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勞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9:06: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師勞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師勞動與教育效率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勞動教育效率勞動定額辦學規模
論文摘要:重視教師勞動,提高教育效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為此,一要合理確定教師的工作定額;二要擴大辦學規模,發揮教師潛能;三要深化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合理教師勞動負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的發表,對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師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勞動是通過教育和訓練活動來實現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勞動。教師是教育勞動的主體。如何合理確定教師的工作量和工資待遇,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智慧才華,怎樣才能提高教育效率,這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合理確定教師的工作定額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關鍵
教師勞動定額是一名教師在一定物質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所必須完成的勞動量,體現教師為完成一定限額的工作量所需要的時間和付出的精力,即教學工作中的平均社會必要勞動。制定合理、科學的勞動定額,是科學地組織教師勞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對教師進行考核及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需要,是進行教育經濟核算、平衡教師的工作負擔、合理聘用教師、順利地完成教育勞動、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內容。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實現多種教學任務的非常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付出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受教師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如何影響很大。因此,在確定教師勞動定額時,應當以教師教學工作的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尺度,充分考慮影響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勞動者素質、勞動條件變化及所處地域狀況等諸多因素。具體來說,應遵循下列原則:
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勞動教育研究
摘要: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是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的兩支重要力量。只有建立健全組織,搭建起“1123”工作運行機制,積極探索“五結合”勞動教育模式,兩者通力合作,才能發揮更大合力育人作用,保證高校勞動教育順利實施。
關鍵詞: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勞動教育;協同育人;運行機制
順應時展和教育需要,勞動教育成為當前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要想落實好這項重要任務,必須依靠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這兩支重要力量,探索其協同育人運行機制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勞動教育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勞動教育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其教育效果直接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當前我國進入“十四五”發展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發展階段,為實現國家第二個百年發展目標,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理應把勞動教育作為重要內容來抓。國外有關勞動教育的經典論述最早產生于16世紀。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就談到了“學生應該一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邊進行農業勞動。”盧梭強調“對人民進行勞動教育,改變人們對勞動的偏見”。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勞動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前蘇聯杰出的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認為“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生活幸福和文明的基礎。在教育工作中,勞動也應當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2]前蘇聯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勞動教育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思想:“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3]對有關勞動和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闡述最為深刻的應該是馬克思。