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題材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7:18: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制題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影法制題材本土化構建
電影與法律都是西方的舶來品,新世紀以來的法制題材電影創作者們沒有單純移植和縫合西方法律電影的創作形式,而是以“本民族的審美心理為支點”,①建構本土化影像。這類影片突出了影像主體——人,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感性的影像表達是圖像轉向的力量使然,也是法制題材電影走向現代電影的必然。
一、畫面與構圖的感性表達
中國繪畫注重氣勢和神韻的表達,而這種表達本身就是一種對世界的感性認識。新世紀以來,中國法制題材電影在畫面中力求簡潔單純,突出空間感和追求寫意效果,大量使用全景、遠景鏡頭進行空間造型,以中國繪畫對“遠”的特有感性體驗,進行法理與情理、現代法治理念與傳統宗法觀念沖突強烈的感性表達。這些畫面構圖把觀眾從慣常的理性思維中釋放出來,以情動人,激發觀眾對影片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遠”是中國傳統繪畫特別是山水畫對空間的獨特理解,也是近十年法制題材電影對環境空間的深層體味。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②,“三遠”可以通過平視、仰視和俯視三種“望遠”的方法實現,這時空間關系轉化為時間節奏,空間被時間化。法制題材電影創作者們有意識的運用中景、全景、遠景多重視線進行畫面空間造型,把事物瞬間的不同方面通過觀察者視線變換和時間、空間坐標的契合,營造千變萬化和豐富多彩的畫面內涵,使觀眾的目光和思想能夠充分的突破有限的空間伸展到遠方,去想象畫面之外無垠的空間,從有限到無限再回到有限,畫面空間產生的意境由此往復回轉。宗白華先生認為“空間感的不同,表現著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階級,在不同的經濟基礎上、社會條件里不同的世界觀和對生活最深的體會。”③
法制題材電影在營造畫面的空間感中彰顯了創作者們對現實、對現代法治與傳統社會沖突的體會。在這里,自然空間具有雙重性,既是自然空間環境,又被指涉為社會現實環境,以對人與自然環境空間的展示,等同于對人與社會現實狀況關系的展示,這種創作方法使觀眾能夠更充分的體驗生命、自由、平等和公正,促進觀眾對社會現實、生活狀態、法治與傳統沖突的理性思索。
在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老馮自己花150元買了個小豬崽替別人還債,在他走了以后,被幫助的阿媽讓小女兒追了十幾里山路給他們送家里僅有的幾顆棗。這時用的就是一個遠景,看不清小女孩的表情和神態,只看到崎嶇的山路,以及山路上小女孩艱難的爬坡行走。觀眾從這個遠景畫面中,不僅看到了云南邊區大山深壑的地貌和山區人民的樸實,似乎也看到了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等原因,各地法治發展的不平衡。更體會到了體恤、安撫與痛苦、無奈相互混合在一起的一種情感,情景交融,這種情感體驗引發觀眾對現代法律與傳統觀念的思索。
電視電影《不許搶劫》講述了農民工楊樹根等人進城務工,黑心的王老板屢次拖欠他們工資,無奈之下,他們通過限制老板人身自由的方法討回工資的故事。該片片頭中有這樣一個遠景,一個呈“U”字形的公路就像一條紐帶,一端連著農民工楊樹根等人的家鄉——一個閉塞的小山村,一端連著高樓林立快速發展的城市,楊樹根和大舅哥坐著機動三輪車在這個“U”字形的公路上向城市方向行使。從這個遠景畫面中,觀眾似乎已經看到了等待楊樹根等人的命運;看到了位于這條紐帶兩端的淳樸善良與狡猾奸詐;看到了農民與商人兩個階層間的貧富兩極分化;看到了城鄉之間的文明沖突,體會到了農民工對自己身份的焦慮和對前途的彷徨,對融入城市的渴望與擺脫貧困的掙扎。這些情感體驗引發觀眾對這個特殊邊緣群體合法權益保護的特別關注與思索。
法制題材中元電影的意義
新世紀以來,法制題材電影運用元電影的創作手法,強調影片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互動,縮短了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距離,使影片充滿親和力、感染力,增進了觀眾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元”,是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前綴術語,有“后設”和“超過”的意思。元電影是觀眾、生產者(導演、攝影人員)、再現客體(被觀賞者)三者之間互動關系的再現。這個互動關系體現為在看與被看過程中形成的含義復雜的視覺場,以此呈現社會的復雜狀態。
