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6:4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東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東盟政策研究論文
東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成立以來的最佳狀態,各成員國基本是政通人和,繁榮穩定,在國際事務中也相當活躍。但1997年金融危機后,東盟各國都一度陷入經濟衰退的泥淖,一些國家出現政局動蕩,東盟的國際地位明顯下降。近兩年來,隨著東盟各國經濟逐漸復蘇和相關國家政局趨向穩定,特別是“9·11事件”以來美國大力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安全合作,東盟的國際角色重新受到重視。
中國與東盟及東盟各國關系的快速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這種關系是在互有需求、互相協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十年來一直相當順暢。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領導人共同決定在十年之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年底有望就這一問題達成框架協議。這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為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相當堅實的基礎和極富潛力的未來。
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9·11事件”后國際安全格局的重大調整正在強烈地影響著亞太地區的局勢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東盟及其對華關系的發展,并因應形勢的變化提出繼續深化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戰略思路和相關政策,對我國穩定周邊、推動區域合作,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這一考慮,我們擬從較宏觀視角,并力求結合現實提出這一研究報告。
一、對東盟的基本評估
東盟成立至今已有35年,它在為昔日成就而欣喜愉悅的同時,也開始日益強烈地感受到謀生的艱難和競爭的激烈。總體來看,東盟已發展成為日益成熟的區域合作組織,其經濟一體化程度逐漸提高,在亞太地區繼續發揮著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在中國的周邊穩定、經濟發展和全方位外交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東盟已發展為超越意識形態限制、囊括整個東南亞的區域合作組織。
東盟經濟增長
一、近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的軌跡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東盟國家經濟增長出現了較大的波動起伏。1997年東盟國家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1998年各國經濟普遍陷入嚴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卻出現快速復蘇或強勁反彈,而到2001年多數國家經濟又急轉直下,甚至呈現負增長。2002年初,東盟國家經濟再次出現復蘇的態勢。在戰后東盟經濟發展歷程中,這種經濟增長的軌跡是不多見的。
據東盟五國的官方統計顯示,1996-2002年,印尼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4.5%、-13.1%、0.8%、4.8%、3.3%、3.7%;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7.3%、-7.4%、6.1%、8.3%、0.4%、4.2%;菲律賓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8%、5.2%、-0.6%、3.4%、4%、3.4%、4.3%;新加坡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7%、8.5%、0.1%、5.9%、10.3%、-2%、2.2%;泰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9%、-1.4%、-10.8%、4.2%、4.4%、1.8%、3.6%。2003年,據近期各國的預計,印尼經濟增長率為3.5-4%、馬來西亞為4.5%、菲律賓為4-4.5%、新加坡為2-5%、泰國為4.5%。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有關的國際機構和官方部門普遍預測,東盟國家經濟將陷入長期嚴重的經濟衰退,經濟復蘇將是緩慢痛苦的過程。東盟國家經濟將在低谷徘徊較長時間后,才能走出低谷呈現U型復蘇。然而,1999年東盟國家經濟竟在短時間里出現迅速復蘇,呈現V型的強勁反彈。不過,當時就有人警告東盟國家經濟V型復蘇的基礎脆弱,隨時有變成V型危機重返的可能,以至出現W型的經濟波動。因為東盟國家經濟從嚴重衰退到快速復蘇主要是拜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繁榮,特別是全球電子業景氣循環之賜。但是,各國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后經濟基礎依然脆弱,結構性矛盾仍未解決,國內外投資繼續下降,銀行不良資產居高不下。一旦國際經濟形勢出現逆轉,這些國家經濟將重新陷入衰退之中。
1996-2002年東盟五國經濟增長率(%)
附圖
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分析論文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擁有17億人口、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貿易規模僅次于歐洲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貿易區,亦將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其政治經濟意義對于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將是深遠和積極的。
按照中國與東盟達成的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國與東盟實現零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技術壁壘,加強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建設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亞鐵路等方面的內容。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運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雖然有其基礎和有利的現實條件,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困難與挑戰。
(一)區域內的不穩定因素
東盟邊貿物流金融服務模式構建
[摘要]隨著東盟國家之間經濟合作的加深,在東盟邊貿中,物流行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盡管物流商將提供金融服務作為提升競爭力的首選,但從東盟目前的物流發展現狀看,具備雄厚資金實力的物流商很少,這就要求在東盟邊貿中引入物流金融服務模式。在進行東盟邊貿時,應當結合物流企業自身特點,根據企業在產業鏈當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所處位置,選擇合適的物流金融產品。在產業鏈的孕育期,通過墊付貨款和代收貨款模式,逐步完善代客結算業務。對產業鏈成長中后期或者成熟期的物流企業通過倉單質押模式,處于產業鏈上游核心生產商和下游經銷商所形成的穩定的債權債務關系運用保兌倉業務,來實現融通倉業務的發展。
[關鍵詞]東盟;物流金融;服務模式
