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1:48: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慢性心力衰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CHF

論文摘要:闡述了現代醫家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本病本虛標實,以陽氣虛衰為主,以瘀血水飲為標,虛實夾雜貫穿于發病始終;其治療以辨證分型論治為主,并結合臨床單方驗方、中成藥制劑等,臨床療效較好。今后的研究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臨床所稱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CHF是一種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滿足肌體代謝需要的疾病[1]。其發病率、死亡率、病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現已明確心室重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藥物治療CHF研究的熱點是心室重構。如何逆轉、延緩心室重構是目前CHF治療的主要目標,但僅處于初始階段。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迅猛進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斷涌現,確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一種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斷地從定義到方法學上進行規范化。[2]尋求相應的療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藥物,指導心衰治療,一直是新藥研究的方向。

1中醫古代文獻整理

古老的中醫文獻對心衰的描述早有記載。《素問·逆調論》云“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了陽氣虛衰,水氣射肺的征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指出脈診提示心衰以氣虛、瘀血為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與心衰有關的“支飲”與“心水”兩個疾病的概念,如《金匱要略·痰飲篇》云“膈間之飲,其人喘悶、心下痞堅,面色黎黑”,《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悸,其人陰腫”,指出陽虛水泛之征,并在傷寒論中創造性的提出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至今仍是治療心衰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指出心衰病因是氣虛痰飲。《傷寒明理論》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氣虛,二者痰飲”。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協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體強”,《醫參》中記載“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以及《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指出了心衰的臨床表現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的虛損,病位在心,并與肺、脾、腎的功能紊亂有關,與氣、血、水關系密切,[3]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心陽(氣)虛為本,水停血瘀為標。病機認為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盡管近年來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但仍各有側重。[4]。

2臨床應用概況

查看全文

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的影響

在近期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中,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2.9億人次,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數的40%以上[1]。慢性心力衰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主要發病人群是中老年患者[2],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運動耐力下降等[3]。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漸進性疾病,一方面,隨著病程進展,心功能指標變差;另一方面,隨著病程進展,死亡率逐漸升高[4]。據資料顯示,該疾病的病死率高達50%,5年生存率與癌癥相似,預后差,生活質量大大降低[5]。近年來,心臟康復方案護理干預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的指導,在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質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心臟康復方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旨在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敘述如下。

1資料、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90例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與90例觀察組(心臟康復方案護理干預)。所有納入本研究的病患均符合2005年修訂版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指南的標準,主要表現為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排除器官功能嚴重病變的患者及精神系統障礙患者。對照組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區間38~72歲,平均年齡為(56.80±6.10)歲;心功能分級:Ⅰ級(體力活動不受限制)12例,Ⅱ級(體力活動受輕度限制)64例,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制)14例;教育水平:18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8例高中文化,24例大專及以上;疾病類型:37例冠心病者,35例高血壓心臟病者,11例風濕性心臟病者,7例其他者。觀察組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區間36~70歲,平均年齡為(56.20±6.30)歲;心功能分級:Ⅰ級(體力活動不受限制)14例,Ⅱ級(體力活動受輕度限制)65例,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制)11例;教育水平:1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45例高中文化,29例大專及以上;疾病類型:35例冠心病者,32例高血壓心臟病者,14例風濕性心臟病者,9例其他者。該研究是在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及批準下完成,且取的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2組資料結果對比,P>0.05,可進行研究和對比。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簡單的入院宣教、藥物治療、飲食護理等。1.2.2觀察組實施心臟康復方案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的飲食要求、發病原因以及生活護理等方面,使患者意識到自我體質量控制和身體監測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學會心功能變化和發現體液潴留的方法[7]。(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實施交流,同時根據患者理解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交談,要求護理人員態度真摯、語氣溫和,給予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勵,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8]。(3)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日常飲食習慣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指導患者多進食低鹽、低脂、高蛋白食物,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少食高糖水果和食物;對于合并水腫患者,需控制鈉鹽的攝入量;對于平時排便不暢的患者,多進食高纖維食物,幫助排便,同時注意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心臟負擔過重[9]。(4)運動護理。按照心功能分級情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運動護理方案。遵守循序漸進原則,對于心功能分級為Ⅲ級的患者,需在護理人員的指導和監護下進行練習,如做扶持移步、站立等動作,每次10分鐘,每天3次;同時,還可指導并鼓勵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如坐立行走等,每次10分鐘,每天2次。對于心功能分級為Ⅱ級的患者,可以先進行室內步行活動,距離以500~1000m為宜,每天3次;之后進行上樓訓練,每次爬1~2層,每天2次。運動后需檢查患者的血壓、心率等指標,一旦出現異常需立即減少或停止運動[10]。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1個月。1.3觀察指標。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表評估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心理、體力、臨床癥狀及社會關系等項目,分數越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心功能指標—采用超聲檢測儀檢測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期末內徑(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LVEDD)、左心室收縮期末內徑(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左心室收縮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張期末容量(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volume,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等。1.4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評價生活質量評分。2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比較,P>0.05;干預后的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低于干預后的對照組,P<0.05,見表1。2.2評價心功能指標。2組患者干預前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比較,P>0.05;干預后的觀察組LVESV、LVEDV及LVEF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中醫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CHF

