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內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14:24: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拉動內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消費券與拉動內需

1消費券發放的背景

隨著杭州、成都、南京、寧波、武漢等城市紛紛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發放或計劃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消費券似乎已經涌上風口浪尖。2009年的春節,作為拉動內需的政府手段,發放消費券成了人民過年之余,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消費券是專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當經濟不景氣導致民間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借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欲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甚而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蘇。”在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到2009年,在亞洲地區,日本、臺灣、泰國都發放過消費券,而中國這場“消費券風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討論。

中國人歷來有著儲蓄的文化傳統,錢存在銀行從收益來看的確很低,但是有個好處,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時候都不會損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錢的損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趨勢很明顯,而中國的儲蓄率從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個百分點。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大家消費,增加購買力,以達到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目的,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儲蓄的錢變到消費上面來。在國內,消費券主要有“政府消費券、社會消費券、旅游消費券、轉移性消費券和教育培訓消費券”5大種類,相關企業發行的一般為抵金券,其消費券的面值一般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會消費券。消費券的功能與現金一樣,但只能用來買商品,不能兌換成現金。消費券一般都會指定購物地點,在指定的商場才可以購買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費完畢,不設找零。

2消費券在社會引起的熱烈討論

對于發放消費券的作用,在經濟學家的口中褒貶不一。反對的一方認為,拉動內需需要的是長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費券只能帶來短暫的或者說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繼續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費熱潮將會嘎然而止,這與政府發放消費券期望達到拉動內需的初衷不符。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消費券實質為一種變相流通的貨幣,允許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這會對中央的貨幣發行權和財政權造成巨大的沖擊。地方政府發行多少消費券是難以統計的,經濟數據的不確定會導致中央統計數據的不準確,不準確的數據指導下會影響國家的宏觀決策。再者,消費券可能與消費者計劃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應該自己消費的商品由政府買了單,而消費者自己并沒有增加過多的消費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須品,有沒有消費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費這些東西的,那么使用消費券購買了這些物品,而本來用于購買這些物品的錢就剩余下來。如果說剩余下來的錢去消費了其他物品,這倒也是促進了消費。但是在儲蓄率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數的人是將節約下來的錢用于儲蓄,這樣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費率。對于消費券本身來說,它的發放也存在諸多問題。地方財政寬松的地區,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眾。但是如果有些地方為了體現政績,也是一味的跟風發放消費券,自身根本無法承兌,使民眾利益受到損失,這樣極易引發一些群體事件,給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對于能夠消化的地區,消費券該怎么發?以什么形式發?發放時間段怎么確定?使用期限為多少才合理?這些都是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將會給社會公平帶來更多的隱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的多是快消型產品,這類產品成本較低、生產周期較短,消費者在購買后能在短期內拉動相關廠商乃至整個產業鏈的運作,使這些產業的需求迅速增長。所以,如果全國范圍內發放消費券的話,對于生產型企業來說將是一個重大利好。而且,消費券的金額是有限的,人們在購買大多數產品的時候,除了使用消費券以外,大都還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錢支付一部分,這樣變相的就將人們打算儲蓄的錢轉化到了消費上面。根據西方經濟學的乘數效應理論,“乘數效應(MultiplierEffect),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經濟學中,乘數效應完整地說應該叫支出/收入乘數效應,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成相關比例的變化,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概念,也是一種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據中投顧問數據調查顯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費券的跟蹤統計中,2041萬元的消費券帶動了4207萬元的消費額,拉動放大效應為2.06倍。在家電產品上的拉動效應更是高達5.4倍。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數效應”。據有關媒體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萬人每人發放100元消費券,當地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乘數效應明顯。這樣自然是論證了發放消費券能夠很快的帶動社會經濟的增長,給疲軟的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以往過年過節,政府通常采用發放紅包、現金等方式來貼補困難群眾。有些群眾領到錢以后,并不用于消費,而是將錢儲蓄起來,這樣雖然是給群眾帶來了實惠,但并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刺激消費。而采用發放消費券以后,由于消費券沒有辦法兌換現金,所以人們只能用于購買消費,政府的發放才真正落實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來。

