

篇3

    關鍵詞: 中國工業,高增長,重化工業,制造業

    構成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的增長速度往往存在差異,有的行業增長速度較快,有的行業增長緩慢,還有的行業則處于衰退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接近10%的增長速度,這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長行業(主要是工業行業)對經濟的推動,這些高增長行業的增長速度往往達到20%甚至30%。高增長行業的有無、多寡和增長情況不僅關系到一國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與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因此對高增長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工業整體與分行業增長情況

    利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數(1978年=100)計算了工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從圖一可以看到,工業增長速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波動較大,雖然1978~1990年間,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高于GDP0.7個百分點,但1981~1984年以及1990年的增長速度低于GDP的增速,從1995年、1996年以來工業的增長速度才變得比較穩定。1978~2005年間,GDP年均增長速度為9.6%,工業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1.5%,高于GDP近2個百分點。

    圖1:1979-2005年工業的增長速度

    中國工業整體上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批高增長工業行業的推動。計算各工業行業的增長速度應使用全口徑的可比價格工業增加值數據,但是工業行業的統計口徑并非全部工業企業,在1998年之前(不包括1998年)為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1998年以后為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此外,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產業分類標準進行過三次調整,獲得工業分行業的可比價格數據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分1993~1998年、1999~2005年兩個時間段,利用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或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數據,近似地對各工業行業的增長速度進行計算,并忽略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從客觀的方面來看,時間段的劃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從1993年開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式確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持續快速增長的階段;而1998年開始,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各行業可比價格工業增加值的具體計算方法如下:根據當年價格的工業總產值和1990年可比價格的工業總產值計算出工業各行業各年的價格指數,根據計算得到的價格指數與工業各行業的當年價格工業增加值,計算出工業各行業1990年可比價格的工業增加值,再根據1990年可比價格增加值數據計算出工業各行業在某時間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工業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情況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到,1993~1997年間增長最快的為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8.1%;其次為造紙及紙制品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1998~2005年間增長最快的是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5.6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家具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食品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的年均增長速度也超過20%。

    表1:1993-1997年及1998-2005年工業各行業年均增長率

    二、高增長行業的特征

    我國工業高增長行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高增長行業的轉變

    與1993~1997年相比,1998~2005年的工業高增長行業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是高增長行業的增長速度加快。1998~2005年間,絕大多數工業行業的增長速度超過10%,高增長行業的增長速度多在20%以上;而1993~1997年間,許多工業行業的增長速度在10%以下,大多數高增長行業的增長速度略高于10%。二是重化工業增長速度加快。1993~1997年,重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雖然高于輕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但二者差距不大。1998~2005年,重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均增長速度超過輕工業近5個百分點。與1993~1997年相比,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成為新的高增長行業,而飲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退出了高增長行業之列。

    (二)高增長行業的帶動和制約作用

    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技術經濟聯系。一般說來,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部門對社會生產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而感應度系數較大的產業部門對經濟發展起著較大的制約作用。從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兩個維度對高增長行業進行劃分。由于目前國內的投入產出表每五年公布一回,最近的兩份投入產出表分別是1997年和2002年的,而行業增長率數據是1993~1997年和1998~2005年兩個時間段,用1993~1997年的增長率數據近似地衡量1997年前后的行業增長情況,為了更接近2002年的增長情況,重新計算了2000~2005年的行業增長率。2000~2005年以及1993~1997年的高增長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如圖二、圖三所示。

    圖2:2000-2005年高增長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圖3:1993-1997年高增長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從圖二、圖三中可以看到,無論是1993~1997年還是2000~2005年的高增長行業,絕大部分都具有較高的影響力系數,對其他產業有較大的帶動作用,同時大多數高增長行業的感應度系數也較大。與1993~1997年相比,2000~2005年影響力系數較大的高增長行業數量有較大增加,同時高增長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都有所提高。這些特征變化表現出我國帶動經濟增長的部門向裝備工業、重化工業轉型的趨勢,并且高增長行業的帶動力在提高。

    (三)高增長行業"成群"增長的特征

    我國的高增長行業表現出"成群"增長的特征。通過前述分析可以發現,我國1998年以來的高增長行業主要集中在食品、皮革、木材、家具、造紙、醫藥、金屬冶煉加工、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電氣、電子、儀器儀表、煤氣生產、郵電通信、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等部門。這些行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的行業,包括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第二類是帶有重化工業特征的行業,包括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這類產業的高速增長明顯帶動了我國重工業比重的提高,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重新"重工業化"的特征。重化產業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原材料工業,包括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等;加工工業,包括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等行業。第三類是能夠體現我國資源稟賦或者說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主要包括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RCA指數顯示這些行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三、高增長行業的增長動力

    20世紀末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城鎮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成為推動與改善人民生活有關的行業以及相應的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低成本的制造優勢促進了與出口有關產業的高速增長。

    第一,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力。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是影響產業增長速度從而產業結構變動的決定性因素。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后,社會消費結構將會由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以2000年不變價格美元計算,1990年我國人均GDP為392美元,2001年達到1021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關,2006年進一步增加到1595美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的需求提高,自行車、收錄機等千元級消費品讓位于電視、空調、電腦等萬元級商品,汽車、住房等10萬元級商品逐步進入家庭,從而推動與改善消費者生活的食品、家具、醫療、房地產、交通運輸設備、電器電子等行業的高速增長。

    第二,城鎮化水平提高的推動力。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從改革開放之初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6年的43.90%,特別是1996年以來,我國城市化率加快,城鎮人口比重以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提高。由于城鎮化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人們對住房要求的提高,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快速增長,從而帶動房地產產業的發展,并帶動鋼鐵、化工、機械等相關行業的高速增長。

    第三,低成本制造的國際競爭力。豐富、素質較高而且廉價的勞動力、較低的交易成本、完善的工業配套體系,不但使我國本土企業獲得低成本優勢,而且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制造環節轉移到我國,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制造平臺。而"中國制造"能夠將我國的勞動力優勢與重化工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不但順應了發達國家重化工業轉移的趨勢,也有利于繼續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從而推動了出口導向行業的快速增長。1998~2006年間,我國鋼鐵出口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3.2%,機械和運輸設備(包括辦公和通信設備、汽車產品等)出口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1.8%。而鋼鐵、機械和運輸設備業恰恰是我國高增長的產業領域之一,機械和運輸設備業也是外商直接投資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

    第四,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投資力度加大也是部分行業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原材料工業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加工工業的高速增長所帶動的。生活資料、加工工業以及住宅產業的增長帶動了對礦產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導致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上游原材料行業普遍短缺,價格水平上漲較快。從圖四可以看到,2001年以來,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和生活資料工業的價格有不斷拉大的趨勢。采掘、原材料的價格提升帶動對鋼鐵、冶金、建材等領域的投資不斷增長,迅速推動這些產業的產能擴張和增加值的提高。

    圖4:1991-2005年工業品出廠價格分類指數

    四、工業高增長行業的影響

    工業高增長行業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高增長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取決于該行業的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兩方面因素。從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的增長速度超過全部工業增長速度,1993~1997年和1998~2003年重工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7.91%和66.32%(見表2)。從具體的產業來看,1993~1997年增長速度超過全部工業增長速度的行業有15個,這些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61%;1998~2005年增長速度超過全部工業增長速度的行業增加到16個,由于這一時期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通用機械設備制造等經濟規模較大的行業成為高增長行業,而且高增長行業的增長速度加快,高增長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19%。

    表2:高增長工業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

    (二)高增長行業對經濟結構的影響

    產業結構變化是行業增長速度差異的結果,高增長行業的增長必然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見表3)。1993~1997年高增長行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等行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的快速提高,特別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從3.91%提高到7.41%。1998~2005年的高增長行業的快速增長帶動了醫藥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普通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的快速提高,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進一步從1998年的10.01%提高到16.00%。

    表3:工業行業結構變化

    五、從高增長行業的國際比較看"重工業化道路"之爭

    1998年以來,我國出現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即"重新重工業化"的現象,1999~2005年,重工業在工業增加值構成中的比重從61%上升到69%。圍繞我國需要不需要經過重化工業階段或者說是否可以跳過重化工業階段這一問題國內學術界進行了討論。以吳敬璉為代表的一些國內學者認為,由于發展重化工業會引起土地不足、環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水資源不足等問題,我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鼓勵創新、大力發展服務業,而不是過分依賴制造業尤其是重化工制造業。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發展重化工業是滿足國內需求和發揮比較優勢的要求,制造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陽。

    在此,通過國際比較從各國高增長行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表4可以看到,雖然美國、日本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的制造業增長率大多數時期低于服務業增長速度,但是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美國在1980~1985年、1990~2003年間的制造業年均增長速度快于服務業,日本在1980~1990年、1995~2000年間的制造業年均增長速度快于服務業,而韓國自1970年以來的制造業年均增速均快于服務業。以往一些人認為,發達國家由于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因此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一般要慢于服務業的增長速度。雖然美國、日本早已實現工業化并步入后工業化時代,韓國已經實現工業化,但事實上這些國家的制造業并未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相反,在某些時間段內,這些國家的制造業呈現出比服務業以及GDP增速要高許多的增長速度。