論文摘要:闡述了現代醫家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本病本虛標實,以陽氣虛衰為主,以瘀血水飲為標,虛實夾雜貫穿于發病始終;其治療以辨證分型論治為主,并結合臨床單方驗方、中成藥制劑等,臨床療效較好。今后的研究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臨床所稱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CHF是一種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滿足肌體代謝需要的疾病[1]。其發病率、死亡率、病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現已明確心室重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藥物治療CHF研究的熱點是心室重構。如何逆轉、延緩心室重構是目前CHF治療的主要目標,但僅處于初始階段。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迅猛進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斷涌現,確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一種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斷地從定義到方法學上進行規范化。[2]尋求相應的療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藥物,指導心衰治療,一直是新藥研究的方向。

1中醫古代文獻整理

古老的中醫文獻對心衰的描述早有記載。《素問·逆調論》云“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了陽氣虛衰,水氣射肺的征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指出脈診提示心衰以氣虛、瘀血為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與心衰有關的“支飲”與“心水”兩個疾病的概念,如《金匱要略·痰飲篇》云“膈間之飲,其人喘悶、心下痞堅,面色黎黑”,《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悸,其人陰腫”,指出陽虛水泛之征,并在傷寒論中創造性的提出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至今仍是治療心衰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指出心衰病因是氣虛痰飲。《傷寒明理論》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氣虛,二者痰飲”。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協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體強”,《醫參》中記載“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以及《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指出了心衰的臨床表現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的虛損,病位在心,并與肺、脾、腎的功能紊亂有關,與氣、血、水關系密切,[3]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心陽(氣)虛為本,水停血瘀為標。病機認為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盡管近年來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但仍各有側重。[4]。

2臨床應用概況

查看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中醫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醫;CHF

論文摘要:闡述了現代醫家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本病本虛標實,以陽氣虛衰為主,以瘀血水飲為標,虛實夾雜貫穿于發病始終;其治療以辨證分型論治為主,并結合臨床單方驗方、中成藥制劑等,臨床療效較好。今后的研究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并重。

慢性心力衰竭(CHF)通常指臨床所稱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CHF是一種心室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滿足肌體代謝需要的疾病[1]。其發病率、死亡率、病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和生活質量。現已明確心室重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發病機制,目前中西醫藥物治療CHF研究的熱點是心室重構。如何逆轉、延緩心室重構是目前CHF治療的主要目標,但僅處于初始階段。近年來,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的迅猛進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斷涌現,確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標志物已經成為一種迫切需求,目前正在不斷地從定義到方法學上進行規范化。[2]尋求相應的療效佳、副作用少的防治藥物,指導心衰治療,一直是新藥研究的方向。