查看全文

拉動內需的好商機奧運經濟論文

摘要:奧運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參與最廣泛的體育盛會,已經不僅影響到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而是更深層次地影響到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能有效地帶動主辦城市和地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對舉辦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的促進作用,不僅向世界展示我國在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拉動了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奧運經濟;直接效益;間接

Abstract:Asthemostfamousandinfluentialsportsgalaxy,OlympicGameshasnotonlyrelateitselfto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productsandserviceindustr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ofthehostingcity.Itcaneffectivelypullthelocalinvestmentdemandandconsumptiondemand,andeventheeconomyofthehostingcountry.BeijingOlympicGamesprovesitssignificantroleinpushingforwardtheChineseeconomyinadditiontodisplaying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Chinaineconomy,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alprogresss.

Keywords:Olympiceconomy;directbenefit;indirect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拉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并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階段性經濟發展加速的經濟現象。奧運經濟可以分為直接奧運經濟和間接奧運經濟兩大部分。直接奧運經濟是為舉辦奧運會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和圍繞開發奧運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包括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間接奧運經濟指在奧運會舉辦的過程中能夠引起舉辦城市與國家的經濟、社會指標發生改變的活動,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素質提高、生態環境改善、新增長點和新產業的培養等。

一、奧運經濟直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

查看全文

奧運經濟拉動內需的好商機分析論文

摘要:奧運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參與最廣泛的體育盛會,已經不僅影響到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而是更深層次地影響到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能有效地帶動主辦城市和地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對舉辦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的促進作用,不僅向世界展示我國在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拉動了經濟的增長。

關鍵詞:奧運經濟;直接效益;間接

Abstract:Asthemostfamousandinfluentialsportsgalaxy,OlympicGameshasnotonlyrelateitselfto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productsandserviceindustr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ofthehostingcity.Itcaneffectivelypullthelocalinvestmentdemandandconsumptiondemand,andeventheeconomyofthehostingcountry.BeijingOlympicGamesprovesitssignificantroleinpushingforwardtheChineseeconomyinadditiontodisplaying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Chinaineconomy,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alprogresss.

Keywords:Olympiceconomy;directbenefit;indirect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拉動本地區經濟發展,并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階段性經濟發展加速的經濟現象。奧運經濟可以分為直接奧運經濟和間接奧運經濟兩大部分。直接奧運經濟是為舉辦奧運會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和圍繞開發奧運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包括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間接奧運經濟指在奧運會舉辦的過程中能夠引起舉辦城市與國家的經濟、社會指標發生改變的活動,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素質提高、生態環境改善、新增長點和新產業的培養等。

一、奧運經濟直接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淺談如何讓消費券在拉動內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并已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導致經濟增長急劇放緩,2009年1月CPI上漲1.0%,增速連續第九個月回落,CPI的連續走低使通縮風險越發加大。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種措施來擴大內需,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其中向市民發放消費券拉動內需是在短期內刺激經濟,恢復市場信心的較為有效的方法。

杭州市首開中國消費券先河。今年1月24日,杭州市向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約1.55萬戶)、企業退休職工(約31萬人)、市本級注冊在內的小學、初中、高中生(26萬人)發放3個月使用期的消費券,每人100~200元,總價值為1億元。1月24日至2月5日的11天中,共回收消費券102.08萬張,回收額2041.6萬元,帶消費券的小票額4207.59萬元,拉動放大效應2.06倍。此外,成都市也向37.91萬困難群體發放了消費券,每人100元,總價值3791萬元,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充分驗證了消費券在拉動內需中重要作用。

但是,對消費券拉動內需效果的置疑仍不絕于耳。有人擔心消費券反而會增加居民儲蓄,還有人顧慮此舉揚湯止沸,對全局作用不大。如何讓消費券在拉動內需,促進杭州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杭州真正在全國樹立起有效使用消費券拉動內需的典范,就成為了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首先,要進一步明確發放消費券在拉動內需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放消費券是解決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提升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等消費四大問題的突破口和“催化劑”,不僅有利于擴消費、拓市場,也有利于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圍繞“領得方便、用得滿意”,繼續發放好、使用好消費券,才能使杭州真正在擴消費、拓市場上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

