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利用外資趨勢與策略

時間:2022-05-11 05:01:00

導語:農業利用外資趨勢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利用外資趨勢與策略

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其發展進程與中國對外開放進程同步。改革開放以來,農業一直是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農業利用外資逐步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規模日益擴大,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09年中國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42873萬美元,比2008年增加23771萬美元,增長19.96%。外資在增加中國農業投入資本,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現階段中國農業利用外資過程中還存在諸如利用外資比例明顯不足,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區域分布顯著失衡等突出矛盾,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保證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因此,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紛紛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大幅減少對外投資。重新審視和思考中國農業利用外資中的突出矛盾和發展趨勢,采取多種政策措施進一步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水平,這不僅關系到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推進,更關乎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現狀及特點

1.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明顯不足、規模偏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將農業作為重點鼓勵外商投資的領域之一,農業利用外資總量也基本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1]。2009年,中國共簽訂農業合同外資項目896個,實際使用金額達到142873萬美元,是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長達到10.21%(表1)。然而,與3大產業在GDP中的構成比例比較,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明顯不足。200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6%,同年第一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外資額為14.29億美元,僅占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52%,而第二、三產業則分別達到了53.24%和45.25%(表2)。2000—2009年,第一產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僅為1.99%,而第二、三產業利用外資所占的比重則分別達到63.43%和34.58%(表3)。不難看出,與非農業部門相比,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較低。此外,目前中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規模普遍偏小,外方合作伙伴多是中小企業,跨國公司投資農業的比重仍然較低。2009年,外商投資的農業項目合同金額平均為159萬美元,而同期全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平均規模均超過400萬美元。

2.農業利用外資的項目范圍相對較窄從中國農業利用外資所涉及的范圍來看,其包括農林牧漁業的所有方面,但其中主要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投資農業內部(農林牧漁)生產環節的相對較少(表4)[2]。目前,中國在宏觀上僅對一些大型的種植業項目和涉及許可證、配額的項目有政策引導,而其他大部分的農業項目均由各地政府自行審批。由于農產品加工項目投資少、易經營、利潤高,加之政府政策寬松,審批較快,因此,外商投資中國農業的范圍主要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在中國農業的其他領域,如荒山荒地開發利用、農產品品種改良、農業生物制品生產、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上,由于具有前期投資大、回收期長、投資風險高、不易于經營管理等不利因素,導致這些領域不具有投資的吸引力,一般很難吸引外商投資。外資投向產業結構不合理,表明中國通過利用外資來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還未實現。

3.農業利用外資的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經歷了間接投資和直接投資兩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農用利用外資主要以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提供的小型無償援助項目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主要渠道是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吸收貸款。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外商在農業領域投資發展迅速,國外貸款或援助等間接投資方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則呈直線上升趨勢。“九五”期間中國農業利用外資額達到63.60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達到96%,比“八五”期間高出33%(表5)[3]。外商直接投資已經逐漸取代贈款和貸款,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主要資金來源渠道。

4.農業利用外資的地域分布顯著失衡中國農業利用外資在區域分布上呈不平衡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東部地區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中部地區吸收國外貸款較多,而西部地區接受援助較多。這與中國總體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基本相同,帶有明顯的地區集聚效應,反映了中國經濟開放的格局與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據統計,國外貸款和援助兩項,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42.23%、14.84%、41.93%[4];2007年,東部地區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為256093萬美元,占總額68.42%,中部地區金額為84250萬美元,占總額22.51%,而西部地區金額為33961萬美元,僅占9.07%。僅江蘇、廣東、山東3省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即占全國的48.52%,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不平衡性極為突出(表6)。

二、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發展趨勢

1.多手段促進,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將繼續擴大后危機時期,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退,資金、能源、技術等領域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為了加快農業吸引外資的發展步伐,黨中央、國務院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利用外資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首先,完善農業利用外資政策。改革對農業外商直接投資使用土地的審批、收費及管理政策,對于那些大型的農業開發項目,引進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的項目,投向基礎設施、回報期較長的項目,給予一定的稅收和信貸政策的優惠。其次,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鼓勵采取融資租賃、合作開發、跨國并購、BOT等多渠道、多經濟成分、多形式引進外資項目。第三,拓寬外商投資中國農業的領域和空間。進一步向外商放開農產品市場,允許外商從事包括農產品倉儲、運輸、銷售等活動。在外商來中國投資目錄中,調整和放寬了投資農業的重點和領域,修改了農業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條件[5]。在外資利用環境不斷優化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穩定、政策優惠力度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較為完備、生產要素成本低廉等優勢依然存在,將繼續保持較強的外資吸引力。可以預見,在未來發展階段,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2000—2009年,年均增長10.21%)。2015年,中國農業實際利用外資水平將達到25.6億美元。

