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范文
時間:2023-11-03 17:2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P331文獻標識碼: A
廣西地處南亞熱帶,降雨量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分布不均,尤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洪災和旱災頻繁發生,季節性、工程性和水質性缺水嚴重,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水文承擔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而梧州市水文事業發展還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水文監測能力不夠強、信息化現代化水平不高、投入機制不完善等突出問題,還不能滿足梧州市加強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構建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的要求,還不能全面適應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水文防災減災服務和旱澇災害應急體系建設亟需加強。
1 我市防災減災水文服務和旱澇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現代化水平不高、投入機制不建全
相對于傳統水文,現階段的水文行業無論從設備設施、監測能力,還是從資金投入、服務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底子薄、基礎差、發展后勁力不足依然是水文的實際。許多水文監測站點(水文站、雨量站)遠離城鎮,地處偏僻地帶,工作條件和周圍生活環境惡劣,職工結婚難、子女上學、就業難成為基層測站的主要矛盾。測驗方式仍然為固守斷面,測驗手段還處在半機械半自動狀態;水文辦公自動化水平不高,水文數據庫尚未建立,應對突發水事件監測能力低下無不彰顯著水文投入的嚴重不足,無法適應梧州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需求。就梧州水文而言,市局辦公條件和環境目前處于全區水文系統最落后狀態,水情測報中心機房和辦公室總共才只有三十多平方,沒有會商室,接收天線和其他設備沒無法安裝;水環境測報中心暫用梧州水文站站房,實驗室設施陳舊簡陋,沒有交通工具,快速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水質監測能力不強。
1.2站網布局不完善、站點布設稀疏、測報手段和能力相對落后
傳統水文主要是圍繞大江大河以及重要支流“量”和“質”的變化而開展監測工作,各水文站點以流域控制為原則而設置,雨量站點隨流域匯流區間自始至終稀疏布設,而對中小河流、大中型水庫、暴雨災害易發區、城市內澇、旱片區、地下水等領域的水文監測少有涉獵。這就形成了只有重要河流才有水文監測站點,其他地方(包括梧州市區和各重要城鎮)為水文監測盲點的局面。在山洪暴發和地質災害發生前無法進行水文預測預報預警,造成災難的發生。水利工程對水文資料和洪水預報影響大。近幾年來,潯江長洲水利樞紐、桂江梯級電站、北流河金雞電站相繼建成發電,蒙江太平站下游陳灘電站大壩加高,致使各河道失去了天然性,水量受到了人為控制,使得傳統水文所倚重的單一業務架勢和長期形成的水文情勢態勢已發生根本改變。原有的監測站點(水文站、雨量站)水文資料已不能滿足防汛要求,必須重新規劃站網布局,布密監測站點,建設合理的覆蓋全市區域的水文監測站網和自動遙測系統。
1.3旱澇災害防御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旱澇災害防御平臺沒有建立,多部門聯動防御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水文是弱勢群體,雖然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但由于長期的自我禁錮和封閉,形成了社會民眾對水文知之甚少,了解不多的事實,各級黨委、政府各屆領導存在著“有災想起水文,無災忘記水文”的思想,造就了水文事業在自身改革和發展上獨行其道,沒有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經濟建設當中,與其他行業一起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形成相對滯后的局面;沒有完全進入到梧州市旱澇災害防御決策平臺,與其他行業形成多部門聯動防御機制。在水事預警預報方面和應對旱澇等自然災害時,只能與水利、氣象、防辦等幾個涉水部門溝通連接,其他行業需要水文支撐時,水文卻無法知情并提供及時服務。在涉及農業用水、飲用水安全、用水量調度等水資源管理方面以及工業用水、城市規劃與建設、生態建設等等,現階段的水文工作因投入資金不足、基礎建設滯后,自身作用難以發揮。水文防災減災和應急監測體系急需加快建設。
2 梧州市防災減災水文服務和旱澇災害應急體系建設采取的措施
2.1提升水文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
“十一五”時期,抓住西江中下游洪水預警預報系統和國家防汛指揮系統梧州水情分中心等項目建設機遇,以工程項目促發展,大打水文基礎設備設施攻堅戰,水文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逐年提高,水文支撐和服務經濟社會建設能力得以全面提升。表現在:
(一)基礎建設不斷夯實,監測能力逐步增強。由于歷史原因,水文欠賬一直很多,站房陳舊、設備老化、監測能力低下是不爭的事實。為徹底改變水文落后狀況,我們用十多年時間,在國家建設資金的有力支持下,對各水文測站原有站房和設備設施進行大規模的更新或改造,同時推廣和應用了大量的高新設備儀器。目前,90%的水文站站貌已煥然一新,監測設備先進實用。雨量、水位全部改裝自動遙測,實現雨情、水情不間斷實時在線監測;流量測驗一個小時內可完成并傳輸到梧州水情分中心計算機網絡;各水文站可實測到最低水位和百年一遇最高洪水。建成了區域內(含大中型水庫)各地雨量、水位、流量24小時隨時可查詢系統,實現了水文信息自動收集、傳輸和計算的歷史變革。
(二)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水文預報工作成效卓著。
水情預報是水文工作的重點和核心,預報工作不僅對梧州市及下游廣東沿江各地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對整個西江水系水情預報牽涉重大,是真正的“耳目”和“哨兵”。長期以來,我們的洪水預報是在經過廣大水文職工長年累月對江河的監測和摸索,積累大量洪水規律寶貴經驗的基礎上,依靠預報人員經驗和使用合成流量法計算以及預報方案相結合方式,在預報中再考慮區間降雨、洪水漲速、流量增量等因素而作出。2008年,隨著中國洪水預報系統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梧州洪水預報工作開始進入到用計算機自動計算分析收集到的雨情、水情并作出預報時代。2008年西江梧州站“6.15”洪水和桂江昭平站“6.13”洪水;2010年北流河“6.02”洪水和賀江賀州站“6.15”洪水就是采用傳統經驗和現代洪水預報技術相結合手段而做出的預報,準確率高,有效預見期長,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贊揚。
(三)服務范圍不斷擴展,行業管理規范有序
經過多年的發展,梧州水文的現代化水平已初具規模,服務領域在不斷拓展,服務質量得到穩步提高,不僅在水情水質測報預報、基礎設施建設、法制體制改革等行業管理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還為珠江調水壓咸、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和高質量提供為滿足水利發展規劃、水利水電工程及道路橋梁,港口碼頭、工礦企業、城鎮規劃和建設等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所需要的基礎信息和技術服務,所編寫的梧州水文年鑒、水資源公報、水質通報和地下水通報等基礎資料正逐步被交通、航運、鐵路、農業、環境等部門以及社會公眾涉水旅游、城市景觀、娛樂休閑等領域廣泛運用。
2.2加強防災減災水文應急監測預測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決策依據。
作為全國25個首批重要防洪城市之一的梧州市,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防治水患災害歷來就是梧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務之一。按時水情簡報、水質通報、汛期水情月報、水情專報等、在作業洪水預報時,與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局及相關市水文局、流域機構水文局互通水情信息,相互協商,密切合作,做到雨水情報預報和水質監測通報及時、準確、統一。
(一)提供水情短信服務
為了給各級黨政部門和防汛指揮機構提供及時準確的水文預報,給防洪搶險當好參謀,廣大的水文工作者不辭勞苦日夜監視雨情水情,跟蹤天氣、雨情、水情變化,加強對水情信息的收集,發報工作。雨水情信息的短信服務從2008年開始,多年來,為地方政府的防汛工作與防御地質災害發生提供了決策依據。我們根據梧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每天提供雨水情信息給市防汛成員與各縣區黨政領導手中,雨情發送標準按區局制定的標準,雨情監測點則按雨量站的詳細地址提供,大大方便領導進行科學防洪決策與防御地質災害發生,如5月底與6月份的發生在蒙山縣、藤縣、岑溪市、蒼梧等縣的局地強降雨,我局水情人員及時地將雨情信息發送領導手中,為地方領導及時轉移受災群眾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把災情減到最低。
(二)配合開展梧州市地質災害水文氣象預警預報工作。
為了做好梧州市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我局積極配合梧州市開展地質災害水文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加強與梧州市國土資源局、氣象局聯系和溝通,進一步明確地質災害水文氣象預警預報業務流程細則,做好業務流程的準備工作。進入業務流程實施階段后,汛期每天按要求向市國土資源局提供雨水情數據,為防御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該項目工作取得了不錯的工作成效,進一步拓展了水文服務領域。我們提供的雨情信息在2010年藤縣、蒙山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災害預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3提供水文應急測報服務
按照《廣西突發公共水事件水文應急測報預案》的有關規定,我局也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并將演練納入每年的汛前準備,積極開展水文應急測報工作。2010年5月27日至6月1日,北流河上游岑溪、南渡、馬路等鄉鎮出現特大暴雨,連續的大降雨導致岑溪南渡鎮社垌村等地出現嚴重的山體滑坡事故,南渡鎮出現嚴重內澇,最大處水深約1m,交通中斷,12人遇難,2人受傷,岑城鎮甘沖社區一座二型水庫發生垮塌重大水災害事件,造成當地居民受災并緊急疏散轉移800多人。災情發生后,各級黨委、政府迅速開展抗洪救災工作,我局先后分別立即派出應急測小組前往現場進行監測、調查和研究,對雨情、水情、污情和災情實行跟蹤監測并快速報告有關部門,及時作出《岑溪市暴雨災害水文調查分析報告》、《蒼梧縣沙頭鎮質災害水文調查初步分析報告》和《黃華河死魚事件原因調查及分析報告》,報送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為有效處置災害,定性分析災害成因,作出了指導性意見。
篇2
摘要:以STM32F103VB處理器和甲烷氣體傳感器為核心,設計了一種基于GPRS無線遠程通信的水稻田甲烷氣體在線監測系統。首先,介紹了監測系統的總體設計思路與核心結構,包括系統的硬件系統結構與軟件系統設計;其次,針對甲烷傳感器進行了標定、穩定性實驗,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甲烷濃度預測模型;最后,選取安徽省農科院水稻實驗田作為對象,連續監測了144小時的甲烷排放情況,甲烷排放速率呈周期性變化,變化周期為24小時(1天),甲烷排放速率與土壤溫度呈正相關,144小時的甲烷氣體平均排放速率為2.935mg•m-2•h-1。實驗結果表明: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水稻田甲烷氣體單位面積的排放通量及排放速率情況,為水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控制提供理論基礎與數據支持。
關鍵詞:CH4監測;嵌入式系統;預測模型
我國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1],農業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國內外專家的密切關注。甲烷(CH4)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2],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CPP)報告指出,單位摩爾甲烷的輻射強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它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貢獻達到二氧化碳的1/3[3-4]。水稻田是甲烷氣體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5-6],水稻田甲烷的排放速率及排放通量信息的快速獲取是一項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7-8]。目前普遍采用的靜態箱-氣相色譜法存在著采樣程序繁瑣、成本高、不能實時監測等問題[9-10]。為了有效監測水稻田甲烷氣體排放,急需一種實時快速獲取甲烷氣體濃度的監測系統,它能夠長期監測水稻田中甲烷氣體的排放速率、單位面積的排放通量。在此背景下,本文設計了一套基于傳感技術、嵌入式技術與遠程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甲烷氣體排放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具有實時、穩定、高精度等優點,為水稻田甲烷氣體濃度在線檢測與監測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與方法。
