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22:17: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空間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空間發展

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研究

[摘要]公共空間廣義是指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質的空間。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行為被看作公共空間藝術。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不難發現公共空間藝術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公共空間;人文;發展;生態環境;美學

一、公共空間藝術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重要職能,在英語單詞中,“城市”這個單詞是“city”,是從拉丁語的“市民”發展來的,這也解釋說明了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與市民之間共同建立了一種物理意義上和文化空間上的“共同體”。城市中正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才有了公共空間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間的建造具有公眾性和開放性,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公共空間的活動場所,如廣場、公園、車站等人流稠密的室外空間;二是指對于觀眾而言欣賞藝術品的開放性。公共空間藝術往往是藝術家對于環境、政治、城市以及當下社會的問題或現象甚至自身感受的體現,這就意味著公共空間藝術要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審美而作,是溝通環境與人之間的重要的媒介。1.公共空間的藝術形式。公共空間藝術的含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同時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同時期的公共空間藝術,體現和表達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構建出不同的城市形象,傳達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公共空間藝術最早是被作為城市環境美學的一部分來加以發展的,早期主要形式為景觀藝術,如皇家園林、蘇州園林等園林藝術都能折射出古代私人或帝王對景觀藝術的追求。而隨著所屬權發生了改變,這些景觀藝術供大眾參觀游玩,從而具有了公共性質。這種在過去只屬于一定階層的藝術,在今天才真正意義上具有了廣泛的公眾性。由此可見,公共空間藝術是可以改變的。物理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草地、海灘等是通過城市設計而形成的。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與建筑可詮釋出特定的意識形態觀念。從古代到當今的許多公共藝術都體現了其藝術形態,如古代時期的雕塑、壁畫、史前巖畫、雕刻、宗教藝術、陵墓藝術,它們都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因為政治和歷史文化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所以在文化和美學的語境中,這些藝術可以看作一種處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社會的公共空間可以被看作是互動性最強的一種公共空間藝術形式,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種對空間的改變都會賦予城市空間新的意義。在社會公共空間中,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交換彼此的價值觀,建立一種新的交流方式。裝置藝術、燈光、投影、互動藝術、新媒體、表演形式等都是公共空間藝術的新形式。2.公共空間藝術形式的表達。公共空間藝術不僅包含了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領悟,也包含了藝術的創意與想法。公共空間藝術代表著對某個特定地點的理解和文化傳承,更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的共通性的審美意識。這不僅建立在個人的喜好之上,更表示了一個社會的小縮影及其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既不失生動、新穎和特別,又符合大眾的審美層次。公共空間藝術面對的受眾群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并不是特定的人群,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民族成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國籍。因此在公共空間藝術的表達上,要通俗易懂,符合大眾審美,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而為整個城市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3.公共空間的綜合性。公共空間藝術具有極強的開放性,既包含呈現形式上的多種手段和視覺角度的多種層次,也包含對觀眾的審美開放性。綜合這些不同的切入點,公共空間藝術在選材上也要符合對空間綜合功能性的考慮,包括題材選擇、對周圍環境的包容性以及材質的選擇、對觀眾情感上的分析等。此外,藝術造型的美學考究、材料的美學、光學、環境因素、可實施性、色彩學、宗教信仰等因素也都是公共空間藝術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二、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演變