其次,要進一步克服發放消費券在拉動內需中的困難和障礙。中國百姓有著儲蓄消費的習慣,即“在儲蓄保障下消費”的心理定勢,哪怕后顧基本無憂的公職人員也不例外。這種習慣是消費券拉動內需的最大障礙。不改變這種心理定勢,就不能形成與發達生產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心態,“內需拉動為主”的目標仍舊很難實現。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費預期的支配作用,所謂“消費預期”,即評估消費結果對未來生活的影響。消費行為產生消費結果,消費預期支配消費行為。盡管很難在短時間里改變大眾消費習慣,但可以利用消費預期機制改變消費行為,實現在通貨緊縮或內需不振動時拉動消費的目的。因此,只有讓消費者產生動用貨幣儲備進行“搶購”的消費預期,才能讓消費券有效拉動內需。一要讓中低收入者成為消費券的持有主體。這是因為,高收入者有著完全不同的消費預期,發給他們消費券雖符合公平原則,但不符合效用原則。最好有一個策略安排,讓高收入者有自愿放棄消費券的可能。二要讓消費券的使用控制在日常生活消費范圍內;三要制定人民幣與消費券合理的兌換比率,通過“折扣效應”讓消費預期發生作用;四要規定消費時限。這種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利用儲蓄消費習慣改變儲蓄消費習慣。

第三,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實市民消費券發放使用管理辦法。《杭州市市民消費券發放使用管理辦法》公布實施以來,在拉動全市內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應該在健全完善和狠抓落實上下功夫,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發放對象,并不斷地擴大受惠范圍;進一步提高發放標準,并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強化發放的組織工作,認真制定消費券發放方案,落實人員做好發放組織工作,在指定的時間內盡快發放到位,確保應發盡發,推動發放工作的有序有效進行;進一步擴大使用的范圍和提高優惠標準,有效提高廣大市民使用消費券的積極性;要進一步加強對消費券發放和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消費券在發放、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嚴禁消費券倒賣、套現。要切實加強對消費券發放和使用的監察和審計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查處。

查看全文

房地產市場營銷趨勢對國家拉動內需作用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及周期性規律;當前房地產市場狀況及發展趨勢;住房金融的風險控制及經營取向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房地產業的三次重大發展均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西方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業發展歷程都有著周期性規律、把握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變化規律,有利于調控市場供求矛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體制與機制的市場化、與消費觀念更新配套的住房按揭貸款、商品房空置率增加,超過風險控制線、房地產市場體溫仍在升高、房價增幅回落,銷售趨淡、調控房地產業信用總量,約束市場擴張規模與速度、適度控制住房開發貸款增量,調整房地產開發貸款的內在結構、積極拓展住房按揭貸款市場,促進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啟動住房公積金貸款市場,拉動住房市場需求、實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入世后我國房地產金融業面臨的挑戰與發展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發展趨勢經營取向周期性規律發展趨勢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長期處于住房難的大國來說,2001年最令人鼓舞的轉折就是告別了城鎮住房短缺時代。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突破20平方米,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與此同時,理論界與產業界就“泡沫論”、“過熱說”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研究房地產市場的經營發展趨勢,把握市場的機遇與風險,直接關系到房地產業與住房金融的穩健運行,也是關系到國家通過拉動內需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及周期性規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房地產業的三次重大發展均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的近20年,每次都呈現6~8年的周期性規律。第一次高漲期來自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迅速增加,農業及農村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國有企業在短缺經濟中購銷兩旺。在這種情況下,長期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住房問題開始得到關注,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始興建職工住宅,并以福利形式分配給員工,這種解困式的住宅大多數建造于本單位周邊的空閑土地上,雖然沒有現在小區的規模與環境,但總量相當巨大。這些房產至今仍然是城鎮中等收入群體的主要居所。第二次高漲期起始于1988年《憲法》和《土地管理法》修改之后,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使房地產作為商品流通有了法律依據,這股蘊藏的住房需求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爆發出來。當時房地產熱點地區主要集中于經濟發達的南部沿海城市,例如,海南、廣州、珠海、北海等,而房地產類型也集中于寫字樓、賓館、酒店及別墅,其銷售對象主要是當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類公司和旅游度假等社會需求。這一特殊的高漲階段由于盲目圈地、盲目開發、盲目投資、價格炒作,而于1993年上半年落下帷幕。第三個高漲期起始于1998年國家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配住房實行貨幣化住房補貼,徹底改變了人們的住房消費觀念,有效拉動了社會需求。特別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國家清醒地認識了中國房地產長期低價運行,市場尚未開發的現實,采取了啟動和擴大內需,推進住宅建設的政策,從而刺激了住宅消費,帶動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從西方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業發展歷程來看,都有著周期性規律。而我國短短20幾年的房地產發展過程其周期性也特別明顯,即房地產業總是從蕭條走向繁榮,而房地產市場一般不會永遠持續繁榮,它總是與經濟增長質量、增長速度、市場需求及購買力聯系在一起,并在高潮期以后進入調整期,在調整中醞釀新的高潮。

