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交流材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0:03: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交流材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市長在技術合作交易大會講話
同志們朋友們
這里隆重舉行市首屆技術合作交易會,今天。開啟全市科技交流與合作新的篇章。此,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參加交易會的來賓和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主要目的為今后在更大空間、更寬領域、更高層次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奠定基礎,這次技術合作交易會由市人民政府主辦、市科技局承辦。為加快實施科技興宜戰略創造條件。近年來,全市科技發展進程加快,科技平臺建設不斷健全,科技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和深入,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一是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全市現有市屬科研所5個、縣屬獨立科研機構11個、大中型企業所屬技術開發機構20余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4個,市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縣級生產力促進中心5家;建立了市專家庫和專家委員會,培養省級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名,扶持市級培養對象17名;建立市縣鄉三級科技工業園20余個,省級民營科技園5個;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61家。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2001年以來,爭取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20余項,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計劃、省重大科技產業化等一些重大項目在市實施;共獲省級科技進步獎4項、自然科學獎2項;申請專利1000余件,專利申請量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三是科技交流合作日趨活躍。2001年以來,全市成功對接技術合作項目161項,項目投資38.4億元,利用外資4.6億元,實現產值10.8億元,實現稅收1億元以上;簽訂技術合同436項,技術合同成交額3.9億元,實現技術交易金額1.4億元;引進技術100余項,引進國外智力21人次,為企業提供外來人才和技術服務200余人次。同時,市科技局與國家17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協作關系,與上海青浦區科委、松江區科委,湖南株洲市科技局,南昌市科技局結成了友好合作關系,為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
也要清醒地看到市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相對較慢,與此同時。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還不高,企業應用科技成果工作有待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和不足提醒我加快科技交流與合作,當前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借此機會,就科技交流與合作工作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充分認識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意義
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首先。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就是要進一步樹立大開放理念,主動融入大開放格局,不斷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積極促成科技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所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選擇一批急需重點突破的技術項目實施聯合攻關,研究開發一批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適用技術,努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升科技企業的技術承接能力,為引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奠定基礎,努力促進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氣象學術交流回顧與展望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兩岸氣候類似,天氣相近,互為上下游,經常受到同一個天氣系統共同影響,諸如暴雨、臺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過程。這些氣候特點決定了閩臺氣象的密切關系,所以提高兩岸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能力,聯合防御各種氣象災害,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是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合作的主要目標。
一、閩臺“氣象緣”回顧
(一)解放前:親如一家,互動頻繁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光復,時任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的石延漢被派往臺灣,負責從日本人手中接管臺灣氣象局的氣象設施并擔任臺灣氣象局局長,同時仍兼任福建省氣象局局長一職,陳遵民為福建省氣象局局長。石延漢從福建調10~20人赴臺任職,因此接收臺灣氣象局初期的主要氣象骨干都是原福建省氣象局的人。當時臺灣氣象局的一些工作作風多沿襲抗日戰爭時期福建省氣象局的做法,除了基本任務為氣象資料的審核、整理、出版保存之外,還仿照福建省氣象局與中央研究院地理研究所合作設立海洋考察團,在福建東山附近海面進行了調查考察,返回福州后進行閩江口海港調查,同時也在臺灣進行了玉山高山考察和擬議中的澎湖列島的海洋調查。身在臺灣的石延漢,每天均由政務電臺或無線電話管理福建氣象局的有關事務,且寄贈各種圖表等圖書至福建。當時,兩岸部門之間頻繁聯系,兩岸的氣象人之間,由于親戚、同仁友誼或工作需要的關系,也相互寄贈書刊,兩岸氣象工作交流不斷。(二)1949—1972年:全面冰凍,沒有來往全國解放以后,兩岸關系如三九寒天般冰封起來。解放初期,福建曾利用之前臺灣贈送的書籍等材料來收集整理臺灣島及臺灣海峽資料做出天氣氣候分析,還摘錄天氣圖記錄,為解放臺灣提供了重要的天氣數據參考。(三)1972—1993年:重修舊好,建立交流聯系紐帶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的僵局直到1972年8月14日,總理在當年9號強臺風的天氣預報稿上批示:“要將這一預報告臺灣同胞,以預防臺風襲擊。”爾后,又親自審定了福建省氣象臺對臺灣廣播的第一次臺風警報稿,并在稿子的最后加上一句“祝同胞們晚安”。從此,便拉開了福建省向臺灣同胞臺風、大風警報的序幕,承擔這項預報工作的就是福建省氣象臺。1973年10月1日起,福建省氣象臺每天通過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和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臺灣海峽地區天氣預報,這是福建省氣象臺首次面向臺灣同胞天氣預報。臺灣海峽天氣預報的,不僅成為兩岸漁民安排生產的依據,緊閉的大門也在福建省氣象部門的努力下,終于開啟了。1983年,福建省氣象局向臺灣氣象界發出倡議信,共同為促進“通氣”和進行氣象科技交流,共謀海峽兩岸經濟繁榮做出貢獻,這是閩臺氣象界之間的首次書信交流。此后,兩岸氣象人開始了書信、電話以及學術書刊的交流,雙方建立起了交流聯系的紐帶。1993年1月,臺灣氣象學會理事長陳泰然應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章基嘉的邀請訪問大陸,這是臺灣氣象界第一位應邀正式來訪的學會負責人。
