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與人范文

時間:2023-03-15 18:2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與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動物與人

篇1

??我有些悲哀。為小雞們的命運。它們已經是玩物。不再是養著下蛋的雞了。

??外甥幼兒園的老師布置一個作業,讓他們養一只小動物,培養孩子的愛心。小外甥養了一條金魚。給它喂了三天食,換了一次水。然后再也沒有管它。直到它腐爛而死。

??

??小的時候,養過很多小動物。刺猬,小狗,兔子和鳥。

??八歲的時候,鄰居哥哥從屋檐下掏出幾只剛出生的小麻雀,給了我一只。那是一只粉紅色的肉蛋,渾身上下沒有一根毛。我和弟弟興奮的不得了。把它安置在鞋盒子里,鋪上棉絮,又用一塊毛巾給它當被子。

??晚上的時候,幾次起來看它,看它緊閉著眼睛,頭深深地扎進棉絮里睡覺。

??父親說,小麻雀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會吃一些蟲子補充營養。中午放學回來,我和兩個伙伴,帶著五歲的弟弟,拿著火柴盒到郊外的溝里抓螞蚱和蟲子。那是夏天,一個中午下來,我們的臉被曬得通紅。捉回來的蟲子塞到小麻雀的嘴里,看著它一口一口的吞咽。然后再汗流浹背的上學。

??母親責備我,因為我們沒有午睡。

??小麻雀漸漸的長大。父親說,如果小麻雀和它媽媽在一起,現在應該學習飛了。這讓我矛盾了好幾天。我想讓它飛,又怕它飛走不再回來。我和伙伴們研究了很久。

??我把它帶到外面,在它的一條腿上纏上棉花,再綁上線。我拽著線,讓它學飛。

??它快樂的飛著。卻飛不遠。

??等它終于會飛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它有一只腿不會站立,是繩子勒的。

??我哭著給它解開,它卻成了瘸子。

??小麻雀沒象我想的那樣飛走。它經常出去飛一圈就回來。而且,常常會帶來一大群麻雀,落在旁邊的樹上。它飛下來,落到我的掌心上。閉上眼睛,嘴輕輕叩在我的手心里。

??我知道它累了。

??它是一只家養的麻雀,柔弱,笨拙,永遠比不上野生的。

??有一次,它帶回來一只麻雀,和它一起落在院子里的木桶上。我撒了一地的米,它們從容的吃著。我知道,那是它最親密的朋友。

??我們有一間窗戶一直開著,是給它留的門。

??有一天,正是吃午飯的時間,它回來,落到窗臺上。因為一只腳不好用,沒站穩,掉到地上。我和弟弟趕出去,發現一只老母雞已經叼起了它。我撿起一根木棍追了過去。

??老母雞不顧我的厲聲吆喝和追打,舍不得已經到嘴的美食。它一邊跑一邊伸長脖子吞咽著。

??母親在后面緊緊的追我,她心痛她的母雞。

??等我追上老母雞,小麻雀已經不見了。

??我和弟弟嚎啕大哭。

??母親說:“就是我死了,你們也不能哭成這樣啊。”

??

??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我仍能清晰的記起小麻雀枝愣著毛的小小的樣子,手心里仍能感覺到它尖尖的嘴輕輕的啄著我,疲憊又安心。

??因為我的自私,讓我最后失去了它。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養過小動物。

??

??這是個人類主宰的世界。人類講究科學的飲食文化,講究葷素搭配,講究營養。所以有些動物注定要為我們生存。

篇2

--------------------------------------------------------------------------------

2007年9月24日 14:17:08

喚引金絲猴 動物與人和諧相處

不少游客被神農架的美景折服,臨走時心里卻有遺憾:為什么很少看到成群的金絲猴?目前,神農架正在進行金絲猴喚引項目,游客看金絲猴的愿望終究會實現。

金絲猴喚引項目研究基地建在金絲猴自然棲息地之一———大龍潭。基地共有5名工作人員,從今年4月15日起就在野外跟蹤固定的金絲猴種群,從而了解種群的結構、活動范圍、生活情況及繁殖規律等。通過長期野外跟蹤,他們要與金絲猴建立深厚的感情,用5至8年的時間讓人與金絲猴能夠和諧共處。

3個多月過去了,金絲猴活動范圍由基地周邊遷移到50公里外的板倉,工作人員也就在板倉“扎營”了。記者透過一本厚厚的金絲猴野外觀察記錄表,了解到他們工作的艱辛。

隊員中年紀最大的楊敬龍師傅說,吃的口糧是從山下帶上來的,喝的是山泉。有時候山上沒有水,嘴巴干得裂口子。野外,會遇到黑熊等野生動物,最大的威脅則是蛇,旱螞蟥更是把隊員的腿叮得全是疤痕。

篇3

2007年9月24日 14:17:08

喚引金絲猴 動物與人和諧相處

不少游客被神農架的美景折服,臨走時心里卻有遺憾:為什么很少看到成群的金絲猴?目前,神農架正在進行金絲猴喚引項目,游客看金絲猴的愿望終究會實現。

金絲猴喚引項目研究基地建在金絲猴自然棲息地之一———大龍潭。基地共有5名工作人員,從今年4月15日起就在野外跟蹤固定的金絲猴種群,從而了解種群的結構、活動范圍、生活情況及繁殖規律等。通過長期野外跟蹤,他們要與金絲猴建立深厚的感情,用5至8年的時間讓人與金絲猴能夠和諧共處。

