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4:47: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鎮

古鎮品牌

一、研究楊柳青古鎮的現狀,分析其文化表征。

1.楊柳青古鎮品牌優勢基于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之有云,“先有楊柳青后有天津衛”。楊柳青古鎮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聚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期,楊柳青就成為我國北方商貿、民俗文化集散地和漕運、航運業的發源地。其運河文化、大院文化、建筑文化、磚雕文化等民俗文化精彩紛呈。被馮驥才先生稱為“斯文小鎮”,是古老與現代文明相契相融的經典之作。

(1)楊柳青古鎮歷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蘊深厚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作為民族民間藝術,楊柳青年畫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展出。

楊柳青磚雕透窗以民俗花鳥吉祥圖案為主,結合圖案造型,體現出濃郁的地方區域的民俗特點。楊柳青磚雕石刻興于清康乾時代,精于道光年間。后裝飾于楊柳青朱門大戶,它融質樸婉麗為一體,操楊柳青年畫之風韻,風格獨具地方特色,極富象征意義耐人尋味。楊柳青磚雕可謂是楊柳青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查看全文

古鎮旅游產品發展

一、古鎮文化介紹

古鎮以其閑適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態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為人們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古鎮旅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的不僅是物質結果,而是一種伴隨旅游產品帶來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或感受。目前,中國古鎮旅游產品開發設計較多停留在觀光層面,缺乏深度旅游產品,滿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層次需求,因此古鎮旅游產品迫切需要轉型和提升。

二、文獻回顧

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體驗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經濟形態,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爾摩在其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最早對體驗經濟做出全面分析。他們認為所謂體驗經濟,就是以商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通過滿足人們的體驗而產生的經濟形態。它的提出展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孕育著消費方式及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適應體驗經濟的快慢將成為企業競爭勝負的關鍵(張承耀,2005)。胡紅梅(2007)認為,目前體驗經濟在經濟發達國家是備受關注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旅游業作為最適合“體驗經濟”的生產和消費工具,其產品也趨向體驗化發展,人們對旅游消費過程及其結果的體驗都非常重視(劉又堂,2005),旅游消費本質表現為旅游者追求旅游體驗,帶來旅游消費動機、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王云良,2007)。目前體驗式旅游市場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動以及旅游開發都表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章尚正,錢曉慧2008),以觀光為主流的旅游產品正逐漸讓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參與性體驗。

2.古鎮旅游的體驗化趨勢。國內學者關于古鎮旅游的相關研究較多,涉及面也較廣,主要包括古鎮旅游產品開發策略、營銷策略、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對策等。鄰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區的古鎮具備了旅游開發的資源、區位條件,在開發時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針對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設計出不同的旅游產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認為,古鎮旅游的形式和內容應多種多樣,向文化性和體驗性趨勢發展;古鎮旅游的類型存在梯層結構,在時序上呈現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的發展趨勢,以文化為主要內涵的體驗旅游是古鎮旅游的最高層次;要努力實現體驗旅游的最高層次,根據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體驗旅游項目。何麗芳(2006)也談到要深度體驗文化,從建筑、環境、文化、民俗四個方面,闡述古鎮旅游不能僅停留在最早、最淺表層層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關注游客參與的體驗元素加入其中。同時,旅游者獲得的體驗質量越高,旅游企業從中得到的經濟效益也會隨之增加(錢飛霞,2007)。

查看全文

古鎮旅游現狀研究論文

1磁器口簡介

古鎮磁器口位于重慶市城西的長江支流——嘉陵江下游處,原名龍隱鎮,因明清時盛產瓷器和運轉瓷器而改為磁器口。而在抗戰時期,更有“小重慶”之稱。磁器口有悠久的歷史,被稱為千年古鎮。“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其繁榮寫照。磁器口不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風格而廣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歷史沉淀和獨特的民風、民俗而聞名遐爾。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文昌宮等。歷史上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相傳朱元璋之孫允皇帝削發為僧來重慶、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辦廠、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更有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就有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2磁器口古鎮旅游中凸顯的問題