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演變,可以折射出人類文明的演化歷史,它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從藝術角度看,公共空間藝術是被美學的認知和人類文明共同創造的產物。公共空間藝術作為一種符號,在各種表現形式下,都與周遭的環境形成獨特的對話,并且起到改善這一環境空間的作用,釋放出無限的可能。1.我國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洞穴壁畫應該算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公共空間藝術,再以后,是距今約2000年的漢代標志建筑—石闕。石闕是古代宮廷、寺廟、陵墓建筑上對稱分布的建筑物,分布在道路的兩側,起著引導前進的作用。極其符合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著建筑師對“天人合一”思想完美的體現,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給建筑本身增色。我國的公共空間藝術后來逐漸增加雕塑、石碑、墓紋、壁畫、浮雕、園林等形式,藝術表達手法以寫實為主,但這些藝術形式出現在中國古代則是權力的象征。所以說,公共空間藝術在發展初期,具有比較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和中央集權制的體現,表達方式較為直白,寓意多為吉祥如意,題材單一。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許多以紀念碑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這些紀念碑式的公共空間藝術,承載著許多古代名人、神話和傳說以及近現代的英雄代表,主要表現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與對和平及英雄主義的渴望。因為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們的生活還很艱難,對藝術的需求很少,所以展現公共空間藝術的風格和材料仍然相對傳統,而且無法很好地展示出區域特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質,而是更多追尋精神需求。因此,受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共藝術的影響,中國的公共空間藝術表現方式開始多樣化,主題也更加廣泛,娛樂性得到加強,且開始受到重視。公眾的參與性明顯得到了強調,公共空間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反映了當代公共空間藝術對公共空間的探究和對區域發展的需求,以及受眾對公共空間藝術的參與度和美學感受。公共空間藝術的范圍不再僅限于美化城市和政治訴求的目的,公眾參與、區域主義、藝術啟蒙和娛樂的特征已經開始出現。由于國家重視藝術的發展,所以在每個城市都有標志性的公共空間藝術,在我國的一些一線城市還設有特立獨行的藝術專業展區。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就會經常展出當代藝術家的公共空間藝術裝置,每年會吸引大量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的關注。這些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當今社會問題或環境、材料本身可持續發展性的探索,從而更好地去體現公共空間藝術。2.國外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同我國一樣,國外的早期公共空間形式也是洞穴壁畫,在英國發現的巨石陣(stone-henge)也可能是較早的公共藝術。文藝復興時期,創造理想城市是人們精神感情生活和城市環境的完美融合,藝術家將雕刻、建筑、城市規劃都融合在公共空間藝術中。歐洲工業革命以后,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集中,引發城市空間的巨變,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格局,隨之引起巨大的社會反思,公共空間藝術也帶動了整個空間的再生。由于美學的介入,對公共空間產生了新的支配能力和創造性的作用,人們能更好地感知和體驗城市。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外表上,更為公共空間注入新的元素,與空間對話、與人對話?,F代藝術運動興起后,人們摒棄了傳統的藝術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刻板印象和思維模式,注重對環境的思考和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探究。人們逐漸意識到公共空間對人文和連續性發展的重要性。3.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F代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注重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追求順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使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意識到,我們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1982年卡塞爾文獻展期間,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主導的《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公共藝術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一計劃由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作為引導,在廣場上種下第一棵樹,此后數年,包括藝術家、政府工作者、民眾都參與在內,先后在卡塞爾的各個角落種下7000棵樹。這成為卡塞爾最偉大的公共藝術,基于一種樸素的手法,卻締造出各種含義。它不僅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在公共空間實行的藝術行為,更包含了民眾的參與成分,體現了公共性,賦予了時代對藝術的審美和對環境藝術的保護意識。它不僅停留在空間上的開放性,還包括社會民眾的參與,體現了分享才是公共性的核心?,F代公共空間藝術注重價值觀的傳遞。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全球化經濟,使公共空間藝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藝術家也把藝術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空間與美學審美相結合,把景觀與交互空間相聯系,塑造出實用美術與城市空間美學的完美融合。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代表一種新的美學,藝術家開始使用可回收的循環材料,從材質本身出發,力求保護自然,做到循環可回收,不浪費資源。美國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的公共藝術作品,從題材到形式無一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體現。他將巨型漢堡、羽毛球、衣夾、回形針、唇膏、冰淇淋這些日常生活常見的小物品,通過放大至幾千倍甚至數萬倍,放置在公共空間中。他的作品在宣誓,公共空間藝術是對物化審美的一種體現,也是對消費主義的一種諷刺。人們在欣賞公共空間藝術的同時,會在作品呈現方式的指引下,去思考更多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環境美學、日常生活化的審美,以及對公共空間的定義、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都是組成公共空間的重要部分。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追求自己獨特的品格,更關鍵的是能凸顯出與整個空間和人的對話。當藝術置于公共空間中,它不僅僅是在做材料、空間上的文章,而且是以和觀眾、關系、溝通等想法為主,從而體現出“共同價值”。公共空間藝術的出現,衍生出了和觀眾有互動參與的價值,更體現出人們對公共空間藝術的理解。在其中融入了社會、融入了新的人文景觀的美學含義,對公共空間也有了更多元的詮釋。將藝術性、社會性與公共性的綜合一體性都介入公共空間的藝術,在與環境密切融合的過程中反映出空間的獨特性,解構了整體空間的藝術性,促成了美學品質,這也是一場全新的啟蒙運動。美國藝術家卡普爾在2007年為美國芝加哥的格蘭特公園設計的《云門》,外殼采用了無縫不銹鋼塑形,可以映像出四分之三的天空和芝加哥的城市輪廓,與此同時會因其橢圓形的外形而發生扭曲。當游客走近時,映像也會發生變形,被稱為哈哈鏡。這一公共空間藝術因造型獨特很快成為芝加哥的熱門景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公共空間藝術對城市文化、經濟以及旅游業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這種藝術又激發了觀眾與作品的互動。因此,公共空間藝術是最富有建設性與革命性的藝術形態。在我們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公共空間藝術更能呈現一種新的、敏銳的思考方式和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思考。