    表4:制造業與服務業增長速度的國際比較

篇4

【關鍵詞】 外商直接投資 環境保護 污染密集型產業

一、前言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迅猛發展。2002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527.43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當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國家。研究表明,FDI在資金積累、技術引進與創新、勞動就業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隨著全球范圍內環境保護浪潮的興起,國際直接投資與環境保護問題正日益得到國際社會、各國政府以及人民的關注,成為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鑒于我國引進FDI的快速發展和愈為突出的環境問題,本文對進入我國的FDI與環境的關系做出了探討。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與污染行業轉移問題,國外理論界有一個著名的假說――“污染避難所”的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于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非常嚴格而導致跨國公司成本上升,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考慮,跨國公司可能會把污染產品的生產活動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而資本也隨之由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Long and Siebert(1991)建立了一個包含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和一種產品的模型,來分析政府征收污染稅對資本流動的影響。污染稅的征收,降低了從事污染產品生產活動的企業的資本收益率,在利益驅動下,資本開始流向國外,直至兩國資本收益率實現均等化為止。

Oates and Schwab(1998)建立的包括N個國家、三種要素(可自由流動的資本、不可流動的勞動和環境)以及一個非貿易品的模型,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然而,在實證研究方面,卻很少有證據能夠證明“污染避難所”假說。

曾凡銀等(2004)認為:環境標準的變化使企業生產的外部成本發生變化,由此引起總成本梯度數量的變化,進而影響企業利潤最大化。由于發展中國家環境標準相對較低,內在化的外部成本的增長率較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利潤的增長率較高;相反,發達國家環境標準相對較高,外部成本的增長率較大,利潤的增長率較小,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會將污染產業轉移到環境規則較低的國家或地區。

直接研究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環境問題的研究文獻不是很多。He Jie(2006)意識到了環境污染,FDI和三種決定污染排放量的經濟因素的復雜性并建立了一個FDI和污染排放量之間的同步模型,運用了我國29個省份的SO2排放量的面板數據通過從FDI進入到其產生污染排放物進行動態回歸分析。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總資產每增加1%,SO2的排放量將增加0.098%。研究同時指出,盡管外商投資企業治理污染的效率相對較高,但是我國近年來愈加嚴格的關于環境保護規制的法規卻非常有限的限制了FDI的涌入。

關于廢氣排放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文獻還有,沙文兵,石濤(2005)基于中國30個省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數據,構建了一個經濟計量模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效應進行了測度。其計量結果表示,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就全國總體情況而言,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每增加1%,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加0.358%。

另外,楊海生等(2005)根據1990至2002年我國30個省(市、區)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和環境相關數據,從定性和定量角度探討貿易、外商投資對我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影響,認為貿易對我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沒有直接影響,而外商直接投資與污染物排放之間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得出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的結論。這也是本文作者基于學者們的研究想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二、FDI對我國環境的負面影響分析

下面,本文將從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的分布狀況以及FDI和污染密集型產品出口量之間的關系作出分析,以研究FDI對我國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

1、FDI在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分布情況

污染密集型產業(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 ,PIIs)一般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若不加以治理會直接或者間接產生大量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通常符合1989年《巴塞爾國際公約》規定的定義和特征)的那些產業,這些污染物對人類,動植物生命或者健康有害,促使環境惡化,影響生態質量。根據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定義,污染密集型產業(PIIs)在我國應包括:煤炭采選業;石油開采、加工、煉焦等石油化工;黑色金屬采礦業、冶煉;有色金屬采選、冶煉;某些非金屬礦采選業及部分非金屬礦物制品;食品加工業中的植物油加工業、制糖業;食品制造業中的發酵制品業、罐頭食品制造業、調味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中的酒精及飲料酒制造業;紡織印染業;制鞋業(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火力發電業等。

據對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的分析,在來華投資的312萬家外商投資企業中,投資于污染密集行業的多達16998家,工業總產值4153億元,從業人員295.5萬人,分別占全國工業企業相應總指標的0.23%,5.05%和2.01%,占三資工業企業相應指標的30%左右。投資于嚴重污染密集行業(如紡織印染、造紙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加工、煉焦等)的7487家,工業總產值1984億元,從業人員118.6萬人,分別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指標的0.10%、2.41%和0.81%,占三資工業企業相應指標的13%左右,占污染密集行業相應指標的40%以上。這表明污染密集行業,特別是高度污染密集行業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領域。

近年來,外資在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所占的份額進一步擴大。如表1所示,1996年以來,在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等十二個主要污染密集型行業中,外資工業企業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和總資產的份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造紙、石油加工及煉焦、非金屬礦物制品、化纖、橡膠、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等嚴重污染密集型行業,外資企業所占份額急劇上升。造紙及紙制品行業中,外資企業所占增加值份額從1996年的14.16%上升到2002年的33.21%,總資產份額也從20.99%上升到2004年的37.65%;石油加工及煉焦中,三資企業所占增加值份額從1996年的1.71%增至2002年的10.69%,總資產份額從1996年的4.76%上升到2004年的12.69%;其他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增幅也可從表1中窺見一斑。

以上對于FDI在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分布情況的分析,只是定性的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生態環境影響的初步證據。下面將運用定量的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對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負面影響進行測度。

2、FDI在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分布情況

我國目前尚沒有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污染排放量的統計數據。但是已經有許多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證明,FDI與我國的出口貿易額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污染密集型行業的貿易出口量又是與污染排放量緊密相關的,在污染治理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認為PIIs行業出口額與排污量是呈正比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考察FDI與污染密集型行業出口額與FDI的關系來分析FDI與我國污染排放量的關系。

在污染密集型行業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這四個行業中很多細分部門都屬于比較典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PIIs),同時,這四個行業也是FDI在華投資的主要行業。因此,本文選擇這四個PIIs行業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表2反映了這四個PIIs從1998年到2005年出口額的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6整理計算而得。)

為進一步研究FDI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將1998-2005年的FDI值與本文研究的四種PIIs出口貿易額列成表3。

繪制兩者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分別用線性、乘冪、指數趨勢擬合。

目前的比較有限的數據使得這三種擬合效果區別不大,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構造以下線性方程來擬合FDI量(F)和四種PIIs出口貿易額(T)的關系:

T=?琢+?茁F

對表3中的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見表4:

因此,關于FDI量(F)和四種PIIs出口貿易額(T)線性方程表達式為:

T=-6444.325+17.729F

并從其結果知顯著性分別為0.009和0.002,可以認為存在相關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吸收的FDI每增加1億美元,我國這四類含有眾多污染密集型產業(PIIs)產品的出口貿易額就增加17.729億美元。而這四類PIIs產品產量的不斷增加,在治污技術和設備不變的條件下,必將伴隨著更多的污染排放量。

由于缺乏FDI企業污染排放量和具體污染密集型細分PIIs出口額的數據,以上模型中僅僅將四個包含眾多PIIs行業的出口貿易額作為研究對象,因而得到的系數?茁有所偏大,這是本文研究得一個局限性所在。但該模型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治污技術和設備不變的情況下,吸收FDI使我國產生了更多的污染排放,使環境惡化。

三、結論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集中在污染密集型行業,這一點符合“污染避難所假說”,并且FDI與我國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額由正相關關系,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對我國工業污染上升的原因。必須認識到,FDI進入我國目的之一是想利用成本的差異,通過產業轉移追求財富最大化。而一旦考慮到環境問題,把FDI和人民的健康以及對高質量環境的需求聯系起來,FDI存在著諸多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正確深市FDI對我國環境等方面的實際影響,把握并引導外資的流入,為實現我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曾凡銀、郭羽誕:綠色壁壘與污染產業轉移成因及對策研究[J].財經研究,2004(4).

[2] 沙文兵、石濤:外商直接投資的環境效應[J].世界經濟研究,2006(6).

[3] 楊海生、賈佳:貿易、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3).

篇5

本文所采用的商品分類方法以《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標準為基礎。按1位數的標準國際貨物貿易分類,包括10大部門商品:第0部門——食品和活動物;第1部門——飲料和煙草;第2部門——非食物原料(不包括燃料);第3部門——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第4部門——動植物油脂和蠟;第5部門——未另列明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第6部門——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第7部門——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部門——雜項制品;第9部門——其他商品和交易。并依據各類商品占進出口的比重加以分析。

一、中國對非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10年間中國對非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不大。各部門商品占中國對非洲出口總額的比重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對非洲出口占比重較大的是第7、8和第6部門,此3部門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和占出口總額的80%以上,且呈現出上升趨勢。以下將逐一分析此3部門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一)第7部門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第7部門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所占比重由前幾年的第二位逐漸上升為第一位,至2010年達到37.6%。第7部門包括9類產品,其中第76類——電信、錄音及重放裝置和設備;第77類——電力機械、裝置、器械及其電器零件;第75類——辦公用機器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和第74類——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其零件出口所占比重較大。2010年此4類產品出口額占第7部門產品出口總額的87%,其中第76類產品所占比重最大,達到32%。第7部門產品基本上屬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份額逐步上升體現出中國對非貨物出口結構的合理之處。

