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2:48: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利用外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用外資弊端分析
一、國際收支失衡,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隨著外資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驟然加大,并使得經濟過熱,導致我國發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
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中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到2005年末,經常項目收支差額為160,818,311千美元,資本項目收支差額為62,963,916千美元,顯然,這種“雙順差”大量來自于外資的流入。這也使得國家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的大關。由于對資本項目進行管制,中央銀行為了買入外匯需要投入大量的本幣,構成了外匯占款,隨著外匯占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必然增多,使得廣義貨幣M2隨之擴張,截止到2006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33.19萬億元,為此,央行不得不用提高利率的辦法進行對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只要央行對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進行管制,通過這種途徑造成的貨幣擴張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會給我國造成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我國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需要多方努力。
另外,外資的大量涌入和高額的外匯儲備使得人民幣面臨前所未有的升值壓力,目前,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中間價已經突破了7.87的水平,進入了升值通道,只要我國依然保持較高的引資力度,這種外匯儲備急劇增加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緩解,在中長期內人民幣必然升值,這會對我國的出口企業造成較大損失,并有可能使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二、國民財富流失嚴重
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由于給予了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使得本應屬于我國的國民財富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如由于給予外資企業稅收的減免,這部分財富我國無法獲得,隨著外資企業在我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上升,這種流失速度會加劇,同時,一些外資企業往往采用提高進口設備的價格,降低出口產品價格的方法與政府進行博弈,導致賬面出現“假虧損”,而實際卻盈利的事實,這也使得我國的財富流向國外。目前在中國境內的40多萬家外企有60%賬面虧損,年虧損總額達1200億元。更讓人費解的是,這些外企置多年虧損于不顧,在虧損之后竟又接連追加投資。
農業利用外資趨勢與策略
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其發展進程與中國對外開放進程同步。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一直是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農業利用外資逐步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規模日益擴大,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09年中國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42873萬美元,比2008年增加23771萬美元,增長19.96%。外資在增加中國農業投入資本,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現階段中國農業利用外資過程中還存在諸如利用外資比例明顯不足,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區域分布顯著失衡等突出矛盾,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保證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因此,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紛紛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大幅減少對外投資。重新審視和思考中國農業利用外資中的突出矛盾和發展趨勢,采取多種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這不僅關系到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推進,更關乎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現狀及特點
1.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明顯不足、規模偏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將農業作為重點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之一,農業利用外資總量也基本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1]。2009年,中國共簽訂農業合同外資項目896個,實際使用金額達到142873萬美元,是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長達到10.21%(表1)。然而,與3大產業在GDP中的構成比例比較,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明顯不足。200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6%,同年第一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額為14.29億美元,僅占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52%,而第二、三產業則分別達到了53.24%和45.25%(表2)。2000—2009年,第一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僅為1.99%,而第二、三產業利用外資所占的比重則分別達到63.43%和34.58%(表3)。不難看出,與非農業部門相比,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較低。此外,目前中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規模普遍偏小,外方合作伙伴多是中小企業,跨國公司投資農業的比重仍然較低。2009年,外商投資的農業項目合同金額平均為159萬美元,而同期全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平均規模均超過400萬美元。
2.農業利用外資的項目范圍相對較窄從中國農業利用外資所涉及的范圍來看,其包括農林牧漁業的所有方面,但其中主要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投資農業內部(農林牧漁)生產環節的相對較少(表4)[2]。目前,中國在宏觀上僅對一些大型的種植業項目和涉及許可證、配額的項目有政策引導,而其他大部分的農業項目均由各地政府自行審批。由于農產品加工項目投資少、易經營、利潤高,加之政府政策寬松,審批較快,因此,外商投資中國農業的范圍主要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在中國農業的其他領域,如荒山荒地開發利用、農產品品種改良、農業生物制品生產、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上,由于具有前期投資大、回收期長、投資風險高、不易于經營管理等不利因素,導致這些領域不具有投資的吸引力,一般很難吸引外商投資。外資投向產業結構不合理,表明中國通過利用外資來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還未實現。
