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電視新聞認同與傳播研究
時間:2022-06-01 02:43:09
導語:方言電視新聞認同與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于“方言”在電視熒屏上的火熱現象一度有過不少爭論和“冷思考”,但從事實來看大多數方言電視新聞歷經十多年而長盛不衰,獲得了廣大市民的喜愛,證明了其頑強的生命力。內容為王,方言電視新聞的走紅肯定不僅僅是“方言”這個語言方面的原因,但是方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探討方言之于民生類新聞節目的作用,以及主持人個性化播報的意義所在仍具有一定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方言新聞;方言;主持人;社會語言學
曾幾何時,方言電視新聞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各個城市電視臺生根發芽,杭州電視臺于2004年創辦的《阿六頭說新聞》可謂是其中的翹楚。創辦至今,它已經走過14個年頭,先后獲得了“全國百佳電視欄目”“全國十佳民生新聞欄目”等多種榮譽。它是第一家方言電視民生新聞類節目,具有獨創性并創下多個“第一”,引領了后來蘇州、紹興、寧波、溫州等地的方言新聞熱潮。對于《阿六頭說新聞》的解讀也一直沒有間斷,特別是對于方言爭議也一直比較大。反對者認為,方言節目畢竟使用的是方言土語,難登大雅之堂,特別是播報的內容多屬“雞毛蒜皮”,和傳統新聞學的精神不符。有的甚至曾經預言,類似的方言熱只是一時的現象,經不起時間考驗,等等。時至今日,《阿六頭說新聞》仍是深受杭州人民喜愛的一檔節目。收視率依然接近10%左右,在杭城電視高收視率節目的榜單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實證明方言電視節目依然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獲取資訊的形式。那么方言在民生類節目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方言的意義到底在于何處?本文嘗試從語言學,尤其是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解讀。
一、理論概述:社會語言學
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除去少數民族語言之外,漢族的方言也是相對較為復雜的。一般從語言學角度,中國可以分為七大方言或者十大方言。前者為北方方言、湘、贛、吳、閩、粵、客家七大方言。十大方言則再加上晉語、徽語和平話。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一般認為方言和普通話屬于隸屬關系,普通話(標準語)在上,方言則為下。在中文的情況下,普通話對應漢字,而方言則被稱為“地方話”,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文字與之對應。但實際上,“方言”并沒有非常嚴格的定義。著名的語言學家索緒爾曾表示,“語言”和“方言”的區別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其區別往往受一定的政治因素的影響。中國存在的諸多方言,對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發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推行的“書同文”制度,為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長期以來,推廣官話(普通話)不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相對年輕的分支,一般認為確立于20世紀50年代。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語言代表人的身份認同”。語言是文化的也是和社會息息相關的。一個人使用的語言和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社會地位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好萊塢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MyFairLady)就講述了一位下層階級的賣花女被語言學教授通過改變發音和詞匯而成為優雅貴婦的故事。德國的社會語言學家庫爾馬斯(Coulmas)表示,方言并不僅僅表示地域的差異,其和人的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都息息相關,而且他也認為“通過對語言的修正,可以改變人的身份認同”。而通過語言來改變身份認同的現象,在移民等經濟因素影響較大的情況下較多出現。
二、異軍突起的“吳方言”地區方言新聞