(二)第8部門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第8部門產品——雜項制品出口所占比重由前幾年的第一位逐漸下降為第二位,由2001年的33.16%下降至2010年的31.32%,所占比重雖略有下降但仍在30%以上。第8部門產品包括5類產品,分別為預制建筑物、衛生、水道、供暖、照明設備及配件;家具及其零件;旅行用具;服裝和服飾用品;鞋類等。其中服裝服飾用品和鞋類2010年的出口額占到第8部門產品出口總額的67.77%。第8部門產品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較大有利吸納勞動力就業。

(三)第6部門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所占比重居第3位的是第6部門產品——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所占比重在20.25%與22.3%之間徘徊。第6部門包括9類產品,其中出口比重較大的主要是紡織紗(絲)、織物及有關產品;金屬制品;非金屬礦產品和橡膠產品等。此4類產品2010年出口額占第6部門產品出口總額的82%,其中紡織紗(絲)、織物及有關產品所占比重達到36.3%。此外,第63類——軟木及木材制品(家具除外)和第64類——紙、紙板、紙漿和紙制品此兩類產品2010年出口額占到第6部門產品出口總額的5.9%,比重不大但體現出出口產品結構的不合理之處。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對非洲出口的主要是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很小。工業制成品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且呈上升趨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也較大有利于吸納勞動力就業,這都體現出對非貨物出口結構的合理之處。占出口比重20%以上的第6部門產品主要為高資源消耗、低附加值產品,這一特點告訴我們對非出口產品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二、中國從非洲進口商品結構分析

10年間中國從非洲進口商品結構也表現出較為集中的特點,各部門商品所占比重詳見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進口產品占比重較大的主要是第2、6和第9部門,此3部門產品所占比重的和達到83%以上。以下將對第2和第6部門進口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一)第2部門產品進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第2部門產品,即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進口所占比重最大,且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29.72上升到2010年的43.25%,將近占進口總額的一半,10年間進口比重上升10多個百分點。此部門產品的進口可以較好地彌補我國的資源缺口,體現出我國從非洲進口產品結構的合理性。

(二)第6部門產品進口所占比重的發展變化情況

第6部門商品,即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所占比重有較大的波動,由2001年的25.54%較快上升至2003年的49.45%,后又逐漸下降至2010年的25.66%。第6部門產品包括9類產品,其中第68類——有色金屬、第67類——鋼鐵和第66類——非金屬礦產品此3類產品進口所占比重較大,2010年分別為51%、26%和21%,共占到第6部門產品進口總額的98%。其中,第67類產品2010年進口額中的93%為生鐵和鏡鐵,第66類產品2010年進口額的99.6%為珍珠和寶石。由此可見,第6部門產品的進口主要為彌補我國的資源缺口且進口品中主要為初加工、低附加值產品。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從非洲進口的主要是初級產品(占進口總額的40%以上)和一些工業制成品,工業制成品中主要為初加工、低附加值產品,說明我國從非洲進口的產品結構較為合理。

三、中國對非洲凈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為進一步看清中國對非洲進出口商品結構,有必要對各部門商品出口凈額的發展變化進行計算。近10年中國對非洲各部門商品凈出口情況如表3所示:

(一)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順差的商品

從表3可知,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順差的主要有第0、5、7和第8部門商品。其中順差額較大的商品為第7和第8部門。第7部門商品,即機械及運輸設備順差額在10年間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215.7增加到2010年的3,985百萬美元,10年間增長了17.5倍;第8部門商品,即雜項制品的凈出口額也呈現出較快的上升趨勢,凈出口額由2001年時的344.3上升至2010年的3,375百萬美元,10年間增長了8.8倍。此外,第5部門——未另列明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及第0部門——食品和活動物雖然順差數值較小但增長迅速,分別由2001年的1.4和8.2上升到2010年的481.4和113.8百萬美元,分別增長了342.9和12.9倍。由以上數據可知我國對非出口順差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

(二)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逆差的商品

由表3可知,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逆差的是第2、9、6、4、3和第1部門商品。其中逆差額較大的是第2、9和第6部門商品。第2部門商品——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逆差額最大且增長較快,由2001年的330.5增加到2010年的6355.8百萬美元,10年間增長了18倍多。第9部門商品——其他商品和交易逆差額也較大,由2001年的324增加到2010年的3400.1百萬美元,10年間增長了9倍多。第6部門商品——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逆差額居第三位但增長速度最快,由72.7增長到1603.7百萬美元,增長了21倍多。第3、4和第1部門商品逆差額較小。其中第3部門商品——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由2001年的順差26.2變化為2005年的逆差1.6,之后逆差額增長迅速,2007年逆差達到1004.3百萬美元,之后又有所下降,2010年逆差額為600.7百萬美元;第1部門商品由略有順差變化為略有逆差;第4部門商品一直表現為較小的逆差,逆差額在0.1和3.6百萬美元之間波動。由以上數據可知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逆差來源主要是原料等初級品和部分工業制成品。

四、結論及啟示

第一,中國對非洲出口產品結構。出口占比重較大的是第7、8和第6部門。其中第7部門產品基本上屬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份額逐步上升體現出中國對非貨物出口結構的合理之處。第8部門產品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較大符合我國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的國情。所占比重居第3位的第6部門產品主要為高資源消耗、低附加值產品,說明對非出口產品結構仍待進一步優化。第6部門中軟木及木材制品和紙、紙漿及紙制品兩類產品也有一定比例的出口,體現出對非出口產品結構的不合理之處。

第二,中國從非洲進口產品結構。進口占比重較大的主要是第2、6和第9部門。其中,第2部門產品進口所占比重最大;第6部門商品所占比重在20%以上。第6部門的進口品主要為未加工或初加工的礦產品。以上商品的進口有助于彌補我國的資源缺口,體現出我國從非洲進口產品結構的合理性。

第三,中國對非洲凈出口產品結構。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順差的有第0、5、7和第8部門商品,其中順差額較大的為第7和第8部門。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凈出口為逆差的是第2、9、6、4、3和第1部門商品,其中逆差額較大的是第2、9和第6部門。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逆差來源主要是原料等初級品和部分工業制成品,出口順差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

通過上述對中非貨物貿易的出口、進口、凈出口產品結構及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對非洲貨物貿易進口產品結構較為合理,有助于彌補我國資源缺口及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出口產品結構基本合理,高技術含量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重較大,有利于我國高技術含量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開拓和勞動力的就業,但也顯示出有待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及一些不合理之處。總的來說,通過對中非貨物貿易進出口產品結構的分析,顯示出中非貨物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主要是由雙方資源稟賦的差異決定的,這也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內中非貨物貿易仍然會以互補性為主。因此,對于中非貨物貿易,我國應本著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原則進一步加大自由貿易的力度,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破除對非貿易的障礙,以更好地獲得對外開放和貿易自由化的潛在利益和有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梁明. 基于中國、非洲全球貿易視角的研究[J].國際商務,2011(5).

[2]梁明.2011年中非貿易現狀及展望[J].國際經濟合作,2011(9).

[3]張海森,謝杰.中國-非洲農產品貿易的決定因素與潛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3).

[4]劉林青,周潞.非洲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與中國貿易互補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4).

篇6

與此同時,建筑鋼材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薄板材價格繼續高位攀升,將使中國生產資料市場包括電力、煤炭、運輸、勞動力和下游企業的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加劇經濟和企業經營的波動,同時也勢必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

但隨著國際鐵礦業的快速發展,供需矛盾幾年內可以得到緩解。從鐵礦石資源上看,全球鐵礦資源豐富,足以滿足未來鋼鐵產量的增長。而且近年來鐵礦山企業也加大了投資和開采力度,預計2005年全球鐵礦石貿易量將增加5500萬噸,供需緊張狀況到2005年底會得到緩解。

隨著世界特別是中國鋼鐵產能的大幅度增長,對鐵礦石需求進一步擴大,導致世界鐵礦石供應偏緊、價格上漲。2003年世界鐵礦石價格同比上漲了9%,2004年又上漲了18.6%,2005年鐵礦石價格將繼續大幅上漲達71.5%。鋼鐵行業及某些下游行業未來發展將受到鐵礦石等資源供給的考驗。

成本上升加速行業分化

總體上講,鐵礦石大約占鋼鐵企業總成本的30%左右,在鋼材價格等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進口鐵礦石離岸價格上漲70%將導致鋼鐵行業毛利率下降5.28個百分點。需說明的是,鋼鐵企業與鐵礦石生產商簽訂的合同是鐵礦石的離岸價格,鋼鐵企業所消費的鐵礦石到岸價格中還包括了海運費、增值稅和其他的倒運費。

此次進口鐵礦石離岸價格上漲71.5%,估計每噸價格上漲在16~20美元之間。以目前澳洲鐵礦石離岸價23美元/噸計算,每噸礦石的價格增加16.45美元。如按1.6噸礦折合1噸鐵粗略推算,國內鋼鐵企業每噸鋼鐵的生產成本因鐵礦石漲價將上升約200元人民幣左右。折合到鋼鐵企業消耗鐵礦石的成本份額來看,噸礦石上漲幅度在20%左右,噸鐵成本上漲了8~10%,噸材成本上漲了6%左右。當然,不同的鋼材品種,鐵礦石占噸材成本的比例是不同的。