3.農業利用外資的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經歷了間接投資和直接投資兩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農用利用外資主要以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提供的小型無償援助項目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主要渠道是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吸收貸款。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外商在農業領域投資發展迅速,國外貸款或援助等間接投資方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則呈直線上升趨勢。“九五”期間中國農業利用外資額達到63.60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達到96%,比“八五”期間高出33%(表5)[3]。外商直接投資已經逐漸取代贈款和貸款,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渠道。
4.農業利用外資的地域分布顯著失衡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在區域分布上呈不平衡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東部地區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中部地區吸收國外貸款較多,而西部地區接受援助較多。這與中國總體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基本相同,帶有明顯的地區集聚效應,反映了中國經濟開放的格局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據統計,國外貸款和援助兩項,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42.23%、14.84%、41.93%[4];2007年,東部地區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為256093萬美元,占總額68.42%,中部地區金額為84250萬美元,占總額22.51%,而西部地區金額為33961萬美元,僅占9.07%。僅江蘇、廣東、山東3省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即占全國的48.52%,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不平衡性極為突出(表6)。
旅游業利用外資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利用外資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至1994年我國旅游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協議(合同額)約15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約70億美元。利用外資,彌補了我國旅游基礎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了先進的旅游接待設備和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方法,增強了我國旅游業的創匯能力,使我國游業在“軟件”和“硬件”建設上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在旅游業利用外資規模呈現跳躍性擴張的同時,其結構不合理,效益不佳的傾向也日漸明顯。因此,研究旅游業利用外資結構優化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
一、旅游業利用外資結構不盡合理
1.在產業結構上,外資過多投向賓館飯店業
旅游飯店業是我國利用外資比重最大的行業。“六五”和“七五”期間,國家引導下的飯店建設吸納外商直接投資協議累計80億元,占同期全國30%,如加上中方相應投放部分,估計合資合作飯店建設投資總額將超過130億美元。至1994年,全國利用外資新建、改造、擴建的飯店已達476座,客房10萬間。外資集中投向賓館飯店業,對有效緩解海外游客住宿難的問題,改善投資環境起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使旅游投資出現失衡現象,不利于旅游業的協調發展和利用外資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優化我國旅游產業結構。
2.在地區結構上,外資主要投向沿海及旅游熱點城市
我國吸收的外資在地區分布上呈不平衡之勢。得區位、政策、歷史、資金積累、地理之利的沿海地衛,利用其天然優勢,理所當然地成了吸引外資的熱土,利用外資頗具規模。同時,由于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壟斷性,使得中部和西部一些熱點城市如西安利用外資也呈蓬勃之勢,并進而推動了這些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而我國廣大的內陸沿邊地區及旅游溫冷城市,利用外資卻很少。
市利用外資量質思考
**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16個,同比增長56.39%;完成協議注冊外資20.56億美元,同比增長119.33%;注冊外資實際到賬上報數9.35億美元,同比增長187.57%,其中商務部確認數8.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9.32%,取得了連續3年利用外資倍增、2項指標獲全省第一、3項指標蘇北第一、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超過泰州列全省第8的佳績,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從**年全年運行情況來看,我市利用外資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
1、利用外資實現歷史性跨越,主要指標實現較大突破。全市協議注冊外資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實現近年來的首次雙雙倍增,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3.73和54.5個百分點,協議注冊外資首次突破20億美元,達20.56億美元。
2、年初利用外資開局較好,為全年工作打好基礎。一季度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04億美元,同比增長119.21%,協議注冊外資3.3億美元,同比增長53.24%,為全年利用外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外商企業投資信心增強,增資項目遠遠高于往年。
4、打造韓資密集區工作穩步推進,招引韓資初見成效。**年共新批韓資項目50個,同比增長61.29%;注冊韓資實際到賬1.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8%,分別占全市總額的12.08%、7.46%和17.32%。
論述利用外資弊端
摘要:中國的引進外資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產生了很多弊端。本文從國際收支失衡,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國民財富流失嚴重,地區差距擴大,擠出效應明顯,內資企業的不平等競爭問題突出,對中國生態環境有一定負面影響,擾亂我國正常競爭環境,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產業安全問題凸現等9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利用外資弊端分析
中國利用外資始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8年的歷史,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場現代化的革命。但時至今日,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即將結束,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資金短缺,而更多地是如何推動體制和機制創新。在這種新形勢下,有必要對中國利用外資產生的弊端進行深入分析。
一、國際收支失衡,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隨著外資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驟然加大,并使得經濟過熱,導致我國發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
