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8:10: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防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防災

防災減災日講演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人生的精彩源于生命的安全和心理的健康》。

一、生命的安全在于防災減災

經國務院批準,自年起,每年的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一)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fā)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查看全文

海洋生態(tài)文明防災減災探析

1引言

本研究在對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互利關系以及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現狀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海洋生態(tài)文明的視角,對加強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總體要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等進行探討和思考,希望能夠有助于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互利關系

海冰是所有在海上出現的冰的統稱,除由海水直接凍結而成的冰外,還包括來源于陸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5]。海冰災害則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響到人類在海岸和海上活動實施和設施安全運行的災害,尤其是造成生命和資源財產損失的事件[5-6],如港口碼頭封凍、海上設施和海岸工程損壞、水產養(yǎng)殖受損等。受氣候和地理條件影響,我國的渤海及黃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7],并造成損失。據統計,僅2009/2010年冬季,我國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63.18億元[8]。嚴重的海冰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9]。同時,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呈上升趨勢,直接影響著沿海地區(qū)經濟社會的健康有序發(fā)展。由此可見,海冰防災減災與沿海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另一方面,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海洋資源綜合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前提,以提升海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為核心[3]。因此,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海冰防災減災密切相關。只有加強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才能更好地服務和助推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好,又可以有效減輕甚至減少海冰災害。

3我國海冰防災減災能力現狀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海冰防災減災工作,尤其是1969年渤海發(fā)生特大冰封以來,我國逐漸加大了海冰防災減災的工作力度,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和減輕海冰災害造成的損失,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積累了應對重特大海冰災害的寶貴經驗,使我國的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是,面對我國實施“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及潛在海洋災害風險等,現有的海冰防災減災能力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結冰海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海冰監(jiān)測能力依然比較薄弱、精細化海冰預報和海冰災害預警產品缺乏、海冰災害風險管控能力不足、海冰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不強以及災害損失評估技術不高等。

查看全文

防災減災文化價值

人們在談到防災減災時,大多談的是其經濟價值或是政治價值,卻很少談到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有的人說:“文化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能有多少價值?”這實在是一種認識上的偏見與誤解。我們固然應該對防災減災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予以高度重視,但是同時,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更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何謂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防災減災事業(yè)作為一種文化的產物,它的客觀文化價值體現在人們或社會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作出貢獻的大小、。貢獻大,則文化價值高;反之,則文化價值低。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們在目常生活中用到了多少防災知識和設備,這些知識和設備起到了多大作用。這些“作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價值。

以消防文化為例:消防的文化價值,有著它的特殊意義。消防文化作為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一種反映,既抽象又具體,既有形又無形。消防文化往往表現為人的精神和意識、觀念和理論、知識和素質、情操和品格,是社會精神風貌與精神內蘊、美學情趣與美學追求、價值尺度與價值取向的高宴凝聚。消防文化是中華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防的文化價值絕非僅僅是保護幾座名勝古跡不受火災侵害,或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的文化價值更在于引導人們選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先進的文化思想塑造人的靈魂。試想,那些消防隊員、那些赴湯蹈火者們,如果沒有高尚的人生觀、生死觀,怎能面對熊熊烈火,舍己救人,義無反頤?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防災減災的文化價值之所在。

我國安全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為了牛存、繁衍和發(fā)展,人類祖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對付災害的經驗,找到了保護自身生存、維持自身發(fā)展的方式。人類對安全或災害的認識經歷了無知、盲目、被動的階段,才發(fā)展到局部有知識、有意識、有系統的階段。

需要指出,現在倡導的大安全觀的安全文化絕不單單是“文化安全”,而是一種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出現的安全信息化、安全產業(yè)化、安全科教化的現代化文化形態(tài)。這不是過去安全管理的簡單翻版,也絕不是故意要將安全文化這一實踐性專題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爐灶,而是控制事故的新探索,是實踐的新需求。

查看全文

抗旱防災停產通知

各街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辦事處)、縣府有關部門:

針對當前異常嚴峻的抗旱防火形勢,為做好抗旱防災工作,切實保障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就全縣工礦企業(yè)抗旱防災停產工作緊急通知如下:

一、從9月1日起全縣所有煤礦停止一切生產活動,森林防火戒嚴區(qū)內的非煤礦山企業(yè)、非礦山企業(yè)一律停產。

二、各工礦企業(yè)管理和保衛(wèi)人員及必要的特種作業(yè)人員必須留守企業(yè),其余礦工必須放假離廠。留礦人員名單報送各企業(yè)所屬街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辦事處)備案。

三、各工礦企業(yè)要全力協助有關單位做好企業(yè)周圍一公里范圍內的防火工作,明確責任人員,做到24小時值班巡查,徹底消除火災隱患。并保持與離礦工人的通訊聯絡,確保一旦發(fā)生火警能迅速集中力量,參與滅火救援。

四、縣安公局、縣安監(jiān)局、縣企業(yè)發(fā)展局要切實加強各工礦企業(yè)庫存炸藥、雷管的清理工作,全部上繳縣民爆公司統一保存。

查看全文

領導在防災演會講話

同志們:

一、統一思想。增強做好防災救災大演練的主動性

按照政府防災救災大演練的總體要求,市也將開展一次規(guī)模大、范圍寬、實戰(zhàn)性強的防災救災大演練。開展好這次大演練活動,對我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紀念“512大地震和“全國防災減災日”有效形式。2012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第四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開展防災救災綜合實戰(zhàn)演練,既是對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全面檢驗,也是對“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國防災減災日”有效紀念。通過這次大演練,不僅可以向全社會展示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成果,同時也能有效地提振全市人民應對各種災害的信心和決心。二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提高各級黨政有效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組織開展貼近實戰(zhàn)的全民防災救災大演練,通過各級黨政的高效指揮,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集結,應急救援物資的及時調運,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必將有力提高政府綜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有力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應對處置各類災害的決策指揮能力,有力增強各類專業(yè)救援隊伍搶險救災和群眾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三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應對自然災害形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一個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qū),洪澇、干旱、地質災害、雨雪冰凍、持續(xù)高溫等自然災害時有發(fā)生,次生災害較為嚴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由極端天氣引發(fā)的自然災害更是呈現出多發(fā)頻發(fā)態(tài)勢,較大以上的自然災害每年發(fā)生10多起,特別是近幾年來,渠江段連續(xù)發(fā)生多起特大洪災,給我市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時刻警醒我任何時候都務必增強防災減災責任意識,時刻繃緊防災救災這根弦,全力應對可能發(fā)生的各種災害。

市堅持把防災減災與經濟建設同規(guī)劃、同部署、同實施,二客觀估價防災減災工作的成效和問題。近年來。防災減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向中、爭取到綜合減災救災項目10個。目前,防災減災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等項目正有序推進,累計完成投資7100余萬元。從今年起,全市還將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山洪預警系統,投入1000余萬元在華鎣、鄰水3區(qū)市縣建設森林防火在線監(jiān)控系統,這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市江河防洪、森林防火的預警能力。二是地震安全性評價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建筑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全市城市建筑和農房建設必須達到6度抗震設防標準;對在建城市建筑嚴格圖樣審查,凡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責令限期整改;對新建城市建筑從規(guī)劃、設計到施工進行全程抗震設防管理,并將關口前移,特別是加大了對重大建設、生命線工程,以及學校、醫(yī)院、電力、天然氣、通信等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監(jiān)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同時,各地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移民搬遷、扶貧新村建設等項目,大力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農村安居工程防震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防災減災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斷強化。今年6月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修訂完善了地震、自然災害救助、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低溫雨雪等自然災害方面的應急預案,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防災減災救災應急預案體系;公安、水務、林業(yè)、商務、民政、糧食、衛(wèi)生、消防等部門建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不斷更新應急儲備物資,防災減災救災物資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各地還建立了以專業(yè)隊伍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預備役為骨干力量,以兼職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為群眾力量的防災減災救援體系,防災減災救援隊伍不斷壯大。四是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各級各部門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技“三下鄉(xiāng)”等活動,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雜志、宣傳專欄、手機短信、知識競賽等載體,采取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法規(guī),大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積極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心防災減災工作的良好局面。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整體的綜合防災救災能力還不強,政府救助方面還存在協調聯動不夠、整合資源不力等體制機制建設方面的不足;防災救災基層基礎工作仍較薄弱,特別是部分農村基本處于不設防狀態(tài);城鄉(xiāng)居民群眾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還亟待提高。為更好地防范和應對各種災害,務必針對防災救災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切實抓好防災救災大演練工作。