1系統總體設計
系統包括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兩大部分。其中硬件設計主要含核心處理模塊、數據采集模塊、數據獲取傳感器以及數據無線發送等部分。數據獲取傳感器選用高精度紅外甲烷氣體傳感器探頭(英國Dyna-mentMSHia-HC)、高穩定溫濕度傳感器芯片(SHT20)。甲烷氣體傳感器探頭采集的電信號經信號調理電路由微處理器ADC采集并處理得到甲烷濃度,而溫濕度傳感器則通過IIC總線的方式與微處理器進行通信;系統選用低功耗的32位ARM處理器STM32F103VB作為主控芯片,由獨立電源模塊進行供電,并引出標準JTAG接口,方便程序的燒寫與調試;STM32控制器的實時時鐘(RTC)模塊,為定時采樣、實時存儲提供時間依據,利用STM32控制器的SPI接口將采集數據與采樣時間同步寫入SD卡中,實現采集數據與采樣時間的本地存儲。此外系統通過RS232接口將采集數據經GPRS模塊實時上傳至云端服務器,實現數據的遠程存儲與調用。
2系統硬件設計
2.1控制器選型
控制器是整個監測系統的核心部件,主要負責數據采集與處理,將獲得的甲烷濃度與溫濕度等數據存儲到本地的SD卡中,同時通過RS232串行接口經GPRS模塊將數據上傳到云端服務器上進行遠程存儲,方便調用。系統控制器采用意法半導體(ST)公司的基于Cortex-M3內核的32位ARM處理器STM32F103VB,該處理器具有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等特點。其內部帶有128kB字節的FLASH和20kB的SRAM;最高工作頻率可達72MHz,具有豐富的高速I/O端口,3路12位ADC(可達21通道),2路DAC,4路16位通用定時器,2路16位PWM;可達13個通信接口:2個IIC接口,3個SPI接口,5個USART接口,1個CAN接口,1個USB2.0全速接口,1個SDIO接口。完全能滿足甲烷排放、溫濕度監測系統設計要求。
2.2甲烷傳感器
目前檢測甲烷氣體的傳感器有催化燃燒和紅外吸收兩種原理的,通常用來檢測煤礦中甲烷等可燃性氣體濃度(精度要求不高)的為催化燃燒原理的傳感器。催化燃燒式傳感器設計和制造相對簡單、價格低廉,但是該類型傳感器存在以下明顯不足:①精度差,目前市面上的催化燃燒式甲烷傳感器檢測限約為100ppm,無法有效檢測水稻田中的低濃度甲烷氣體;②抗干擾性能差,對大部分可燃性氣體都產生響應,環境中其它可燃性氣體對其檢測結果干擾較大;③容易失效,當環境中存在含硅、氯、硫的化合物時,傳感器會發生中毒現象,所以催化燃燒式傳感器要時常校準。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采用基于紅外吸收原理的高精度紅外甲烷氣體傳感器探頭(英國DynamentMSHia-HC)作為甲烷氣體檢測單元,該傳感器具有穩定性好,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適用惡劣環境、維護少、壽命長等優點。該傳感器運用了非色散紅外原理,能夠實現對甲烷氣體的高精度檢測。該傳感器為高分辨率的全量程甲烷傳感器,在0至1%范圍分辨率為1ppm,在大于10%范圍分辨率為100ppm,且響應時間小于25秒。符合水稻田甲烷氣體排放濃度測量需求。該傳感器具有0.4V至2V模擬電壓輸出與串口輸出兩種模式,本系統選用模擬電壓輸出模式,其與STM32控制器的接口電路如圖2所示。本設計使用STM32控制器的ADC直接讀取傳感器的電壓值,經處理運算得到實際甲烷濃度。
2.3溫度傳感器
采用TYX-CTWS1型土壤溫度傳感器,其測量精度高、響應快。采用12V供電,輸出電流為工業標準4mA至20mA輸出,抗干擾能力好,其分辨率為0.1℃,適用于對農田土壤溫度是檢測。由于其輸出的為電流信號,因此需要個轉換電路轉換成模擬電壓輸出,然后被stm32的ADC所采集,經運算得到土壤實際溫度值。
2.4GPRS模塊
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模塊采用廈門才茂(數據傳輸單元,DTU),CM3160P采用高性能工業級嵌入式處理器,以實時操作系統為軟件支撐平臺,超大內存,內嵌TCP/IP協議棧。支持AT指令,方便用戶進行參數配置,同時支持TCP、UDP透明數據傳輸,采用RS-232串行接口,能夠實現用戶串口到無線網絡之間的轉換,使傳統串口設備更好的加入無線網絡,從而實現數據的無線傳輸。CM3160P外接SIM卡,支持固定IP通信方式支持固定IP通信方式,通過合理配置,可以通過GPRS網絡連上服務器端。CM3160P完全能勝任水稻田復雜環境下數據無線傳輸的要求。
2.5其他硬件模塊
(1)電源模塊整個系統控制單元需要用到3.3V電壓,甲烷傳感器工作則需要5V電壓,而GPRS模塊則需要用12V供電。本設計由外部12V鋰電池供電,通過MORNSUNK7805-1000穩壓芯片降壓到5V,再由ASM1117-3.3穩壓芯片將5V電壓轉換成3.3V,用于控制器最小單元、溫濕度傳感器、甲烷傳感器、存儲模塊、GPRS模塊等供電。
(2)存儲模塊為防止數據丟失,系統將采集的數據在上傳發送到服務器端的同時,還進行了本地存儲,確保采集數據的完整性。本系統設計有SD卡存儲電路,利用STM32的SPI接口,將采集的數據與采樣時間同步寫入到SD卡中,實現了數據的本地存儲。
(3)RS232串口模塊監測系統需要通過串口將采集的甲烷濃度與溫濕度數據經CM3160P(GPRS模塊)以透傳模式上傳至服務器,而CM3160P采用的是RS232接口,要實現控制器與CM3160P之間的通信,必須先將控制器的TTL電平轉換成RS232電平。本設計利用MAX232電平轉換芯片,將STM32USART接口的TTL電平轉換成RS232電平。
(4)時鐘模塊本地存儲傳感器數據時需要存儲對應采樣時間,以便作后期數據處理。本文直接利用STM32的實時時鐘(RTC)模塊,因此需要使用外部LSE晶振,本文在STM32第8、9引腳接有32.768KHZ的晶振電路,同時在STM32的VBAT引腳接有3.3V紐扣電池,以便在斷開電源后使用后備電池進行供電,維持RTC的正常運行,為本地存儲提供時間依據。
3系統軟件設計
3.1嵌入式軟件設計
本文采用庫函數法進行嵌入式軟件設計,采用ST官方固件庫3.5.0進行驅動與軟件開發。采用固件庫開發,無需了解寄存器底層操作,只需調用庫提供的函數,即可輕松的完成各外設的配置,極大的縮短了開發周期,提高了編程效率。本文中嵌入式軟件主要任務包括系統初始化、甲烷溫濕度數據采集與處理、SD卡存儲、串口傳輸。首先進行系統初始化,包括系統時鐘初始化,sy-stick滴答定時器、RTC、GPIO口、嵌入式中斷嵌套、通用定時器、ADC、SPI、DMA等外設初始化,SD卡模塊、溫濕度模塊、串口通訊等模塊初始化。RTC提供時鐘,每個整點啟動數據采集,采集的傳感器值經過算法濾波后得到相應甲烷濃度值與溫濕度值,分別由stm32的SPI接口寫入SD卡中,USART接口傳輸給服務器,之后關閉傳感器以及傳輸模塊,使系統處于待機狀態以減小功耗。
3.2服務端軟件設計
服務端軟件開發平臺采用VisualStudio設計,采用C#編程,該軟件啟動后進入監聽模式,一旦有GPRS無線模塊上線,便可直接建立連接、通信。該軟件可以管理各設備節點的接入情況,設置工作模式,同時可以控制數據采集終端的采集時間間隔,從而達到遠程監控的目的。該軟件建立有數據庫,將GPRS無線模塊傳輸回來的數據實時保存至數據庫中。
4驗證實驗測
試實驗主要針對系統甲烷傳感器進行標定,同時針對系統數據采集精度、測量范圍、穩定性等方面對系統性能做出分析?,F場監測實驗用于證明其實用性,即該系統確實是否可以用于水稻田甲烷排放量的監測,以及存在改進的地方。
4.1傳感器標定
本系統所采用的甲烷傳感器輸出為0.4V至2V模擬電壓信號,因此采用標定的方法來確定傳感器輸出電壓和實際甲烷濃度之間的定量關系。實驗對濃度0至2000ppm范圍內21種不同濃度的標準甲烷氣體進行標定,記錄相應濃度下的電壓輸出值,并設傳感器的分辨率為1ppm。每種濃度下的電壓值均為經過STM32微處理器采用最小二乘法、RANSAC等算法軟件濾波后的值,重復多次實驗后,求取平均值。
4.2穩定性測試
針對0至2000ppm范圍內三組不同濃度的甲烷氣體(400ppm,600ppm,800ppm),本項目進行了傳感器穩定性測試。每組測試時長5天,每隔10min采集一次數據,實驗結果如圖11所示。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甲烷氣體的測量誤差均小于0.01%,具有較高的監測精度,且傳感器的穩定性良好,不會隨時間產生漂移。
4.3農田監測實驗(2周實驗數據)
現場試驗在安徽省農科院水稻育種基地開展,由于育種基地中施用有機肥量較大,所以釋放的甲烷量較多,具有代表性。我們利用有機玻璃制作了一個密閉的長方體氣箱,氣箱尺寸為80mm×80mm×(25+30)mm,其中在水面上方的部分搞25mm,水面下方部分高30mm。一方面光線可以通過有機玻璃直射到農田中的作物上面,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另一方面保證了農田淤泥中釋放的甲烷氣體不會擴散到大氣中。為了減小對水稻生長環境的影響下,我們設定監測周期為6天,系統每小時采集一次甲烷氣體濃度數據和有機玻璃氣箱內泥土溫度數據。由于我們采集的甲烷濃度數據是甲烷的累積值,理論上講應該是一個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是從圖中可以看出數據的變化總體上升,但是上升的速率(及甲烷的排放速率)是有近似周期性變化的。這個變化周期與監測的泥土溫度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為了直觀顯示水稻田中的甲烷氣體排放速率,我們對甲烷排放累積濃度變化曲線進行求導,可以得出甲烷排放速率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①甲烷排放速率呈周期性變化,變化周期為24小時(1天);②甲烷排放速率與土壤溫度呈正相關,土壤溫度越高,甲烷排放速率越快,反之越慢;③144小時的甲烷氣體平均排放速率。
5結論
篇3
一、統一思想。增強做好防災救災大演練的主動性
按照政府防災救災大演練的總體要求,市也將開展一次規模大、范圍寬、實戰性強的防災救災大演練。開展好這次大演練活動,對我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紀念“512大地震和“全國防災減災日”有效形式。2012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第四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開展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既是對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全面檢驗,也是對“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國防災減災日”有效紀念。通過這次大演練,不僅可以向全社會展示我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成果,同時也能有效地提振全市人民應對各種災害的信心和決心。二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提高各級黨政有效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組織開展貼近實戰的全民防災救災大演練,通過各級黨政的高效指揮,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集結,應急救援物資的及時調運,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必將有力提高政府綜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有力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應對處置各類災害的決策指揮能力,有力增強各類專業救援隊伍搶險救災和群眾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三是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是應對自然災害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洪澇、干旱、地質災害、雨雪冰凍、持續高溫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次生災害較為嚴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由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更是呈現出多發頻發態勢,較大以上的自然災害每年發生10多起,特別是近幾年來,渠江段連續發生多起特大洪災,給我市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時刻警醒我任何時候都務必增強防災減災責任意識,時刻繃緊防災救災這根弦,全力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
