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
時間:2022-07-08 08:38:00
導語:紡織工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紡織工業是*省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是現階段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出口創匯、繁榮市場、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省紡織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當前,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省紡織工業面臨生產增速減緩、主要經濟指標環比下滑、資金緊缺、投資下降等嚴峻形勢,同時也面臨結構調整的機遇。為積極應對當前形勢,振興*省紡織工業,特制定本方案。
一、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一)基本現狀。
1.整體實力不斷壯大。20*年,全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工業企業達到4933家,從業人員近200萬人,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三位,完成工業增加值15*.1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587.95億元,利稅521.68億元,其中利潤328.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69%、20.77%、16.53%、19.25%,但增幅分別回落7.97、8.35、18.85、22.53個百分點。主要產品產量:紗619.4萬噸、布131.8億米、服裝26億件、印染布45.5億米、呢絨13500萬米、絨線6.7萬噸、化學纖維78.5萬噸。其中,紗、布產量在全國同行業居第一位,絨線居第二位,印染、呢絨居第三位,服裝、化學纖維居第四位。
2.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目前,棉紡織行業先進裝備比重達到70%,清梳聯、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比重分別為45%、55%和64%;分別高出全國同行業4.8、3.9、3.6、16.5個百分點。但部分中小企業裝備水平還比較落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步伐緩慢。
3.外向型經濟穩步發展。20*年,全省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額達到155.5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其中,紡織品出口達到78.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6%;服裝出口達到77.3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的比重分別為58.8%、40.3%和0.9%。日本、歐盟、美國成為*省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4.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產業鏈條拓展延伸,結構布局日趨合理。一批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強的優勢企業脫穎而出。區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家用紡織品成為新的增長點。建立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14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14個,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5.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近3年來,全行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省科技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9項,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7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33項,擁有中國名牌57個。
6.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逐步顯現。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強度不足,高性能、功能性纖維開發滯后,高新技術產品比重較低,紡機裝備制造業機電一體化水平有待提高。設計創意產業亟待發展,公共服務平臺不健全,產品出口以貼牌加工為主,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數量少。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仍以棉紡織為主,深加工產品比重較低,產業用紡織品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家用紡織品比重有待提高,面輔料、服飾配套能力不強。產業集群發展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檔次有待進一步提升。營銷渠道開拓能力不足,高檔紡織品服裝國內市場占有率低,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出口產品比重低。
(二)面臨的形勢。
1.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紡織行業能耗較高,就全國而言,總能耗約占全部工業的4.3%,用水量占全部工業的8.5%,廢水排放量占全部工業的10%,大部分為印染廢水,平均回用率僅為10%。隨著國家及地方節能減排標準提高,*省紡織企業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
2.經濟危機沖擊加劇。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對紡織行業沖擊尤為明顯。紡織品出口呈現整體下行的趨勢,訂單大幅減少,出口增速下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加劇,技術壁壘擴大。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企業出口利潤,企業盈利水平不高。企業融資困難,資金緊張。原料短缺,價格波動較大。企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勞動用工緊張。
3.結構調整面臨機遇。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市場需求總體下降,競爭更加激烈,紡織服裝業面臨嚴峻挑戰,競爭力弱的企業將退出市場,有實力的企業將抓住機遇,利用國家和省有關政策,加大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力度,以產業重組帶動產業發展,加快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
