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2:03: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股市投資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股市投資者

股市投資者處置論文

基于效用理論之上的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的回避者,投資者根據未來的收益風險狀況并從整個投資組合的角度作出投資決定,并且總是作出一致,準確和無偏的理性預期。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的,不會受到主觀心理及行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假設不盡合理,首先,投資者未必有一致無偏的理性預期。其次,投資者的投資選擇與投資者既定的盈利虧損狀況密切相關,而非僅決定于未來的收益風險關系??傊?投資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明顯具有某些行為特征,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方面難以用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去解釋。

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借鑒西方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中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

理論回顧和動機

1、前景理論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論用于描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選擇問題。與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不同的是,前景理論用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代替傳統的效用函數(utilityfunction)。與效用函數相比,價值函數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資者價值函數的自變量是投資者的損益(lossorgain),而不是資產的數量,因此投資者不是從整個資產組合的角度來作投資決定,而是按組合中各資產的損益水平將其分別對待。實際上,有的投資獨立來看可能是沒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從整個分散組合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是一個不錯(或不好)的選擇。投資者判斷損益的標準來自于其投資參考點,參考點的位置取決于投資者的主觀感覺并且因人而異。其次,價值函數的形式是"S"型函數,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數,在虧損部分是凹函數。這意味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是一致的,當投資者處于盈利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回避者;當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偏好者。最后,價值函數呈不對稱性,投資者由于虧損導致的感覺上的不快樂程度大于相同數量的盈利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因此投資者對損失較為敏感。

查看全文

中國股市投資者的處置效應

引言

基于效用理論之上的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的回避者,投資者根據未來的收益風險狀況并從整個投資組合的角度作出投資決定,并且總是作出一致,準確和無偏的理性預期。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的,不會受到主觀心理及行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假設不盡合理,首先,投資者未必有一致無偏的理性預期。其次,投資者的投資選擇與投資者既定的盈利虧損狀況密切相關,而非僅決定于未來的收益風險關系??傊?投資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明顯具有某些行為特征,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方面難以用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去解釋。

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借鑒西方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中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

理論回顧和動機

1、前景理論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論用于描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選擇問題。與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不同的是,前景理論用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代替傳統的效用函數(utilityfunction)。與效用函數相比,價值函數具有以下特征。

查看全文

股市投資者的處置效應詮釋

引言

基于效用理論之上的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的回避者,投資者根據未來的收益風險狀況并從整個投資組合的角度作出投資決定,并且總是作出一致,準確和無偏的理性預期。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的,不會受到主觀心理及行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假設不盡合理,首先,投資者未必有一致無偏的理性預期。其次,投資者的投資選擇與投資者既定的盈利虧損狀況密切相關,而非僅決定于未來的收益風險關系??傊?投資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明顯具有某些行為特征,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方面難以用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去解釋。

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借鑒西方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中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

理論回顧和動機

1、前景理論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論用于描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選擇問題。與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不同的是,前景理論用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代替傳統的效用函數(utilityfunction)。與效用函數相比,價值函數具有以下特征。

查看全文

股市投資者處置效應論文

基于效用理論之上的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的回避者,投資者根據未來的收益風險狀況并從整個投資組合的角度作出投資決定,并且總是作出一致,準確和無偏的理性預期。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的,不會受到主觀心理及行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假設不盡合理,首先,投資者未必有一致無偏的理性預期。其次,投資者的投資選擇與投資者既定的盈利虧損狀況密切相關,而非僅決定于未來的收益風險關系。總之,投資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明顯具有某些行為特征,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方面難以用傳統投資決策理論去解釋。

處置效應是行為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借鑒西方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研究中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

