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

篇1

Abstract: Textile industry is a livelihood, pilla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provid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val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s of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d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vitalize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關鍵詞: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復興;結構調整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wool 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陜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產基地,其毛紡織服裝產業在推動全省紡織產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產業的“擠出效應”,毛紡產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如何抓住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紡織產業西移的機遇,結合國家實施紡織工業振興計劃,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全面升級,打造全國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發和生產基地[2],建設世界一流的毛紡織工業基地、國家級研發中心,以實現陜北毛紡的全面振興,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1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1.1 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間,產業政策調整,陜北輕紡工業出現發展新機遇,毛絨加工及紡織業開始了緩慢復蘇。2009年輕紡工業完成產值18.71億元,同比增長62.4%。其中毛絨加工及紡織業實現總產值3000萬左右,占輕工業總產值的1.6%。產業復蘇還帶動了上游養殖業發展,2009年,羊子存欄520.06萬只,毛紡織加工及紡織500萬規模以上企業兩家,企業引進較為先進的毛絨加工及紡織設備,生產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產權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絨廠,毛絨分梳廠通過重組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萬民紡織集團、羊老大、七只羊等民營企業的崛起加速了陜北地區毛紡織服裝產業的復蘇。榆林市高新區紡織工業園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蘭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產企業,加之米脂、橫山縣一大批防寒服生產企業,成為陜西省服裝產業的一大特色,產品遠銷新疆、內蒙、東北等地,產生一定的集聚效應。另外,榆林市作為陜北地區最重要的毛紡織服裝基地,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1.2 存在的問題

1.2.1 對毛紡織工業的地位認識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夠完善[4]“十一五”期間,隨著榆林市能源化工行業的迅速崛起,投資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傾向于選擇回報率高,回報周期短的行業進行投資,而對毛紡織服裝的產業地位及行業本質認識不足。同時各級政府對毛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投資嚴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電、大油氣、大化工、大載能”的產業發展戰略,從外部環境對毛紡織服裝產業形成擠出效應,使其逐漸邊緣化,導致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化。

1.2.2 行業發展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上世紀末,受各種因素影響,毛紡織服裝產業全面滑坡,企業全面停破產。本世紀初,其產值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6%左右。近年來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業發展規模小,速度緩慢。同時,由于近些年國企全面停破產,導致原有傳統知名品牌逐漸退出市場,喪失品牌優勢;民營企業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限制,市場開拓和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占有率低,企業無法迅速成長壯大,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1.2.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一方面研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紡織工藝及技術優勢,“產、學、研”環節脫鉤,科技成果轉化難度高,無法形成實際生產力,產品結構單一,產品設計缺乏特色,難以應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競爭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沒有專門的紡織服裝行業協會,對企業發展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行業內沒有統一的產品質量及技術標準,行業發展混亂,動力不足。

1.2.4 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不完善,園區發展出現障礙榆林市高新區雖已建成西沙紡織工業園區,但園區內企業較少且缺乏合作與溝通,沒有配套齊全的公用設施和服務體系,現代化程度較低。該園區規劃面積較小,限制了部分企業的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要求,急需擴建或增設新的園區。下游產業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產能力不足,而且與上游產業基本脫節。上游產品絕大多數銷往外省,下游產業所需原料主要從外省購進,沒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產業鏈急需進一步完善。

1.2.5 體制矛盾依舊存在,民營企業發展步履維艱榆林市90%的毛紡織服裝企業是計劃經濟下成長起來的“老字號”廠家。受體制影響,發展過分依賴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不靈活,職工缺乏壓力和危機感,企業無活力,生產與市場脫軌,缺乏市場適應能力,體制矛盾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起點低,規模小。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導致民營企業經營成本高;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度大;企業人才引進及培養體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對民營企業扶持力度不夠,企業發展緩慢。

2振興陜北毛紡織服裝產業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穩定增長、優化結構、完善渠道、強化創新、開創品牌”發展思路,以振興陜北地區毛紡織服裝產業。具體建議如下:

2.1 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優化行業及產品結構首先,要積極進行業結構調整,優化行業結構。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完善產業鏈,大力發展下游產業,提高防寒服、西服產量,實現其對整個毛紡產業的拉動作用;鼓勵發展中游產業,提高面料、呢絨等生產能力;鞏固上游產業的傳統優勢,提高毛絨加工、羊毛洗梳等技術水平。其次,優化產品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完善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機制,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沿著適銷對路、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特色明顯、生態環保的方向,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

2.2 推進企業體制創新,優化產權結構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企業實施兼并重組。以制度創新為重點,進一步加大改革改組和結構調整力度,實現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優勢企業參股、重組、改制本地國有企業,培育一批名牌企業。同時,改善民營紡織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扶持民營紡織企業的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紡織企業改制,包括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組建紡織企業集團。引導民營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使民營紡織企業戶數和工業總產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終使非國有經濟成為毛紡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進紡織工業信息化,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務運營的電子化開發和應用,進行包括CIMS、ERP在內的電子信息化建設。加強紡織網站建設,強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加快行業公共技術創新及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紡織科研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尋求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開展長期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2.4 提高毛紡服裝品牌貢獻率,開創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紡、服裝企業綜合實力,引導企業樹立自主品牌意識,制定企業自主品牌發展規劃,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產品品種質量,加大研發設計投入,著力培養設計師隊伍,提升創意水平,培育毛紡、服裝品牌文化;通過管理、營銷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提高自主品牌管理、營銷及宣傳策劃水平和市場快速反應能力;明確品牌定位,推進“自主品牌進名店”活動,鼓勵“自主品牌創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產營銷渠道,培育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大力開拓采購、生產及銷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體系,有效節約經營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發展自主品牌連鎖店、專賣店、電子商務等符合現代流通發展趨勢的新型流通銷售模式,建立多層次的自主品牌銷售渠道,提高企業自主程度和市場占有率。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發展行業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優勢企業,特別是擁有終端紡織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場網絡的跨國公司合作,提升技術水平,增強資本實力,擴大產業規模。

2.6 提高紡織產業集群能力,實現園區化發展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積極引導毛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健康發展,支持承載產業集群的紡織園區建設,繼續發展榆林市西沙輕紡產業園,開辟榆橫工業園,實現園區化發展。聯合東部園區企業共同推動園區建設,打造毛紡織服裝品牌園區,使之成為區域性的貿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產業集群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2.7 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抓住我國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轉變思想觀念,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開展招商引資洽談活動,使陜北地區成為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點引進填補本地產業空白或完善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與優勢企業,如高檔面料、新型產業用紡織品研發生產項目與企業,具有紡織服裝品牌優勢和完善營銷網絡的企業。鼓勵引進具有知名品牌企業與本地骨干企業的聯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紡織重點行業和企業跟蹤制度,整合現有數據資源,建立共享信息平臺以及政府、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快速通道,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動態信息,加強產業引導和預警。搞好區域信息服務支持平臺及網站建設,如創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裝跨國采購信息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快捷、準確、便利的信息服務。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對毛紡織服裝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確定萬民紡織集團、羊老大、七只羊、蘭花花等為重點毛紡企業,加強監測,扶優扶強。一是增加對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資金力度;二是設立紡織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三是制定促進自主品牌建設的鼓勵政策,對毛紡服裝企業舉辦專業展會、新產品等給予必要支持。對紡織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優先列入省市重點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計劃。落實紡織產品出口退稅、增值稅轉型等國家有關財稅優惠政策,確保及時足額退稅、減免稅。研究制訂對產業集聚區內新建紡織服裝企業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獎勵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紡織企業技術改造資金和生產流動資金貸款的支持,擴大信貸資金投放,簡化審批手續,開辟信貸“綠色通道”。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為毛紡織服裝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紡織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提供擔保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紡織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能力。

3.3 實施輕紡工業園區示范項目,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加大對產業園區在資金、土地及稅收等有關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關部門返還紡織服裝工業規劃園區內土地出讓金、新增用地有償使用費上繳部分,并專項用于產業園區發展。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按照起點高、配套齊、服務支撐體系完善、承載能力強的基本要求,由市、縣政府組織實施,做好環境保護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將西沙輕紡工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紡織工業園區,增強陜北毛紡的規模優勢。

3.4 建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建立榆林市紡織工業協會,引導行業發展。行業協會要認真履行職責,努力為企業提供規劃指導、行業標準、數據統計、信息咨詢、教育培訓、技術交流等全方位服務;協會要成為企業與政府的橋梁,及時反映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落實各項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分析預測內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建立經濟運行監測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和貿易糾紛法律援助機制,幫助企業化解風險,確保企業健康發展。

3.5 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加快轉移支持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品牌推廣,并加大對企業的資金資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級產業用毛紡織品重點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礎上申請建立國家級實驗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支持政策,鼓勵采取異地投資、稅收分享,異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進省外產業轉移。結合產業集聚區規劃布局,在土地、財稅、金融、環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產業轉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紡織服裝專業園區建設,產品檢測、研發、物流、職工培訓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集群式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陜西省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

[3]榆林市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

[4]董繼先,朱文莉,陳巧玲等.發展新輕工――走富民強市之路.榆林市輕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篇2