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4]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馬克思還提出了勞動教育應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列寧在馬克思勞動教育實踐理論基礎上著重強調“在學校教育中應加入勞動組織課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勞動技能,在勞動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可見,勞動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勞動教育應該也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我國歷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把勞動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重要內容,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針,是基于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首次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23日,指出:“一勤天下無難事。”“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5]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6]為落實好勞動教育,國家也出臺了許多文件。2019年7月,國務院印發文件,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并舉,成為五育之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全方位、多層次為勞動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并為形成以勞動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育人機制和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這些文件的出臺,對指導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責任擔當等意識,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二、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是勞動教育實施的主要責任主體
新時期教師勞動權的救濟
本文作者:王工廠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樣本選取說明和變項建構1.樣本選取說明樣本選取說明和實證研究假設是判例實證統計與分析的基礎。本文在樣本選取時考量了以下因素:首先,為保障樣本選取的統一性,減少地區間司法實踐差異化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本文用于進行研究樣本的205個判例,均來源于河南法院網,同時,河南法院系統裁判文書上網工作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樣本選取的周延性。其次,本研究選取樣本的時間范圍,以裁判文書上傳時間為依據,具體范圍界定為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再者,樣本選取時訴訟主體的考量,主要是以學校和從事教師職業的當事人為訴訟雙方主體,這里的學校和教師主要以《教師法》和《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所界定的學校和教師的內涵作為選取樣本范圍的依據,同時本研究所稱教師還包括在學校從事教師職業的其他人員,主要指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最后,本研究選取裁判文書樣本時,對訴訟文書程序考量了審級、文書類型等因素。審級包括一二審和再審,另特別要說明的是,在許多判解實證研究中,一個案件無論經歷經過幾個審級,均按一個樣本進行研究,本研究則是按司法實踐的要求,一個案件每經歷一個審級均按一個獨立的案件對待,是一個獨立的樣本。文書類型則涵蓋了司法文書的全部類型包括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等,但沒有涉及執行文書。另外,就爭議內容而言,在現有法律對教師勞動權規定不足的背景下,勞動權訴訟內涵的界定較為困難。依學校公立、民辦的性質差異,教師基于其是否在編的職業身份形成之爭議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勞動和人事爭議訴訟,與勞動爭議訴訟涉及范圍較為廣泛相比,人事爭議訴訟范圍較為狹窄,也有極個別的行政訴訟案件符合樣本選取要求,本研究也加以選取并作出說明。據此,本研究將教師勞動權訴訟內涵范圍界定為學校與教師間的勞動、人事爭議訴訟。本研究的假設在于,河南法院網的裁判文書在上傳時不存在故意的篩選,樣本的隨機性能得到保證,以體現實證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同時,所選判例均是以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為前提的結果。2.變項建構基于上文的樣本選取說明和研究假設,筆者將從教師勞動權訴訟裁判文書的五個方面分別進行變項建構。本分析所建構的變項包括如下內容:其一,教師勞動人事爭議訴訟數量在以學校為一方當事人的勞動人事訴訟中之比重變化狀況,可以發現教師行使勞動權的積極性與受保護的程度。其二,學校和教師雙方提出訴訟的情況,有助于了解教師對勞動權行使與保護現狀的認同程度。其三,勞動人事爭議訴訟內容。一方面可以考察教師對勞動權內容的認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發現現行法律對教師勞動權的確認、保護狀況。其四,教師勝訴比例。這將會影響到教師是否愿意提出訴訟的意愿。其五,教師身份。以是否具有編制為標準,涉訟教師分為在編教師與不在編教師,進而分析編制對教師勞動人事爭議訴訟勝訴敗訴的關聯,考量不同身份的教師所面臨的勞動權行使與保護的不同困境。3.研究問題通過對教師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的裁判文書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有三:一是關于教師勞動人事爭議司法訴訟案件的基本現況,如學校與教師雙方提出訴訟的情況,教師的勝敗訴情況,教師勞動權訴訟救濟發展趨勢。