查看全文

眾創空間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目前云南省德宏州境內基本形成在政府引導下,以綜合性眾創空間為主體,以專業眾創空間為特色,布局相對合理,主體多元化的眾創空間格局。然而,德宏州眾創空間發展面臨著缺乏創業創新人才,創業團隊層次不高,市場對接能力薄弱,眾創空間資源集成不足,政策支撐環境欠缺,創投力量嚴重滯后等挑戰。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德宏州應依托眾創空間平臺,發揮其資源集聚、項目示范和知識溢出多重效應,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以特色小鎮、傳統村落為載體,助推鄉村振興進程,實施人力資源服務工程,從而實現邊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德宏州;眾創空間;現狀

新時期,國家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全面部署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德宏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區域環境,地處中國云南西南邊陲,與緬甸聯邦接壤,位于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口岸。德宏州如何順應創新創業的發展趨勢,加快建設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培育發展創客經濟,帶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就業新高潮,成為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課題。

一、眾創空間在德宏的發展現狀

響應國家“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創新創業”號召,截止2017年9月,德宏州建成并投入運營了后谷咖啡眾創空間、隴川電子商務產業園眾創空間、德宏州珠寶小鎮眾創空間、梁河孔雀街眾創空間、瑞麗熱作眾創空間、德宏泛亞國際眾創空間等眾創空間,其中有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州級眾創空間6家。(一)“政府主導、企業創辦”的綜合運營主體從運營主體看,德宏州參與眾創空間建設的主體單位有政府、企業兩類。以政府牽頭為主的眾創空間有2家,占全州眾創空間總量的33%;由企業創辦的眾創空間有4家,占全州眾創空間總量的67%。涉及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有限公司、個私協等政府機關和組織團體,涵蓋特色農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領域。(二)“活動聚合、培訓輔導”為主的功能定位從功能定位看,德宏州眾創空間運營,有活動聚合、培訓輔導等模式。目前,國內眾創空間可提供以活動聚合、培訓輔導、產業鏈服務、投資驅動、地產思維以及綜合創業生態體系等六類服務?,F實中,由于德宏眾創空間不同舉辦主體、不同業務模式的選擇,在凸顯服務功能和自身特色方面,各地普遍采用差異化的模式,選擇其中幾個特色作為自己的主打服務功能。如:地處德宏州芒市仙池路34號的德宏泛亞國際眾創空間,作為第一家德宏州雙創基地試點,是集聚創客中心、孵化基地、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檢測中心、眾創咖吧、創客訓練營等服務的綜合創業生態功能平臺。在政策、土地、資金等方面優先獲得政府傾斜,整合科技、發改、財政、工信、人社、商務、教育、工商等10余家州直單位和部門提供項目、資金、咨詢、培訓等服務,吸引86家來自云南省內、德宏州內、海外博士、創新企業和創客登記注冊,先后與國內32所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成功引入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工作站,建成科技部戰略研究院趙剛博士專家工作站、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陸洋博士專家工作站。依托地理區位優勢,吸引了“淘寶特色中國:德宏館”、德宏依諾純咖啡、盈江儒林現代農業、德宏萬眾豐業等本土企業,新依亞、好兄弟、綠色增長代、目諾班欽等緬甸企業進駐園區創新創業。(三)基于“縣域經濟+產業發展”的合理布局從區域布局看,德宏依托縣域經濟與產業發展要求,加快建設和發展創客及眾創空間。除盈江縣外,芒市、瑞麗、梁河、隴川等縣市都建立了至少一家以上的眾創空間,平均集聚創客人才不少于50名。地處州府的芒市,就建立了3家眾創空間。如:由政府牽頭,德宏州科技情報研究所作為運營主體的德宏泛亞國際眾創空間(國家級);以企業創辦,由德宏海華珠寶小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的德宏州珠寶小鎮眾創空間、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運營的后谷咖啡眾創空間。此外,瑞麗市建成1家眾創空間,由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省屬科研事業單位)創辦的瑞麗熱作眾創空間;梁河縣建成1家眾創街眾創空間;隴川縣建成1家眾創空間,由德宏黃金時代農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辦的隴川電子商務產業園眾創空間??傮w上看,德宏州境內基本形成政府引導下,以綜合性眾創空間為主體,以專業眾創空間為特色,布局相對合理,主體多元化的眾創空間格局。