關鍵詞 TPP;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8-0035-05

一、前 言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于2005年7月簽訂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該協議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作為四國之間在貨物、服務、知識產權貿易和投資等相關領域給予互惠的經濟合作協定,稱為“P4協議”。為避免被亞太經濟邊緣化、平衡與抑制中國的崛起、重振國內經濟,美國于2008年9月加入TPP談判,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隨后,澳大利亞和秘魯加入TPP。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正式成為TPP第10個成員國。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正式加入TPP。2013年7月日本成為TPP最新成員,從而使TPP談判方擴大至12 國,涵蓋約1/3的全球貿易,參與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占世界經濟比重近4成,TPP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自美國高調加入并開始主導TPP談判進程以來,其他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TPP的關注度迅速提升。饒蕓燕(2013)認為TPP將成為美國重返亞洲、建立全球經貿霸權、平衡中國的新工具;胡麥秀(2012)指出TPP將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國作為亞太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與TPP成員國有著緊密的貿易聯系,TPP組織的成立及其發展前景可能會對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湯碧、林桂軍(2012)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發現,美國主導的TPP沖擊了中國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戰略,改變了整個亞太地區的貿易流向,將會減少中國區域貿易自由化的收益,并且使中國在區域合作中話語權和影響力受到損害;彭支偉、張伯偉(2013)、趙金龍(2012)、萬璐(2011)等學者運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得出,TPP將會使中國福利受損、貿易條件惡化,這些研究從宏觀經濟層面出發,重點分析了TPP對相關國家整體福利、貿易情況的影響。中國至今沒有收到加入TPP談判的邀請,很有可能會成為TPP的“最大犧牲品”,尤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紡織服裝產業,可能會最先受到沖擊,這使得中國必須要提高警惕,正確應對。TPP的生效將會對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陸圣(2013)運用全球貿易分析(GTAP)一般均衡模型就TPP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中國被排除在TPP外,中國的紡織服裝部門有可能成為TPP的“輸家”;曾坤生和王玨(2012)選取三個常用的國際競爭力指標分析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在TPP12國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力情況,指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對外依存度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都必須要壯大自身。紡織服裝部門是TPP談判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我國出口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嘗試從中國與TPP成員國紡織服裝的貿易現狀入手,收集整理大量的數據,重點對中國和TPP成員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中國紡織服裝部門提出應對TPP的對策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中國與TPP成員國紡織服裝貿易的發展現狀

我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在我國出口總量和全球紡織服裝出口中一直占據較高比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紡織服裝出口持續增長,為我國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做出了巨大貢獻。TPP成員國中,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長期位于中國十大紡織服裝出口國家和地區之列[9];近20年來,中國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占中國對世界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35%①以上,TPP成員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的進口變化將會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1992至2013年中國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出口總額變化如圖1所示。下文采用的紡織服裝貿易統計數據均來源于聯合國貿易(UNcomtrade)數據庫,紡織服裝產業分類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版本(SITC Rev.3)進行界定。

由圖1可以看出,除卻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中國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出口額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額基本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出口額增長趨勢比較緩慢,加入WTO之后,紡織服裝貿易的出口額相比加入之前急劇增長。這可能得益于中國加入WTO便與除越南之外的TPP成員國同屬于WTO,各種優惠貿易安排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紡織服裝對TPP成員國的出口,這也許可以從反面預測如果中國被排除在TPP之外,可能會削減中國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出口。

一旦TPP談判達成協議,其成員國之間將免除所有的產品關稅,實現百分之百的貨物貿易自由化,越南、秘魯及馬來西亞等國由于貿易轉移效應勢必會部分取代原屬于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影響中國紡織服裝的競爭力。中國和TPP成員國相比紡織服裝貿易的競爭力如何,將是本文第三部分重點分析的內容。

三、中國與TPP成員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對比分析

為綜合研究中國與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情況,本文從眾多測算出口競爭力的指標中選取出口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實證分析。

(一)出口市場占有率

出口市場占有率(MS)指一國某產業的出口總額占世界這種產業的出口總額的比例。這一指標反映該國某產業出口的整體競爭力,其值越大,表明該產業的出口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其公式為:

MSi=Xi/Xw (1)

MSi表示i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市場占有率;Xi為i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額;Xw為該產業的世界出口總額。根據可獲得的數據,對2003~2012年中國和除文萊之外的TPP成員國進行對比分析,應用公式(1)計算了中國和TPP成員國的MS指數②,分析結果可以發現:

近十年來,中國紡織服裝在國際出口市場上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比重達到37.74%,遠遠高于TPP各成員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市場占有率。智利、馬來西亞、秘魯的紡織服裝市場占有率略有升高;越南近年來增長迅速,市場占有率已由2003年的0.96%上升到2012年的2.71%,在TPP成員國中紡織服裝貿易市場占有率僅次于美國;除上述四國之外,TPP的其他成員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占有率都處于下降過程。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

貿易競爭力(TC)指數又稱凈出口指數,是指一國進出口貿易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同時考慮了對外貿易中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TC指數的值越接近1,表明該國紡織服裝的國際競爭力越強;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弱;越接近于0表示競爭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為:

TCi=(Xi-Mi)/(Xi+Mi) (2)

TCi表示i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表示i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額,Mi表示i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進口額。計算2003~2012年我國和TPP成員國的TC指數,從中可以發現:

中國紡織服裝的TC指數呈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0.66上升到2012年的0.82,存在較強的貿易競爭力。由于美國是紡織服裝進口大國,導致美國的TC指數與出口市場占有率不一致,其MS指數在TPP成員國中位居榜首,而TC指數卻墊底TPP;墨西哥的TC指數雖然在樣本初期大于0,但在2006年之后TC值開始小于0且繼續下降;馬來西亞、秘魯和越南的TC指數大于0,并且越南的指數還在不斷增加,說明其競爭力在不斷增強;其他TPP成員國TC指數都小于0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三)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是指一國某類產品占其出口總值的比重與世界該類產品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的比率。該指數剔除了國家出口總量和世界出口總量波動的影響,能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某類產品的出口與世界該類產品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RCA指數的具體公式如下:

RCAi=(Xi/Xie)/(Xw/Xwe) (3)

其中,RCAi表示i國紡織服裝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代表i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額,Xie為i國總出口額,Xw表示紡織服裝產品的世界出口總額,Xwe為所有產品的世界出口總額。一般認為,若RCA≥2.5,表示該類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若2.5>RCA≥1.25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若1.25>RCA≥0.8則具有一般的競爭力;若RCA

在樣本區間內,中國紡織服裝的RCA指數始終大于2.5且變動很小,表明中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RCA指數在樣本區間內均大于我國的RCA指數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競爭力不容小覷;秘魯紡織服裝的RCA指數呈下降趨勢,由較強競爭力下降為一般競爭力;墨西哥的RCA也表現為下降趨勢,紡織服裝由一般競爭力產業轉變為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其他TPP各成員國的RCA指數均小于0.8,競爭力很弱且大多數成員國的競爭力還在繼續下降。

由上文定量分析可知我國紡織服裝具有出口競爭力,但存在競爭力下降的隱患:出口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且始終保持大額順差,與TPP成員國相比競爭優勢明顯;但是,我國紡織服裝的RCA指數不僅出現了逐漸弱化的趨勢,而且小于越南紡織服裝的RCA指數,表明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相對優勢在下降。若TPP談判成功,成員國之間相互免除關稅以及對非成員國設置的非關稅壁壘等因素勢必會降低我國紡織服裝貿易在TPP成員國中的競爭力。

四、TPP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的潛在影響

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仍然以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為主,出口的大多數紡織服裝商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同質化嚴重。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使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在國際競爭中大多依靠低價格獲勝;且大部分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為中小型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不能很好地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由于TPP成員國在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TPP對紡織服裝部門條款的實施可能會大大削弱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紡織服裝競爭力。

(一)TPP實施后引起的價格競爭力變化將減少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額

TPP成員中的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都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進口國,越南、墨西哥、日本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亞太的主要競爭對手,越南甚至是僅次于中國的美國第二大紡織服裝進口來源國。TPP達成后,其成員國將會對來自區域內的紡織服裝產品全部減免進口關稅,而對非成員國的產品仍保持原進口關稅。由于中國和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具有較高的相互替代性,且稅率直接影響紡織服裝產品的進口價格,若TPP成功實施,依靠價格競爭力取勝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必然會受到TPP關稅減免協議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使得美國、日本等國減少從中國的紡織服裝進口,轉而增加從越南、墨西哥等國的紡織服裝進口。陸圣(2013)的研究結果證明:TPP實施后,在貿易轉移效應的作用下,中國對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的服裝出口將大幅減少,如果被排除在TPP外,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很可能成為TPP的“輸家”。

(二)“從紗認定”的原產地規則將降低我國紡織服裝中間品競爭力

隨著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發展,關稅作為貿易保護的一種措施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為彌補關稅作用的不足,各種非關稅措施層出不窮,其作用亦日益凸顯。原產地規則作為非關稅措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進口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發達國家的青睞。TPP協議規定只有符合原產地規則的產品才是貿易自由化的對象。TPP中較為嚴苛的“從紗認定”原產地規則條款的制定和運用將會對中國和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產生影響。“從紗認定”原產地規則要求受惠產品從紡紗開始至產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須全部在成員國國內生產,才能享受自由貿易區所規定的優惠措施。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貿易很大一部分是向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間產品,但是“從紗認定”原產地規則卻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阻礙這種貿易模式,使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TPP成員國時受到歧視待遇,影響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競爭力。

(三)TPP的其他議題也將間接影響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

TPP談判議題相當廣泛,包括農業、政府采購、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勞工和環境標準、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競爭政策、貿易救濟措施、市場準入、跨境服務等多個領域。美國引入的“高標準、嚴要求”談判規則超越了WTO,其中有些議題如知識產權保護、勞工和環境標準、跨境電子商務等,對我國當前階段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沖擊,會間接削弱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競爭力。同時TPP在新興貿易領域也設立了規則保護,而這些領域很多也涉及紡織服裝產業。TPP成員國中發達國家居多,大部分成員國對紡織服裝進口在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然而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標準與國際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業還無法滿足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管理體系和社會責任等國際標準。這些都會成為未來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障礙,嚴重制約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出口競爭力。