二是探討學校與教師雙方提出的訴訟類別,以考察訴訟中教師勞動人事爭議的主要內容及勞動權訴訟救濟的局限。三是探討影響勞方勝敗訴的變項有哪些,尤其是教師敗訴原因和教師勞動權相關法律規范的關聯,由此提出教師勞動權救濟途徑完善的方向和路徑。(二)實證研究發現基于前述實證分析基礎,筆者對裁判文書進行了歸納整理,綜合整個統計分析過程,本分析有如下發現:就上表整體而言,可以發現,發生在學校的勞動人事爭議訴訟案件呈增加趨勢,但以教師為一方當事人的勞動人事爭議訴訟數量比重卻呈下降趨勢,二者呈現背離狀態。盡管和企業相比,發生在學校的勞動人事爭議訴訟案件絕對數量很少。但學校勞動人事爭議絕對數量增加的同時,涉及教師的勞動人事爭議數量比重卻呈下降趨勢。這一反常現象形成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筆者認為,這種情形,一方面表明學校內非教師人員(主要指明確界定適用勞動法律的相關人員)勞動權行使較為活躍,而教師勞動權的實現處于較為沉悶狀態。如果說勞動合同法的出臺使得勞動者之勞動權保護力度空前,這可以從勞動者行使勞動權的積極性大幅攀升(各地勞動人事爭議數量在勞動合同法生效后呈井噴增長)表現出來;但這似乎與作為勞動者的教師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法并沒有成為教師維護勞動權的利器,學界曾一度熱議教師應當適用勞動合同法,但這在司法實踐中并未實現。這一背離狀況更多反映了相關法律虛位和缺位狀態下教師法律身份界定困難的尷尬境地。2.教師勞動人事爭議訴訟基本情況分析表二是以教師為一方當事人的勞動人事訴訟整體狀況。從中可以發現如下問題:首先,就訴訟案件的提起觀察,教師是發動訴訟的主體。這一現象符合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的基本特征,就勞動關系的從屬性本質而言,學校和教師形成的勞動、人事關系中,用人單位處于相對主導地位,處于從屬地位的教師面臨更多權利受侵害的境地。學校作為提起訴訟的一方,主要是以反訴方或上訴方的被動方式參與到訴訟當中來的。這也表明,教師集體勞動權制度安排缺位,教師勞動權的維護與救濟仍處于個體維權時代。另外,以提起訴訟的教師是否具備編制身份為分類標準進行觀察,可以發現,三年間有編制教師提起訴訟的比例為39.6%,盡管這小于無編制教師提起訴訟比例的60.4%,但就三年比重變化反映的發展態勢而言,在編教師提起的訴訟逐年增加,而不在編教師提出的訴訟案件卻呈下降態勢。對這一現象筆者將在下文中結合教師在訴訟中訴訟請求獲得法院支持的情形加以分析。表三內容集中反映了教師訴訟請求獲得司法機關支持的情況及變化。嚴格來講,籠統地說個案的勝訴和敗訴并不準確,如果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抗辯理由全部為法院支持,固然可以勝訴或敗訴劃分,但實踐中主要的情況往往是部分訴請或抗辯獲得法院支持,難言勝負。所以,本文即選擇以個案中的訴訟請求作為分析對象以求更為細致的觀察結論。實踐中,當事人的訴訟和法院的審判都是圍繞訴訟標的進行的。三年間,個案訴訟請求的總量為136項,獲得法院支持的是47項,教師訴請的平均獲支持率為34.5%,由于現有司法統計鮮有以訴請為對象的,與其他主體相比這一比重是高還是低較難判斷。但縱向比較后,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教師訴請獲支持率為48.1%,較以往年份提升幅度較大。在學校與教師形成的法律關系中,學校與教師所處實際地位并不完全對等,作為勞動者的教師居于從屬的不利地位,訴訟所需證據也大多掌握在學校一方,同時,相關剛性法律極為匱乏等被動情形并無明顯改觀,但獲支持率能夠有大幅提升,可以判定是司法機關的傾向發生變化,就個案具體案情而言也確實如此,例如以往基于特別權利義務關系下的內部管理行為爭議,教師訴請很難獲法院支持,但這一現象已有改觀。這表明,司法機關對學校與教師的法律地位和法律關系定位正在發生轉變。綜合表二、表三統計,結合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可以發現教師訴請獲支持率的連續上升趨勢伴隨著訴訟案件絕對數量的下降。同時,教師的身份對訴請獲支持率的上升產生了影響。利用數據交叉觀察,在編教師提起訴訟的變化和教師勝訴率的變化方向是一致的。就此關連性可以發現:在編教師提出訴訟,教師方獲得勝訴的比例在增加,這證明教師身份對教師訴請是否獲得法院支獲具有顯著的關聯性。就教師身份而言,依我國教師管理體制而言,有在編和不在編的區分,一般而言,民辦學校教師和公立學校無編制的教師與學校簽訂勞動合同,有編制的教師則和學校簽訂聘用合同。有編制的教師和沒有編制的教師在法律適用、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別。如表二中所示,不在編制教師的訴訟三年呈連續下降趨勢,與有編制教師相關的訴訟卻呈現連年上升的趨勢,并在2011年在數量上成為主體。這一現象表明,勞動合同法生效以來,學校在和無編制教師簽訂勞動合同方面越來越完善,無編制教師的勞動權也得到了愈加廣泛的尊重和維護,訴訟案件出現下降趨勢。而另一方面,由于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安排的缺位,司法實踐中,有編制的教師發生勞動權糾紛以后,在法律適用上處于混亂狀態,同案不同判現象突出,教師在勞動權受侵害后,尋求法律救濟的渠道不暢,嚴重挫傷教師維權的積極性。隨著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司法實踐中對教師勞動權糾紛問題認識的趨同,隱藏的勞動權糾紛逐漸顯現,有編制教師的訴訟案件逐漸增多。可以判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后,必將出現此類案件的迅速增加情形。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在編教師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數量的增加是與教師訴請獲支持率的大幅提升相伴隨的;這也和事業單位人事爭議仲裁案件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3.教師勞動權訴訟請求內容整合分析對訴訟請求內容的梳理困難在于訴訟的發動者對內容的把握是具體、繁雜而零散的,例如原告要求法院判定恢復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的訴請,又如請求法院判定學校某處理文件無效的訴請,還如恢復工作崗位的訴請等,諸如此類內容用準確的法律語言較難統一表述,同時也存在多項訴請實質為一個法律關系的多角度表現之情形。“法律作為一種秩序特重分類,借以顯示其價值的統一性,因此分類是否精密,足以反映對研究客體的認識程度、邏輯思想嚴密與否,不可等閑視之。”[4](P320)本部分的梳理和分類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訴請的具體內容展開,而是對具體訴請內容抽象整合認識后的分類。