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22:42: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流行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語言學下網絡流行語研究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斷有大量的網絡語言涌現出來,同時也有許多曾出現過的網絡語言消失。網絡語言的出現一方面增加了語言的多樣性,豐富了語言生態系統,為語言生態系統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網絡用語有時因為不受傳統語法規則的限制而會對使用者的母語產生威脅。本文從生態語言學角度出發,對網絡流行語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網絡流行語使用的意義進行探析。同時,生態語言學為網絡語言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也為語言生態的平衡、規范網絡語言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網絡流行語;多樣性;動態性

一、引言

生態語言學(Ecolinguistics)是語言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一門跨學科研究,是一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互交叉的學科領域。生態語言學是從生態學角度研究語言的生態因素,指出語言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將語言系統歸于自然生態系統來思考。語言有自己的生態環境,語言使用的社會以及語言使用群體的態度決定了語言的生存環境和語言的生存發展狀態。語言的生存、發展、消亡,瀕危語言保護,語言活力,語言規劃,語言與現實世界的互變互動關系,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生態系統與文化系統等等都成為現在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熱點。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生態語言學為網絡語言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對網絡語言的和諧、規范的發展具有指導作用,用發展的理念去使用網絡語言,使網絡語言在語言生態環境中健康,規范的發展。

二、理論基礎

基于目前的研究,生態語言學目前有兩種主要的研究范式[1]:1)豪根范式(Ecologyoflanguage);2)韓禮德范式(Ecologicallinguistics)。197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豪根(Haugen)在報告中首次提出“語言生態學”的概念。在1972年的論文集《語言生態學》(TheEcologyofLanguage)中系統、完整地論述了生態語言學的理論。他將生態語言學定義為“任何特定語言及其環境的相互作用”(thestudyofinteractionsbe-tweenanygivenlanguageanditsenvironment)。這里的“環境”代指“使用某種語言作為語碼的社會”(theso-cietythatusesalanguageasoneofitscodes)[2]。這種范式將“語言與其使用環境的相互關系”比喻為“生物(動植物)物種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系”。另一種研究模式“韓禮德模式”更加關注人類話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作用和影響。盡管兩種研究范式的觀點不同,但卻并非相互對立,而是互為補充。總之,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從整體性、動態性兩方面對語言與其外部環境進行研究,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語言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狀態。國內對于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期主要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翻譯和介紹。理論研究方面,范俊軍(2005)對生態語言學在西方的發展歷程、學科定義、研究領域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馮廣藝撰寫了國內第一本題為《語言生態學》的專著。黃國文(2013)對生態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做了系統的論述。應用研究上,許多學者將生態語言學理論與教學相結合。王艷萍(2010)以生態語言學為指導,從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測試等方面的生態化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何芳芝(2016)將語言教學與學習過程看作微觀生態系統,研究系統中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對英語教學進行生態設計。韓軍(2013)對生態語言學的發展作研究綜述,張青榮(2012)從生態語言學視角對網絡流行語的地位,作用進行研究。近年關于語言(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瀕危語言等)保護,語言多樣性,網絡語言及網絡流行語的研究所占比例逐漸升高。網絡流行語可以理解為“由網民自己創造,在互聯網上廣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延伸到現實中的各種符號、詞匯、短語及句子等”[3]。目前已有許多的學者從網絡流行語的組成、網絡流行語的生成機制及網絡語言的語用功能等視角進行研究。網絡流行語被稱為互聯網時代“一種新的特定的社會方言”[4],因其形式上的多樣性及趣味性而得到廣大網民的使用,并漸漸發展用于日常交流。網絡語言的出現和使用也為語言生態系統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然而,由于網絡語言的來源不能確定,故無法保證其規范性。所以,從生態語言學視角對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流行的過程進行審視顯得必要。

查看全文

網絡流行語在包裝設計的表達

摘要:目的對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來源和其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自身優勢特性和設計表達策略進行分析,研究其如何在特定產品包裝中進行應用研究。方法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產生來源中事件本身的延伸、中外語言和諧音進行梳理和分析,闡述網絡流行語在包裝設計中提高產品信息傳播效率、凸顯產品設計的創新性與時代性及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應用優勢,進一步說明網絡流行語在包裝設計中的設計表達策略。根據網絡流行語的特性對消費群體和產品類型進行定位,根據產品的特性,改編與品牌產品相關的網絡流行語,根據網絡流行語的特性,開發相關的產品包裝設計。結論網絡流行語可以有效地提高產品包裝的信息傳播效率,增加包裝設計的藝術性和時代性,迎合青少年的消費習慣,增加產品銷售。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產品包裝;設計表達;特性;優勢;表達策略