市堅持把防災減災與經濟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二客觀估價防災減災工作的成效和問題。近年來。防災減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向中、爭取到綜合減災救災項目10個。目前,防災減災救災物資儲備庫、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等項目正有序推進,累計完成投資7100余萬元。從今年起,全市還將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山洪預警系統,投入1000余萬元在華鎣、鄰水3區市縣建設森林防火在線監控系統,這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市江河防洪、森林防火的預警能力。二是地震安全性評價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建筑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全市城市建筑和農房建設必須達到6度抗震設防標準;對在建城市建筑嚴格圖樣審查,凡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責令限期整改;對新建城市建筑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進行全程抗震設防管理,并將關口前移,特別是加大了對重大建設、生命線工程,以及學校、醫院、電力、天然氣、通信等公共設施抗震設防的監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同時,各地結合災后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移民搬遷、扶貧新村建設等項目,大力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農村安居工程防震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防災減災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斷強化。今年6月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修訂完善了地震、自然災害救助、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森林火災、低溫雨雪等自然災害方面的應急預案,形成了較為健全的防災減災救災應急預案體系;公安、水務、林業、商務、民政、糧食、衛生、消防等部門建立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制度,不斷更新應急儲備物資,防災減災救災物資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各地還建立了以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預備役為骨干力量,以兼職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為群眾力量的防災減災救援體系,防災減災救援隊伍不斷壯大。四是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各級各部門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技“三下鄉”等活動,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刊雜志、宣傳專欄、手機短信、知識競賽等載體,采取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法規,大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積極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心防災減災工作的良好局面。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整體的綜合防災救災能力還不強,政府救助方面還存在協調聯動不夠、整合資源不力等體制機制建設方面的不足;防災救災基層基礎工作仍較薄弱,特別是部分農村基本處于不設防狀態;城鄉居民群眾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還亟待提高。為更好地防范和應對各種災害,務必針對防災救災存在薄弱環節,切實抓好防災救災大演練工作。
常態下政府主導的全民防范非常關鍵,三準確把握防災救災工作的總體要求??箵翥氪ㄌ卮蟮卣馂暮Φ膶嵺`和國際國內大量經驗告訴我有效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災害來臨時政府應急處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眾自救互救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由于自然災害往往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始發的災害本身危害極其嚴重,因災害衍生的其他自然和社會災難危害更難以預計,這就特別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具有很高的綜合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全市上下務必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上來,統一到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準確把握防災救災“預防為主、防救結合,有效施救、減少損失”總體要求,扎實抓好防災救災大演練工作。
二、突出重點。切實提高防災救災大演練的針對性
采取市、縣、鄉分級組織演練的方式進行。其中,一明確演練形式。這次大演練。市上在區舉行,由市委、市政府統一指揮,市縣鄉三級聯動,軍警民協同參加。市級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主要模擬應對處置特大洪災以及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隧道塌方和高層建筑滅火等次生災害。各區市縣要分別確定一個鄉鎮開展縣級綜合實戰演練,并根據本區域內災害防范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災害防災救災演練。各鄉鎮村組、街道社區、學校、醫院要分別開展以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為主要內容的逃生避險演練;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防災避災演練。
全市主要以抗洪搶險、森林防火、礦山救援、特大地震波及和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為重點,二突出演練內容。結合自然災害特點和實際。以應對本區域、本行業可能出現或客觀存在災害隱患為基礎,分類組織開展防災救災大演練。演練的場所、對象和區域上,突出以人員集中場所為重點,以城鄉居民為主要對象,延伸到鄉鎮、街道、社區、村組、學校、醫院、機關、賓館飯店、企業等基層單位和其他社會群體,全市全域全民覆蓋。對城市大型商場、批發市場、大型居民區等人員密集場所,要開展緊急疏散演練,訓練逃生技能,幫助群眾熟悉逃生路線,辨別逃生標識,充分體現演練的針對性。
明年4月上旬進行排練,三統一演練時間。2012年4月12日至5月12日為全市應急演練集中月。市級防災救災大演練與上同步。5月10日前合成預演3次,5月11日1400開始正式大演練,1800結束。其他市縣和各級各類醫院、學校、企業防災救災排練和預演,由承辦單位具體組織實施,正式演練從4月中旬開始,5月上旬結束。
以礦山救護、水上搜救、地質災害、道路交通、通信保障、電力保障、醫療衛生等為專業力量,四統籌演練人員。全市重點以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預備役等為骨干力量。以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等為社會力量。各地各部門要精選人員、組織隊伍,加強培訓、改善裝備,切實提高快速反應和實戰能力。尤其要通過加強日常培訓演練,讓參演人員熟悉演練的相關流程和具體要求,熟練操作救援設備裝備,確保大演練安全順利進行。
結合大演練的實際需要,五做好準備工作。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提前籌劃安排,加強防災救災基礎設施建設。要及時摸清所屬區域內的應急設施情況,把監測預警網絡是否健全、設施設備是否到位等基本情況了解清楚、掌握透徹,有計劃、分步驟地作出安排,添置完善必要的裝備設施;要加快建成全市統一指揮調度的應急平臺體系,力爭早日實現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為我市應急處突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強應急基層基礎工作,特別要加強鄉鎮村組、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的防災救災基礎設施建設。
抓緊啟動籌備工作,六制訂演練方案。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全市防災救災大演練總體方案要求。精心制訂演練方案。方案的制訂要在摸清本區域、本行業內災害隱患的基礎上,緊貼實際存在災害隱患和最易發生的災種,進行有針對性和實戰性地演練,真正達到檢驗預案、完善機制、磨合隊伍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市政府應急辦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從各行業、各部門推薦的專家中選聘5名專家,組建大演練專家顧問組,為科學規范制訂演練方案、開展演練提供指導。各區市縣和參加演練的基層單位分級分別制訂演練方案,其中市級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方案和工作方案明年1月底前完成;各區市縣和基層單位演練方案明年2月底前完成。各區市縣演練方案和準備工作情況,明年2月底前報市防災救災大演練籌備工作小組辦公室。
三、強化保障。務必確保防災救災大演練的實效性
統一指揮。這次大演練規格高、規模大,一強化領導。時間長、任務重。各地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注重點面和虛實結合,確保大演練安全順利進行、取得演練實效。市上成立了全市防災救災大演練籌備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全市防災救災大演練面上工作和市級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研究決定演練工作重大事項。市政府應急辦要從市級相關職能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大演練辦公室,負責整個大演練的綜合協調、方案制訂、指導督促等工作。同時,市上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指揮長的防災救災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指揮演練涉及的搶險救援行動。區要成立防災救災應急現場指揮部,貫徹落實市防災救災應急指揮部的決策部署和指令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市級防災救災綜合實戰演練。其他市縣也要成立相應演練工作機構和指揮協調機構,及時研究、妥善解決演練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并落實工作力量和經費保障,確保大演練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篇4
【關鍵詞】防災減災 體系建設 綜合防御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河北省是我國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平安河北、富強河北和美麗河北建設的心腹大患。2016年7月28日在視察唐山時指出,“要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河北省要深入貫徹落實新時期防災減災指導思想,全面提升河北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河北省防災減災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防災減災組織和責任體系不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政府及村(社區)等政府性機構防災減災職責和責任不健全和不落實;政府機關部門間的防災減災職責分工不科學不合理,同一災種的防抗救不同環節分不同部門監管,同一源頭的不同災種也分不同部門管理,職權交叉重疊、缺位漏項,推諉扯皮、效率不高;政府防災減災公共服務事權不清、責任不明,保障不到位,特別是政府承擔無限責任;社會法人主體、家庭和公民的防災減災主體責任不明確、不落實;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防災減災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第二,防災減災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我國尚需制定一部統籌各類自然災害防范的防災減災基本法,亟需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災害防御法》;現有的法律法規也需要根據新變化新要求加快修訂;部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內容不具體,缺少實施細則和監督落實機制,致使許多法定職責未能真正依法“落地”;分災種和分領域的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與法律法規相配套的防災減災技術規程、規范和標準存有大量空白,且強制性和約束力難以保證;基層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不高,宣傳演練不夠,缺乏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應急演練。
