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9:22: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紡織工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紡織工業新春致辭
值此新年到來之際,我代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向全國紡織行業1900萬職工致以節日的問候!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剛剛過去的2005年,中國紡織工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在紡織原材料價格波動、人民幣升值、美國及歐洲設限中國紡織品進口、能源、運輸、人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全行業積極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抓住機遇,尋求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實現了快速發展,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出口創匯都創歷史新高。這一年,中國的紡織工業又變化了,競爭力又提高了,又進步了,這是全行業職工努力的結果,值得驕傲與自豪。
2006年是我國進行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第一年,是我們在從“紡織大國”走向“紡織強國”征途上重要的一年。我們既要抓住機會,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還要看到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科技進步、研究開發、組織管理、產業鏈組合、現代營銷等方面的差距,奮起直追。我們已經制訂了全國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的規劃,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的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扎扎實實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績,使中國的紡織工業實現新的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
二OO六年元旦
紡織工業工作計劃
紡織工業是浙江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工業發展和出口創匯的傳統支柱產業。長期以來,紡織工業在滿足人民衣著消費需求,增加出口創匯,積累建設資金,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期間,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經濟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傳統紡織行業進一步高技術化,我省紡織工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是跨入新世紀我省紡織工業的主要任務。
一、紡織工業現狀
紡織工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年,全省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企業(以下稱"規模以上企業")3014家,職工總數83.3萬人,銷售收入1426.4萬元,出口創匯77.5億美元。紡織工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2%和19.8%,出口創匯占全省出口創匯總額的39.8%。
(一)**發展的主要成就
1、率先完成國有紡織企業的改革脫困任務。**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紡織行業作為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突破口,重點推進。在省政府的領導下,全省國有紡織企業按照"壓錠、重組、減員、增效"的方針,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全省國有棉紡企業三年累計壓縮落后生產能力32.38萬錠,通過整合重組形成了一批優勢骨干企業。**年全省國有紡織企業利潤總額6665萬元,實現全行業扭虧為盈;**年利潤總額3.64億元,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壓錠、減員、扭虧三大任務;**年利潤總額億元,邁上新臺階。
2、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大。紡織工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加快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時期,全員勞動生產力從1.58萬元/人提高到3.13萬元/人,提高了近一倍。棉紡織行業在壓縮落后生產能力的同時,大面積采用國際先進的自動絡筒機、新型精梳機、無梭織機等關鍵設備,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與1995年相比,棉紡織品的無結頭紗比重從8.5%提高到30%,精梳紗比重從7.7%提高到25%;無梭織機從1.4萬臺增加到5.5萬臺,無梭織機比重達到40%,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服裝行業引進一大批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進一步發揮了品牌優勢,鞏固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一大批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水剌法、紡粘法、針刺法無紡布生產線和土工布、汽車內飾面料生產線投產,拓展了紡織品在土木工程、醫藥衛生、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
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部署,加快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保持我市紡織工業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產業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產業現狀。紡織工業是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為滿足大眾衣著消費、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出口創匯、推進城鎮化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產業體系比較完整。2008年底,全市紡織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444家,從業人員11.89萬人,完成工業增加值18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31億元,實現利稅74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8.5%、15.7%和19%,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市工業的第3位。目前已形成以棉紡織、化纖、印染、服裝為主,兼有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器材、家用紡織品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裝備水平有所提升。通過實施搬遷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增加清梳聯、氣流紡、自動絡筒機數量,改造細紗機牽伸部分,新增緊密紡等新型紡紗設備,提高了設備水平和成紗質量,實現了產業升級。產品結構日趨合理。紡織品所用原料由過去的以棉、滌為主,變為目前的棉、麻、彩棉、竹纖維、天絲、功能性纖維等多種纖維,產品由過去一般面料向功能性面料發展,深加工產品比重有所提高,服裝和產業用紡織品產量增長迅速。