我們的分析表明,鐵礦石漲價對行業中不同類別的公司產生的壓力不同。行業內部將因是否擁有外供礦的長期合同、自供礦比率以及產品結構的優劣而產生分化。

鋼鐵協會副會長羅冰生在分析2004年鋼鐵企業成本時指出: 2004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和生鐵制造成本與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6%,但進一步的分析表明, 自己有礦山資源和沒有礦山資源的企業情況大不相同。其中自有礦使用量在70%以上的企業,平均煉鋼生鐵制造成本只上升了29.87%;自有礦在30-70%的企業,上升了39.31%;而自有礦在30%以下的企業,則上升了51.67%。

很顯然,具有長期進口供貨合同以及產品附加值較高的公司,受影響的程度有限。首先,國內大型鋼鐵企業與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一般簽訂的都是長期的、大數量的合約,且有多種方式可獲取優惠。而且,國際鐵礦石商家針對的價格主要是指鐵礦石的離岸價,而中國鐵礦石進口總成本中有30~35%是國際海運費,因此海運費等是否上漲是決定鐵礦石成本的另一主要因素。其次,由于進口礦量大的企業恰恰又是產品結構中高端板材類產品多的公司,如寶鋼股份、武鋼股份等,由于其產品1-2年內在國內市場仍屬短缺類產品,加上整個國際市場價格高企,提價能力較強;而且相對于板材類價格高達5000-7000元/噸、又不斷上調的情況,200元左右的成本上漲顯得微不足道。

自給鐵礦石比例較大,占鐵礦石消費比例在70%-90%以上的鋼鐵企業,鐵礦石市場價格的上升對其影響也不大。如鞍鋼新軋、酒鋼宏興、鋼聯股份、新鋼釩等。比如使用國內鐵礦石比例達90%的新鋼釩,目前其母公司供應的鐵礦石價格還不到300元/噸,在鐵礦石市場價格高達900-950元/噸的情況下,無疑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

其他一些地方中小企業由于與國外礦山沒有形成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完全依靠市場供給,產品多為建筑類鋼材的企業,生產成本會大幅上升,且成本難以通過調價向下游行業轉移。有統計顯示,目前以螺紋鋼、線材為主的建筑用鋼材的生產成本已經達到3300元/噸,鋼坯的價格已經漲到3200元/噸。天津天鐵集團2月18日公布了鋼坯出廠價格,其中Q235普碳方坯出廠價格為3220元/噸,20MnSi螺紋鋼方坯出廠價格為3280元/噸。而北京地區高速線材和16-25mm螺蚊鋼筋的市場價格分別為3580元/噸和3510元/噸,與鋼坯的差價僅在200-300元/噸左右,顯然200元左右的成本上升基本把企業利潤全部吃掉了。因此對以建筑鋼材為主的中小鋼鐵企業而言,如果銷售價格不能上漲的話將必然面臨虧損的困境。

面對鐵礦石等原材料漲價,不同的企業采取的策略不同。行業內將出現效益分化、強者恒強的局面,但企業大批倒閉的情況不會出現。擁有板材等高端產品的企業,借礦石漲價之機,必然會根據市場供需情況大幅調高鋼材價格,如寶鋼股份在鐵礦石宣布漲價次日,即宣布在1季度調價基礎上再度上調鋼材價格,平均上漲400元/噸,上漲幅度達到9%,不僅抵消了鐵礦石漲價造成的成本上升,而且利潤還大幅上升;武鋼股份也先后3次調高鋼材價格,特別是冷軋硅鋼片,4次調價后每噸價格上漲1萬多元,僅13萬噸產量的硅鋼片,就使武鋼股份凈利增長1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鐵礦石價格是一年一談,每年4月份開始執行。因此企業可根據鐵礦石上漲預期,提前購買并儲備部分鐵礦石,降低漲價帶來的風險。此外,鋼鐵企業還可以針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生產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即便是螺紋鋼等建筑用鋼企業,面對200元左右的漲價成本,也可通過降低自身能耗、節約成本等方式維持正常經營。因此,我們認為鐵礦石漲價造成鋼鐵企業大批倒閉的局面難以出現。

對下游行業影響各異

鐵礦石漲價如果到了非理性狀態,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的傷害。2004年石油漲價延緩世界經濟發展速度0.4個百分點,繼石油之后,鐵礦石和國際板材價格高位攀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正在擴大。在巴西,汽車、機械等10大相關行業商會聯邦政府,聲稱鐵礦石漲價如果達到90%,機械設備行業成本將增加17.46%,冶金行業成本將增加15%,對這些行業的發展將產生嚴重影響,要求政府干預國內鐵礦石的漲價狂潮。

受鐵礦石和鋼材漲價影響最大的行業是造船業、機械業、汽車、家電業、房地產業和輕工業等。這些行業是鋼材的主要消費群體,鋼材價格的提高無疑會增加這些行業的成本,而且由于這些行業目前競爭都比較激烈,其產品成本很難往下傳導,因此從整體上來說,鐵礦石漲價推動鋼價上漲,會削減這些行業的利潤空間,但影響程度各異(表1、2)。

家電行業是微利行業,轉嫁成本的能力較弱

鋼材價格約占家電行業可變成本的20-30%,在沒有轉嫁能力的條件下,若板材價格上漲6%,則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60%,毛利率下降1.6個百分點,凈利潤下降1.2個百分點。但如果家電價格能因此上調2%,能轉嫁一部分成本,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幅度縮小到20%。

工程機械是用鋼大戶,受鋼價上漲影響較大

鋼材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原料成本中所占比例較高,部分企業達到90%以上,平均在70%左右。如果鋼材成本上升10%,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100%以上,毛利率下降5.2個百分點,凈利潤下降3.5個百分點。

汽車行業正處于產銷下降階段,鋼價上漲更使其毛利下降

資料顯示,汽車所涉及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包括鋼鐵、有色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粘結劑、密封膠、涂料、紡織品和油品等等,其中按重量計,鋼板占到50%,各類鑄鐵件占到20-30%,鋁、銅等有色金屬等占到3-5%,工程塑料占到10-15%,輪胎、密封件等橡膠件占到5%左右,玻璃占到5%左右,紡織品等其他材料占到1-2%。由此可以看出,鋼材和生鐵等是汽車業最為主要的原材料。2005年國際鐵礦石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將直接導致國內鋼材價格的上揚,最終將進一步加大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的成本壓力。

但業內專家認為,一般估計2005年汽車用鋼材價格的漲幅將在10-15%之間,較之2004年略有提高。汽車行業是用鋼大戶,其中鋼板成本在整個汽車制造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對底盤生產商和其他一些零部件生產商的影響較大。平均來說,鋼材成本占原料成本的40-50%.在板材成本上升10%的情況下,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70%,毛利率下降2.9個百分點,凈利潤下降2個百分點。

造船業發展迅猛,但將被迫承受鋼材漲價的后果

造船業是中國大力發展的行業之一。在全球造船業中,韓國、日本和中國是最大的三家造船國,目前定單總量超過5000萬噸。中國的造船業2003年列世界第三,造船能力超過600萬噸,并以每年5%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據權威部門預測,未來10年,中國年均新船需求在700萬載重噸左右。

但整個造船業在2004年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原材料價格上漲。2003年底的時候國際市場船用鋼板價格平均在280-300美元/噸,2004年底就上漲了2.5倍以上達到750美元/噸,而從2004年底至今又上漲了十幾美元。國內市場2月18日6-8mm船用鋼板價格最高為上海地區的5580元/噸,最低在天津、武漢市場為5400元/噸,預期造船企業的成本壓力還將加大。

一般來說,造船企業鋼材成本約占總原料成本的20%。由于造船行業的生產特點是先訂長期合同后生產,這使造船企業難以將鋼材價格上漲及時轉嫁給用戶,面臨較大的成本上升壓力。例如江南重工,鋼材價格上漲3%,公司凈利潤就下降20%,鋼材價格上漲10%,凈利潤將下降70%。

集裝箱行業壟斷地位牢固,漲價2%即可抵消成本

鋼材成本約占集裝箱成本的40%,當板材漲價10%,行業凈利潤將下降42%,毛利率下降3.8個百分點,凈利潤下降3.2個百分點。但從成本轉嫁情況看,由于集裝箱行業基本是處于壟斷狀況,行業轉嫁成本的能力很強。尤其是近幾年,國際貿易活躍對集裝箱形成強勁需求,在行業壟斷的情況下,鋼價的提高幅度遠小于集裝箱漲價的幅度。如果鋼材成本上漲6%,集裝箱只需漲價2%,就基本能抵消成本上升的影響。因此,鋼材價格上漲對集裝箱行業影響不大。

房地產行業主要受地價影響,鋼材價格微不足道

在房地產行業中,成本主要來自地價,鋼材成本占房價的比例不到10%。如目前的房價平均每平米約4000元左右,而鋼材每平米用量僅150公斤左右,折合人民幣僅60元左右,影響甚微。如鋼材價格上漲10%,意味著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17%,此時毛利率下降0.7個百分點,凈利潤下降0.5個百分點,由于建筑用鋼市場供需基本平衡,價格上漲動力有限,鋼價向下轉移空間較大。