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中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到2005年末,經常項目收支差額為160,818,311千美元,資本項目收支差額為62,963,916千美元,顯然,這種“雙順差”大量來自于外資的流入。這也使得國家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的大關。由于對資本項目進行管制,中央銀行為了買入外匯需要投入大量的本幣,構成了外匯占款,隨著外匯占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必然增多,使得廣義貨幣M2隨之擴張,截止到2006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33.19萬億元,為此,央行不得不用提高利率的辦法進行對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只要央行對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進行管制,通過這種途徑造成的貨幣擴張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會給我國造成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我國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需要多方努力。
我區利用外資的調研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區以后,我區抓住開放開發的新機遇,實施“開放興區”和“全面開放、整體開發”戰略,大力引進外資,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了我區經濟“內轉外”的第二次轉型。利用外資對推動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速了我區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高速增長;提升了產業層次,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了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了技術進步,為我區“兩個率先”建設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目前,為了適應城市化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力推進“二轉三”、“低轉高”和“散轉聚”經濟發展的第三次轉型。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開放型經濟發展尤其是外資引進,起著先導作用。利用好外資對加快我區經濟轉型發展,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一、我區利用外資的特點
目前,外資企業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現存注冊運營的外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8.2億元,增長30.6%,占全區工業產值的40%,其中規模以上的117家外資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6.1億元,增長46.5%,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的30.4%。我區擴大利用外資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從利用外資帶來的負面影響角度看,我區利用外資呈現出以下特點。
1.“獨資化”傾向明顯。隨著我區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市場準入限制的放寬,獨資越來越成為外商投資主要方式。從今年上半年看,全區新批外商獨資企業45家,協議注冊外資6.2億美元,占全區總量的83%,到位注冊外資1.7億美元。并且,相當多的外商獨資企業自成體系、自我循環,形成產業“壁環”,內資企業無法進入外資的產業鏈,如開發區引進的健鼎電子,與它相配套的外資電子企業就有41家,還有百和織造,與它相配套的外資紡織企業就有33家,它們之間形成了較為完整產業鏈。我區的內資企業對外資企業配套不足,關聯性不明顯。這一方面是內資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達不到外資企業的要求,外資企業所需的零部件只能通過進口貿易得到滿足。另外一方面是產業鏈的招商,使眾多外資企業構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外資企業之間互相配套,內資企業無法進入產業鏈。
2.利用外資領域不寬。近年來,隨著國際制造業向長三角加速轉移,客觀上,促使我區加大了制造業招商引資的力度,為打造制造業基地重要板塊創造條件。從今年上半年我區引進的外資項目看,集中在制造業的外資項目57個,占全部外資項目的93%,協議注冊外資7.2億美元,到位注冊外資1.95億美元,分別占總數的96%和97.5%。而在服務業、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引進外資項目的數量十分有限,相對而言,我區招商引資的領域不寬,引資的結構不合理。過分集中在制造業上的引資,會帶來產業結構不合理,擠壓性占用本區域內的土地、資金、能源等生產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民營經濟的發展,造成區域經濟的自身“造血”功能的衰退。
3.利用外資區域不均衡。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十多年的發展中,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條件、政策服務環境,在全區招商引資中,獨占鰲頭。開發區引進外資占全區的比重在90%以上。相反,各鎮的招商引資步伐明顯緩慢,在全區的招商格局中,無足輕重。外資主要集中在開發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區產業整體布局,降低我區優勢產業的集中度和關聯度,會造成開發區與各個集中區的產業配套不夠緊密,不利于我區各大板塊的經濟協調發展。
農業利用外資分析論文
1.有效地幫助項目區農民脫貧致富。幫助項目區農民脫貧致富是WFP援助項目的一個主要目標。根據4071隆德縣的監評報告,由于項目的支持,項目區林業產品產量大幅增加。人均凈增純收入10.28元。畜牧業也獲得穩定發展。畜牧業純收入比基期年增長17%。農民收入水平提高,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前的130.2元,增加到1998年的564。6元,凈增434.4元,增長3.34倍,基本摘掉了貧困帽子。另據14份有效調查問卷表明,WFP項目實施使脫貧人口占項目區貧困人口的80%,主要原因是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能力,加之農民努力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2.糧食安全程度提高。通過項目建設,各項目區糧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區除實現糧食自給外,還能為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商品糧。如海南2719項目,自1985年實施以來,不僅解決了項目區內的糧食自給問題,而且積極為國家提供商品糧,到1992年已提供16.6萬噸,對項目區外的糧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項公益事業得到發展。(1)教育。寧夏隆德4071項目區兒童入學率由實施前的90.2%增加為1999年的96.4%。四川2606項目區,項目實施前小學、初中的入學率僅為50%,項目實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94又達到了98%。(2)醫療衛生,WFP項目的實施還使許多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一些鄉興建了衛生院,村辦起了醫務室,醫院里的病床數量大大增加。如2697項目所在的甘肅靖縣就在項目區興建了17個醫療院所,大大改善了當地農民的醫療條件。(3)項目區農民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11個項目區人口死亡率平均從項目實施前的7.07‰降低到5.78‰。項目區的計劃生育工作隨著農民素質的提高得以順利開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4)信息傳播。糧援項目的實施,也使大多數項目區的信息傳播渠道更加廣泛,方式更為先進。一些地方開通了程控電話。許多地區由于項目后通電,增加了電視機。(5)飲水、用水狀況得到改善。表現為:一是解決了項目區的飲水困難。在寧夏隆德4071項目實施后,如果按1990年項目區農村人口50015人計算,可解決6個鄉、60個行政村約2.9萬人、1.5萬頭大家畜、1.4萬只羊、1.3萬頭豬的飲水困難。二是節省了勞動力,為項目區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如在隆德4071項目實施后,由于供水范圍縮小,可節約項目區農戶的取水時間,以每戶每天節約0.5勞動日計算,項目區解決的3200個缺水戶每年可節省勞動力58.4萬個。三是改善了飲水衛生狀況,提高了項目區農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項目區塘壩、澇池數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減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項目區改善了交通閉塞的狀況。如寧夏隆德縣4071項目鄉村道路子項目的實施基本解決了項目區60個行政村,140多個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難、行車更難問題。