2.1古城鎮規劃開發規模較小

古鎮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鎮建筑風格。它被兩條緩河切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三條街道通過橋梁相連接,不通汽車。一條石板路從江邊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順著石板路進入場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寶輪寺。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街區形成若干曲徑通幽和富于轉折變化的小街巷。街道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風格。舊山城特有的吊腳樓、石板街、梯坎路、臨街舊式茶館,而這些歷史陳跡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古鎮的開發程度還遠遠不夠,對游人開放的就只有通向江邊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還有很大一部分街區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沒有開發出來,這樣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不利于古城鎮的保護。

2.2古城鎮環境狀況較差

查看全文

古鎮景觀設計模式探討

青城古鎮在歷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地,匯聚商家墨客、販夫走卒。既是“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隨著古鎮旅游業的逐漸開發,古鎮景觀的保護與設計也被提到日程上來。因此青城景觀設計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護的基礎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青城古鎮概況

1.青城古鎮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青城又名條城(東西長,南北窄),地處榆中縣北部,總面積約138km2。距離蘭州市約100km、白銀市約25km。區域靠近109國道。屬于四季分明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區內為黃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勢南高北低。黃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穿境而過,“依山傍水、藏風聚氣”的風水觀盡顯其中。2.青城古鎮歷史人文和社會經濟條件。青城據《榆中縣志》記載:“秦修長城、漢廣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墻”。“青城”的名字便是為紀念平定西域叛亂的狄青大將軍。到明朝時期修筑明長城以防外敵來犯;青城范圍后隨青城人過河北移擴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鎮是農業大鎮,由于經濟水平欠佳,二三產業并未發展起來。但青城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以旅游帶動第三產業創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與文化活性受到威脅。因此讓文化資源重新帶動古鎮經濟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鎮景觀設計構成要素

1.青城古鎮空間景觀。青城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故而格局上整齊劃一,是形似于棋盤的軍事防御布局。主街開闊,呈東西走向,小街則較為狹窄曲折,北對河南面山。“丁”字形的連續交錯街道,以示“不泄風水”。青城古鎮的節點空間由核心節點空間,如城隍廣場、不明確主題意義功能或邊界限定的寬闊空間以及可以使古鎮空間擁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間構成。2.青城古鎮古建筑裝飾景觀。磚雕裝飾——以青城書院的《教五子圖》和劉家大院的《福祿壽》為代表。木雕裝飾——高氏祠堂及多處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經典之作。石雕裝飾——碑刻書法風格多樣,裝飾、技法、表現形式及選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鎮民俗景觀元素。剪紙藝術——題材源于生活,材料隨意,獨樹一幟西廂調——清光緒年間成曲,唱腔優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間傳說的最受喜愛的民俗表演活動。民間游戲——柴山、道臺獅子和火獅子。

三、青城古鎮景觀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青龍古鎮旅游研發

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古都太原,歷經周折,終于在2011年3月14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此太原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太原境內諸多的古鎮古村,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鎮的旅游開發對太原經濟、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本文僅以青龍古鎮為例,揭示太原古鎮旅游開發的方式與規律,為太原周邊古鎮歷史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提供示范作用。

一、青龍古鎮概況

青龍古鎮現名青龍鎮,是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的一個行政村。該村南距太原城區18公里,北距陽曲縣城4公里,現有居民500余戶,人口近3000人。根據現有的歷史遺跡和文物考古判斷,青龍鎮早在西漢時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時期,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時期,青龍鎮是山西乃至全國有名的商業薈萃之地,民國時期逐漸衰落而為一般村莊。青龍古鎮是旅游開發后景區之名稱。青龍古鎮最早以其軍事位置建鎮,至今保存有漢代烽火臺、千年古堡、古代軍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歷史軍事設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峽谷要沖,為我國古代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帶。東西兩邊高山丘陵,中間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龍古鎮的戰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戰國以來,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務的前哨陣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軍事據點。近代以來,不論是軍閥混戰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戰爭時期的太原戰役,青龍古鎮都是軍事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險要的戰略位置,眾多的軍事遺存,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以及民間傳述的戰爭故事,顯示出青龍古鎮的歷史軍事旅游資源特色。明清以來,晉商崛起,青龍古鎮是晉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經之路,這里店鋪櫛比,商戶林立,商品麇集,成為聞名全國的商品集散地。有商業發達的背景,占風水寶地的靈氣,古鎮出現了以“百萬繩中”出名的王家為代表的晉商大家族。于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古鎮在和平時期又轉變為一座著名的商貿集鎮。青龍古鎮地處黃土高原,受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雙重影響,種植養殖一直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古鎮生活的主旋律。這里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時令節慶、傳統制作、民間工藝、宗教信仰無不沉淀了北方農耕民俗民情。這種珍貴的民俗文化特色,為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加大了開發價值。千年古鎮保留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戰略位置、古代戰場,烽火臺、古堡碉堡,戰爭故事凝聚成為軍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觀,彩塑壁畫、民間信仰為后世傳遞著宗教文化信息;傳統民居院落、私家園林及其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構成建筑文化;寬廣的商街店鋪,著名的富商大賈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末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晉商富豪王繩中、民國將軍王嗣昌以及諸多的進士、舉人等歷史名人曾在此活動和生活。青龍古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