鐵礦石供需壓力2005年底逐漸趨于緩和,礦價將回落

從全球來看,鋼鐵產量增加有限,決定了對鐵礦石的需求增加也有限;另一方面,世界鐵礦資源豐富,目前供應緊張主要是由于現有的礦山產能不足造成的。隨著CVRD、力拓、BHP、南非庫博等世界主要鐵礦石出口公司的產能擴張計劃相繼實施,全球鐵礦石產量和供應能力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國內鐵礦石產量也在增長。因此,2005年鐵礦石供應緊張的局面將有所緩解,2006年后鐵礦石供需將基本趨于平衡(表3)。

但對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而言,大量進口鐵礦石是一項戰略性選擇。2005年-2010年,中國的鐵礦石消費需求仍呈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國內鐵礦石資源并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緊張,關鍵在于科學合理地利用。”中國礦業協會會長鄒健認為,在中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利用國際鐵礦資源很有必要。

未來中國鋼鐵工業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會逐步升高,而這種原料來源的戰略轉移將會導致中國鋼鐵工業布局發生相應改變。隨著國產與進口鐵礦石結構的改變,使企業之間生產成本的比較關系不斷發生變化。瀕臨沿海、運輸條件好的企業將不斷獲得原料優勢從而獲得成本優勢,而內地企業成本的壓力將不斷加大。雖然這種局面不會馬上到來,但從長遠發展看,沿海地區鋼鐵工業發展潛力將大于內地企業。

可以預計,再過十幾年,中國鋼鐵工業很可能發展成為由十幾個超大型鋼鐵企業所主導的行業,而這十幾個企業既具有相對穩定的全球原料供應體系,又具有相當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從多方面考慮,這種局面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健康發展將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為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鐵礦石進口采取自動登記制將整頓礦石貿易秩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和《貨物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自2005年3月1日起,對鐵礦石實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凡鐵礦石進口企業,須按《貨物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和有關規定,辦理自動進口許可手續。

篇7

從目前影響我國物價上漲的諸多因素分析,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CPI攀升的主要動力和原因;居住價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漲的重要原因,農村CPI漲幅高于同期城市漲幅,以及國際傳導成為推動本輪CPI上漲的新因素。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當前物價上漲。

目前,物價持續上漲已形成了對我國通脹壓力的一定影響。確實,糧食和豬肉等價格漲勢將持續、PPI中生活資料價格上漲、資源產品價格上調、居民收入增加刺激消費、居民通貨膨脹預期已形成、貨幣投放過快加大潛在通脹壓力及中國難以在全球性通脹傳導中獨善其身,這些影響因素都預示著未來CPI仍有上漲動力。

目前CPI上漲還屬于溫和性通貨膨脹,仍處于可控范圍。綜合考慮影響物價上漲的各方面因素,我們預計,全年CPI水平在4%左右,高于年初預定的3%的調控目標,也略高于2004年CPI全年增長3.9%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一改前兩年的平穩運行格局,出現逐月攀升的勢頭,5、6、7月份CPI上漲明顯加快。7月份,CPI同比上漲5.6%,漲幅比去年12月份高2.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4.6個百分點。1~7月,CPI累計同比上漲3.5%,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個百分點。

當前的物價上漲與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的加速上漲非常相似。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CPI曾經出現過一波持續上漲。其中,2004年6月~9月,CPI漲幅曾連續四個月持續徘徊在5%及以上的較高平臺。

那么與上一輪CPI上漲相比,當前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否更加嚴重,CPI加速上漲勢頭能否如上輪上漲一樣得到有效控制?

CPI持續上漲

本輪物價上漲與前一輪物價上漲之間,究竟有哪些相同之處或不同之處呢?我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予以分析,這對于我們認識當前及未來物價上漲趨勢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CPI攀升的主要動力和原因。在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的CPI上漲中,糧食價格上漲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是推動CPI漲幅上揚的主要原因。2004年1~9月,CPI累計上漲4.1%,食品價格上漲10.9%,其中糧食價格上漲28.4%。

與上一輪CPI上漲相同,食品價格繼續充當了目前CPI加速上漲的主力。但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食品價格上漲除了有糧食漲價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受肉、蛋價格的推動。

進入2006年11月,我國糧價再次出現突然上漲,漲幅由2006年10月的3.7%,迅速擴大到2007年1月份的6.9%。耐人尋味的是,此次糧食漲價發生在2004年~2006年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三年增產和庫存充足的背景下。在我國政府對糧食市場加強調控后,糧價自今年2月份開始回落。但緊接著,豬肉價格上漲接過了糧價上漲的接力棒。“五一”長假后,全國各地的豬肉價格開始飆升。豬肉價格的上漲不僅帶動了其他肉類價格上漲,還帶動了鮮蛋、油脂等相關食品價格的上漲。2007年7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4%,漲幅比去年同期高14.8個百分點。

第二,居住價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漲的重要原因。雖然高房價沒能直接統計進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價格通過影響CPI中的居住價格,對CPI上漲也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目前,CPI中居住類價格的變動,包括建房及裝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等與居住有關的項目。伴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在我國的CPI中,居住類權重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正逐漸上升,居住價格對CPI的影響在加大。當前居住類在CPI中的權重是13.2%,比2000年提高3.5個百分點。隨著2003年以來我國住房價格快速攀升,作為CPI類構成之一的居住價格也開始不斷上漲。居住價格當月同比漲幅在2004年10月份創下6.8%的近年新高后,開始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4%~5%的較高增長。今年7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4.4%,漲幅比去年同期低0.1個百分點。

從居住價格構成上看,除了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水、電及燃料價格等項目價格有所回落外,受高房價影響,與商品房價格密切相關的建房及裝修材料價格和租房價格漲幅仍保持升勢。

第三,在兩次物價上漲中,農村CPI漲幅均高于同期城市漲幅。2003年4月~2004年10月,農村CPI漲幅連續18個月超過城市,且漲幅差距在拉大。受政府調控影響,伴隨CPI漲幅回落,從2004年10月份起,農村與城市CPI漲幅均開始下降,且農村漲幅下降快于城市。自2005年底開始,農村CPI漲幅再次開始低于同期城市漲幅。

2006年底以來,在當前這一輪CPI持續上漲過程中,農村CPI漲幅再次超過同期城市漲幅。今年7月份,城市CPI上漲5.3%,農村CPI價格上漲6.3%。農村CPI漲幅高于同期城市漲幅說明,在兩次物價上漲過程中,農村居民受到的沖擊和影響要大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的過快上漲,不僅會抵消近年來國家為增加農民收入所采取的各項調控措施的實際效果,也會抵消農副產品漲價給農民帶來的增收效果。

第四,國際傳導成為推動本輪CPI上漲的新因素。當前的這一輪CPI上漲帶有明顯國際背景。前面我們提到,2006年底發生的糧價突然上漲是在我國國內連續三年糧食增產的背景下發生的。顯然,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的變化并非糧價突然上漲的主因。當我們將目光轉向國外時,可以發現,糧價上漲已成為全球現象。我國國內糧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例如,2006年,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點。世界銀行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國際玉米價格比去年夏天上漲75%,今年前4個月總體糧食價格上漲20%。

全球糧價上漲既有需求增加的原因,也有供給減少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向好,消費者收入增加,對食品的需求增加。除正常的食品需求外,近年來,由于原油價格高漲,導致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從而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在國際糧食需求快速增長的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干旱、洪澇、農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在減少著糧食產量,也影響著食品供給。正是供求兩方面的沖擊,造成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進而帶動我國國內的糧價上升。

第五,PPI與CPI增長格局發生變化。工業品出廠價格是生產者價格指數,反映的是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價格變化。由于生產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消費,按照價格運行的一般規律,生產流通過程中價格的變動會傳導到消費流通過程中,即PPI與CPI之間有一定的傳導關系。

在前一輪物價上漲,PPI領先于CPI上漲。PPI當月同比漲幅自2002年12月份由負轉正,并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從2003年1月份的2.4%不斷攀升到2004年10月份的8.4%。但在當前的物價上漲中,PPI與CPI的走勢出現一定背離。在CPI持續上漲的同時,PPI不漲反落。

從PPI構成來看,PPI包括生產資料價格與生活資料價格。造成目前PPI與CPI走勢背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PPI中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走低。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看,PPI尤其是其中的生產資料價格的走勢,主要受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以及國內投資品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基礎原材料價格,如原油、主要化工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屬等基本上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尤其是上游產品如原油、銅、鋁、鐵礦石等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產品價格,基本由國際供求形勢決定。2006年國際原油、有色金屬價格開始高位回落,國內前期投資形成的煤炭、鋼鐵等能源原材料行業產能也開始大量釋放。受此影響,生產資料價格也開始持續走低,并帶動PPI走低。

通脹壓力持續存在,物價上漲仍處可控范圍

當前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否會更加嚴重,CPI加速上漲勢頭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這一備受市場關注的問題。

第一,當前CPI上漲,是前期受抑制的通貨膨脹壓力再次釋放的結果。在對2003年~2004年CPI上漲的控制中,政府對調價項目的干預和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2004年4月底,國家發改委“關于嚴格控制出臺漲價項目的通知”,提出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出臺漲價項目的“兩條控制線”政策(即:當CPI漲幅月環比超過(含達到)1%或者同比累計上個月超過或達到4%時,應暫停出臺政府提價項目3個月)。在政府給物價上漲戴上“緊箍咒”后,CPI漲幅自2004年10月份開始不斷回落。