五、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TPP成員國中,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長期位于中國10大紡織服裝出口國家和地區之列;近20年來,中國對TPP成員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占中國對世界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35%以上,TPP成員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的進口變化將會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2)通過綜合分析出口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三項指標,可以看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大國地位非常穩固,出口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且始終保持大額順差,與TPP成員國相比競爭優勢明顯。但是,我國紡織服裝的RCA指數不僅出現了逐漸弱化的趨勢,而且小于越南紡織服裝的RCA指數,表明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相對優勢在下降。

(3)若TPP成功實施,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必然會受到TPP協議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使得美國、日本等國減少從中國的紡織服裝進口,轉而增加從越南、墨西哥等國的紡織服裝進口;“從紗認定”的原產地規則將使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TPP成員國時受到歧視待遇,阻礙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我國很多紡織服裝產品目前還無法達到國際管理體系的要求,制約我國未來紡織服裝貿易的發展。這些因素都會成為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障礙,嚴重制約我國紡織服裝貿易的出口競爭力。

(二)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結合TPP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可能造成的影響,應采取下列措施,以使我國的紡織服裝貿易具有可持續的出口競爭力。

1. 按兵不動,密切關注TPP談判進展

中國應加強對TPP談判進展的研究,密切關注其發展進程,形成對TPP的正確認識和準確判斷,這是針對TPP可能削弱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采取有效對策的基礎。雖然TPP已歷經19輪談判,但目前仍存在較大分歧。由于各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關稅稅率等方面的差異較大,“高標準、嚴要求”的TPP談判議題最終能否達成,取決于成員國間、成員國內各行業間利益矛盾的平衡和協調,還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中國此時沒必要急于加入TPP談判,但應及時深度地跟蹤TPP的變化和進展,結合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加強和深化有關紡織服裝貿易議題的研究,以積極應對可能達成的各種協定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的影響。

2. 加強對外區域合作,推動現有FTA的發展

TPP的大部分成員國都與中國簽有FTA,隨著TPP作為新貿易協定的出現和發展,原有的FTA不可避免地將遭受削弱。目前,中國在暫不參與TPP的情勢下,為最大限度地彌補TPP潛在的貿易轉移效應將會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造成的損失,應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加快推進中日韓FTA談判,如果中日韓FTA能夠達成,必將大幅抵消TPP實施帶給中國紡織服裝貿易的消極影響;其次,大力推動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FTA談判,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經濟高度互補,合作領域非常廣闊,中澳FTA談判若順利完成,不僅能大大提高兩國的經濟發展、鞏固雙邊關系,也可促進中澳之間的紡織服裝貿易;最后,積極探索金磚五國達成FTA的可能性,金磚五國覆蓋亞、歐、非、拉美四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金磚五國作為全球五大新興經濟體,潛力巨大,若能達成FTA,必將會為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帶來出口契機。

3. 提高紡織服裝出口標準,提升產品質量

TPP有關勞工和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要求,很多涉及紡織服裝產業,對我國目前的紡織服裝生產企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中國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必須提高紡織服裝的出口標準,提升產品質量:政府應加強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綠色出口,或許政府可以對紡織服裝征收更嚴格的環境稅,再將這部分收入幫助企業發展新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在紡織服裝產品知識產權和安全性檢測等方面加強力度,打擊侵權和劣質產品,減少產品召回和避免知識產品等貿易壁壘。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發達國家對紡織服裝貿易設置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是為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雖然這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經過競爭生存下來的企業必將在今后的紡織服裝市場上具有更強的出口競爭力。

[注 釋]

① 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計算所得。

② 如需計算結果,可以聯系作者。

[參考文獻]

[1] 胡麥秀.美國主導TPP的戰略動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情報雜志,2012(9):81-86.

[2] 陸圣.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潛在影響――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評估[J].世界經濟研究,2013(11):27-33.

[3] 彭支偉,張伯偉.TP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及中國的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3(4):83-95.

[4] 饒蕓燕.模板、跳板、擋板:美國戰略視角下TPP功能的三位一體[J].世界經濟研究,2013(8):9-15.

[5] 湯碧,林桂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戰略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2(6):16-20.

[6] 萬璐.美國TPP戰略的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擬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1(4):60-73.

[7] 曾坤生,王玨.中國對TPP參與國紡織服裝貿易競爭力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2(10):54-57.

[8] 趙金龍.美國TPP戰略的動機及其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2(6):18-26.

[9] 朱彤,孫永強.我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出口結構與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2):25-31.

[10] Areerat T,Kameyama H,Ito S,et al. Trans Pacific St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0.

[11] Armstrong S. Austral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R].2011.

篇3

關鍵詞:碳關稅;低碳經濟;紡織服裝業;環境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5-0014-01

碳關稅是指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目前中國家處于工業發展的初中級階段,能源消耗量大,生產技術設備落后,產品難以達到發達國家制定的碳排放標準,一旦碳關稅制度真正開始實施,我國紡織服裝業極易成為碳關稅的課稅對象,從而限制我國紡織服裝商品的出口。因此,對于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來說,如何應對碳關稅在內的各種低碳貿易壁壘決定著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1 我國紡織服裝業低碳發展的環境分析

1.1 我國紡織服裝業的低碳的內部環境分析

(1)成本優勢。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根據美國國際咨詢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紡織業每小時工資平均為0.7美元,分別相當于美國的1/24,日本的1/32。其次,我國擁有豐富的紡織原料,作為主要原料的蠶絲、棉、麻三種天然纖維,中國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化纖產量也很高,成本較低。

(2)行業經驗豐富。

紡織服裝業是中國傳統的支柱型產業,長期的經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實踐中,紡織服裝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國際市場開拓經驗,具有較高的國際、國內市場風險防范能力,具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紡織服裝外貿人才。

(3)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主要業務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的紡織、縫制環節,處于整個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主要靠拼低價、拼數量的方式搶占國際市場。這說明我國紡織服裝業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游走在低端產品市場上,極少涉足高端產品市場。

(4)節能減排壓力重。

中國紡織服裝業的資源利用率偏低,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量與發達國家相差很大。例如發達國家每噸纖維印染用水量約100噸,而我國一般為300到400噸,水的重復利用率僅為7%。由此可見,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節能減排壓力很大,也意味著其節能減排走低碳環保道路的潛力很大。

1.2 我國紡織服裝業低碳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

(1)國際市場占有率較高。

由WTO官方網站統計得知,我國紡織服裝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一直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遠遠高于其他國家,處于領軍地位,這表明我國紡織服裝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

(2)政府支持力度大。

面對碳關稅政策,我國政府積極地參加國際合作與交流,參與有關環境問題的國際公約的制定與談判,展開了眾多積極的環境外交政策;同時,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在我國的“十二五”規劃中紡織服裝業被定為要由大變強的重點產業。

2 碳關稅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威脅

2.1 國際市場不穩定

我國紡織服裝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其所需的棉花原料對外依存度為30%,化學纖維原料對外依存的高達50%左右。而國際市場受氣候、石油、游資投機等因素的影響極不穩定,使得我國紡織服裝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2.2 貿易摩擦加劇

碳關稅政策一旦實施不僅會打擊紡織服裝企業本身,還會波及其上下游產業,影響廣泛。此外,碳關稅的實施可能會帶動眾多貿易保護壁壘產生,嚴重限制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加劇紡織服裝業在國際往來中的貿易摩擦。

2.3 國際競爭加劇

隨著東南亞紡織服裝生產國內部結盟、區域產業集群的完善,其紡織服裝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而我國紡織服裝業受原料價格波動、勞動力成本上漲、物流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紡織服裝企業的競爭壓力將進一步擴大,并對未來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產生重大影響。

2.4 國際競爭力降低

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大多是以化學工業作為支撐的,紡織服裝業中很多產品的價格低廉實質上是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碳關稅一旦征收,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將成為被打擊的對象,使得紡織服裝產品的成本增加,失去低價優勢。

3 促進我國紡織服裝業低碳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完善環保立法,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首先,政府應制定切實可行的低碳經濟發展策略,為企業、居民的行為指明方向。其次,完善環保立法。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與國際環境法差距較大,存在著盲區和不完善的地方。國家應繼續完善環境立法,強制低碳生產。最后,重新制定紡織服裝業的各項標準。現有的紡織服裝業的標準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我國紡織服裝業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參照國際標準,重新制定紡織服裝業的相關標準,積極參加與環境標準相關的國際協議,加強國際交流,實現國際相互認證、相互銜接。

3.2 政府做好紡織服裝企業發展低碳技術的經濟支持

政府應加大綠色產品研發的經濟支持力度,對企業自主創新研發低碳清潔技術給予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政府可以選擇部分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為其提供研發綠色產品的經濟支持,鼓勵企業自主投資研發綠色產品項目。再者,積極鼓勵外商投資以增大對紡織服裝行業綠色產品研發為目的的資金投入,提高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整體質量。

3.3 熟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

我國紡織服裝產品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要熟悉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通過掌握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學會保護自己,增強自我保護、自我發展的能力。

3.4 加快新能源的采用和綠色低碳產品的研發

發展新型環保紡織纖維材料,采用先進的技術提升傳統的生產工藝,加強技術改造,生產高端低碳環保的綠色紡織品,以此來順應低碳消費潮流,有力抗擊發達國家的碳關稅等低碳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劉天姿,陳彬.“碳關稅”措施在GATT/WTO體制中的合法性研究[J].國際經貿,2011,(4).

[2]沈木珠.多邊法律體制下碳關稅的合法性新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5).

[3]馬翠萍,劉小和.低碳背景下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4]丁寶根,周晏武.新式綠色貿易壁壘“碳關稅”及我國應對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0,(8).

[5]唐濤.淺析碳關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和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10,(32).