理論回顧和動機

1、前景理論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論用于描述不確定性情況下的選擇問題。與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不同的是,前景理論用價值函數(valuefunction)代替傳統的效用函數(utilityfunction)。與效用函數相比,價值函數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資者價值函數的自變量是投資者的損益(lossorgain),而不是資產的數量,因此投資者不是從整個資產組合的角度來作投資決定,而是按組合中各資產的損益水平將其分別對待。實際上,有的投資獨立來看可能是沒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從整個分散組合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是一個不錯(或不好)的選擇。投資者判斷損益的標準來自于其投資參考點,參考點的位置取決于投資者的主觀感覺并且因人而異。其次,價值函數的形式是"S"型函數,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數,在虧損部分是凹函數。這意味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是一致的,當投資者處于盈利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回避者;當投資者處于虧損狀態時,投資者是風險偏好者。最后,價值函數呈不對稱性,投資者由于虧損導致的感覺上的不快樂程度大于相同數量的盈利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因此投資者對損失較為敏感。

查看全文

我國股市系統投資者多個賬戶交易方式研討

內容提要:多賬戶交易行為是中國機構投資者的典型特征,是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有現象。限于交易數據的可獲得性,相關研究較少。本文提出了一種從交易數據中將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記錄分離出來的方法。據此,本文分析了機構投資者證券賬戶與資金賬戶的對應關系,證實了多賬戶交易行為的存在,發現采用多賬戶交易的機構投資者具有集中投資、日內多次交易、利用不同證券賬戶進行建倉、對敲、拉升股價、出貨等基本特征。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并結合實例,本文揭示了機構投資者多賬戶交易的動機是隱蔽交易、拉升股價和申購新股。最后提出了堵疏結合和建立與利益掛鉤的自律機制來治理和規范機構投資者多賬戶交易的監管建議。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多賬戶股價操縱

一、引言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正在經歷重大變化,投資者機構化時代已經到來。截至2004年底,機構投資者A股賬戶數已達到33.22萬戶,比1998年底增長2.03倍,而同期個人投資者A股賬戶數增長僅72%。區別于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表現出特殊性。多賬戶交易行為是中國機構投資者的典型特征,是機構投資者進行股價操縱的一種途徑,是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有現象。

多賬戶交易指一個投資者利用多個證券賬戶(也稱股東賬戶或股票賬戶)進行交易的行為。多賬戶交易行為研究對豐富市場操縱理論、加強機構投資者監管、制訂發展和規范機構投資者的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股價操縱的研究歸屬于市場操縱研究范疇。AllenandGale(1992)根據市場操縱的行為方式將股票市場操縱分為三種:基于行動的操縱(action-basedmanipulation)、基于信息的操縱(information-basedmanipulation)和基于交易的操縱(trade-basedmanipulation)。其中基于交易的操縱行為是市場上最為常見的,指投資者以買賣股票的行為來影響股票的價格。股市中常見的機構拉升股價——散戶跟風買入——機構出逃就屬于這類操縱行為。

查看全文

股市并軌發展資本市場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與A股市場并軌是B股市場的現實選擇;A、B股市場并軌相關問題分析;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B股市場曾較好地發揮了吸引外資的功能,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以A股市場為核心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逐漸形成、A股與B股上市公司均是國內企業,A股與B股的上市地相同、境外投資者全身而退,B股市場已然本土化、A、B股市場的最終并軌,將形成一種“多贏格局”、B股回購面臨的問題分析、回購的積極性不足、回購的能力問題、A、B股市場并軌面臨著境外投資者資本項目兌換問題、A、B股市場并軌面臨著境外投資者持股的流通問題、鼓勵B股上市公司進行B股的回購業務、通過制度創新,解決B股境外投資者的持股問題、合理處理A、B股股價接軌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B股市場問題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遺留問題,B股市場問題的解決對我國資本市場的規范化和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認為,與A股市場并軌是解決B股問題的現實的最佳選擇,但是,目前要實現A、B股市場的最終并軌,還面臨著制度層面和市場層面的一系列問題。對此,本文從B股回購、境外投資者持股及股份轉換等幾個方面展開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B股市場并軌相關問題