二、兩岸氣象科技雙向交流情況及成效
(一)未三通,先通氣1994年3月,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陶詩言率團赴臺北參加“海峽兩岸天氣與氣候學術研討會”,這是大陸氣象界學者第一次踏上臺灣島并參加兩岸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自此拉開了兩岸氣象科技雙向交流的序幕,閩臺開始了專家學者的雙向互訪,實現了兩岸氣象專家在自己的國土,用共同的語言,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研討的夙愿。福建氣象學者作為兩岸合作交流的先行者,氣象交流合作起步早、成效高,具有互補性強、領域較廣、影響面大的特點。改革開放后,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工作,被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譽為“未三通,先通氣”。進入20世紀以來,福建省與臺灣的學術交流機會逐漸增多,兩岸氣象界圍繞共同關心的氣象防災減災問題,從理論研究和應用服務等層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促進兩岸氣象科技水平的提高。根據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十一五”期間,福建開展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綜合觀測、預警預報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升海洋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及福建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對加強閩臺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2009年6月,2009年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討會在福州市召開,這次會議在全國首次搭建起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平臺,建立起海峽兩岸氣象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會議的重要議程是簽訂《福建省氣象臺與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開展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技術交流和研究合作協議》《海峽兩岸2009年汛期氣象加密觀測試驗合作協議》,兩岸氣象科技交流與合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兩岸專家學者研討如何防治自然災害之時,那年第3號臺風“蓮花”已經生成,并逐漸向東南沿海靠近,兩岸專家、學者聚集福建省氣象臺,終于可以面對面討論正在南海游蕩的熱帶風暴“蓮花”,為閩臺氣象人合作預報臺風天氣、提升兩岸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造福于兩岸人民起到進一步的推進作用。(二)深化氣象交流,惠澤兩岸民生2012年,兩岸業界以推動合作、惠澤民生為目的,首次在“海峽論壇”中籌辦氣象科技交流分論壇,2014年升級為二級分論壇“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并成長為迄今為止兩岸民間氣象防災界最重要的交流嘉年華。至今,氣象論壇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成為兩岸民間氣象交流最著名的平臺,也是海峽論壇富有特色的品牌。剛開始時,臺灣一些氣象專家學者對民生氣象論壇了解不多。隨著一屆屆氣象論壇的成功舉辦,現在臺灣經常有知名氣象專家主動了解有關氣象論壇的情況,并表示很想參加論壇。隨著氣象交流在廣度和深度的打開,尤其是大陸幅員遼闊,氣候多樣,氣象事業發展快速,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氣象同仁的關注。這六年里,兩岸氣象專家學者們參加氣象論壇交流的文章一年比一年多,質量也一年比一年好。在2017年海峽論壇舉辦過程中,以“創新形式、增強實效、擴大影響”為目標,在形式上注重加強體驗式交流和互動性探討。在內容上,注重時效性,分享兩岸各自最新的科研成果,傳播先進的氣象理念,共同探討更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措施。借助氣象論壇及相關科技交流,廈門雙偏振雷達等福建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引起臺灣專家的驚嘆,也激發兩岸氣象交流的興趣,促進了兩岸氣象科技交流的常態化,互動互惠成為氣象論壇的又一特色。六年來,“深化氣象交流,惠澤兩岸民生”逐漸成為氣象論壇鮮明的主題,得到兩岸氣象界的共識。在氣象論壇平臺上,兩岸氣象相關專家和學者分享防災減災救災方面的好做法和經驗,探尋更好的為保障兩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財產安全的氣象服務模式,推動兩岸氣象交往從交流走向交融,從學術走到應用,從共享走向共創。(三)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臺隨著兩岸氣象科技交流的不斷深化,先后在福建建立了海峽氣象研究所和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在閩臺氣象科技交流合作中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成為兩岸氣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氣象科研投入、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都實現了新的突破。近年來,兩岸人員往來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為廣泛,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聘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原副校長陳泰然為技術顧問,臺灣大學教授周仲島為特聘專家。(四)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創下諸多“首個”多年來,閩臺氣象交流合作創下了業界諸多“首個”:首個面向臺灣同胞海峽天氣預報、首個開展省級兩岸聯合氣象觀測試驗、首個開展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交換、首個建立閩臺科技界研究互訪機制、首個建立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機制等。
三、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的展望
科技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研討
一、加大科技研究開發的投資力度
在科研開發領域,政府須高度重視科技研發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投入足夠的資金及優惠政策,以帶動企業和社會的投入。同時,為地方和企業的提供科技決策咨詢服務,逐步構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長效機制,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服務;其次是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投資力度,推動關鍵技術攻關,使之成為新的科技創新力量,為晉江經濟的發展所服務;最后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逐步使新興產業走向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科技研發的投入,可以讓晉江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擁有自己的研發技術,逐步擺脫技術模仿,提高市場競爭力。要進一步充分發揮晉江經濟開發區的環境、人才優勢和產業發展環境優勢,努力將晉江經濟開發區打造成晉江科技研發中心。
