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節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7:24: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方言節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方言節目

方言節目評析論文

【摘要】時下方言節目在各地方臺大行其道,頗得老百姓關注,而且收視率極高。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于去年年底策劃制作了一檔方言欄目《說實在的》,引起廣泛關注。筆者對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印象頗深,現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方言節目敘事風格

人們由于各自性格、環境、經歷及教養而形成的對人生對現實的獨特感受和累積經驗,包括生活閱歷和知識構成兩個方面稱為經驗范圍。在傳播中,各方的經驗范圍重疊的越多越好,重疊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礙越少,而重疊越少,困難越多。對于受眾本身,人們都會接觸盡量與自己觀點相吻合的信息,同時竭力避開相抵觸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

方言節目本身將一種隔膜消除,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防備心理減少,同時,方言節目的內容一般都是家長里短身邊的事情,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結合。有著一種地理與心理的貼近,觀眾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聞節目和“民生新聞”并無二質,主要以播報所在地區范圍內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柴米油鹽之事變成電視熒屏關注的重點,觀眾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窺視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人生群像,在別人的悲歡離合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得到啟發和引導。

《說實在的》就是抓中這一主脈搏對癥下藥。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家長里短,奇聞趣事為主料,以矛盾,糾紛為主線對新聞事件進行有取舍的采訪、報道、評論。

查看全文

方言類節目編導

2011年底,廣東省教育廳、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據報道,該規定已上報廣東省政府,并將于2012年3月1日起在廣東實施。其中的第11條第2款規定:“使用方言播音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視部門的批準”①。也就是說,廣播電臺、電視臺及網絡音視頻節目要以普通話作為播音、主持、采訪的基本用語,如果使用方言制作廣播電視及網絡視頻節目,則須獲得有關部門的批準。雖然,在《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中“沒有任何限制使用方言的條款”②,但是,該規定的在網上再次引發了“推普廢粵”的論爭③。爭論愈演愈烈,以至于廣東省政府新聞發言人、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愛軍不得不出來表態:普通話與方言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推廣普通話和弘揚包括粵、潮、客等在內的嶺南文化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所謂“推普廢粵”從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廢粵”根本就不存在④。2010年以來發生的兩場“推普廢粵”的論爭都源自有關部門對廣播電臺、電視臺方言節目的限制,由此引發了我們對方言電視節目的思考。

一、方言電視節目現狀

我國方言電視節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有關部門同意后開播的方言節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開播的第一個經廣電總局批準的方言頻道———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⑤;另一類則是未經有關部門許可而播出的方言節目,例如方言電視劇《士兵突擊》等。有關部門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將要討論的也是這類節目。顯然,這類節目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與推廣普通話、漢語規范化的方針相齟齬。我們認為法規雖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還是可以從學術角度對這類節目進行探討的。從節目形態來看,方言電視節目主要包括方言電視新聞、方言電視綜藝,方言電視脫口秀、方言電視欄目劇⑥、方言電視譯制片、方言電視劇等節目。方言電視新聞節目有杭州電視臺西湖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等,方言電視綜藝節目有湖南衛視的《越策越開心》等,方言電視脫口秀有重慶衛視的《生活麻辣燙》等,方言電視欄目劇有遼寧衛視的《劉老根大舞臺》等,方言電視譯制片有美國卡通片《貓和老鼠》,方言電視劇有《孽債》等。因為方言電視新聞和方言電視劇是方言電視節目中的兩大亮點,所以我們重點介紹這兩類節目。我們先來介紹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的現狀。最早在地方衛視播出的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當屬湖南衛視2004年改版后的《晚間新聞》⑦。《晚間新聞》中的記者并不出鏡,而是讓新聞當事人用各自的方言來講述新聞,于是湘方言、上海話、東北話……應有盡有。同年,杭州電視臺西湖頻道推出了一檔方言電視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該節目采用杭州話播出,語言犀利風趣。《阿六頭說新聞》僅用5周時間就登上了杭州地區收視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兩個月內升至榜首,而后收視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該欄目被認為創造了中國電視新聞收視的奇跡。地方電視臺群起而效之,據說當時曾有20多家媒體到《阿六頭說新聞》欄目組取經。此后,廣州電視新聞頻道的《新聞日日娣》(2004)、四川電視臺的《經濟麻辣燙》(2004)、無錫電視臺的《阿福聊齋》(2004)、寧波電視的《來發講啥西》(2005)、齊魯電視臺的《拉呱》(2005)、昆明電視臺的《我挨你說》(2006)、吉林衛視都市頻道的《說實在的》(2007)等方言電視新聞節目陸續開播。一時間,用方言播報電視新聞成為引人注目的新亮點。我們再來介紹方言電視劇的現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熒屏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扮演領袖的演員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領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吳語版的《孽債》、重慶話版的《傻兒司令》等各種題材的方言電視劇。近年來,隨著《士兵突擊》、《武林外傳》、《我的團長我的團》、《永不磨滅的番號》等電視劇的熱播,“方言”成為一些電視劇吸引觀眾的看點。

