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專業的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物醫學專業的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獸醫微生物學、獸 醫免疫學、獸醫藥理與毒物學、動物病理學、動物傳染病學、獸醫流行病學、獸醫寄生蟲學、獸醫內科學、獸醫臨床診斷學、獸醫外科學、獸醫手術學、獸醫產科學、中獸醫學、動物性食品衛生學、獸 醫公共衛生學、實驗動物學、動物福利與動物保護、獸醫法規等。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從事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進出口動物及其產品的檢驗、肉品衛生檢驗、飼料工業、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畜禽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伴侶動物醫療保健、實驗動物、比較醫學、公共衛生及生物學領域等方面的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制藥、醫療、農業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藥/生物工程;
2 醫療/護理/衛生;
3 農/林/牧/漁;
4 新能源;
5 其他行業;
6 醫療設備/器械。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寵物醫生、獸醫、銷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寵物醫生;
2 獸醫;
3 銷售代表;
4 動物實驗技術員;
5 銷售工程師。
動物醫學專業培養能力
1.具備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2.具備完成病料采集及送檢、病理檢驗、微生物檢驗及血、糞、尿檢驗等技術操作及分析等工作的能力;
3.具備完成動物檢疫檢驗及檢后處理、報告出具、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等工作的能力;
4.熟練掌握動物(寵物)疾病的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剖檢、疾病診斷分析、處方的開寫、治療、疫病防控等專業知識和技能;
5.掌握養殖場、動物醫院等綜合實體的生產經營管理的基本技能;
篇2
正是適應新形勢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而進行的探索與實踐,突出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構建了“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即三年在學校專業知識學習和一年企業生產實踐。校內三年教學以理論課為主,輔之以實驗、課程實習等實踐性教學。校外一年企業生產實踐以上崗實習為主,同時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論文題目,并在學校與企業指導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以此實現優勢資源共享,構建教學、科研、生產、培訓為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2“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步驟
2.1成立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針對動物醫學專業“3+1”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2009年成立由龍巖學院領導及下屬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相關高校和企業的主要領導共同組成的“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結合“預防獸醫學省級教學團隊”的建設,改革原有教學計劃,適當壓縮理論課時,部分實踐教學在企業實習中完成,優化主要課程的標準體系,根據生產企業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建議,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動物醫學專業“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論證,并一致認為“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注重校外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的優勢,加強與校外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層次和聯系緊密度。到目前為止,已有福建龍巖閩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汕頭德興種養實業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鵬寵物醫療服務連鎖機構等20多家企業成為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同時,還與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福建森寶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這些企業單位雄厚的實力為我院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深入了解專業實際,加強實踐環節的認識和訓練提供了有效的教學平臺,為“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開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保障。
2.3增設龍巖學院動物醫學研究所為校內實踐基地考慮到部分學生要考研,為了更好復習功課,增設龍巖學院動物醫學研究所為校內實踐基地。考研前他們在校內實習,考研結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實踐基地實習。動物醫學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來,掌握閩西、閩南及周邊省份的最新疫情動態,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現場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的現場教學,學生可以在學校跟著老師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疫病診斷,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到實驗室診斷的全過程,同時掌握最新疫病防治技術,為學生的實驗提供新鮮而又豐富的實驗材料,這對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和提高有著極大的幫助。
2.4對部分課程進行優化改革動物醫學專業實行“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學生在校時間的縮短,所以部分課程必須進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中,突出豬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內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還有外科學和產科學,這兩門課程有一些內容重疊,合并后,重新修訂課程標準,這樣可以節省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獸醫傳染病學,改變原先的教學模式,現以動物醫學研究所為平臺,部分課程實行案例教學,在學生接觸專業理論課后,可以依附動物醫學研究所,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典型案例討論。通過介紹案例的發生,以問題的形式進行討論分析,循序漸進,從而提高了學生綜合分析和處理臨床病例的能力,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另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一些先進的疾病診斷開始應用到動物醫學臨床,課程設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學、現代獸醫診斷技術和動物行為學等新課程。為了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打通相近專業基礎課程,開設了生命科學基礎實驗課程,達到了資源共享,創新性強。另外,為了更好把握動物醫學專業的發展方向,進行“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請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專家和其它高校相關專業教授、專家作為評委,進行“3+1”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可行性論證。
2.5實習安排及制定實習內容首先對學生根據實習志愿由實習單位負責人進行面試,擇優錄取后安排實習單位。整個實習分兩個階段進行。前半年以專業實習為主,后半年以專業輪崗實習為主,輪崗的基本原則是:不同實習單位之間相互輪崗,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將來就業意愿,回原第一階段實習單位進行就業實習。實習教學內容緊密圍繞企業生產開展,主要包括各種養殖場、飼料廠、獸醫院(寵物醫院)、獸醫站、動物醫學研究所實習。根據動物醫學專業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制定了實綱,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實踐內容。如到豬場實習,要熟識養豬的全過程并掌握常見豬病的防治方法;到養禽場實習,要熟識養禽生產的全過程并掌握常見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寵物醫院實習,要熟悉獸醫院日常工作的內容及常用的臨床技術;到檢疫局(包括屠宰場)實習,了解肉品衛生檢疫的工作流程及相關的方法;在動物醫學研究所實習,熟練掌握動物醫學專業的實驗室常規技術并應用臨床診斷工作。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各個實踐環節,目的在于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對生產組織、生產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開實習經驗交流會為了進一步加強實踐基地與學院的聯系,強化實踐基地對學生實習方案的落實,增加校外實踐基地對學院學生實習的認同,討論和解決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善“3+1”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實習第一階段結束后,我們都要邀請各實踐基地負責人和學生代表召開實習經驗交流會。各實習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設與學生實習開展的情況進行了匯報交流,對實習基地建設的經驗進行了分享,同時也對基地建設和學生實習過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行了剖析。實習基地代表一致認為,建設教學實習基地接納學生實習意義重大,是互利雙贏的,它既是企業人才戰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業與學校一道在共同為社會培養人才。
3“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成效
3.1鞏固和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在“3+1”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學時數從改革前的一個學期增加到兩個學期。以2013級動物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為例,理論課時達1827學時,實驗實踐課時達1391學時,其中,在企業完成的專業實習課時為720學時(為期1年,以30周計),占總實驗實踐課時的51.8%。由于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加強,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積極性,建立了牢固的專業思想,形成了濃厚的專業興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熟練掌握多項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今后走向社會或繼續深造都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3.2提高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水平,培養“雙師型”教師在推行新的“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后,教師必須親自帶隊到生產實踐一線指導學生實習,這就使中青年教師有了接觸動物醫學臨床的機會,極大豐富了實踐經驗,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既有從事教育工作理論水平能力,又有技師或工程師的實踐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在生產實踐中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發現問題、激發科研靈感的過程,增強了中青年教師的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另外,將收集的大量豐富的養殖場病例用于教學,豐富了教學素材,更形象更生動,提高了教學質量。
