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傳統民居保護與創新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20 10:39:16

導語:古鎮傳統民居保護與創新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鎮傳統民居保護與創新設計研究

摘要:針對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以淮安市河下古鎮為例,進行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創新利用設計研究。通過闡述項目背景、項目目標及主要內容、項目研究技術路線、項目創新特色概述四個方面展開研究,總結出經驗,為傳統民居保護和利用提供一套設計方法。

關鍵詞: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設計方法

一、項目研究背景

傳統民居保護是歷史街區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重要構成,但也是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問題相對復雜、最容易發生“保護性”破壞的部分。比如,從保護建筑的角度來講,原樣修復和保存是最佳的選擇,而從使用功能角度講,適當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復和長期維護如何實現、信息保護與功能更新的關系如何處理;還有,因為暫時沒能力保護而造歷史信息自然性損失的問題如何應對、后來發現因為措施不得當而造成信息破壞如何彌補等等。淮安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名城,其民居建筑在建筑風格上與江南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從色澤上看,江南民居建筑“粉墻黛瓦”的特色,其色調明快;而淮安的民居建筑則以“青磚灰瓦”為特點,色調較為厚重,體現的是渾厚的氣氛。基于淮安特殊的民居特色,值得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對于民居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創新再利用。目前,政府已經對于民居建筑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在其建筑保護規劃范圍內保存了一定數量的傳統民居,但是,這些民居正面臨著或潛在保護不當的問題。此外,淮安正在大規模開展的復古改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原始保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空間信息的“原真性”識別。本項目將針對上述問題,從多角度建構一種虛擬保護概念和相關模型。這將對當地傳統民居信息保存及多元化保護有積極意義,其中信息建檔模板將對相關資料庫建設具直接借鑒意義;而創新利用設計部分將為當地乃至國內同類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二、項目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項目將以淮安地區傳統民居為對象,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設計研究的方式,首先開展傳統民居信息數字化建檔保存研究,并探討不失保護原則和物為人用態度的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模式,在這兩個工作基礎上提出傳統民居虛擬保護與創新利用模型。主要內容包括:1.在淮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選擇一部分建國前建造、具有一定規模和風貌完整度、目前尚缺乏基礎性建筑設計資料的傳統民居,進行調查、測繪。建立能反映現存狀態的記實性圖信資料和一定時間節點前的還原性圖信資料,并以舉例的方式設計相關信息模板。2.分別以居住功能為主導和商用功能為主導,進行能兼顧保護需要的創新利用方案設計。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可用于“保護、改造、更新”研判的綜合指標分析、評價模型。3.針對淮安市傳統民居的大量測繪得出當地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特點,歷史街區民居分析其中包括建筑結構的特色、歷史街區結構特色。現在社會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仍以“物態保護”為主,劃定保護范圍、限制建筑高度、體量、建筑風格、形式是保護的主要內容,忽略了人文環境,人民生活方式的保護。而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存在片面性,更多的是對于戲曲、舞蹈、音樂等方面的認識。其實歷史街區中的原住居民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鄰里關系、思想觀念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體現,體現著街區的活力,是街區靈魂所在。本小組以歷史街區的整體調研分析為基礎,通過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相結合,歸納傳統民居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和特征;并從城市與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入手,探討相關的保護原則和方法。比如河下古鎮歷史街區中的特色餐飲小吃店,其制作工藝是需要保護和利用的部分,我們應該為這些操作工藝的保護提供條件,增加其展示場所,讓游客增加對于這些工藝的認知,從而來提高商品的價值,也有利于更好的保護。4.歷史街區整體性保護,傳統民居保護不僅僅是對于單體建筑的保護,還需要對于整個歷史街區的保護,更為重要的是對于街區內部的活態保護,讓街區的生活文化留存下來。包括建筑、交通、生活起居、商品交換、風俗習慣等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保護街區文化遺產,就等于保護歷史街區的根,是歷史街區活力的源泉,也是未來街區創新發展的基礎。結合歷史街區來研究文化遺產的保護,既能為文化遺產尋求保護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又能留住歷史街區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源,從而達到文化遺產的完整保護。5.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在歷史街區保護中,物質文化部分往往能夠被優先保護,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部分卻常常被忽視。如果一個歷史街區失去了豐富生動的非物質文化部分,該街區將會被現代文化所覆蓋,成為毫無特色,無根的空間,也無法維系社區的生存。所以歷史街區保護不可忽視的是對于該街區內在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只有優質的保護了街區非物質文化,才能體現該地區文化的多樣性。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需要探討和完善保護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利用一些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手段和城市設計的手法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和特有的空間環境。6.傳統民居保護是歷史街區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重要構成,但也是保護工作開展中面臨問題相對復雜、最容易發生“保護性”破壞的部分。比如,從保護建筑的角度來講,原樣修復和保存是最佳的選擇,而從使用功能角度講,適當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復和長期維護如何實現、信息保護與功能更新的關系如何處理;還有,因為暫時沒能力保護而造歷史信息自然性損失的問題如何應對、后來發現因為措施不得當而造成信息破壞如何彌補等等。