隨著互聯網及自媒體的飛速發展,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帶動了語言的新發展和新變革。網絡流行語以網絡和自媒體為載體,伴隨著各類社會新聞事件的發生,迅速風靡于網絡且成為強大影響力的熱門詞語。具有趣味性和隱喻性特征的網絡流行語對同樣追求個性化、識別性高的產品包裝設計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網絡流行語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語匯為包裝設計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信息傳播效果。

1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來源

網絡流行語由本體含義和外延含義構成。本體含義是指文字的表面直觀含義,外延含義是在本體含義的基礎上延伸發展而來的,是在本體含義和外延含義相互結合和形成過程中由眾多因素交織形成而成。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響,現代漢語的構詞法有了新的發展,在古漢語指示、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六大構詞法的基礎上,增添了以下因素[1]。1.1對事件本身的延伸。在一些新聞事件中,人們巧妙地對其概括總結和延伸,形成了極具傳播效果和影響力的網絡用語。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子游泳選手傅園慧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洪荒之力”由此迅速走紅網絡,一時間成為網友嘴邊調侃的網絡流行語。成功入選了《咬文嚼字》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語”。緊接著基于“洪荒之力”的公司名稱、廣告語和音樂作品不斷出現[2]。在2017年的新年賀詞中,說“擼起袖子加油干”并配上的卡通人物頭像,以刷屏態勢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和媒體,廣大網友一致點贊[3]。1.2來自中外語言的結合。有些網絡流行語來源于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的融合變異。“Hold住”一詞來源于中國臺灣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一位名叫MissLin的國外網友所說出的“hold住”一詞流行于網絡,成為2011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中的最流行大獎[4]。在青少年喜愛的日本動漫中,一些詞語和現象受到玩家的推崇,比如“萌”、“宅”,繼而成為廣被接受的流行語。1.3諧音修辭的運用。利用中文諧音修辭的手法產生的網絡流行語也比較常見[5]。在“藍瘦香菇”事件中,“難受想哭”發成了“藍瘦香菇”的語音。在其走紅網絡后,深圳市藍瘦香菇實業有限公司注冊成立[5]。可以看到,網絡流行語在廣告中的名人效應極為明顯。還比如“杯具”、“神馬都是浮云”和“圍脖”等都是基于諧音修辭的運用而產生的網絡流行語[6]。

2網絡流行語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查看全文

傳播學角度分析當前流行語的特點

摘要:流行語作為信息化社會的典型產物,以鮮活的形式來表達特殊的含義,豐富了人們的話語空間,對原生態的生活形式和內容有很強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調侃的意味。從傳播學角度,采用調查、搜集、統計等方法,對當前流行語依次從語音、詞匯、語用三方面進行分析概括,以探析流行語的主要特點。

關鍵詞:傳播學;流行語;語音;詞匯;語用

流行語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眾所周知,并被大家廣泛使用、宣傳的詞語。它以生動風趣、詼諧幽默、個性鮮明、傳播迅速的特點,堪稱當代最有生命力的“語言試驗田”。流行語對語言學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反映了新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傳播低級、封建迷信等低俗文化,對社會文風氣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正確對待。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認為,文化傳播有三種社會功能:監控環境、協調社會以適應環境、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流行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在監控社會環境和協調社會適應環境兩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流行語的語音特點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而流行語又是語言中的一種獨特詞匯現象,不管是在語音方面,還是在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都展現出其獨有的特點。從語音角度分析,流行語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單音節流行語A式

查看全文

春晚流行語藝術語言學探析

摘要:藝術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它獨具特色。藝術語言學強調語言藝術遵循情感邏輯而非理性邏輯;藝術語言學注重語言的變異,是一種追求異變美的語言藝術。春晚流行語充分體現了藝術語言的特色,春晚流行語的情感活動和語言變異突顯了藝術語言的風采。從藝術語言學的視角分析春晚流行語,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春晚流行語的語言魅力,也利于我們理解和應用藝術語言學。

關鍵詞:春晚流行語;藝術語言學;情感邏輯;語言變異

藝術語言遵循的是情感邏輯而非理性邏輯,這種情感邏輯就是想象、直覺、意象等思維活動。情感邏輯的實質就是發話主體對客體的屬性所產生的主觀的心理反應。藝術語言的運用遵循情感邏輯,是為了充分體現和理順發話主體的情感思緒和情感結構,因此,藝術語言的特點有別于規范語言。春晚流行語會打破語言的常規形式,忽略固定的意義或用法,創造出奇特醒目的變異形式。春晚流行語中存在大量的語言變異形式。“從藝術語言的語言形式來看,它可分為詞語的語音變異、詞語的義位變異、詞性類屬變異、詞語的組合和搭配變異、詞語色彩變異等。”[1]春晚流行語變異形式主要是詞語的義位變異、詞語的色彩變異、詞語的搭配變異。