3.3大大提高就業率,增強了社會的影響力實施“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后,學生實踐動手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3年來共培養了198名畢業生,首次就業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單位反映,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五個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層、腳踏實地;二是專業實踐能力強;三是創業能力強;四是適應能力強;五是綜合素質高。動醫專業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達10.1%,錄取的院校有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反映了畢業生適應面廣、綜合素質好、能力強。一些學生在企業發展迅速,有的僅一年多時間,就成為企業中層管理人才,得到就業單位的認可,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強了學校在社會的影響力。
4結論
篇3
[關鍵詞] 社會需求 預防醫學專業 教學改革
預防醫學是醫學的一門應用學科,它以個體和確定的群體為對象,目的是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環境-人群-健康”。徐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自2005年開始,招收五年制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為及時了解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社會需求現狀,同時也為高校對本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改革提供建議。
一、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及社會需求現狀
我國預防醫學教育體系始于建國以后,其教學思想、辦學理念基本上沿襲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不同之處是以人群為研究對象,而不是以個體為對象,預防醫學是通往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一座橋梁。高校開辦預防醫學專業的宗旨,是為社會培養具備預防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衛生檢測技術,能在衛生防疫、環境衛生或食品衛生監測等機構從事預防醫學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醫學相關內容和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衛生檢測技術、疾病控制和實施衛生監督的基本訓練。2005年9月,衛生部舉辦了一次“公共衛生教育論壇”,來自衛生部、教育部、全國各地醫學院校公共衛生學院及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專家就公共衛生教育展開討論,他們認為,目前,我國的公共衛生教育存在以下問題:目前,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論和實踐脫節;知識結構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專業設置不能滿足需求;師資構成不合理;公共衛生教育重視程度不高等。全國有60多所高等院校開展了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規模達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國13億人口去平均計算的話,仍然顯得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十分緊缺。
二、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本校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正處于改革與創新的探索階段,為滿足新時期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應充分開展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社會需求調研活動,深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等主要用人單位,及時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動態,對人才知識背景及結構的新要求。根據定期開展的社會需求調研,為高校預防醫學專業教育做到及時反饋,確立培養目標,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方向,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依據社會用人單位急需確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對策與建議。
1.加強基礎,拓寬專業
預防醫學專業由于所學內容的多樣性,學生在掌握一般醫學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需要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厚基礎、寬人文、寬專業、高能力”已成為新時期衡量公共衛生人才的標準。新時期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拓寬知識領域,不僅包括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非專業素質,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體、人文素質等,注重交叉學科知識的培養,不斷拓寬知識面,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具備向多方面發展的潛力。
2.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實踐動手能力
預防醫學校內教學應該注重與校外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實踐工作中去,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樹立起主動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他們具備能夠在實踐中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深入社區和農村宣講課堂所學的疾病防治知識,既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又增強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我校公共衛生學院建立了分層次,多模塊的預防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將實驗中心的教學內容整合為四個實驗教學模塊,即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實驗教學、衛生學實驗教學、生物與微生物實驗教學和管理學與社會醫學實驗教學,在各模塊實驗內容的安排上體現了基本實驗、提高型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相結合原則。基本實驗注重學生的基礎操作規范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型實驗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創新型實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3.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課程內容
預防醫學專業的教育應該走出學校,與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醫院等機構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培養的人才能盡快地適應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實際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圍繞汶川地震期間的公共衛生問題,我校邀請趕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做“抗震救災防疫報告會”,通過從災區飲水問題、食品衛生檢測、垃圾處理問題以及人群免疫接種等方面,介紹了災區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實體會。不但提高了同學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外,而且學校還可以根據社會工作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條件,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及時融入到實際當中,增強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的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探索預防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明確培養目標,合理完善課程內容體系,強化實踐教學。
4.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科研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如舉辦科研知識講座、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申請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學生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寫作等,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培養學生具備查閱科研文獻資料、獨立設計實驗或調查表、進行預實驗及獨立撰寫、發表科研論文的能力。另外,我校還創新性開展碩士研究生幫帶本科生的開放科研實驗,有效地促進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開展的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生殖毒性科學研究的動物實驗,就是碩士研究生帶領本科生進行動物灌胃、解剖、指標的檢測等科研工作,在培養研究生的同時,也對本科生科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我校由學生獨立撰寫的科研調查報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狀況及干預效果》獲2007年江蘇省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一等獎,《艾滋病知曉狀況與宣教效果研究》獲三等獎,《江蘇省豐縣地氟病現況調查研究》獲2008年省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三等獎。
參考文獻:
[1]傅華.預防醫學(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侯淑軍,王志玉,宋明洋.搭建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平臺加強預防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賴振屏.淺談公共衛生教育狀況和改革思路[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9):346-347.
[4]孫要武,祁艷波,董艷梅.創建實踐平臺培養預防醫學應用型人才[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29(16):2017-2018.