在上節提及的中國幾大方言中,和普通話差異最大的應該說主要是吳、閩、粵、客家這幾個方言。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原因,閩南話、粵語和客家話與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紐帶關系緊密,長期以來,閩南話、粵語和客家話的新聞播報、對外傳播是存在的,而且受港臺文化的影響,粵語歌曲等在青少年中頗為流行,播音主持中的港臺腔也一度大行其道。和閩南話和粵語相比較,吳方言則弱勢很多。吳方言并沒有太多機會在大眾傳媒,特別是新聞節目中有施展拳腳的空間。不過自2004年以后從杭州臺開始,隨著蘇州臺、溫州臺、寧波臺、紹興臺、無錫臺等長三角地區城市電視臺方言新聞節目的熱播,可以說是吳方言作為語言的一種強勢崛起。這和改革開放之后長三角這一吳方言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有緊密的關系。而且杭州、蘇州、寧波、溫州、無錫、紹興這些城市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沉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普及,當地百姓對自身的身份認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原本只作為方言土語存在的地方話也成了值得自豪的身份象征。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資的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外國人也生活在這些城市中,他們也有融入當地的愿望和現實需要,故而學習當地的語言也是他們改變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方言新聞節目對他們來說也成為了很好的學習素材。本文選取杭州電視臺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節目制片人的采訪,并借用社會語言學的一些理論來對方言新聞節目的“方言”進行進一步剖析。
三、《阿六頭說新聞》中方言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民生新聞節目比較受歡迎,即使是普通話播報如南京的《南京零距離》、北京的《第七日》等也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這說明民生新聞主要還是內容為王的。但是在各個電視臺、各個頻道都在做民生新聞的情況下,特地用上“方言”這個法寶,還是有其特殊的作用所在。本文主要從文化、身份認同和對外傳播這幾個要點來解讀《阿六頭說新聞》,以期分析方言對于民生新聞的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扎根于當地文化的方言方言是長期以來當地百姓們口口相傳的語言,方言詞語中保留了很多該地區百姓所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地名、風俗習慣等等。“阿六頭”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杭州百姓感到非常親切的一個稱呼,和最初的制片人翁曉華所設想的“地道的杭州普通市民,他能說會道,消息靈通,幽默風趣”這樣一個形象非常吻合。而且一個“頭”字也讓人聯想到“杭鐵頭”,有一股子愛打抱不平、富有正義感的人物設定。可以說一個名字就把百姓和節目的距離拉近了,方言名稱“阿六頭”功不可沒。同時,《阿六頭說新聞》的片頭就有一句“敖稍、敖稍,阿六頭來了”的吆喝。“敖稍”是吳方言中比較常用的詞語,是“趕緊”的意思。一聽到這個片頭語,一個“敖稍”,觀眾就知道節目就要開始,手頭的家務活、別的事情都可以暫時放下,應該坐到電視機前好好收看節目了。這就是方言的感召力所在。此外,《阿六頭說新聞》還別開生面地創作了主題曲,最早的主題曲《杭州是個好地方》就把杭州美景和美食介紹了一遍,時尚的Rap用杭州話唱來別有一番風味。全曲歌詞如下:西湖風景俏,蘇堤春曉早,曲院風荷搖,滿隴桂雨香,還有斷橋殘雪飄。耍子地方木佬佬,西湖里劃船,城隍閣登高,雷峰塔敘舊,來壺龍井茶泡泡。菜蔬不得了,西湖醋魚鮮,龍井蝦仁俏,清湯魚圓滑,而且還有老鴨煲。市民素質靠得牢,尊老又愛小,助人不計較,勤奮多奉獻,文明懂禮貌。朋友,蹲了杭州真當福氣好。蘇堤白堤、曲院風荷、桂花桂子、斷橋殘雪……龍井茶、西湖醋魚、老鴨煲,這幾個名字一出,不僅老杭州們心生感慨,新杭州們也是心動不已。后面的主題曲也都延續了“杭州”特色。現任制片人龔笑寒指出,《阿六頭說新聞》一直堅持的選題方向就是“杭州”,節目主要講述的就是杭州人、杭州生活和杭州文化。比如在節氣介紹的時候,會著重介紹杭州老百姓做什么、杭州的老字號等等。小寒節氣,老百姓做臘味的香氣綿綿悠長……把濃郁的杭州文化貫穿到節目中去,這時候的杭州話相比普通話就有更多的韻味和優勢,也更有看頭了。另外,方言和杭州的風物人文更加熨帖。比如說在播放采菱人的新聞時,就有一個畫面,采完菱角,主持人阿民和采菱老人一低一高的坐在房前,阿民剝了第一個菱角,很自然的遞給采菱老人吃,這個畫面是非常溫暖的,而搭配的杭州話則使這幅江南水鄉的畫面更加美滿。
(二)和曲藝相結合的方言《阿六頭說新聞》是民生新聞的一種,所以主持人阿六頭也并非一個權威的主持人和新聞工作者,更多以一個普通杭州人的形象示人,故而他的語言和其他新聞節目也不一樣。一般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往往都是播音院校畢業,不僅普通話標準,還強調字正腔圓。但觀眾要求阿六頭的則是地道的杭州方言,不僅發音要地道,還要能夠融會貫通,雅俗共賞。但是阿六頭的主持并非播音專業科班出身,反而在和杭州話相關的文藝、曲藝方面具有造詣。在新聞串詞中,杭州話的俚語、諺語為新聞播報增色不少。像最早的“阿六頭”主持人周志華就是杭州地方曲藝“小熱昏”演員,接替他的主持人阿民最近也在學習“小熱昏”。用“小熱昏”演唱的一段主題曲就非常有氣勢:阿六頭是么杭州生來杭州長,天生的脾氣像爹娘。姆媽的名字叫西湖,那么相貌兒生得真漂亮,爸爸脾氣蠻直爽,汪浪汪浪么大家叫他錢塘江。阿六頭來么眼睛雪雪了個亮,黑的了個白的了個分清爽,看到了壞人就要上。要是他們神樣胡道不識相,一個浪頭,把他們了個通通送進東海里頭喂龍王。阿六頭來個良心擺了個當中央,哪里么有困難,熬稍去幫忙,做人么要積德,賽過到靈隱寺里么拜拜菩薩燒燒香。阿六頭來么穿過大街和小巷,朋友有什么心里話,千萬不要么扛(藏)了肚里么不肯響。