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6-10 11:24:38

導語:古鎮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鎮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古鎮文化的歷史內涵

代表著“樸實、傳統、醇厚、清新”的田野和鄉村卻散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魅力,鄉村古鎮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睞。古鎮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一般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鎮文化包括民居、宗廟、祠堂、服飾、頭飾、歌舞、工藝、技藝、美食,以及生活習慣、風俗、禮儀等,它不但傳承著數千年的鄉村傳統文化,還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歷史風貌,具有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建筑學等多個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古鎮及古鎮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完成的,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鎮是歷史的見證,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存在,也是我們現代人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鮮活載體。古鎮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征,擁有文物藝術等多方面的豐富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古鎮保護的核心內容。一方面,古鎮的民眾生活及其生存環境是活著的社會生態博物館;另一方面,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之間濃厚和諧的交融關系也是古鎮文化底蘊之所在。

1.古鎮的物質形態文化

古街區、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質遺存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物質形態文化的具體承載物,包括古鎮中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體文化風貌。例如:我國江南地區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縣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縣城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廟、甲第世家、福字門頭、布政房、姚狀元宅、符卿第、向宅、馮宅、俞宅等,都是保護得較好的物質形態文化。寧海前童村以古祠、舊宅和老街為主體,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墻的四合院157座,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別致,具有鮮明的江浙特色,整體上幾乎完好無損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風格,成為全國聞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國罕見的明清漁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榮發展,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組成,有綢布莊、鞋莊、銅店、藥店等100多家。

2.古鎮的非物質形態文化

非物質形態文化的載體從學理上講并不是有形的可觸摸的物質,因而,古鎮文化與書籍、字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以物質作為載體)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間藝術、民情、民風等形式。但不論是物質形態文化還是非物質形態文化,都是古鎮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一起構成了古鎮的歷史環境與文化韻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廟會、吉帶,寧海前童行會、龍舞、平調、祭孔舞、石浦魚燈、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撈習俗以及元宵燈節、清明掃墓、端午龍舟賽、中秋賞月、重陽節登高等民俗節慶活動,都是典型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形態。由于非物質文化形態的載體不是有形的物質載體,它們在歷史漫長的歲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對于古鎮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現實緊迫性。

3.古鎮的生態文化

古鎮的生態文化是古鎮自身與周圍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樣也是古鎮文化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一個城鎮的形成與發展既離不開所在的地理環境,包括城鎮周圍的山脈、植被、地形地勢、河流湖泊以及氣候等自然因素,也離不開與之相應的人文環境,如行政區劃、土地資源、民族、人口及農牧副業狀況等,城鎮的生態文化其實是這兩方面要素相互交叉組合的產物,決定或影響著城鎮的興衰,因此保護古鎮的生態文化是極其重要的。寧波自古為水鄉澤國,東臨大海,傍身于三江口平原,具有以水為主的和諧人聚空間,因而具有獨特的生態文化價值,應給予大力保護。

二、古鎮建筑文化保護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歷史悠久,在廣闊土地上有著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且數量眾多,但由于受到頻繁的自然災害、風雨侵蝕、戰爭破壞以及城鎮化過程中的過度開發,如今真正能夠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鎮早已是鳳毛麟角。寧波地區由于地處文化璀璨、經濟發達、百姓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歷史上名鎮云集。寧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江南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江南的其它地方(例如周莊、烏鎮等)一樣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水鄉文化,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水鄉風貌獨領風騷。然而寧波與全國的其它地方相似,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寧波經濟發展迅速,住宅、交通、文化體育設施大量興建,城市面貌變化很大,一些古建筑、古街區甚至古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曾經遍布甬城南北的水鄉城鎮,由于自然和人為的種種原因,到目前為止真正完好無損保存下來的少之又少。寧波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各級政府對古鎮名村的保護也是十分重視的,如對慈城、前童、石浦等古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進行保護性開發,使其面貌煥然一新。但無庸置疑,也有許多寄托著寧波人無限“鄉愁”,凝結著歷史、藝術、文化價值的街區、鎮村、古建筑也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壞損毀了。正如市人大副主任鄔和民所說,“當前寧波的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原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受損嚴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模式不夠妥當,保護資金不足,部門管理職責不夠明晰,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自然損毀或者自行改建現象較為嚴重,歷史建筑的普查、確認、公布尚未實施?!睂幉ㄊ腥舜蟪墙ōh境資源委員會也認為:“寧波的鼓樓公園路、郡廟天封塔、天主堂外馬路、郁家巷、月湖、南塘河、永壽街伏跗室、秀水街八個歷史文化街區,目前僅有二個半保存完好。同時,隨著農村的城鎮化改造,目前一些僅存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已經或正在被毀壞,古村鎮的原始歷史風貌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币虼?,寧波古鎮文化保護規劃有待完善,保護意識有待培養,保護資金有待增加,保護效果還差強人意。