如前文所言,訴請內容直接反映了教師對自身勞動權內涵及范圍的認知,較為客觀地體現了我國教師勞動權實現的廣度和深度。綜合分析表四內容發現,首先,勞動報酬的爭議在勞動權司法救濟中占有很大分量,為教師首要關注對象。其次,社會保險爭議的數量居高不下,充分說明對于作為勞動權重要內容的社會保障權,教師和其他勞動者一樣在社會轉型期面臨因制度安排帶來的缺失。再者,勞動關系確認及屬性認定成為教師勞動權救濟的重要內容,表現出教師對自己所處法律關系認知的迷茫,訴請內容表述的紛繁雜亂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實質上是教師與學校、政府間關系定位混亂、有效法律缺位的表現,足見立法規范的緊迫性。最后,教師作為勞動者的特殊性沒有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體現。教師作為實施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其尋求司法救濟的勞動權內容應當體現特殊勞動者的法律身份和職業要求,而訴請內容幾乎對教師職業勞動權的特有內容無任何表現,可以說教師法規定的有關專業自主等法定職業權利并未真正進入到司法救濟的層面,換言之,教師特有的與體現職業內容的勞動權仍是尚停留在紙面上的權利。4.教師勞動人事爭議訴訟中不予支持訴請表五內容顯示,教師自認為受侵害的勞動權不能獲得法院救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類,一類是因為勞動關系的變動產生爭議形成的訴請未獲法院支持,包括勞動關系的確認、恢復以及法律關系屬性的界定等;另一類是訴請內容不屬于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例如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問題,均被認為屬于政策問題未獲法院支持。這兩類情形占據了不予支持訴訟請求的70%以上。筆者認為這兩類情形實質上表現的是同一個問題即有效法律規范的缺乏,法院裁判時相關法律依據不足,例如恢復教學崗位、享有正式編制待遇等訴請,盡管理論上可將其認為是教師個體勞動權的重要內容但法律上卻無相關規定,訴請自然難獲法院支持。
綜合前述實證研究的內容,我們可將教師勞動權司法救濟的瓶頸問題歸納為有效法律規范的不足。法律權利是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判斷權利(或義務)存否之要件,并不關心利益之存否,而側重于是否存有法律保護[5]。沒有有效的法律規范,極富實踐品格的教師勞動權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權利。另一方面,司法訴訟作為權利救濟的最后渠道,法院如何充分利用自由裁量權,適當選擇適用法律也是完善教師勞動權司法救濟的較為現實的路徑,同時亦為正在進行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和修訂中的教育法律提供相應的支撐。畢竟“具體的權利作為權利,其生命由法規獲得,同時其獲得物又返還給法規”[6](P52)。
詮釋體育教師勞動價值的評價
論文關鍵詞:勞動體育體育教學勞動價值
論文摘要:從學校體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體育教師勞動的特殊性,來說明體育教師的勞動有其特有的價值,他們的勞動應該得到社會的草重。
體育教師從事的是學校體育工作,學校體育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的勞動價值,只有正確認識學校體育工作的特點和體育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才能正確評價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
一、學校體育的地位和作用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有協調的發展,學校體育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或長或短都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的學校生活,在這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化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進行各種交往,還影響著學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對社會迎接各種挑戰,適應緊張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體育教育能實現這一功能,它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而且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互助、熱愛集體等優良品質,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科學實踐證明,體育鍛煉能增強大腦的功能,培養敏銳的反應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使人變得更加聰明,有利于學習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
學校體育是促進群眾體育發展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戰略措施。體育分為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是民族強弱的標志,競技體育是國力盛衰的體現,而學校體育是二者的基礎。學生身體的生長發育水平和體質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體育鍛煉是影響他們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學生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學校體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國群眾體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學生在學校不僅能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體質,還能了解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并養成“終身體育”的態度和習慣,成為終生熱愛體育運動的一員。另外,系國魂于民心的競技運動始終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而競技運動的基礎也在于學校體育。許多優秀運動員都是經過學校體育打下的基礎,最后才攀登上競技運動的高峰。所以說,學校體育工作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競技水平的高低。