4.改善了項目區農民的生產方式及生活條件。(1)現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項目區在實施了糧援項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種化比例、地膜覆蓋等新技術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機械設備,農機總動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發生了變化。有些地區增加了耕地的復種指數,變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3)勞動強度降低。(4)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項目區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8個項目區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由過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農民的做飯、取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不少地方通過項目興修了水電站,做到村村通電,解決了農民的照明問題。
5.項目區人口素質得到提高。WFP糧援項目十分重視培訓,其活動內容中掃盲培訓和農業技術培訓占了較大的份額,使項目區農民文化素質得到提高,生產技能不斷提高,競爭意識逐步增強,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總體上提高了項目區人民的素質。
6.擴大了項目區人口的就業、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糧援項目,不僅在實施過程中為眾多的農民提供了短期就業的機會,而且還在項目建成后帶來了許多長期的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項目區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市利用外資考核考評制度
為激勵先進,推動全市利用外資加速發展,特制訂獎勵辦法如下:
一、利用外資綜合考評獎
(一)獎勵范圍:
當年實際完成市政府下達的注冊外資實際到帳額、協議注冊外資、新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注冊外資項目,及新開工項目的縣(市、區)、開發區和園區。
(二)獎勵對象:
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市開發區、化工園區管委會。
利用外資工作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大力引進符合我市產業發展方向,規模較大、產業鏈長、科技含量高、主業突出的項目,進一步提高我市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依據國家、省有關政策,結合本市實際,就進一步推進我市利用外資工作相關政策通知如下:
一、全力引進“大高優”外資項目,提升利用外資水平
(一)符合《**市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產業導向目錄(2005—2007)》的外商投資生產性企業且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其獲利年度起,除享受國家減免稅政策外,第3年至第5年企業繳納的所得稅,按市得部分的100%給予補貼;第6年至第10年企業繳納的所得稅,按市得部分的50%給予補貼。
(二)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被認定為省級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或其生產的產品列入國家《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享受本意見第(一)條政策后,第11至15年企業繳納的所得稅,仍按市得部分的30%給予補貼。利用外資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和企業同時享受我市有關方面的鼓勵政策。
(三)外商投資能源、公路等基礎設施的項目,除享受第(一)條政策外,經稅務機關批準,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淺談利用外資推動債轉股
一、引言
1999年,我國政府推行國有企業"債轉股"改革,同時,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管理由"債轉股"而形成的國有資本。這是漫漫國企改革長路上的又一創新之舉。采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是中國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國企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同時,債轉股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國有企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一次債務重組行動。
在最近的一些關于債轉股的報道中可以明顯看到,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頻出重拳,開始利用外資化解不良金融資產。現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債轉股也是較為熱門的一個話題,德,法正在積極與俄商討利用債轉股化解俄的國際債務糾紛,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正在積極利用外資化解本國不良金融資產,這些舉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目前操作方式是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外資進行資產置換,這是相對簡單且安全的方式,此外還有更多的操作方式在考慮之中。但對此問題金融界仍有分歧,更多的擔憂來自于中國不良資產的國家債權性質,及中國二級市場不成熟等,這些難免使人在選擇處理方式時有所顧慮。
然而鑒于外資在過去的20年中對中國經濟強勁的推動作用,及對中國深化改革的催化作用,在不良資產這一問題上引進外資顯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擬就針對此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利用外資化解不良資產的優點
首先可理解為在資金量上的優勢。據悉從四大國有銀行沉淀下來的不良資產有2萬億元,中國現在至少有一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金融資產需要進行重組或處置,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各只有100億元注冊資金。而且,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再加上我國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上已經是捉襟見肘,政府已無力支援國企脫困了,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不應該干涉企業的運行。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在利用資金問題上廣開門路,利用外資加速不良資產的處置。再則由于國家為了發展戰略的需要,建立了許多資金密集度很高,資金需求規模很大的企業,這和我國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不相符合,利用合資或到國外資本市場上市的方式直接利用國外較為廉價的資金,避開國內資本稀缺的要素稟賦限制,就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