三、項目研究技術路線

(1)虛擬保護部分①利用專業測繪儀器對舉例傳統民居現實空間信息進行測量,并繪制相關建筑圖紙。②基于上述工作,通過進一步調查,利用專業表現手段還原傳統民居的原始信息,并建立三維數字模型。③分不同匠作類型并結合建筑部位,對舉例對象進行細部信息描述,并提出1對1性的保護、改造、更新控制指標。④上述信息的靜態數字文本和動態數字文本模板設計。(2)創新利用部分①對舉例設計對象的建筑技術、長期性保護成本、可用功能、周邊環境條件進行指標分析和綜合評價,并力圖得出相關評估模型。②針對上述評價進行功能及改造定位(其中一個舉例對象將以居住功能為主,另一個以商用功能為主),并展開相關方案設計。③對改造后的方案進行綜合效能評價。(3)基于上述工作,進行虛擬保護與創新利用模型設計。四、項目創新特色概述(1)項目將數字虛擬技術運用到空間保護中,并提出保護信息1對1數字化建檔的概念和相關模型,如秦舉人宅(圖1)。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應用AutoCAD軟件對于測量完整的民居建筑進行繪制。第二,應用SketchUp和3Dmax軟件對于民居建筑的柱網、梁檁、椽子框架進行模型制作。第三,逐步增加屋頂、門窗和墻體等部件。通過可組合、可分解、可抽出的方式,讓人能夠識別每一個部件,以及其大小尺寸和功能作用。(2)民居建筑信息分析,如秦舉人宅,分析如下:第一、秦舉人宅的坡屋頂主要是瓦,對平屋頂而言,則主要是板材,秦舉人宅沿用了淮安地區的專有特點,居按南北縱軸線對稱,主屋坐北朝南,住宅在縱軸線上建門廳、穿堂、大廳和正屋。分內、外宅。內宅北首的主堂屋供長輩居住,多為明三暗五,當中一間為堂屋。東西廂房和其余房屋是晚輩和家傭居住。正屋左右設廚房和雜物間,周圍建以走廊相通,即使雨雪天在院內走動鞋也不濕。外宅布置客廳、花廳、書房。房屋均為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一般為七路或九路桁條,滿梁滿槧。并在二槧上橫欄板上雕刻精美的圖案。房料多為南方杉木。屋面呈人字形,兩面坡。第二、院落、房屋的大門簡稱“如意門”,上端對稱砌有四層刻有不同形狀的“門磚”。門頂上一塊正方形的磚,稱之“過當”,門磚上面的磚雕刻有“福祿雙全”吉祥圖案。在秦舉人宅房屋東西房間正面墻的窗戶上方砌有選材考究,做工精致的雨搭,加之精美的磚雕,連同大門上的雨搭簡稱“一門三搭”,足夠顯示它昔日的氣派。雨搭的上端砌有一層立磚為掛磚,上面砌有凸出的五層滑檐磚,檐磚橫面是經過磨制光滑如鏡的俗稱“齊線、牛角、圓線、超”等五塊不同形狀的凸凹檐磚。檐口上端鋪設防腐爛的杉木掛檐板,從掛檐板至中脊間的望磚上,鋪有小瓦的底瓦和蓋瓦,底瓦與蓋瓦之間的“瓦溝”頂端嵌入的瓦當,底瓦上的稱“滴水”,蓋瓦上的稱“獸頭”,瓦當上的圖案多為篆字體的“福、雙喜”、太極圖等等。并在蓋瓦上端還嵌入稱之“眉毛”的瓦當。第三、院子大門、堂屋大門,為黑漆大門,以紅漆黑字對聯飾其上,四季如新。大門上端有鑲嵌在墻上的門櫳,大門轉軸套在門櫳的圓孔上。大門下端的轉軸,蹲上石制門轉的圓洞內,門后還釘有鐵制的門閂,內側靠墻的兩邊,在墻上鑲嵌兩只馬鞍形狀的鐵制杠套,亦稱“門環”。(3)項目將立足現有的技術條件、生活需求,創造一種能夠改善傳統民居功能缺陷、并對之文化語境及歷史信息不構成傷害的可植入性空間改造手段。項目還將探討一種具有時代精神同時又不失文化傳承的人與空間的存在關系。

參考文獻:

[1]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

[2]張建華,許珂.當代城市景觀中的歷史文化信息表達[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6(4):283-287.

[3]陳政雄.建筑設計方法.第1版.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

[4](英)布萊恩•勞森.空間的語言.第1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德)莫伊澤.導視空間建筑與交流設計.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作者:朱潔冰 王迪 單位: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