一、詞語的義位變異

詞語的義位是指一個詞所具有的各個義項。詞語的義位變異是詞義的超常用法,也就是詞的各個義項在句子中具體運用過程中發生變異。藝術語言學中的曲解、反語等就是由詞語的義位變異而形成的。春晚流行語中有大量的詞語義位的變異,主要通過曲解的形式突顯。曲解是一種自覺的語言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和目的,有意地歪曲地解釋某些詞語的意思。春晚流行語曲解的運用,活躍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增加了語言幽默詼諧的特色,有時也能達到辛辣嘲諷的效果。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外國生的,就是外甥。——相聲《五官新說》人們常用“暗送秋波”來比喻男女間暗中眉目傳情,表達相互愛慕之義。其中“秋波”是指美人如秋水的眼波,形容美女的眼睛像秋天的水波一樣清澈明亮。“秋波”含義是很明確的,沒有任何歧義。但在這里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和表達的需要,故意歪曲解釋成“秋天的菠菜”。同樣把“外甥”曲解為“外國生的”,也是為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這種荒唐有趣的解釋增加了春晚流行語幽默詼諧的特色,使人印象深刻。

二、詞語的色彩變異

查看全文

網絡流行語親屬稱謂的隱喻分析

摘要:近年來,網絡流行語中親屬稱謂所占比重不斷增加,語言的變化反映了人們認知的改變。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觀點,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網絡流行語“親媽”一詞為例,結合網絡語料,分析親屬稱謂類網絡流行語的詞義衍生機制及其影響因素。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隱喻;親屬稱謂;“親媽”;新義衍生

一、前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自此隱喻開始進入語言學研究領域,從作為修辭語言現象研究轉向作為普通語言現象研究。認知語言學誕生到相關理論引入中國語言學領域時間尚短,學界從認知角度觀察和研究語言,結合隱喻分析網絡流行語始于二十一世紀,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隱喻與網絡流行語的結合研究,主要圍繞網絡流行語中的隱喻現象,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發展、特點分析,以及單個網絡流行語的隱喻分析展開。親屬稱謂作為網絡流行語在網絡空間使用由來已久,網絡的發展極大促進了非親屬關系中親屬稱謂的使用,越來越多的親屬稱謂詞進入網絡語境,并獲得了新的用法和語義,從“x哥x姐x叔”到現在的“親媽、親爹”等,人們的認知受網絡環境的影響發生了變化,反映了人們網絡社交距離的不斷拉近。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以網絡流行語“親媽”為例,對網絡語境下親屬稱謂類網絡流行語的新詞義衍生機制進行探討,并分析新義衍生的影響因素。

二、“親媽”的詞義衍生機制

(一)“親媽”在詞典和網絡語境中的釋義

查看全文

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淺析

摘要: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是網絡發展的必然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繼續普及和上網群體的異質性增強,這種信息表達的渠道仍將朝多元化趨勢發展。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劃分了當前網絡流行語的基本類型,進而對這些基本類型進行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因果分析;功能分析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對于個體而言,社會事實外在于個人,并對個人產生強制性的影響。在社會學研究中我們要把社會事實當作物來看待。當我們試圖解釋一種社會事實時,我們必須分別研究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和它所具備的功能。——涂爾干《社會學方法的準則》〔1〕

一、網絡流行用語的產生及其基本類型

互聯網正以無孔不入之勢蔓延至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網絡交流的普及,中國網名的人數日益攀升,他們經常聚集在聊天室、論壇、博客等等里面聊天、發表文章和見解,久而久之,他們彼此間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網蟲”),圈內也出現了一種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義的語言文字——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是以因特網為媒介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的變體。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網絡語言中,它不僅將口語和書面語融合,將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融合,而且還將各種無法以漢字表示的情態,以一定的形式在電腦屏幕上表達出來,形成了網絡語言特有的形式和風格。比如“^-^”表示很開心的一張笑臉,“@%&¥%&”是罵人的話,這些都與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年輕人不但在網絡中頻繁使用網絡用語,在現實生活中,網絡用語也流行了起來。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新的語言現象,它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點。筆者對一些網絡用語作出如下分類:

查看全文

流行語設計教學論文

一、字體設計教學現狀

字體設計課程作為我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之一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視覺傳達藝術設計領域,字體設計廣泛運用于海報、書籍、封面、企業標識、產品包裝等形式中。我國的字體設計概念一直處于較為模糊的狀態,并反映在各個時期人們對它不同的稱呼和叫法上,最為常見的如“美術字體”“裝飾字體”或“變形字”等。它們分別反映了人們對字體設計不同時期的不同認識與理解,甚至還出現一種較為片面的觀點,認為字體設計就是對字形進行筆畫上的裝飾變形或美化。導致在這門課程中,很長一段時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字形本身的變化、裝飾而進行。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沒有創作的欲望和自覺性,因此,作品也多出現雷同和照抄現象。近十幾年來,由于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信息傳播的加速,新的藝術思潮不斷沖擊著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體制,使得字體設計教學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在許多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新的嘗試性的成果。比如把流行語引進字體設計教學就是一種新的嘗試,但總的來看,還沒有被大多數院校所了解,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教學理論體系,只有經過我們高校教師的不斷實踐才能夠不斷完善。

二、文化與字體設計和流行語的關系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多少文化精華,并且誕生了表音的漢語和表意的漢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漢語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漢字發展的歷史也是字體設計的歷史,在文字結構定型以后,字體設計開始以基本字體為依據,采用多樣的視覺表現手法來創新文字的形式,以體現不同時期的文化、經濟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字體設計在技術與觀念上的改進,人們開始講究藝術效果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強調色彩、形態、調子及質感的運用。使得漢字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層次的變化,新時代的漢字應運而生出更多的字體設計來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任何好的字體設計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創造出來的,它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就是這個字體設計作品的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體設計作品的涵義,二是幫助學生通過字體設計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會的文化特征。這兩方面的作用體現為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要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字體的特征、字體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字體設計對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樣,流行語作為語言的先行者,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由于受到社會變革和文化潮流的影響,因而具有比較深刻的社會文化價值和語言學價值。字體設計是具有表現力的漢字,流行語是具有時代性的漢語。用字體設計表現流行語是即符合共同文化的出發點,又可以更好的發揚中國的文化特點。因此我們在利用流行語進行字體設計教學時,要以文化作為設計的根基和源泉。

三、利用流行語提高學生學習字體設計的興趣

查看全文

校內流行語社會心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流行語社會心理語言時尚

[論文摘要]高校流行語是一種社會語言變異現象,反映了深層的社會心理:從眾扎堆心理、壓力宣泄心理、語言游戲心理、尚簡求快心理、獵奇求新心理、委婉含蓄心理等。對待高校流行語現象既要有寬容心態,又要加以適當地引導。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同處于共變之中。社會波瀾壯闊的變化不可避免地要在語言中打下深刻的烙印,影響著語言的改變。流行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盛行,使得語言也開始表現出“另類”的模樣,成為一種時尚。高校流行語正是運用于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時尚語言。

高校流行語研究的簡單回顧

流行語是一個時期內在特定的人群中廣泛流行的語言形式,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及人們心理活動等綜合因素的產物,并在傳媒的推動下盛行的詞、短語和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流行語現象并不是近年才出現的,而是伴隨著語言產生與發展的整個過程。只不過是近些年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對語言的影響顯著加劇,致使流行語現象特別引人關注罷了。高校學生作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年輕一族,在語言運用上力求翻新造奇,形成了強大的視聽沖擊波,從而使流行語成為一道特色景觀,引起了研究者們的注目。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生》雜志開始推出大學生評流行語活動,結果評出了十大大眾流行語,此后,社會上陸續有人調查十大大眾流行語和行業流行語:鄭欣調查了1999年大學校園的“十大流行語”;沈杰、楊長征[2]網上調查了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并作一定深度的分析,被調查者絕大多數是高校學生。[2]陳思對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語狀況進行了調查,并作了比較深入的剖析。[3]高校流行語的研究主要有杜艷紅關于大學生言語社區特色的研究;[4]韓希明關于校園流行語的概括、流行語的載體和流行的原因的研究;[5]高玉萍關于流行語詞匯特征分析以及呈現這種特征的原因分析;[6]王春玲關于校園流行語的內容和來源、校園語產生的背景、校園流行語的雙重影響和用語失范現象的研究;[7]潘世松關于大學校園流行語的詞語特征分析;[8]張艷玲關于大學流行語的語言風格特征概括和辭格運用分析;[9]鈕靈芝側重于談校園流行語的來源和特點以及對待流行語的態度。[10]郭熙在其社會語言學著作中專門談到了流行語及青年流行語問題[11]。限于手頭上現有的資料和文獻以及通過網上查閱,我們發現,高校流行語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語的釋義、分類、來源、內容、原因、辭格的分析與歸納上。