查看全文

審計項目計劃報告

一、同級預算執行審計(8個)

以促進健全公共預算制度、規范預算管理、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保障財政安全、提高財政績效水平為目標。圍繞預算執行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科學性,以預算管理和資金分配為重點,準確把握和客觀評價同級預算執行的總體情況,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揭露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

(一)財政部門2008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審計。檢查財政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關注部分支出事項實行權責發生制、預留資金、年初預算不細化、部分非稅收入不進入預算等對預算管理的不利影響;檢查預算執行的真實性、關注當年預算在實際執行中是否存在偏差的情況;檢查財政資金管理的效益,摸清情況,分析原因;關注財政支出結構,檢查“三農”、民生支出是否到位,促進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動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規范專項轉移支付管理。(2009年6月末結束)

(二)地稅系統2008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審計。以促進地稅部門依法行政、嚴格征稅、強化內部控制為目標。重點審計地稅部門有無減、免、緩稅和先征后返問題;有無混淆稅款入庫級次,影響上級收入問題;有無稅收不實和賣稅獲取分成問題;是否存在稅款過渡戶和稅費合一問題;有無混淆稅種造成挪用專項資金和占用省級資金問題;是否存在稅收票證管理使用、手續費提取、業務費管理使用等方面不規范、不合規問題。(2009年6月末結束)

(三)國家金庫*支庫審計。重點審查地方稅收收入和非稅性財政收入解繳入庫情況,收入退庫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情況,財政撥款支付是否及時合規。(2009年6月末結束)

(四)縣直其他部門2008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審計。以促進加強部門預算管理、深化部門預算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對民政局、檢察院、司法局、城鄉開發建設管理總體戰指揮部、教育局(含拉動內需資金)等5個單位進行預算執行審計。重點關注部門是否嚴格執行部門預算改革各項規定,揭露財政資金虛報冒領、轉移挪用等違法違規問題以及滯留閑置、損失浪費等影響資金使用效益的突出問題。特別要關注部門管理的用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的分配、撥付、管理及使用情況,對一些涉及宏觀調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深化預算改革和完善相關政策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6月末結束)

查看全文

消費券發放利弊及對策透析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出口受到重創,為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積極擴大內需顯得尤為重要。成都、杭州等地方政府先后采取了發放消費券的方式,與臺灣地區全民發放消費券政策以及蒙代爾的中國萬億消費券建議相呼應,來滿足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現實之需。首先介紹了我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發放消費券的背景和現狀,其次,利用相關數據和經濟學原理從利弊兩方面對消費券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發放消費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消費券;擴大內需

1我國消費券發行的背景

發放消費券的提出源于經濟學家美好的構想:消費券能帶動幾倍于現金的消費量,同時由投資者消費傾向引導企業進行資源配置,增加合適的產能,以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論文百事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認為,1萬億元消費券可拉動有效需求增長3.5%,而如果把消費券控制在三個月內花完,則可拉動有效需求上升14%。與此理論相適應,美國、日本、我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曾發放過消費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時,學者們認為在我國發消費券的效果要遠遠好過直接發放現金。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劉植才表示,發消費券而不發貨幣基于兩點考慮:首先,一部分人不會把這部分政府投入資金全部用于消費;其次和我們的消費習慣有關,有調查顯示,中國人的消費傾向是53%,也就是說賺100元會消費53元,47元被儲蓄。這就說明,如果發放貨幣,從消費習慣出發,會有大部分資金被用于儲蓄等其他途徑。