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國家實施拉動內需政策基礎上,國務院出臺《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方案》,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6%;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另外,增值稅轉型、技改貼息等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指導思想、方針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積極作為,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促進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以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為支撐,以實施名牌戰略為引領,著力解決當前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大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全省紡織工業平穩較快發展。
(二)原則。
1.大力開拓市場,確保平穩增長。積極應對當前需求萎縮、虧損增加、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著力擴大內需,確保行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以技術改造為抓手,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提升產業整體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增強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突出發展重點,帶動整體振興。扶持重點產業、優勢企業、品牌產品加快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優化,建立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應對風險能力,促進產業全面振興。
4.堅持市場主導,強化政策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優勢資源合理流動,實現優勝劣汰。發揮產業政策、金融財稅政策的調控作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三)總體目標。到2011年,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200億元,年均增長13%;出口創匯達到200億美元,年均增長9%;培育1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4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1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骨干企業,建成28個省級以上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培育20個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自主品牌產品,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額的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重點企業信息網絡管理系統普及率達到5%,國際依存度達到35%。
三、發展重點
(一)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以技術改造為抓手,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率,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市場有效供給能力。推進化纖行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支持*海龍、銀鷹化纖、煙臺氨綸、翔宇化纖、魯意高新纖維、華綸化纖等重點企業,加快多功能、差別化纖維的研發和紡織產品一條龍的應用開發,加大新型化纖紡絲技術研發力度,實現化纖產品連續化、柔性化、多樣化、高效節能、高附加值生產。加快棉紡織業、毛紡織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支持魏橋、大海、如意、魯泰、冠星、泰豐、三陽、夏津、天信、環宇、岱銀、三和、華樂、孚日、德棉、宏業、華龍、銀仕萊、南山、康平納等重點企業,繼續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為主要內容的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織物,加大化纖使用比例,加大高支毛精紡面料、半精紡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場的拳頭產品。加快*如意集團“如意紡”(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國家級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在全省棉紡、毛紡行業大力推廣“如意紡”技術。加快服裝行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支持新郎、魯泰、即發、桑莎、諸城裕泰、舒朗、迪尚、綺麗、耶莉婭、仙霞、紅領、蘭雁、海珊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按照“強化特色、壯大優勢、培育名牌、提高檔次、突破輔料、開拓市場”的思路,促進服裝產業鏈發展。突出抓好服裝設計,壯大男裝品牌,做強針織服裝,做精高檔色織襯衫,做大牛仔服裝,培育女裝和時裝。加快發展西服、高檔色織襯衫、系列牛仔服裝、男女時裝、職業裝和高檔針織內衣、休閑運動裝、針織時裝八大類產品,以此帶動面料、輔料、設計、技術、工藝、品牌、廣告、營銷、服務等產業配套發展,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加快家紡行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以孚日、亞光、喜盈門、金號、豪盛、新光、鳴球、圣豪、東升、東方、山花、海馬等巾被、毯類企業為骨干,加強產品設計以及系列產品的配套開發,提高織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利用各種纖維、紗線,靈活采用提、繡、貼、割、剪、印、整等新技術,進一步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市場份額,繼續保持*省巾被和毯類產品在全國的優勢地位。穩步發展文登、濱州、高密家紡基地的同時,積極推動濰坊千榕家紡、煙臺北方、齊榮紡織、萊蕪泰豐、*銀潔、如意集團、天信家紡、大海、澳亞家紡、青紡聯等企業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系列化室內用品,形成新的增長點。圍繞高科技家紡產品的生產和闊幅特種整理深加工的要求,建立印染加工基地,支持現有印染企業淘汰落后生產線,擴大特寬幅印染生產,提高后整理水平,增強配套縫制加工能力,形成以中高檔床品為龍頭的家紡產業鏈。推廣應用電子、節能、環保等新技術,實現家紡產品系列化、功能化、時尚化。
(二)振興紡織裝備制造業。重點培育青紡機集團、星火集團、東佳集團、天一集團、環球集團、*同大集團、*同濟紡機集團等7家大型企業集團和青島云龍、日發紡織機械、濟寧圣泰紡機、金鼎印染機械、濟南天齊、青島紡器、日照裕華機械廠、滕州山鷹、易斯特(煙臺)等9家骨干企業,整合資源,提升紡織機械制造業裝備水平。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建立較完備的紡織裝備制造業體系。加快機電一體化紡織機械研發,提升傳統紡織機械整體技術水平,大力發展清梳聯及新型梳理設備、自動絡筒機、合金鎳網、特種平帶等基礎好的產品,爭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力發展針織大圓機、金屬針布、節能電機、搖架等主機和關鍵專件,提高市場占有率;大力發展緊密紡關鍵專件、高檔噴氣和劍桿織機等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提高質量水平。加快產業用紡織品設備研發和產業化,形成紡機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和能源、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青島紡織機械專用設備基地建設,支持中小紡機企業加快發展,為大企業搞好配套,提升紡織機械專用基礎零部件、配套件技術水平,打造紡機制造產業鏈,形成優勢互補和集聚效應。