但在紡織工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不容樂觀。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國有資本退出遲緩,全市紡織服裝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所占比重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規模總體偏小,特別是縣域小紗廠、小布廠、小印染廠等大多為家族式企業,缺少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大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緩慢,除紡織服裝基地和辛集皮革服裝比較集中外,多數企業布局分散,沒有形成集聚效應,產業競爭力不高。產品結構層次偏低,以棉紡織初加工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高附加值的印染、服裝、產業用紡織品、家用紡織品等比重明顯偏低。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市場影響力不大,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任務艱巨。創新能力亟待提高。我市紡織服裝業研發投入比例僅為銷售收入的0.5%左右,遠低于先進地區的3%的投入比重,與發達國家5%的差距更大,研發投入不足,嚴重阻礙了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影響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二)面臨形勢。雖然我市紡織工業經過多年調整和發展,產業層次已經有了較大提升,但面臨的形勢仍很嚴峻。能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人民幣匯率不斷趨升,使企業盈利水平持續降低;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出口環境日趨惡化,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增加,吸納就業人數下降,紡織工業困境加劇。但是,紡織工業作為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國家、省及時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我市紡織工業調整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隨著國民收入提高等各項措施的落實,必然拉動國內需求的增長。因此,今后三年,抓住國家調整和振興紡織工業的機遇,進一步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增加創新能力,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已成為全市紡織工業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發展思路與發展目標
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
紡織工業是*省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是現階段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出口創匯、繁榮市場、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省紡織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當前,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省紡織工業面臨生產增速減緩、主要經濟指標環比下滑、資金緊缺、投資下降等嚴峻形勢,同時也面臨結構調整的機遇。為積極應對當前形勢,振興*省紡織工業,特制定本方案。
一、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基本現狀。
1.整體實力不斷壯大。20*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工業企業達到4933家,從業人員近200萬人,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三位,完成工業增加值15*.1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587.95億元,利稅521.68億元,其中利潤328.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69%、20.77%、16.53%、19.25%,但增幅分別回落7.97、8.35、18.85、22.53個百分點。主要產品產量:紗619.4萬噸、布131.8億米、服裝26億件、印染布45.5億米、呢絨13500萬米、絨線6.7萬噸、化學纖維78.5萬噸。其中,紗、布產量在全國同行業居第一位,絨線居第二位,印染、呢絨居第三位,服裝、化學纖維居第四位。
2.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目前,棉紡織行業先進裝備比重達到70%,清梳聯、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比重分別為45%、55%和64%;分別高出全國同行業4.8、3.9、3.6、16.5個百分點。但部分中小企業裝備水平還比較落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步伐緩慢。
3.外向型經濟穩步發展。20*年,全省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達到155.5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其中,紡織品出口達到78.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服裝出口達到7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的比重分別為58.8%、40.3%和0.9%。日本、歐盟、美國成為*省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紡織工業節能減排調研報告
近年來,紡織工業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06年,紡織工業總產值為25016.89億元,占全國比重15.18%,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1651.36億美元,占全國比重72.71%。紡織行業在獲得較大發展的同時,清潔生產的實施和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通過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推廣應用紡織印染廢水治理技術等手段,廢水治理率和達標率得到大幅提高。然而,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的情況下,資源和環境制約著紡織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國際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以生產生態紡織品和綠色制造技術為引導,從工藝、助劑、設備等多渠道著手,抓住源頭,注重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生態問題,努力優化紡織工藝,減少化學藥劑、水、能源的消耗,以達到高效、高速、環保的目的。國外已投入較大力量開發環保型染料助劑,節水、節能、減排新工藝和新設備,在無水和少水印染技術方面,涂料印染方面以及紡織節能、節水實用新型技術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
紡織印染廢水是我國工業系統中重點污染源之一,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印染行業排放的印染廢水總量位于全國各工業部門排放總量的第五位。2004年全行業排水量13.6億立方米,而其污染物排放總量(以cod計)則位于各工業部門第六位。
印染廢水是含有一定量難生物降解物質的有機性廢水,其污染物濃度高(cod),色度深,是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纖維不同所用染料、助劑也不同,廢水性質差別很大,主要污染物包括可溶性有機物、有毒物、色度、酸、堿和油類,污染物多為難以生化降解的物質,廢水的可生化性差,因此,處理難度也大。
印染行業排放的固體廢物,包括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大多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一些地方因為沒有處理手段,就進行簡易的露天堆放,成為了污染事故的根源。
我國印染企業總體上與國外相比單位產品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3倍,能源消耗量則為3倍左右。通常,印染環節能耗占紡織產品鏈能耗的30%以上,而印染環節的能源利用效率卻很低,目前,只有少部分企業采用的余熱回收利用技術,而量大面廣的企業熱廢氣、熱廢水直接排放,設備控制沒有節能裝置。
紡織工業發展視察報告
政協二屆會議以來,廣大政協委員就“如何振興我市傳統輕紡工業”等相關議題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關部門。對此,市政協提案委、財農委組織部分委員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到二毛紡廠、皮革廠等企業進行了帶案視察,并和有關部門、部分企業代表進行座談,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輕紡工業基本狀況