二、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在高新技術區和特色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成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創新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功能。在涉及生物制藥、光電能源、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的五里綜合工業園重點推動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如生物制藥研究中心、光電能源技術研發中心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開展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還舉辦了光電論壇等具有國內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和學術交流論壇,加強科技招商引資和學術交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平臺,為晉江經濟發展所服務。
三、加強閩臺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對臺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基地
地處晉江的福建省裝備制造業基地安內園,要充分發揮對臺的優勢,整合優秀的裝備制造業資源,推進與臺灣裝備制造業的對接,積極承接臺灣裝備制造業的轉移,全力打造成為“福建省民生產業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業基地”、“對臺裝備制造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在科技方面,建立對臺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定時或不定時組織人員與臺灣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安排人員赴臺實地考察及學術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閩臺科技交流與合作為晉江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為晉江科技創新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同時,引進臺灣科技金融,借助臺灣雄厚的資金和豐富的經營運作經驗,建立臺資或臺資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改善晉江市的科技風險投資業。
推進園區科學化工作計劃
為進一步營造*高科技園區的科學氛圍,推動以產學研相結合為特征的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產業、科研機構、高校及行業協會的科技交流與互動,打造“*科學城”,特制定本辦法。
一、資助對象
在*園區舉行的各類專業學術會議及相關活動,具體指:
1、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軟件等產業的學術研討會、論壇。
2、知識產權、風險投融資、標準化等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
3、園區企業廣泛參與的其他科技創新主題活動。
科技局發展科技進步工作總結
*年是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縣、人才強縣之年,我鎮科技工作在縣委、縣政府及縣科技局等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創建科技強縣為契機,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這條主線以人才強鎮為抓手,開拓創新,積極進取,鎮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工作回顧總結如下:
回顧20*我鎮科技進步、人才工作碩果累累。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中小型科技型企業1家,市民營科技企業1家,中國馳名商標2只,中國名牌1只,國家免檢產品2個,培育省專利示范企業1家,縣專利示范企業2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家,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專利申報85項。獲“20*浙商創新獎”1個,開發我縣首個工業有機產品1項,采用國際標準技術獲確認一項,首獲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1個,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12只,科技項目立項11項,爭取科技經費78.7萬元,開通科技信箱會員注冊150戶。廣納賢才,引進博士生、研究生高級管理人才3名,科技型人才26名,推進專利有償共享,組建*市集成吊頂協會。
一、加強領導,健全完善科技隊伍、人才管理網絡
鎮黨委、政府把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放在經濟工作的主要地位,年初明確20*年度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措施(百委[20*]10號文件),落實科技工作由主要領導來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配合抓,在書記辦公會議、三套班子會議上研究具體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真正把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列入鎮黨委、政府的主要日程。落實20*年度科技經費58萬元,為全鎮的科技活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百政[20*]14號文件)。
完善鎮科技聯絡、人才管理網絡,年初及時調整鎮科技辦成員。發展壯大企業科技聯絡員隊伍,從20*年的10名企業科技聯絡員擴大到20*年度的16名,貫徹落實《海鹽縣企業科技聯絡員制度實施辦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使企業科技聯絡員成為我鎮聯系上下,溝通信息,推進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組建以鎮、站辦、村、企業四位一體人才管理聯絡員隊伍25名,為人才強鎮提供組織保障。
二、加強科技宣傳和科技培訓,增強科技發展意識。
科協外事工作小結
服務大局,拓寬對外民間科技交流渠道,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舉辦市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搭建市與高校大學生科技交往平臺
從年起,市參加了由福州市科協、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發起,國內近20個大中城市科協和有關學術團體共組織開展的“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
年市第三屆巡回展由市科協主辦,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承辦,省內19所高校參加活動,共征集了作品80件、省外作品598件、省內作品494件,作品涵蓋海報招帖類、產品設計類及動漫類三個專業方向。參展作品的創作體現了大學生打破常規哲學,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與實踐結合,體現了創意與生活的完美結合。月日市“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藝術學院舉行。市原政協主席、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緒明,原市人大副主任,省科協副主席,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等有關領導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上對參加巡回展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對獲獎作品作者進行了表彰。