常態(tài)下政府主導的全民防范非常關鍵,三準確把握防災救災工作的總體要求。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實踐和國際國內大量經驗告訴我有效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災害來臨時政府應急處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由于自然災害往往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始發(fā)的災害本身危害極其嚴重,因災害衍生的其他自然和社會災難危害更難以預計,這就特別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具有很高的綜合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全市上下務必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上來,統一到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上來,準確把握防災救災“預防為主、防救結合,有效施救、減少損失”總體要求,扎實抓好防災救災大演練工作。

二、突出重點。切實提高防災救災大演練的針對性

查看全文

氣象防災減災應急對策分析

摘要:隨著全球變暖,氣象災害發(fā)生頻率越來越高,氣象災害的發(fā)生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研究,更好的提升氣象災害預測預警服務能力,更好的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進行保障,促進我國經濟更好的發(fā)展。本文主要對我國氣象災害的現狀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措施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對策;建議

隨著全球變暖,氣象災害發(fā)生頻率越來越高,需要我們積極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更好的保證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在現階段,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還不夠完善,對于人們的生活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所以需要不斷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更好的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1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意義

氣象災害的發(fā)生,對于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通過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更好的降低居民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從而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2我國氣象災害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公共氣象服務與氣象防災減災

摘要:本文以公共氣象服務為切入點,概述公共氣象服務內容,分析其重要性,切實探討公共氣象服務加強措施,更好的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關鍵詞:公共氣象服務;重要性;加強;防災;減災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各行各業(yè)也實現了飛速發(fā)展,其中公共氣象服務事業(yè)作為我國重要的公益性事業(yè),其發(fā)展與各行各業(yè)息息相關。高水平的公共氣象服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非常重要,現階段我國的公共氣象服務整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人們對公共氣象服務的認識程度也不夠,需要加強對公共氣象服務的研究,充分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加強公共氣象服務,改善氣象防災減災效果。

1概述公共氣象服務

所謂的公共氣象服務是指公共氣象事業(yè)單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應用氣象監(jiān)測技術,對各地區(qū)的未來天氣情況進行預測,并將氣象服務信息通過各種途徑反饋給用戶,讓用戶掌握氣象科學知識的同時充分了解氣象變化。公共氣象服務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其本質是將氣象服務信息和技術應用于自身的決策、管理和生產生活實踐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氣象服務不是一個獨立發(fā)展的領域,其與眾多行業(yè)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影響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氣象服務重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公共氣象服務與防災減災對策

【摘要】本文就池州公共氣象服務的現狀,分析在氣象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防災減災對策,以期參考。

【關鍵詞】池州市;公共氣象服務;防災減災;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公共氣象服務進一步深入社會各個行業(yè)中。無論是政府制定政策,還是企業(yè)發(fā)展,農業(yè)實現增收增產及公眾生產生活等,都離不開公共氣象服務。池州市在安徽省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充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池州市氣象災害頻繁發(fā)生,對于全市經濟發(fā)展及人民正常生產生活都是極大威脅。所以推動公共氣象服務發(fā)展,增強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能力,不斷創(chuàng)新公共氣象服務,提高氣象服務水平,是氣象部門公共服務重點工作。