第三,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等科技支撐能力滯后。現有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探測要素、范圍、精度、時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滿足精細預報、精準防范和風險管理的需要。水文、國土、生態、環境、交通、海洋等領域的氣象災害專業觀測能力滯后,標準不統一,數據不能實時共享;災害預報預警的精細化水平和時效性不夠;省、市、縣三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尚不健全,全網和精細災害落區的“綠色通道”均未完全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災害綜合應急決策指揮系統尚未建立;公眾自救互救能力不強,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災害風險管理能力薄弱。各地對氣象災害普查、區劃和災害防御規劃編制等基礎性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災害基本情況不清,風險不明;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尚未實現從重抗災救災向重防災的轉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和高風險單位氣象災害防御準備認證等有效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應急防范和處置能力不足,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災害防御管理與應急指揮水平有待提高;風險規避和轉移機制缺失,氣象指數保險和巨災保險等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服務才剛剛起步,其能力和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很大。
踐行防災減災新理念,構建新型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
樹立“綜合防災、全民防御”理念,健全防災減災組織和責任體系。一是健全綜合協調、科學高效的政府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和監督組織以及責任系統。參照水、旱災害防御領導體制,政府主導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重點鄉鎮建立常態化運行的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和辦公室;推進政府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向基層延伸,明確行政村、街道和社區居委會防災減災具體責任,對高風險隱患點實行安全責任承包制;明確和細化指揮部成員單位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高效信息共享、聯防聯控、應急聯動的綜合防范制度。二是依法落實法人、家庭和公民的防災減災主體責任,推進全社會防災和全民防災。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公告制度,建立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防災減災等配套制度,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三是健全省、市、縣三級氣象災害防御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各級公共服務事權和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
樹立“標準先行、依法防御”理念,完善防災減災法規標準體系。一是加快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防御和氣象災害防御立法,據此修訂省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二是制修訂政府分災種氣象災害防御辦法和實施細則。三是制修訂各級政府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分災種應急預案,定期組織綜合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升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水平。四是按風險區劃建立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體系,重點加強災害級別、災害調查、風險評估、防御要求等領域的標準制修訂。
樹立“精準防范、科學防御”理念,強化防災減災科技支撐體系。一是強化致災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與地方共建水文、海洋、交通、農業、環境和生態等專業觀測系統,建立多部門實時共享的氣象大數據中心。二是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預警業務系統建設,建立分災種的風險預報預警業務服務系統。三是強化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綜合系統建設,建立預警信息權威、全網及分區域機制,增強農村等薄弱地區預警接收能力。四是強化氣象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建成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部門聯動的氣象災害防御指揮系統。五是強化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宣傳系統建設,強化全民防災避險科學普及。
樹立“關口前移、風險防御”理念,發展防災減災風險管理體系。一是建立氣象災害調查、風險排查和區劃制度,開展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成精細到鄉鎮的基礎信息數據庫。二是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和規劃制修訂制度,建立標準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執行清單和制修訂清單。三是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項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四是建立重點單位和人員密集場所氣象災害防御準備認證制度,由政府主導開展認證工作。五是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納入政府補貼保險和再保險機制發展巨災保險服務。六是建立防御標準、措施落實檢查督查制度,由指揮部成員單位聯合開展落實情況檢查,實施防災減災績效管理考核,考核結果列入政府實績、干部評優的參考依據。
加快實施“十三五”防災減災工程項目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
實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構建全時空、立體化氣象綜合監測網絡,提高中小尺度突發災害監測能力;提高分災種短時臨近精細化預報預警業務能力,提高災害預警的精準度;發展災害調查、普查、區劃和風險評估、預報業務能力,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更新災害應急、聯動和指揮系統,提升應急處置防范能力;開展氣象災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設,完善防災組織、責任體系和法規標準預案機制,提高依法防災管理能力。
實施“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工程”。建成氣象大數據資源池,推進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的社會化共享應用;完善精細化數值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延伸期、月、季、年的無縫隙客觀氣候預報業務;建立城鄉精細化公眾氣象服務制作系統,重點建設省市縣集約的公眾氣象云服務平臺,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建設氣象科普業務系統、資源共享傳播系統和氣象科普場館,打造氣象宣傳科普資源品牌和基層氣象科普示范工程。
實施“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人影作業條件監測系統,提升對人影作業氣象條件的監測識別能力;完善省市人影作業指揮系統,提高人影作業指揮協調能力;加快國家飛機增雨和科學試驗石家莊基地和冀東、冀西北飛機人工增雨保障基地建設,在太行山與燕山山區、糧食主產區、黑龍港流域、冀北生態保護區新增山地催化煙爐和火箭發射系統,加強人影作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提升飛機、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銀發生器聯合立體作業能力,力爭實現年增水50億立方米目標。
實施“生態環境氣象保障工程”。建成覆蓋全省區域的環境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實現空氣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的連續實時監測;升級改造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服務系統,發展分縣空氣質量客觀預報能力,建立應急減排效果檢驗評估業務系統,提高科學精準治霾氣象保障能力。建立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監測評估系統,發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資源監測、評估等業務服務,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氣象保障能力。
實施“綠色產業發展氣象保障工程”。建設農業、海洋、交通、旅游、能源、商貿物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專業氣象監測站網及省市農業氣象中心、省市海洋氣象預警中心和京津冀交通氣象中心,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業氣象預警系統和服務平臺,完善3個市級海洋氣象預警中心業務平臺和精細化海洋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建立跨區域交通氣象綜合數據庫和京津冀交通氣象綜合服務體系,建設集旅游氣象綜合信息數據庫、服務產品分發于一體的省市級旅游氣象服務平臺,基本滿足河北經濟轉型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實施“氣象‘一流臺站’建設工程”。升級改造氣象業務保障條件較差、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的氣象臺站,遷址建設氣象探測環境不符合標準要求和難以長久保護的氣象臺站,重新建設不符合現代化氣象業務需求的省氣象臺、影視中心、裝備保障中心和資料檔案館等綜合業務用房。切實改善基層臺站環境,力爭“十三五”期間實現全省氣象臺站100%達到“一流臺站”標準,為氣象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實施“冬奧會和冰雪經濟氣象保障工程”。建設冰雪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多維度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氣候條件預測及風險評估分析系統、冬奧會駐場氣象臺和冬季運動專項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等氣象保障系統,提高精細化天氣預報預測能力、氣象災害預警能力、人工增雪作業能力、氣象信息與新聞宣傳能力,保障2022年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建設冀西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加密布設火箭人工增雪裝備和地面碘化銀發生器,建成科學高效的冬奧會賽區人工增雪作業保障系統。
落實黨政同責,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機制
強化黨委和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防災減災結果導向和減少人員傷亡的剛性約束作用,將防災減災工作成效列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納入各地安全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內容,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評先評優、選拔任用和問責追責的重要依據。
深化和拓展氣象防災減災專項政府績效管理工作。繼續推動政府實施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科學制定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狠抓過程管理,完善督查考核機制,編制績效評估報告,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力度、問責力度與公開力度,持續改進工作。通過氣象防災減災績效管理,重點加強組織責任、法規標準、科技支撐、風險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氣象災害綜合防御體系建設。
健全與氣象事權相適應的公共財政保障長效機制。落實氣象防災減災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明確地方氣象事權和支出責任,促進中央氣象事業與地方氣象事業的協調發展。完善財政對社會防災減災的支持引導機制,扶植災害防御社會組織發展;開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設備投資等領域,充分利用市場資源,不斷擴大全社會對氣象災害防御的資金投入。
(作者為河北省氣象局局長)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縣級氣象部門