1.古鎮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過度負重

就生態環境而言,對生態資源的盲目開采和過度開發,使生態環境難以承受。雖然還是“小橋流水”,由于旅游者眾多和餐館密布,古鎮的河水不再清澈;由于古鎮的經濟發展,小作坊、小企業眾多,廢氣廢水亂排亂放,污染了寧波古鎮生態環境。古鎮為發展旅游業,鎮中住戶亂搭亂建建筑物,影響了古鎮風貌。一些旅游者亂刻亂劃、亂扔垃圾的不文明行為也嚴重影響了古鎮景觀。久而久之,水鄉古鎮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原始風貌和韻味難以依存。

2.古鎮的“空心化”現象比較普遍

水鄉古鎮神秘獨特,到處都遺留著歷史的滄桑味道,如果把古鎮的生活風貌拍成一部戲劇的話,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戲劇里的背景和道具的話,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許多地方政府打著保護古鎮的旗號,強行讓原居民搬離出去。認為保護古鎮文化就是保護古鎮的建筑物,導致古鎮只有物的承載者,而沒有精神的承載者,這種失去了居民的古鎮“空心化”,就像一出古老的戲劇里沒有了主角。一幅完美的江南古鎮畫卷應該是人是主導者,物是陪襯者,而沒有了“人”作為主角的歷史畫卷也是蒼白無力的,難以感動人們的;同時,失去了原住民為古鎮所營造的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特有的風俗民情,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與深沉的歷史感染力,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景象。另外,古鎮民宅的“空心化”還表現在現古鎮居民的文化素養有待提高。人們來古鎮旅游觀賞,不僅看到的是物,也接觸古鎮居民,他們的一舉一動,旅游者無不看在眼里。作為一個現代人當然不能完全回復到古代生活,但他們應具有強烈的古文化保護意識,對本鎮歷史傳統,風土人情,遺人趣事都應當略知一二,否則一問三不知,會給古鎮的精神風韻帶來負面影響。

3.古鎮舊建筑物的翻新與復古

一些古鎮民居的設施落后,已不適應現代生活要求,原居民對建筑物的保護意識薄弱,或者隨意改造,或者任其腐朽倒塌。鎮上的許多古老建筑長期經受風雨剝蝕,且年久失修,面臨著隨時傾倒的危險。如果說,建筑是古鎮的外部特征,那么,新翻修的古建筑無法再現原有古韻,會顯得突?;虿粋惒活?,隔處在古建筑之中顯得十分不和諧協調。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老宅翻新應該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運用原有的老材料,參考古時的建筑資料,老照片等,恢復原有的古樸的風貌。作為古鎮生活中的主角的居民所作所為,無時無刻不影響到古鎮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因而,他們需要有較強的古文化保護意識,在古鎮建筑物的改造中要以大局為重,不能為自己的居住方便而修建有礙瞻觀建筑物。

4.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亟待加強

古鎮的靈魂在于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古鎮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特有的民俗風情正在日益淡化,一些傳統工藝品和技藝不斷失傳,如何讓它們得到較好地傳承,這是當前地方政府和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我們除了給子孫后代留下青磚碧瓦,古道斜陽,小橋流水之外,還需展示和演繹祖先的一抹生活痕跡,民間的傳統工藝、歌舞廟會等非物質遺產應與綠水藍天,競相輝映,使之世代相傳,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5.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方法的單一

現在各地都瞄準了鄉村文化旅游的這塊大蛋糕,許多雷同的項目紛紛上馬,東模仿一點,西模仿一點,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后,搞成了千鎮一面,千篇一律,不少獨具特色的一流古鎮,被“建設”成所謂的“現代化”城鎮。如何不流于世俗化和庸俗化,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這是一個需要深刻思考和挖掘的問題。要挖掘當地與眾不同的文化資源,既能吸引游人,又能獨樹一幟,既能好玩又要不流于俗套,并且要有后續資源和可持續項目,古鎮旅游的強大動力來源于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對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應該尊重歷史真相,堅守古鎮的原有風格和特色,這是古鎮魅力之所在。

三、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基本原則

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綜合考慮古鎮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等方面的承繼和發揚。為了古鎮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堅持發展科學觀,遵循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的整體性、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的原則。

1.古鎮文化發展應做到傳承性保護與市場性開發相統一

在古鎮進行保護與開發中,應將傳統的文化特色、淳樸民風、優美環境、歷史韻味、深層記憶等原真地保留下來,免受過度商業化的侵襲,因此,對于古鎮的開發應該是以保護性為主的開發。在古鎮開發過程時,需要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的互惠效應,使古鎮能夠真正得以保護性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為了短期利益,進行涸澤而漁式的過度或破壞性開發。特別是要綜合權衡文化傳承與商業利潤之間的關系,要巧妙地設計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標志的旅游商品,旅游產品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具有樸素鮮明的鄉村文化標志,避免太濃和過度的商業化包裝。