3個多月過去了,金絲猴活動范圍由基地周邊遷移到50公里外的板倉,工作人員也就在板倉“扎營”了。記者透過一本厚厚的金絲猴野外觀察記錄表,了解到他們工作的艱辛。

隊員中年紀最大的楊敬龍師傅說,吃的口糧是從山下帶上來的,喝的是山泉。有時候山上沒有水,嘴巴干得裂口子。野外,會遇到黑熊等野生動物,最大的威脅則是蛇,旱螞蟥更是把隊員的腿叮得全是疤痕。

篇4

潘曉同志提出了“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的命題,有的青年也提出了“自私是人的本質”那樣的看法。與此相反,另有一些同志則堅持“人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命題。從目前發表的文章來看,基本上都是屬于上述兩大對立觀點的。討論在繼續深入,青年們都關心這兩大觀點的命運。到底是哪個對呢?在這里,我想從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討論。

我們知道,“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4頁)這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是動物。作為自然存在的人,他要吃(活命)、要穿(御寒)、要生育后代(類的保存)。這單純的食欲、等可以統稱為人的動物性。這也就是有的同志所說的動物的自保本能。可是,就是在獲得生活資料以保存自己這一點上,人和動物又是不同的。恩格斯指出:“動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則從事生產,他制造最廣義的生活資料,這是自然界離開了人便不能生產出來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572頁)人的生產是通過勞動進行的。人取得生活資料的方式和動物的質的區別就在于人要勞動。勞動一開始就不是單純地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同時也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所以,勞動,是有思想、有意識的人的最基本的社會活動;是人區別于動物、最終擺脫動物界,獲得其社會存在的關鍵點。總之,勞動,使人的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獲得了統一。

人的存在既然是他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那么人的本性必然也是他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在原始社會極低的生產力水平下,人們不但要結成一體才能獵得野獸,而且這極其有限的食物如不平均分配就會有人餓死。所以人從他勇敢地擺脫動物界的那一天起,就不但要為自己的吃、穿、住奮斗,而且也要通過勞動,通過集體的力量,通過合作、互助去為他人、為集體的吃、穿、住而奮斗,原始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和原始共同體聯系在一起的。在最初萌發的意識中,每個人多少會懂得,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做的努力同樣對別人有利;而別人做的努力,也包含了幫助自己生活下去的因素。個人的需要是同整個人類的需要并存的。自己的愉快、苦痛直接源于集體,集體的愉快、苦痛也直接體現在每個人身上。這就是個體自保和群體并存的統一。這樣,人就不但具有自保的傾向,而且還產生了集體感、榮譽感、同情心、互助、誠實直至嫉妒、欺詐、虛假等等。這后者就是從人的社會存在中產生的人的社會屬性,也可以叫做人性。所以,也可以說,人的本性是他的動物性和人性的統一。

人生的價值或人存在的意義就在于人自己對其本性的自覺,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能能動地認識到作為人的他為什么而活著。在人類社會初期,處于蒙昧狀態中的原始人對人的社會屬性的一面基本上是不自覺的,其原因當然是生產力的極其低下。人在不得不是自然的奴隸的同時,也不得不成為人自己的奴隸,于是便異化出最原始的神和宗教。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在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同時,也逐漸在改造人對自身的認識。這種改造和認識的每一次深化,就是人對其本性,特別是對其社會屬性的自覺的一次深化。象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俄國民主運動……都代表著這樣的變革。自覺的深化,就是對蒙昧的擺脫。只要人類社會不完結,人對其本性的自覺的深化,或對蒙昧的擺脫的矛盾運動也不會完結,因而人對其生命的價值的認識也同樣不會完結。通過這種不斷深化的認識運動,人才逐漸自覺到他活著不但為自己,而且還要為他人。我們不能承認關于這個問題的什么教條和定義,說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或說到了社會主義人就是“忘我無私”的。從根本上來講,人的本性決定了人活著既為自己又為他人,是為個體與為集體的統一,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達到這個目的的自覺程度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人既是動物,又不是動物,人成為人,恰恰在于他不是動物,在于他總是力求擺脫他的自然存在而獲得其社會存在。這就是關于人的辯證法。我們過去把對雷鋒等先進人物的宣傳絕對化了。事實上,“公”總是相對“私”而言的,“為他人”總是相對“為自己”而言的,其中任何一方都不是絕對的,只有它們的矛盾運動才是絕對的。

所謂杰出人物不是沒有私心,不是完全從自我中超脫出來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而只不過是他自己能自覺地不做私心的俘虜罷了。未來不會、也不可能有一個純粹的、盡善盡美的、不再有矛盾的社會。那種說法只能是烏托邦,是反科學的。但是,隨著人們的努力,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累,人們會創造出相對現在來說更理想的社會,那時的“公”與“私”一定會改變內容了,而且這種改變還要繼續下去,就象公與私要永遠并存下去一樣。

篇5

動畫電影《森林大帝》劇照(1997年版) 《森林大帝》是“日本現代漫畫之父”手冢治蟲的代表作。1950年漫畫《森林大帝》開始連載;1965年改編為52集彩色電視動畫;1989年手冢治蟲病故,手冢治蟲工作室重新制作電視動畫片;1997年手冢工作室推出《森林大帝》劇場版;2009年為紀念手冢治蟲誕生80周年又推出了特別紀念版《森林大帝:勇氣改變未來》。