我國B股市場建立的初衷,是在當時外匯緊張的情況下,開辟一條讓企業利用外資的通道。從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看,B股市場曾較好地發揮了吸引外資的功能,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及資本市場的發展,B股市場“招商引資”的歷史使命基本結束,市場功能逐步萎縮,逐漸邊緣化,B股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成為困擾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問題。

筆者認為,與A股市場并軌是解決B股問題的現實的最佳選擇。但是,目前要實現A、B股市場的最終并軌,我們還必須處理好制度層面和市場層面的一系列問題。

一、與A股市場并軌是B股市場的現實選擇

查看全文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自B股對國內自然人開放的政策出臺以來,投資者表現出對B股市場的極大的熱情,新聞媒體也極為關注。但期間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的認識和一些偏頗的觀點。所以有必要對A、B股市場進行一些理論和實證分析,以探求A、B股價差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B股市場未來的走勢和投資前景。首先我們從理論和實證角度來分析A、B股價差的形成原因。

一、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為了分析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我們從理論角度提出幾種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實證驗證。

第一、流動性差異假說,我們認為對股票溢價最簡單的解釋是流動性假說,結合該假說,我們考慮中國股市的情況是,相對于B股,A股存在溢價,反映了相對于交易不甚活躍的B股,A股有著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動性。這種溢價現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國內投資者或國外投資者有不同的資產基礎價值和不同的風險規避程度。

這種假說可以放在擴充的CAMP模型來考慮,考慮流動性風險,CAPM模型變為:R=Rf+β(Rm-Rf)+ω,其中ω為由于流動性成本存在投資者所要求的額外收益。從該模型來看,由于存在流動性成本(一般流動性越低,則成本越高),投資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從而對價格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時、相對于A股投資,B股投資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我們也可以從實證角度來論證該假說,我們用同一公司A股價格與B股價格之比來反映A股溢價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來測量A、B股流動性差異。實證的結果是A、B股流動性差異顯著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差。B股相對于A股的流動性越低,則B股投資者就會承擔額外的流動性成本,僅從這一點看,B股的投資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價格成負相關關系,所以A股相對于B股有更高的溢價。

查看全文

對辦成機構投資者為主的資本市場的思考

對辦成機構投資者為主的資本市場的思考

時間:2003-1-21作者:秩名

為了貫徹《證券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需要研究在我國如何加快發展機構投資者,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建立以機構投資者法人持股為主的資本市場。發展眾多的機構投資者,既有利于參予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又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權益。

眾所周知,一個成功的國內資本市場應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有足夠的證券發行者和機構投資者,有嚴格的信息批露標準,以便于投資者對證券進行投資收益與風險評價;有標準的交易票據和交易手段,以便于交易的進行和市場流動性提高;能實現較低的稅收和交易成本;有嚴格的監管制度,能做到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對泄露內幕信息、制造虛假信息者和操縱股市者進行嚴懲等。而我國現今的股市,雖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有了一些規模,也立了法,已有法可依,但尚是一個不規范的、投機大于投資、非理性的股市。造成這種狀況有多種原因:

一、對實行股份制和開辦股票市場,急于求成,缺乏認真研究,選擇模式不當。從西方發達國家股市看,一種以美英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雖然越來越多,但都沒有擺脫追求高流動性和短期效益的弊病,投機性很強。另一種以德、日為代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法人投資,法人投資有一種戰略眼光,能著眼于對企業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注重對企業的管理,而不是像美、英的法人投資者那樣追求短期效益。當時,我國發展股市如選擇德、日模式,情況就會比現在好得多。二、我國股市倉促上馬,立法滯后。1998年底,才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立法滯后,也是造成目前股市不理想、不規范的一個原因。

三、輿論和導向失誤。在《證券法》公布前,理論界和輿論界只宣傳股市有利于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有利于企業從股市籌資,而不重點宣傳股市首先要:“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應當遵守自愿、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币蚨鴮⒐墒幸雰H僅是“籌資和圈錢場所,使好多股份制企業老總不把投資者作為“上帝”,而看成是“阿斗”,不給投資者以應有的回報?!督洕請蟆酚浾哧悇Ψ蛲晃粶蕚渖鲜械钠髽I老總聊天,問他為啥要爭著上市,回答是:“這錢不一樣,等于是白白揀來的,花起來沒有還貸壓力”(見1998年8月2日《經濟日報》“募資使用叫人難放心”一文)。