篇4

一、福建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建設取得的成績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基地目前已形成含化纖、棉紡織、印染、服裝等較完整產業鏈,成為全省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行業競爭力不斷提升。2010年出口增長24.96%,2011年1-9月,增長47.27%,居15個出口基地出口增速第一、全國行業出口增幅前列。近年有力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出現大的關廠、停機、停產現象,而且吸收了省外轉移過來部分出口訂單,積極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品牌效應初見成效,“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各50多項,福建國際知名品牌18項,“福建名牌”180多項,“福建省著名商標”150多項;專業批發市場進一步形成,石獅服裝城已榮獲“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貢獻獎”,在石獅舉辦的“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成為國內較專業的紡織服裝展。

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擁有省級技術研究中心35家,其中翔鷺化纖、鳳竹紡織、七匹狼等5家企業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12年出口基地企業突破了在檢測、原材料開發方面的長期瓶頸,其中,泉州海天集團功能性紡織材料檢測實驗室6月通過CNAS國家實驗室評審,將具備互認資質,通過該企業實驗室檢測的產品,相當于拿到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通行證;百宏聚纖、海天材料科技、鳳竹紡織科技等公司在新型差別化纖維和功能性面料開發上有新突破;福建宏遠集團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等聯合攻關完成了新溶劑法再生竹纖維紡織技術、攻克離子液體再生纖維素纖維溶劑合成回收技術,實現性能優異的“綠色”竹纖維面料產業化,為國內纖維行業突破國外產品壟斷和實現高水平運營帶來了示范效應。

部分紡織服裝品牌生產出口企業發揮資金和資源優勢,在境外設立研發和營銷機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2012年1-4月,匹克集團出口增長32.22%、錦福化纖增長35.51%、隆星織造增長139.35%、格來德服飾增長27.62%、三小福服飾增長70.40%、百佳內衣增長56.55%、太陽海制衣增長34.65%等,充分凸顯了后危機時期品牌紡織服裝企業在研發創新和品牌及渠道等方面的優勢。

但是進入2012年,外需持續疲弱、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人民幣加快升值,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商品出口形勢嚴峻。目前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國內原材料成本最多時高出東南亞1/3,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不及福建的1/3,如越南服裝制造成本不到福建省的50%,而稅費只相當于40%,福建的海外訂單部分向其轉移流失。此外,歐盟針對我國出口商品征收12%的關稅,而未來擬取消對東南亞國家的進口關稅,無疑使我紡織服裝出口行業面臨內憂外患,如不抓緊產業整合與轉型升級,培育新出口增長點,則福建紡織服裝出口增長將極其乏力。

二、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基地企業轉型升級路徑

我們應當看到危機過后,福建紡織服裝這種基于數量的出口增長帶動力極為有限。在后危機時期,出口基地更應積極利用前期累積的市場份額和企業實力,以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培育龍頭企業為帶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緊實施產業發展模式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創新,以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科技、品牌貢獻率和競爭力,實現從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為主向質量提高、效益增長的發展方式轉變。

(一)產業發展模式創新

篇5

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鏈生態

改革開放引來的加工貿易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大多處于供應鏈中游的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價值是最低的。以前的成本比較優勢、產業鏈配套優勢所帶來的產業活力構成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隨著世界經濟的復雜化發展,中國紡織服裝加工企業盈利能力逐漸下降。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大都是圍繞供應鏈和產業競爭力的問題,也更多體現在供應鏈的競爭力上,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歸根到底要落在解決供應鏈的問題上。

為此,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于2008年發起召開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TASCC),為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搭建探討紡織服裝供應鏈管理和品牌發展的國際交流平臺。大會立足于中國紡織服裝最發達的產業集群,致力于提高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和競爭力,促進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合作與協同創新。

在伏廣偉看來,供應鏈生態實際上是在中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階段,為全世界紡織品牌提供理性科學的生態環境和制造環境。正如陽光、水、土壤構成了生態三大因素,供應鏈生態也需要陽光、水和土壤,但在不同的紡織生態環境中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品牌是不一樣的,因此,供應鏈的分級和專業化是未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伏廣偉同時指出,供應鏈是整合紡織服裝產業無形的手,企業必須要融入供應鏈才能生存下去。我們從2008年開始發起對供應鏈的研究和探討,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對供應鏈的認識也在加深,企業上下游之間協作離不開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企業必須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來提高生產力,依靠低成本競爭的模式已不可持續。

目前國家提出并實施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目的是為了增加多樣化的消費品種,提升產品品質可靠性等重要指標,創立更多元化、多層次的品牌方陣。紡織供應鏈生態的建立,正是對“三品戰略”的有效響應。品種、品質的提升,終極表現是品牌的多元化。構建供應鏈生態的最終目的正是為了推動品牌發展,實現品牌的多元化。

伏廣偉強調,中國處于全球紡織服裝工業的關鍵一環,未來我們將著力營造供應鏈生態的多元化,應該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進行多元化、差異化的供應鏈建設。

供應鏈推動集群發展

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大會一直立足于中國服裝最發達的產業集群,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著挑戰,一是同質化現象嚴重,二是缺乏融入對供應鏈的能力,三是集群間協作不夠。

對此,伏廣偉指出,未來競爭環境將發生重大調整變化,走低端發展路線的產業集群會逐步被淘汰。雖然有些產業集群開始探索轉型升級的路徑并頗見成效,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產業集群還需加強融合、協作、走差異化特色之路。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副鎮長陳敬英指出,早在2000年,西樵就制定了產業提振計劃,提出了以質量為基礎,以產品開發為突破口,推動產品多元化發展,做到流行面料應有盡有的發展思路。2012年,國家紡織面料館西樵分館建立。在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方面,西樵起步早、投入大,走在了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前列。在持續不懈的努力下,西樵在產業多元化、質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節能減排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在伏廣偉看來,2016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在西樵召開,對西樵來說意義重大:既是一扇窗戶,讓西樵通過大會看到世界風景,也是一個平臺,讓西樵和世界架起合作平臺,還意味著商機,既向世界展示推介西樵優秀面料,也給參會企業帶來商機。

直面“云制造” 創造新優勢

如何擁抱新技術,新產業,直面“云制造”帶來的資源配置和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并在最優計算與分析服務上創造新一輪的增長機會,這也是2016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著力要探討的問題。

基于云制造,可以把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聯系起來,用“互聯網 +”技術,為即將和已經失去成本優勢的企業帶來機遇。云制造是一項新興的技術模式,將繞過所有的中間環節將消費者和生產者直接聯系起來,對紡織來說,當具備云制造所需要的條件后,將會帶來很多可能性。

伏廣偉指出,云制造平臺將帶來三個方面的顛覆,一是顛覆了企業以往的生產方式 ;二是顛覆了過去大眾通過服裝認識面料的習慣,面料品牌會重新回到普通大眾的視野;三是顛覆過去大眾對服裝品牌的追隨,云制造平臺品牌凸顯。無疑,云制造模式的建立將給企業帶來新的贏利點。

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已經走過7個中國知名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如上海、虎門、福州、柯橋、寧波、盛澤、常熟。今年大會移師廣東西樵,大會聚焦“供應鏈生態與云制造”,海內外紡織服裝行業專家、紡織服裝企業董事長或負責人,企業供應鏈相關職能部門,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和咨詢機構,相關投資管理等金融機構約500多人共聚西樵,關注供應鏈生態、智造供應鏈、供應鏈運營、綠色供應鏈、供應鏈物流等幾大議題,探討紡織服裝供應鏈管理和品牌發展的共性問題,并提出切實有效和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本刊摘取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孫瑞哲在2016全球紡織供應鏈大會上的發言,以期對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生態的構建有所啟示。

孫瑞哲 從供應鏈和云制造入手 推動紡服產業發展

篇6

關鍵詞:紡織服裝產業;一帶一路;政策;機遇

一、引言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當前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其沿線共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的29%,在經濟貿易、投資等方面具有巨大潛力。2015年3月28日,歷時兩年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并包括了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具體方案,“一帶一路”自此進入全面實施階段。5月份《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將輕紡等行業列為重點對外投資合作行業,并顯著提高對外投資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國務院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點國家和重點行業布局,引導輕工、紡織等產業開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帶一路”機遇加快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文件,主要有《關于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發展的意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紡織服裝產業專項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等等。可見,“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對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

二、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顯見地,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近四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基本平穩;利潤總額不斷增加,運行質量較為穩定;固定投資持續增加,且增長率較高,說明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運行基本平穩。但同時也可以看出,這些指標雖然一直保持增長趨勢,增速卻放緩;特別是出口額2015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且紡織服裝出口額下降水平較高,說明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

隨著近幾年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產能過剩、制造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以及全球紡織產業與貿易出現新格局等形勢的發展,我國紡織服裝業優勢越來越不明顯。《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來,紡織工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困擾發展和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主要包括:產業創新能力弱;產業成本不斷增加,國際競爭力下降;缺乏中高端產品,部分存在產能過剩;品牌建設不足。可見,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從外部環境到自身結構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機遇

在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諸多新的挑戰的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機遇。

1.生產成本降低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國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國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僅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可見在這些國家建立生產基地,無論是勞動力成本,還是水電房地產價格都會使產品生產成本降低。另外,國家與地方制定的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政策,也使得產業各項成本降低,如新疆實施的各項補貼政策。

2.緩解過剩產能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產量大,尤其是紡織機械工業,隨著海外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過剩的紡織服裝產能將轉移至沿線國家。資料顯示,2015年紡織機械對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別增長16.35%、13.88%、17.48%,遠高于整體1.87%的負增長率。

3.貿易投資環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了要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并設立了絲路基金與亞投行等為產能合作提供資金支撐,可見對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效率會增加。其次,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會極大提高我國與其它國家的交通聯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關于新形勢下做好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創造了沿線國家的良好安全環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產業轉移,優化產業布局