從1950年的漫畫到2009年紀念版的出現,藝術形式從漫畫到動畫,從電視版到劇場版,手冢治蟲筆下那頭神奇的白獅子令孩子們喜愛、讓成人思索,其引發的熱情持續了整整60年。創作者持久的創作興趣,幾代受眾的關注和喜愛,不僅僅因為圍繞著那頭白獅子成長為森林之王的歷程有曲折奇妙的故事,有賞心悅目的動畫感,有非洲大地原始壯觀的自然風光,最主要的還是手冢治蟲大師基于“對生命的崇敬與熱愛”的哲理思考跨越了時代,經歷漫漫歲月的考驗打動了幾代人。在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中,他當年的憂思并沒有隨著人類前進的步伐而消解,反而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現實問題。

《森林大帝》哲理思考的核心是關于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動畫片(本文分析的對象是97劇場版)選取的是原漫畫的后半部分內容,雷歐已經在環境的磨練中承繼父業成為真正的森林大帝。人與動物的矛盾沖突圍繞著尋找月光石展開。這種神奇礦藏是無污染、高能量的天然能源,對于面臨能源危機的地球來說,也許是希望所在。但正如劇中人物指出的:“月光石是柄雙刃劍,使用不當也會成為惡魔之石!”這柄雙刃劍成為拷逼人類靈魂的試金石。

雷歐之子魯內羨慕人類物質文明,曾漂洋過海來到大都市,見識了人類世界的精彩,可人與人的不同也使他困惑不已:有善待動物的好人,可也有虐待動物、鞭打動物的人,“究竟那一種是人類真正的樣子呢?”在尋找月光石蘊藏地月山的問題上,人類的態度更是截然不同。科學家希蓋、科技廳的拉木內與調查隊長哈姆艾格等人的態度顯然有天壤之別。希蓋在非洲巴第拉斯森林腳踏實地地調查研究了六年,始終堅持不破壞環境、不傷害動物的原則,他救助陷入困境的魯內,他冒著被誤解的危險為動物們醫治可怕的死斑病等行為都向動物傳達了人類的善意。當然,人際關系的和諧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希蓋被當地人尊稱為胡子大伯可見他的為人也贏得了別人的廣泛敬重。調查隊隊長哈姆艾格卻對希蓋的所作所為很不以為然:“我是為了尋找月山,管什么動物死活!”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完全不顧及手段是否正當甚至傷及無辜,處處顯露出他的貪婪兇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哈姆艾格召集來的調查隊員也個個發財心切、心狠手毒,同樣對希蓋的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意識和舉動不屑一顧。以哈姆艾格為首的調查隊為開出一條通往森林深處的道路,竟開山炸炮、砍伐樹木,任意踐踏環境,隨意向動物開槍。希蓋對調查隊的行為感到憤慨,毅然站出來阻止他們濫殺動物、毀壞森林:“你們沒有破壞森林的權利!”與執意踐踏森林的哈姆艾格等人爆發了正面沖突。這場沖突的焦點是對于自然環境的態度,在態度的尖銳對立中蘊含的是雙方目的的差異:希蓋及拉木內是以科學工作者的嚴謹態度去爭取造福人類的機遇;哈姆艾格等人看中的則是其中包含的經濟價值,把這一切當作實現個人發財欲望千載難逢的機會。

人類內部有矛盾,動物內部也同樣出現了矛盾沖突。面對調查隊燒毀森林、傷害動物的野蠻行動,森林里的恐慌情緒在蔓延滋長:“太可怕了!這些人類究竟想干什么?”人們的不當行為在動物里激起了強烈的復仇情緒,動物們在一群大象的帶領下要和人類去拼命。雷歐一家則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不愿激化矛盾、兩敗俱傷。但無論是萊亞和顏悅色的勸阻,還是雷歐堅定不移的宣言:“保護森林是我的使命,我不打算跟人類打仗”,都未能阻止狂熱的復仇派。在哈古拉的煽動鼓噪下,動物們紛紛離開雷歐,森林之王前所未有地成為孤家寡人,只有魯內從自己被人搭救的切身經驗出發認定不應和人類敵對,成為父親的堅定擁護者。讓動物世界出現的矛盾對立尖銳化,從人物塑造的意義上說是為了將本片主人公雷歐推上風口浪尖經受嚴峻的考驗,從主題內涵的挖掘上則是創作者清醒地意識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同樣需要得到動物的理解和配合,而動物的相應態度取決于人類的所作所為,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為都會對動物世界產生各不相同的影響。

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矛盾沖突糾結在一起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動物之間的矛盾化解、雷歐一家擺脫孤立狀態,得益于希蓋為動物治病的真誠行動贏得了動物的信任。通過這個和藹可親的胡子老爹醫術高明的拯救行動,森林里的動物世界才真正明白人與人是很不一樣的,既有毫無顧忌地毀壞森林、殺戮動物的人,也有十分友善地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人。對人類抱有最強烈敵意的大象哈木拉,也因為染病的兒子比佐被胡子老爹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而改變成見,開始理解雷歐對人類的和解態度。其實,正是雷歐對人類的友善態度成為矛盾化解的關鍵因素。在傳染病流行肆虐的危急關頭,雷歐不顧耳邊一片反對質疑之聲,不惜違背森林規則,邀請希蓋治好了自己病重的女兒魯琪,拯救了森林里一場滅頂之災,也讓動物有了了解人類、消解復仇情緒的機會。