篇4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7年后我國高校規模擴張后新成立或發展起來的一類高校,目前全國約有270所左右。目前該類院校多處于快速發展期,建校之初的教育基礎薄弱、師資隊伍、實驗室條件相對較差等狀況得到很大改善。這類高校多數以招生本二批次學生為主,這也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誕生的一類高校。金陵科技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培養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在課程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培養出合格的社會實用型高層次人才,本文就此進行了一些探討。
一、認清“家畜傳染病學”課程的性質,堅持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方向
“家畜傳染病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介紹和研究動物傳染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主要發病特征及診斷和防制方法,其中診斷是關鍵,防制是目的。其中診斷和防制這兩個節點的實踐性、應用性特點非常明顯。我校是一所剛剛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專家的解讀,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2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學校。這類學校的共同特點是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師資隊伍、實驗室條件尤其科研和學術基礎與老本科院校相比尚有相當大的差距。目前該類學校、尤其是我校主要以教學為主,多數學校尚未有研究生招生資格,作為培養本科生為主的理工科院校,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我校教育的主線。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
強調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打破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傳統的以知識教育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實踐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組織引導,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將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技能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如在家畜傳染病教學中,對許多動物病癥的認知需要在生產實踐中觀察、比較、分析,我們就將學生集中到生產現場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這樣通過課堂講授、實驗室中探討,農牧場生產一線的認證、比較,從活的動物病例中間疏理傳染病課堂教學中的脈絡,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總結體會出一套動物傳染病的診斷和防治規律來。這樣將課程的部分內容貫穿于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帶著問題去學,最后完成所設計的實踐,從而使學生較好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的著眼點不僅在于解決書本中或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而在于取得實踐性的成果,了解和體會理論和實踐的不同并完成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同時又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有些教學內容受教學時數所限,以及內容的時空特點,在課堂上難以完全實現教學效果,必須將這些教學內容延伸到生產實踐場所中去。比如大型牧場的消毒、隔離操作,綜合防控措施的實施,如疫苗的接種計劃、抗體水平的抽查與測定在現場教學的效果要遠勝于課堂理論教學。
對于一些帶有研究性、探索性或綜合性的理論和技術,則盡量安排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或科技推廣項目,使其從中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學的內容。比如雞群不同時期血清抗體的變化要在雞場實踐中觀察和測定;病原分離的一些基礎工作也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一些基因片段的分析和克隆,除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術外,還要根據在實踐中的變化進行周密思考,不斷調整方案和手段,最終完成實驗的目的。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融知識的學習于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較好地解決了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的問題,使專業培養盡可能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三、把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作為培養學生應用性技能的重要階段
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本科生大學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并總結前三年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家畜傳染病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包括獸醫微生物與免疫學組成的預防獸醫學,占據了學生畢業論文題目與內容的“半壁江山”。根據我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指導思想,要求學生選擇的畢業論文題目80%以上為實驗性項目和綜合性項目,其中60%的題目要來自于生產實踐,即題目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或結合生產實踐來完成,所以與家畜傳染病學相關的論文題目也大部分需要和生產實踐結合才可完成。
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了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我校和近四十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教學科研實踐教學基地協議,做為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基地。教學基地多為各類養殖場、獸醫診療單位、獸藥飼料生產或營銷單位、動物疫病防治所(站)、動物免疫與獸醫公共衛生服務單位等。這些基地可有效地保證學生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科技下鄉和科技服務活動,還可供青年教師生產實踐鍛煉,開展一些科研項目,有些實踐基地也作為接收畢業生的就業基地。這樣在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根據學生所選畢業論文題目不同,將學生分成3-5人一組,分別到不同的企業或不同的工作崗位去,開展實驗,收集數據,為畢業論文準備素材。在實習中間,師生也會幫助企業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指導,學校也會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同學做一些技術講座,輔導一些技術操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間的互幫互助,為互利共贏打下良好的基礎。
嚴格學生畢業實習的指導和考核監控。
為了充分利用教學實習基地的技術和人才資源,確定學生的指導教師由生產單位和學校雙方共同產生,學校要求企業委派責任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學校也派一名指導教師協助指導,并協同組織學生的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兩名指導教師根據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結合生產企業不同階段的生產情況,協調學生的實習工作。學生在實習基地期間的日常管理由指導教師負責,學生在基地期間的工作表現、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情況由基地指導教師及時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來綜合評估學生的實習效果。
對學生的實習成績和畢業論文的評定,邀請企業的同志共同參與。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中,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畢業論文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思想作風、個人素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務實態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綜合評價。企業對表現突出的同學可要求其留下來工作。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則獲得了包括成績在內的對學生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修正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習實踐措施。
轉貼于
四、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不久的新建院校,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和老院校相比具有相當大的差距。為了給學生提供較好的教育資源,我們就利用附近老牌大學的教師資源,還利用省農科院、省畜牧獸醫站、省市的家禽研究所等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行業的專家,定期來校為學生做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不僅講包括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內容,還向學生介紹他們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案例、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請來的高校的老師則更多地向學生介紹這門課程、這個專業當前研究的一些熱點或最新進展,把國外已經使用國內尚未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概念推薦給學生,使學生及時了解本課程、本專業的最新進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其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五、在課程及專業教學中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關鍵位置
作為本二批次的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適應經濟社會的需要即順利“就業”,因此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就成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能力是一個人運用知識發揮智力、借助技能完成一項實踐活動的綜合體現。在家畜傳染病的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疾病診斷的能力,包括病原學診斷、流行病學診斷、實驗室診斷。對比較新的或比較復雜的診斷技術包括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也要讓學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以適應學生將來畢業后工作的需要。人的能力結構決定著人才潛在的創造性,強調以專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生潛在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過程中,專業能力的培養是基礎,如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一定的專業研究能力等。對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院校來說,應著重強化以下幾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如就業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六、應突出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教學特色
篇5
面對病人,即為“臨床”
要說臨床類醫學專業,首先要說說什么是臨床。
從醫學科學的角度上講,“臨床”是與“基礎”相對的。如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部與基礎部。所謂基礎即醫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統稱。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蟲、免疫、病理、 藥理等即為基礎課程;臨床醫學則直接面對疾病、病人,是對病人直接實施治療的科學。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屬于臨床醫學。
從醫院內部分工來說,則分為臨床、醫技、行政、工勤等部門。臨床科室是醫院的主體,它直接擔負著對病人的收治、診斷、治療等任務;臨床人員包括直接參與治療、護理病人的醫生、護士;醫技科室即過去所說的“非臨床”科室,它也有醫生和護士,但是不直接參與對病人的治療和護理,只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服務;還有行政、工勤也為病人服務,但是這種服務是間接的,是從行政管理、物資供應、生活保證等方面提供的,這個專業在下文會有提及。
理科知識是難點,內、外、婦、兒是“一家”
從2007年開始,重慶醫科大學開始將醫學類專業向文科生開放,涉及領域有臨床醫學、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方向)、臨床醫學(老年醫學方向)、臨床醫學(心理衛生方向),但基本上都只在臨床醫學五年制的形式中招取。
臨床醫學不同于中醫的陰陽調和之理,它會涉及許多生物化學類課程,如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這也是大家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地方。作為文科生,在高中階段沒有系統地進行理科思維訓練和知識積累,所以在這部分課程中或許有些吃力。
或許你有疑問,我學了臨床醫學,究竟是側重于哪一方面的呢?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其實在大學本科階段并不細分,都要學習,還有神經病學、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學等都是大四開設的臨床課程,但重中之重是內、外、婦、兒這四門,如果你想要考取研究生,則學好內科學尤其重要。
醫學學五年,從大四開始學校會定期安排學生到學校的附屬醫院學習,而大五的主要學習內容,就是實習。都說醫生越老越吃香,其實就是因為經驗。人體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解謎,所以從醫時間越長,積累的臨床經驗越豐富,揭開的秘密就越多,那么醫術當然也會隨之提升,所以在醫院,退休返聘的情況十分常見,醫生這行可以說是只要你愿意干,就真正能干一輩子的職業。
靠勤奮不如有技巧,有技巧更要有醫德
扎實的理論基礎能夠讓你準確地判斷病情、預估風險、選擇術式和處理方法,但是作為一名臨床醫生,醫技才是根本。尤其當你是一名外科醫生,你需要對切(剪)開、縫合、結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手法操作靈活,所以技巧需要反復練習。外科醫生依靠手持器械治療,就要學會讓刀代替你去感覺,要把眼睛“長”在刀尖上,才能恰到好處地切剪縫扎。
當然,作為一名醫生,最重要的是醫德。所謂醫者父母心,我們要對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做一個對得起這份職業榮譽的醫者。
護士≠護工,護理是實用的學科!