(三)發展新興產業。支持煙臺氨綸、*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海龍博萊特化纖、翔宇化纖、*愛地、*華源、*方等企業發展,積極開發芳綸、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科技特種纖維和復合材料的產業化,延伸產業鏈,開發高性能復合骨架材料、消防服、防彈衣、絕緣紙等產品,拓展其在航空航天、公安消防和化工輪胎、電力交通等產業使用領域,以及運動器材、勞動防護用品等民用領域的應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支持青島即發、喜盈門、泰安華興、*海龍、雅美纖維、銀鷹化纖、青紡聯、諸城德利源、*華源、曲阜錦繡等企業,利用*省海洋生物、農作物副產品(棉絨、植物秸稈)、黃麻、亞麻、漢麻、速生林等資源優勢,加快甲殼素纖維、海藻纖維、黃(亞)麻漿纖維、阻燃粘膠、高濕模量粘膠、高白/細旦/差別化粘膠和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等環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質纖維國產化和產業化進程,積極開展生物質纖維的紡織染整技術和應用研究,開發生物醫用紡織材料、抗菌保健防護服裝服飾等,拓展其在服裝、家用紡織品和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應用。支持翔宇化纖、濟寧魯意、濰坊美柯化纖、龍福化纖、*同大等企業,重點開發醋酸纖維、細旦耐高溫耐氯氨綸、功能性復合纖維、再生滌綸長絲和超細纖維等新型聚酯、新型合纖和再生纖維等各類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加強各類高仿真、高感性、多功能面料及最終成品一體化的開發。支持青島即發、*海龍、*俊富、領潮化纖、緯龍紡織、恒泰紡織、鴻祥汽車內飾、*康潔、帛方紡織、濟南天齊、東亞太等企業,加強復合技術、功能性整理技術、整體成型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產業用紡織品技術產品研發。重點發展聚四氟乙烯膜復合面料、高模低縮型聚酯纖維簾子布、SMS復合無紡布、整體帶芯、特種高強低伸聚酯傳動帶、特殊裝飾用紡織品、新型蓬蓋材料、土工高強紡織材料、環保過濾用紡織材料、高性能增強復合材料等,拓展產業用紡織品在交通基礎設施、建筑工程、環保過濾、大型水利工程、汽車船舶、新能源、旅游、農業等領域的應用。
(四)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一是以魯泰、即發、如意、希努爾、魏橋、亞光、孚日、紐士達、蘭雁、東升等紡織服裝10大品牌為龍頭,支持品牌企業提高研發創新能力,增加品牌文化內涵,提升品牌文化及科技含量,使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和保持同類產品國際先進水平。加大品牌經營力度,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不斷擴大銷售區域和市場覆蓋面,搞好售后服務,提高企業信譽和品牌知名度。二是鼓勵舒朗、如意、耶莉婭、迪尚等品牌企業搶抓機遇,利用國外知名品牌企業調整重組的機會,積極與國際品牌企業開展合作,引進國際品牌,提升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三是鼓勵新光、岱銀、泰豐、亞光、蘭雁、即發、萊蕪銀河、元首等品牌企業“走出去”發展,通過收購、入股和合資經營等形式進行境外投資,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銷售公司,創辦企業(實業),努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建立銷售網絡,擴大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國際市場份額。
(五)壯大一批產業集群。重點培育以青島市為龍頭的半島服裝紡織產業帶。以名牌精品服裝為龍頭,重點發展中高檔西裝、高級襯衫、女裝時裝、針織服裝及童裝,帶動新型纖維、面輔料、染整行業發展,培育一批技術裝備水平高、競爭力強、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服裝產業群,建設青島、煙臺、*、淄博、濰坊服裝制造業基地,加大力度發展紡織服裝創意設計中心,把膠東半島建成國際化、現代化的紡織服裝制造基地。統籌發展中西部地區紡織服裝加工和特色紡織產品產業帶。加大中西部地區棉紡織產業集群(基地)的培育,以濱州魏橋、宏誠家紡、*基德、德棉股份、*華源、如意科技、曲阜錦繡、泰安岱銀、泰安華興、萊蕪泰豐、棗莊萬泰、棗莊海揚、臨沂新光、蒙陰棉紡、聊城冠星、臨清華潤、定陶藝達、東明明勝紡織等重點棉紡織企業為骨干,重點發展緊密紡、氣流紡、噴氣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同時,配套進行織機改造,大力提升無卷、無接頭、無梭和精梳產品的比重,提高整經漿紗設備、高速電子多臂和高速電子提花等配套裝備水平。
(六)淘汰落后產能。一是充分利用企業兼并重組機會和有關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的淘汰力度。二是加快淘汰列入國家和*省重點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及產品目錄中的紡織類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棉紡行業重點淘汰建國前生產的以及所有“1”字頭紡織和織造設備,1979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型、A513型系列細紗機;毛紡織行業重點淘汰B250型毛精紡機、H212型毛織機等落后設備;印染行業重點淘汰74型染整生產線、落后型號的平網印花機、熱熔染色機、熱風布鋏拉幅機、短環烘燥定型機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化纖行業重點淘汰間歇小聚酯、R531型酸性老式粘膠紡絲機、濕法氨綸生產工藝。限制使用2萬噸/年以下粘膠生產線、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劑法腈綸和氨綸生產工藝、滌綸長絲錠軸長900mm以下的半自動卷繞裝置及間歇法聚合聚酯生產工藝設備。
四、政策措施
(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支持紡織工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按照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方案》的要求,組織好項目的優選和上報,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爭取有更多好項目列入國家計劃。有關部門的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支持方案項目的實施。
(二)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充分運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鼓勵跨地區兼并重組、產業整合,在推進企業結構調整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一是鼓勵裝備先進、有一定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積極與有市場、有品牌、有實力的優勢大企業合作,支持骨干品牌優勢企業積極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抓住產業調整機遇,推進企業重組,把品牌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建立戰略合作聯盟,建設大型紡織生產基地;支持骨干企業與上下游產業配套發展,組成戰略聯盟,增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支持重點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成立行業聯盟擔保機構,共同抵御市場風險、金融風險;支持優勢企業重組中小企業和困難企業,培植大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