輕紡工業是我市歷史悠久的傳統支柱產業,曾是全市利稅貢獻最大、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輕紡工業一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非凡貢獻的產業,占工業總產值65%,利稅70%左右,財政收入33%以上,就業人數達12萬多,在我市經濟發展史上書寫了輝煌篇章。上世紀末,由于受政策、體制、管理、設備、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輕紡工業全面滑坡,國有、集體企業逐步停產、破產。到本世紀初,衰落到谷底,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6%左右。近年來,稍有所回長,2008年,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總產值7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3%。我市輕紡工業的基本特點是產業分布較廣,各縣區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裝、紡織、皮革、皮毛、醫藥及工藝美術等十多個種類;有食鹽、食品、飲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幾百種產品。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將對我市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穩定社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我市毗鄰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資源狀況與我市基本相同。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緊緊抓住國家能源戰略西移的機遇,依托資源優勢,開展科技創新,在重點發展能化產業裝備制造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輕紡工業,帶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990年全市輕紡工業總總產值7.5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值的56.97%。2000年全市輕工業總產值70.1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8.45%。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鄂爾多斯市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將優勢輕紡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激活了企業經營機制。同時,政府對鄂爾多斯集團等強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采取撥款支持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協調金融機構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鼓勵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協調金融機構解決企業資金困難、鼓勵企業打造名優品牌、建立輕紡工業園區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爾多斯集團等龍頭企業,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壯大,也創造了鄂爾多斯品牌形象。2008年,全市輕工業總產值達到114.34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輕工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帶動了當地工業經濟多元發展,也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鄂爾多斯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主要問題有:一是我市輕紡工業總體上技術含量低,生產規模小、市場份額少、競爭力弱,處于自由發展、自我生存狀況;二是國有集體企業紛紛破產關閉,民營企業各自為戰,影響做大做強;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在輕紡工業上沒有存續的知名品牌,毛紡、地毯、制革及制鞋等傳統優勢產業已退出市場;四是在農產品加工上,處于小、零、散狀態,加工簡單,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業產品為原料進行深加工,如進行日用化工等終極產品生產、拉長能源化工產業鏈的項目幾乎是空白;六是當地城鄉居民就業率底,就業結構不合理。
農業局紡織工業發展方案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紡織工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特編制本規劃,作為紡織工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紡織工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不斷完善的產業體系。生產持續較快增長,產品出口大幅增加,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對就業和惠農的貢獻突出。2007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126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9%,占全國GDP的3.3%。紡織工業約3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占有率連續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1756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2.3倍,年均增長18.7%,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4.4%,占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30%。產品應用范圍已擴大到航空、航天、水利、農業、交通、醫療等眾多領域。全行業吸納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其中80%為農民工;消化農業提供的棉、毛、麻、絲天然纖維近1000萬噸,惠及1億農民。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生產大國。但是,紡織工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技術、功能性纖維和復合材料開發滯后,高性能紡織機械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紡織工業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區,出口市場近50%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紡織工業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分別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總水耗、總廢水排放量的4.3%、8.5%和10%;產能規模盲目擴張,部分行業產能過剩。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嚴重影響,市場供求失衡,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增加,吸納就業人數下降,我國紡織工業陷入多年未見的困境。
應該看到,我國紡織工業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還有很大潛力,紡織工業發展仍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國內外市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設,促進紡織工業持續健康運行,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貢獻。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目標
我國近代紡織工業發展論文
19世紀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務運動重點舉辦民用工業的時期,也是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時期。探討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原因及歷史作用,不僅有助于紡織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對于洋務運動的研究也會有所裨益。