首先要聲明,護士并非保姆,在醫院中,其也有自己的技術職務。護理人員職位分為初級的護士、護師,中級的主管護師,高級的副主任護師、主任護師等。不同職位的職能范圍不同,別以為護士是要照看病人的飲食起居,瑣碎繁雜,其實那是護工的工作,護理崗位的工作內容遠比照看病人要復雜。如護士要幫病人打針注射,就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有時病人在打針后留下淤血,這有可能是護士打針時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毛細血管,使血在皮下滲漏造成的淤青。護士還要指導病人服藥,以及在手術過程中協助醫生等。
護士的職能廣泛而工作內容復雜,這也決定了護理專業并不好學。醫學的基礎課中,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以及藥理都是重點和難點。或許你想問為什么護士也需要學解剖?那是因為解剖課是每個醫學學生的必經難關,只有觀摩或親自解剖過尸體,才能直觀地了解人體結構,理解病體與健康人體的區別。當然,想要做護士的女同學不要太過緊張,醫學院可供解剖的尸體并沒有那么充裕,通常情況下學校會安排護理學學生在臨床專業的同學解剖時進行觀摩,或是只讓護理系學生解剖動物尸體。
護理工作的繁雜還在于細致入微。要學會填寫各式各樣的表單、護理病歷,為住院患者急救護理、輸血與輸液等,還要根據病人一些癥狀來給予合理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不得不說護理這門課程,非常實用,即使自己家人生病,也不會讓我們手忙腳亂,真正的“欲要醫人,必先醫己”呢。
同時,護理工作是一項需要與人交流接觸的職業,或許你很驚訝,但是護士的確要學禮儀課!從待人接物到走姿站姿,甚至儀容儀表,白衣天使真不是這么好當的。護士應該如何推藥車都需要經過訓練,讓藥車平穩而直線地行走也是我們的練習目標哦!還有如何建立良好的患護關系,讓激動的患者冷靜,讓消沉的患者積極都有竅門。如你對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一種心理和肢體上的安慰,這些細節雖簡單卻也讓人深感護理工作的不易。
護理學如今已經不再是女生的專利。幼師界出現了男幼師,并且十分吃香、供不應求,這說明職業的性別寬容度在擴大,社會也將對男護士摘下“有色眼鏡”。從2008年開始,北大醫學部、武漢大學、長沙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都對護理學專業實施男女兼招。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國外較先進的醫療機構都在逐漸形成這樣的理念,即護理人員才是醫院的管理者,安排管理各種事物以及負責整個醫院的正常運轉。當然國內高級護理人員還達不到直接晉升醫院管理級的程度,但趨勢已經在國際形成,國內護理人員的地位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大幅度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也將提升至本科、碩士甚至博士。
醫藥界的“非醫”專業
以上介紹了許多與從醫密切相關的專業,但還有一些與醫藥十分密切,卻不是“當醫生”的專業,你了解嗎?
公共事業管理(醫院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基礎、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學、領導科學、社會醫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統計學、衛生信息管理學、醫院管理學、組織行為學、衛生法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等。
就業方向:在醫療、教育、科研、衛生行政等部門從事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就業主要分布在各級醫藥衛生行政管理機構、公共衛生部門、衛生事業單位及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也可繼續攻讀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或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小編點評:從課程上來看,其管理類課程與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專業有重疊,本科畢業后能領到管理學學位,所以這些專業的就業方向存在一些共性,即使未能到醫院或醫療機構等相關領域就業,也能夠在普通的設有行政管理崗位的單位工作。特色是更了解醫院的經營管理模式,普通的行政管理類課程在專業性很強的醫療機構則會感到有點難以應付。
市場營銷(醫藥市場營銷)
主要課程:藥品流通概論、場營銷學、臨床醫學概論、藥理學、藥劑學、藥事管理學、營銷策劃、國際貿易實務、財務管理學等。
就業方向:大型藥廠、醫藥公司、連鎖大藥房、藥店、醫院、衛生行政部門等。
小編點評:醫藥行業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國家對此逐漸實行行業準入制,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該專業的就業競爭力。如今我國大約有35萬家醫療單位,6700多家制藥廠(集團),6000多家醫藥批發公司,還有上萬家連鎖藥房,可見市場廣闊。隨著國家醫藥行業準入制度的規范化和不斷完善,醫藥界對高技能醫藥營銷專業的技術人才需求將越來越大,醫藥市場營銷行業前景看好。
法學(醫藥衛生)
主要課程(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除常規法學課程外,特設衛生法學、醫事法學、衛生法律實務、中醫學基礎概論、現代醫學基礎概論、臨床醫學概論等與醫療領域法律法規相關的課程。
篇6
關鍵詞 動物科學 課程體系 教學實踐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動物科學專業大學生培養模式在總體上要以。厚基礎、寬專業、高素質、重實踐”為改革思路.適時修訂教學大綱和生產實踐實習方案,實施課程整合,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課程體系設置
(一)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路
在動物類專業通過課程整合,淡化每門學科之間的界線,強調學科之間的相互銜接以及與社會系統的聯系;改變按學科的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的做法。強調以學習者經驗,社會需要和動手能力為核心進行整合課程與調整實踐方案。經過改革后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模式,應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利于人文素養、科學素質提高以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體系設置的主要內容
課程體系設置的主要內容,主要從加強基礎課的同時、突出專業主干課程、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建立功能性課程,進行復合武能力培養。如對動物機體功能知識的課程《家畜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界定,明確其側重點,優化課程間的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以及實驗內容-在動物科學專業的生產系列課程,加強《禽生產學》、Ⅸ豬生產學》.《草食家畜生產學》教學。在畢業實習階段實行不同專業模塊。按學生興趣和社會需求來劃分專業模塊,即所說的專業模塊教育。動物科學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側重點突出:①動物遺傳育種原理;②動物繁殖與動物胚胎工程。③取得較大進展的畜禽育種;④重要動物營養理論;⑤家禽生產、養豬生產,養牛生產和飼料生產等的科研教學。
二、動物科學類專業教學實踐模式
(一)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改變以往單一專業模式的培養,注重培養大學生掌握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養大學生在一定環境中的工作、生活、學習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大學生能提出獨立見解以及有責任感的精神。
(二)教學時間實行“3+1”模式
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實行3+1模式,即3年課堂教育,即在大學階段前3年在學校加強課程學習,夯實專業理論基礎;1年教學畢業實踐,即在大學階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組,將大學生分配到每個實習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生產實踐一線實習,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三)教學體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學生在學習專業的同時,也學習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使學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學問之道.同時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的教育。因此,落實和采取公共課全校打通,基礎課按學科門類打通,專業基礎課按專業門類打通,為培養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
