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9:14: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物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實驗動物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對實驗動物學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提出了該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操作技能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加強考試考核的改革,培養“高分高能型”的人才。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中醫藥院校教學改革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研究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的綜合性新興學科,它融合了生物學、醫學、獸醫學、遺傳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同時它的發展又推動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中醫藥學的發展,對科學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學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逐步步入了高等醫學院校的課堂,是中醫藥院校多數專業研究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也是部分中醫、中藥、藥學、生物工程、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近十年的歷史,這對于我院普及實驗動物學的有關知識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教師隊伍的不專業(多為實驗動物中心的工作人員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師),加之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的不統一、考核辦法的過時以及該課程是選修課的緣故,使得教學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2]。為此,筆者在實驗動物教學實踐中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與考試考核辦法,在我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及中醫、中藥、藥學等本科班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觀念,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
在以前的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基本上以講授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理論為主,忽視了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學完后即進行理論考試,與當時開設這門課程主要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為實驗動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單純講授理論對于以往很少接觸實驗動物的學生來說,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實驗動物學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以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改過去的以理論學習為主為現在的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重點,改過去僅重視課堂學習為現在還重視實踐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實驗動物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進入實驗室和走上社會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目的這個中心,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適當減少理論課時數,增加實驗課時數,使實驗課時占到總課時的40%左右。同時豐富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不單純停留在實驗動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給藥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學設計實驗、選擇合適動物復制中醫證候動物模型進行相關的中醫藥實驗等綜合項目放在學生的實驗課上,確保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2豐富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新的教學模式
生物醫學類實驗動物學教學思考
[摘要]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是支撐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條件,對培養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至關重要。本文針對研究生實驗動物學的教學實踐,從動物福利與人文教育、標準化與課題設計、動手能力與課程設置三個方面探討提升研究生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動物實驗數據準確性和穩定性的可行方法,旨在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教育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實驗動物學;研究生;人文教育;標準化;動手能力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培養拔尖人才的社會責任,實驗動物學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科,融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諸多學科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對推動生物科學發展和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蘇州大學醫學部在研究生課程中開設實驗動物學課程由來已久。本文作者多年工作在教學一線,在教學實踐中充分認識到該課程對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深入思考和各方重視的問題,突出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