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之后,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成為主線推動著情節發展走向。代表著人類健康、向善力量的希蓋和拉木內,與代表著人類自私、陰暗一面的哈姆艾格及其調查隊的同伙,同時向露出端倪的月山進發展開了一場尋找月光石的競賽。而雷歐出于對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自愿成為希蓋和拉木內的向導,作為舉足輕重的參與者,介入了人與人之間這場正義與邪惡,造福人類與一己私利的尖銳沖突。其間,有克服惡劣自然環境構成的似乎難以逾越的障礙,人和動物齊心合力;有遇雪崩時長毛象舍身護友,人與動物的真誠相助;有為了獨占月光石利令智昏,喪心病狂的人類相殘。最讓人感慨唏噓的是,掌握了月山秘密的希蓋在嚴寒斷糧的絕境中是靠白獅雷歐的自我犧牲,吃它的肉、蓋它的皮才能活下來。雖然“食肉寢皮”這樣的字眼令當事人——歷來愛護動物的希蓋情何以堪,也難免會引發一些負面的觀感,但雷歐為了幫助陷于絕境的人而表現出的崇高的獻身精神,分明寄寓著作者對于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期望。

手冢治蟲不僅僅是一個漫畫家,還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里充滿了東方的智慧,以及對未來的思索。1953年,正處于《森林大帝》創作過程中的手冢治蟲不滿商業化潮流對藝術創作的沖擊和干擾,曾感慨:“我所追求的漫畫世界,是不止有歡笑,還有淚水和夢想,且更具有思想體系的世界。可是,現在報章雜志并不認同我這樣的做法。報章雜志對我的要求是:給我把最后讀者歡迎的元素全部拼湊成一部作品比如說手槍、打群架、失之交臂、淚水等等。”[1]《森林大帝》里的“思想體系”就是對人類向現代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思考。影片中情節沖突的焦點“月光石”是無污染、高能量的天然能源,成為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希望,那當然是虛擬的礦藏,它只是作者用以表達自己思考的高度概括性的象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歷來是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關系中的核心問題,“月光石”正是用來表現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所面臨的矛盾。

《森林大帝》將故事發生的背景放在生機盎然的綠色非洲,那里有世界上種類最多的動物、植物和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廣袤的原野人跡罕至,處在原始狀態,是地球上自然資源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洲。在那里,動物們不受人類文明的制約,在自然狀態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動物天堂的形成受益于非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手冢治蟲先生創作《森林大帝》的年代,非洲大陸的狀況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一個個殖民地相繼擺脫了宗主國的統治,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手冢治蟲先生在創作中溶入了他美好的理想,即希望非洲能被建設成“最有希望的大陸”,同時也不希望非洲大自然的現存狀態被破壞。在他的理想中,后發國家自有其優勢,非洲經濟建設的發展繁榮,可以從先行國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借鑒,能夠更合理地處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矛盾,非洲可以長遠地保持綠色,動物們依然能像過去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

但經濟繁榮發展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兼容只是手冢治蟲先生的美好愿望。現實情況是,非洲經濟的發展正在蠶食非洲的綠色,野生動物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偷獵者為了獵取象牙大批屠殺野象的血淋淋鏡頭也時而出現在電視新聞中。《森林大帝》中將破壞非洲自然環境的責任歸咎于哈姆艾格和他的同伙,這是集中矛盾、激化沖突,制造戲劇效果的劇作手段。其實,自然環境被破壞并不僅僅因為存在為一己私欲而肆無忌憚的道德敗壞者(如同那些偷獵者),本性善良的人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也會破壞自然環境,這是個別壞人的力量無法辦到的。因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興起的生態倫理學認為,應當“增加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維度,使之貫穿、滲透于人與自然的各項活動,成為對人類活動一種約束和引導,必將促進人與自然關系健康狀態的恢復。”[2]影片中希蓋、拉木內等正面力量,就是站在這個道德維度上致力于在發展人類文明的同時又全力維護生態環境。影片最后,當希蓋將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希望、卻引發一系列血腥事件的月光石拋在地上,再也沒有回頭看上一眼,觀眾都充分感受到他維護生態環境的堅強意志。影片的主角雷歐這只白獅子也接受了人類的先進觀念,它成為森林之王,更成為人類與動物溝通的橋梁,力圖促進自然界的關系和諧健康地發展。在他影響下的兒子魯內,提出和諧相處的辦法是和人類成為好朋友,“然后拜托他們不要毀壞森林就可以了!”雷歐比魯內清醒得多,只能寄希望于未來:“在你們這一代也許可以實現吧,人和動物和睦相處的世界。”

《森林大帝》中幻想人類與動物和諧生存的世界至今還沒有實現。但可以告慰已經離世的手冢治蟲大師,和為之獻身的森林大帝雷歐的是,在現在世界上,自覺地維護生態環境,“只有一個地球”①①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中提出的口號。的意識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篇6

動物保護法悖逆動物福利

《南風窗》(以下簡稱《南》):貴組織在許多地方開展動物保護工作,與在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在中國開展動物保護工作有什么特點和難點?