在方言電視劇熱播的同時,領袖題材電視劇中的偉人卻逐漸開始說普通話了,例如《中國1945重慶風云》電視劇中的、、等都說普通話。這或許是迫于衛視禁播方言電視劇的壓力,或許是編導認識到了方言電視劇的局限性。同時,還有些編導采用了折中的策略來改良方言電視劇,即將電視劇中的方言語碼⑨改為普通話語碼,而將具有區別性特征的方音、土語點綴在普通話語碼之中。例如電視連續劇《走西口》、《盤龍臥虎高山頂》這兩部電視劇以普通話為主要語碼,同時保留了山西、陜西話中的個別方音及土語詞,比如劇中把“我”都讀成了〔η〕。我們聽到這些具有區別性特征的方音、土語就知道故事發生在山西、陜西一帶。盡管,這種改良仍然不符合有關部門的規定,因為使用了“不標準”的普通話,但是,相對于方言電視劇而言,還是有了很大改觀。從語碼使用的情況來看,在方言電視節目中,既有使用單一方言語碼制作的節目,例如齊魯電視臺用濟南話制作的方言電視新聞節目《拉呱》(2005);也有綜合使用多種語碼制作的節目,例如電視連續劇《武林外傳》,該劇中能夠大致確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種⑩。據調查,公眾感覺在影視劇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東北話、四川話、粵語、陜西話、河南話、山東話、天津話、湖北話、上海話和唐山話瑏瑡。

二、關于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

十余年來,關于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潮起潮落。目前,不僅沒有退潮的趨勢,反而愈演愈烈,甚至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緣自法規與現狀之間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專門法規,其中第12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該法規確立了普通話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該法規實施之后,仍然出現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電視新聞、方言電視劇等方言電視節目熱播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廣電總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發出通知,重申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強調說,電視劇(除地方戲曲片外)要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領袖題材、少兒題材的電視劇以及電視專題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瑏瑣。2010年6月,廣州市政協就提升廣州亞運會軟環境等問題進行調研,并在官方網站上進行“關于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7月5日,廣州市政協提交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提案,其中包括《關于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應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的建議》。2011年底,廣東省教育廳、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有關部門的三令五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方言電視節目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們先來看業界的反映。有編導認為應當自覺遵守國家法規,并表示將正在拍攝中的方言電視劇制作成普通話和方言兩個版本;也有導演、演員大呼遺憾,例如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的導演束一德明確表示將繼續用方言拍攝續集。而由他執導的方言電視劇《傻兒司令》獲得了全國新時期電視喜劇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新時期電視喜劇獎。這些獎項表明了業界對這兩部方言電視劇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評選的“全國百佳欄目”中,方言電視節目《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越策越開心》和《阿六頭說新聞》都榜上有名瑏瑥。

查看全文

方言節目發展趨向

方言,又稱地方話,是“特定地域的地方性語言”,我國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等七大方言區,各個方言又有不用的次方言。方言是歷史留給每個人的珍貴遺產,是本土文化積累之后注入每個人靈魂深處的信息。無論現在文明如何洗禮,鄉音的基本信息永遠丟不了,因此方言節目的興起為弘揚傳統文化有著推波助瀾的意義。1956年國家正式下達文件推廣普通話,方言在廣播電視媒體中一度消亡沉寂,直到80年代中期之后,方言在我國地方電視廣播中再度興起,時至今日,方言節目已從誕生走向興盛。方言電視節目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出現,到90年代進入興盛期,經過發展分成方言電視劇、自制情景劇等多種形式。