合格的研究生不僅要扎實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有正確的道德觀。特別是學習實驗動物學課程的研究生大都為生物醫學類專業,更應注意培養人文情懷,提高人文素養,加強對“珍愛生命”的理解,具有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育人育德是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需堅持“傳道授業”和“價值引領”相統一[1]。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生了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難以避免地涌入校園[2]。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專業背景差異大、年齡跨度大,某些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缺乏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對實驗動物的敬畏之心。教師需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在傳授實驗動物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應加強價值引導和人文教育,努力引領研究生成為有溫度有情懷的高知人才[3-4]。動物實驗對生物醫學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動物作為疾病模型和治療新策略的受試者,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犧牲,理應被善待和尊重。但個別研究生由于欠缺實驗動物倫理學知識,對實驗動物態度冷漠,實驗操作時手法粗暴,鑒于此,我們加強了實驗動物福利倫理知識的講授,向學生滲透動物康樂(well-being)和3R理論(減少、替代、優化),使研究生熟知動物實驗倫理審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動物實驗倫理審查的要點,強調在實驗過程中避免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讓動物在康樂狀態下生存;采用鎮痛鎮靜、及時止血、實驗結束后對動物施行“安死術”等措施減少動物的痛苦;引導研究生科學設計學位論文的動物實驗內容,提高動物利用率,避免無意義的重復甚至濫用實驗動物,使更多學生懂得敬畏和善待實驗動物,逐步形成關愛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覺性。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現出更多的多樣化特征,如年齡構成的多樣化、應屆本科畢業生或有工作經歷生源特質的多樣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學習形式多樣化和學術型或專業型等學位類型多樣化等等[5],但作為研究生,都需要有更寬闊的視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年來,我們對研究生實驗動物學理論課的教學體現了學習內容的多樣化,課程內容除較強普適性的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知識點外,結合學科前沿,加大了有關基因修飾動物模型、免疫缺陷動物模型等內容的傳授[6],重點突出基因修飾模型的構建、保種、繁育管理以及各類免疫缺陷模型的應用等內容,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課題設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奇思妙想落到實處需要實踐和操作,在科研團隊中研究生往往工作在第一線,應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實驗動物是活體,相對于一些理論性強的課程,實驗動物學課程學習對實踐性和操作性要求更高。在實驗動物學的整個課程教學中實驗課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學生人數眾多,受限于實驗室條件和教學經費及師資短缺等,研究生動物實驗技能的培訓只能做到淺嘗輒止,實驗課教學長期以來無法切實開展。不少學生因欠缺動物實驗相關操作實踐,動手能力不佳,在獨立開展實驗動物相關科研工作時常常遇到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有鑒于此,我們提出要確立實驗動物學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指導思想,一方面切實加強實驗課教學,開展針對大鼠小鼠的各種實際操作培訓,另一方面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對動物實驗涉及的基本技術進行整合和系統分類,通過信息平臺和教學平臺分享給學生,展示規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強調操作細節和注意事項,幫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技術難點,提高他們的感官認知和對技術要領的領悟力,有效緩解了研究生在操作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根據我們近年來對研究生實驗動物學教學內容的調整,重新編排了教材,更強調內容的時代感和實用性。
2教學手段要豐富多樣
生物技術本科專業教學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就目前高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動物學教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新形勢下,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為出發點,結合作者近年來積累的一點教學經驗,探討了開設動物學課程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以及幾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旨在達到優化教學效果,培養真正符合國家需求的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動物學;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創新動物學
作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在大多數高校的生命科學學院中都有開設。動物學是從動物的結構、生理和生活方式來揭示動物生命活動的本質。動物學與其他生物科學、醫學、獸醫學、畜牧業以及人類生產和環境保護都有著密切聯系[1]。
今日的動物學實際上已發展成為內容十分全面的學科。它以整個生物學的普遍規律為基礎,不僅研究以動物為內容的學術和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還以此來闡明廣泛的生物學活動的本質,因而它已成為開拓人類未來和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作為學子們踏入大學之門的第一門課程,它承擔著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生命奧秘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膽大心細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磨練學生對學習的耐心,樹立嚴謹求實的對待科學的態度;為學好其他課程如動物育種學、生理學、免疫學、生態學、動物發育學等專業課打好基礎,以及擴展專業視野;為今后擬從事農林醫藥相關領域的研發工作儲備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磨練能力和品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助學生建立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筆者擔任高校動物學專業必修基礎課的教學任務數年,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也發現了當前動物學教學存在的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問題。