楊敏(亞洲動物基金會中國關系經理,以下簡稱楊):顧名思義,我們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從事動物福利工作,謝羅便臣女士當初創辦基金會的初衷,就是因為她在亞洲看到種種虐待動物的狀況,希望通過救助行動和教育工作,改變亞洲人對動物的態度,重建對動物的尊重。目前,我們最大的項目是在中國,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四川省林業廳合作的“拯救取膽黑熊行動”。該項目占了基金會超過70%的資源。其它項目,也主要是在菲律賓、印度、越南、泰國等亞洲國家開展。

在中國開展動物保護工作最大的問題是相關立法的缺失和不完善。這種立法缺失常常給我們的工作帶來阻礙。尤其我們是一個關注動物福利重于動物保護的團體,受到的掣肘就更多。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動物福利法規。目前唯一一部動物保護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不僅沒有將任何動物福利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而且保護對象也僅限于野生動物,家養動物以及貓狗等伴侶動物的權益沒有任何保障。

《野生動物保護法》中鼓勵對野生動物資源進行“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思路,正是活熊取膽業產生的原因。而對于黑熊在此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和虐待,則沒有相應法律進行制裁。其它家養動物和伴侶動物,例如貓和狗,在市場上被任意虐殺,也是因為沒有相關法規的保護。

維護社區和諧

《南》:我們注意到,貴組織非常注意與當地民眾形成和諧的合作關系,在救熊活動中,你們為養殖戶提供經濟補償,鼓勵、幫助他們獲得其他收入來源。這樣做的考慮是什么?

楊:給予養熊戶經濟補償,讓他們另謀生計,是我們一貫的行動理念。我們認為,人和動物的福利并非矛盾關系,尊重動物生命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人類的生存權益。我們希望在救助動物的過程中,帶來的不是人與動物的對立,以及人與動物福利工作的對立,而是兩者的和諧。從長遠看,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動物福利得到持續的保障。

其實,我們許多項目都體現這一理念,如“狗醫生”動物治療計劃,及今年才在香港開展的“狗教授”計劃,就是通過讓動物幫助人類的方式,引導人們認識動物作為伴侶的重要性,從而改變動物僅是利用對象的觀念。

《南》:國內政府部門或一些機構也在開展動物保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種保護往往以行政命令作為推行工具,缺乏當地民眾的參與,甚至忽視了就動物保護工作在當地形成社區共識。你們如何看待這種做法?

楊:社區共同參與保護,是我們冀望的格局。這不僅出于本身希望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的愿景,也是實踐的需要。因為缺乏社區共識、缺乏公眾對動物保護基于理解上的支持,會給保護工作帶來巨大障礙。例如,若廣東人不改變濫吃野味的習慣,就很難保障云南、四川等地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

對政府以往的思路和模式,我們并不認同。通過積極馴養繁殖野生動物,通過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的方式,滿足人類不斷膨脹的口腹之欲,這在我們看來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它鼓勵了人類對于野生動物的利用,刺激了野生動物消費市場。活熊取膽就是一個例子,政府最初發展養熊業的本意之一是為了保護野外黑熊資源,但事實上,不僅養熊業初期階段直接給野生黑熊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最初所有養熊場的黑熊都來自野外),而且因為養熊場的推廣使熊膽的療效被夸大到不切實際的程度,又刺激了人們對野生熊膽的需求。

《南》:你們如何堅持自己的保護理念,并把握與政府部門的合作方式?

楊:社區共識是靠教育積累形成的。在動物保護的方法上,教育公眾比單純的保護措施更為根本。對于公眾教育和社區共識在動物保護方面的重要性,國內政府部門并非不了解,只是認識還不夠,并且由于資源有限,而將之放在議事日程的次要位置。現在國內政府部門的動物保護工作已經延伸到公眾教育的領域,其中教育和宣傳多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民間團體比如“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來承擔。

我們一直把教育當作救助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與政府合作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在救助行動中得到了四川省林業廳的直接協助,在教育公眾方面也得到了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以及四川省林業廳的認同和支持,我們與政府合作伙伴在這一點上并無任何分歧。

《南》:貴組織是否認同保護動物是為了人類擁有更美好的家園?視自然保護為最高目標、僅將人類視為整個生態圈中與其它物種完全平等的一環,這被一些學者稱為生態原教旨主義,你們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楊: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社區將是一個更美好的家園,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對動物而言。從觀念上,從生命基本權利的層面上看,人類與其它物種完全平等。但從客觀現實的角度看,這種平等并不存在,或者說不可能存在。人類作為一種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創造的技術和文明已經徹底打破了自然平衡的法則,人類在生物圈中已經占據了絕對主宰的位置。所有物種的生存和發展,都或多或少地依賴于人類的善意。但我們相信“眾生平等”應該并且能夠成為人類文明的基本觀念,人類有能力并應該對其它生命給予尊重。

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南》:在保護動物中,除了遵循科學方法之外,是否存在基本的保護原則和生物倫理?我們聽說過這樣的保護措施:因某種動物現存數量有限,而讓其大量同代或串代近親繁殖,改變其期甚至遷徙習慣等自然生活規律。

楊:基于不同信念的動物保護,往往產生不同的保護原則和保護方法。例如《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一條就是“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這凸現了人類利益至上的原則,假如我們相信動物具有和人類平等的生命權利,就會以尊重動物生命和保護動物為出發點和基本原則。作為一個動物福利團體,我們的基本原則和倫理基礎,是尊重動物生命權利。

給予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是保證它們能夠在自己的家園――大自然中安全地生存繁衍。因此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最好辦法。我們反對以改變野生動物自然生活規律的方式來“保護”動物,因為這種保護最終會危害它們。例如近親繁殖無疑將削弱野生動物的自然生存能力,更將損害這一物種長期的生存繁衍能力。只有對特別瀕危的物種,在別無選擇而且不會給該物種帶來痛苦和傷害的情況下,我們才接受以人工手段繁殖野生動物。但即便如此,以人工繁殖來保存物種,最終目的仍是讓物種能回到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活。如果僅僅是為了保存而保存,就背離了動物保護的初始意義。

《南》:你們如何看待動物園的存在?