它回答了如何觀看、如何理解被看對象,目光中有無特殊文化含義;觀者與觀看對象之間的關系;看與被看能否互換等問題。元電影增加了觀眾感受的難度系數,是一種形式陌生化的方法,它從藝術角度、從影像上建立了觀眾對敘事的感覺。在新世紀以來的法制題材電影中元電影有三個作用:一是消解作用;二是鋪墊或者致敬作用;三是敘事作用。首先元電影消解質疑了既定常規的拍攝觀念,故意展示一部電影拍攝過程,既是現實生活場景又是一部電影被觀看的過程,呈現主觀隱、客觀顯的效果,肯定這個過程的人為性組織痕跡,利用被暴露的表層意義,與觀眾關注、討論故事的結構、視角、情感等,形成打破封閉線性空間的多層開放式空間,是電影中的電影。這種展示的方法,由于攝影機不時的介入,把觀眾從敘事事實中分離出來,有意識的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敘事本身,完整的故事被攝影機不時的介入打斷,阻斷了觀眾對于敘事的習慣性期待,強調客觀化的講述,提醒觀眾這就是生活,戲已經不是戲,引發觀眾認識自我、回歸本體對生活的體驗,使看的目光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含義。此處,元電影的藝術目的不是產生認同感,而是著重觀眾與電影作品之間的互相交流,它需要導演和觀眾兩者的清醒和理性,比較典型的電影是《真水無香》。
2005年拍攝的影片《真水無香》是根據北京法官宋魚水的真人真事改編的。用平實樸素的手法講述了宋魚水法官在審判中,面對法理與情理、現代法律制度與現實國情沖突的時候艱難的選擇和全新思考的心理路程。該片人物原型宋魚水法官看完該片后表示:“影片正是抓住了法理精神和電影語言的融合途徑,能通過獨特的視角和大眾化的語言,把枯燥的法律變得生動、具體、實實在在,能把我這十多年來所想到的問題一下子都展現出來,實現了影片的定位。”①該片構思巧妙,特別是邀請宋魚水法官本人與扮演她的演員一起演出,展示了電影攝制組拍攝扮演宋魚水演員的表演過程和分別在兩個時空中的演員與宋魚水之間的對話,用電影本身談論電影。
比如電影《真水無香》中的這段戲(見表1)。這種創作方法,突破了原來拍攝真人真事影片的固有模式,把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結合起來,制造了三個方面的對話:一是虛構的敘述者(演員宋魚水)與宋魚水真人間的對話;
二是虛構的敘述者(演員宋魚水)與作者(導演)間的對話;三是宋魚水和演員宋魚水與觀眾的對話。女主角突然走到劇情之外與宋魚水直接交流,有意破壞了剛剛表演的內容,影片也因此獲得了多重現實,多聲部的對話。從而使影片人物不再強硬僵化而是立體豐滿,把握住了藝術與現實之間似與不似的度,增強了該片的紀實風格和真實性、藝術性,促進觀眾與宋魚水思想層次的深度交流,對中國國情下推進法治的理性思考。該片不是讓觀眾做創作者表現真實的俘虜,而是把觀眾從熟悉的社會習慣中拉出來,放在絕對主體的地位,審視這個習慣,讓他們清楚地看到這就是客觀的現實,這樣做有提醒正視現實、重視現實的作用,加上兩個宋魚水法官對百姓真實的感情流露,引發觀眾強烈的感情共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召力。豐富的視點增進了影片、創作人員與觀眾三方的交流互動。比如在影片《真水無香》中就有三個視點:一是影片中導演徐耿的視點。徐耿凝視影片里的人,也凝視影片外的人;二是影片中其他人的視點,如飾演宋魚水的演員范志博的視點。他們既是被拍攝者和被凝視者,也從各自的視點去凝視導演和其他人;
三是影片外觀眾的視點,影片里的一切都在觀眾的凝視之中。視點不同,凝視也不確定,在看與被看的關系變化中,反映了不同權力關系的消長和轉化,觀眾也就通過這些變化與影片與創作人員產生交流和互動。影片不斷變換視點和位置關系,使觀眾很容易想象法官的心理感受,理解導演對時空的操縱,體驗視覺經驗和想象領域里對于觀照和含義的自主把握,因此觀眾也就成為自己“思想王國”的觀照者和統治者。觀眾通過看影片而確認自我存在,體現自我主宰和自我價值以及社會意義,因此對感性圖像的直觀感受轉化為了對法律文化的理性認識。
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創作研究
中國法律題材的電視劇近年來雖然并不高產,但大部分都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本文將對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做一些分析研究。
一、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之中,早在元代前期的雜劇中,就有控訴吏治黑暗的公案戲。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革新,電視的出現為法律傳播提供了新的平臺,法律題材的電視劇也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法制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從年代稍早的《西部警察》、《永不瞑目》、《黑冰》、《黑洞》、《紅色康乃馨》等,到后來的《重案六組》、《刑偵隊長》、《離婚律師》、《金牌律師》,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從故事內容、受眾兩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1.故事內容的變化