筆者現就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以下是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認為存在的兩個棘手問題:第一,學時逐年縮減隨著新的學科的興起,教育改革的深化,社會發展對學子的新要求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動物學理論課程由以往的54學時逐漸減至現在的24學時,實驗課降到16學時。而教材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其內容量和知識點是很豐富的,如此少的學時,這對教與學而言,難度無疑是大大增加了。要在很少的學時內保證好的教學質量,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并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是每一個從事動物學教學工作教師所面臨的難題。另外,就筆者了解,多個學校的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安排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例如,由于實驗中心實驗室數量有限,有時會將理論課與實驗課安排在不同的學期來上。這可能會導致,理論課上的內容無法及時在實驗課上得到驗證,這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第二,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學生接受了數十年小學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習慣了灌輸教學方式,總希望老師就重點考點內容突出地講授,他們負責吸收,主動思考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較弱[2]。
筆者從教的這幾年的感受是,學生對于學習是被動的,他們習慣了中學時期的那種主要由老師將歸納總結好的知識以及解題經驗直接講授給他們,即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學習習慣[3],畢竟這種方式是最為舒適的一種學習方式。但大學教學的主旨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一般在授課2-3次之后,讓學生無記名地對該課程教學提些自己的意見、建議和看法,多數學生會提出以下幾個建議:一是要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將考點強調三遍,并且要老師對授課內容中的重點考點進行歸納總結,在下一次課時再予以復述;二是希望老師能按照課本來講,盡量不要超出教材范圍;三是該課程對今后就業有什么樣的幫助或者是否為研究所考試的課程?以下是筆者實施并取得一定教學效果的幾個解決方法:第一,盡量精簡教材上的內容,適當介紹一些有趣的經典實驗。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形勢下,各高校開設的課程范圍越來越廣,數量日益增多。由此,一些傳統經典的課程(包括動物學)的課時就大幅縮減。教師不能再像以往一樣,詳細講解各門類動物的結構和基本特征、分類、起源與演化、地理分布等內容。教師只能精選每類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種,來高度概括地介紹一下最具特色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內容寬泛但無法深入。例如,在講解節肢動物時,如果直接平鋪直述地講節肢動物特有的馬氏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4],未免顯得空洞乏味,學生容易誤解為,原來大學只是如此淺顯,也就通過背記來對付考試而已。但是,若能介紹下劍橋大學的學者們是如何設計實驗,應用電子探針、X射線技術來證明馬氏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這些實驗的描述,可以讓學生了解動物學知識何獲得的過程,這和了解知識本身同等的重要,同等的有趣味;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他們也從前人那里學習了如何設計科學實驗,并了解了一些先進實驗技術,同時,領略了科學的嚴謹性。第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目前,多數學校的教學采用的是講授、設問預習、探索討論等相結合的方式,但依然是以前兩者為主,探討環節仍然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不直接講授知識點,而是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來觀察和驗證相關的知識。例如,讓學生觀察草履蟲的運動特點,草履蟲遇到障礙物時,會反轉它的纖毛,先向后游泳一點,然后再向前游泳,從而避開障礙物[5]。這個動作是怎樣由一個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來完成的?可以將學生分組,鼓勵他們課外查閱文獻,應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提出假設,并自己動手設計一些簡便易行的實驗來探索和求證,從而獲得原生動物門相關知識。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驗來觀察溶液中不同的鈣離子濃度會產生草履蟲不同方向的游泳,通過去垢劑、三硝基甲苯X、甘油等處理,來闡明草履蟲運動的生理機制,使學生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升華,對動物的生理現象、生化特征、生活習性和不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這一系列學生親自設計和參與的實驗,學生不斷獲得了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一以自己為主導的探索過程中,其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維能力等都得到鍛煉,團隊精神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這些能力或精神均是創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這種教學與科研相融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反被動為主動,又不失趣味性。第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會應用。動物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利用物理科學來闡明動物的結構和生理學。例如對神經傳導、游泳和骨骼成分的解釋要分別地依靠物理化學、流體動力學和材料科學等。常使用簡單的數學計算來論證解釋的合理性。例如,僅僅提到扁蟲的厚度小于一毫米是因為它們如果厚于一毫米的話,氧就不能足夠快擴散到扁蟲體內,那是沒有什么意義的[5]。如果通過數學運算能夠證明,一厘米厚的扁蟲不能生存,那么學生能體會到數理化等多學科知識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糾正他們“生物專業就是理科中的文科,靠背記就行了”的誤區。20世紀以來,動物學的飛躍發展正是依賴于數理化等多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斷改進才,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峰。教師有義務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以便激勵自己盡力學好各門功課,打好多學科基礎,為成為國家創新性人才儲備能力。第四,糾正學生的功利性學習態度。介于學生普遍關注的“這門課對將來就業或進一步深造有何好處?”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理解學生擔憂畢業去向的同時,教師也要循循善誘地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有用性”并非體現在能立即帶來何種形式的利益,要糾正學生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告訴他們當下主要任務是努力學習好各學科,積累知識,盡力全方位提升自己和儲備能力。