2.外資投入方向將呈現鏈式發展趨勢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外商投資中國農業的領域和空間進一步拓寬,外資在中國農業的投資方向也會沿著產業鏈向前向后延伸,外資利用將呈現鏈式特征。一種表現是,某一個外資投入主體貫通某個農業項目的上下游產業鏈條,通過有效控制產業鏈上的投入產出,節約成本,實現交易成本的內部化,調節市場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得整個產業鏈條的產業利潤和經濟利益。還有一種表現是,不同外資主體在同一產業鏈條上投入,鏈條各個環節的外資項目互相配套、互相支持,形成產業鏈的技術協調、產品配套,從而形成共贏、共榮格局[6]。益海集團是由新加坡豐益集團和美國ADM公司在中國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性糧油加工企業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投資科技攻關的新型產業模式和技術系統。金龍魚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是將安全、環保科技融入大米品種、產地、種植、加工、包裝等多個產業鏈環節,從而將大米育種、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有機地鏈接起來,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3.農業利用外資質量和效益將明顯提高《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健全符合世界貿易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優化進入農業領域的外資投向,提升‘引進來’質量和水平。”因此,未來“十二五”發展階段,中國農業利用外資的技術含量將會明顯提高,將特別注重吸收國際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知識理念,充分發揮外商投資項目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提高外資使用的質量和效益。不斷優化農業利用外資投向,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生物質能開發、現代農機裝備開發與制造和農產品深加工,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促使中國農業迅速走上高效、優質、環保的良性循環軌道,順利實現農業利用外資從“量化引資”到“質化引資”的戰略過渡。

4.產業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后各項承諾的逐步兌現,尤其是外企控股比例限制的逐步取消和外商投資領域的逐步開放,外資發起的針對中國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的跨國并購案例也日益增加,糧食加工、酒類、乳業、飲料等行業的并購事件激增,個別領域出現外資壟斷或壟斷迅速擴大的苗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國家經濟安全,特別是產業安全形成威脅。以國內糧食體系為例,外資逐步滲透國內糧食體系,已經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國際糧食巨頭如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等在中國糧油等重要農副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的投資和收購量增加。這些國際糧商加大了對中國糧食供應鏈各環節的投資力度,滲透中國的糧食體系,影響著中國的糧食供給,威脅著中國的糧食安全,增大了國家糧食市場穩定和調控管理工作壓力[7]。外資對國內糧食體系的滲透在中國大豆行業表現得尤其明顯。目前中國大豆產品的總自給率已不足1/3,國內8000萬t的油脂產能中,大約80%掌握在外資控股企業中,他們憑借資本優勢,已完成對原料、加工、品牌、渠道、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并掌握著市場定價權,嚴重影響到國內消費者食用油安全和豆農收入就業,國內食用油加工業業績波動頻繁,經營風險劇增。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農業利用外資的投資硬、軟環境建設在硬環境建設上,重點加強農村公路、通信線路建設,搞好農村供水、供電工程,解決農村的基本生活條件。加大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為農業吸引外資創造良好的設施與環境條件。在軟環境建設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改革對農業外商使用土地的審批、收費及管理政策。加強法制建設,為農業涉外經濟合作與交流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建立并完善農業信息中介服務、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服務、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保障系統;重視農業領域利用外資的人才培養,鼓勵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勞動力業務和技術培訓,為外商投資企業選用人才提供優秀的人力資源。

2.拓寬農業利用外資的渠道和方式在農業吸引外資渠道上,要盡可能多地爭取和利用無償援助、優惠貸款的同時,努力開拓和利用新的外資、外援渠道,主要是開拓民間資本和國際商業資本;在外資的來源國上,除了傳統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以外,要大力鼓勵歐、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業生物技術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中國農業,以此帶動中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農業利用外資方式上,可以采用項目融資、BOT、經營權轉讓、收購兼并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同時,積極推動產業投資資金和風險投資在農業領域的試點,建立農業利用外資項目庫,定期對外公布重點招商項目名單,廣泛采用上門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網絡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擴大農業利用外資規模。

3.建立完善外資引進安全預測、預警機制要辯證地對待外資對中國農業企業的并購問題,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外資對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另方一面又要建立農業產業安全預警體系,預防農業產業風險、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為了更好地衡量農業產業安全狀態,加快建立和完善外資引進安全預測、預警機制。要在農業產業安全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安全預測機制對并購以后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對國內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對國內能源資源的影響,對國內就業、產業效率、技術開發的影響,以及是否涉及國防安全的產業,是否對恐怖勢力存在潛在支持等方面加以科學預測。當外資并購威脅到國內農業產業安全時,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和經濟單位,快速制定應對措施,減少此次外資并購對本國農業產業的影響,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障農業產業安全。

4.優化農業利用外資的投向和區域布局要根據中國農業發展規劃和現狀,明確外商投資農業的重點領域,重點鼓勵外資投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優化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鼓勵外商投資建設集約化的畜禽生產基地;引進農產品儲藏、保鮮、深加工等先進設備;開發生產優質、高效的農藥、飼料、化肥等產品的項目;鼓勵外商開發農用機械、投資于國有農場和鄉鎮企業技術改造、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村能源開發利用、農貿大市場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外資項目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要綜合運用各種經濟和政策手段引導更多的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充分發揮各地的資源和政策優勢。東部地區應充分發揮其沿海地區地理和人力資本優勢,積極引進國外高新農業技術,大力開發適合東部地區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以及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新的產業體系。中西部地區在勞動力成本和土地資源價格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鼓勵外資增加對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比重。

要著力加快中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節水灌溉、旱作農業技術等,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項目,吸引外資進行深度開發。對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延長外商在中西部地區進行農業投資的經營期限,吸引更多外商投資中西部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