在我國,中西南方言區的代表節目有《天府食坊》、《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等;湖南地區的代表節目《越策越開心》、廣州地區的方言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杭州地區的《阿六頭說新聞》、南京電視臺的《聽我韶韶》分別是粵方言、吳方言和江淮方言電視節目。蘇州方言電視節目的誕生與發展近年來,蘇州電視節目異軍突起。根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連續七年保持歷史高位,在全國城市電視臺經營總量和收視份額排名第一,在業界被譽為“蘇州電視現象”。在輝煌業績的背后,蘇州電視方言節目功不可沒。目前,蘇州電視方言節目有《天天山海經》、《民生在線》、《李剛評話》、《施斌聊齋》。《天天山海經》說家長里短,談市井新聞;《民生在線》全方位、多視角展示城市、社區、市民的各個生活層面;《施斌聊齋》是脫口秀的方言節目。追溯蘇州方言電視節目集群的興起,要從2002年研究起。

當時,民生新聞席卷全國,各省市都有類似的節目出現。2003年,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推出一檔全新的方言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阿六頭說新聞》涉及到百姓的醫療問題、環境問題、文化生活以及動物植物等趣事軼聞,受眾主要集中在50—7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對不高,對他們來說,感興趣的便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報道。蘇州電視臺的《民生在線》節目的改版靈感就是從此節目中學習得來的。作為蘇州電視臺生活資訊頻道的主打新聞欄目,《民生在線》從2008年開始,以蘇州方言播報新聞的形式,在新聞中加入評話元素,注重本土新聞和評論,把民生新聞做深做細做透。

在注重貼近性和服務性的基礎上,《民生在線》不斷改版升級,加強子欄目建設:《閑話蘇州》,鞭撻社會假惡丑,弘揚人間真善美;《燕燕做媒》,有緣千里來相會,燕燕幫你來做媒;《民生關注》,加強民生熱點的組合報道;品牌活動“民生溫暖行動”和“民生社區行”深入萬戶千家。《民生在線》改版之后,收視率不斷提高,帶來了收視群的進一步擴展,一些蘇州年輕人和不懂蘇州話的觀眾在字幕的幫助下也看得懂,這個節目也成為他們學習蘇州話的一個平臺。繼《民生在線》之后,蘇州電視熒屏上《天天山海經》、《施斌聊齋》等節目也陸續走紅。蘇州方言電視節目的分化及原因分析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興盛,蘇州電視方言節目的形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觀眾審美疲勞也有一定顯現。一些節目呈現出收視率高位震蕩下行的態勢。以《天天山海經》為例,該節目播出時間在每晚6點到6點半,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段,市民們普遍處在剛下班回到家的狀態,打開電視機,一邊忙活著晚飯,一邊“收聽”是很不錯的選擇,但這檔節目起先是沒有字幕的純方言類節目,也就是說,不懂蘇州方言的觀眾光靠“聽”是聽不懂的,這就造成了收視障礙。而且這檔節目以民生為主要背景,播出的內容大抵都是百姓生活中的瑣事,相比于年輕人,更得到老年人的青睞。

缺乏兼顧更廣泛受眾的親和力,導致收視率逐步下降,最終節目因此停播。在優勝劣汰的競爭過程中,也出現了收視表現強勁的節目。如《民生在線》,經過方言播報加普通話節目模式和全程方言加字幕模式的調整后,目前該節目已經成為蘇州方言節目中一個璀璨的明星。更值得一提的是《施斌聊齋》,不僅主持人魅力強,全程字幕也滿足了更多人學習方言的需求。這兩檔節目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它們在形式上使更廣泛的觀眾能夠看懂,在內容上能更加具有貼近性、趣味性,迎合廣大的觀眾口味。從《施斌聊齋》看方言電視節目發展方向在當今多元化的文化語境下,人們更愿意在節目中尋求輕松感,緩解壓力,在節目中找尋情感交流,得到心靈的慰藉,并且通過節目了解到流行、時尚元素。一個方言節目,只有兼顧到本土與外地的傳播方式,使節目的貼近性、趣味性更好地結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蘇州家喻戶曉的方言節目《施斌聊齋》就是方言新聞節目成功轉型的一個較好的例子。《施斌聊齋》是蘇州地區第一檔原創方言脫口秀,欄目深度融入本地文化民俗,說人間百態、道百姓情懷,曾榮獲中國“優秀原創廣播電視欄目”稱號。主持人有兩位。一位是施斌,蘇州著名的演藝明星,國家一級演員。“觸電”以來,以陽光的形象、詼諧幽默的說表風格,華麗轉身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擁有大批忠實的擁躉———“餅干”(施斌“粉絲”的方言代稱)。還有一位主持人是“小大塊頭”,他作為節目當中的“捧哏”,在幕后與施斌做互動,增加了很多搞笑的對話,活躍了節目氣氛。節目互動由內而外,“小大塊頭”做互動屬于內互動,還有很多方言歇后語給觀眾們去猜,打進熱線電話參與就有機會獲得小獎品。《施斌聊齋》比起方言類新聞節目,融入了許多趣味性與時尚性,它的內容取材大多數來自當下熱門的娛樂話題或者新聞話題,通過脫口秀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它還兼顧本土與外地的傳播方式,用普通話的正文或者全程字幕,增加了收視群。蘇州廣電總臺還借助主持人影響力打造本土化的其他電視節目。舉個例子,蘇州開辦了自己的相親節目《全城熱戀》,主持人還是施斌。兩大節目相互映襯,使《施斌聊齋》人氣更高。目前,該節目已經成為蘇州地區收視率最優、口碑最好、廣告單價最高的方言電視節目。