在這樣的理論和實踐背景下,作為對國家出臺4萬億元巨額投資計劃以確保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回應,各地也相應出臺了許多刺激需求的辦法。南京、杭州、成都、廣州和東莞等市政府試行發放消費券就是其中之一。

查看全文

旅游業擴大獨特作用思考

擴大內需,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引導、刺激并滿足國內需求,來推動經濟的增長,進而減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擴大內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源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盡管這幾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長迅速,但對國內需求的強調卻持續至今。從1998年起的連續八年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擴大內需都被放到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并逐漸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更是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00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再次強調“要正確出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可見,擴大內需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199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旅游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98年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春天”。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黨中央對旅游行業通過自身發展,努力擴大內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擴大內需這一柄“尚方寶劍”,全面發展國內旅游變得名正言順,并且日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內旅游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發展旅游有助于擴大內需也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在各類研究中對旅游業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作用卻言之甚少。

總體上看,國民經濟各個產業的發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滿足國內需求的功能。比如農業,對應的當然是國內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長放緩,單個個體對糧食需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多出來的糧食只能出口,對擴大內需的影響很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是一個基本趨勢。要想擴大內需,往往只能擴大一個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說農業生產以外的多數產業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會對擴大內需產生積極作用。如果只是簡單的擴大內需,旅游業的獨特作用就難以充分顯現。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就對既有的擴大內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業能不能適應這些新的要求,從根本上也取決于旅游業對于擴大內需獨特的作用。

執行擴大內需政策以來比較突出的矛盾大體上有:1、投資需求增長過快,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2、擴大內需要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3、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無力消費,中高收入者不愿過多消費。4、擴大內需和對外出口協調發展的問題。對于上述四個問題,專家提出了許多解決的思路和辦法。而旅游業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這四個問題的解決。旅游業之所以能對擴大內需產生獨特作用,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旅游業是一個從需求方來體現其特征的產業集合,這與絕大多數產業都不相同。具體來講,旅游業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體現:

1、旅游業對應的是服務類的最終消費需求,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直接。

擴大內需的途徑,一個是消費,另一個是投資。自1998年以來,中央擴大內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增發國債,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此政策的要點在于增加政府投資。從實際的情況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雖然顯著,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投資過熱,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我們的經濟剛一起飛,就隨時面臨著需要“軟著陸”的考驗。另外,投資作用于經濟發展的傳導時間較長,對宏觀經濟的調節有可能出現滯后。更為重要的是,投資從本質上看是為了未來消費而對當前消費的一種節約,因此投資以后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還是要由消費來接盤。所以說,沒有正常的最終消費,投資終究是無的放矢。10年來,中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而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2000年為73%,2001年下降到48%,2003年下降到40%,2004年降至37%。目前中國內需的兩方——消費趨冷,投資過熱,可謂冰火兩重天。針對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在200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對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擴大內需的任務而言,促進消費需求都將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對服務的需求,服務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總體上不存在產品的積壓,對經濟的作用也就更為直接。在各種服務業中,像商業、運輸、金融多數是為生產、銷售、投資服務的,是最終產品的“中間投入品”;而旅游業和文化、體育、娛樂、餐飲、家政等則主要屬于服務業中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其對需求的作用較之“中間投入品”更為明顯。在我國服務業中,“中間產品”的發展相對較快,而“最終產品”的發展比較滯后。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旅游業對于擴大內需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查看全文