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將加快產業布局步伐,進行跨區域布局甚至是跨國布局。一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優勢將進一步促進產業向西轉移。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東部地區投資增長較去年放緩7.3%,中部地區17.2%的放緩程度則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資增長達1.3倍,西部地區投資增長率達31.4%,其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二是明確表示要引導輕工、紡織等產業開展境外合作;支持傳統優勢產業到勞動力和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建立生產基地,這意味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跨國布局的步伐將不斷加快。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增長率為6.1%,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增長率為18.2%,是其3倍。

5.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政府與行業鼓勵企業“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資與并購對全球各種優質資源如原料、設計、品牌、市場渠道等進行產業鏈的垂直延伸,從而提高整個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利用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生產部分向西部、國外轉移騰出來的國內空間與資源,東部地區重點發展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如技術研發、品牌建設等,并且鼓勵發展生產業,如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服務等。可見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紡織服裝產業的結構轉型升級步伐也將加快。

6.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雖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GDP水平不高,但將其結合后整體來看,卻是不容忽視的市場。65個國家人口總量44億,GDP總量21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的63%、29%,而貿易總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見這些國家市場潛力大,紡織服裝產業的出口市場將會更加多元化。

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近年增長放緩,2015年對四大出口市場的歐盟、日本出口分別下降9.4%、11.7%。根據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下降,僅對16個國家出口實現增長,而其中不僅有1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幅也大;從洲際來看,僅對三個洲國家實現了增長,而其中就包括非洲與中東兩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顯見的,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對“一帶一路“新興國家呈現較好的態勢,對這些地區出口仍能保持增長。

四、結論

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目前雖然面臨著較大的發展壓力,但從總體看,其發展機遇大于挑戰,這主要得益于我國“一帶一路”等戰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這些機遇,積極把握需求增長與消費升級的趨勢,紡織服裝產業未來將保持中高速發展,并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參考文獻: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帶一路”讀本[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張倩.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個利好[N].中國紡織報,2014.11.3.

[3]樁子.自保與突破:中國服裝企業大膽“走出去“[J].中國纖檢,2015.12.

[4]王天凱.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大力推進紡織業國際布局[J].中國紡織,2015.

篇7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擴大內需;品牌戰略

一、江蘇省紡織服裝行業現狀

2009年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轉型的關鍵一年,雖然整個行業的增長幅度較以往稍有減緩,但總的來說比起2008年還是有所回暖的。江蘇服裝行業的整體情況是“生產保持平穩增長,生產和銷售的銜接基本協調;利潤同比有所下降,虧損額有所上升;出口額增長平穩”,根據2008 年上半年統計,江蘇規模以上服裝企業2670 家,從業人員69.4 萬人,資產961 億元,2008 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完成現價產值同比增長12.3%,增速低于2007 年同期11 個百分點,1-9 月累計產銷率98.2%, 同比微升0.1 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下降5.8%,比2007 年同期增幅回落23.9 個百分點;虧損額同比上升63.1% ;服裝出口受阻,增速放緩,1-9 月全省服裝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7.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 個百分點。

二、江蘇省紡織服裝行業受到的各種影響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

由于資本項目、外貿順差大幅度增加的現狀仍在持續,國家外匯儲備仍在大幅增加,以及在全球匯率體系下加元,美元,澳元,升值的大方向將無可置疑。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從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年平均第一次掉到8.00以下,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已經突破7.00的大關,再到現在的6.826附近。人民幣受國際影響在不斷的升值,對于本身已經利潤很微薄的紡織服裝行業有很大的影響。據有關方面研究,人民幣每升值一個百分點,紡織行業銷售利潤將降低二到六個百分點。若人民幣升值五到十個百分點,行業利潤將下降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十。特別像是對出口依存度很高服裝行業,損失更大。拿江蘇省紡織工業集團服裝公司來說, 2009年服裝出公司口額達到8200萬美元,利潤有靠近1200萬美元,但若是人民幣上升一個百分點,利潤將下降近七個百分點。就靠近80萬美金。對于江蘇省整個服裝行業來說損失就更為巨大。

(二)紡織品出口退稅率進一步下調

出口退稅近期又成為了大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它關系到相關企業的盈虧,甚至是存亡。其中服裝行業受的影響又尤為巨大。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許多紡織服裝中小型企業都面臨著倒閉的命運,大多企業即使不倒閉也只能勉強生存,為了緩解紡織行業面臨的壓力,2008年7月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通知,自2008年8月1日起,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從百分之十一提高到十三,10月21日又聯合下發申明,決定從11月1日起再次上調紡織出口的退稅率到百分之十四。而在現在,經濟形勢漸漸走出低谷,走向復蘇,服裝紡織行業出口退稅率再次下調,而這可能會帶動服裝紡織產業鏈的一系列改變。據了解,有很多公司實質上服裝的買賣收益和支出基本出于平衡,利潤的主要來源,甚至是所有來源都是來自于退稅部分,退稅率的降低必然降低了企業的利潤。下面就以江蘇省紡織工業集團服裝公司為例來證明一下退稅對利潤的影響問題。

本文將采用彈性系數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出口退稅率對利潤的影響。

1.指標的選取

選取的指標是出口退稅率對利潤率的彈性dr/r / de/e ,其中dr/r是相應引起利潤的變化比率,de/e是出口退稅的變化率。

出口退稅的變動對利潤的影響有如下幾種情況:

當dr/r / de/e=1時 出口退稅率的變動幅度與利潤的變動幅度相等

當dr/r / de/e>1時 出口退稅率的變動幅度對利潤的影響較大

當dr/r / de/e

2.相關數據的收集和計算

本文收集了2002年到2009年的相關數據,包括出口退稅率和服裝公司每年的利潤,并對其進行了彈性分析,如表1所示

⑥數據來源:江蘇省紡織工業集團服裝進出口有限公司03-09年工作總結

3.數據分析

從圖表中看,服裝出口退稅率彈性基本為正值,即說明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必然引起利潤率的提高,但有時候出口退稅的降低,服裝公司整年的利潤還是會提高。這其實與整體并不矛盾,雖然出口退稅率降低,但是由于公司發展的比較迅速,業務量也在逐年增強,而老客戶也愿意承擔一部分由于出口退稅而使企業造成的利潤減少,所以整體來說,年利潤還是增長的。從數值來看,出口退稅率彈性都在一以下,但是基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對利潤的影響雖然不是很巨大,但還是十分可觀的。再加上大形式出口退稅率會進一步下調,所以企業必須采取其他措施來填補此塊的利潤損失。

(三)服裝行業工人工資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

對于紡織服裝業來說,服裝的成本核價包括面料價格,輔料價格,工繳,商檢報關,包裝,運費等等。而占據大頭當然是面輔料價格和工繳,而面輔料價格就是原材料的價格,工繳也就是工人工資。這兩項的價格高低,決定了衣服的成本,也就基本決定了報價的市場競爭力和利潤的多少。

1.輔料價格上漲

2009年,礦石的價格幅都很大,所以金屬輔料的價格也在一路攀升。至于面料,作為最主要的原材料,由于基于棉花,紗的價格上漲,所以面料價格也一直高居不下。2009年10月份,國內棉花價格指數價格為14022元/噸,比上月末上漲875元/噸,聚脂切片,滌綸短纖,滌綸長絲價格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漲,漲幅在950-1050元/噸。這些都使的面料的價格不斷提高。與09年同期相比,蘇紡服裝公司所購進面料,桃皮絨漲了2元一米,斜紋紗卡漲了1.5元一米,基本每種面料的漲幅都超過了百分之十。

2.服裝行業工人工資的增加

工廠的利潤也就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然而隨著物價的上漲,越來越感覺到生活成本的增加,原來的工資已經不能滿足工人的需求。此外,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這種枯燥體力活不能承受。特別在蘇南地區,很多工廠出現了招不到工人的情況。只能通過提高工人工資來吸引人。從蘇紡服裝公司來看,基本上下屬的兩個工廠,銅錦制衣,同泰服飾,工人的平均工資漲幅也超過了百分之十。

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工人工資的提高,都進一步增加了服裝成本。使得服裝外貿出口的競爭力和利潤額都有很大的下降。同時由于成本的提高,很多外國的服裝企業都在逐漸將部分訂單轉移到越南,非洲等人力資源豐富,但是成本更低的國家。若還是按照原來的發展模式,則江蘇省紡織服裝行業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四)貿易和技術壁壘

貿易和技術壁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江蘇省服裝外貿的快速發展,各種規定,條款都將很多服裝外貿公司阻擋在了訂單之外。下面就介紹四種最常見的貿易技術壁壘。

1.過渡性保障措施(TSM)

目前江蘇身省紡織業對國際的依賴程度達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服裝業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加上出口產品的價格在國際上有很大的競爭優勢,我國服裝行業的出口很容易被歐美等國家認為對其市場有巨大沖擊力。為了保護其本國市場,會對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采取各種貿易壁壘措施。

2.技術貿易壁壘(TBT)

江蘇省紡織服裝企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受TBT的影響,每年損失超過20億美元,而其中主要的技術貿易壁壘有以下幾種。

(1)有關的技術法規對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包括服裝有害物質殘留量多少的界定,還有標簽必須符合有關部門的規定

(2) 合格的評定程序對江蘇省紡織服裝出口的影響:主要包括ISO9000,ISO14000的權威性認證測試

(3) 服裝出口受各個國家不同標準的影響

3.綠色貿易壁壘(GBT)