從《施斌聊齋》的成功因素來研究,我們大致可以觸摸到未來方言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向,那就是:貼近性、娛樂化、平民視角、互動性兼顧廣泛性。貼近性就是節目內容一定要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從市井中來到市民中去,生活小事,通過五尺熒屏,同樣可以光彩耀人。娛樂化就是要保持節目的趣味和品位,通俗而不低俗,讓觀眾從節目中得到收視享受,獲取思想啟迪。平民視角就是節目的語態和語境一定要以平民的角度,平視生活百態,切忌說教,切忌自命清高。互動就是節目要與觀眾有互相的響應,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比如《施斌聊齋》采用的方式就是猜一個蘇州俚語的意思,猜中有獎。兼顧廣泛性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如全程字幕、新聞的正文部分用普通話播報等方式,使節目的受眾群更加寬泛,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綜上,蘇州電視現象中的方言電視節目,是在方言體系在新時代覺醒的語境下出現的傳媒現象,透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總結出方言電視節目成功運作的部分經驗,這對此類節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斷開拓創新具有借鑒意義。

查看全文

方言節目敘事特點論文

摘要:時下方言節目在各地方臺大行其道,頗得老百姓關注,而且收視率極高。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于去年年底策劃制作了一檔方言欄目《說實在的》,引起廣泛關注。筆者對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印象頗深,現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方言節目敘事風格

人們由于各自性格、環境、經歷及教養而形成的對人生對現實的獨特感受和累積經驗,包括生活閱歷和知識構成兩個方面稱為經驗范圍。在傳播中,各方的經驗范圍重疊的越多越好,重疊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礙越少,而重疊越少,困難越多。對于受眾本身,人們都會接觸盡量與自己觀點相吻合的信息,同時竭力避開相抵觸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

方言節目本身將一種隔膜消除,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防備心理減少,同時,方言節目的內容一般都是家長里短身邊的事情,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結合。有著一種地理與心理的貼近,觀眾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聞節目和“民生新聞”并無二質,主要以播報所在地區范圍內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柴米油鹽之事變成電視熒屏關注的重點,觀眾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窺視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人生群像,在別人的悲歡離合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得到啟發和引導。

《說實在的》就是抓中這一主脈搏對癥下藥。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家長里短,奇聞趣事為主料,以矛盾,糾紛為主線對新聞事件進行有取舍的采訪、報道、評論。

查看全文

管理方言節目通知

**廣播電視集團,各市、縣(市、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臺(集團):

為進一步做好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切實加強我省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方言類節目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7號)、《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28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28號)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推廣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廣播電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各級廣播電視管理部門和播出機構要充分認識規范使用語言文字對于促進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傳播面廣、影響力強的優勢,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嚴格履行法律法規的規定,積極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字環境。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二條、第十四條,《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三十六條,《**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第八條的有關規定,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

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六條、《**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第十二條的有關規定,省內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如確需開辦以方言為主要播音用語的新聞、專題、談話類、咨詢服務類和自行創編的欄目劇、情景劇(不含地方戲劇、曲藝)(以下稱方言類節目),應經市級以上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后,報省級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審批。

四、申請開辦和播出廣播電視方言類節目,應以“控制總量、規范管理”為原則,并遵照以下要求:

查看全文

電視方言節目發展

一、使用方言能夠使節目比較好地切入受眾民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心理積淀的交匯點,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為“一方之言”,包含著民俗習慣、文化傳統、心理積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當地民間思想的樸素表現形式。方言在其流傳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種外地傳來的語言包括國家推行的普通話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們發現,懂得在節目主持過程中靈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眾接受、喜愛。如:山西電視臺的《老西諞吧》、《醋溜故事》,大同電視臺的《周末茶座》等節目開播后,在當地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方言濃烈的地域文化印跡對方言區的人們產生了潛移默化深刻、持久終身的影響。主持人使用“土氣”、“粗陋”的方言使他們找到了返璞歸真的感覺,受眾的思維闡發與主持人語言表述趨于同步,從而在節目中獲得對其本土文化強烈的依附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節目,順應了當今開放、多元社會背景下民眾對于文化多元的內心訴求

新中國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話,使得在長時期內廣播電視幾乎呈現出一個純普通話的聲屏世界,顯得單一甚至乏味。電視和廣播里充滿了嚴肅的面孔和聲音,觀眾被政治味濃厚的生硬腔、訓話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義的純普通話世界所淹沒。

當今,在開放、多元的文化語境的背后,是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人們不希望所有的廣播電視時刻都是嚴肅、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們尋求輕松、流行、時尚、刺激時,有一部分廣播電視節目能夠為他們提供消遣娛樂、緩解壓力、情感交流、角色認同的開放的文化游戲。主持人在節目中使用“土氣”、“粗陋”的方言,給人們帶來了創新性、獨特性、異質性的感覺,順應了部分人對文化多元的內心訴求,很自然地為這部分受眾所接受。如:大同電視臺《周末茶座》欄目啟用當地著名的“大同數來寶”藝術家柴京海擔綱節目主持,應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同方言,講述當地居民所關心的時尚話題,不僅使觀眾感覺不到半點“土氣”,反而感覺到輕松、時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節目,可以增強主持人主持藝術和感染力

查看全文

方言節目受眾語言心態調研

語言態度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態度又稱語言觀念,是指人們對語言的使用價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對語言的地位、功能以及發展前途等的看法。通過調查,結果顯示方言電視節目為方言文化提供了展示和傳播的平臺,方言區的居民在收看方言電視節目時獲得身份認同感,從而達到提升方言自身文化地位的目的。筆者所指的方言電視節目即“各地媒體尤其是地方廣播電視媒體,以所在地區為目標市場,以區域性觀眾為主要定位,以方言這一獨特語言表達形式推出的節目。方言節目區別于其他節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不是以普通話而是以方言作為播音語言”。昆明地區電視方言節目主要以昆明話為主要播音主持語言。目前昆明地區電視方言節目主要以三種類型呈現:一為方言新聞類節目,以云南電視臺《大口馬牙》為代表;二為方言綜藝類節目,以昆明電視臺《開心一夏》,云南電視臺《非常頭條》為代表;三為方言情景劇,以云南電視臺《大口馬牙小電影》及《拿手菜天下》和昆明電視臺《東四街西寺巷新傳》為代表。本調查選取了在12-75歲之間會聽說云南方言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職業、來自云南各州市,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昆明地區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發出調查樣本450套,收回420套,其中有效問卷403套,有效率為96%。

在問卷中,筆者對被試者的語言水平以“很標準(地道)、標準(地道)、不太標準(地道)、不標準(地道)”為四等級作了調查,得出結論: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達到很標準水平的,有15人,占3.7%;達到標準的,有146人,占36.2%;認為普通話水平不太標準的,有161人,占40%;認為不標準的,有81人,占20%。被試者普通話水平普遍集中在標準與不太標準之間。認為自己昆明話達到很地道的,有36人,占8.9%;達到地道的,有213人,占52.9%;不太地道的,有129人,占32%;不地道的,有25人,占6.2%。被試者昆明話集中在地道的水平。可見,昆明地區的人們對于昆明話水平滿意度較高,對普通話水平滿意度略低。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昆明是一座歷史文化老城,當地人對昆明文化相對自信,常把自己的方言作為交流溝通的第一語言。而同時,也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省會城市,昆明越來越多地容納了云南各州市,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人們。由于少數民族語言只能在本民族間使用,大部分人通常使用昆明話或普通話交流,因此也存在昆明話水平不太地道的情況。