1池州市公共氣象服務現狀

1.1公共氣象服務得到進一步重視。池州市氣象部門把公共氣象服務當作工作重點,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氣象服務意識增強,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并不斷完善。氣象部門服務于社會效益得到提升,為政府組織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應對公共突發(fā)事件和事故災難救助等方面,提供決策服務依據,防災減災取得了一定成績,得到政府及公眾肯定。1.2公共氣象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近年來,池州市公共氣象服務適應社會各行業(yè)需求能力進一步地提升,專業(yè)氣象服務技術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氣象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并逐步建立起氣象服務長效機制。1.3公共氣象服務信息進一步精細化。新時期氣象服務根據實際需求進一步精細化,比如在提供天氣預報同時,會加上當日天氣污染情況、身體舒適度、穿衣指數及出行等等指導。在氣象為農服務方面,根據農民實際需求,制定專業(yè)化、具有針對性氣象服務信息,提供給農民春耕播種、防蟲防災等提示,從氣象專業(yè)方面展開對農業(yè)氣候利弊分析,提出技術建議和指導意見。1.4公共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池州市氣象部門在保障社會各行業(yè)安全生產的能力不斷地增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不斷發(fā)展,已成為池州市經濟建設和有序發(fā)展的保障力量。

2池州市公共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防災減災救災實施要點

2020年我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總體思路: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有關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堅守初心和使命的政治擔當做好今年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一、深入學習貫徹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要論述

1、深入抓好學習貫徹。深入學習貫徹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tài)減災和非常態(tài)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注重打基礎促規(guī)范,盡快建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機制,扎實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深入開展教育培訓。將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為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防范風險意識,堅決克服麻痹思想,緊盯防御重點,堅決落實各項防御措施,提升防災減災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

二、完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強化災害風險防控

3、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風險監(jiān)測評估會商機制。應急、氣象、水利、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住建等部門要加強極端天氣的監(jiān)測預警,建立預警信息統一機制,完善分工合理、職責清晰的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報預警體系,提升災害風險預警能力。要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工作專項督查,對重點區(qū)域、重點部位、重要環(huán)節(jié)進行全面檢查,不留盲區(qū)。

查看全文

臺灣公眾防災文化體會

我們在2002年5月13日至5月25日赴寶島臺灣參加了“海峽兩岸大城市災害防御研討會”,在臺灣考察了多處2000年“9.21”大地震遭破壞遺址。但令我們感受最深的還是臺灣公眾的防災自護能力與意識。

在福華飯店提供給客人免費資料中最為醒目的是用中、英、日三種文字寫的酒店防災安全措施,它較為生動及詳盡地介紹了在“萬一發(fā)現火災時”“萬一難以逃脫時”“萬一發(fā)生地震時”的緊急對策。

5月15日正值大會學術報告時,會議在臺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第10層學術報告廳舉行。大約上午11時42分,會場上強烈地搖晃起來,其動感十分顯著,人基本不能站立行走,坐在座位上也必須抓緊扶手,地上的花籃掀翻了。面對此情此景,學術交流仍在有序地進行,全場120名聽眾基本上無緊張神態(tài)。整個地震時間大約持續(xù)了25秒。

當學術報告結束后,專家代表們才用手機向各地撥打電話。據悉整個有線與無線系統中斷近5分鐘。中午12點臺灣“氣象廳”便報告說此地震震中在距臺北市僅60公里的宜蘭海上,震級為里氏6.5級。

為什么臺灣公眾有如此到位的防災意識呢?這不單單是由于臺灣省頒布了綜合減災的災害防御法,更在于有法制指導下的防災意識教育。如臺北市防災科學教育館“9?21”大地震前夕建成并向市民及學生開放,現已開放的防災科學文化教育課程及展覽訓練內容有:各種災害的影像播放廳、兒童專門防災教室、綜合性災害通報指揮室、氣象災害展示區(qū)、地震體驗區(qū)及緊急救護訓練區(qū)、火災體驗室及煙霧模擬救難室、高層建筑室外逃生演練裝置。

可貴的是,此樓內所有設施還有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標識,這表明安全減災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標志,也必須要直接為城市的弱勢群體服務,而且所有這些教育內容均是免費的。據該館館長介紹,自幼2000年開館迄今,接受過較正規(guī)訓練的市民及中小學生已近50萬人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