(四)在通才教育體系中加強專業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僅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我們在強調綜合素質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時,根據動物科學類專業自身的特點.施行“3+l”模式和“專業模塊教育”等教學實踐模式,加強和拓寬專業教育。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三、實施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動物科學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程中,有相當多的課程是形態澡,如《家畜組織學與胚胎學》、《動物學》、《微生物學》、《普通獸醫學》,有的課程包含形態學教學內容,如《家禽學》、《豬生產學》、《草食動物生產學》.《飼草生產學》等課程。形態課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難、實踐與理論脫節等問題。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將大量文字資料,聲音,圖像等信息通過計算機處理,使之系統化,簡單化,使教學內容變得真實具體。多媒體CAI中聲音、圖像、文字的有機結合,可創造出一個具有很強表現力的學習環境,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種形式加強實踐教學
(一)創建校內“三結合”基地,提高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
在研究中教學,在實踐中學習,以研究為先導,以實踐為基礎,把教學,研究、實踐有機地融合成一個“三結合”基地體系,探索出了校內基地建設的。三階段發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學、科研、生產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科技型的教學基地。該基地包含種雞場、奶牛場,奶制品廠.獸藥廠,預混料廠,這些“三結合”基地具有齊全的教學科研設施、生產實習場所和結構合理的教研隊伍,保證了“三結合”基地的穩固發展。
(二)實行三層次實踐教學法
在實踐教學方面,強調短期實踐教學與中長期實踐教學相結合,實行。三層次實踐教學法”,保證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交叉循環,保證實踐教學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實踐教學內容層次化
實踐教學內容層次化,與人才市場需求接軌。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畜禽養殖技術,畜牧業生產管理,畜產品加工與科技開發、科學研究與科技論文寫作。為保證實踐教學內容的多層次、接軌性,采取和地方畜牧獸醫技術人員結合,學校教師指導理論性內容.課題選定及實驗方案、論文寫作等,請地方技術人員講授診療和養殖經驗及實用技術、當地畜禽疫病發生規律、畜牧業生產管理,獸藥飼料經營等。在接軌性實踐教學活動中,地方技術人員實際上是引導學生由學校走上社會的啟蒙老師。這種實踐教學內容的層次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宿感,增強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拓,張櫻,陳秀平.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體系構建與實踐[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篇7
城市的考生不愿報考農林院校自不必說。農村的考生和家長對“農”“林”字打頭的院校也避之唯恐不及:“考大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如果上了四年大學還去看林子和種菜,那書不是白讀了嘛!”
這種心態形象地反映了農林院校每年招生時的尷尬。可是你知道嗎,近幾年隨著國家對“三農”政策的調整和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日益嚴峻,農林院校的招生正悄然升溫,農林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面也日趨寬廣,呈現出一片喜人的景象。
看臺一:農林院校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曾幾何時,農林院校遍布全國各地。近十多年來,雖然有些農林院校經過“合并”和“調整”而消失了,但大部分農林院校的校名由于國家不允許舍“農”避“林”而無奈地保存下來。以下是全國重點農林院校概況一覽:
報考提醒
1 除了上述重點農林院校,其他農林院校均屬于地方一般院校,在各地招生時,大多列入二本批次。這些學校是:河北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浙江農林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江西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西南林業大學、北京農學院、天津農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信陽農林學院等。
2 以下農林院校已經與其他院校合并,如:浙江農業大學與浙江大學:上海農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海南大學;廣西農學院與廣西大學;延邊農學院與延邊大學;貴州農學院與貴州大學;寧夏農學院與寧夏大學;江蘇農學院與揚州大學;吉林林學院與北華大學;石河子農學院與石河子大學:洛陽農業專科學校與河南科技大學。這些院校合并更名后,原來的農林專業每年招生時,仍可享受原來的加(降)分優惠政策。
3 對農林院校加(降)20分投檔,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并沒有硬性規定。各省制定的這項政策是否生效,均由錄取院校自行決定。一般來說,一本批次的農林院校及有地域優勢的二本農林院校降分少或不降分,二本批次的農林院校及沒有地域優勢的一本農林院校有降分或降分多;省外農林院校降分少甚至不降分(有的院校生源少時,會把招生名額改投其他省份),省內農林院校降分多。所以同學們報考時一定要注意本省制定的加(降)分政策是適用于面向本省招生的所有農林院校,還是只適用于本省當地的農林院校,避免誤填或誤用。
4 有的重點農林院校雖然認同省級招辦的加(降)分投檔政策,但進檔后錄取時,則按考生的實際考試分數排序,加分只起參考作用。同時還規定,考生只有在第一志愿填報該校時,才可以加(降)分投檔,第二志愿填報或只寫“服從院校調劑”者一般不能享受此待遇。
5 有的農林院校為了招攬高分考生,會制定一些特殊優惠政策,如中國農業大學2013年招生時明文規定:“在第一志愿已經完成招生計劃的情況下,我校承諾招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投檔成績應高于我校在當地錄取的第一志愿考生投檔平均分30分以上(含30分),且錄取人數不超過當地招生計劃的2%。學校負責向省級招辦提出投檔申請,并根據投檔情況按照高考成績和專業志愿進行錄取”。
看臺二:農林專業
農學是普通高校本科專業12大學科門類之一,它包含有7個專業大類,專業大類里設有18個本科基本專業和9個本科特設專業。以下是農林專業概況一覽:
報考提醒
1 農林專業絕大部分授予農學學士學位,只有以下3個專業各校可以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授予不同的學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可授農學或工學學士學位,應用生物科學專業可授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動植物檢疫專業可授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
2 動物醫學專業的學制在一些農林院校是五年,其他農林類專業的學制則一律是四年。同時,農林類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條件也有一定要求,考生視覺異常、嗅覺異常、肢體嚴重殘疾的考生慎選農林專業。
3 農林類專業的學費比較便宜,如:南京農林大學農林類專業學費每年2500元,其他非農專業學費則是每年4600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科類專業學費每年3025元,非農科類(理、工、經、管)及外語類專業學費每年4950元,藝術類學費每年9900元。中國農業大學農林類專業學費每年3000元,其余專業學費每年5000元。
4 有的農林院校對農林專業的學生實行獎勵制度,如東北林業大學規定,在林學類專業學習的學生,每人每年可以享受500元的專業獎學金;廣西大學規定,所有農林類專業的學生,均可享受專業獎學金或助學金待遇。
篇8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本科專業2072個,我省高校共新增66個本科專業,它們不僅體現出高校專業熱門度的起伏,更折射出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
縱觀今年新增的本科專業,有幾大門類吸引目光:新文科、新農科建設風生水起,人文與科技更多的“融合”,意味著傳統意義上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繼續成為熱門,加上今年新開設相關專業的196所高校,目前,全國已有近500所學校開設此專業;35所高校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這意味著,高校開始體系化培養人工智能行業后備軍。與幼兒養育相關的專業繼續增設,這不僅是因為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更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
“新增專業彌補了我省有關專業的布點空白,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王國銀介紹,此次省屬高校新增專業主要圍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萬億產業開設,這些專業瞄準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急需,進行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儲備。
夯實基礎
新文科、新農科未來可期
作為近年來高等教育中最時髦的詞匯之一,新工科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但如果說起新文科、新農科,很多人可能就要打個問號。