陳思指出“,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它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變化,折射出當下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心態。高校流行語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群體獨特的獨特文化心態。”[3]但是目前的研究對流行語背后的社會心理關注不夠,因此本文主要談高校流行語所折射出來的大學生心理,兼談如何正確對待高校流行語。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探究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弘揚并傳承中華文明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新時期背景下,新媒體沖擊了各行各業,中西方文化交融沖擊了漢語言,也使得漢語言文學發展遭遇了困難和阻礙。積極解決漢語言文學發展問題,推動漢語言文學發展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因此,相關學者應加大力度研究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發展狀況,優化漢語言文學推廣之路,為中國文化全球化發展鋪平道路。

關鍵詞:新媒體;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同國家的文化、經濟、思想、政治不斷交融。西方國家的文化對漢語言文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與此同時,計算機互聯網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在便捷人們交流的同時,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網絡流行語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交流,然而也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氛圍,進一步的沖擊了漢語言文學。將漢語言文學的魅力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正因為此,加大新媒體環境下的漢語言文學研究重要且必要,相關學者需對之加以關注。

一、新媒體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特征

(一)快捷多樣。互聯網具備及時性和開放性等特征,處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想要謀求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善用互聯網的優勢推動自身傳播、共享,拓展自身的影響范圍。與此同時,多媒體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學習者可以借助媒體技術以及相應的移動終端查看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有利于豐富漢語知識,提高漢語言文學素質。(二)可塑性。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的創作和學習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漢語言文學學習為例,學生可以借助各種搜索引擎搜索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教學資源,可以很好的梳理自身頭腦中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構架,進而突破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模式。(三)互動性。漢語言文學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之中,應用性能極強。在舊媒體背景之下,漢語言文學的相關交流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而在新媒體背景之下,漢語言文學的交流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等,相關人員可以借助媒體技術就漢語言文學進行及時的交流互動,有利于促成良好的漢語言交流氛圍形成,進而推動漢語言文學發展。

二、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困境

查看全文

影視翻譯發展方向要素

影視字幕翻譯伴隨著影視國際化傳播出現,說得簡單點,影視字幕翻譯就是將某一種語言的影視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顯現在影視作品的下面,幫助觀眾理解影視作品。隨著大量的外語片引進或中國功夫片打入國際市場,我國的影視字幕翻譯技術或策略有了快速的發展。各種各樣翻譯策略,像縮減法、增詞法和意譯法等,還有各種翻譯理論、像功能對等理論,目的論理論和關聯理論等都為影視字幕翻譯添磚加瓦。本文認為要深入挖掘影視字幕翻譯的內在潛能,從哲學觀的角度來了解影視字幕翻譯,從影視字幕翻譯的發展趨勢來研究字幕翻譯,進一步深入分析發展趨勢的影響因素非常重要。本文從語言的發展和意識形態兩個角度來研究影視字幕翻譯。

一、語言的發展對影視字幕翻譯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新事物、新觀念和新思想不斷涌現。El常生活語言發生了許多本質的文化,語言形勢向流行化、網絡化趨勢發展。

(一)流行語對影視字幕翻譯的影響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忙忙碌碌,在這種生活方式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作為人們生產生活過程中最廣泛的語言系統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和發展,語言發展正在朝流行方向發展。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人們生活過程中非常流行的語言,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更應該注重這種語言的翻譯。流行語反映某一地區、某一時期、某一類人群的語言習慣。流行語一般具有比較特殊的含義。被一類人在廣泛地應用。流行語是一個社會現象,反映一定的社會事件,反映某些層面上的社會屬性。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等。流行語正因為被某一類人認可。流行的面通常比較廣,時代性也比較明顯,文化性比較突出。我們從流行語中可以感受到當代經濟發展的脈搏,生活變化的軌跡,文化潮流的走向,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大眾思維、觀念和心態的種種變化。影視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隨著人們日常生活語言的發展的變化,影視作品中也使用到許多通俗簡練的流行語。2009年非常流行的電視劇<愛你沒商量>,這一1418胃癌口強E盈蜀圃個電視劇的名字中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詞“沒商量”。這個詞還不僅用于這里,表示非常肯定的意思,還用于其他拓展詞中,例如“恨你沒商量”“宰你沒商量”“騙你沒商量”等。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新聞傳播媒體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流行語出現。“我爸叫李剛”“富二代”“官二代”“海外派”等,這些流行語廣泛應用于影視作品中,給影視字幕翻譯帶來了非常大的難度,但也豐富了影視字幕翻譯理論。

(二)網絡詞匯的盛行對影視字幕翻譯的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