早期的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內容,主要以講述案件的偵破過程、展現案件的種種細節、分析人物的心理動機和內心的細致變化為主。那個時候的社會發達程度不高,也沒有現今社會的一些問題,因此法律題材電視劇多以講述一樁案件為主,來表現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展現警察、法官等法律工作者的高大形象。而現在的社會,單獨的案件已不再能深入到觀眾的內心,所以在法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中加入了一些現代社會所特有的社會問題。以電視劇《離婚律師》為例,男主角池海東因妻子的背叛而離婚,女主角羅鸝也被迫成為了他人婚姻中的第三者。《離婚律師》已經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法律題材電視劇,它代表了這個時代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特點,就是不再單純拿案件作為主體,而是加入了社會中的弊病,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帶給觀眾思考。故事內容的變化體現了國產法律題材電視劇創作方向的改變,電視劇本就應該隨時為當下的生活服務,體現當前社會的特點,這個趨勢是正確的。
2.受眾的變化
法制電視節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一、法制類電視節目的基本情況
21世紀以來,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迅速發展,在此過程中,節目形態多樣,法制節目逐漸深受觀眾喜愛。現在,我國法制電視節目收視率較高的主要有《今日說法》、《經濟與法》、《庭審現場》、《大家看法》、《法律講堂》等。
二、法制節目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發現,法制節目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節目雷同嚴重。現在,法制電視節目發展旺盛,但是有特色的節目并不多,有些節目的題材和敘事如出一轍,就連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也都大同小異,使得法制節目在形式的發展以及質量的提高上有所阻礙。由于法制節目報道的內容相對比較真實,與觀眾的生活相貼近,能吸引觀眾眼球。但好多節目以刑事、民事案件為主,其他類型很少,缺少新穎性。第二,因為敘事模式、欄目定位等方面的相仿,法制節目大部分講述的只是個案,停留在法律知識的表面,很少有深層次的東西。第三,青少年能夠喜歡的法制電視節目少之又少,在節目的選材和表現形式上沒有考慮到青少年的興趣和愛好,難以獲得他們的關注,喪失了一大批的觀眾。現如今,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續上升,向他們傳播法律知識應是法制節目義不容辭的責任。第四,多數節目喜歡以刑事和民事類案件為題材,這樣使得節目的現場感和畫面感增強,贏得觀眾的喜愛。但是,一些法制電視節目因過分追求收視率走向了低俗化,也喪志了節目的本質。
三、我國法制電視節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法制節目能夠讓人們了解各類法律案件,潛移默化的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提高公民對法制的認識。國家通過法制節目教育每個人遵紀守法,讓大家學會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樹立法律的權威和統一。法制節目給人們生活帶來許多積極影響,如:一、培養人們的法律意識,它能指導和規范人們的法律行為,使人們把法律現象內化為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二、法制類節目可以調整人們的行為,保持社會關系的穩定與和諧。我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法制節目宣傳法律知識,讓人們知道生活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去觸碰法律的底線。
法制電視節目的故事性發展趨勢分析論文
從電視法制節目的歷史發展進程和觀眾意識形態的現實要求看,再走“以案普法”的老路已經行不通了。電視法制節目應該回歸其媒體本性,以節目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眼光來考量自己,找準定位。
一、曾經的風光不再依然
電視法制節目誕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中國的普法進程,法制節目如雨后春筍,從一開始的“法條讀解”到90年代的“以案釋法”,觀眾如饑似渴的從法制節目中學習法律知識,接受“啟蒙式”的普法教育,這使得電視法治節目在熒屏中風光無限。
然而,進入21世紀,觀眾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法律已經從先前的教條能動地進入人們的實踐活動,過去的那種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宗旨的電視普法已經作為一項歷史任務階段性的完成了,觀眾不再滿足于從節目中單純地獲取法律知識。這個時候,電視法制節目開始了形式上的求變。直擊偵破現場、展現庭審交鋒、推理探案、以法斷案等各種形態的電視法制節目競相出現,讓觀眾目不暇接。而這些形態各異的節目仍然擺脫不了一個本質上的共同點,那就是“以案普法”。這種換湯不換藥的節目很快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幾年下來,觀眾從形態上的喜新到本質上的厭舊,口味的急劇變化讓編導們無所適從。
二、突圍之路壁立千仞