關于綠色貿易壁壘,舉個例子:生態標簽的限定,包括紡織纖維標準,紡織加工化學標準,以及生態紡織品的認證。

(五)業務員經驗的不足

在訂單的處理過程中,多多少少會發生一些問題。一些經驗不夠豐富的業務員卻不能及時發現,再將要出貨時,被查驗出來,引發爭端。

在面對以上種種不利的條件下,怎樣在不利的經營環境中脫穎而出,走出現在紡織服裝行業的困境,成為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企業必須要優化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升級,必須要和政府,其他企業合作應對貿易壁壘問題,必須在發展中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四、江蘇省紡織服裝行業應對策略分析

(一)紡織服裝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進

1.加大,加快紡織服裝的研發和企業改造力度。

江蘇省紡織企業首先應該加大原材料結構調整,加快實現原材料的多元化,提高天然及再生資源類纖維使用比重等,在原材料供應環節實現多元化、環保化,高科技化。其次,對紡織先進加工技術、清潔生產技術以及行業核心設備的研究和開發,提升原有低檔紡織產品的質量和層次;充分利用國產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的原材料優勢進行面料新品種,新外觀的設計研發。加強印染和后續處理企業的改造,加強服裝設備的改造,以提高服裝的質量和層次。

2.加快核心產業的調整

推進結構的優化。拓大紡織產品的應用范圍,加快發展醫用、汽車用,軍用等產業用的紡織品,培育出新的增長點,并致力于發展裝飾用紡織品,用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化纖纖維行業結構處于合理化,大力開發功能化、差別化纖維,使得自己能夠更多的提供制作高檔服裝的面料。

3.大力推進自主品牌建設

創建國際化的自主知名品牌。在當今國際市場上,服裝品牌的塑造已經成為提高服裝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品牌的競爭是高級別的競爭,其競爭的意義在于隱藏在品牌內部的科技和文化。能否創造出擁有忠實追隨者的國內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是江蘇省紡織服裝企業能否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服裝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大力培育出一批在品牌設計、技術創新、營銷渠道建設方面有獨特優勢的企業,使紡織服裝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比重提高。

4.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強員工培訓

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形成產業規模。以市場為導向,把具有潛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并且加快產業整合,加快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程度。引導中小企業的產業整合,形成具有差別化的產品特色。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提高相應的配套加工能力,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同消費群體的高、中、低檔紡織服裝產品體系。大力推進國際化經營策略,積極鼓勵有條件的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并且要重視員工的技能培訓,培養出高素質的業務員,用業務員來帶動公司業務量的上漲。

總之,推動江蘇省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升級,從根本上擺脫以高數量,低價格增長型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適應現在服裝行業的形勢,才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合理應對紡織服裝業貿易壁壘,擴大出口

1.針對TSM對策:

(1)普及TSM的相關知識,對目標市場的結構,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并對江蘇省的紡織服裝出口過程和形式進行跟蹤調查,以調節出口節奏的緩急。

(2)充分利用WTO的規則,減輕TSM對江蘇省紡織服裝企業的影響。并且可以通過國家的強大力量,對實施TSM的國家進行交涉。

2.針對TBT對策:

(1)建立TBT預警與快速反應系統

(2)充分利用《TBT協議》的相關條款

(3)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改

(4)提高紡織行業的產業技術

3.針對GBT對策:

(1)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和綠色信息的采集

(2)制定并完善紡織品生態標準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致力于發展生態紡織品

4.打破貿易壁壘的其他對策:

包括提高紡織品服裝的質量,充分發揮紡織行業協會的積極作用,出口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等等。

(三)擴大國內市場,加強內需

中國國內的需求本身就很大,江蘇省紡織服裝企業所要做的是建立,經營自己品牌,建立自己的國內銷售網絡。

四、結論

總的來說,雖然國內外形式對紡織服裝業來說比較嚴峻。但是這也給了我們江蘇省企業改革的動力和契機,只要企業能夠在鞏固核心業務下,努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努力開拓新的市場和新的合作伙伴,穩步推進企業形象和品牌建設,積極配合政府,行業協會克服貿易壁壘,培養自己一批優秀的業務員,服裝企業肯定可以在以后越來越激烈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Taufiq Choudhry.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he United統計es Ex2ports: Evidence From Canada and Japan [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International, 2005,19 (1) : 57 - 71.

[2]常亞平.中國紡織產業分析和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孫威.綠色壁壘我國外貿出口面臨的嚴峻挑戰[J].國際商務研究,2007.

[4]張燕文.國際綠色競爭力對我國紡織業的影響[J].中國紡織業,2005,(10).

[5]上海紡織科技編輯部.出口退稅率回調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J].上海紡織科技, 2008, 36 (9) : 61.

[6]惠露露.出口退稅若調高能帶來多少利好[J].紡織商業周刊,2008,(28) : 34.

[7]俞文江.出口退稅政策調整能改變浙江紡織企業的困境嗎[J].開放導報,2008,139(4) : 93~ 95.

[8]谷永芬,吳倩,陳文宗.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8,(8).

篇8

關鍵詞 中小紡織服裝企業;SWOT分析;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407.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9)05-0143-03

作者簡介 裘曉雯,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講師,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浙江寧波315211)

一、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現狀

1、紡織服裝行業數量增長時代已經結束,傳統產業面臨變臉

紡織服裝產業數量增長時代已經基本結束。在沒有市場新的增長點出現的情況下,國內紡織生產規模不再快速擴大,而是平穩發展。企業的進人和退出在市場需求和資源供給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審慎,企業對于擴張會更加理性。特別是2009年全球經濟環境對出口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在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帶來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連鎖反應、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加大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中小紡織企業生存環境更加嚴峻。部分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出現減產、停產現象,也有一小部分企業面臨倒閉的困境,外資企業撤離現象也不會就此止步,行業洗牌現象加劇。

2、國內市場成為中小紡織服裝企“主戰場”

雖然宏觀經濟預期放緩,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裝內銷增速也逐漸放緩,但是,我國人均服裝消費和家紡消費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從長期來看,我國內銷品牌零售和優勢家紡企業仍將保持良好增長。2008年1―3季度,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14.68%,農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個點和上升4.15個點。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839元,同比增長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個點;與此同時,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150元,同比增長9.64%,增速同比回落7.28個點。全國大型商場服裝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長11.03%,零售額同比增長20.81%。

參考過去40余年美國、韓國和印度等國家多輪經濟周期中居民衣著類消費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演變,結合我國1992-2007年國內居民衣著消費與宏觀經濟之歷史,結合宏觀上對2009年GDP的判斷,預計2009年,我國整體服裝內銷市場同比增幅為1.3-5.3%。

3、雙管齊下,紡織服裝業產業升級如箭在弦,整合時代來臨

面對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和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和升級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是我國紡織服裝業的主體,比重達到90%以上,對我國的經濟繁榮作出了貢獻。但是,現在市場上出現眾多無序競爭的小廠,這些小廠只有幾萬紗錠的規模,產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質化特點,擾亂了市場。可以說,這些現象的存在以及現存的中國紡織服裝業的低端形象,與資源整合不力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國紡織服裝業中小企業面臨著產業升級,資源整合的行業洗牌。

4、與國際資源融合,產業攀上新境界

利用國際資源并不是單純地走出去,也不是單純的請進來,通過資本聯姻能夠達到與國際資源的合二為一,實現對國際資源最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爾集團以1.2億美元收購美國KWD的全資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權和KWD持有的中國香港新馬服飾100%股權,不論此事件是否能夠拉開中國服裝企業與海外服裝企業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預見國際產業資源的流動和融合必將加速。未來10年,中國將誕生若干真正意義的跨國集團。

5、走向現代運營模式

紡織服裝業已經基本實現從生產經營型向創造運營型轉變,紡織業自身得到快速發展,受此影響,紡織產業的延伸和與其他產業及文化的融合,紡織行業自身發展和附加值的創造,越來越依靠新的內容和新的途徑來實現。一定意義上說,紡織行業已經從產品經濟轉入豐富而分專業的、以專業運作和復合運營為特征的內容產業時代。紡織行業的現代運營模式發展將是今后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二、對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進行SWOT分析

1、S――優勢分析

(1)產業配套優勢。中國紡織服裝業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從原材料生產、紡織、染整、后處理、成衣成品制造、倉儲、貨運、展銷、零售于一體的紡織產業鏈以及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有很強的加工能力,且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在主要加工產業區內半徑50公里的范圍內可以找得到從面料、染料、紗線、縫紉線,甚至小到一顆紐扣的所有配套廠家,能解決包括機械設備零部件、服飾配件在內的原料供應,所以,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幾乎任何數量、品種、品質的訂單,這樣的優勢是其他紡織服裝大國無法比擬的。

(2)政策環境與國內需求。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先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予以扶植,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特別是加大了出口激勵措施的力度。經過2008年的幾次出口退稅回調,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已經提高到了15%,還提出要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服裝企業負擔,中央、地方和企業都要加大棉花和廠絲收購力度等。

(3)人力資源方面。紡織服裝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行業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中培養了較多的掌握熟練生產技能的工人以及經營管理人員。另外,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交往不斷加深,人員的國際化流動加劇,亦有相當多的外國技術、經營管理人員進入我國的紡織服裝領域,為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與管理經驗。

2、W――劣勢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為一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行業,權威數據顯示,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2008年前兩個月對外依存度僅在23.99%左右,而大批規模以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對外依存度則高達49.95%左右。這部分企業規模偏小,受出口退稅的沖擊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國外的貿易壁壘。同時,由于過于依賴國外市場。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不穩定或走下坡路,國外訂單減少,國內市場將很難消化這部分的生產能力。

(2)資金短缺,融資困難。2008年以來,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很大沖擊。盡管當前國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但銀行惜貸、慎貸現象仍較普遍,廣大紡織服裝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融資難問題依舊突出。銀行現在對抵押物、擔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機之前更為嚴格,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余額中紡織企業所占比重偏小。