戶縣地形地貌復雜,氣象災害頻發,每年暴雨、干旱、大風、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防汛、森林防火等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近年來,氣象部門積極開展部門聯防協作,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各鄉鎮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鄉鎮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的規范運行、制度健全、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的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戶縣為例,分析縣級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進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就今后如何提高當地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進行了探討。
1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現狀
1.1三級組織體系(縣-鎮-村)建設情況
1.1.1縣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2012年戶縣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總指揮,氣象、農業、水利、國土等29個部門為成員的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氣象局,負責全縣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日常管理。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編制地方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下達和考核鄉鎮、部門氣象災害防御年度目標任務;指揮全縣氣象災害防御、預警、應急工作,在發生重大氣象災害時,負責實施組織指揮,協調、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做好防災、減災工作。1.1.2鎮級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站2012年戶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成立各鎮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站的通知》,全縣15個鎮、景區管理局、街道均成立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站。站長(氣象協理員)由鎮級分管氣象工作的領導擔任,鎮級氣象信息員由分管氣象工作的人員擔任。鎮級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站負責落實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應急指令的傳達和工作部署;負責各鄉鎮信息員的培訓和組織管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和傳遞;轄區內氣象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環境保護;落實本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認證工作,建立相應工作制度;轄區內氣象災情、農情信息的調查與上報工作;轄區內對氣象服務需求和效果的調查,并及時向上級反饋;轄區內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等工作。1.1.3村級氣象工作站戶縣氣象局與縣農業局、鎮政府等合作共建村級氣象工作站518個,全縣村級氣象工作站普及率達100%。村級氣象工作站負責落實鎮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應急指令的傳達和工作部署;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和傳遞;落實村級氣象災害應急計劃;轄區內氣象災情、農情信息的調查與上報工作;轄區內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等工作。
1.2三支服務隊伍(信息員、專家、應急救援)建設情況
1.2.1氣象信息員隊伍成立氣象信息員隊伍,主要由氣象協理員、鎮級氣象信息員、村級氣象信息員和共享農業局氣象信息員、重點部門防災減災氣象信息員隊伍組成。氣象信息員職責是負責氣象預警信息傳播,氣象災情信息的收集和反饋,開展農業氣象服務知識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收集和反饋群眾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需求和建議。1.2.2氣象防災減災專家隊伍氣象防災減災專家組主要由氣象、農業、國土等各行業專家組成。遇到重大災害或高影響天氣過程,及時組織專家會商、研判并擬定決策方案。不定期開展氣象服務需求調研和學術研討,共同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研攻關。1.2.3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納入各鎮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加強與應急通訊裝備、災情采集與傳輸設備、救災專用車輛、救災辦公設備技術裝備建設的整合,加強氣象災害及氣象衍生災害救援能力培訓,形成人員穩定、協調統一的氣象災害應急保障力量。
1.3三套業務系統(綜合處理、數據監測、信息)建設情況
1.3.1縣級氣象綜合業務服務系統依托陜西省縣級氣象業務服務系統、西安市氣象現代化建設(Ⅱ期)平臺(關中地區環境數值預報平臺XaWRF-CMAQ2.0、西安市大城市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一體化平臺、西安市氣象臺天氣預報預警服務網、西安市氣象局數值預報釋用系統等組成)實現氣象數據綜合處理與氣象服務信息,實現了全縣15個鎮、景區管理局6要素(降水、溫度、濕度、氣壓、云量、雷暴概率)逐小時精細化預報以及各類預報預警的制作,并能通過綜合業務系統向公眾進行一鍵式。1.3.2現代化的氣象災害監測網絡建成了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全縣15個鎮(景區管理局)全部安裝了24小時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監測數據包括氣溫、降水等,同時可以實時調取最新雷達圖和衛星云圖。1.3.3全覆蓋氣象信息網絡傳播系統①全縣共安裝氣象災害預警大喇叭系統117套,每天下午16時定時發送天氣預報,不定時發送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氣象科普宣傳知識。②建設氣象災害預警電子顯示屏22塊,鎮級覆蓋率100%。每天實時顯示轄區內自動站各類要素,播報氣象新聞和氣象宣傳片,且每天下午16時定時發送天氣預報,不定時發送天氣預報預警信息。③建立了氣象災害預警系統。通過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系統、手機短信、政府網、電話、傳真大喇叭、電子顯示屏、電視、微信、微博、鎮級氣象微信群等現有信息傳播手段向公眾預報預警信息。
1.4六項措施保障建設情況
現已構建了由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組織管理體系,縣、鎮各級政府機構出臺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開展了人工增雨效益評估;部分鎮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通過認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縣委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縣政府每年將氣象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2氣象防災減災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各級政府重視程度不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開展以來,各級政府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存在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等情況。突出的表現有:氣象信息員對氣象工作理解不透徹,氣象信息人員水平不一致,調動頻率高,無長效激勵工作機制,造成部分信息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其次轄區內氣象預警設備如自動站、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等設備雖然分布均勻,設置合理,但因設備缺電、缺網現象較多,嚴重影響氣象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2.2政府資金投入有限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屬于社會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基本依賴于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加上氣象防災減災在很大的程度上僅產生社會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影響整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提高。2.3縣-鎮-村氣象垂直業務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縣-鎮-村三級組織體系目前已經初步建設完成,但是縣-鎮-村三級垂直氣象業務系統尚不完善,目前僅僅依靠大喇叭、手機短信、顯示屏等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不能及時收到各鎮村具體的天氣實況、災害收集等反饋信息,嚴重影響上級領導的決策和判斷。2.4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覆蓋面不足目前可依托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的渠道和手段較為單一,基本還是以防災減災日、科技之春、世界氣象日等重大科普活動為主進行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群眾覆蓋面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3氣象防災減災發展中的幾點建議
3.1層層落實防災減災工作責任,建立完善體系??h級人民政府應嚴格執行防災減災屬地管理、行業管理責任制,明確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切實把責任落實到單位、落實到個人,做到領導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同時按照氣象職能法定“三化一到位”工作進一步細化鎮辦職責、工作流程,規范工作運行,強化考核管理,建立激勵機制,促進鎮辦氣象工作履職到位。3.2保障資金投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基礎水平。縣級人民政府應將氣象部門為地方提供服務的氣象科研、電視廣播天氣預報節目制作、城鄉加密氣象監測站維護運行、氣象預警信息等方面的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加大對氣象工作的扶持力度,為氣象工作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3.3加大氣象信息員培訓力度,完善縣-鎮-村三級氣象業務系統應不斷加強基層氣象信息員氣象知識、屬地設備維修維護培訓,定期召開氣象工作會,強調氣象防災減災重要性,讓氣象工作常態化,氣象信息員落實自己職責義務。同時建議上級管理部門探索開發縣-鎮-村三級氣象業務系統建設,實現基層氣象業務工作統一化管理,提高基層氣象業務工作水平。3.4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深入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是不斷提高社會對氣象防災自救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氣象防災減災戰略目標的一部分。縣-鎮-村三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應廣泛借助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做好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要讓群眾明了各類災害的風險以及正確的防災避險措施,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
4結語
在推進氣象防災減災進程中,需要縣-鎮-村三級組織體系共同支持,加強三支服務隊伍(信息員、專家、應急救援)和相關業務系統的建設,堅持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總目標,分級執行,層層落實,將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到領導重視、部門負責,抓住每一次發展機遇,這樣才能逐步提縣級氣象防災減災整體水平。
作者:樂靜 雷曉英 張穎梅 單位:1.戶縣氣象局 2.西安市氣象局
參考文獻:
[1]錢文勝.提高六盤水市氣象災害預防能力的思考[J].貴州氣象,2009,33(1):152-153.