法制節目如何突圍呢?這需要對目前的各類法制節目做一個理性的分析。
法制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問題分析
一、引言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法制新聞是群眾了解國家政黨情況的主要渠道,因此它備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法制新聞以法制為基礎,它隨著法制的形態變化而變化,法制與群眾生活密不可分,加強對法制新聞的建設有利于我國民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法制新聞報道的新特征
新聞的特征在于“求實”,因此法制新聞內容必須與實際情況保持一致,不得存在半點虛假,充分體現法制新聞的權威性,如法律改革、法庭審判及司法改革等。但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媒體與法制新聞報道間易產生各種沖突,從而導致新聞媒體的利益受到損害,且嚴重破壞了新聞團隊的形象。基于此,相關新聞報道負責單位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解決法制報道中出現的問題。
三、法制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于法制新聞的社會功能不重視。為避免法制新聞的報道內容過于大眾化,難以抓住大眾眼球,法制新聞相關工作人員需從群眾的角度出發,適當創新新聞報道方式,避免觀眾感到枯燥。民生工作的開展亦離不開法制新聞的報道,因此相關新聞工作人員應充分發揮法制新聞的社會功能,促進民生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新聞記者法律知識和紀律意識淡薄。當前,新聞媒體領域普遍存在新聞記者法律知識欠缺及報道專業水平低下的現象,正是由于法律意識的淡薄,才無法完成對案件的充分報道。新聞報道人需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找準報道的側重點,并結合相關法律知識對案件進行剖析。除對案件進行如實報道外,還應對嫌疑人的犯罪過程進行適當描述。例如,描述犯罪案件的判決結果時,不應過多地描述其犯罪細節,用短小精悍的語句對案件大致情況做描述即可。綜上所述可知,加強對新聞記者法律知識和紀律意識的培養,對法制新聞的持續發展十分必要。(三)法制報道題材狹窄,主要揭露社會陰暗面。法制建設需注重對群眾進行法律宣傳教育,但法制新聞一味報道犯罪案件仍不能加強群眾對違法行為的認知度,因此應擴大法制報道題材的選擇范圍。單一的報道題材不能滿足當前觀眾所需,因此拓展法制新聞報道面勢在必行。
淺談法制漫畫的宣傳作用
漫畫在辭海中的解釋為:它是一種具有強烈的諷刺性或幽默性的繪畫,畫家從政治事件或生活現象中取材,通過夸張、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現為幽默、詼諧的畫面,借以諷刺、批評或歌頌某些人和事。漫畫是視覺藝術的一個畫種,它具有揭露、諷刺、幽默的表現功能;在創作手法上簡潔而生動,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法制漫畫就是把法制方面的題材融入到創作構思之中,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呈現于畫面,讓觀者從中體悟到它的內含和實質。它既是一種藝術的直觀享受,又是接受法制教育的一種很好方式,所以,法制漫畫一直都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在當前“四五”普法宣傳教育實施中,許多普法主管部門著力在普法宣傳形式上開拓新路子,將漫畫藝術形象生動、簡潔深刻、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特點,融入普法宣傳之中。去年,由南京市司法局主辦、南京供電公司和江蘇省新聞漫畫藝術委員會協辦的“供電杯”法制漫畫比賽中,全市近一千多名作者,創作了法制題材的漫畫1500多幅,經過專家評選,產生了54件優秀作品。其中《我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悲劇》、《多米諾效應》、《事實婚姻》等作品受到大家的關注,在普法宣傳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志在黨的十六報告中指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這就要求法制宣傳工作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根據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法制宣傳工作。首先“四五”普法要在學法內容上應更加貼近中心、貼近實際;在工作目標上突出“兩個轉變、兩個提高”;在工作要求上強調制度化、規范化,其次在方法和措施上強調形式多樣,學用結合,注重實效。不斷拓寬法制宣傳的渠道,大力加強廣播、電視、報刊、美術、網絡等法制宣傳工作,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優勢,使“四五”普法深入人心。