1中醫古代文獻整理

古老的中醫文獻對心衰的描述早有記載。《素問·逆調論》云“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指出了陽氣虛衰,水氣射肺的征象。《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指出脈診提示心衰以氣虛、瘀血為病因。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與心衰有關的“支飲”與“心水”兩個疾病的概念,如《金匱要略·痰飲篇》云“膈間之飲,其人喘悶、心下痞堅,面色黎黑”,《金匱要略·水氣篇》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悸,其人陰腫”,指出陽虛水泛之征,并在傷寒論中創造性的提出真武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至今仍是治療心衰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云“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指出心衰病因是氣虛痰飲。《傷寒明理論》指出心悸之由,“一者氣虛,二者痰飲”。宋代趙佶《圣濟總錄·心臟門》中首提“心衰”病名,“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不足則胸腹協下與腰背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體強”,《醫參》中記載“主脈,爪甲不華,則心衰矣”以及《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則喘”,指出了心衰的臨床表現甚至病情猝然加重的可能。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諸氣皆屬于肺”、“脾主運化”、“腎者水臟,主津液”,中醫認為心衰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的虛損,病位在心,并與肺、脾、腎的功能紊亂有關,與氣、血、水關系密切,[3]歸屬于心悸、咳喘、水腫、積聚等范疇。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心陽(氣)虛為本,水停血瘀為標。病機認為是氣虛血瘀、陽虛水泛、陰虛生熱、聚濕成痰,從而出現心悸、短氣、喘息動則尤甚、不能平臥、少寐、尿少浮腫、腹脹納少、舌質淡或暗,苔薄白或黃膩。盡管近年來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但仍各有側重。[4]。

2臨床應用概況

查看全文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評價小劑量美托洛爾聯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療效。方法:CHF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治療組23例;對照組予洋地黃、利尿劑、硝酸甘油及卡托普利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服美托洛爾,療程均為1個月。結果:治療組9例顯效,12例有效,2例無效;對照組6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兩組總有效率比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結論:小劑量美托洛爾聯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療CHF療效較好、安全,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美托洛爾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心功能B

ObservingtheEffect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on23Case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captoprol,metoprololcombinednitroglcerinon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Method:AllcaseswithCHF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20cases)andtreatmentgroup(23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routivetreatmentsuchasusingdigitalis,diuretic,nitroglcerinandcaptoprilforonemonth.Whileinthetreatmentgrouponthebasisofroutinetherapyweregivenmetoprololadditionalforonemonth.Result:Thecaseswithobviouseffect,effective,inefficacyi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was9cases,6cases;12cases,9cases;2cases,5cases,respectively.There''''snoserioussideeffectinbothgroups,whilethere''''ssignificantdifferenceoftotaleffectiveratebetweenthem(P<0.05).Conclusion:It''''sgoodandsafetotreatCHFwithsmalldosageofmetoprolol,captoprilcombinednitroglcerin,andit''''sworthspreadinginprimaryhospital.

Keywords: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Metoprolol;Captopril;Nitroglcerin;Heartfunction

CHF是大多數心血管病的最終歸宿,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我院應用小劑量美托洛爾聯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治療CHF取得了較多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查看全文

運動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管理及心功能的影響。方法:納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6例CHF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3例。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及血漿腦鈉肽(BNP)、醛縮酶(ALD)水平。結果:比較兩組護理前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及BNP、ALD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左心射血分數(LVEF)、6min步行距離(6MWT)較高,N末端B型利鈉肽(NT-poBNP)較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BNP、ALD水平均較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能夠增強CHF患者心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情改善。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護士主導;自我管理;運動康復護理;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以及冠心病、高血壓者,具有高病發率和死亡率。該病目前難以治愈,以改善患者相關癥狀,延緩疾病進展為主要目的[1]。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易導致疾病反復,增加再住院率。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情改善。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評估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據此制定個性化計劃,旨在引導患者依賴自身行為能力促進病情改善,臨床應用愈發廣泛,運動康復護理針對性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制定運動訓練方案,對循序漸進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意義重大[2]。基于此,本研究以CHF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心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6例CHF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3例。對照組男38例,女35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43±2.1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Ⅲ級32例,Ⅳ級18例。觀察組男33例,女40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5.79±2.2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5例,Ⅲ級31例,Ⅳ級1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查看全文

心力衰竭臨床藥學效果觀察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開展非洛地平治療的臨床藥學效果。方法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8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非洛地平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的61.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心功能分級、LVEF、LVESD、LVEDD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開展非洛地平治療的臨床藥學效果較為理想,可明顯提升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改善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洛地平;臨床藥學效果