篇6
1加強氣象災害的預報服務能力建設,為政府組織防災減災提供可靠決策依據
贛州市是氣象災害多發地,做好氣象災害的預報服務是氣象工作的立足點。因此,要把提升氣象災害的預報服務能力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努力為政府組織防災減災提供可靠的決策信息和具有針對性的災害防御建議。
1.1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網絡建設,為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提供可靠依據
為加強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贛州市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氣象現代化建設。1995年建成中等規模靜止衛星云圖接收站;2000年開始興建贛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并于2002年9月投入業務運行;2005—2007年,贛州市連續3年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區域天氣觀測網,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動站2個,四要素自動站227個,兩要素自動站52個,基本實現了1個鄉鎮1個自動站的目標;雷達延伸系統投入業務運行,開發了區域天氣觀測網資料查詢系統,實現了雷達資料、衛星云圖資料、閃電定位資料、區域天氣觀測網資料及災情信息的網上查詢,強化氣象監測資料的實時共享。這些現代化探測設施的投入運行,提升了對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對每次重大災害性天氣過程都做到全程監視,并為氣象災害的預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對:2002年9月下旬出現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連續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號臺風暴雨過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過程等的預報服務,這些監測系統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1.2加強預測預報業務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報水平
多年來,贛州市極為重視氣象災害預報技術的開發研究,除市、縣氣象臺站自行總結研究外,還多次組織全市氣象預報技術骨干進行預報大會戰,成果匯編成冊,并投入氣象臺站日常業務使用。近年來,以建設現代氣象業務體系為主線,重點加強預報預測系統建設:一是豐富指導預報產品,每天增加2次對17個縣市局120 h的指導預報服務,同時在氣象內外網、“12121”系統上。加強對雷電預警和人工增雨作業條件預報業務的研究,將成果投入業務運行,增強市臺對基層臺站雷電和人影業務的技術指導能力。二是全市臺站普遍建立并開展了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業務,初步建立業務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臺綜合運用各種預報技術和經驗,重點加強責任區6 h內氣象及相關災害短時臨近預報警報和對基層臺站的指導和對外服務。四是精細化預報進一步加強,市臺開展7 d內分縣預報,縣局開展分鄉鎮天氣預報,提升了臺站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水平。
1.3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擴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
除傳統的電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外,還通過12121聲訊、短信、網絡等現代傳播媒體,廣泛傳播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使政府、組織、企業、群眾等各界均能及時掌握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從而主動采取防災減災措施,避免災害造成損失。贛州市氣象臺和會昌、信豐縣等氣象局積極爭取地方資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時災害天氣預警業務平臺,將短時臨近預報制作、資料及手機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的開展。2006年開始在全市氣象臺站推廣應用短時災害天氣預警業務平臺。為使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能及時在大眾媒體中進行傳播,全市氣象臺站加強了與廣電部門合作,簽訂了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在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上的協議,建立了規范化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度和業務、流程。
1.4建立突發災害天氣服務基本數據庫,保障氣象災害服務的針對性
近幾年,贛州市臺站普遍建立了縣、鄉、村級及部門負責人手機號碼庫和山塘水庫、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數據庫,繪制了山塘、水庫及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為各地分類開展針對性氣象服務和預警信號的奠定了基礎。
2加強綜合減災體系建設,保障氣象災害防御有序開展
為進一步加強和發揮科學技術在抗災減災、趨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服務,開展綜合減災組織體系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氣象綜合減災工作的開展。
2.1成立各級減災委
為提高政府對綜合減災的管理和協調能力,贛州市、縣人民政府均成立了減災委員會,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當地氣象局。通過減災組織、減災信息和減災資源的整合,完善了災害應急指揮、保障和防范3個體系。
2.2成立贛州市氣象、水文—地質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為提高贛州市地質災害多發區、易發區的實時監測和實時預報能力,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根據《贛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贛州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的通知》(贛市府發(2005)8號)精神,贛州市防汛指揮部成立了由市氣象局、水文分局、礦管局組成的贛州市氣象、水文―地質災害防御技術中心。中心設在市氣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氣象局分管副局長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別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長、市礦管局分管副局長兼任。遇有重大天氣過程時,成員單位派出主要技術專家,參與全市氣象、水情水位、地質信息的聯合分析會商和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來,每年組織10余次技術會商,并及時地質災害預警報告,有效指導各地開展暴雨、山洪、地質災害的防御。
2.3開展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工作
根據省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贛州市政府以贛市府辦字〔2005〕126號文下發了“關于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對全市氣象災害的普查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各縣(市)政府也相繼下發了文件。市、縣氣象臺站根據要求先后開展了普查,并對重點災害隱患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截至目前,市、縣兩級災害普查分析和評估基本完成,現已開始編撰《規劃》全文。
2.4建立氣象災害信息員網絡隊伍
2007年初,贛州市建立了覆蓋全市鄉村的氣象災害信息員網絡,并陸續開展了氣象災害相關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的科普教育培訓,明確了氣象災害信息員職責:一是及時收集報告氣象災害情況;二是及時向群眾傳播氣象臺站接收到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三是引導或帶領群眾主動采取防災減災措施;四是協助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目前,兼職氣象災害信息員隊伍已經發展至5 000人以上。氣象災害信息員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號臺風“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災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
3加強氣象應急管理,保障公共突發事件應對有序
3.1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為加強對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提高對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贛州市氣象局就把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擺上了議事日程,安排專人負責編制《贛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經過討論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經贛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發全市實施。《贛州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對氣象災害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任務,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應急響應、后期處置、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和明確。該預案的印發有助于保障各項防災減災措施的落實和應急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縣(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導下開展了預案的制定工作,17個縣(市)當地政府全部印發了本縣(市)預案。
3.2制定《贛州市氣象應急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保障工作預案》
為保證在《贛州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市政府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各有關專項應急預案啟動后,贛州市氣象部門能根據應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組織起氣象應急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氣象服務工作,使部門內各有關單位能主動、迅速地進入應急響應工作狀態,市氣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發《贛州市氣象應急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保障工作預案》,明確了各科室、臺站的職責、任務,成立了應急指揮和管理機構,建立了應急預備隊伍。該《預案》的建立,為氣象應急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氣象服務工作有序、規范進行。全市縣(市)氣象局也相繼組織制定《氣象應急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氣象保障工作預案》。
3.3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除氣象災害應急外,贛州市印發的20個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中有11個預案把氣象應急作為應急救援的重要支撐。為滿足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氣象服務的需要,贛州市局加強了應急能力的建設,購置了車載式移動氣象站設備1套,專門為應急配備了移動上網通訊裝備、雷達延伸系統等一批業務軟件投入應急業務運行,實現了現場與非現場氣象資料的交換與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分隊,并對氣象應急人員開展了應急裝備的操作和應急知識的培訓,提高了應急人員的綜合素質,其綜合應急處置能力得到明顯提升[3-4]。為檢驗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和重大氣象災害時的氣象服務能力,鍛練隊伍,從2006年起,市縣兩級氣象臺站每年都組織開展1次以上氣象災害應急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保障氣象服務工作演練。通過演練使應急隊伍得到實戰的鍛煉,找出了應急管理、自身業務技術、儀器裝備、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為今后應急體系的建設和應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結語
氣象災害防御與應急管理是一項全民性的社會活動,不僅需要政府組織、規劃,部門間密切配合,專家出謀劃策,還需要廣大群眾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要實現對氣象災害的防御,不僅需要氣象部門的準確預報,還需要完善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并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氣象防災減災意識。
5參考文獻
[1] 廖遠三,陳文獻.永嘉縣氣象災害防御的應急實踐和保障措施探討[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11(6):200-201,206.
篇7
關鍵詞:大連; 安全保障體系
Abstract: in the reference other international city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ity of dalian, and raised the urban security construction goal, and from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ater supply, energy,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nd so on various construction measures put forward.