查看全文

股市場變遷論文

[摘要]隨著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投資者的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應該說,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投資者結構在證券市場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影響著證券市場發展的取向。因此,從投資者結構變遷的角度審視我國B股市場今后的走向,可以較為清晰地預測B股市場發展趨勢的輪廓。

隨著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投資者的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應該說,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投資者結構在證券市場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影響著證券市場發展的取向。因此,從投資者結構變遷的角度審視我國B股市場今后的走向,可以較為清晰地預測B股市場發展趨勢的輪廓。

1.我國B股市場的歷史

1996年以前,由于市場準入制度尚處于摸索階段,使得B股投資者結構較為復雜,但基本上保持以海外投資者為主體的市場格局。經過1996年管理部門對國內B股帳戶的清理以及1997年5月禁止大中型企業及上市公司炒作股票,海外投資者在B股投資者結構中的優勢更加顯著,且僅機構投資者就占據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從地區分布看,香港的投資人數和交易量都占整個海外投資者的50%以上。另外,相對而言,新加坡、日本、臺灣、南韓、歐洲也都是B股海外投資者的活躍群體。

以投資者的類型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為境外機構投資者,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基金專門投資紅籌股、H股和B股。另外,還包括歐洲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其投資組合中有專門負責新興亞洲市場,也涉及中國B股;

查看全文

本色股市建設思考論文

[摘要]由于上市公司普遍缺乏長期投資價值,政府及監管部門頻繁不合理干預,以及廣大股民普遍存在的不良投資理念,長期以來我國股市是一個過度投機的市場。成熟的股市是一個在投資和投機行為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的適度投機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規范市場監管,提高投資者的素質,推行“做市商”制度,實現股市本色回歸,是實現我國股市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股市本色;過度投機;適度投機

我國股市建立1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一直以來,整個股市也被“政策市”、“消息市”、“投機市”所困擾。股市進入后股權分置時代,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第十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指出:我國股市在很長時間內是過度投機的市場,我國股市改革的目標模式就是要向股市的基礎作用回歸,恢復股市的本色。股市的本色是有效的投資、融資和適度投機的場所。股權分置改革以后,股市要向本色回歸才能真正有希望。那么造成股市過度投機的原因在哪里?怎樣建設適度的投機場所使股市向本色回歸?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將直接關系到股票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一、股市投機中的適度與過度

長期以來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投機一直是個不光彩的貶義詞,人們往往認為不付出辛勤勞動,通過單純買賣而獲利的投機行為是不道德的。如今社會在變化,時代在發展,“投機”一詞有了新義,經濟學所說的投機,一般解釋為“利用時機謀取私利”。其實投機原是一個中性詞,源于《新唐書·張公謹傳·贊》中“投機之會,間不容”一語,本義是指機會極其難得,行事不允許有絲毫遲誤。后來才逐漸演變為帶有針砭傾向的詞匯。在西方經濟學中,投機(Speculation)始終是一個中性詞,其含義是從價格的波動中獲利的活動,即指市場主體為了獲利依據其對市場價格波動的預期而進行的各種買賣,并從不斷的買賣(價格變動)中獲利的活動。股市中的投機行為即為事先預測股票的價格,尋找時機,適時地買入與賣出,以獲取股票價格差異的行為。在股市中,投機根據其特性又有適度投機和過度投機之分。

適度投機一般是指投資者注意股票質量分析,注重市場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尊重股票市場運行規律,借助于訓練有素的投機技巧,謀求正常資本利得的投資行為。適度投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需要高超的技巧。其基本行為表現為:關心發行者的經營績效,并將其作為投機對象選擇的首要判別依據;注重宏觀經濟形勢、經濟政策和行業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