2.古鎮文化發展應兼顧特色保護與整體開發相協調

古鎮是古建筑物、古文化形態與原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的綜合體,其獨特景觀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石鋪老街不但有明清建筑的街區、縱橫交錯的河流、古樹和形態各異的橋梁,還有獨特的習俗等文化形態,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古鎮的獨特文化場景,其中的每一項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中,既要保持原有的物質形態和特色,又要注重與整體環境的協調與統一。特色即是古鎮文化底蘊之所在,失去特色就會失去古鎮的真正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整體即是在古鎮新的建設中產生的建筑物要與原有風貌相協調,這樣才能使古鎮在歷史與現代的統一中既有良好保護又有開發創新,以形成濃郁的古鎮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游人前來觀賞品味。

3.古鎮文化發展應堅持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

古鎮文化豐富多彩、涵蓋百家,具有多樣性特征。例如,前童的行會、龍舞、平調、祭孔舞,石浦的魚燈,“十四夜”、海洋捕撈習俗等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古鎮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這些文化元素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與獨特文化意蘊。如龍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廣泛流行于廣東、浙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省,但浙江龍舞與廣東的龍舞在表演形式方面有所不同,廣東雷州半島龍舞節奏鮮明,鼓點強勁,氣勢雄偉,催人奮進;浙江的寧波布龍舞小巧輕捷,動作套路變化豐富,舞蹈技巧精湛,舞龍速度很快,直接一氣呵成;各地龍舞演出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有的在農歷正月初一拜年,有的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有的在農歷二月初二的“龍抬頭”時表演。因此,在對古鎮文化進行保護時,要在共性的基礎上,盡一切可能展現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方面的多樣性。即既要保持古鎮文化的共性,又要突出其個性。

4.古鎮文化發展應注重現實性與可持續性的有機統一

古鎮文化發展的現實性在于城鎮化背景下,以市場機制促進古鎮發展,就是說,在古鎮開發中要考慮人們的現實可行性和市場性,注重古鎮開發的經濟效益,提高古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古鎮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在于開發中要注意保護環境生態系統和文化資源的長久發展與利用,絕不能盲目跟風開發,不顧自身能力和自身特色,急功近利,吃子孫飯,合理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做到科學規劃,循環發展。在切實有效地保護古鎮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既要滿足古鎮與群眾當前利益訴求,又要符合長遠發展目標,以保護古鎮文化遺跡為重,使古鎮能夠走上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四、寧波古鎮文化保護的方法與對策

1.加強古鎮文化保護的立法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對古鎮文化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在城鎮化建設中導致一些古跡被人為毀損。新的房屋可以不斷地建造,但古代物質遺產一經損壞,難以復原。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形成共識,通過立法保護古鎮文化。如寧波市人大在2015年2月通過了《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草案)》,這是一個十分及時與必要的立法,將對寧波古鎮文化和歷史人文資源保護起重要作用?!稐l例》雖然只是一個地方性的法規,效力不等同于法律,然而,我們畢竟可以對寧波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法可依了。

2.提高古鎮文化開發利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對古鎮的規劃、管理與開發中應當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一是古鎮文化資源的調查。由于寧波城鎮化建設速度很快,有些歷史古跡價值的鑒定存在爭議,哪些需要保護的,哪些可以重建的,規劃部門與文化保護人士有不同的看法,還有些是房地產開發商為了使項目順利進行,就不顧它的歷史價值,隨意損壞。目前寧波到底有多少歷史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不是很清楚,因而需要當對古鎮文化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既要對每個古鎮進行調查摸底,了解其歷史、特點和現狀,又要對個別的古代建筑、古樹名木、非物質形態文化遺存等進行登記造冊,為后期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重點古跡的特別保護。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各地古鎮的保護現狀差異較大。例如有的古建筑在歷史上破壞十分嚴重,或者蕩然無存,或者破敗不堪,整體上已基本失去了保護價值,有的可以修復或仿造,有的歷史工藝品、制作技巧可以通過找到傳承人進行繼承??傊?,對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古鎮文化要給予資金資助進行重點保護,不讓它們在流失。三是古建筑物的集中保護。由于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一些因重大建設工程需要搬遷的古建筑等文物可以按原樣搬遷到一個地方進行重建保護,被視為集中保護法。寧波在未來的古鎮保護方面完全可以借鑒這一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文物遺產保護方法。

3.加強全民古鎮文化保護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古鎮文化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使后代能夠領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精髓,但歷史文化的保護不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由于當前一些居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潛在性的價值認識還不夠充分,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因此,需要通過媒體的輿論宣傳、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等手段,加強市民群眾對歷史文物保護意識,形成全民共同以保護古鎮文化遺產為榮的局面。

4.拓展古鎮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多元化投資渠道

古鎮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寧波可以借鑒其它地方古鎮保護的經驗和做法,建立一個既能保護歷史遺產,又有合理收益的社會投資體系,實行誰出資,誰受益,誰管理,誰負責的多元化投資的模式,為古鎮的開發利用奠定物質基礎。

作者:楊湛 王光利 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