二、資源集成背景下,德宏州眾創空間面臨的主要挑戰

查看全文

建筑空間概念發展論文

摘要:對建筑史上空間概念進行了簡要地回顧,并以的闡述了建筑圍合實體的作用以及和內部空間的關系。同時給出常見的建筑圍合實體的形態以及相應的內部空間形態。旨在喚起人們對建筑設計手法的深入。

關鍵詞:空間概念圍合實體關系形態

人類的祖先鑿地為穴或構木為巢,創造了避風雨,御嚴寒,防侵襲的賴以生存的場所,其目的,不是使用圍成空間的殼,而是空間本身。從原始人類挖掘洞穴到當今世界上充滿金屬與玻璃光澤的建筑,人們對建筑形式的追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無論如何,建筑技術怎樣更新,材料、樣式怎么改變,建筑活動的目的仍然是為人服務,它必定要滿足人們對它提出的使用功能上的要求,為人類提供一個身心庇護與交流的天地。建筑創造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含義,就是通過對物質形式的安排而獲得某種有目的的空間,從而構成對人的生活有意義的場所.

1建筑空間概念發展的

建筑的原型是一個遮風避雨、驅蟲避獸的場所,原始人用界中最常見的材料和最簡易的工具:樹枝、樹葉、石塊或泥土等來搭構圍合成使用空間。雖然在此類最初的建筑活動(包括人類最早搭建的草棚與洞穴)中已經隱含了空間概念的基本特征,然而對于空間概念的提出卻是很晚的一件事。

18世紀之前,從沒有在建筑論文中出現過空間這一概念,直到19世紀初才有德國的美學家開始使用(具有建筑意義的)“空間”這一術語。談到建筑物如同“限制和圍合的一個限定空間,形容一座教堂為必要的精神生活的集中,它因而將自身關進空間的關系當中”.在這里“空間”這一概念雖然具有建筑空間的含義,但它更多的是站在的高度來進行論述的。

查看全文

眾創空間發展環境與改革思路

摘要:眾創空間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以及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平臺。民辦院校在發展眾創空間方面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受到政府、社會、高校內部三大環境的影響。從現實來看,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由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構成。民辦院校要明確眾創空間改革的主要方向、任務,以及改革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民辦院校;眾創空間;環境;改革

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工作高質量發展是民辦院校當前面臨的緊迫性課題。改革和創新眾創空間對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起到重要作用。民辦院校應適時啟動并助推眾創空間的發展,結合地區特色和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眾創空間發展新模式。

一、民辦院校眾創空間下大學生創業環境分析

眾創空間是兼具市場化、開放性、聚合性的創新創業機構,涉及的多層次行為主體中最直接的是高校、政府、社會單元,“在多元構成主體、多關聯協作動機、多策略協作功能與多聚態績效呈遞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維網絡協同效應”[1]。

(一)民辦院校眾創空間下大學生創業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國外城市公共空間發展論文

摘要: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歷史主要包括市民空間階段,廣場的衰落,游憩墓地階段,公園運動,社區和鄰里公園階段,公共領域的衰落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等重要階段和事件。

關鍵字: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史;美國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間”一般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和體育場地等。在我國,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設實踐的背景下被動進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實踐總結的層面上。1997年在上海舉辦的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主題的中國建筑學會年會和1998年在深圳舉辦的以“城市設計”為主題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學術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牽涉的方面很多,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遠遠超出單純空間美學的研究范疇。最近,作者閱讀到兩篇有關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文章,現將其編譯出來,簡要介紹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程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和事件,期望能夠擴展我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研究的視野,在與國外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對比思考中,探尋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城市公共空間的途徑。