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門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今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新”在何處?打破舊壁壘,跨界尋方法,歸納真規律,新文科意味著對傳統基礎學科的一次重新整合。
“相對于傳統文科,新文科有兩個特色。”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陳鵬說。其一,新文科是問題導向的,新文科面對的是社會發展變化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變化,有些現象和問題是人類歷從未遇到過的,如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能等,需要突破傳統文科的框架,采用新方法、新視野去探索新理論、新規律。其二,新文科為了尋求對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研究,需要通過“跨界”方式進行革新,這種“跨界”不僅僅發生在文科的各學科之間,甚至出現在文科和理科、工科、醫科等學科之間,需要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當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設的人文科學實驗班,西安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學院式教學模式,都被視為我國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經驗。一位資深文科研究專家表示,當前,文科與其他學科有一些結合,比如考古學和技術結合,就形成了科技考古;信息技術和藝術結合,就形成了藝術設計的網絡化等,但還遠遠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新文科就是一種有效路徑。
2018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文科大會,提出面向2035年發展目標和“文科十條”,進一步推進文科發展強主流、上一流。省內其他高校也紛紛積極為新文科創建搭建平臺。浙江工商大學整合資源打造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打造跨學科綜合性實驗教學平臺;浙江農林大學推出新文科求真實驗班,幫助學生打牢知識儲備金字塔的穩固塔基,再漸次進入專業學習,形成堅實塔身和更高聳的塔尖……
在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培仁看來,建設新文科,其實也是對傳統文科的反思。他指出,新文科有利于構建立足中國文化土壤、具有中國特色,具備整體性、包容性、互動性、共享性特質的面向全球、面向全人類的大文科。
不難看出,未來新文科相關專業或將成為熱門。不僅如此,使用文文互鑒、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還將為高校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帶來新變革。
除了新文科,新技術的出現也讓一些專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比如新農科。
當前,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今年,杭州師范大學就新增了生態學專業。該專業相關老師介紹,隨著國家對生態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多,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逐漸加大,未來掌握生態學及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地理學等基礎知識、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能的人才會很搶手。
“浙江是‘兩山’理論誕生地,‘農’字頭的專業發展空間很大。”浙江農林大學主要負責人表示,“新農科”建設是鄉村振興實踐、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變化和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選擇,原先注重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亟需探索實現農科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農科”建設之路。
順應趨勢
大數據、人工智能紛紛開班
順應當下人工智能行業的熱潮,今年新增的熱門本科專業,均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關鍵詞相關。
梳理發現,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短短三四年間,從無到有,并一躍成為熱門專業。2015年度的審批結果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3所高校成為首批獲批設立該專業的高校;2016年度又有32所高校設立該專業;到了2017年度,獲批設立這一專業的高校數量達到250所;加上2018年度新增的196所,目前,共有481所高校開設這個專業。
今年,我省有湖州師范學院、寧波工程學院、寧波財經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等9所高校新增備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一位專業課老師表示,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現在的一些“新專業”也許尚無足夠的辦學經驗,但可能恰恰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所在。
在新增專業中,人工智能專業的熱度也在逐年遞增。繼去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成為我省首批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后,今年,我省又有一批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上“摩拳擦掌”,積極增設相關“硬核”專業,改進人才培養思路。
浙江大學今年新增機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兩個專業,還將在竺可楨學院新設圖靈班。入選圖靈班的學生可以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個專業中確認專業。從入學開始,每位學生可從學院的優選導師庫中選擇一名學業導師,還將有國外頂尖大學的教學大師和科研領軍人物到浙大給圖靈班學生單獨授課。
除了浙大以外,省內其他高校也在結合各自特色專業,構建人工智能專業的課程體系。比如,浙理工把專業發展方向和學校的優勢結合起來,重點在智能穿戴等領域取得突破,還專門成立紡織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浙工大結合了安防產業、智慧交通、“城市大腦”等浙江省的優勢領域,與企業合作,開拓專業方向。
“打造新專業特色成了各高校的當務之急和立足之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呂強說,針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帶來的新挑戰,杭電人工智能學院提出了多方協同育人的理念,并將其作為教學改革項目進行探索,“人工智能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我們在數學課程中增加了矩陣論、離散數學等原來研究生學習階段才會有的課程內容,努力幫學生打好基礎,在暑假,我們還計劃舉辦夏令營,邀請企業名師進校園培訓,共同開發專業課程等。”呂強說。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已經從獨立的專業教育,擴展到更廣的層面。今年,浙江財經大學向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推出了人工智能“微專業”,其中包括了Python程序設計、高級數據庫、機器人編程與實踐等課程。“人工智能在信息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財經類專業學生的數理基礎比較好,這些知識將為他們的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浙財大教務處副處長石向榮說,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具體專業背景,同時又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緊盯兒童
醫教類專業持續擴招
當下,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各大醫院產科分娩量走高,目前助產人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社會需求,臨床急需本科層次助產人才。助產學專業于2016年首次開設,當時僅有4所高校獲批開辦此專業,2017年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專業。
近兩年,我省先后有浙江中醫藥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杭州醫學院等3所高校新增了助產學專業。溫州醫科大學的助產學專業設在護理學院,目標是培養掌握護理學和助產學的基礎理論和護理技能,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和臨床助產能力,在各類醫療衛生保健機構中能夠從事臨床助產、圍產期護理,以及母嬰保健工作的高級助產人才。今年,臺州學院、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也開設了助產學專業。