沒有單一的哪一門課程能帶來將來的就業或深造機會,而是通過多門課程中學習的知識,以及學習過程中掌握到的學習技能,并持之以恒,積累和沉淀到一定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收獲。也可結合一些具體事例,例如,為了研究昆蟲的變態,V.韋格萊斯沃茲博士選擇了最為合適的一種昆蟲,一種紅腹獵椿。隨后他巧妙的實驗設計,成功地揭示了活化激素、蛻皮激素和保幼激素是昆蟲變態發育的關鍵分子機制[5]。韋格萊斯沃茲博士的英明選擇基于其動物學深厚的學科功底,若非當年學生時期踏實地學習打下的堅實功底,那么就沒有幾十年后的英明選擇。當然,筆者也盡可能的在相關章節介紹動物學知識在農林醫藥上的應用,比如,介紹鱔魚、黃顙魚等經濟農作物的育種上的新研究進展,讓學生很容易地將他們的日常生活食品與動物學研究范疇聯系起來,從而感受到動物學的實際應用價值。第五,課間十分鐘的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時間雖短,但是,也是促進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好時機。
老師可以主動地和學生聊天,聊一些輕松的話題。通過交流,老師可以大致了解當今學生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學習狀態等,這有利于老師指定更加切合新一代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課間可以播放一些學生喜歡的輕松小視頻,以愉悅學生們的身心,緩解上課時的緊張,真正做到讓學生勞逸結合。筆者有時會選擇一些著名的演講中的幽默片段來播放,比如說歷年的國際名校的畢業演講,幽默風趣又不失教育意義,可謂一舉兩得;有時選擇一些老一輩科學家訪談視頻,摘選其中鼓舞人心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前輩們不為名利,執著追求,勇于奉獻的精神。這對部分同學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影響。動物學是一門經典的自然科學,隨著生命科學日新月異的變化,如果我們依然沿襲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育人者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水平,積極主動地應對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靈活地變動教學內容,科學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符合時展和國家需要的創新性人才[6-7]。
水產養殖學改革與實踐
1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體系
1.1拓實課程基礎知識,強化專業相關知識。動物學的理論教學部分所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內容繁多,筆者在注重動物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除一些基本概念和分類學知識及動物的發育與演化等基礎知識的詳細講解,還對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符合的內容進行了重點講授。自然界動物種類很多,其中與水產養殖業的動物類群大致分為3類:一是對水產養殖有危害的類群,如原生動物門中的車輪蟲、海綿動物等;二是可作為水產養殖餌料的類群,如原生對象,如貝類、魚類、牛蛙、龜鱉、特種水產經濟動物等。而對于一些無脊椎動物的若干小門,爬行綱中多數種類,以及鳥類和獸類的相關知識,雖然與水產養殖關聯度不大,但是為了使學生對動物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要進行適當的講解。1.2擴充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內容,培養學生保護野生動物意識。如何正確認識野生動物的保護與利用,這是常談常新的問題,因此該課程擴充講授了一些關于動物生態學及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知識,使學生了解動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持續利用的關系和意義。1.3整合教學實踐內容,培養學生實踐綜合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動物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課時少,如何有效完成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并且設置一些綜合性的研究型實驗是動物學教學的一大難點[3]。在以往的教學中實驗的目的多是驗證理論課上講授的內容,這樣的實驗內容很難使學生對實驗課程的內容感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對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在實驗項目的選擇方面重點選擇了對水產養殖業有害和有利的類群及可以進行養殖的類群進行解剖實驗。同時通過開始綜合性實驗彌補課時較少的問題,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將水螅、渦蟲、蛔蟲和蚯蚓進行比較解剖,可以理解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性動物、環節動物的胚層、體制、體腔等差別及進化過程。1.4增設水產行業調研實訓環節,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增設水產行業調研實訓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對當地水產品的來源、價格、銷量以及水產養殖企業的現狀進行調查,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調研方案、設計調查問卷、實施市場調查、整理和分析調查資料、撰寫當地的市場調查報告。這不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還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水產養殖專業以及畢業后所從事的水產行業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將來的學習做好規劃。
2精心安排與組織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內容安排大多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先講解動物學的基本概念、動物的基本分類知識、動物的發育與演化等基礎知識,再是以動物演化為線索從最低等的原生動物到最高等的哺乳動物進行講解。但由于學生缺乏對所有動物類群的全面了解,特別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的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從而使得學生在沒有學習完所有類群之前,很難以動物的演化為線索來學習該門課程。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筆者通過多媒體,以圖片和視頻等形式向學生介紹動物界的各個類群及其代表動物,讓學生對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之后再結合中學生物學所學的人體的組織、器官及胚胎發育等知識引入動物學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動物的發育及分類等基本知識;接著以動物的系統進化樹為主線來講解各動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等,使學生逐步理解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及在動物系統演化上的地位;最后再補充一些關于動物生態學及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知識。