年市的巡回展加大宣傳和組織力度,根據參加活動大學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建議,通過我們積極工作,巡回展得到省教育廳領導的大力支持,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由省教育廳、市科協共同主辦,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中心承辦,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省內外29所大學協辦,共征集作品2220件。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9月份科普宣傳日期間舉行,出席開幕式的省政協主席巴音朝魯、市委書記高廣濱、省科協主席劉淑瑩等領導為290名獲獎作品代表頒獎,省市科協領導還參觀了優秀作品展示。
巡回展的舉辦為省高校與國內及地區大學生創意設計思想的交流打造有效的平臺,使大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來自國內及地區最優秀的創意思想和成果,為大學生展示自己最新作品和自身風采提供了最直接的舞臺。巡回展還促進了大學生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為畢業后走向社會成功就業起到很大幫助作用。巡回展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規模和影響力逐年擴大,活動受到省內高校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科技人才基金申報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了吸引海外優秀科技專家來滬開展科技合作,鼓勵本市優秀科技人才參與對外科技交流,持續增強本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根據《白玉蘭科技人才基金管理辦法》,現將*年度*市白玉蘭科技人才基金項目申報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資助對象
本年度白玉蘭科技人才基金資助對象為:來滬合作解決本市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中的關鍵科技問題,引進高新技術的國外知名專家;國外友好地區、城市間科技合作框架中來滬開展合作交流的國外科技人員;各單位急需引進的,來滬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赴外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的*市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
二、資助時間
本年度資助項目的發生時間為*年5月至*年5月。
市科技人才基金項目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了吸引海外優秀科技專家來滬開展科技合作,鼓勵本市優秀科技人才參與對外科技交流,持續增強本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根據《*科技人才基金管理辦法》,現將*年度*市*科技人才基金項目申報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資助對象
本年度*科技人才基金資助對象為:來滬合作解決本市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中的關鍵科技問題,引進高新技術的國外知名專家;國外友好地區、城市間科技合作框架中來滬開展合作交流的國外科技人員;各單位急需引進的,來滬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赴外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的*市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
二、資助時間
本年度資助項目的發生時間為*年4月至*年4月。
科協外事領導工作總結
拓寬對外民間科技交流渠道,服務大局。開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舉辦市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
市參加了由福州市科協、臺灣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發起,從2009年起。國內近20個大中城市科協和臺灣有關學術團體共組織開展的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承辦,2010年市第三屆巡回展由市科協主辦。省內19所高校參加活動,共征集了臺灣作品80件、省外作品598件、省內作品494件,作品涵蓋海報招帖類、產品設計類及動漫類三個專業方向。參展作品的創作體現了大學生打破常規哲學,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與實踐結合,體現了創意與生活的完美結合。9月14日市“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吉林藝術學院舉行。市原政協主席、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張緒明,原市人大副主任張德林,吉林省科協副主席尹軍,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孫國慶等有關領導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上對參加巡回展的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對獲獎作品作者進行了表彰。
根據參加活動大學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建議,2011年市的巡回展加大宣傳和組織力度。通過我積極工作,巡回展得到吉林省教育廳領導的大力支持,2011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由吉林省教育廳、市科協共同主辦,吉林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中心承辦,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等省內外29所大學協辦,共征集作品2220件。2011年市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作品巡回展”開幕式暨優秀作品頒獎在9月份科普宣傳日期間舉行,出席開幕式的吉林省政協主席巴音朝魯、市委書記高廣濱、省科協主席劉淑瑩等領導為290名獲獎作品代表頒獎,省市科協領導還參觀了優秀作品展示。
使大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來自國內及臺灣地區最優秀的創意思想和成果,巡回展的舉辦為吉林省高校與國內及臺灣地區大學生創意設計思想的交流打造有效的平臺。為大學生展示自己最新作品和自身風采提供了最直接的舞臺。巡回展還促進了大學生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為畢業后走向社會成功就業起到很大幫助作用。巡回展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規模和影響力逐年擴大,活動受到省內高校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科研機構合作項目申報材料
為鼓勵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市科委與國外地區政府機構簽訂的合作協議框架下開展地區間國際科技合作,推動本市與這些地區的科技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年度地區政府間合作項目征集指南如下。
一、申請條件:
1、申請單位的國外合作伙伴和合作研究的內容應符合以下合作地區和合作領域。
1)法國羅納-阿爾卑斯大區——生命科學和醫學、生態環境保護;
2)法國朗格多克-魯西永大區(包括蒙彼利埃地區)——崇明生態島建設、孵化器合作;
3)加拿大——清潔能源、環境保護、多媒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