“四五”普法要深入發展,形式和方法必須不斷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新形勢,研究新問題,創造新方法,在形式上向多樣化、陣地化、信息網絡化發展,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也符合宣傳的規律。法制漫畫的作用有多大,筆者認為:用漫畫這一藝術表現手段,擴大普法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很有必要的。一是法制漫畫可視性比較強,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它緊扣法制主題,關注“反腐”、“反邪教”、“反”、“維權”等社會熱點問題,能為廣大民眾所關注。二是法制漫畫它形象生動、雅俗共賞。既遵循了藝術創作的規律,又達到寓教于樂,弘揚法制的效果。充分發揮其藝術的感染力,向廣大民眾形象化地宣傳法律知識,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和畫面,生動活潑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易于廣大民眾所接受。三是增強了法制宣傳的效果。發揮和運用法制漫畫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把法律法規內容融進形象化、藝術化的表現形式之中,以事喻法,以案釋法,以藝示法,使千家萬戶通過耳聞目睹,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再談法制漫畫創作人員。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要不斷加強自身法律素質和法治觀念的提高;其次要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和漫畫創作水平,光有想法和構思,沒有技能是創作不出好的漫畫作品,只有在不斷地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創作水平的基礎上,才能確保漫畫創作的準確、形象的生動。現在南京各區縣都組織了漫畫創作活動,參加的人員來自各個階層,創作水平參差不齊,如何調動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進一步開拓法制漫畫創作的新局面,鞏固其必要的成果。筆者建議:一是要建立組織網絡。如成立法制漫畫創作者協會,經常組織創作人員開展活動,在研討和交流中提高創作水平。二是要加強業務培訓。舉辦法制漫畫創作培訓班,邀請普法工作者和漫畫專家授課,以提高綜合業務能力。三是要組織巡展。要定期組織法制漫畫創作展覽,并深入到各街道、社區、居委會、廠礦企事業單位以及群眾較密集的市民廣場、車站、碼頭進行巡回展覽,以擴大普法宣傳的覆蓋面,營造宣傳氣氛,真正起到法制宣傳教育的效果。
法治微電影宣教分析
微電影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移動信息終端的迅速發展以及新媒體下影像創作自由的產物。而法治微電影正是利用這樣的新型傳播形式,賦予預防文化更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法治微電影作為一種法治宣傳與社會正能量宣傳手段,在法制宣傳領域已經具有比較廣泛的影響力。本文結合法治微電影《兄弟》的內容與創作方法分析,探索法治微電影的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宣教功能,同時對法治微電影的創作和法制宣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創作借鑒意義。
一、微電影與法治微電影的相關概述
(一)微電影的概念界定。微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微型電影。它是2010年左右網絡短片流行起來后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目前沒有統一的明確定義,學者對其含義的界定也各不相同。2011年沈陽日報記者陳鳳軍在《微電影—動人的故事怎樣講》中首次提出微電影的概念內涵:“微電影是指專門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觀看、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微時(30秒-30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規模投資(幾千元-數十萬元/部)’的視頻短片”①。優酷網總裁古永鏘指出微電影“短、快、精、大眾參與性、隨時隨地隨意性”,也有學者指出微電影是具有電影類似的情節和畫面標準,擁有比較專業的制作團隊,作品以網絡平臺傳播為主的影視類型②。因此,微電影的基本概念應界定為:微電影是網絡媒體作為播放平臺的具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微時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規模投資的電影短片③。相對于“DV作品”而言,微電影具有電影的故事性、畫面性和創作上的技巧性的網絡影視。(二)法治微電影界定。所謂“法治微電影”,是以普法傳播為目的一種法治行業類型的影視短片。形式上屬于微電影的一種,講究故事創意和影視表現手法和技巧,內容上是法治題材,主要是與法律相關的各類題材,制作傳播的目的在于加強受眾的法律知識普及和法律意識培養,基于公眾正反兩方面的法律警示或者法律啟示。目前,法治微電影的分類也是多種多樣,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就微電影而言,類型劃分與電影一樣,標準不同,劃分的類型也不一樣。從主題劃分一般分為草根惡搞型、青春愛情型、勵志奮斗型、感人親情型、唯美風景型,從題材劃分又可以劃分為農村、都市、教育、法治、愛情、親情、青春等各種類型。兩種分類方法往往具有交叉性,例如法治微電影《兄弟》既屬于法治微電影,又屬于感人親情微電影,因為無論何種題材的微電影都要表現一定的主題和意義。