一位從事醫學教育多年的教授表示,當前社會大眾對醫療的需求,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雖然現在醫療行業整體水平保持著上升態勢,但人們對優質醫療的需求增長更快,所以仍然感覺醫療資源緊缺。
不久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擔任院長的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揭牌成立。作為樹蘭國際醫學院首個設置的重點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面向全國招生100人。學院擁有國際醫學專家、博士生導師等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以及一批高水平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實驗平臺。
同樣,面對強烈的社會需求,溫州醫科大學今年增加了普通本科計劃數。臨床醫學(定向培養)從30人增加到60人,面向蕭山區等30個縣(市、區)招生;麻醉學專業從61人增加到93人,其中省內普招增加16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中醫藥大學新增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這也是我省開辦該專業的高校(不含獨立學院)。該校招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食品衛生與營養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涉及預防醫學、食品科學、營養學等多個學科,在提升健康素養,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疾病的營養學防治完善健康保障方面大有作為。
縱觀今年我省的新增專業,從撫養、就醫,再到教育,與幼兒養育相關的專業成為熱門,除了新增兒科學、中醫兒科學、助產學等專業外,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師范類專業的報考也很火爆。
今年,杭州師范大學增加小學全科教師、中學緊缺學科教師定向培養招生計劃。杭師大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副主任顧海春介紹,今年,學校將繼續面向杭州、寧波、溫州、紹興、金華、衢州、麗水、臺州、舟山等地區定向招生255名,提前錄取,補學費,包就業。同時,復建音樂學院,增加音樂學(師范)、舞蹈學(師范)專業招生計劃。
篇9
關鍵詞:校企聯盟平臺;工學結合;實習基地;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2-0156-0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對接、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要求對接,充分體現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特征。很顯然,實驗、實訓、實習是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關鍵環節,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平臺,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合作辦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多年來,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我校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搭建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平臺,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積極探索和實踐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的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平臺的搭建
校企合作是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產性實習基地建設的基礎和保障。然而,我國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將企業作為學生實習場所的層面上,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一些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也形同虛設,企業根本沒有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來。這些狀況的存在,不僅是實現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頸,而且嚴重制約了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我校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目前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的老板逐漸更新了觀念,意識到校企合作對企業員工培訓、產品開發、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學校的人才培養需要與企業崗位技能對接、學生校內學習需要與企業實際工作一致、學生頂崗實習需要到企業頂崗,這些都需要企業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但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再一方面,校企互找僅停留在關系介紹或通過網絡或電話聯系,以及人才招聘會的簡單交流,缺乏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多家企業與學校強強聯合、互相溝通交流的合作發展聯盟平臺。
針對以上狀況,我校各級領導達成共識,要想使我校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供優勢資源和優惠政策,為企業搭建交流溝通與合作發展的平臺。一方面,提高學校的宣傳與美譽度;另一方面,作好企業之間的聯系紐帶,實現校企的“雙贏”互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第三,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加強生產性實習基地建設。2006年,我校本著“雙方自愿”的原則成立了校企合作與發展聯盟,并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該項工作,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定期召開聯盟大會,給大家提供交流溝通、共謀發展的平臺。2010年,依托我校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平臺,成立了高職牧業教育集團,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礎。
截止到目前,我校校企合作發展聯盟共有理事單位68家,會員單位135家,構建了“訂單培養”、“校企共建實驗室”、“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校企共建生產性車間”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生產性實習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生產性實習基地的建設
“訂單培養式”實習基地 我校生物工程系分別與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洛陽普萊柯生物工程公司、鄭州市三葉獸藥集團、鄭州金星啤酒集團公司、鄭州炎黃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建立訂單培養班。各班均采用單獨成班,由企業與學校共同負責管理。公司根據自身崗位技能要求和職業標準規范制定培養方案,學校根據企業提供的培養方案組織教學,基礎課程在學校完成,由學校教師授課,技能課程采取在企業邊實踐邊上課的形式,由企業技術人員授課。學生頂崗實習分三個階段,全部在企業完成:第一階段,由企業按照其產品生產流程或工序,安排學生輪崗見習;第二階段,頂崗實習;第三階段,頂崗工作。此外,根據企業生產需要,訂單班在教學時空上可以靈活調整,讓學生參與企業員工培訓、企業專題會議、企業重大活動、企業季節性生產,一方面,給學生搭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平臺,讓學生早接觸企業、早接觸崗位,真頂崗,頂真崗,另一方面,確保人才培養與崗位技能對接,實現校企雙贏。
“校企共建研發平臺式”實習基地 我校食品工程系與上海雙劍食品有限公司共建食品研發實驗室,由公司提供各種設備,學校提供場地與負責設備的維護。該研發室的功能是:一方面,在企業指導下,教師參與企業科研項目研發,科技成果雙方共享;另一方面,要保障學生校內實訓的教學需要。該研發室的建立,不僅有效改善了專業教學實訓條件,而且各種科研項目的開展也為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載體,為學生進入開放性實驗、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提供了機會與平臺,大大強化了專業實踐教學。
“校企共建生產車間式”實習基地 我校與河南今日藥業公司簽訂了租用其公司100畝地、使用期6年的協議,在其藥廠原有儀器設備的基礎上,按照現代生產要求進行儀器設備的更新與改造,建設適于發酵、制藥等相關專業實訓的生產車間式實訓基地。企業負責生產車間的經營管理,保障學生實踐教學,并為學生生產實習期間的生活問題提供便利;學校按時交納租金,負責生產車間設備的管理和維護。該實習基地的建立,可以說是借船出海、借雞下蛋,充分利用校內資源辦學,構建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實習環境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對接。