一、近代紡織工業興起的原因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不斷侵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出現的。具體來說,它的興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1洋布、洋紗的大量輸入,使中國傳統手工紡織業受到嚴重打擊,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同時,紡織品商品市場的發展,為近代紡織工業的興辦創造了條件。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憑藉天津、北京條約,不僅繼續在通商口岸大量銷售洋布、洋紗,而且不斷向中國內地滲透,行銷日廣。據統計,1842年中國常年的進口總值中,棉制品僅占8.4%,1867年上升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優勢躍居進口貿易的第一位(注: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第8-9頁)。這種狀況極大地排斥和打擊了中國土制棉紡織品的生產與銷售。洋紗以其質優價廉很快挫敗土紗,成為中國手工織布者的首選之物。這樣一來,手工紡紗者大量減少,手工織布者在洋布的沖擊下也日漸減少,中國的手工棉紡織工業不再依賴農業。其結果是,農民勞動力大量過剩,手工業者成群破產,成為興辦近代紡織工業及其近代工業所需的廉價勞動力。與此同時,大批原來紡紗織布以自給的人,成為紗、布的消費者,商品市場上的紗、布流通量擴大了。紡織品市場的日益發展,為興辦近代紡織業創造了條件。
1.2洋布、洋紗的大量輸入,也使洋務派官僚感到財源不保,白銀外流,認為只有購置機器,設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鴻章指出:“英國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銀三千數百萬,實為耗財之大端。……亟宜購機器紡織,期漸收回利源。”(注:李鴻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冊,第2684頁。)又說:“自非逐漸設法仿造,自為運銷,不足以分其利權,蓋土貨多銷一分,即洋貨少銷一分,庶漏卮可期漸塞。”(注:李鴻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冊,第1339頁。)為此,李鴻章積極籌建上海機器織布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棉紡織企業。張之洞較李鴻章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焦慮不安。他在給光緒皇帝的《擬設織布局折》中說:“竊自中外通商以來,中國之財溢于外洋者,洋藥而外,莫如洋布、洋紗。……考之通商貿易冊,布毛紗三項,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漸稀,即織土布者亦買洋紗充用,光緒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銷銀及將五千萬兩。……棉布為中國自有之利,反為外洋獨擅之利。耕織交病,民生日蹙,再過十年,何堪設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來,惟有購備機器,紡花織布,自擴其工商之利,以保權利。”(注: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第一輯下冊,第907-908頁。)1888年,張之洞決定在廣東創辦紡織廠。不久,他由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遂將紡織廠移到湖北籌創,先后建立了湖北紡織四局。
1.3西方近代紡織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對一些買辦、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場主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量,他們或是仿造紡織機械,或是直接投資購買西方機器辦廠,從而導致了民族資本紡織工業的興起。如華僑商人陳啟沅早年在南洋經商之時,曾遍歷各埠,對機器繅出的廠絲之精美極為羨慕,從而“考求機器之學”。回國后,他于1872年在廣東南海縣仿造機器,創辦繼昌隆繅絲廠,開中國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的先河。上海買辦黃佐卿則于1881年投資10萬兩,從法國購進繅進車100臺及其它輔助設備,創辦公和永繅絲廠,成為上海民族資本機器繅絲業的先導。
紡織工業廢水處理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紡織工業廢水處理
[論文摘要]染色廢水屬于典型的難生化降解廢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對其處理,且保證出水的穩定達標,一直是許多環境保護工作者的研究目標。本文首先對國內外染色廢水處理的技術和研究方向進行了綜合概述,并對各類工藝進行了比較分析,歸納出一般染色廢水的主要處理工藝技術路線。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工業之一,也是出口創匯較多的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占有15%左右的國際市場份額,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經過多年建設,紡織工業基本成為一個門類較齊全、布局較合理、原料和設備基本立足于國內、生產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的工業部門。產業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已形成棉、毛、絲、麻、化纖、服裝、紡織機械等行業較為完整的系列體系。
紡織工業按加工的原料、產品的品種和產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類產業,紡織工業的上游產業主要指各類纖維生產和加工,如天然纖維的棉花、羊毛和各類化學纖維等生產領域;中游產業指紡紗、織布、染色等生產領域;下游產業主要指服裝加工等生產領域。
中央級紡織工業體制經濟發展比較
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主要包括兩類機構,一類是經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批準成立的紡織工業類事業單位,另一類是在民政部注冊成立的全國性紡織工業類社團組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全國性紡織行業協會,管理并帶領上述兩類紡織工業類機構在各個紡織細分領域開展工作,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向上聯系著工業與信息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向下聯系著全國棉、毛、麻、絲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在各個紡織服裝細分領域發揮著“中樞神經”的作用。他們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僅決定著“中樞神經”的健康狀況,也不可避免的影響著各個紡織細分領域的健康發展。因此,反映并支持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對這類機構的關注,也是對全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關注。
根據國資委對國有資產年報工作的要求。我們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進行了年報統計。至2007年末,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單位共26個,其中事業單位9個,社團組織17個。單位在職人數780人,其中事業單位在職人數477人,社團組織在職人數224人,其他人員79人,26個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均為獨立核算單位。
對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經濟發展的分析與對企業發展的分析有所不同。他們大多是非盈利性組織,不能從利潤變化的角度去分析,而主要是以收入水平變化,凈資產水平變化,資產周轉率水平變化等方面去分析。我們主要對收入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資產周轉率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比較。
收入增長率。是指本年度收入增長額同上年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機構的經濟發展能力,該項指標越高,說明機構的經濟發展能力越強。
我們以同期總收入對比進行統計。2007年末,中央級紡織工業機構總收入3.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事業單位總收入1.3億元,年增長率為11.3%;社團組織總收入1.9億元,年增長率為12.7%。兩類機構的收入增長率比較接近。
- 上一篇:紡織公司范文
- 下一篇: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