盡管前一輪物價上漲及時得到控制,但需要看到,在經濟運行中始終存在著隱蔽的通貨膨脹壓力。在政府“兩條控制線”的行政干預、強力控制之下,通脹壓力的釋放得到了控制,但通脹壓力并未從根本上消除。隨著CPI上漲初步得到控制,同時為及時疏導各地積累的價格矛盾,國家發改委于2005年7月又宣布暫停執行“兩條控制線”政策。自2005年下半年解除“兩條控制線”政策后,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再次釋放,CPI在經過一年多的慣性盤整后,于2006年底再次步入上升通道。

第二,糧食、豬肉等食品價格漲勢將持續較長時間。糧價是百價之王,糧價上漲往往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領頭羊”。在最近兩次CPI持續上漲中,糧價的重要性已經充分得到證實。

盡管短期糧食價格上漲得到控制,但從長期來看,糧食價格仍面臨較大的漲價壓力。需要看到,影響糧價屢次上漲的關鍵原因,是我國城市化的推進造成了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從而抑制了糧食的供給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的糧食需求水平卻呈剛性增長。糧食漲價的背后是解決農民增收,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要求。由于我國糧食供求持續處于“緊平衡”的狀態,另外,考慮到保證農民增收的問題,預計糧價將保持穩中有升的勢頭。

今年豬肉價格的上漲有三大原因,一是糧價尤其是玉米價格的上漲帶動豬飼料價格的上漲。二是去年豬肉價格過低打擊了農民養豬積極性。三是南方高熱病、藍耳病疫情導致生豬供應減少。在豬肉價格暴漲后,政府通過對生豬養殖的補貼鼓勵農民養豬,而高漲的豬肉價格也將提高農民的養豬積極性。但是,由于生豬生產受到母豬繁育時間的制約,從農民留養母豬到生產出仔豬再到肥育豬上市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豬價偏高和豬肉供應偏緊的局面,還將持續相當長時期。

糧食、肉禽蛋等農產品的需求將受到農村及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長的持續拉動。自2007年以來農村居民的消費價格漲幅持續高于城市居民。作為低端消費者,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在收入提高后將增加對糧食、肉禽蛋類等消費量,這將對糧食、肉禽蛋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產生持續的拉動作用。

第三,食品價格帶動PPI中生活資料價格上漲。在PPI向CPI的傳導中,PPI中的生活資料價格與CPI之間的傳導最為直接。作為CPI的上游價格,受生產資料價格走低的影響,PPI自2004年連續走低以來,反彈一直無力,兩年多時間以來一直持續在較低水平徘徊,但PPI有望在食品價格的上漲帶動下逐漸走出低谷。今年以來,PPI中生產資料價格和生活資料價格走勢相反,生產資料價格一直處于底部區域徘徊,并呈小幅持續走低趨勢,但生活資料價格在食品價格大漲的帶動下,一直持續走高。今年6月份,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5%,而去年同期為下降0.2%。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6.7%,而去年同期為下降0.4%。

第四,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政府很可能運用價格手段,上調資源產品價格。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但2006年全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今年一季度,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的形勢十分嚴峻。

為此,今年6月4日,國務院了《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確保節能降耗目標的實現。預計各地政府可能會陸續出臺水、電、油、氣等價格上調措施。各地政府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上調,特別是燃氣、水、電等相關產品及服務價格的上漲,會進一步影響到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第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穩中有升,需求對CPI上漲的拉動力在增強。考慮到去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大幅度提高工資,企業利潤大增促使雇主和職工收入增長加快,股票與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暴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今年需求拉動CPI上漲的壓力,可能要比前兩年略大一些。

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 %,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高于一季度1.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拉動居民消費增長加快。從歷年消費增長的規律看,二季度一般是我國的消費淡季,今年則不同,一季度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4.9%,進入二季度增速進一步加快,4、5、6月份增速分別提升至15.5%、15.9%和16%。

第六,居民通貨膨脹預期已經形成。按照預期通貨膨脹理論,無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貨膨脹,即使最初引起的通貨膨脹的原因消除了,它也會由于人們的預期而持續,甚至加劇。央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對下季度物價預期仍不樂觀,有超過半數(50.2%)的被調查者預計物價趨升,占比超上季度5.9個百分點,與50.8%的歷史最高值,僅差0.6個百分點。

第七,貨幣投放過快,使潛在的通脹壓力在加大。弗里德曼曾說過“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其含義是說,通貨膨脹的機理和傳導機制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量過大。2006年以來,與即期需求密切相關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不斷加快,為總體物價水平的上升提供了寬裕的貨幣環境,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今年7月末,M1同比增長20.94%,增幅比上年末高3.4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6個百分點。

第八,通脹壓力籠罩全球,國際傳導恐使中國難以獨善其身。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步伐加快,全球通脹壓力也在加大。2007年5月份,世界通貨膨脹水平上升至近7年來的最高水平,當月主要工業國家的平均通脹率達到2.8%,這主要是受到石油和食物高價格的影響。為此,各國央行行長及國際機構和投行的研究人員紛紛發出通脹預警。

前面我們分析,在當前的物價上漲中,CPI中的糧食價格上漲與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具有較強的國際傳導特征。預計國際市場石油和有色金屬等原材料產品以及糧食價格的走高,將會對國內相關產品價格形成一定的影響。

篇8

截至2008年底,寧波在8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892家境外企業和機構,其中,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發展較快,總體呈上升趨勢,投資額從最初的10萬美元到2008年的7190萬美元,增長速度非常快(見圖1)。民營企業是境外投資的主體,占80%,以獨資或合資新建資源加工廠為主,收購并購為輔,主要分布于非洲、東南亞,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歐。在開發投資的眾多資源中,礦產資源占80%,林業資源占6.7%,海洋資源占13.3%。礦產資源中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平分秋色,銅、鐵、鈷是開發投資重點。

但是,境外資源開發投資額與企業數在寧波市境外投資總量中占比較小。至2008年底,寧波僅有19家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總額11896.5萬美元,占寧波企業對外投資總額的1.93%,相對于其他投資類別,排名最后。從運營狀態上看,61%的企業能正常運營,其中13%的企業能持續盈利,48%的企業基本維持現狀。另外39%的企業或面臨倒閉,或出現利潤明顯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運營。

二、民營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一)資金制約

從寧波民營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的狀況看,之所以出現起步慢,無法投資大項目,或后續經營不佳的現象,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資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資額核準條件名亡實存,在源頭上制約著企業的對外投資規模。2006年以前,審批部門在核準投資額時執行“企業投資額不能超過凈資產一半”的規定。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取消了對外投資額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門操作不一,外匯管理部門審核企業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時仍按老辦法,如寧波興隆車業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資2000萬美元,但因凈資產不夠,只能投資800萬美元,最終錯失良機。

其二,融資渠道過窄,使企業投資后難以持續經營。目前,企業的官方貸款機構只有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兩家,重國有企業,輕民營企業,惜貸現象普遍存在。寧波華州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礦產后進入冶煉階段,東道國落后的經濟條件逼迫企業自行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基礎設施,而向中國進出口銀行申請的貸款始終未獲批準。只能將大部分股權(開采權)忍痛賣給投資商,大大影響公司發展。

其三,財政支持覆蓋面小,大多數企業難以獲得。目前,國家對“走出去”企業的財政支持包括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資金、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主要形式為前期補助或貸款貼息,但“僧多粥少”現象十分嚴重。如2007年全國有1000多家企業申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業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國有大型企業又擠占了民營企業的得款空間,寧波已連續數年未獲資金。當然,地方政府對這幾類支持基金也會同比配套,如寧波市級和區級財政就根據投資額的大小給予3—15萬元人民幣的補助,而這對企業而言是杯水車薪。

其四,外匯和稅收制度阻礙資金的有效運作。目前,外匯管理部門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寬了資本項下的用匯條件,取消了境外投資外匯風險審查和匯回利潤保證金制度等,但仍需對資金來源進行審查,自有外匯投資的仍需在外匯賬戶上存足對應金額外匯,對后續外匯投資和資金匯出仍需逐筆登記與核準等,依然阻礙著民營企業流動資金的有效動作。

對企業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稅收抵免等直接鼓勵措施,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等間接鼓勵措施涉及較少。這些政策雖然透明度高,但對于投資大、見效慢的資源類項目刺激效果有限,資產運營效率較低。

(二)行政制約

表現一,審批程序復雜。商務部在今年已出臺《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并將于5月1日實施,原第16號令《關于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同時廢止,該辦法大量下放核準權限,但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的第21號令《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仍在實行,對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做出的具體規定與商務部標準不一,造成同一個境外投資項目兩頭申報,效率低下。行政部門間的權力制約使投資項目越大越難成功。2008年,寧波合盛集團已被寧波外經貿局批準赴俄羅斯投資建廠,但因注冊資金過大(7000萬美元)至今仍壓在國家發改委,未獲批準。

表現二,審批材料多且隨意性大。行政部門隨意或變相增加核準所需材料的現象頻現,如對境外收購項目,需先備案(即先書面上報項目的基本情況)然后核準。

(三)人才制約

一是缺乏國際型的企業家。調研顯示,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動因之一是創辦人具備國際眼光或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但在后期管理、決策與運營中這種企業家精神的效應減弱,小富即安、國際化管理水平弱等民營企業家的軟肋開始顯現。