教師勞動價值意義分析探析論文
關鍵詞:教師勞動;社會性價位;對象性價值;主體性價值
摘要:教師勞動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遞知識、傳播文化的社會性價值;二是開啟心智,塑造人格的對象性價值;三是完善自身、實現自我的主體性價值。
由于小生產意識和傳統觀念的慣性,人們在對教育戰略地位尤其是教師勞動價值的認識上還存在不少模糊的觀念。這不僅極大地影響教師經濟與杜會地位的落實。實際上也極大地影響科教興國戰略的有效實施。本文擬從三個層面探討教師勞動對于社會、教育對象、教師自身的價值。
一、教師勞動的社會性價值:傳遞知識,傳播文化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關鍵在于人類創立了教育這一獨特的社會遺傳方式與運轉機制,而教師則是專門從事教育—實施社會遺傳的主體。在人類發展的任何階段,年長的一代總是試圖把人類已有的文明傳遞給新生的一代,教師就是專門傳遞社會文明的人;在人類發展的任何階段,要使少數的知識創造者的知識成為其他的更多的人的財富,就必須有傳播知識的活動,教師就是專門傳播知識的人。教師勞動的價值,首先表現在他們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傳遞者、傳播者。教師的勞動聯系著人類歷史的昨天、今夭和明天。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物人與社會人的統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一基本原理出發,很顯然,沒有教師,沒有教師的勞動,就等于沒有系統的人類文明的傳遞與傳播,就等于放棄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遺傳方式與運轉機制,從而就等于斷絕了人類社會發展本身。列寧在1923年談到教師的一篇日記中寫道:“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就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列寧這段文字把教師與人類文化的關系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勞動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
論文摘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付出了大量的、艱辛的勞動,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因此對教師勞動進行辯證的科學的認識、公正的評價,對教育教學的推動和科學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等五個方面談談對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的認識。
人的活動(包括一切社會勞動)的一般結構關系是“主體——活動——客體(對象)”。活動通常又可以有任務、過程、結果(或成果、效果)等方面。據此,筆者將從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等五個方面來分析一下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
一、教師勞動的主體特征
教師勞動是一種角色勞動,作為主體的教師是一種角色,所謂主體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師是一種具有獨特社會地位的職業角色
教師勞動基本特點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勞動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
論文摘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付出了大量的、艱辛的勞動,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因此對教師勞動進行辯證的科學的認識、公正的評價,對教育教學的推動和科學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等五個方面談談對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的認識。
人的活動(包括一切社會勞動)的一般結構關系是“主體——活動——客體(對象)”。活動通常又可以有任務、過程、結果(或成果、效果)等方面。據此,筆者將從主體、對象、任務、過程、效果等五個方面來分析一下教師勞動的基本特點。
一、教師勞動的主體特征
教師勞動是一種角色勞動,作為主體的教師是一種角色,所謂主體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師是一種具有獨特社會地位的職業角色
教師節義務勞動總結
教師節活動總結
今天是200*年的9月10日,第二十二個教師節。我八(11)班決定給老師們一個特殊的禮物——將全年級老師的辦公室打掃一遍。
雖然義務勞動耽擱了半節自習課,但同學們依然踴躍參加。女同學拎起抹布,端起水盆;男同學拿起掃把,端起簸箕來到老師們的辦公室,七手八腳的干起活來。僅僅二十分鐘,五間辦公室業已打掃完畢。男同學又回教室取墩布,最后將老師們的辦公室墩了一遍。干活的同學們滿頭大汗,在一旁觀看的老師們贊賞有嘉,說“這才是真正的教師節。”
同學們回到教室,一下癱在椅子上,許多同學命名累得汗流浹背,卻口口聲聲說不累。是啊,過這樣有意義的教師節,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覺得累。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這一年多的學習中,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灑下了多少汗水,我們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老師們的辛勤教導。
從今往后,我們會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我們敬愛的老師。
公共體育課教師工作量及勞動保護研究
一、當前高校公體教師工作量分析