篇7

“孩子,”走到家門口,父親說道,“看看這門,在你還沒上幼兒園時,你在這個門里邊玩耍,現在,我們在門外回憶,這些年來,你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的一切,只不過是門里門外的一瞬間,”父親邊邁步進門,邊說“我給你講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在爬山,氣喘吁吁地想放棄時,卻看到旁邊有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很順利地一小步一小步往上走,很驚奇,‘你已經這么老了,在這里做什么?’老人笑了笑:‘我八十歲了,是個砍柴工,我都不知道我這輩子爬過幾次山,十分厭倦,有一天,我看見了天使:

‘來,跟著我走’

‘你要帶我去一個美麗的世界嗎?’

‘不,我要帶你離開一個美麗的世界。’

‘可是,除了砍柴,這個世界根本不美麗’

天使笑了笑,‘當你失去這一切時,才會明白,它是如此的美麗。’

因此,我祈求上帝再給我兩天時間,現在我來到這里發現這個世界非常奇妙,非常美麗。’這些年,只是一瞬間,當你老去,度日如年時,再回憶起青春,你會發現,你年輕時很愚蠢,孩子,學會享受人生,品味人生,就算你最后失敗,享受、品味的過程也是意義非凡的。”

我有些不明白父親的用意。

“我問你一個問題,孩子,人與動物的差別是什么?”

“人很聰明。”

“不對。”

“人有感情。”

“不對。”

“呃……”我以為父親看我答不出來會告訴我答案,可父親卻笑一笑離開了……

最后,我盡我的能力,給了父親三個答案:人注重創造、人注重學業、人注重道理。

“……學業,人注重道理,”讀到最后,父親猛然回頭問道“什么道理?”

“這個嘛……”真是,既然還要答這個,我答不出來,偷偷斜過眼來看看父親的神色。

父親微微一笑,告訴了我:“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

我恍然大悟,那是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月亮白色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這個答案,只有兩個字,但它卻是一個人一生的價值的證明。

下午,猶有仙女臨門之味,王敬濤叔叔把一個小女孩送到我家,王雪諾,小名諾諾,二年級,我小姨的女兒。

在諾諾的一舉一動里,可以看見,一個孩子最純正的心靈,她的笑,她的淚,她的夢想,她的眼神,她的聲音,仿佛開門見山地讓人看得到她內心深處的呼喚,讓人看得到,她面對人生,奔跑似的熱度。以前跟她在一起玩,我都無法想象,她的體內,哪來的那么多的正能量,讓她去哭,去笑,去追求,很感謝我的人生中能碰到這樣的女孩,她觸動了我的心,摸透了我的靈魂。

傍晚,天空遺漏下絲絲暗色,夕陽點點滴滴的美飄飄然地凌空展現。因為大人的某某事情,諾諾要跟我們一起去我的好朋友劉夢蕊家,剛好她們兩個也認識。

當我們來到夢蕊家時,太陽先走了一步,只留下黑暗一場。我常常在想,夜晚臨下,如果沒有燈光,這雙眼睛還叫做光明嗎?

吃完晚飯,我看到諾諾趴在窗臺上,兩眼放光地望著外面街道上的燈光,便提議讓我和夢蕊帶著諾諾出去走走。

腳步輕輕落在雪紗上,沙沙聲悅耳動聽,一眼望去,燈光的街道,這默默無聞的‘點燃自己,照亮他人’的高尚品格,使路人都陶醉其中。

有個小孩抬頭望著燈光,水汪汪的大眼睛閃爍著:“媽媽,你看,好美的燈光啊。”

“因為,每一盞路燈,都燃燒了自己。”

“點亮了他人。”我腳步也不停,頭也不回地補充了一句。那個母親回過頭來看著我,微微的笑了。

我驟然想起了一段話:夢想是個路途遙遠的天堂,只有黑夜,沒有光明,而在這個黑夜中,只亮著一盞燈,它只會告訴你要去追求,走向成功的路,全權只靠自己,靠自己去點亮下一盞燈,實現夢想,就要一盞一盞燈地去點亮,一盞一盞地尋找,尋找那盞可以給你帶來明天的燈,那么,你的夢想旅途就要起步了。走到最后,你會發現,你點燃了一座燈塔,可你并不會對燈塔感到欣慰,反而,你尋找、點亮、實現夢想的過程,是你一生最寶貴的時光。

諾諾臉色有點不對勁:“姐姐,同學們不相信我了,怎么辦?”

當時,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怎么了?為什么?”

“我們班發生了三件丟東西的事件,而三件和我都有關系,我本來就沒偷,他們都不聽我的,也不相信我了。”

“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多么重要啊。”我感嘆道。

“如果沒有人相信你,那就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沒有人欣賞你,那就自己欣賞自己;如果沒有人祝福你,那就自己祝福自己。”小夢跟我唱反串兒,鼓勵了諾諾。

諾諾從手提袋里拿出小本子來,遞給小夢,叫她把剛才的話寫下來,小夢寫完后再遞給了我,叫我也寫一句。

我順手寫道:只有自己讀懂了自己,世界才會讀懂你。

完美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第二天,我們和諾諾回到家里來。

過了一個中午,我才發現,諾諾的手上又多了一個精致的手鏈,是夢蕊的,便打電話給小夢:

“喂。”

“喂,迪麗妮格,咋啦?”

“我問你一件事,你有沒有把上次我兩一起逛街時,你買的那個手鏈送給諾諾?”