只叫你那么“嗯哼”一聲響,阿六頭就跌死絆倒來到你身旁。朋友,有撒(什么)話語就同我直說好了噢。這個主題曲不僅描繪了杭州的自然風光和一方水土,更描繪了主持人阿六頭一心為民、熱情助人的特點。歌曲用方言的曲藝形式唱出來,對本地百姓來說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三)作為身份認同的方言主持人“阿六頭”雖然是個虛擬的人物,但他仿佛就是身邊熟悉的人。他講的新聞故事,不僅僅是新聞,更是便于傳播和口口相傳的。比如,翁曉華說:“我們經常可以在辦公室、候車站、醫院等場所,聽到有人在談論,昨天晚上明珠臺的阿六頭又說了一樁事體……每當聽到這樣的話題,我們知道自己的節目內容已經深入人心。”普通老百姓將《阿六頭說新聞》里播報的新聞作為自己的談資,也會引用主持人的觀點和評論。可以說,主持人阿六頭的評論感染影響了大家,很多觀眾就是沖著阿六頭的觀點而收看節目的。用拉扎斯菲爾德的“two-stepflowofinformationandinfluence”兩級理論來看,阿六頭不僅是播音主持,他們更是OpinionLeader(意見領袖)。阿六頭的主要主持人安峰曾撰文說:“阿六頭是你的兄弟、親人。因你的悲欣而悲欣,因你的憤怒而憤怒。決不作無關痛癢、在旁冷嘲熱諷或冬烘先生一般的學究,或做道德正義的化身,只是以常人的感情感人,以最普通的道理服人。”所以《阿六頭說新聞》中的方言不僅僅是作為地理、歷史、文化的沉淀的載體,還增添了人文主義關懷的色彩。阿六頭在播報新聞時,把感情也代入其中,有著普通人的悲喜和感受。通過該節目,觀眾們也不再只是普通的觀眾,而通過觀看共同的節目有了共同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有了更多的作為杭州市民的身份認同。
(四)和“后院籬笆原則”相得益彰根據前制片人翁曉華的介紹,在構思阿六頭說新聞的時候,曾經聯想到了后院籬笆原則。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主持人丹·拉瑟接替克朗凱特主持CBS《晚間新聞》節目后,提出了著名的“后院籬笆原則”(Back-fenceprinciple)。所謂“后院籬笆原則”,丹·拉瑟是這么解釋的,當時電視新聞關注最多的是英阿福克蘭群島之戰、中東戰爭和英國戴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這三件事。新聞對哪件事更關注呢。設想一天結束時,兩個主婦倚在后院的籬笆上聊天,她們多半會談到新生的小王子,這就是對“后院籬笆原則”最為形象的注解。民生新聞的題材免不了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是很多也事關民生。相較于普通話,方言談論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些。龔笑寒介紹,節目招杭州本地人記者,強調杭州人的思維模式;非本地記者采訪時要求說杭州話,力求為對方用杭州話回答創造語境。
此外,隨著近些年經濟的發展,學習上海話、杭州話的外地人甚至外國人也多了起來。龔笑寒介紹到,《阿六頭說新聞》為了兼顧非杭州人,便于人們學杭州話,新聞節目的字幕從無到有。文稿就用地道杭州話,不翻譯成普通話。無形當中,隨著這樣一檔人氣方言新聞節目的熱播,許多新杭州甚至外國人都學到了不少地地道道、生活口語化的杭州話,這樣杭州文化和杭州話就超越了杭州這座城市,更多地走了出去。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對外傳播”。
四、小結:方言新聞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方言是拉近觀眾和節目距離的一種方式,也承載著傳承地域文化的重任。通過方言電視新聞,市民們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文化認同,甚至也吸引一部分“新杭州人”通過電視來學習方言,去改變一些身份認同,并更好地融入其在杭州的生活中。杭州話也隨著人員的流動有了更多對外傳播的機會。因此,《阿六頭說新聞》也舉辦了很多親民活動,比如阿六頭、阿六嫂的海選等等。節目組為了讓小孩子們有更多接觸方言的機會,還曾海選過“小阿六頭”和“小小阿六頭”。龔笑寒提到,現在有小阿六頭已經長大了,節目中還曾推出過一條新聞——“小阿六頭去哪兒了”。但是現在也面臨一個困境,就是小阿六頭缺乏,杭州小孩的杭州話現在很少有純正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話的同時,怎樣讓孩子們學習杭州話,讓孩子們多關注與杭州有關的故事和事物,留住孩子們文化的“根”,這是新的課題所在。
方言是路也是橋,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隨著普通話的全面普及,對于一些地方的方言,傳承和保護反而成了課題。特別是像杭州這樣的文化歷史名城,在新時代煥發獲得更多如G20、亞運會等世界矚目的機會,在對外傳播中原汁原味的“杭州”更顯魅力。或許在不久的未來,阿六頭不僅是杭州的阿六頭,更是走向世界的阿六頭。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阿六頭說新聞》也開辦了公眾號,節目和觀眾的互動不僅局限于熱線電話,在網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今后包括《阿六頭說新聞》在內的方言電視新聞的走向和發展,值得更多的關注和研究挖掘。
作者:張靜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
- 上一篇:大型群體筒倉聯滑施工技術
- 下一篇:電視媒體助力閩南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