(三)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大力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研究推廣適合化纖、紡織、印染和服裝等重點行業生產流程和管理要求、具有行業特點的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電子商務(EC)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等。突出抓好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產品設計、制造過程、經營管理、流通體系、人才培訓等方面的融合。加強*紡織網站建設,更好地為行業服務。
(四)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認真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魯發〔20*〕25號),強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加快行業公共技術創新及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全省紡織科研資源,集中解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學研聯合的新途徑,積極尋求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開展長期合作研究與技術協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緊跟國際紡織工業發展趨勢,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各行業加工技術,加快發展紡織高科技。
(五)推進企業節能減排。以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促進節能減排,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落后產能,對陳舊落后低效高耗的設備實行強制淘汰,促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實現紡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示范項目,以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和在線能源、資源回收再利用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為重點,推廣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培育清潔生產先進企業,推廣新能源利用節能示范項目。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重點企業和紡織產業集群為重點,以清潔生產為手段,提高“三廢”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健全節能降耗標準體系、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
(六)建設高素質職工隊伍。把培養具有紡織專業知識及國際營銷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富有創新意識的高級設計人才作為人才工程重點。開展爭創全省紡織行業首席技師活動,進一步做好*省首席技師評選工作。積極組織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先進操作技術推廣和職工崗位成材搭建平臺。組織實施“金藍領”工程計劃,為企業培養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推廣紡織重點工種操作法,擴大職業技能鑒定范圍和人員數量。
(七)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金融機構要積極貫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強銀企溝通,積極為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信貸支持。支持不同所有制企業通過合資、重組、互相持股、技術入股等方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培植上市資源,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完善信用擔保體系,為重點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支持,確保生產經營及項目建設資金鏈不斷。
(八)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認真落實財稅優惠政策。加大政策宣傳、貫徹落實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充分用足用好財稅優惠政策,強化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切實把優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同時,各級財稅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研究制定財稅配套政策和稅收管理措施,促進行業調整振興。二是積極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企業技術進步,著力推動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著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大力支持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是對國家確定的重點支持項目,各級政府要創新資金籌集方式,調整資金支出結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配套資金支持。四是切實落實國家新稅法規定的增值稅轉型稅收政策。
(九)引導紡織企業“走出去”。鼓勵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到投資環境好、市場潛力大、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辦廠,通過投資和貿易相結合的方式開拓國際市場,規避貿易壁壘,拓展發展空間;鼓勵紡織企業到歐美發達國家地區收購國際知名品牌,建立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增強紡織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發揮產業聚集效應,推動紡織企業境外投資集群式、園區化發展,提高協同競爭力,降低“走出去”成本,規避“走出去”風險。
(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行業協會要認真履行職責,努力為企業提供方案指導、行業標準、數據統計、信息咨詢、教育培訓、技術交流等全方位服務,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要加強對行業發展專題調研,制定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有序競爭。及時協調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落實各項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引導企業加強管理,降本增效,防范風險。分析預測金融危機對紡織工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建立經濟運行監測機制、風險預警機制和貿易糾紛法律援助機制,幫助企業化解風險,確保企業健康發展。
- 上一篇:獨家原創:金融機構反洗錢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廣電局上半年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