通過調查我們得知,不同年齡對方言的自我評價程度也存在差異。其51-75歲年齡組的人認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認為自己昆明話地道的占到了該組的78%。由于他們長期居住于昆明,常使用昆明話,并且很少與其他語言接觸,因此昆明話較為地道。31-50歲年齡組認為自己昆明話地道的占70.8%。12-18歲年齡組認為自己昆明話地道的占42.6%。在所有年齡組中,19-30歲年齡組的人對自己昆明話水平的評價只是最低的,認為達到地道的占38.3%。12-18歲年齡組,與19-30歲年齡組的方言自評率低是由于這兩個年齡組的人們大多是學生及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自195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下發以來,這個年齡組的人們在學校學習期間,普遍都學習、使用過普通話,因此有較好的普通話基礎。并且,他們的交際范圍比較廣,容易產生較多的語言接觸。特別是19-30歲年齡組的人大多都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們使用普通話的頻率較高,甚至對于一些職業來說,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是必備的技能。因此,昆明話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所以他們自己所使用的方言的自信度也就降低了。問卷中特地設置了對方言電視節目的態度問題——您如何看待方言電視節目?分成五個選項:很喜歡、喜歡、不太喜歡、不喜歡、無所謂。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對方言電視節目表現出喜歡的傾向性,“很喜歡”及“喜歡”占到45.7%,“不太喜歡”及“不喜歡”占30.5%。這與昆明話水平的自我評價結果相符。這也再次證明了很多學者的觀點——方言地域文化的載體,與這一區域的受眾有天然的心理親近感。不同的年齡組對方言電視節目的態度也存在差異:總體而言,人們對本土方言節目表示支持。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支持度最高的是12-18歲年齡組,占71%;其次是是51-75歲年齡組,占62%;再次31-50歲年齡組,占54%;對本土方言節目支持度最低的是19-30歲年齡組,占46%。

一般而言,人們對方言的自我評價應該與他們對方言節目的態度是一致的。51-75歲年齡組、31-50歲年齡組對方言的自評率較高,因此,他們對方言節目的支持率也較高;19-30歲年齡組對方言的自評率較低,所以對方言節目的支持率也相對低。但是,為什么12-18歲年齡組的人對自己的方言評價并不高,但是對方言電視節目的支持度卻最高占71%。12-18歲年齡組的人處于青春期,感性思維比較活躍,對新生事物感興趣。看慣了普通話節目,方言節目對與他們而言便具一定的有吸引力。12-18歲年齡階段也是語言習得能力較強的階段,因此調查顯示,“可以學習方言”成為12-18年齡組喜歡方言電視節目的原因之一,43人中有30人選擇了此項內容,占此年齡組的69.8%。由于電視方言節目常常運用方言的生動、形象、幽默的特點來娛樂大眾,這也成為12-18年齡組青少年通過方言電視節目來習得方言的原因。不同的學歷背景,對方言的自評率有差別,對方言節目的態度也有差別。小學以下的昆明話自評率較高,51人中,67%的人認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而大專及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方言水平普遍集中在“不太地道”,占191人的52.3%。學歷往往與社會地位、經濟價值等因素相關。小學以下學歷人群接觸普通話的機會相對較少,他們對方言的使用頻率較高,因此對方言自我評價也比較高;而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使用普通話的頻率較高。問卷顯示,這兩類學歷人群中,92.4%的人認為生活中不能不會說普通話,否則會影響溝通與交流。學歷層次不同,對方言節目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通過統計,我們得出:本科以上學歷人群支持本土方言節目的比例最大,占36人中的69.4%;其次是小學以下學歷人群,占51人中的49%,再次是初中和高中及同等學力人群,占161人的46.6%,支持方言節目的比例最小的是大專及本科學歷人群,占該組人數的的38%。結合他們對昆明話的自我評價,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學及以下學歷群對長沙話的自我評價最高,他們對方言節目的支持度也最高。他們平時對方言的依賴比較強,并且他們中的78.4%都認為方言電視節目中的方言生動、有趣;方言節目容豐富、貼近大眾,有親切感,有共鳴。所以普遍表現為喜歡方言電視節目。而本科以上學歷人群對方言的自我評價率比較低,但對方言節目的支持度卻同樣相對較高。通過訪談,我們得知,此類學歷較高的人群對“方言安全”的敏感度很高。他們希望昆明本土文化能夠被保護既傳承,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此類學歷人群中,83.3%的人認為方言中一些特有詞匯和俗語逐漸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年輕人雖然知道方言俗語的意思,但使用頻率明顯減少。93.3%的人認為方言節目對本地區的文化或風俗有影響。所以,他們會對利于自己方言文化的事物給予更高的評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尋求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需求。這也反映了這一學歷群的語言態度的實際傾向,即通過對方言的認同,追求本土文化的歸屬感。雖然大專及本科學歷人群也接受過高等教育,可是他們對方言節目的支持率卻最低。分析其原因,此類學歷人群的方言自評率較低,平時常使用普通話溝通交流,對方言的依賴性較低,32.3%的人對方言電視節目表示“無所謂”,因此對電視方言節目的支持率也較低。數據顯示,此類學歷人群中,49%的人認為電視方言節目用詞粗俗、內容無聊,并對主持人風格表示不認同。由于方言電視節目為了更高的收視率,會出現降低格調取悅受眾的現象,因此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大專及本科學歷的人群,往往認為方言節目媚俗,缺乏深度。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受眾對方言節目的評價,管窺到方言電視節目的問題所在,從而加以改進,使之更好的發展。通過對昆明地區受眾語言態度的調查,我們了解到受眾對普通話和昆明話語言能力自我評價、對方言節目的接受程度差異,以及對方言節目的評價。首先,昆明地區的人們對于昆明話水平滿意度較高,這說明方言電視節目在昆明地區具有比較廣闊的語言基礎作支撐。其次,從受眾對本土方言電視節目的態度來看。