“沒有啊。”

“哦,我知道了,拜拜。”

“拜拜。”

接下來,我開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揭穿諾諾。

“諾諾,你手上的這個漂亮的手鏈是誰的呀?”

“這是我在五一商場用八塊錢買的。”

“八塊錢?可是小夢不是說這個在哪買都是十塊錢嗎?”

“那時商場大減價。”

“你什么時候去的商場啊?”

她不說話了。

“你昨天來我家,一直在和我在一起啊?我記得你過來時沒有戴吧?”

她已經聽出來了我知道這個手鏈的來歷的事。“后來我想放回夢蕊姐姐家,可是我不敢……”

“來,我幫你給小夢。”

她依依不舍地把手鏈取下來交給我。

我一路跑到小夢家樓下,把她叫了下來。

“給,諾諾拿了你的手鏈,我幫她來還給你。”

我把手鏈交給小夢,正準備要走,卻被小夢叫住了。

“這個手鏈,我送給諾諾了,你幫她拿回去吧。”

我們兩互相一笑,便告別了。

“諾諾,給你,小夢說她把這個手鏈送給你了。”我回家把手鏈給了諾諾

她笑了,是那樣純正的微笑……

我讓諾諾坐在了我的旁邊“諾諾,你知道嗎?我爸爸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我抬起頭,望著窗外的天空“人和動物有什么區別,我想了好久都沒有回答出來,給了爸爸幾個答案,卻都被爸爸親自否定,最終父親告訴了我這個問題的答案,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我沉默了一會兒“尊嚴。”

諾諾讓我想起了那次去表哥家的事:我們一家去表哥家串門,我在表哥的房間里發現了一盒剛剛打開才吃一塊的巧克力。忍不住全吃了。父親知道后,帶我去買了一盒巧克力還給了表哥,還回去后,表哥還給我吃了一塊巧克力。回去的時候,父親問了我一個問題:“人與動物……”

第二天,我從興趣班回來,諾諾就跑到我身邊,興奮地告訴我:“姐姐,今天我去美術班,沒帶水彩筆,但是因為尊嚴我沒有向別人借水彩筆,然后我美術考試考了個不及格……”

“用一個不及格換來自己的尊嚴值嗎?”

“值!”

篇8

采訪到王東方時,他剛從電影《東方大港》劇組回來。看到王東方本人才發現他要比屏幕上更加憨態可掬。采訪中這個胖乎乎的大男孩眼睛瞇成一條縫一直笑呵呵,很多時候記者都忘記了是在采訪還是和朋友聊天。從電影《女帥男兵》《一見鐘情》到《似水年華》《一腳定江山》《貞觀之治》等電視劇,王東方這個健康向上的男孩自始至終都是以最認真的姿態完成每一個人物的塑造。

與苗圃一作母子,再作夫妻

正在拍攝中的影片《東方大港》中王東方飾演一個時尚攝影師。最終是攝影師被片中男主角為建港事業執著的精神所感動,轉而成了一名工程攝影師,為東方大港的建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飾演王東方妻子的是時下當紅的個性女演員苗圃。王東方與苗圃合作并不是頭一回,在2004年張建亞執導的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王東方和苗圃就上演了一段母子深情。一談到這些,王東方直到現在還感到好笑。王東方是2001級北影的學生,而苗圃是東方的小師妹,二人在學校里就是那種經常打打鬧鬧的好朋友。《貞觀之治》中王東方飾演李世民的二兒子―魏王李泰,而苗圃飾演的是母后。讓王東方叫師妹“媽”,他還真張不開嘴。好在化裝師技藝高超,等到苗圃穿好服裝,戴好頭飾后,還真有了點母后的感覺,王東方也只好跪下認娘了。事實上《貞觀之治》是王東方戲路上的一個轉折,劇中李泰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很有才華,受到李世民的寵愛,可是最后卻落得被貶的結局。王東方說:“要展現李泰一生跨越20年的悲劇命運,對我來說確實很富有挑戰。我以往的角色都是樂天派,心地陽光,表演起來更為輕松,這回演的不光年齡跨度大,要從我這歲數演到我爸爸的歲數,而且是演繹一個少年老成、城府極深的人。所以自己要壓著演,有時是很壓抑的,其實平時我是個很樂呵的人,不過我很盡力地去演了。”由于在《貞觀之治》中的出色表演以及與苗圃默契的合作,導演張建亞再次邀請二人攜手出演《東方大港》。這回二人由母子變成夫妻了。王東方也笑談,以前拿苗圃當老人家看,這回得當女人看了。《東方大港》的第一場戲就是王東方和苗圃在外灘的一個酒吧里談戀愛的戲,為了讓二人找到感覺導演張建亞特意轟走了其他圍觀看熱鬧的演員。就在王東方深深地沉浸其中,凝視苗圃的時候,突然又想起當年跪下來叫苗圃“媽”的情景。王東方一下就笑噴了,戀人的感覺全沒了。

當上孩子王

篇9

一、互動從主動開始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師生雙邊互動教與學的核心內涵是建立在“主動”這一基礎之上——即教師主動啟發引領學生開展學習,而另一方面學生則主動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和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過程。筆者在這里所談的是讓英語任務型教學在開放式的課堂中互動起來。

因為任務型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任務進行學習,體驗用英語學習、學會用英語做事的過程。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是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一種語言教學方式。通過構建這種開放式的互動的英語教學大課堂,把“做中學”升華為“學在其中,會學其中,樂學其中”的自主學習和互動學習這個高度上。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教學的一種創新,與傳統的教學法截然不同,這一開放互動的任務型教學以其“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交際”等特點成為英語教學模式的又一選擇。