3注重比較教學,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動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由簡單到復雜可以分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4],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進化到“系統”這一水平,例如,單細胞動物纖毛蟲可以在胞口形成食物泡,食物在食物泡內進行消化,可以吸收的物質進入胞間質,不能消化的固體殘渣再通過體表的肛孔排出體外。可見原生動物的食物泡執行了類似于高等動物“消化系統”的功能。因此,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來比較每個門(綱)的動物的“九大系統”從無到有的一系列的進化過程,加深對動物體的組織、器官、系統結構的形成和功能發展完善的進化過程的理解。
池塘養魚歷史記載
[摘要]《中國古代動物學史》第13章“中國魚類學史”部分,提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池塘養魚的國家,依據是卜辭有“在圃漁”,圃即池塘。又說范蠡《養魚經》有24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門文獻,這兩條判斷都不能成立。“圃”的甲骨原文作“甫”,指水草沼澤地,不是池塘養魚。范蠡《養魚經》不是范蠡所作,系后人偽托之書,可能是漢代作品。此外,古今度量衡不同,章中一些地方直接把古畝等同于今市畝分析,屬于疏忽。
《中國古代動物學史》(郭郛,[英]李約瑟,成慶泰著,1999)是一部很重要的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整理研究古代中國動物學史巨著,全書500余頁,95萬字。用現代的學科分類,將全書分為14章,綜述了古代中國有關動物分類、動物生理生態、動物變態和發育、動物生殖、動物行為、動物遺傳學、生物進化論、動物物候學和動物地理學、動物家化等,其中第十三章是專講魚類的《中國魚類學史綱要》,最后第十四章介紹中國有關中國古代的動物學古籍文獻。
筆者因需要先查閱了第十三章“中國魚類學史綱要”(成慶泰執筆),在第三節“世界上最早的養魚文獻《范蠡養魚經》”這節中,著者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得出兩條重要論斷,一是“我國是世界上池塘養魚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即開始了養魚。”;二是范蠡《養魚經》“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門文獻,也是養魚的始祖,對世界養殖學史來說是有重要價值的文獻。”[1]
筆者看了書中引用的文獻依據,覺得這兩點推斷都有商榷的余地。
先說殷商時代即開始了養魚的問題。
“中國魚類學史綱要”所依據的是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引用羅振玉所輯的殷墟卜辭中兩條含“圃”的卜辭為證:“貞其雨。在圃漁。”及:“在圃漁,十一月。”[2]作者說:“這兩條卜辭特別注明“在圃漁”,即在園圃之內(捕)漁,而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捕)漁,也不是在野(捕)漁,證明殷商時代已開始了池塘養魚。”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概念分析論文
提要本文系統地論述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內容、地位和作用;透徹地分析了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發展方向;指出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將為中藥藥理學和實驗動物學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首先是這個學科研究方法的形成和發展。中藥的藥理研究自20年代初,陳克恢研究麻黃[1]以來,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這就是中藥藥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研究和應用。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獨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藥藥理學從中藥和藥理學脫胎而出,形成了獨特的學科體系。基于此,有必要對中藥藥理動物模型進行整理、探索,為進一步指導中藥藥理學發展、豐富實驗動物學的內容起作用。故本文試圖較系統地論述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作用,分析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現狀,探索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發展方向。
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概念
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指在中藥藥理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類病證表現的動物實驗對象和相關材料,它包括人類疾病動物模型、人類證候動物模型、人類病證動物模型三部分的內容,它既是實驗動物學的范疇,又是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的核心。
2中藥藥理動物模型的作用
2.1中藥藥理動物模型是中藥藥理學的基石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和作用機理、以及體內過程,從而闡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學。它包括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三部分的內容。而中藥藥理動物模型在中藥藥性藥理、中藥實驗藥理、中藥臨床藥理的研究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動物科學專業教學模式
動物科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鞏固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生產實踐能力。要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動物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適應我國畜牧業的科研和生產實踐需求,就必須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1]。因此,因地制宜地構建適合本院校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動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2-3]。在過去,存在理論教學、教師團隊、教學項目、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等脫節的現象,如教授一般專注于科研,往往忽略本科生教學、指導本科生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教授的社會資源不能被很好地應用到人才培養中。