二、青龍古鎮旅游開發現狀

據初步調查統計:青龍鎮現有自然景觀資源4處;歷史人文資源50余處。其中既有一定價值的歷史文物,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顯在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也有潛在開發價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有關分類法,青龍鎮旅游資源可分為8主類、24亞類、63基本類[1]。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開發價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視。太原市提出“旅游強市”的新理念后,市、縣、鄉各級政府對古鎮進行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年,青龍古鎮被確定為太原市政府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時期產業調整第一批融資項目。2006年9月10日,青龍古鎮開發一期工程開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千佛閣———真武閣———大水溝1750米主街,風子坡、長梁坡600米輔助街道兩側的127座院、8座堂、九窯十八洞、8座花園、3座閣、4座牌樓、環鎮城墻、明代古堡、古代軍事設施,2處停車場建設及街道整治、景點布展等的建設,共投資6465萬元。青龍古鎮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旅游景區,已經初步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

三、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查看全文

古鎮旅游營銷策略分析

摘要: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旅游越來越受人青睞。我國鄉村旅游雖然起步較晚,發展卻非常迅速,近年來更是處于快速增長的高峰期。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是甘肅唯一一座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是周邊地區人們周末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觀念、營銷手段等影響,使青城古鎮的并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旅游資源的浪費。

關鍵詞:青城古鎮;旅游;營銷

古鎮是城市的雛形,是文明的起源。榆中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風雅青城,仁義之鄉”,位于甘肅蘭州黃河下游50km處,榆中縣北部,陸路距離蘭州市約100km,白銀市25km,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也是黃土高原上稀有的魚米之鄉、水煙之鄉。如何通過營銷策略引起社會對青城古鎮的廣泛關注?發揮青城古鎮的旅游資源優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1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旅游現狀

青城古鎮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曾獲的國家及甘肅的多個榮譽。2004年青城古鎮的四合院古建筑被列為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十大項目之一;2006年青城古鎮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批準公布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2012年又被提名為“中國最美鄉村(小鎮)”50佳,并獲得“中國十佳最美風情小鎮”的稱號;2014年獲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主要的旅游景點有:青城書院、圓明宮、青城隍廟、羅家大院、百畝荷塘、高家祠堂、碑林、二龍山戲樓、闖王墓、青城水煙、古烽火臺、秦長城、漢屯田和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5處古居民四合院等。其中高家祠堂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被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還是中國“水煙”的發源地,青城古鎮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水煙制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仍然保留著完整的制作水煙場地、工具和工藝。青城水煙制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城具有甘肅“影視城”的美稱青城古鎮古居民群和古建筑為許多電視劇的拍攝提供了景點,如:電視連續劇《老柿子樹》、《黃河浪》等先后在此選景,這使得青城逐漸成為一個具有鮮明黃河風情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青城是闖王歸隱之地。近年,史學界提出“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觀點,使黃河古鎮青城再次引起了各方關注。并于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由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并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后即將建造的李自成陵園,將再一次提高青城古鎮的知名度,促進青城旅游業的發展。

2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旅游營銷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坦誠對話:古鎮育英才

(0)

主持人: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坦誠對話》節目。高考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年一度的初中考高中了。中考已落帷幕,今期奪魁誰家?在開始我們的話題之前,首先請大家看大屏幕。

(1)