Keywords: dalian;safety guarantee system
中圖分類號:P6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國際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為貫徹落實國家振興東北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正在修編的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城市定性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我國東北地區核心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和濱海國際名城。大連的區域綜合地位得到提升,成為在東北地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起到核心地位和龍頭作用的國際城市,相應在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方面,也應參考其他國際城市的做法。
1.1國際城市安全保障措施經驗
1.1.1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布局是城市所有防災避險活動在地域上的綜合體現,當城市達到一定規模后,建設“多心組團”布局結構在綜合防災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①以軌道站點為核心、快速路為邊界的組團。組團間由城市道路、公交系統、綠化網絡、市政設施等聯系,形成有機整體。②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形成組團中心,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圍繞中心配置居住、工業等用地,使組團內功能多元化。③組團周邊沿快速路形成開敞走廊。開敞空間內平時可安排綠化、步行便道、停車等設施;當災害發生時,可作為救災通道、搭建、停放救災物質等。
1.1.2強化城市防災
國際城市建設中的主要防災措施是加強城市防災工程建設。具體措施如:①建設防災工程,提高防災能力;②建筑工程建設,強化防災性能;③工程管線綜合,保持合理間距;④減少環境破壞,降低災害發生。⑤危險倉儲等隱患設施,遠離中心。
1.1.3強化城市減災
國際安全城市建設中主要減災措施是迅速疏散受災人口和財產,控制災害傳播范圍和減弱災害傳播速度,提高救災速度,保證城市在遭遇災害時能維持基本運轉。具體措施是:①控制建筑密度;②選擇安全的城市形態,如組團式布局;③設置隔離地帶,防止災害擴散;④確保交通暢通,提高救災速度。
2.大連城市安全建設目標
大連城市總體安全目標應與城市建設和發展目標相適應,即綜合防災減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城市抗御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滿足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公眾生命安全的要求。應形成完善的城市防災減災法規體系,具有完善的城市災害預警和應急機制;高效的防災與應急管理機構,完備的救災專業隊伍,并具備較強的救災能力;公眾具有良好的避災安全意識。
3.大連城市安全隱患
3.1地理位置的影響
大連市位于遼東半島南端,西臨渤海,東瀕黃海與朝鮮半島近鄰,南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對峙,是封鎖渤海海峽,保衛首都的門戶,其地理位置在我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
3.2半島地形的影響
大連的半島城市特點致使與內陸相連的有限空間中(通稱“蜂腰部”)集中了輸水、輸電、輸油、輸氣、通信等管道,未來城區的水資源、能源、陸路交通運輸仍需通過此區域,但該集中城市生命線的地區最窄處僅4公里。
3.3現存的安全隱患
3.3.1 機場
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位于市區,飛機起降需穿越城市建設密集區,對城市公共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大連的“5.7”空難是由于駕駛員具有高度責任心,才避免了飛機墜毀于市區內,沒有造成更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3.3.2大孤山半島石化產業區
目前大孤山半島已形成占地25平方公里的石化工企業密集區。區內有天然氣LNG、液化石油氣等易燃易爆、有毒物質,主要風險為:火災、爆炸和泄露。由于該區域地理位置上位于城市核心區、新市區的中間部位,如發生災難性的化學爆炸、泄露,將對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巨大威脅,對城市環境產生不可估量的破壞。
2010年發生的“7.16”新港油庫爆炸及原油泄露事故,就對區域環境構成嚴重破壞,對全市安全構成威脅。
4.大連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構建
4.1優化城市形態
大連未來要向腹地發展,城市結構將形成多中心,多組團的空間形態。
同時,在各城區空間形態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進一步加強城市道路建設管理,建設多個城市入口。有計劃地新建、拓寬一批城市主次干路作為城市應急通道,道路寬度應能滿足戰時建筑物倒塌后,機動車輛仍能通行的要求,保證災時外部救援和內部疏散的順暢。
城區主要交通干道兩側高層建筑應錯開布置;平時要搞好離城疏散道路維護,隨時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加強危險物品的防護:禁止在城區內新建危險品工廠、倉庫,有計劃地將原有危險品生產企業和倉庫向市區邊緣搬遷。
4.2 建設應急避難場所
結合城市綠地、學校、大型活動場館建設,規劃城市避難場所。包括小區避難場所、街區避難場所和中心避難場所三種類型。
小區避難場所供居民臨時避災,是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園、小廣場或抗震能力較高的公共設施等。街區避難場所供災民較長時間避難,需滿足居住等基本生活條件。中心避難場所內應設救災指揮機構、交通運輸設施、傷員搶救中心、救災物資儲備庫以及直升飛機坪等。
4.3建設應急救災物資供應體系
大連的應急救災物資供應體系可由應急救災設備管理系統、救災物資調配站和應急物流系統3部分組成。
其中需要在城市規劃中給予用地預留的是救災援助物資調配站,宜設置在城區北部交通干道附近,可結合港口、物流園區設置。
4.4對“蜂腰部”進行拓寬改造,強化生命線保護工程
具體做法是開展金州灣填海工程的研究,通過對金州灣實施填海工程,改變蜂腰部用地局促的狀況。
同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保護,健全生命線工程的應急處理機制,除城市道路外,還挺提高城市供水、供氣、供電、通信等設施的應急保障能力。
4.4.1供水安全
制定城市應急供水保障措施,如應急供水管網、應急供水點、應急供水車等,以便在地震等突發災害發生后,供應維持公眾生存的最低生活水準及應急救災所需的水。救災用水水源可以利用城市現有水系,甚至可以考慮海水。
4.4.2能源安全
開展多氣源供應保障的建設研究,實現清潔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發展利用電能、天然氣,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建立燃氣突發事件應急救援保障體系,提高本市燃氣行業防災、減災、安全穩定供氣綜合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健全相應的燃氣搶險系統。
4.4.3通信安全
提高通信設施的抗災能力。電信局在城市的分布宜分散,以防止災時幾個局集中性的同時破壞。通信線路盡可能埋地敷設,埋地干線宜采用綜合管廊。大力發展光纖通信網建設。強化通信手段的多層次、多系統化建設。
4.5建設新機場
目前大連新機場已落實選址,機場搬遷改造后,大連核心區空間結構將趨于合理,大大提高城市安全性。
新機場為填海建設,周圍為海域,安全性較好,但東端凈空為陸地,規劃建設時應符合端凈空有關要求,禁止建設易燃易爆等危險企業及設施。
參考文獻:
[1] 大連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
[2] 戴慎志. 論城市安全戰略與體系[J]. 規劃師. 2002(01)
[3] 林家彬. 日本防災減災體系考察報告[J]. 城市發展研究. 2002(03)
篇8
(一)實施民政工作城鄉一體化戰略?;I備召開第十七次全省民政會議。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進一步增強民政系統科學發展能力。2012年,國務院將召開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我們將提請省政府召開第十七次全省民政會議。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我省民政事業發展的目標方向、改革任務、政策舉措。各級各單位務必要高度重視,精心籌備。要全面回顧分析第十六次全省民政會議以來的工作實踐,總結提煉浙江和本地特色的民政事業發展經驗,提振信心,強化改革創新意識。要力爭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有新提高,加快完善適度普惠新型社會福利體系,不斷提高改善民生能力水平:積極推進社會救助體系法制化建設,妥善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深化救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防災減災應急能力;規范深化慈善事業發展,充分發揮補充社會保障體系功能作用。要力爭在改革創新社會管理上有新突破,深化城鄉社區建設,夯實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健全基層民主治理機制,引導城鄉居民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穩妥推進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作用:全力培育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加快專業化、職業化社會服務建設步伐;建立健全民政行政執法機制,提高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服務水平。要力爭在強化民政事業發展基礎上有新舉措,緊密結合“十二五”規劃實施,強化機遇意識,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將民政事業發展融入本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大局和總體規劃,持續推動民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創新:以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為重點,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全面落實“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同步健全機構和設施服務功能;以加強隊伍及素質建設為根本,多途徑充實民政工作機構和力量,健全教育培訓工作機制,大力推進基層單位及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升民政系統干部職工整體素質。
(二)構建新型社會福利體系。重點是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水平、完善孤兒等困境兒童保障體系。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精神,配套完善社會養老服務政策體系。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力度,強化公辦養老機構的公益性特征,逐步向護理型轉變,首先滿足好高齡、困難和失能老人的機構養老需求。有序引導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為扶持促進民辦養老機構建設拓展空間。要更加關注居家養老服務的制度創新和服務完善,大力推進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建設;根據《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規范》,積極引進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提供。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開展養老服務需求評估。廣泛開展“銀齡互助”活動,穩步推進失能老人家庭照護“喘息服務”,探索失能老人照護、養老服務持證上崗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質評定制度。要按照機構、職責、編制、人員、場地、經費“六到位”的要求,全面加強市、縣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建設。加大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力度,強化養老服務中心功能,鞏固五保、“三無”對象集中供養成果。加快完善孤兒等困境兒童保障體系建設,確保福利機構養育孤兒年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不低于當地上年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的70%,社會散居孤兒年基本生活養育標準不低于福利機構孤兒標準的60%。11個市全部建成規模適度,具備養護、醫療、康復、特教、培訓功能的綜合兒童福利機構,爭取2―3個市兒童福利院創辦特殊教育學校。探索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進一步創新完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完善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和慈善信息統計、公開制度,協調推動社會志愿服務發展,積極推進慈善立法。要確保福利彩票發行安全、健康,發行規模超百億,規范公益金使用管理,推進福彩文化建設。力推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政府規章出臺。
(三)夯實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工作基礎。重點是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大力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關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民政行政執法制度建設。圍繞籌備召開全省深化城鄉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和實施《浙江省城鄉社區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健全社區建設組織協調機制,合理調整社區規模,規范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加強社區服務制度建設,建立社區服務業發展規劃評估和統計標準,培育發展社區公益性、服務性、互及治理型社會組織,廣泛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加大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新建10個縣(市、區)社區服務熱線平臺、120個鄉鎮(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1000個村級社區服務中心,努力實現外來務工人員社區服務全覆蓋。圍繞貫徹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會議和中央文件精神,籌備召開全省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組織實施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要積極推廣嘉興經驗,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組織建設和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推動建立社會工作領導協調體制。研究制定人才培養、職業評價、機構扶持、崗位設置等專項政策,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及民辦社會工作機構、慈善公益社會組織扶持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多層次組織培訓,加快實現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由點及面、從城市向農村的全方位拓展。密切關注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動向,深入研究,適時組織開展試點,切實加強登記管理機構建設。進一步鞏固社會組織創先爭優活動成果,推動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繼續推進社會組織評估工作和直接登記試點工作,探索建立財政對社會組織資助、獎勵機制,擴大社會組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和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的覆蓋面,加大民辦社工機構發展支持力度,支持社會組織更好發揮服務社會作用,積極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依法查處社會組織違法行為和非法社會組織活動。積極推廣衢州經驗,加強民政行政綜合、聯合執法制度建設,抓住有利時機。爭取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推動建立民政綜合執法機構、隊伍,整體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四)依法規范社會救助和災害救助。重點是推進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綜合能力。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經過2003年至今八年多的不懈努力,管