二、法治微電影與同類影視作品比較分析
(一)法治微電影與法制欄目劇。法治微電影作為一個類型的興起,得益于電視媒體法制欄目劇的興盛,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30分鐘左右的法制欄目劇,也是屬于法治微電影的一種,同樣具有“三微”特征,不同之處在于:一是法制欄目劇具有電視節目性,具有電視劇的創作手法和電視欄目的欄目流程性,也就是說,法制欄目劇制作一般具有電視劇的基本技術要求和流程規范,內容以紀實為主,播出以欄目的形式由主持人引入引出,觀點也主要有主持人闡述,具有直觀的教化功能,而微電影創作手法更接近于電影,虛構性創作性較強,主要是通過內容、情節和人物潛移默化的達到宣教效果。二是首播媒體平臺不一樣,法制欄目劇雖然也可以網絡傳播,但其始終30分鐘左右的時長、直觀的說教和欄目化的形式,不利于網絡的圍觀和擴散。因此法治微電影在網絡渠道更具有傳播宣教優勢。(二)法治微電影與警匪、犯罪類型電影。就題材而言,類型電影的警匪片、犯罪片和微電影雖然具有題材一致性,但其創作目的、主題傾向和表現風格具有很大的區別:警匪片、犯罪片作為院線電影,票房是第一位的,在主旋律電影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警匪片、犯罪片一般都是娛樂片,為了收回成本往往會劍走偏鋒、制造噱頭,對匪徒、罪犯的能力和形象進行了夸張甚至歌頌,滿足觀眾獵奇心理④,雖然根本上具有懲惡揚善的主題,但往往表現形式被弱化,只有為數不多的警匪片、犯罪片對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起到了警示和教化作用。相較于警匪片、犯罪片,法治微電影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普及和宣傳。法治微電影承載更多的教育功能,在演員的選擇上,一般不選明星大腕,而是選擇一些更接地氣的平民化演員⑤。承載法理點的故事也不能像時下流行的情感類的微電影那般煽情,創意上并不突出,內容上標新立異的東西也不是很多。法律的嚴肅和公正,決定了法治微電影制作和傳播過程中會遭遇各種短板。(三)法治微電影的比較優勢。法治微電影跟其他類型的微電影一樣,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這是因為,法治微電影具有不用于其他類別微電影的特質:一是貼近生活,實用性強。法治微電影以對大眾進行普法教育和宣傳為目的,這個特性也就決定了絕大多數的法治微電影的故事發生和發展都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故事都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利益為依托,通過影視手法進行普法宣傳。因此法治微電影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是非常強的。通過觀看法治微電影,受眾可以將作品中涉及的法律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遇到困難時,懂得利用法律作為武器更加理性的保護自己。因此,法治微電影具備了其他類型微電影所不具備的實用性和指導性。二是表現靈活,法治沖擊力強。法治微電影都是通過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展開故事情節,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故事情節中關乎情感糾葛、經濟糾紛或者刑事犯罪等等,在絕大多數普通觀眾眼中,題材本身就已經極具吸引力,可以滿足觀眾獵奇的心理。最重要的是,法治微電影的選材貼近生活,無論從故事情節還是人物沖突上都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很容易引人入勝。
三、法治微電影的宣教功能優勢
戲劇形式如何開展法制宣傳教育
一、新時代運用戲劇藝術形式,推動法制宣傳教育的作用及其意義
文藝是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教育、認識、娛樂和審美等功能。各類優秀文藝作品對引領社會風尚、塑造人們的美好情操和崇高精神、弘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促進法治中國建設,有著獨特而積極的作用。當前我國全民法治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還是存在著各地法治宣傳教育開展不平衡、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推動新時代法治宣傳,積極響應“法制宣傳要創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等號召,當代越來越多的法制題材戲劇進入觀眾的視野。