針對這些情況,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以畜牧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明確了“教授引領,校企協同,著力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人才培養理念,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突出了“教授”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構建了“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了新時期畜牧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動物科學專業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廣度,而且要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具備解決畜牧企業各種難題的實踐技術應用能力[4]。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已建立的課程教學團隊的基礎上,構建了“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五個一工程”,即“1名教授,引領1個教學團隊(理論和實驗),聯系1批教學實踐基地,依托1批教學改革或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培養1批應用型創新人才”。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著力打造“教授引領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人才培養”三方面融合滲透,凸顯教授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將教授、課程教學團隊、教改(創新訓練)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和人才培養5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動物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以動物生產學實踐教學模式為例,一名教授(劉德武教授)帶領一個教學團隊(5個副教授、2名講師,2名高級實驗師),聯系一批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包括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風行奶牛有限公司、深圳市晨光乳業有限公司、中山市白石豬場有限公司、河源市瑞昌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區新廣農牧有限公司等7個基地),依托一批教學研究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省級、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和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培養一批(每年20名左右)應用型專業人才。目前,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已建立了11個“教授引領”的“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團隊,覆蓋了動物科學專業的大部分核心課程,每個教學團隊均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健全的團隊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五個一工程”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改善了理論教學、教師團隊、教學項目、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等一度脫節的現象,團隊教師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同時,建立了動物科學學院教學團隊負責人更換制度,保障教學團隊的穩定,促進教學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2“五個一工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2.1“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一:實習基地現場教學動物科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而,而實踐教學是學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和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更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5]。以養牛學課程為例,近年來在劉德武教授的帶領下,依托校內外養牛場實習基地,養牛學教學團隊(由5位教師和2位實驗師組成)制定了詳細的養牛學課程實踐教學計劃,在完成養牛學課程理論教學后,動物科學專業每個班的學生分別到牛場開展為期2周的養牛場生產一線現場學習,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到生產實踐中,在養牛場實習基地為學生現場講解養牛生產的全過程,同時在現場教學中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實踐、善于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習與思考,也可現場請教教師或咨詢牛場技術人員,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6]。通過這種“理論—實踐—理論提高”的教學模式,及時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化,使學生具有在生產一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培養了具備扎實的實踐技能的養牛應用型人才。此外,利用牛場實習基地,該教學團隊的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張細權教授和聶慶華教授引領的動物遺傳學和養禽學教學團隊(由4位教師和2位實驗師組成),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原種雞場,完成動物遺傳學及養禽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且每年有近20名學生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都在該基地完成,突出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色。2.2“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二:遠程視頻教學隨著高等農業院校的擴招和現代化養殖場對疾病防疫的日益重視,同時讓一個年級的本科生到生產一線進行課程實習存在較大的困難。為此,李加琪教授和吳珍芳教授引領的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教學團隊,依托國家農科教實踐教學基地———中山白石豬場,利用農業部資助的100萬元建立了“學校-基地”互動的遠程視頻教學平臺。該遠程視頻教學實驗室配備了60臺電腦、互聯網服務器和30個現場的移動終端(攝像頭),同時聘請中山白石豬場的技術高層作為指導教師,為學生開展養豬生產關鍵技術的遠程視頻教學,該教學方式為學生補充了貼近生產現場的實踐操作技能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了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此外,每年有近20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都在該基地完成。這些學生扎實掌握了動物繁殖學和養豬學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基本知識和生產實踐技能。