查看全文

餐飲空間設計風格及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能力也相應提升,與消費能力同行的是其消費需求的優質化與多元化。在此情境下,餐飲消費作為人們日常消費中的重要模塊,其需要積極探索多維路徑,以便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因此,對餐飲行業而言,其不僅要關注菜品質量,還要關注餐飲空間設計,優化人們的用餐體驗,由此凸顯出餐飲空間設計的重要性?;诖耍蓺W陽麗萍、袁玉康和鄭欣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于2021年7月出版的《餐飲空間設計》一書,結合實際案例,詳細論述了餐飲空間設計相關內容,明確了餐飲空間設計的整體脈絡,為進一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餐飲空間設計風格及發展趨勢奠定了理論基礎。

該書共由六個章節構成。第一章從理論層面論述了餐飲空間設計的概念、要素、分類、功能區分及基本設施等內容;第二章簡要說明了餐飲空間設計的程序;第三章論述了餐飲空間尺寸的設定,其中包括餐飲空間中餐椅設計、包間設計、廚房空間設計等主要內容;第四章分析了餐飲空間設計中色彩應用及軟裝陳設的搭配;第五章對餐飲空間設計中的照明設計展開論述;第六章以新加坡皇后餐廳、香港百樂時代廣場餐廳、烏克蘭基輔東方風格主題餐廳、“樹”餐廳為具體案例,具體分析了餐飲空間設計的相關內容。總體而言,該書框架合理、內容詳實,為讀者構建了全面的餐飲空間設計知識框架,可為餐飲空間設計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與指導。結合該書及梳理其他相關文獻可知,目前餐飲空間設計風格呈現多元化趨勢,以下將列舉幾種餐飲空間設計風格,以期把握當下餐飲空間設計風格的發展趨勢,為今后餐飲空間設計提供思路。

首先,新中式風格的餐飲空間設計。概括而言,新中式風格主要指的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進行融合,即以新時代視角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再解讀與再利用。結合實踐可以發現,新中式風格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古為今用。即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文化元素,如將傳統家具文化中的花紋、雕刻等元素融入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基于現代需求改變、調整傳統家具形態,以此實現文化性與實用性相統一,促進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有效銜接。二是中西合璧。我國傳統思想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這為中西合璧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坐落于上海的品粹1788徽菜融合餐廳,其內部空間設計即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在該餐廳內,不僅有徽派門樓、撐拱、門罩等中國傳統元素,還有馬賽克玻璃墻、水晶吊燈等西方現代元素,通過中西元素融合,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效對接,拓寬了顧客的視覺維度,豐富了餐飲空間的文化層次。其次,工業風格的餐飲空間設計。工業風格主要指的是以工業生產及工業相關文化為基礎且融合大量工業元素的空間設計形式,在現實中,工業風格的餐飲空間設計起源于對廢舊工廠的改造,相較于其他餐飲空間設計風格,工業風格的餐飲空間設計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在工業風格情境下餐飲空間更加廣闊,空間布局更加自由,由此提升了餐飲空間的流通性與開放性。

其二,材料選擇更加豐富。對餐飲空間設計而言,材料是影響其使用及精神功能的重要元素,基于工業風格下餐飲空間設計的自由性,其對于材料的選擇更加多元化,不僅可以利用現代化建筑材料,同時還可直接利用原始的水泥墻、裸露的金屬管線、下水道等材料,多元化的材料選擇有利于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受。

其三,強調對燈光的使用。在工業風格下的餐飲空間設計中,常常使用局部照明的燈光處理方法,以此達到聚光燈投射的視覺效果,這有利于提升空間質感、豐富空間層次、烘托餐飲空間氛圍?;谛聲r代文化背景,工業風格的餐飲空間設計在其獨特的工業文化基礎上被賦予了一定的生態反思意蘊,即反思工業生產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與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相契合,也是目前工業風格餐飲空間設計廣受青年群體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上對新中式風格及工業風格下的餐飲空間設計展開分析,基于這兩種設計風格的成功,可進一步梳理餐飲空間設計風格的發展趨勢。首先,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性發展。無論新中式風格餐飲空間設計,還是工業風格餐飲空間設計,其均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作為支撐,這與新時代消費者文化水平提升相對應,符合人們愈加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在精神文化建設大背景下,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性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其次,餐飲空間設計的生態化發展。如目前越來越多的餐廳將自然光、自然風、綠色植物等自然元素融入餐飲空間設計中,這是對餐飲空間設計生態化發展的直接體現,表現出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深刻思考。最后,餐飲空間設計的個性化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個性逐漸得到釋放,由此推動了餐飲空間的個性化發展,如當下出現了很多主題餐廳,即迎合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這與以人為本理念相應和,是21世紀餐飲空間設計的重要發展趨勢。