[資料片:虎乳巖下的新傳奇

[藍天白云,一只翱翔的白鷺直沖云天。

[好石橋旁,挺拔向上的白堊紀土層。

查看全文

古鎮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古鎮文化的歷史內涵

代表著“樸實、傳統、醇厚、清新”的田野和鄉村卻散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魅力,鄉村古鎮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睞。古鎮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一般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鎮文化包括民居、宗廟、祠堂、服飾、頭飾、歌舞、工藝、技藝、美食,以及生活習慣、風俗、禮儀等,它不但傳承著數千年的鄉村傳統文化,還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歷史風貌,具有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建筑學等多個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古鎮及古鎮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完成的,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鎮是歷史的見證,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存在,也是我們現代人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鮮活載體。古鎮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征,擁有文物藝術等多方面的豐富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古鎮保護的核心內容。一方面,古鎮的民眾生活及其生存環境是活著的社會生態博物館;另一方面,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之間濃厚和諧的交融關系也是古鎮文化底蘊之所在。

1.古鎮的物質形態文化

古街區、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質遺存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物質形態文化的具體承載物,包括古鎮中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體文化風貌。例如:我國江南地區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縣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縣城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廟、甲第世家、福字門頭、布政房、姚狀元宅、符卿第、向宅、馮宅、俞宅等,都是保護得較好的物質形態文化。寧海前童村以古祠、舊宅和老街為主體,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墻的四合院157座,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別致,具有鮮明的江浙特色,整體上幾乎完好無損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風格,成為全國聞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國罕見的明清漁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榮發展,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組成,有綢布莊、鞋莊、銅店、藥店等100多家。

2.古鎮的非物質形態文化

非物質形態文化的載體從學理上講并不是有形的可觸摸的物質,因而,古鎮文化與書籍、字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以物質作為載體)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間藝術、民情、民風等形式。但不論是物質形態文化還是非物質形態文化,都是古鎮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一起構成了古鎮的歷史環境與文化韻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廟會、吉帶,寧海前童行會、龍舞、平調、祭孔舞、石浦魚燈、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撈習俗以及元宵燈節、清明掃墓、端午龍舟賽、中秋賞月、重陽節登高等民俗節慶活動,都是典型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形態。由于非物質文化形態的載體不是有形的物質載體,它們在歷史漫長的歲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對于古鎮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現實緊迫性。

查看全文

古鎮傳統民居保護與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針對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以淮安市河下古鎮為例,進行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創新利用設計研究。通過闡述項目背景、項目目標及主要內容、項目研究技術路線、項目創新特色概述四個方面展開研究,總結出經驗,為傳統民居保護和利用提供一套設計方法。