旅游業獨特作用調研報告

擴大內需,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引導、刺激并滿足國內需求,來推動經濟的增長,進而減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擴大內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源于19**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盡管這幾年我國對外貿易增長迅速,但對國內需求的強調卻持續至今。從19**年起的連續八年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擴大內需都被放到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并逐漸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方針。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年規劃的建議》中,更是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2**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再次強調“要正確出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可見,擴大內需決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旅游業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年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春天”。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黨中央對旅游行業通過自身發展,努力擴大內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擴大內需這一柄“尚方寶劍”,全面發展國內旅游變得名正言順,并且日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內旅游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有目共睹,發展旅游有助于擴大內需也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在各類研究中對旅游業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作用卻言之甚少。

總體上看,國民經濟各個產業的發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滿足國內需求的功能。比如農業,對應的當然是國內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長放緩,單個個體對糧食需求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多出來的糧食只能出口,對擴大內需的影響很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是一個基本趨勢。要想擴大內需,往往只能擴大一個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說農業生產以外的多數產業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會對擴大內需產生積極作用。如果只是簡單的擴大內需,旅游業的獨特作用就難以充分顯現。另外,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和新矛盾層出不窮,這就對既有的擴大內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業能不能適應這些新的要求,從根本上也取決于旅游業對于擴大內需獨特的作用。

執行擴大內需政策以來比較突出的矛盾大體上有:1、投資需求增長過快,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2、擴大內需要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3、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無力消費,中高收入者不愿過多消費。4、擴大內需和對外出口協調發展的問題。對于上述四個問題,專家提出了許多解決的思路和辦法。而旅游業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這四個問題的解決。旅游業之所以能對擴大內需產生獨特作用,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旅游業是一個從需求方來體現其特征的產業集合,這與絕大多數產業都不相同。具體來講,旅游業在擴大內需中的獨特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體現:

1、旅游業對應的是服務類的最終消費需求,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直接。

擴大內需的途徑,一個是消費,另一個是投資。自19**年以來,中央擴大內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增發國債,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此政策的要點在于增加政府投資。從實際的情況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雖然顯著,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投資過熱,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我們的經濟剛一起飛,就隨時面臨著需要“軟著陸”的考驗。另外,投資作用于經濟發展的傳導時間較長,對宏觀經濟的調節有可能出現滯后。更為重要的是,投資從本質上看是為了未來消費而對當前消費的一種節約,因此投資以后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還是要由消費來接盤。所以說,沒有正常的最終消費,投資終究是無的放矢。10年來,中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而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2**0年為73%,20**年下降到48%,20**年下降到40%,20**年降至37%。目前中國內需的兩方——消費趨冷,投資過熱,可謂冰火兩重天。針對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在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對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擴大內需的任務而言,促進消費需求都將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對服務的需求,服務的一個基本特點是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總體上不存在產品的積壓,對經濟的作用也就更為直接。在各種服務業中,像商業、運輸、金融多數是為生產、銷售、投資服務的,是最終產品的“中間投入品”;而旅游業和文化、體育、娛樂、餐飲、家政等則主要屬于服務業中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其對需求的作用較之“中間投入品”更為明顯。在我國服務業中,“中間產品”的發展相對較快,而“最終產品”的發展比較滯后。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旅游業對于擴大內需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查看全文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點評之九

消費券,在充當新年“送溫暖紅包”的同時,還能否發揮撬動內需、拉動消費、刺激經濟之“魔棒”的作用?

春節前夕,杭州拿出上億元財政資金向市民派發每人100元或200元的消費券,惠及人群達67萬,在全國引起連鎖反響。不少網民稱贊這是政府關懷民生的善舉,但也有人表達不同的意見和疑慮。

消費券,在充當新年“送溫暖紅包”的同時,還能否發揮撬動內需、拉動消費、刺激經濟之“魔棒”的作用?

投資搞項目與出錢發“紅包”

杭州市政府19日開始向特困戶、退休市民、殘疾人和在校中小學生發放面值為20元,成人每人200元,學生每人100元的消費券。

據悉,消費券春節前生效,有效期三個月,使用商家達到400多家,包括聯華華商超市、國美電器、蘇寧電器(行情股吧)、銀泰百貨等品牌商業網點,華立通信、金松電器、摩托羅拉手機、華日冰箱等杭州本地電器制造商,48個杭州旅游景點以及當地主要影劇院和體育場館。持券消費享受一定的讓利折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