查看全文

商業展示空間|品牌設計|發展

后現代主義設計是設計多元化發展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各種新材料、新能源的大量出現,社會進入了以高科技和信息革命為特征的后工業社會文明,在西方發達國家先后進入豐裕社會,賣方市場轉化成買方市場,真正意義上的消費時代的出現,必須把設計藝術的人性化、科技化、多樣化作為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有效手段。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商業展示空間設計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人性化趨向

近年現代商業展示空間逐漸配合著企業的品牌形象向人性化、多元化、科技化發展,具有完全開架的形式,盡可能多地讓顧客與商品直接接觸,體會購物的休閑樂趣。銷售空間概念的轉變使在展示空間內提供休息和娛樂的場所,展示空間形式也向立體化方向的發展,小品式的精美展示區、演示區進駐到了展示空間內部,從而使企業進一步樹立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

二、科技化趨向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寬了展示設計的領域。數字化設計理論的提出,是當代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事件。如果將19世紀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作為藝術設計發展的第一座里程碑,包豪斯所倡導的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可以作為第二座里程碑,到后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強調功能主義是第三座里程碑,那么作為后現代設計重要特征的數字化設計,可以說是第四座里程碑。數字化的展示設計手段必將在未來的商業展示設計中作為主導的形式存在。在科技創新大潮逐漸興起的信息化時代,“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也逐漸成為數字化展示的特征。在數字化展示設計系統中,人是作為受眾群體去接受展示內容,因而目標受眾群體是展示設計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要想要展示商品的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群體,達到預期的目的,就要求設計師為受眾群體創造一個舒適而實用直觀的觀賞環境。而數字化展示設計的重要特點就是給目標受眾以最直觀的感受去體驗展示空間中所陳列的商品。

三、展示設計數字化

查看全文

絕對空間理論發展論文

慣性系在哪里,或者什么樣的參考系是慣性系?深入地研究發現,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存在根本的困難。首先,要問什么是慣性系,回答是慣性系就是慣性定律成立的參考系,那就是說,在這個參考系中一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總是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么不受外力作用又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在慣性系中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是不受外力作用的。這樣就又回到什么是慣性系的問題。這是一具邏輯循環,無助于解決什么樣的參考系是慣性系的問題。其次,在實踐中地球是一個相當好的近似的慣性系,我們在觀察實驗室中的許多力學現象,都可以把地球看作慣性生活費,但是地球肖自轉,并且繞著太陽在旋轉,有一些力學現象顯示出地球的這種轉動效應,例如慣性離心力,科利奧萊力等,因此地球并不是嚴格的慣性系。太陽及其鄰近的恒星組成的參考系是比地球更好的慣性系。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它同其他銀河系聽恒星一起繞銀心旋轉,作變速運動,因而太陽參考系也不是嚴格的慣性系。根據這種經驗,我們可以取更大的天體系統的平均靜止參考系以趨近嚴格的慣性系。看來我們可以不斷地趨近慣性系,但卻不能找到嚴格的慣性系。

這樣,我們有了支配物體運動的力學規律(牛頓定律)但是卻無法確定牛頓定律成立的慣性系。牛頓的力學理論如同建立在沙灘上的建筑物。牛頓深知他的力學理論中的這一脆弱的根基。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引入絕對空間。他想信存在絕對空間,“絕對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而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這樣就可以在絕對空間里區別物體是處于靜止、勻速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從而也就能夠確定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為了說明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的存在,他提出一個著名的“水桶實驗”,其大意如下。一個盛有一半水的桶掛在擰得很緊的繩子上,松開手后,桶和水的運動經歷以下三種情形:(1)開始,桶在繩恢復原有狀態的作用下快速旋轉,由于水和桶的粘滯力很小,水尚未旋轉起來,水面是平的;(2)在粘滯力長時間的作用下,水和桶一起旋轉,水受到慣性離心力的作用向桶壁擠壓,水面呈下凹形;(3)讓桶突然靜止,水仍在旋轉,水面仍然是下凹。牛頓分析以上實驗結果認為,在(1)(3)兩種情形,水對于桶都有相對運動,但前者水面是平的,而后者是下凹的,在(2)(3)兩種情形,無論水對于桶是否有相對運動,水面都是下凹的,因此,水對于桶的相對運動不是水面下凹的原因,水面下凹的真正原因在于水在空間里作絕對轉動,受到慣性離心力造成的。這說明存在著可以觀察出物體作絕對運動的絕對空間,加速度是絕對的。