臨床較為多發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導致患者心功能下降及心力衰竭,可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應給予患者實施有效及時治療,避免患者死亡[1]。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非洛地平治療,可發揮重要作用,藥學效果較為理想,可對患者心功能起到有效改善作用,可對患者機體康復起到加快作用[2]。本組實驗納入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研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開展非洛地平治療的臨床藥學效果,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隨機選擇3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8例。實驗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0∶8;年齡55~85歲,中位年齡66.5歲;高血壓心臟病4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擴張型心臟病4例、肺源性心臟病4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7;年齡54~84歲,中位年齡66.0歲;高血壓心臟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擴張型心臟病5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引導其臥床休息,對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進行有效糾正,對其攝鹽量進行有效控制,為患者提供強心、擴血管等藥物治療,對患者抗感染治療進行有效加強,加強患者血壓控制。藥物選擇速尿40mg/次、1次/d,地高辛0.25mg/次、1次/d,卡托普利40mg/次,1次/d,用藥途徑均為口服,連續治療4周。1.2.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非洛地平治療,用藥途徑為口服,用藥劑量3mg/次,1次/d,連續治療4周。用藥期間對患者血壓水平進行監測,根據患者血壓高低對非洛地平劑量進行合理調整。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LVEF、LVESD、LVEDD。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癥狀顯著改善,心功能改善≥2級,為顯效;治療后癥狀改善,心功能改善≥1級,為有效;不滿足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醫藥防治心力衰竭的方式

【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發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心力衰竭在中醫屬“胸痹”“喘證”“水腫”“痰飲”等范疇。近年研究發現,中醫藥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西醫治療具有協同作用,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心功能、減輕心室重構。本文通過綜述近幾年中醫藥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分析中醫藥干預心力衰竭的機制及存在的問題,以此為深入研究中醫藥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優勢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醫藥;心力衰竭;機制;綜述

心力衰竭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據統計,至2030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將增加25%,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療支出將增加2倍[1]。因此,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及相關治療,對于降低心力衰竭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心力衰竭在中醫學屬“胸痹”“喘證”“水腫”“痰飲”等范疇。中醫藥防治心力衰竭有獨特而顯著的優勢,能夠改善心功能、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本文對近幾年中醫藥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現狀做簡要綜述。

1病名、病因、病機

根據傳統中醫對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癥狀、治法的描述,推測其與“心痹”“心水”“心脹”“水腫”“痰飲”“喘證”等病有相通之處。《素問·痹論篇》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靈樞經·脹論》云:“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又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云:“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論心病治法》提出“心臟麻痹”,曰:“心者,血脈循環之樞機也,心房一動則周身之脈一動,是以心機亢進,脈象即大而有力,或脈搏更甚數;心臟麻痹,脈象即細而無力,或脈搏更甚遲,是脈不得其平,大抵由心機亢進與心臟麻痹而來也。予以知心之病雖多端,實可分心機亢進、心臟麻痹為二大綱。”心力衰竭之病因,可分為外邪、飲食、情志、過勞等方面。如《素問·痹論篇》:“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外感風寒濕之邪,反復犯心,至心脈不通,發為心衰。《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素問·舉痛論篇》提出的“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說明過食肥甘厚味、思慮過度過勞皆可致心衰。心力衰竭的病機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初以各種原因導致心氣被耗,陽虛為氣虛之漸,久之則心陽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行漸緩則為血瘀,《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則生水濕,聚而生痰飲。故心力衰竭的病機以心氣虛、心陽虛等為基礎,血瘀為其核心環節,主要病理產物是水濕和痰飲。其病位在心,久之可累及其他臟腑如脾、腎、肺等。