以現實題材為創作背景,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為載體,在演藝空間內與觀眾零距離接觸,通過沉浸式表演,將普法教育融入戲劇之中,這種戲劇表演形式大大增強了法制宣傳的趣味性和滲透力,能達到讓人民群眾在藝術欣賞中自覺學法、懂法的目的。宣傳普法主題的戲劇作品層出不窮,其對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意義[1]。為擴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營造全民參與、共建法治鄉村的良好氛圍,云南花燈劇團不斷把新的作品帶進農村,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對老百姓進行普法宣傳活動。演員們逐一登臺亮相,為觀眾表演精彩經典的戲曲節目。法制宣傳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進行集中宣傳,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極大提高了村鎮人民對“掃黃打非”“禁賭禁毒”等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熱情,營造了濃厚的法制宣傳氛圍。
二、應用戲劇藝術形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評析
新時期,政府加大支持和鼓勵法治文學、藝術、影視創作,引導各級各類文化宣傳單位、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作品,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本文以若干劇目為例,著重敘述云南戲劇工作者以戲劇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所作的努力。在社會生活中,由于某種原因,人與人之間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則有可能觸犯法律。如何做好民事調解工作,使矛盾沖突雙方回到法制軌道上來,依據法律想問題、辦事情,這是云南花燈劇創作的一個重要主題,下面重點評述現代花燈劇。花燈小戲《法官、老倌》是一出頗具觀賞性、寓教于樂的花燈喜鬧劇。該劇講的是村民倒掛刺家的大狼狗,咬死了村民粘粘果家的兩只母羊,而粘粘果又邀約三親六戚把倒掛刺家的大狼狗打死。為此,兩家人吵得不可開交,但雙方都接受過法制教育,對此心存疑慮,于是,她們去找退休法官包正才評理,希望老法官為自己“撐腰”。在老法官面前,她們又大吵起來,都說了一些極端、偏激的話。粘粘果說要邀約一百多人踏平倒掛刺家,倒掛刺說要用炸藥炸塌粘粘果家。老法官跟她們講法律,她們不聽。猛然間,老法官突發奇想,想出了“抽羊上樹”“正事拿來歪事辦,不用常藥用偏方”,老法官告誡她們如果由著性子,激化矛盾,任事態擴大,釀成大禍,就要付出慘痛代價。經過老法官巧妙耐心地調解,她們終于覺醒了:“不就是一條狗、兩只羊嗎?鄉里鄉親的,早不見晚見,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鬧得你死我活的呢?”最后,雙方達成了口頭協議,兩家一起,請老法官吃羊湯鍋。花燈小戲《老皮賭錢》是一部利用戲劇表演形式,從法律角度評析賭博的社會危害性的花燈劇作品。賭博是城鄉的一種陋習,是一種違法行為。有的人因為嗜賭成性,弄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勸賭歷來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云南花燈劇的一個重要創作題材,多來年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劇目。花燈小戲《老皮賭錢》中的老皮是一個老賭鬼,“去年輸了三畝五,今年又賣東廂屋”。這天晚上,老皮回來向他的妻子要錢,再去賭,以“扳本”。妻子不信他能贏錢。老皮說這回他想出了贏錢的辦法,當即拿出骰子來擺弄一番:“說黑點來是黑點,叫六變三就變三,要滿貫來是滿貫,個個紅子都翻天,都翻天。”“這么說你會贏錢羅?”妻子說:“好呀,既然如此,那你就快去賭!要吃大鯉魚,合得金鉤鉤。”老皮說:“哦,要贏大錢文,本錢不能輕。”妻子便將她的金銀首飾都給了老皮。老皮說:“哺!這回啊,有夫人為我撐腰,我還怕些哪樣?我去,我這就去賭。”妻子應聲道:“好呀,我家的財運要轉了!”結果,老皮的假牌、假骰子、假銀票子被人識破。他不僅輸完輸盡,還倒欠人家三千兩銀子。為此,老皮和他的妻子都悔不當初,懊悔不已。該劇通過特定的戲劇情境、故事情節和人物身段動作,揭露了賭博對家庭、對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它是一部警示世人的優秀花燈劇作品。花燈小戲《月圓》,由曲靖市滇劇花燈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創作演出,由演員馬榮飾田慶,徐茸飾妻子桂英。劇中青年農民田慶因參與賭博,十天輸掉自家存款兩萬八,后又輸掉家里的冰箱、電視機,搞得傾家蕩產。他不僅賭輸了妻子養豬掙來的血汗錢,而且傷害了妻子的心。中秋之夜,田慶又去賭博,妻子憤然離家出走。田慶下定決心改邪歸正,將打麻將的手變成了一雙勤勞致富的手,致力于發展家庭養殖業,養雞、養鴨、養豬,積攢了幾萬塊錢。妻子走后,有人約他外出打工,他沒有去。一年之后,又是一個中秋之夜,妻子回家。悔過自新的田慶得到了妻子的諒解,夫妻倆重歸于好。