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繼承了人們自古以來認為空間和時間物質及其運動相對獨立而無論的直覺,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它還受到哲學家康德的支持,康德說過;“我們永遠不能表象出沒有空間,可是我們卻很能設想空間中沒有對象?!钡桥nD的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受到他同時代人的批評,其中著名的有萊布尼茲和貝克萊,萊布尼茲認為那種與物質客體相分離的任何空間概念都是哲學上沒有必要的,貝克萊則指出,認為空間是“一種永久的、自存的、無限的、不可分的、不可變的東西”“是有害的、荒謬的”,然而他們都未能提出任何觀念,發展一種新的動力學理論來替代牛頓理論,不過他們的看起來十分挑剔的批評對后有著潛在的影響。

對牛頓絕對空間的第一個建設性批評來自兩百年后奧地利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馬赫。馬赫在他1883年出版的《力學史評》一書中對牛頓的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作了深刻的批評。

關于牛頓的“水桶實驗”,書中寫道:“牛頓的旋轉水桶實驗只是告訴我們,水對于桶壁的相對旋轉不引起顯著的離心力,而這離心力是由水對地球及其他天體質量的相對轉動所產生的。如果桶壁愈來愈厚,愈來愈重,直到厚達幾英里時,那就沒有人能說這實驗會得出什么樣的結果?!薄叭绻阉肮潭?,讓眾恒星旋轉,能夠再次證明離心力會不會存在嗎?”在馬赫看來,牛頓水桶實驗中凹行為并不能區分究竟是水相對絕對空間的轉動,還是水相對于眾星體的轉動,因此,并不能由此得出存在絕對空間的結論,相反地,把水面下凹行為看成是由于水相對于從星體轉動,水桶內壁以外的所質量的吸引和帶動所造成的,要更自然些。

馬赫是出于他關于我們的世界的一種非常兒到的哲學見解,對牛頓的絕對空間作出深刻批判的。他在書中寫到;“我們不要忘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要注意,馬赫強調的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那種只有一方依賴于一方而不被另一方所依賴,一方可影響另一方而不被另一方所影響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是虛構的,也是“同科學中的思維方式相矛盾的”(愛因斯坦語)。在牛頓力學中絕對空間就是這樣的虛構,它會影響到物體的動力學性質,譬如,只有相對經來說,慣性定律才成立,但是物質的運動反過來卻不能對絕對空間產生絲毫影響。既然是一種不能被人們的經驗所證實的虛構,它就應該從科學中剔除出去。概括起來,馬赫的觀點是,物體的運動不是絕對空間中的絕對運動,而是相對于宇宙中其他物質的相對運動,因而不僅速度是相對的,加速度也是相對的;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而是一種引力的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該物體的總作用;物體的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屬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馬赫的精辟見解被愛因斯坦取名為馬赫原理。

查看全文

行政廣場空間發展過程與特點

1西方市政廣場的起源階段———古希臘到古羅馬

(1)古希臘時期。歐洲城市廣場源于古代氏族村落中的“場”,伴隨城市的發展誕生于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雅典衛城始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廣場改建之初位于山丘之下,舊城區以廣場為城市中心,一些古老圣地、神廟等建筑和居住區、商業集市混雜在一起,擁擠不堪。同時,新時期出現了新型貿易、紀念性建筑等功能空間的需求,這就必須選擇新的地塊,并需要重新建立與之適應的地塊作為外部活動空間。于是新廣場就選在了衛城山丘之上,以拓廣空間,增加所需的功能。廣場與政治社會結構緊密相連,成了城市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2)古羅馬時期。羅馬共和時期的行政廣場和古希臘晚期的相似,可以說是對希臘時期的繼承和延續。此時的龐貝古城中心廣場位于意大利沙諾河畔的一個小丘上,面積約1.8hm2,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于維蘇威火山大爆發,又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龐貝古城的中心廣場,平面為細長的矩形,廣場的三面圍有柱廊,造型完整。廣場清除了內部獨立的建筑,凈化了廣場內部整個開敞的空間,劃清了各個功能分區。四周布置了不同類型的行政宗教建筑。而市場則被遷移至廣場兩側的邊緣地區,并擁有自己的專用場地。這一時期的行政廣場,議政廳等行政建筑建在廣場的邊上,結合周邊的神廟、市場等公共建筑,一起構成了共和時期的市民廣場。