理體制協調順暢,專項政策基本完備,工作效能穩步提高,下一步,要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社會救助立法進程,整體提升制度效力。2012年的重點是全力推進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這是確保公平救助、提高效能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關鍵和難點所在。務必要克服畏難情緒,按照落實“一個機制、一個辦法、一個機構、一個平臺”的要求,各市至少要有70%的縣、市(區)啟動核對工作,一半以上的縣、市(區)落實“四個一”要求。進一步規范臨時救助工作,加快省、市、縣、鄉鎮四級社會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步伐,開展重特大病種救助試點。所有縣(市、區)醫療救助人均籌資不低于10元,當年度資金結余率不超過10%。做好低保工作與扶貧政策的銜接,適時提高保障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年增幅分別達到10%和13%。確保低保對象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金額不少于60元,平均救助金額不低于當地標準的50%。認真做好元旦、春節期間走訪慰問和價格補貼發放工作。全面履行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職能,深入實施防災減災行動方案,建立健全部門間協調聯動、信息共享、災情評估、款物調撥機制。進一步優化避災安置場所和救災物資倉儲建設布局,落實建設標準,規范管理,深化部門合作機制,提升應急避災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救災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適時演練,規范預案應急工作流程。切實加強救災資金末端監管和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完成1萬名村級災害信息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任務。繼續推進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建立減災宣傳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嚴密關注災情預警,提高災害應對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應急救災和災害救助工作。
篇9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構建體系
中圖分類號:P40 1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的國家,氣候變化萬千。氣象災害不僅在農業經濟上造成了損失,還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據相關數據了解,平均每年受氣象災害影響的人數大約有3.8億人,因氣象災害死亡的人數高達了4700人。由此可見,建構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與完善。加強防災減災的意識還需結合氣象服務配合,才能夠加速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構建。氣象部門利用氣象服務可以及時的傳播防災減災的信息,由此可見,氣象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建立組織機構與氣象災害信息系統
不論是省、市、區以及縣和鎮而言都應該建立一個防災減災的辦公室,來進行上層傳遞下級防災減災的工作。并配備相應的氣象專員,負責電子顯示屏的錄入和氣象警報以及手機短信的發送等工作。還可以開展氣象志愿者的活動,志愿者的任務就是協助氣象專員開展一系列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在建設的過程中根據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氣象災害信息系統的構建。
1.1 采用手機短信的形式來氣象防災減災的信息
在氣象災害通知系統中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通過手機短信,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手機運營商幾乎將國內的通信網絡系統都覆蓋了。通過與手機運營商的聯合,利用這個通信系統將氣象信息及時發送到每一位用戶手機中,有效的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用電臺來進行防災減災信息的傳播
現代社會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不管是在出租車還是私家車,不管是通過收音機還是手機等。都是可以收聽電臺的,氣象部門可以與當地電臺合作,將每日的氣象信息通過電臺的形式進行傳播。
1.3 建立警報接收機系統
針對一些通信條件比較差的地方,氣象部門可以建設無線警報接收系統。這種預警的系統就由氣象專員或者是部門來進行信息的播報,這類的氣象服務形式還能用于一些企業以及用戶的防災減災。
1.4 通過網站的形式傳播氣象預警信息
就目前而言,計算機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人們可以不用出門,在網上就能了解想知道的信息。氣象部門也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將每日的氣象消息到網絡上,向精細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這個方法也是氣象預報的主要方式之一。
1.5 安裝電子顯示屏來對氣象預警信息或警示器進行播報
在一些人群比較集中的地方,比如廣場、車場等地區,可以安置相應的電子顯示屏來對1周之內的天氣進行預報,以及臨時氣象的預警信息。而且還可以在電子顯示屏上播放一系列氣象防災減災的知識,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能力。在各小區、企業、學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裝置氣象警示器。在遇到緊急情況下,可以通過警示器來提醒人們進行防災減災措施,做到有備無患。
2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的預警能力
對于災害性天氣預報氣象部門要加強其研究的力度,最大限度將災害性天氣預報出來,提前讓人們知道并做好防范措施。
2.1在各個地區建立進行氣象科普的宣傳,
加強人們對于一些基礎的氣象知識的了解,比如紅色預警以及橙色預警代表的是什么,如何有效的進行氣象防災減災。通過科普宣傳的方式,向群眾宣傳氣象知識,提高其防災減災的意識以及防御能力。還可以通過展覽板、宣傳畫以及氣象知識手冊發放、電子顯示屏、網絡等方法來進行宣傳,對氣象災害進行預防。
2.2建立一個防災減災的應急機制
從以往的氣象災害以及專家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氣象災害系統也是有一定的發展規律的。一個災害系統的形成勢必將引起上游的地區的反應,所有將上下游地區相結合建立一個防災減災的機制。在建立機制的過程中,要聯系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災情出現時,采用應急機制來提高人們的御災能力。
2.3在學校、企業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可以進行不定期的氣象防災減災培訓
提高人們在面臨氣象災害時的處理能力和應急能力。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進行氣象防災減災的演練活動,讓人們可以進行實地的了解。
2.4氣象部門應該建立相應的流動氣象車或者是當地氣象站
發生嚴重的災情時,可以將流動氣象車開往災情比較嚴重的地方,再通過先進的氣象設備來對當地的氣象進行預報。
2.5可以通過電視來查看每晚的天氣預報
或者是通過手機打電話的方式撥打12121等天氣預報的號碼以及手機天氣預報短信進行查詢。做到及時掌握天氣情況以及氣象防災減災的自動化、日?;?。
2.6建立一套災情上報系統
當各個地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災情時,第一時間將資料上傳到災情上報系統中,使得氣象負責人能夠及時的了解災情并做好救災活動的準備工作。當然,這方面也可以由志愿者或者氣象專員來完成。
3 氣象災害專項資金的設立
建立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對于各級地方的氣象部門需成立防災減災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其體系的建設。地方政府撥出一部分資金以及通過社會渠道來進行資金的籌集。具體一點就是,主要的經費還是由政府財政部門撥出,建設的經費就由當地的企業或者建筑單位、旅游景點等盈利性的部門各自承擔一部分。再以政府牽頭,氣象部門從旁協助的形式來推動氣象防災減災的體系建設。
4 結語
對于氣象災害進行監測預報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及時的這一點上,還有待提高。通過對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來對預警信息的一些盲區進行消除。在進行防災減災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其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人們自身對于災害的防御能力。氣象部門要做到將監測后的防災減災信息及時的到各類傳播設備上,使得人們都在災害來臨前做好防范措施。對于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以及各級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共同做好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實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1] 郭杰,何麗.農村防災減災中的氣象信息服務[J].吉林農業C版,2011(6):204.
篇10
關鍵詞 公共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監測預測
中圖分類號 P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335-01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公共權益保障強化,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公共服務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亟需對現階段公共氣象服務進行充分的認識和研究,以指導公共氣象服務的科學發展[1]。以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基礎,從公共氣象服務的目標、現存的機遇和挑戰及如何促進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對公共氣象服務展開研究,從注重氣象服務中的災害監測、預測水平的提升及加強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進行了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研究。
1 公共氣象服務概述
1.1 公共氣象服務的目標
所謂公共氣象服務是指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媒體以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進行的氣象信息提示。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是社會上存在的媒體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正確的氣象信息。公共氣象服務的目標主要有2個:一是要為民眾提供正確的氣象服務信息,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群眾對即將到來的災害進行預防,進而保障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提供正確的公共氣象信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數的重要的方法[2]。
1.2 公共氣象服務現存的挑戰及機會
內蒙古屬于干旱與半干旱地區,風沙較多,面對這種情況,公共氣象服務要重新建立一個和現代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氣象服務體系,同時要注重對公共氣象服務隊伍中的人才建設,提升氣象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
1.3 發展公共氣象服務的措施
要發展公共氣象服務首先就要注重氣象服務中的技術投入,要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武裝氣象服務。一是要建立完整的氣象服務體系,該體系是包含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系統、氣象觀測系統以及科技支撐系統在內的一個比較全面的氣象服務體制。4個系統是密不可分的,第4個系統是必須要服從于前面3個系統的建設和發展。二是要加強公共氣象服務為民的特性,即將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促進國內經濟發展以及國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為其存在的意義及目標。三是要保證氣象服務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及時性,提高氣象服務系統對災難的預報以及預測性能。
2 增強公共氣象服務的防災減災能力
2.1 注重氣象服務中的災害監測、預測水平的提升
2.1.1 注重氣象服務系統的災害監測水平的提升。對自然中經常會出現的災害次衍生災害進行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系統就要立即發出警報。對自然中的進行預測,旗縣內的各個區域之間要加強合作,尤其是旗縣內部的農村或者沿海地區、山區地帶等地形地貌較為特殊的地方要特別加強氣象的監測以及預報。
2.1.2 注重對氣象災害的預報、預測能力的提升。要求建立較為完整的氣象預報體系,要提升氣象預報的及時性、高效性,特別是對一些較為嚴重、摧毀能力較強的災情的預測更要及時準確。要對旗縣內部的各個地區的氣象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一旦有災難發生的征兆就要立即告知當地民眾,督促他們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力將災難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旗縣內經常發生洪澇以及冰雹等災害,氣象部門要對這些災害進行更為詳盡和集中的預報以及預測[3]。
2.1.3 對于可能發生的災害要及時進行預警信息的。要注重建立一個全面、高效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該系統較之以往的氣象災害系統而言,在預警頻道以及災難信息功能、內容上都應當有所改進。并且該系統和氣象衛星廣播、氣象信息服務網絡等系統之間的聯系都要進一步加強。
2.2 加強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
2.2.1 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的預備應急處理方案。按照國內相關部門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理方案內的相關要求,對已有的氣象災害的預備應急處理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對于有些可能進一步引發其他類型的災難的災害來講,要特別注重應急方案的設計。
2.2.2 注重災難應急處理的隊伍建設[4]。對于災難應急處理隊伍中的隊員要定期進行培訓,特別是新進的員工,要進行實訓,增加他們的實戰經驗,災害應急處理隊伍中的員工應該對各種災害都能夠有一套應急處理方法。
2.2.3 重視抗擊災害以及救災的實際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災害可能會引發其他類型的災害,如滑坡、山洪等災害的發生就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災害處理不當而引發的。所以,提升隊員的實際抗災、救災能力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 參考文獻
[1] 王莘.我國公共氣象服務現狀、問題及對策[J].青海氣象2011(4):2-10.
[2] 唐軍奎.基層公共氣象服務工作探討[J].陜西氣象,2011(6):37-39.
- 上一篇:內科護理體會
- 下一篇:防震減災安全教育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