(3)創新能力不強。我國中小紡織企業生產的較多產品是中低檔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的貢獻率僅為20%,大大低于發達國

家60―80%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后續發展。

(4)出口品牌實力弱,營利能力不強。國內紡織服裝企業處于營銷價值鏈低端,特別是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長期以來在出口中是以OEM生產為主,主要為國外的一些進口商和零售商貼牌生產,無序競爭嚴重、產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經營模式上是一種以“跑量”為主的經營模式。利潤空間很小。

3、O--外部機套

(1)國內需求狀況的提升。國內需求狀況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穩定提高和消費信心的逐步恢復。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消費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沒能阻止城鄉人民旺盛的消費熱情。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盡管從現有數據看消費者信心仍然處于下行態勢,2008年1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7.3,連續第5個月下行,但是相信隨著2009年國家相關政策的逐步到位,大眾將重樹對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

(2)美國、歐盟市場消費者消費結構向低端產品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美國、歐盟市場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長態勢,沒有出現特別大的波動,而其他一些供貨國起伏非常大,特別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紡織品服裝進口60%以上的歐美日市場,已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建立了一種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會由于金融危機輕易改變。金融危機并沒有改變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關鍵是消費結構改變了,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歐盟地區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削減娛樂開銷,對價格更敏感,消費結構向低端產品轉變,廉價產品供應商在銷售額增長方面會成為贏家,分得更大市場份額,對質優、價廉、物美的中國紡織服裝產品應該是一個機會。

(3)配額取消。2005年,美國和歐盟在全球紡織品配額體制結束時,繼續對從中國出口的部分類別紡織品和服裝產品實行配額限制。2008年1月1號以后,中國出口至歐盟的紡織品與服裝就不再有配額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紡織品與服裝也一樣不再會有配額限制,對于中國這個世界上紡織品與服裝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對于我國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倍此良機,讓自己的企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4、T--外部威脅

(1)金融危機令國際市場需求減弱。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1896.24億美元,出口增速繼續放緩,同比增長僅7.98%,創近5年來最低水平。國際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在經歷了大發展后,國際市場份額已經接近極限,難以繼續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來保持高增長,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長速度和需求增長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國經濟形勢走低,市場需求萎縮,無疑給未來的發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匯率波動對出口形成較大壓力。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數據,2008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保持穩定,而美元對歐元、英鎊和澳元等貨幣升值幅度都高達20%以上。而這將極大抑制這些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商品的需求。

此外,來自競爭對手的匯率壓力也不容小視。越南盾、印度盧比、韓元等經濟體貨幣對美元匯率都呈現較大幅度貶值,歐、美的進口需求已經大幅向越南等經濟體轉移,從而對我國出口形成較大擠壓。以美國市場為例,2008年從越南輸往美國的紡織品服裝總額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國僅為1.01%。

三、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對策

1、國家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目前主要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2008、2009年財政部、國稅總局三次調整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的退稅率,將出口退稅率由11%上調至15%,這對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但是,這還不能緩和紡織企業的目前的困境,應繼續提高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至17%,刺激出口,緩解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本的壓力,從而改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出口贏利狀態。國家應加大對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負擔。

2、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設

創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線”的兩端,即技術研發和品牌創新。我國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應清楚地認識到,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條”,依靠科技研發、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尋求轉機,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強自主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實提高中小紡織服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科技自主開發能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爭取更為有利的貿易地位和競爭優勢,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提供重要支撐。其次,要加大對中小紡織服裝品牌建設的引導和扶持,形成中小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建設的長效機制。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服裝自主品牌、爭創品牌、營銷品牌、消費品牌、保護品牌的良好氛圍。對于一些創新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說要學會“借梯上樓”,應堅持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路子,可以通過技術入股、購買關鍵技術或引進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使自己不斷做大做強。

3、走市場多元化之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從原來中高檔的消費轉向了中低檔消費。我國中小紡織企業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線,應瞄準中低檔消費。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歐美市場以外,還應該努力去開發新興的市場,如非洲,南美洲等國。目前,在全球經濟明顯衰退、出口增長受阻的大背景下,國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啟動國內市場需求,以尋求經濟增長新動力。4萬億元投資所啟動的大規模國內基礎建設,將對紡織品產業產生巨大需求,因此,國內市場應成為中小紡織服裝企業“主戰場”。

參考文獻:

[1]姜欣蔚.企業整合難行[J]服裝界,2008,(9).

[2]方軍平.加工企業或可“安然過冬”[J].服裝界,2009.(1).

[3]劉嘉,劉靜,劉文獻,杜巖冰,李強,等.2007―2008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R].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方南.中國紡織產業優勢難以被輕易取代[N].服裝時報,2009―02―06.

篇9

關鍵詞:紡織服裝業;OEM;OBM

一、引 言

紡織品和服裝是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是主要進出口國家和地區爭奪經濟利益的最敏感商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紡織服裝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由于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長期替國際品牌服裝完成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OEM),換取極其低廉的加工費,因此,在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行業利潤卻在下降。另一方面,近年來,許多國家頻繁對我國紡織服裝OEM產品的出口進行貿易限制,中國紡織服裝業已經進入了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紡織企業要想在以后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競爭優勢,向OBM模式轉型,培育和擁有自己的品牌是紡織服裝企業取勝的關鍵所在。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紡織服裝業OEM模式的現狀分析,提出由OEM向OBM轉型的發展戰略,為我國的紡織業在新的環境下能更好的發展指明了出路。

二、我國紡織服裝業OEM的現狀分析

1.勞動力成本優勢

從總體上看,目前世界的紡織品服裝業OEM仍然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勞動力的工資成本。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很大,因此勞動力價格非常低廉。美國Werner國際咨詢研究所提供的2010年國際紡織服裝業每小時美元工資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服裝業每小時工資為0.69美元,排名吐界第48位。分別相當于日本的1/37,美國、西歐的1/20左右,韓國的1/8。據統計,2009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9024元,國有及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職工年人均工資為10000元,僅為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50%。

2.集聚效應優勢

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同處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又配套協作,通過空間上集聚帶來外部經濟效應而使整體獲得績效。以浙江省為例,紹興、蕭山的化纖及化纖面料產業,寧波、溫州的服裝業,杭州的女裝,余杭的家紡業等早已名揚全國。根據中國服裝協會對各地區進行的調查:中國現在共有50個服裝產業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初步推算,中國服裝產業有近77%的產能集中在產業聚集地內,在主紡織產業集群半徑50公里的范圍內可以解決包括機械設備零部件、服飾配件在內的原料供應,這樣的優勢是其他紡織服裝大國無法相比的。

3.自主品牌劣勢

由于長期依靠低價格優勢,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成了數量增良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自有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超過10%,品牌的影響力小,公眾認知度比較差。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品的出口中,加工貿易占了1/3還要多,多數產品以印牌和貼牌為主。我國紡織品服裝的實際國際依存度(紡織品服裝出口/紡織品服裝生產)高達40%左右。在對北京不同來源地品牌男裝的整體市場覆蓋率的調查中,被調查的17家商場,共有男裝品牌236個,其中,國外品牌數量173個,整體市場覆蓋率為73%國內品牌數為63個,整體市場覆蓋率僅為27%。國內品牌的整體市場覆蓋率不及國外品牌的1/2。

4.低價競爭劣勢

由于紡織業進入門檻較低,加入WTO以后,部分地區、部分行業投資增幅很快,一些企業的盲目擴張加劇了行業的過度競爭。從表2.2可看出,國內紡織品服裝企業仍主要局限在勞動力的成本優勢,中低端市場的趨同定位引起了價格競爭。從2006年到2009年3月,中國無配額紡織品服裝類產品平均價格降幅達到48%(見表3)。對于中國紡織業這樣產能巨大、利潤微薄的產業來說,價格戰就是在自相殘殺。

5.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紡織品服裝OEM企業創新體系不健全,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技術創新和設計開發能力比較弱。2009年,我們紡織服裝業OEM對整個的研發投入占我們銷售收入的比重僅有0.2%,相比,化纖行業略高,為0.47%,服裝行業僅有0.16%,比重非常低,整體的技術裝備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中國紡織服裝業由OEM向OBM轉型必要性

1.行業趨勢

美國營銷大師阿爾?里斯在談到中國經濟發展時指出:“中國經濟的增長備受矚目,但是假如戰略方面沒有從商品調整到品牌,這一顯著的經濟增長就很難維持,未來屬于品牌,尤其是屬于全球性的品牌。”根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統計,以品牌作為競爭行為的服裝企業,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銷售額占了全球的50%。這表明當代經濟競爭的行為已經開始從產品競爭的時代轉入到品牌競爭的時代。

2.行業特征

紡織品是感性消費品,包涵著一利一文化價值,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單一產品的款式、花樣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從而失去原有的消費市場。因此,品牌化戰略的必要性對紡織品這種特殊商品表現的更為突出。這就要求我國的紡織企業要把目標放在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層面,而品牌正是消費者感覺的核心。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要想在以后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建立自己的新的競爭優勢,向OBM模式轉型,培育和擁有自己的品牌是紡織服裝企業取勝的關鍵所在。

四、中國紡織服裝業由OEM向OBM轉型途徑

1.準確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品牌定位必須要求科學準確,要注重表現品牌的某種獨特個性,借此提高品牌的價值,展示品牌的形象。

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進入全球服裝市場韓國服裝品牌有41種,其中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有70%。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能夠占據一席之地,就是因為他們注重產品細分,有針對性地面向某些消費群體,及時推出適銷對路的服裝,從而獲得成功。品牌定位是市場營銷發展的必然產物,其核心稱為STP,具體是:細分市場、選擇目標市場和具體定位,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圖:

2.豐富品牌內涵:

品牌是有內涵且具有縱深度的,見圖2。品牌內涵決定著品牌的經營,支撐著品牌的發展。一個優秀的服裝品牌,應該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一個時代時尚文化的縮影。

日、韓的紡織品服裝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其堅持著獨特的與民族傳統相融合的風格,從最初的面料研發就有別于西方,在設計上又保留了本國的文化傳統,在品牌運作上又非常“國際化”。日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牛一直堅持使用本國的面料,也許他說的“發掘出和服背后潛在的精神”值得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認真回味,跟從式、追隨式的發展也許永遠走不出“打工經濟”的怪圈。

五、結 論

我國紡織服裝業長期以來以OEM模式為最主要的貿易模式,具有其他紡織服裝大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如勞動力成本優勢,產業集群優勢等。但隨著世界紡織服裝產業從產品競爭逐步轉變為品牌競爭的大環境下,我國紡織服裝業長期從事的低附加值的生產模式,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個以這決定了其應逐步向擁有品牌競爭力的OBM模式轉變。本文基于現狀,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其中準確品牌定位,豐富品牌內涌是最主要的兩個策略,有效地促進中國紡織中小企業樹立自主品牌,鞏固并拓寬品牌市場。

參考文獻:

[1]王仲輝,跨越貿易壁壘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39-155

[2]李創,王麗萍,任榮明產品差異化與競爭力分析――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例,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5):17-23

[4]林銳,OEM企業成功之路,商業研究,2008,(7):41-42

篇10

【關鍵詞】比較優勢;廣東;紡織業

一、廣東紡織業的比較優勢

1、廣東的區位優勢

廣東毗鄰港澳,交通方便、資訊發達、信息量大,基礎設施配套,改革開放 20多年來,數萬港澳客商陸續到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投資辦廠,為廣東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粵港澳經濟區已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的“經濟生態帶”。另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使以珠江水系為紐帶的9省加港澳的區域經濟進行大整合,為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及產業梯度轉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

2、廣東紡織服裝業競爭力分析

一是市場占有率。由表1可見,廣東省的紡織品、服裝國際出口市場占有率均高于上海、江蘇和浙江。從國際比較來看,就服裝而言,廣東及蘇、浙、滬三省(市)均高于日本國,廣東省的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已超過美國,其強大的競爭力顯而易見。

那么,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各地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在全國出口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呢?從表1可以看出,廣東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國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二是貿易競爭力(NTB)、顯示性比較優勢(RCA)、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的比較。

從貿易競爭力指數來看(見表3),廣東省僅服裝產業是凈出口產業。而長期以來被認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紡織業已轉為凈出口產業。從國際比較來看,服裝業仍為廣東具絕對競爭優勢的產業。

根據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國際比較而言,廣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RCA指數均大于1。服裝業是廣東、上海、江蘇三省市及中國的凈出口產業,也是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其中,廣東省產業的競爭力最為突出。

3、廣東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產業集群作后盾

廣東服裝產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地區形成近l0個具有產業集群特色的服裝生產和銷售基地。目前廣東服裝業擁有生產企業數萬家,從事服裝生產流通的人員超過500萬人。近l0年來,廣東服裝的年產量和出口創匯均居中國第一,形成了“深圳、虎門女裝”、“沙溪休閑”、“潮州婚紗、晚禮服”、“南海內衣”、“大朗毛衣”、“普寧襯衣”、“佛山童裝”等產業集群。南粵服裝――中國巨無霸的地位已經確立。據廣州海關統計,2009年廣東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以下簡稱“服裝”)281.7億美元,較2008年猛增78.2%,占全國服裝出口額的29.6%。

二、廣東紡織業的比較劣勢

1、廣東紡織業升級的速度相對較慢

一方面,廣東的紡織企業中私營企業、家族企業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多存在資金投入不足,設備更新緩慢的問題,而且經營模式,管理理念相對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紡織服裝產業屬于傳統產業,不如IT、家電、汽車等新興產業引入關注,同時,目前紡織服裝產業總體附加值低,因此在考慮選擇什么產業作為戰略發展大計的時候,一些珠三角地區相對發達城市的政府,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并未將本來很有優勢的紡織服裝業真正發揚光大。在政府部門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廣東紡織服裝業缺少了應有的發展規劃與調控,影響了該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日益緊缺,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祖廟反映:佛山市推進城市化建設,土地升值很快。童裝產業所在的禪城區地處中心區,規劃定位是大商貿,要求童裝企業向三水等地轉移。而企業在轉移過程中存在諸多顧慮和困難。廣州越秀區的服裝專業市場也面臨批發和物流向郊區搬遷的問題。這說明沿海發達地區的紡織服裝產業面臨越來越大的轉移壓力,轉型升級越來越迫切。

2、過度依賴兩頭在外,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廣東省紡織品服裝出口加工貿易占63.9%,比全國平均值35.7%高出28.2個百分點,而一般貿易出口只占全國的12.9%,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占當年產值比重遠低于全國平均值。在外資企業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比高達90%,在產品技術開發、跨國營銷等方面作用發揮不夠。

3、缺乏知名品牌,以“貼牌生產”為主

雖然從數量上說廣東是我國服裝業出口的大省,但由于以往廣東的服裝生產是以“三來一補”形式為主,自行設計和注冊的服裝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并不多,加工能力強而品牌影響小,影響了廣東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廣東生產的大部分服裝是打著國外的品牌“借船出海”,賺取的只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高強度作業為代價的可憐的加工費。而服裝品牌所帶來的高附加值卻被流于外人之手,有專家指出,僅依靠替他人作嫁衣現在尚可生存,但目前周邊其它發展中國家已經紛紛采取對策爭奪服裝業市場份額,印度、越南等國的紡織業發展便十分迅速。相比之下,勞動力優勢和政策優勢已不明顯,服裝加工業的利潤也越來越薄。

三、提升廣東紡織服裝業比較優勢選擇的路徑

“比較優勢”是現階段我國紡織服裝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廣東省紡織服裝業長期依賴的傳統比較優勢在逐步喪失,同時又不具有更加有競爭力的新生優勢,長此以往,必將造成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

因此,實現紡織服裝業升級的現實路徑就是:依托“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即在依靠傳統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紡織品服裝在出口中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實現廣東省紡織服裝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大力推進產業轉型,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國際產業發展歷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間,服務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目前廣州市人均GDP已達9312美元,這標志著廣州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現代化步伐的機遇已經到來。如廣州紡織工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貿易為龍頭,以工業為支撐,以品牌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兩翼,以資本經營與產業經營為手段,工貿互補,產學研并進”的戰略舉措。具體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好廣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實施“退二進三”政策的契機,整合行業土地、營銷網絡、品牌產品等優質資源,積極招商引資,統籌規劃行業服務體系,打造國際商貿平臺――廣州T.I.T國際紡織城,大力發展紡織會展交易、國際貿易、創新研發、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隨著廣州T.I.T國際紡織城這一平臺的成功構筑,從根本上提升紡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要充分利用紡織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所帶來的高端科研、設計水平,自主創新,打造品牌戰略優勢。

作為無形資產的品牌,不再僅僅是企業信譽的象征,而成為了一種承載著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文化符號。因此,廣州紡織產業必須切實轉變產業發展觀念,制定實施適應國際市場情況的品牌策略,集中資本和精力樹名牌。如廣州紡織工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擁有一批極具發展潛力的紡織老品牌。近年來,集團憑借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國際貿易于一體的競爭優勢和完善的產業基礎,建立健全企業的質量體系,加強產品研發,提高品牌設計水平,形成了“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交貨快”的生產模式,使老品牌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潮州婚紗晚禮服企業品牌戰略成效明顯。通過“政企聯動”,全市共獲得廣東省名牌、名標13項,其中,名瑞、金潮、偉標的婚紗晚禮服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小欖鎮政府大力鼓勵企業創建品牌,有國家和省級名牌19個,并協助企業積極進行營銷推廣,提高品牌貢獻率;大朗鎮對獲得國家、省市名牌的企業一次性獎勵30萬元~100萬元,其他產業集群也有類似政策。

集群對自身的區域品牌增強了保護意識,積極注冊相關集體商標,開展品牌宣傳,擴大影響,形成品牌戰略聯盟,對一些搶注行為積極交涉,以致采取法律手段。

三是依托“比較優勢”,發揮中心城市產業輻射,積累升級資源。

服裝產品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歷史內涵以及社會內涵。服裝紡織產品不但體現了不同經濟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且還往往打上了文化、地域以及歷史的烙印。同樣,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也緊緊依托于它所在的區域,世界著名的服裝品牌和服裝企業都是和其所在的城市聯系在一起的。

可把珠三角明確定位為全省紡織工業產業提升的核心地區。廣州、佛山、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紡織服裝加工業在實施梯度外移的同時,還應在科技、市場、文化、創新、品牌、人才等方面進一步樹立在全省紡織業的龍頭地位。同時,應加大廣州、深圳、佛山在全國紡織服裝商貿領域的影響力,建設好東莞、中山、普寧、開平等全國紡織產業基地市,帶動西樵、大朗、虎門、沙溪等眾多紡織產業名城名鎮不斷升級。

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加大對裝備更新換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動化程度高,節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裝備,來緩解產品結構調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壓力。

綜上所述,廣州紡織產業的出路就在于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眼科技、文化等打造“軟”實力。將企業改革和產業轉型進行到底,從而帶動廣州紡織產業突出重圍、再度崛起。

參考文獻

[1]Wavehand.廣東省紡織行業2005年發展分析[OL].新華網,2006-12-25.

[2]程東升,劉麗素.引領時尚,爭創名牌――廣東服裝業調查與思考[J].大經貿,2000(2).

[3]何靜文.蘇浙粵紡織業比較[OL].南方網,2005-07-13.

[4]薛曉萍,張建功,潘立勇.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J].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