2發展階段———從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到絕對軍權

(1)中世紀時期。中世紀時期指的是從476年西羅馬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封建時期。興建于13世紀和14世紀之交的佛羅倫薩市政廣場即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它位于意大利弗洛倫薩的城市中心,面積約1.7hm2(南北長100m,東西長170m)。以廣場上的科西莫一世雕塑騎馬像為界,分成東西兩個梯形平面。廣場初期的功能是行政官府頒發公告,舉行儀式的場所,是一種純政務性的廣場。后來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集會的地方,在“老宮”對面興建一個敞廊。而后,由于文藝復興,很多大師在廣場上展出經典創作,從而形成著名的雕塑藝術精品展廊。今日,廣場從功能上主要分為行政辦公、市民活動和藝術展示三個部分。

(2)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產生于14世紀~15世紀的歐洲,以意大利為中心,提出以“人”為中心,要求尊重“人性”。這其中有代表特色的羅馬市政廣場在古羅馬和中世紀的傳統市政廣場地點卡比多山上,1644年~1655年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建造而成,面積約0.4hm2。廣場是古羅馬時代的元老院舊址上規劃建設的,廣場為梯形,嚴格對稱于中軸線。入口處為一長串臺階,左側是美術館,右側是音樂學院,正面軸線上的建筑是參議院(原來的元老院),廣場中心為一尊騎馬任務雕塑。為了保護古建筑,米開朗基羅把市政廣場面向西北,背對舊區,把城市的發展引向還有余地的新區。延伸的軸線也開始納入了這個城市的規劃布局之中。3)絕對君權時期。17世紀以法國ewing代表的歐洲,進入了絕對君權的時期,并成為最強大的中央集權王國。著名的巴黎西南的凡爾賽宮就是這個時期行政空間的代表,它位于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建于17世紀,由勒諾特•孟莎擔任設計,宮殿規模約6.7hm2。這個宮廷由兩個主要的軸線控制,特別強調中心的主軸線,伴隨宮廷建設而成的大花園也以這一軸線為中心發散,呈幾何形分布。此時市政廣場的特色在于城市空間體現了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的原則。

查看全文

公關業空間優劣勢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現代公共關系行業在協調政府、媒體,樹立企業形象、推廣產品,為組織創造良好環境,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企業創建品牌、提升形象、消除危機是公關業務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我國公關業發展空間優劣勢,并提出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公關業發展空間優劣勢發展對策

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為了生存發展,通過傳播溝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協調關系,優化社會心理環境,影響公眾的科學和藝術。從第一家國外公關公司落戶我國至今,公關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動力環節,更是中國明日經濟新干線上最不容忽視的加速器。入世后,國際公關公司憑借著自身的資金、規模、技術等優勢進入中國,中國公關業的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融入了全球一體化市場,對中國公關業提出更多需要,入世又為中國公關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公關業發展空間現狀

(一)行業狀態

中國公關行業發展十分迅速。據全國專業公關公司調查估計:中國公關行業由2000年的100家發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營業額從15億元發展到60億元,從業人數從5000人發展到25,000人,中國公關行業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業務均有很大的發展。中國公關行業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包括媒體傳播、媒介關系、活動管理、營銷傳播、企業傳播、政府關系、危機管理以及媒體監測和評估等服務。中國公關行業目前有企業戰略咨詢、品牌建立、危機管理等高端業務和活動策劃、會展策劃等低端業務。在中國大陸,排名前10位的外資公關公司主要業務排序為企業形象傳播、產品市場傳播及日常公關,而前10位的本地公關公司主要業務排序為日常、產品傳播和活動管理,相對來說,本地公司從事的業務利潤率要低很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