隨著當前體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在高校中公體教師工作量計量管理方面,存在著不僅沒有合理計量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而且還存在打折扣、縮短、減少工作量現象,這極大影響了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1]。除此之外,學校體育工作中存在各種隱性工作量,并且隨著學校辦學積累有顯著增加。研究表明,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師已經屬于超負荷工作,影響了體育教師的身心健康,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師編制偏少,學校只看到體育教師實際的上課工作量,忽視了各種隱性工作量[2]。基于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管理中體育教學職業的特殊性和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在評估、考量管理高校體育教師工作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使得考核高校體育教師工作量成為一種爭議[3],導致公體教師工作積極性下降。本文對浙江省某地區高校2012年至2015年第二類體育工作進行了分類統計(詳見表1),表中說明,除體育教學外,體育教師承擔的工作類型多,頻次高,覆蓋面廣,工作強度相對較大。但是,事實上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針對公體教師的工作量計算問題以及體育教師的勞動保護問題,不僅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也需結合當代體育教學實況,優化制定詳盡的決策,確保合理管理體育教師的工作量,為避免教師過量勞動發揮積極影響[4]。
二、強化高校體育教師勞動保護的意義
(一)維護體育教師的權益
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公體教師作為整個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勞動領域廣泛,不僅涉及體育教學勞動,也涉及課外體育活動、課余時間的體育訓練、體育競賽等方面的勞動。設置教師勞動保護策略,能夠規范化實現對于高校體育教師勞動行為的保護,避免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過量勞動[5]。在高校的體育教育過程之中,強化對體育教師的勞動保護,使教師的勞動權益不受侵犯,使體育教師的勞動有所收獲,對維護教師的權益,提升教師存在感具有積極意義。
(二)避免體育教師過量勞動
剖析體育教師勞動價值的評價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體育體育教學勞動價值
論文摘要:從學校體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體育教師勞動的特殊性,來說明體育教師的勞動有其特有的價值,他們的勞動應該得到社會的草重。
體育教師從事的是學校體育工作,學校體育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的勞動價值,只有正確認識學校體育工作的特點和體育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才能正確評價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
一、學校體育的地位和作用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有協調的發展,學校體育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或長或短都要經過幾年、十幾年的學校生活,在這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況不僅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從事文化學習,以健康的心態進行各種交往,還影響著學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對社會迎接各種挑戰,適應緊張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體育教育能實現這一功能,它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而且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互助、熱愛集體等優良品質,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另外,科學實踐證明,體育鍛煉能增強大腦的功能,培養敏銳的反應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使人變得更加聰明,有利于學習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
學校體育是促進群眾體育發展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戰略措施。體育分為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是民族強弱的標志,競技體育是國力盛衰的體現,而學校體育是二者的基礎。學生身體的生長發育水平和體質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體育鍛煉是影響他們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學生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學校體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國群眾體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學生在學校不僅能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體質,還能了解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并養成“終身體育”的態度和習慣,成為終生熱愛體育運動的一員。另外,系國魂于民心的競技運動始終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而競技運動的基礎也在于學校體育。許多優秀運動員都是經過學校體育打下的基礎,最后才攀登上競技運動的高峰。所以說,學校體育工作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競技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