妻子(唱):“田慶真的變了樣,又是喜來又心傷,浪子回頭金不換,中秋又是好時光。”夫妻倆坐在圓月之下,共同享受美好的月色。該劇在內容上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生活;藝術方面,在傳統花燈劇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在表演方面具有生活化、歌舞化特點,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找牛》是一部利用花燈小戲宣傳法制建設重要性的戲劇作品。社會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法治社會建設的一個工作重點。云南戲劇創作在打擊包括搶劫、盜竊在內的各類刑事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主題上也有所反映。小戲曲《找牛》的作者是尹其明,該劇講述了村民黎大媽家的大牯牛不見了,她從山坡草場到附近村寨都找遍了,也不見大牯牛的蹤影,因此她斷定牛被賊偷去了。黎大爹說他已經打電話向派出所報了案。此時,戴眼鏡、執旗幡、挎布袋、裝神弄鬼搞算命的茍老三上場。黎大媽對他說,她家大牯牛被人偷了,要他算算怎么把牛找回來。茍老三繞著彎子對黎大媽說,她家那頭大牯牛被人偷去熬湯鍋吃了,要她不要去找牛了。說了兩句含糊的話,茍老三便伸手向黎大媽要錢。當茍老三要走時,黎大爹接起電話,派出所告訴他,一個盜竊集團偷了一頭大牯牛拉到鄉街子去賣,正在交易時被公安抓獲,經審訊,幾個同案犯已供認茍老三就是這個盜竊集團的頭目,要黎大爹就地將茍老三擒獲。大牯牛找到了!黎大媽高興地(唱):“老奶我笑在眉頭喜心上,大牯牛失而復得不尋常。派出所的同志真是好樣,為和諧社會保駕又護航。”這出戲以生動的故事情節,譜寫了一曲公安民警維護社會穩定的頌歌。
結語
總之,云南戲劇工作者在普法工作中大有作為。法制宣傳就是要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堅持把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大對先進典型人物、事件的藝術創作度,增強公民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藝術作品創作要抓住這個核心問題,法制教育題材戲劇創作要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為我國改革的穩定、發展提供正能量。
法制新聞報道改善對策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法制新聞報道中常見的問題,重點介紹了法制新聞報道的改善對策,它不僅可以拓展紙質媒介的傳播渠道,而且還可以實現法制新聞的社會功能,拓展法制新聞報道題材。通過對新媒體環境下法制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為法制新聞報道提供可靠保障,并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新媒體;法制新聞報道;問題;改善對策
伴隨著普法宣傳工作的開展,有效的推動了法制類媒體的發展,尤其是法制報刊。從“一五”普法以來,我國各個省份都創辦了符合自身特點的法制報,使法制新聞報道成為當時比較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近些年來,新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使傳統法制媒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會對其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對策,為新媒體環境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新媒體助推了法制新聞報道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確保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能夠獨立行使檢察權和審判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法制新聞報道的發展。在宏觀環境的基礎上,以紙質作為媒介的法制新聞報道承載著艱巨的任務。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手段,這樣使得傳統法制新聞報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最常見的問題是制作成本不斷提升,導致經濟效益大幅下降,同時也造成了信息價值的縮水,誘發人才的大量流失。如今,紙媒新聞業逐漸趨于飽和,而且從業門檻逐漸降低,且隨著社會環境和媒介影響的改變,使傳統紙媒讀者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制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新媒體環境的發展需求,就需要對法制新聞報道中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2法制新聞報道中常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