受眾對本方言節目熱衷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跟人們對云南本土文化的認同以及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關。在調查中,我們設置了對受眾喜歡方言電視節目原因的問題(多選題),其中51.1%的受試者認為“方言節目容有親切感,有共鳴”,49.6%的受試者選擇“電視節目中的方言生動、有趣、形象,令人放松”。這說明方言節目滿足了大部分受眾的心理需求,其內容貼近百姓生活,比較豐富,承載了這一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同時,方言的生動、有趣、形象讓節目呈現出很強的貼近性和娛樂性,讓受眾覺得親切、放松。方言節目潛移默化的傳播本地文化,容易讓受眾產生心理及文化的認同感。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文化生態的存在,而這種文化生態是與當地方言人群的思想、情感深深相契合的。這種情感使人們傾向于接受用家鄉方言演繹的節目,并在欣賞節目的同時,實現對地域文化的認同與流傳。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方言自身文化地位。這無疑對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方言電視節目研究論文

一、使用方言能夠使節目比較好地切入受眾民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心理積淀的交匯點,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為“一方之言”,包含著民俗習慣、文化傳統、心理積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當地民間思想的樸素表現形式。方言在其流傳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種外地傳來的語言包括國家推行的普通話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們發現,懂得在節目主持過程中靈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眾接受、喜愛。如:山西電視臺的《老西諞吧》、《醋溜故事》,大同電視臺的《周末茶座》等節目開播后,在當地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方言濃烈的地域文化印跡對方言區的人們產生了潛移默化深刻、持久終身的影響。主持人使用“土氣”、“粗陋”的方言使他們找到了返璞歸真的感覺,受眾的思維闡發與主持人語言表述趨于同步,從而在節目中獲得對其本土文化強烈的依附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節目,順應了當今開放、多元社會背景下民眾對于文化多元的內心訴求

新中國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話,使得在長時期內廣播電視幾乎呈現出一個純普通話的聲屏世界,顯得單一甚至乏味。電視和廣播里充滿了嚴肅的面孔和聲音,觀眾被政治味濃厚的生硬腔、訓話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義的純普通話世界所淹沒。

當今,在開放、多元的文化語境的背后,是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人們不希望所有的廣播電視時刻都是嚴肅、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們尋求輕松、流行、時尚、刺激時,有一部分廣播電視節目能夠為他們提供消遣娛樂、緩解壓力、情感交流、角色認同的開放的文化游戲。主持人在節目中使用“土氣”、“粗陋”的方言,給人們帶來了創新性、獨特性、異質性的感覺,順應了部分人對文化多元的內心訴求,很自然地為這部分受眾所接受。如:大同電視臺《周末茶座》欄目啟用當地著名的“大同數來寶”藝術家柴京海擔綱節目主持,應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同方言,講述當地居民所關心的時尚話題,不僅使觀眾感覺不到半點“土氣”,反而感覺到輕松、時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節目,可以增強主持人主持藝術和感染力

查看全文

當前方言節目敘事方式特點分析論文

摘要:時下方言節目在各地方臺大行其道,頗得老百姓關注,而且收視率極高。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于去年年底策劃制作了一檔方言欄目《說實在的》,引起廣泛關注。筆者對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印象頗深,現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方言節目敘事風格