2心力衰竭的辨證分型

查看全文

活血補氣湯聯合西藥治療心力衰竭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活血補氣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自擬活血補氣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每搏輸出量(strokevolum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及腦鈉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變化情況。結果:對照組有效率為83.33%,觀察組有效率為97.22%,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血清BNP、cTnI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SV、LVEF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SD、LVE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活血補氣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損傷。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活血補氣湯;中西醫結合療法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慢性心臟病變、心室長期負荷過重等綜合因素引起心肌功能與解剖結構的異常改變[1]。目前,臨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以改善呼吸困難等癥狀、抑制心肌重構、延長生存時間為主要治療目的[2]。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但不良反應較多。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采用辨證論治,能夠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變異性,具有獨特優勢,與西醫具有優勢互補性[3]。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機為血脈瘀阻、水濕內停、氣血虛虧,臨床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主要治療原則[4]。筆者采用自擬活血補氣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長垣市中醫醫院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50~74(62.47±5.33)歲;病程2~8(4.25±1.35)年。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50~75(62.55±5.75)歲;病程2~8(4.38±1.2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1.2.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5]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經心功能、血壓監測等方法確診。1.2.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心悸”“胸痹”氣虛血瘀證的診斷標準。主癥為胸脅疼痛、心悸氣短;次癥為脅下痞塊、四肢浮腫、面色晦暗、尿少腹脹,舌脈為舌苔白滑、脈沉細或澀遲。1.3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符合用藥指征,并能配合隨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1.4病例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障礙或血液循環功能異常者;過敏體質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急性、慢性疾病者。1.5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呋塞米片(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2021428),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依那普利鈉片(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83533),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螺內酯片(蘇州弘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2020050),每次20mg,每日1次,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活血補氣湯治療,具體藥物組成:黃芪20g,太子參20g,桃仁15g,丹參15g,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5g,白術10g,紅花10g,桂枝10g。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合理控制飲食,限制鈉鹽、高脂肪食物攝入,戒煙戒酒,保證睡眠。1.6觀察指標1.6.1心功能指標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每搏輸出量(strokevolum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變化情況。1.6.2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及腦鈉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變化情況。1.6.3中醫證候評分參照《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7]對胸脅疼痛、心悸氣短等主癥按照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分,對脅下痞塊、四肢浮腫、面色晦暗、尿少腹脹等次癥按照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計分。1.7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制定。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或者提升至正常水平;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心功能改善<1級或惡化。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1.8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中醫護理干預對心肺功能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心肺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在我院心血管內科進行診治的86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中醫護理干預的方法。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肺功能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內容評分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兩組間在左心室射血分數上、左心室舒張末期的內勁以及左心室后壁的厚度上指標上與護理前比都有顯著的提高(P<0.05)。經過治療后的MVV和FEV1/FVC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更為明顯(P<0.05)。結論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肺功能。

關鍵詞:中醫護理干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心肺功能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又被稱為肺心病,目前臨床上對其治療并沒有特效的方法,除了在積極治療胸肺等基礎疾病改善心功能外,采用綜合性的護理方法干預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其以護理整體觀念為原則,主要護理的內容包括了飲食護理、生活起居護理、情緒護理以及在運動養生方面,其目的是通過調節患者的氣血、疏通經脈等來提供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文研究中醫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心肺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進行診治的86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相關的診斷標準[2],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67.39±11.47)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34±1.38)年;原發疾病:支氣管哮喘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慢性支氣管炎10例,肺結核3例,支氣管擴張4例;心力衰竭分級:Ⅰ級16例,Ⅱ級20例,Ⅲ級7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66.92±12.45)歲;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83±1.72)年;原發疾病:支氣管哮喘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慢性支氣管炎9例,肺結核4例,支氣管擴張3例;心力衰竭分級:Ⅰ級17例,Ⅱ級19例,Ⅲ級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過我院的倫理審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辦法,其內容包括一般基礎護理、藥物護理、穿刺護理、飲食護理以及科學鍛煉方面[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的方法:(1)對于氣陰虧虛老年患者進行益氣養虛的護理,防止患者耗氣傷津,囑患者注意保暖,對病室的溫度調至溫暖。(2)對于痰濁堵塞的老年患者進行通陽泄濁,定時對病室通風,多食用一些化痰利濕的水果蔬菜,注意飲食清淡。(3)對于氣血瘀滯的老年患者給予通經活絡護理,囑患者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注意情緒的平穩,減少外界的刺激。(4)對于寒凝的患者給予驅寒活血的護理辦法,加強對患者的保暖。(5)多與老年患者進行交談,緩解老年人孤獨的心理狀態,讓家屬陪護,使老年患者保持心情愉悅。1.3觀察指標采用WHO制定的WHOQOL-100量表[3]來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采用西門子四維彩超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及左心室后壁厚度等功能;采用德國耶格肺功能儀(MS-IOS)檢測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和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