二、互動在“任務”中展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說過:“如果老師講、學生聽,那是被動教學;如果老師教、學生不學,那就不是教學”。過去筆者也嘗試過英語任務型教學的簡單而傳統的方法,收效卻甚微。而近年來筆者嘗試了開放式的互動的英語任務型教學,雖然是處于初步的探索實踐中,而實踐證明對提高課堂效率和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裨益著實不小。

三、讓“任務”引發互動

任務的提出是任務型課堂教學形成的前提和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須視其為關鍵環節。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引發師生雙邊共同參與形成互動的合作的教與學活動,通過這樣的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的學習過程,稱之為任務所起的引發作用的過程,實踐證明,這種任務的互動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筆者認為“任務”的提出和展現應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意識,使任務型教學具有現實性、針對性、科學性和層次性。

眾所周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或“用語言做事”(Doing thigns with the language)是任務型教學的內涵。“學”是前提,“做”是目的;“學”是為了“做”又促進了“學”,這就說明了“做與學”是一種皮毛依存的緊密關系,只要處理運用得恰到好處,課堂教學便必定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在多媒體現代技術盛行的今天,任務型教學的任務展示就能更明了、更省時、更形象生動。例如幾年前筆者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教改教研活動專題研討會時,本人上了一節關于如何夯實知識基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示范課,本人選取了JEFC Book 2B Unit 15 Lesson 57課進行試驗,此課目標任務是要求學生掌握餐具用品、烹調用品等18個單詞以及用英語表達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和Invitation。由于此課是當時初二第二學期的第一課,可以想象進入初二的學生面對眾多的單詞,會令他們感到頭痛。因而,能否激發學生今后學習英語的興趣,避免本節課單詞帶給學生的煩惱不安,首課的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人通過多媒體、圖片等直觀手段教會了新單詞后,把全班分成四組,分別設定各自的口號(并配以特定的音調)“Salt”“Oil”“Sugar”“Wine”,在練習Part 2后,讓四組選派一名成員競賽表演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其余的組員則按各組口號喊出為自己組員加油,并為表演聲情俱佳者報以掌聲。氣氛熱烈,學生情緒激昂而投入。為了使課堂更具現實,同時還布置了一個貼近生活的任務“炒cabbages和炒peas”;教室前布置好幾個“灶臺”(虛擬桌面就是鍋),和所需的材料用具以及掌廚人。在“炒”的過程中學習鞏固新單詞,在“炒”好后,讓學生用“Would you like…?”的句型邀請對方品嘗,品嘗過程中使用chopsticks、fork和spoon,并讓學生大聲說出來。當學生品嘗之后展開討論,是否同意對方意見。然后再布置任務讓學生放學回家后邊做實驗邊復習。這樣讓學生學后做,在做中學,并體現到任務活動中的樂趣,提升了單詞、語言的熟練程度。

實踐證明開放式任務的提出不僅能引發學生自然而然地互動起來,還能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夯實基礎。

四、讓“任務”引領互動

開放式的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過程,首先要求所設計的任務要具有真實性、實踐性和可行性。這就要求教師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該信息應來自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任務型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教師設計的任務活動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踐,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參與欲望,讓學生相互交流、互助合作、資源共享;才能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用”。例如,筆者在教學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時(中考復習舉例),讓學生設計一張英語生日賀卡,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又鞏固了本單元所學的英語知識。又如本人當年曾經教學過的一課:Planting Trees(JEFC Book 3 Unit ll Lesson 41),在課后帶學生去植樹,讓學生親身體驗學會了“How to plant a tree”。在植樹過程中,一邊引領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懂得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這比課本上更易理解、更真實,并在親歷親驗的實踐中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另一邊,還能讓學生在體驗學習的同時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起來。這正是“輕輕松松、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英語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除了上述的真實性和實踐性外,還應注重“任務”的層次階梯性,才會使互動的課堂教學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樣做,一方面是考慮了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任務難度應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如果任務屬于簡易層次的,會使剛接觸生詞、對語言掌握還不夠熟練的學生也能完成任務活動才有利于他們的學習信心;如果任務屬于難度高層次的,對那些優等生來說固然是有好處,但對中下生來說,則讓學生望而生畏,缺乏信心,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學生不敢自如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課堂上會出現冷場的局面,更不要說能在課堂教學中互動起來了。因而,難度適當的任務可以減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焦慮感,促進任務活動的成功。同時,任務型課堂教學中任務設計的多樣性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一個亮點。如果每次活動都采用相同形式,學生就會厭煩,因而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學生在任務中的角色也要多樣化,從各種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任務的設計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不一定要局限于課堂,應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的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為構建開放式的互動的英語大課堂夯實了基礎。

五、讓“任務”體驗學習,讓互動體驗成功

篇10

1、他像猴子一樣靈活。

2、他好兇,真是像豹子一樣他干起活來象小老虎似的。

3、小明的膽子象只小老鼠,連只螞蟻都怕。

4、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5、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

6、他干起活來象小老虎似的。

7、東東象只變色龍,你會兒說對,一會兒說錯,真不知道在搞什么鬼!

8、這人真瘦,像只猴子一樣瘦。

9、他被激怒了,()簡直就像一頭咆哮的獅子。

10、這人壯的像頭牛。

11、他那銳利的目光如鷹一般逼視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