人們由于各自性格、環境、經歷及教養而形成的對人生對現實的獨特感受和累積經驗,包括生活閱歷和知識構成兩個方面稱為經驗范圍。在傳播中,各方的經驗范圍重疊的越多越好,重疊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礙越少,而重疊越少,困難越多。

對于受眾本身,人們都會接觸盡量與自己觀點相吻合的信息,同時竭力避開相抵觸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

方言節目本身將一種隔膜消除,使得人們對信息的防備心理減少,同時,方言節目的內容一般都是家長里短身邊的事情,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結合。有著一種地理與心理的貼近,觀眾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聞節目和“民生新聞”并無二質,主要以播報所在地區范圍內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柴米油鹽之事變成電視熒屏關注的重點,觀眾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窺視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人生群像,在別人的悲歡離合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得到啟發和引導。

查看全文

解析廣播電視節目的“方言現象”

摘要:近年來,方言節目出現在各大廣播電視中,因為其平民化、生活化的特點成為廣播電視節目的一大特色和亮點,為主流普通話電視節目做了一定的補充和調劑,也取得了一些社會反響,但部分方言節目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質疑。基于此,本文對當下廣播電視中的方言節目現象進行了理性化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廣播電視;方言現象;優勢;缺陷

方言是地域差異的載體,是一種地方文化,蘊含的意義比較豐富和深刻,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隨著媒體之間競爭日益激烈,方言節目被應用到了廣播電視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但任何事物的產生都具有兩面性,方言節目同樣如此,在其盛行的背后也帶來了部分不利影響。

一、方言節目在廣播電視中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貼近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民俗習慣。廣播電視中的方言節目收視率比較高且受人們的喜愛,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方言節目運用的是家鄉語言,人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熟悉感和親切感,使節目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更為貼近。方言作為地方語言,其中包含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心理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文化特性和文化底蘊比較深厚,體現著當地最為原始和樸素的思想,因此,方言節目在當地人們眼中比普通話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更為親切。通過相關調查得知,在廣播電視節目中懂得合理使用方言的主持人都比較受大眾群體的歡迎和喜愛,比如,在一些當地人說當地事的廣播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把當地的歷史故事、風俗人情、以及傳統文化用方言表述出來,必要情況下使用只有本地區群眾才能聽懂的詞匯和語言,既可以讓受眾群體獲得本地信息,了解本地文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也可以活躍受眾群體的情緒和心態[1]。(二)順應受眾群體對多元化文化的需求。現階段,人們處在信息化的時代,心理壓力和生活負擔都比較繁重,在開放性、個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影響下,人們希望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節目來進行情感交流、消遣娛樂、釋放壓力等多元化的活動,對嚴肅、古板、高雅等的廣播電視節目逐漸產生了視覺和聽覺疲勞,需要愉悅、流行、刺激等的廣播電視來起到調劑的作用。例如,以湖南衛視的《越策越開心》這檔節目為例,這是一檔融合了橋段剪輯、方言笑話、短劇以及訪談等多方元素的娛樂節目,它將當下比較流行的元素和民間話題進行有效融合,形成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把歡樂和輕松帶給了受眾群體。(三)提升了主持人的感染力和藝術性。在廣播電視中,主持人使用方言主持節目,以平民化和口語化的方式將自己置于和受眾群體平等的位置上,受眾群體可以充分感受到主持人對其的尊重和重視,受眾群體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主持人看成是一位易于溝通,彼此有共同語言的朋友。因此,主持人通過使用方言很好地將自己和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拉近,主持人在主持的過程中就會更加輕松和自然,與受眾群體的溝通也會更加的方便和容易。例如,以廣東衛視《誰語爭鋒》這檔節目為例,這是一檔以廣東地區方言為競技的節目,融合了廣東的地區文化,主持人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將主持節目,趣味性比較強。其次,主持人用方言主持節目,還可以很好的美化語言表達方式和能力,更加準確、形象、有趣地將自己無法用普通話表達的語言用方言表達出來,將一些比較深刻的為人處世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說給受眾群體,對受眾群體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義。另外,使用方言主持節目,主持人的語感也會更加靈活和豐富,主持人主持節目時最重要就是對語言的組織,要求主持人要有非常豐富的詞匯量,而在實際的節目主持的過程中,面對獨特情境時運用方言就可以很好地將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同樣可以使廣播電視節目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方言節目在廣播電視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