二是缺乏復合型的國際化操作人才。對外投資的復雜性和國際性需要大批通曉金融、外語、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和高素質的穩定員工,但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規模、財力和環境都無法吸引這些高素質人才,人才瓶頸從根本上制約了境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支持服務體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務體系缺位。調研顯示,民營企業獲取東道國的信息渠道單一,主要以進出口貿易、商務考察和國外親友介紹為主,缺少專業的信息與評估中介,企業由于獲取信息不暢導致投資失誤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對外直接投資保險機制不夠健全。目前,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國內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承保對象主要惠及國有企業,承保范圍僅涉及政治風險,即征收、匯兌限制、戰爭以及政府違約風險,未涉及海外市場風險。

當然,民營企業本身也存在問題,如內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國企業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政策建議

當前,“走出去”的主客觀條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應從戰略高度規劃、管理、指導和支持境外資源開發投資。

(一)提高認識,形成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戰略機制

投資境外資源開發是企業行為,更是國家的戰略行為。應發揮新聞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如開辟“走出去”專欄,定期宣傳“走出去”政策導向、成功典范和各國投資信息等建立對外投資的共識。應制定資源開發投資的遠期規劃,建立多元化資源合作與供應渠道,發揮外交為經濟服務的作用,構建長效的支持服務體系。

(二)深入改革審批管理體制。加快核準進程

一是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理順關系,歸口一個部門核準管理。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2004年),除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外,對不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建設項目,一律實行備案制,淘汰審批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真正落實企業投資自。

二是提高核準效率。放寬核準條件,徹底消除投資額與企業凈資產間的關聯;簡化手續,減少申報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堅決不要,不隨意增加材料;確立具體可量化的審批標準,對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簡度在部門間實現統一評價;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加快核準進程。

三是根據中國外匯儲備現狀,相應改革“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審查或先規定取消的時間限額,放寬境外企業利潤匯回等限制,簡化對外擔保的審批和履約核準手續,消除境外放款資格條件和資金來源的審查要求,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外匯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險、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稅收鼓勵政策

1充分運用金融創新,構建雙層三位的金融保險支持體系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險至關重要。中國應充分運用金融創新,嘗試構建國家與地方相結合,政府與企業、銀行相結合的雙層三位支持體系。

第一層,國家應增加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增加貸款額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合理擴展貸款貼息和保險的規模與范圍。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對民營企業不但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真正顯現支持效果。

第二層,作為地方政府應結合國情市情,通過金融創新構建政企銀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務資源篩選優質企業推薦給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并做好后期跟蹤服務,借銀行之力振興企業;銀行通過財團貸款或企業聯保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借政府之力降低風險。其次,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由銀行“出讓”部分貸款上浮利率的利潤和政府的一部分財政補貼組合,為銀行提供風險保障,同時彌補資源獲取型ODI周期長、見效慢等項目劣勢。第三,政策性金融機構實行項目貸款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簡化手續,提高服務水平。第四,降低保費,增加保險品種,拓展高風險國家(地區)的保險業務。

2完善稅收鼓勵政策。

結合新一輪稅制改革,制定獨立的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稅收鼓勵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優惠力度,增加設立虧損準備金、加速折舊等間接鼓勵措施。建立健全與資源豐富國家的稅收協調網絡,避免重復征稅。并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提高稅務機關的納稅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資促進機構為服務主體。形成服務體系

學習外商投資促進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資促進中心。設立“境外投資業務咨詢專窗”,將外經貿、海關、商檢、銀行等境外投資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門歸口咨詢,實行首問責任制,使企業在遇到困難時的第一時間得到服務,減少“關系”成本。

中心主要職能是:提供人才培訓與引進,成立人才服務中介;為企業提供境外投資項目的信息咨詢;提供經常性投資業務培訓;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內外投資活動,推動企業與外方的聯系;提供行業協會的辦公場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優勢。

(五)建立健全符合國際慣例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體系。包括最基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及配套的單行法,如《對外投資保險法》《對外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對外投資審核法》《對外投資外匯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對外收購法》,填補法律空白。

四、企業對策

一是采用多種措施,全程控制投資風險。投資前要注意了解投資國當地情況,尤其是人文風情、生活習慣、勞工政策等社會約定俗成的規定,盡最大可能地做好調研與評估工作。要正確選擇投資路徑,積極進入周邊亞太地區、中亞和俄羅斯市場,適當參與非洲市場,密切關注中東地區。可靈活開展商業運作模式,采用獨資、合資、兼并或收購等投資形式。投資后,通過增加當地員工的持股比例、采購當地原料配料、關心當地公益事業等本土化策略弱化投資風險。

二是國內外業務聯動,優化資源配置。調研顯示,國內外企業間業務聯動是經營成功的經驗之一。境外企業供應給國內穩定的資源、信息和生產管理經驗等,而后者為前者提供技術和設備、后勤保障、國內銷售渠道、資金和國內需求信息等,兩者相得益彰,使資源配置最優化。

當然,企業還應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多渠道融資、加強資本運營等方面增強企業競爭力,尤其是民營企業更應考慮建立戰略聯盟,形成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優勢。

篇9

北京市宣武區近日出臺政策,打破企業“法定代表人”必須是失業人員才能享受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的限定,將所有中小企業納入貼息范圍。政策規定,對失業人員自主創業或失業人員與他人合伙開辦小企業的,只要吸納一定數量的其他失業人員,都將得到小額擔保貸款的財政貼息。同時,區財政撥出專款擴大小額擔保貸款的貼息范圍,加大對失業人員創業和中小企業吸納失業人員的支持。擴大后的貼息范圍包括:一是失業人員開辦個體工商戶所經營的范圍未超出國家限定的貼息范圍,但又不便界定的項目,經區勞動保障部門審核批準后給予全額貼息。二是失業人員自主、合伙創辦小企業,企業招用本區失業人員達到3人以上、貸款額度在20萬元以內的,給予50%貼息。三是企業招用本區失業人員達到20人以上、貸款額度在50萬元以內的,給予100%貼息。

澳門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完成《修改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行政法規,中小企業可獲提供的信用保證額,由50%調升至70%,上限由不超過150萬元增至不超過350萬元。該項法規規定,有關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則維持不變,并簡化了申請程序,減少申請需要填寫內容。新法規完善評審機制,有過半數法定評審委員出席可作出決定,對申請作出審批。行政會發言人表示,特區政府修改計劃的目的是協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應對金融海嘯。特區政府十分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十分重視此項信用保證,如有需要,會透過法律的程序,將此項計劃的金額增至35億元。

福建

從福建省經貿委獲悉,福建省已經開展2009年電子商務重點項目和商貿企業配送中心建設專項項目申報工作。對年度電子商務重點示范項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每個項目平均獎勵30萬元;對商貿企業配送中心建設專項項目則采取無償獎勵的方式,重點扶持配送中心新建或改造項目,獎勵數額原則上不超過項目投資總額的10%,每個符合條件的新建或改造項目可獲得15萬~30萬元的補助。項目申請企業可先向所在地縣級經貿部門提出受理申請,并聯合當地財政部門向所在設區市經貿、財政部門報送。報電子商務重點項目的類型應為福建省產業集群、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或城鄉民生服務,能發揮行業、地區龍頭帶動作用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項目,特別是行業性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龍頭平臺、城市家政服務龍頭平臺。

甘肅

甘肅省出臺措施,選擇23戶重點工業企業,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確保重點工業企業發展速度、上繳稅金和項目投資額等三項指標明顯增長。同時,甘肅各市州、各縣市區也選擇本地重點工業企業給予支持,通過層層抓重點,推動全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甘肅省相關部門將利用財政貼息和銀行貸款等手段對重點工業企業篩選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有助于提高競爭力的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同時,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確保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盡早投產達產。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甘肅省將充分利用銀行貸款融資、企業債券等手段,每個季度組織一次重點工業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具體對接,著力支持重點工業企業發展。在重點工業企業及時提出流動資金和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后,各金融機構將優先保障重點工業企業資金需求。按照“三個確保”,即工業企業確保產品質量優良,確保價格優惠,確保服務優質的要求,甘肅有關部門組織項目業主單位和有關企業每月進行對接,逐項督促落實重大項目互保共建措施。

江西

從江西省政府獲悉,江西中小企業可申請無償資助和貸款貼息,單個項目最高可達300萬元。據悉,首批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輕工、紡織、電子信息行業中小企業的結構調整;中小企業為裝備制造、汽車、船舶、鋼鐵、有色金屬、石化行業企業生產配套產品的專業化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企業倉儲條件改造和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創業環境改造和增加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技術改造;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服務項目。

湖北

湖北省武漢市今年將把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集中“打包”,發行約2億元的信托理財產品,通過銷售給投資人籌集資金,為中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據悉,將篩選出一批優質的中小企業,通過擔保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作保,共同發行一種類似于大企業發行的企業債券。該產品期限兩年,企業年付息約7%,略高于同期銀行貸款5.4%的基準利率。此項信托產品最快今年夏天即可完成審批手續,在武漢地區銀行發售,發售后按企業融資申報額,把錢劃給企業,企業兩年后還錢。發行信托雖然使中小企業擺脫單一依賴銀行融資的渠道,但仍需企業提供擔保。此前,全國僅有杭州、合肥兩市發行過類似信托產品。