“校辦工廠式”實習基地 河南海潤集團是我校的校辦企業,是一家集科研開發、生產貿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產學研結合的畜牧業高科技企業。公司的根本任務是服務畜牧、飼料、獸藥等專業的教學一線,保障學生現場教學與頂崗實習安排;采用企業化運作模式,以產品市場化為宗旨,以“領先、創新、誠信、圖強”為企業精神,已發展成為河南省內規模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之一,在全省同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享有較高聲譽。此外,我們還依托動物醫學專業教研室,建立鄭州牧專獸醫院,由學校提供場地、設備、運作資金,在圓滿完成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任務的基礎上,教研室教師負責經營管理,以適當創收為輔。該實習基地不僅確保了相關專業學生生產實習的需要,而且市場化的經營模式也為實習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研發為載體的實習基地 我校與鄭州市通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簽訂了“豬血免疫球蛋白提取及產品開發”合作項目,依據各自優勢,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擬訂廠方負責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工藝研究及產品質量保障,校方負責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市場分析及產品市場銷售與推廣工作。這些研究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部分合作產品已經進入小試推廣階段。同時,我們借助學校合作發展聯盟平臺,一方面,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實驗范圍,另一方面,以該項目為契機,我們與10余家企業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結合點,增進了跨行業、跨領域的企業交流溝通,圍繞產品開發、試驗、營銷策劃等環節,形成了各相關專業的學生的穩定實習基地。
“校企互聘互派式”實習基地 在校企深度合作過程中,教師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有很大提高,不少教師被企業聘為技術顧問。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企業為我們推薦的兼職教師,也是帶著培養合格高技能人才的美好心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來,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為了增進雙方的“雙贏”機制,學校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如生物工程系被鄭州天宇飼料科技公司指定為員工培訓單位;企業發揮自身優勢,一方面,為我校專業發展提供指導與幫助,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就業崗位。
“依托財政支持式”實習基地 為了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我校還依托專業、行業優勢,積極申報各級各類政府財政支持的實習基地建設項目。一方面,改善我校實習環境,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另一方面,依托資源優勢,更好地實現高職院校服務企業的功能,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礎。我校現有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2個,省級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2個,還有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
生產性實習基地的管理模式
建立良性的生產實習基地管理與運行機制,是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保障。在具體實踐中,我校以學校、系部、企業三級管理機制的建立為抓手,以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為工作重點,雙管齊下,真抓實干,把學生頂崗實習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學生實踐知識與能力水平的提升。
創新管理組織機構——學校、系部、企業三位一體 (1)學校層面。以學校校企合作發展聯盟秘書處為平臺,成立由主管校長、教務處處長與副處長、各實習基地企業負責人、各系部主任組成的校級學生頂崗實習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校企合作有關協議的制定以及相關事宜的商討與協調,學生頂崗實習的內容、人數確定以及時間安排,學校實踐教學管理規范的制定,學生頂崗實習的監督等工作。由學校教務部門具體負責頂崗實習的管理與監督。(2)系部層面。成立以系主任負責,由副主任、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學生頂崗實習領導小組,負責學生頂崗實習教學內容制定、實習基地開發、溝通協調與管理,學生頂崗實習的監督、指導、考核以及各項過程管理文件的制定與監督等工作。(3)企業層面。成立以企業人力資源領導負責,各崗位技術指導教師、學校指導教師組成的學生頂崗實習領導小組,負責學生實習崗位安排、崗位技能指導、考核以及溝通協調等工作。
強化過程管理——“六結合”頂崗實習管理模式 強化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在多年的探索實踐中,我們構建了“六結合”頂崗實習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學校管理制度與企業管理制度相結合。學生在頂崗實習中既是學生,又是企業的準員工,要處于學生守則與企業規章制度的雙重管理下。二是企業技術人員與指導教師相結合。學生頂崗實習的管理,采用“兩導師”制,即一個是學校派出的指導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主要解決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的思想、專業、生活、安全、與企業協調等問題;另一個是企業指定的技術人員,主要指導學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三是專業教師管理與思政教師管理相結合。不僅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指導,而且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四是專業知識實習與學生道德培養相結合。在頂崗實習中,學生常表現為不能吃苦耐勞、情緒浮躁、思想不穩定、紀律不嚴格、要求高待遇等問題。所以,在學生頂崗實習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五是企業考核與學校考核相結合。學生頂崗實習的考核,采取以企業現場實踐考核與頂崗實習表現相結合的形式,由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指導教師共同進行成績的評定。六是教師指導與網絡相結合。借助于學生實習指導網站、“手機課堂”等媒體,利用短信互動和網絡在線,讓教師定期指導、及時聯系學生,讓學生感覺到他們不是一只斷線的風箏,能夠時時受到教師的指導和學校的關愛。
結語
校企合作是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基石,是全面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保障。實踐表明,學生實習基地建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照搬,一方面,需要校企雙方解放思想,不能僅停留在實習基地建設的合作層面,要開展多方位、多渠道、多舉措的合作形式,實現校企的深度互融合作;另一方面,學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拓展學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以“校中場”、“場中校”為主線,把生產實習基地建設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實現校企共同育人、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七榮,周巍,張東升,等.談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生產性實習基地建設[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4-6.
[2]李超任.對實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理性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7(4):122-123.
[3]胡偉光.對高職“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25-26.
[4]謝文明.校企合作機制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1):34-36.
[5]邊傳周,王永芬,張曉根,等.搭建合作發展聯盟平臺 創新校企互動合作模式[J].高等農業教育,2009(4):48-50.
[6]席磊.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9(8):59-60.
[7]宋微.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