關鍵詞: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設計方法

一、項目研究背景

傳統民居保護是歷史街區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重要構成,但也是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問題相對復雜、最容易發生“保護性”破壞的部分。比如,從保護建筑的角度來講,原樣修復和保存是最佳的選擇,而從使用功能角度講,適當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復和長期維護如何實現、信息保護與功能更新的關系如何處理;還有,因為暫時沒能力保護而造歷史信息自然性損失的問題如何應對、后來發現因為措施不得當而造成信息破壞如何彌補等等。淮安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名城,其民居建筑在建筑風格上與江南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從色澤上看,江南民居建筑“粉墻黛瓦”的特色,其色調明快;而淮安的民居建筑則以“青磚灰瓦”為特點,色調較為厚重,體現的是渾厚的氣氛。基于淮安特殊的民居特色,值得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對于民居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創新再利用。目前,政府已經對于民居建筑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在其建筑保護規劃范圍內保存了一定數量的傳統民居,但是,這些民居正面臨著或潛在保護不當的問題。此外,淮安正在大規模開展的復古改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原始保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空間信息的“原真性”識別。本項目將針對上述問題,從多角度建構一種虛擬保護概念和相關模型。這將對當地傳統民居信息保存及多元化保護有積極意義,其中信息建檔模板將對相關資料庫建設具直接借鑒意義;而創新利用設計部分將為當地乃至國內同類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二、項目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項目將以淮安地區傳統民居為對象,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設計研究的方式,首先開展傳統民居信息數字化建檔保存研究,并探討不失保護原則和物為人用態度的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模式,在這兩個工作基礎上提出傳統民居虛擬保護與創新利用模型。主要內容包括:1.在淮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選擇一部分建國前建造、具有一定規模和風貌完整度、目前尚缺乏基礎性建筑設計資料的傳統民居,進行調查、測繪。建立能反映現存狀態的記實性圖信資料和一定時間節點前的還原性圖信資料,并以舉例的方式設計相關信息模板。2.分別以居住功能為主導和商用功能為主導,進行能兼顧保護需要的創新利用方案設計。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可用于“保護、改造、更新”研判的綜合指標分析、評價模型。3.針對淮安市傳統民居的大量測繪得出當地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特點,歷史街區民居分析其中包括建筑結構的特色、歷史街區結構特色。現在社會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仍以“物態保護”為主,劃定保護范圍、限制建筑高度、體量、建筑風格、形式是保護的主要內容,忽略了人文環境,人民生活方式的保護。而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存在片面性,更多的是對于戲曲、舞蹈、音樂等方面的認識。其實歷史街區中的原住居民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鄰里關系、思想觀念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體現著街區的活力,是街區靈魂所在。本小組以歷史街區的整體調研分析為基礎,通過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相結合,歸納傳統民居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和特征;并從城市與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入手,探討相關的保護原則和方法。比如河下古鎮歷史街區中的特色餐飲小吃店,其制作工藝是需要保護和利用的部分,我們應該為這些操作工藝的保護提供條件,增加其展示場所,讓游客增加對于這些工藝的認知,從而來提高商品的價值,也有利于更好的保護。4.歷史街區整體性保護,傳統民居保護不僅僅是對于單體建筑的保護,還需要對于整個歷史街區的保護,更為重要的是對于街區內部的活態保護,讓街區的生活文化留存下來。包括建筑、交通、生活起居、商品交換、風俗習慣等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保護街區文化遺產,就等于保護歷史街區的根,是歷史街區活力的源泉,也是未來街區創新發展的基礎。結合歷史街區來研究文化遺產的保護,既能為文化遺產尋求保護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又能留住歷史街區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源,從而達到文化遺產的完整保護。5.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在歷史街區保護中,物質文化部分往往能夠被優先保護,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部分卻常常被忽視。如果一個歷史街區失去了豐富生動的非物質文化部分,該街區將會被現代文化所覆蓋,成為毫無特色,無根的空間,也無法維系社區的生存。所以歷史街區保護不可忽視的是對于該街區內在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只有優質的保護了街區非物質文化,才能體現該地區文化的多樣性。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需要探討和完善保護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利用一些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手段和城市設計的手法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和特有的空間環境。6.傳統民居保護是歷史街區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重要構成,但也是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問題相對復雜、最容易發生“保護性”破壞的部分。比如,從保護建筑的角度來講,原樣修復和保存是最佳的選擇,而從使用功能角度講,適當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復和長期維護如何實現、信息保護與功能更新的關系如何處理;還有,因為暫時沒能力保護而造歷史信息自然性損失的問題如何應對、后來發現因為措施不得當而造成信息破壞如何彌補等等。

查看全文

古鎮的調查與發展探究

一、白水江古鎮的保護價值

白水江古鎮有保留相對完好的民居、廟宇、祠堂、街巷空間、城門敦以及廣場道路等。綿延起伏的青瓦屋頂、依山就水的院落、具有濃厚地域氣息的街巷,營造出自然而又親切的建筑環境。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城門敦。城門敦位于古鎮西側,嘉陵江東岸附近,地勢較低,門樓上書刻有“嘉陵保障”四個大字。

(2)廟宇。白水江古鎮的廟宇主要有新龍王廟和老龍王廟兩座。老龍王廟已毀,新龍王廟雖然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是還保留住了回廊式的四合院布局,期間曾作為行政辦公的場所,現如今為白水江鎮的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3)宗祠。白水江古鎮居民大姓為任姓,現留有任氏祠堂一座。當地的任氏家族為聯宗結誼、處理好宗族內部事物并協調與外族之間的關系而建。每年都會有拜祖活動,請戲班唱戲,是一項重要的民間活動。

(4)傳統民居。白水江古鎮民居數量眾多,主要沿山體一側布置,建筑保存完好,空間豐富,裝飾藝術精美,具有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觀賞價值。對研究山地建筑和陜南民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