山東

為幫助貸款到期經努力籌集仍難按時償還的中小企業還舊貸新,防止資金鏈條斷裂,保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山東省榮成市政府設立1億元企業臨時還貸扶持資金。為管好用好扶持資金,確保資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榮成市政府同時制定了《中小企業臨時還貸扶持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對申報范圍及條件、扶持資金的額度和期限等作了界定。凡是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在榮成市登記納稅的企業皆可申報:2008年在榮成納稅總額超過100萬元;被國家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被省級認定為中小成長型企業;擁有省級以上名牌或著名商標、馳名商標;2008年出口創匯超過100萬美元;經市政府批準的其他企業。《辦法》還規定,符合申報要求的企業,應同時具備下列資格條件: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財務管理制度健全;經濟效益良好;會計信譽和納稅信用良好;經過貸款銀行確認,正在辦理還舊貸新手續,并出具符合續貸條件的證明。中小企業臨時還貸扶持資金原則上一次不超過1000萬元,扶持資金使用期限為1至10個工作日,10個工作日內還款不計利息。

篇10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四次通貨膨脹及湖南對外貿易情況分析

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歷的四次通貨膨脹概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次通貨膨脹分別為從1988年開始的延續到90年代初的嚴重通脹,其通脹率為18%;1993、1994年的嚴重通貨膨脹率最高達21.7%;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溫和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為3%左右 ;從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開始蔓延的通貨膨脹,通脹率為6%

2.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次通貨膨脹中湖南對外貿易的情況

在通貨膨脹的四個階段,湖南的對外貿易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湖南省的出口總額在通貨膨脹時期總體上是下降的趨勢。在通貨膨脹年份即四個通貨膨脹階段,出口總額都會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下降。

(2)湖南省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年份進口總額有明顯于其它年份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是由于我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使得國外商品的價格優勢和競爭力增強,當國外的商品相對于國內的商品具備這種優勢,進口商會選擇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那么進口總額就會會增加。

(3)湖南地區生產總值與外貿進口依存度在通貨膨脹階段呈同向趨勢。外貿進出口依存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進出動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依賴程度的經濟分析指標。從最終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的角度看,該指標還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外向程度。90年代以來,湖南省對外貿易得到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有所上升。雖然湖南有一定的貿易順差,但是作為一個內陸省份要發展經濟就要走上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隨著貿易順差的減小將給湖南的拉動型通貨膨脹帶來影響。

二 、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影響的機理分析

1.通貨膨脹通過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

從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看,前些年,我省對外商品出口連續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順差。主要是由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市場需求的增加。我省的主要進出口伙伴是美國,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和地區。這些活躍的市場與地區對對外貿易中拉動出口增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由于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我國的主要價格指數都處于偏高位運行,出口成本的增加導致了出口總額的下滑。

我國通貨膨脹具有結構性特征,即上游產品價格增幅較大,下游產品增幅較小。價格上漲趨勢向下游傳導時顯示出一定的阻礙效果。如今,湖南已經形成依靠出口為主導的工業化、高儲蓄率的貨幣、凈出口和固定投資拉動的通貨膨脹模式。湖南的進出口總額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下滑的趨勢較明顯。同時在一系列出口政策變化以及升值等影響下,有出口下降程度顯著。凈出口額的滑落的現象。固定投資比例的增加雖然并沒有使得湖南省的對外貿易嚴重的緊急衰退,但是固定投資的份額在不斷的增加,這表示著投資的持續增加將導致大量的產能過剩和不良貸款問題。短期內的投資過熱雖然會引發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更加趨于嚴重。

2.通貨膨脹通過成本傳導途徑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

成本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由于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并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目前國際油價已創新高,達104美元/桶。高油價進一步拉高了通貨膨脹預期。自2003年開始,全球經濟就處于一種擴張的態勢,流動性開始逐漸過于剩于,國際市場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也已出現了大幅上漲。湖南省進口貿易中的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產要素是國內無法自產而又必需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引起物價上漲,會對國內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將使得商品的出口價格上漲。對外貿易企業的勞動力的生活成本會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而要求更高的工資補貼。這對于外貿企業來說是一項較大的支出。特別是我省現在的出口一般是以制造業產品為主,勞動力的缺失會導致對外貿易的停頓.

三、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分析

1.通貨膨脹對湖南進出口總量的影響

(1)通貨膨脹對湖南出口總量的影響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出現通貨膨脹的1994年出口總額比上年出口總額減少了3.25億美元。而其他出現通貨膨脹的年份,雖然沒有直接的進出口額的下滑,但實際上卻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達到相應的進出口水平,這說明了通貨膨脹對出口相關的貿易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以2008年的通貨膨脹為例分析, 2008年湖南省的進出口總額是84.09億美元,而2010則下降到79.5億美元。下降了4.59億美元。我省主要的出口貿易方式是一般貿易,其對成本價格敏感;2008年的主要出口貿易行業是鋼材行業和有色金屬行業,這些行業成本受原材料等初始生產要素的價格影響大。

(2)通貨膨脹對湖南進口總量的影響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四次通貨膨脹所對應的年份結合表一來分析。

從四個通貨膨脹階段所對應的反映湖南省進口總額的圖3來看,四個柱狀圖基本成v字形態。這些數據反映的是通貨膨脹之后的年份進口水平低于通貨膨脹的時期。1988年1989年的湖南進口總額分別高于1990年0.6億美元和0.5億美元。1994年到1995年也高于通貨膨脹后的1996年1.12億和0.96億美元。2004年的數據顯示湖南的進口總額高于2006年的2008年的湖南省進口總額是41.61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湖南進口總額猛增了25.69億美元達到了67.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7.2%。這與之前未出現通貨膨脹的年份的進口緩慢態勢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國內的通貨膨脹使然。

2.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產品的影響

2008年到2010年的通貨膨脹時期,湖南省出口行業及所占比重都有一些變化,鋼材行業由2008年的占總出口額的22%下降到2010的所占比例的15%,未鍛造錳產品則是由2008年占湖南省的出口的5%到2010鮮少出口。雖然湖南省總的進出口額是增長的,但是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出口已不是拉動通貨膨脹、發展對外貿易的強勢增長點。

在進口的行業產品方面,機電產品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經過2008年以來的通貨膨脹形勢,機電產品的份額下降了5.91%,但是其他產品2008年到2010年的比重增加了20.61%,這說明在通貨膨脹的形勢下,進口產品的種類增加,進口份額逐漸趨于平衡。2008年占湖南進口產品第二位的鐵礦砂及其精礦到了2010年有鋼材產品所替代,鋼材產品2010年占進口比重的15.01%,其原因可總結為國際原材料和鐵礦石價格的上漲,進口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轉而進口鋼材成品更具有價格優勢。湖南進口產品中的高科技術產品的份額也有增加,增幅0.6%,這是由于進口高科技術產品由于中國物價的上漲具有了價格的競爭力會帶來進口額度的增加。

四 、當前通貨膨脹形勢下加快湖南對外貿易的應對策略

湖南經濟作為中國整體經濟的一部分,在當前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其影響是必然的,也是難已規避的,只有正視。積極探尋在國際經濟條件下的地區發展經濟的策略,盡量減少因通貨膨脹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1.加快湖南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通貨膨脹對對外貿易中的影響中有抑制出口的影響,只有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的產品才能較少的受到波及。湖南省的進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為主,出口行業所提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我省要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鼓勵和引導具有知識產權的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步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要應對通貨膨脹的風險,抓住機遇,擴展貿易空間。

2.完善出口措施減輕通貨膨脹對出口的抑制

通貨膨脹進一步優化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省內企業出口,鼓勵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降低出口風險。同時調整出口補貼的方向,將出口補貼的重點轉向產品價值鏈的研發環節,調整現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進省內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促使湖南省產業獲得動態的比較優勢。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建立與國際市場同步的價格體系和適應目前市場經濟運營環境的價格運行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協調與管理,避免因通貨膨脹而引發貿易摩擦,導致出口市場和效益的流失。要強化對外貿易中中介機構的功能,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應提高現有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外經貿管理部門及海關、外匯、保險、銀行、商檢等機構的網絡化建設。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研發項目給予各方面的協助。

3.加強國際經濟監測及預警

要應對通貨膨脹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是要加強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主要商品進出口數量與價格的監測及預警工作,充分發揮進出口對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調節的作用。我省以往的價格調控主要是局限于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以及進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對國內市場供求總量與結構平衡的作用重視不夠,以至于對外貿易沒有很好地起到調節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和平抑國內價格波動的作用。

4.控制物價建立價格調節機制

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對進出口商品的不利影響,需要建立一個物資儲備和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主要以控制國內市場價格為主,同時防止國際市場的突變,以期減少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并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應和需求進行調控。由于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通貨膨脹將影響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和價格穩定,會對湖南省內市場造成在沖擊。為了確保國家的經濟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食品,石油和其他重要的戰略物資,建立健全物資儲備基金制度和價格監管,以防止國際市場供求和市場價格在國內市場的變化引起的較大的影響。

5.加強金融對湖南外貿的服務和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