2.3“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技術的教學應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可以作為傳統實驗教學的有力補充,能有效解決當前實驗教學中所面臨的某些問題,能大幅度提升實驗教學的實施效果[7]。艷教授帶領的動物生理學教學團隊建立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該教學團隊通過與本校信息學院的相關教師合作,不斷更新和開發相關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確定的實驗條件和方案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實驗并得到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更容易獲得相關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對教師和管理人員而言,更容易控制實驗教學過程,提高實驗教學的指導效率。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動物生理學的實驗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8]。2.4“五個一工程”的實踐教學之四:數碼顯微互動實驗教學數碼顯微互動系統是整合了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傳統顯微鏡技術的一種新型教學系統,其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已經在生物類實驗課程中得到廣泛應用[9]。李海云教授引領的動物學課程教學團隊建立了數碼顯微互動實驗平臺,并將其應用于動物學實驗教學中,將抽象的動物學實驗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改變了傳統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做到了實時監控,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提高了動物學實驗的教學質量。該教學團隊還依托動物學標本實驗室,組織開展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標本制作大賽,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建立和完善
小議幼兒混齡教育必要性
隨著近年來學界對混齡教育探究的關注,我國開展混齡教育的幼兒園逐年增多。然而,人們并未充分意識到混齡教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通常只是將混齡教育看成是同齡教育的補充或點綴。本文嘗試從幾個角度闡釋混齡教育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教育實踐討論幼兒園開展混齡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兒異齡交往的必要性
(一)動物學探究的啟示
動物學探究者認為,生物以群體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不同個體之間能夠相互交流信息,由此形成的聯系對于群體中的個體成長均有益處。在自然界中,沒有哪種生物是分年齡段獨自生存和發展的。在和不同年齡同類的交往和互動中,年長和年幼的個體都獲得了發展。從年幼個體的角度看,年長同類為它們的行動作出了榜樣,向它們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年長同類是年幼個體成長的動力。
動物行為學家康諾認為,幼兒在其生物結構上或許有一種先決性的布置,必須借著和不同年齡同伴的互動,才能達成身心各層面的健全發展。美國動物學家、心理學家哈羅通過“恒河猴剝奪實驗”(H.F.Harlow,1958)證實了親子依戀關系和同伴關系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意義。哈羅發現,同伴關系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輩之間的群體經驗對個體行為的正常發育有關鍵性功能,這種經驗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親子交往的缺失。反之,假如被剝奪了和同輩相互功能的機會,個體即使營養充足且親子交往良好,仍然會顯示出嚴重的病態行為。這些個體在成年后會表現出很多不成熟的行為,如過度的攻擊性和懼怕以及缺乏合作等;而雌性個體成為母親后也有異常的表現,她們不理睬、甚至攻擊自己的孩子。
康諾、哈羅等動物學家在動物身上所做的實驗和觀察對于我們理解人類的(包括幼兒的)行為有所啟發。好群是人的一種本能,幼兒作為人類的一分子,和其他動物種群一樣,其生長離不開整個種群環境。在心理上,幼兒需要成人或年長兒童協助他們進入社會,需要和有權威的人一起學習、成長。兒童生活的世界越寬廣,接觸到的異質物和刺激越多,他們獲得交流、學習的機會就越多,社會性得到發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將單齡幼兒群體和整個兒童群體割裂開,必將影響單齡群體的發展,進而影響整個兒童群體的發展。從尊重人類和兒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講,“按年齡實行隔離是一個人能夠做的最慚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
師范大學副校長述職報告
一,思想政治方面
熱愛黨,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貫徹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參加政治學習,中心組學習和各級領導部門組織的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為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大政方針和政策,堅持認真閱讀每期的中國高等教育雜志,每日的中國教育報,參考消息等雜志,報刊,堅持看新聞,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地為學校發展盡力.
二,工作作風方面
求真務實,埋頭苦干,雷厲風行,講究實效,不擺架子,不講究形式,不推諉扯皮;注重學習,調查研究和思考分析,做到辦事說話有的放矢;為人正派,言行一致,暢所欲言,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能夠自覺地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貫徹到學校的具體工作中去,學生工作高揚"以學為主"主旋律,教師工作高揚教學,科研主旋律,學校工作高揚"以教學為中心"主旋律.
三,管理方面
1,加強政策理論學習和管理業務學習.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時期,各項工作突飛猛進,新思想,新觀念,新機制層出不窮,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因此,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到副校長崗位至今,除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外,還堅持認真學習與所分管各塊工作有關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及其它有關文件,并能理論聯系實際,謀學校,特別是分管工作的改革和發展;謀專業,特別是分管的教學和所在學科的發展方向.
小學數學教案:《可愛的校園》北師大版
教案設計示例
可愛的校園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體會數的意義.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3.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