隨著東盟國家間貿易的不斷擴大,物流行業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在供應鏈系統中,物流是基礎,資金流是保障。物流行業要想在東盟邊貿中取得長遠發展,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將物流服務和金融服務通過有效的方法組合在一起。物流金融作為物流業與金融業相結合的衍生產物,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和客戶融資渠道的拓展以及融資成本的降低。物流金融為當前東盟物流企業和金融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利潤增長點。因此,對東盟邊貿物流金融服務模式機制構建的研究,不僅有利于促進東盟邊貿和東盟物流行業的長遠發展,還有利于東盟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物流金融服務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業經營過程中,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的應用和發展,對物流領域的貨幣資金進行有效組織和調整的活動。這些資金流動包括存款、貸款、投資、保險、租賃、信托、抵押、證券發行和交易,以及涉及金融機構經營的物流業的各種中間業務。物流金融是為物流業提供金融通信、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的金融業務。它是伴隨著物流業的發展而產生的。物流金融有三個主體:物流企業、客戶和金融機構,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為資金需求者提供融資。物流金融的發展對三方具有非常迫切的現實需要。物流與金融的緊密結合能夠有力地支持社會商品流通,促進流通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物流金融在東盟邊境貿易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漸顯現。物流行業和金融業務存在著彼此之間的需求和依賴,促生了物流金融圈。在物流金融圈里,物流行業和金融業務互相影響,互為前提條件。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流動資金不足往往會成為制造商面臨的主要問題,由于大量的資金被庫存貨物所占用,會導致制造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開展物流金融服務是東盟邊貿中各企業之間互惠互利的選擇。物流金融緊密聯系著上下游企業和銀行。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企業還可以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加快物流和資本流動的高速運行。因此,發展東盟邊境貿易中的物流金融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東盟邊貿物流金融服務模式機制的構建
小議東盟服務貿易現狀及影響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國和東盟10國簽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意味著中國和東盟各國將逐步減少服務業準入限制,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為充分發揮《協議》對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動中國及東盟各國服務業發展,各成員國應根據自身服務貿易競爭力狀況,確定自由化進程。因此,分析和研究東盟各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尤為重要,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二、東盟服務貿易現狀分析
1.從東盟國家服務貿易總體規模上看,近20多年來,東盟服務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5710①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36940億美元,額數增長了5倍多;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份額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東盟服務貿易的出口額由1990年的2880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17760億美元,額數增長了5倍多;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份額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東盟服務貿易的進口額由1990年的2830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的19180億美元,額數增長了5倍多;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份額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圖1、圖2②可以看出,東盟服務貿易規模在1997年以前增長緩慢,由于1998年的經濟危機影響,貿易規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來,東盟服務貿易總體規模大幅度提高,增長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貸危機影響,貿易額有所下降。
東盟服務貿易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經濟危機影響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復上升趨勢,并保持了穩健的比重和上升勢頭。從總體上來說,東盟服務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中國與東盟食品貿易狀況及措施
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隨著區域化進程的加快而迅速發展,雙邊貿易以農產品貿易為主,大力發展雙邊綠色食品貿易將成為雙邊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與東盟綠色食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國對東盟綠色食品出口緩慢增長,進口增長較快中國綠色食品出口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增長,年進出口額增長緩慢(見表1)。2005-2009年,綠色食品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2005-2009年綠色食品進口平均增長速度為56%,進口增長較快。
(二)進出口商品種類集中在中國與東盟綠色食品出口的大類產品中,第16章(肉、魚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制品)、第20章(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及第21章(雜項食品)等產品占與出口企業、出口產品、出口額的比重分別達到60.5%、66%和71%,說明這三大類產品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見表1);2009年出口達3.9億美元,占68%的出口額,說明這些產品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
(三)進出口市場集中從對東盟出口的國內市場看,2010年,山東、黑龍江、福建、遼寧、新疆、江西、廣東、吉林等八個省份出口企業有368家,占出口企業總數的72%,出口產品有327個,占出口產品總數的78%;出口額2.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6%。其中,山東省、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品占很大比重,有利于發揮區域競爭優勢。此外近年,云南、廣西兩省對東盟的綠色食品出口也有所增加。從進口來看,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其中前三位國家占了綠色食品中國進口額的82%以上。①
(四)雙邊綠色食品貿易呈現互補型特征從雙邊進出口的綠色食品貿易來看,雙邊綠色食品貿易為互補性貿易。我國的溫帶果蔬、糧食在東盟國家十分暢銷,泰國等東盟國家需要進口大量的溫帶蔬菜和農作物,如胡蘿卜、辣椒、大蒜、玉米、小麥等。而東盟國家的熱帶水果、油料作物在中國市場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東盟國家熱帶經濟作物如棕櫚油、椰子、咖啡、可可、天然香料等對中國的出口量很大,中國是熱帶經濟產品的消費大國,年進口額不斷增長。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模式及其啟示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特別是法律制度、組織框架、運行機制方面的特點和內部走向一體化、外部更趨開放性的特點;繼而在評述其成就和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正在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踐,提出了若干設想與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法、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議與啟示
一、從東盟到東盟自由貿易區
(一)東盟的發展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EAN),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員國為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文萊1984年加入(以上通稱之為“東盟六國”或“東盟老成員國”)。爾后,越南1995年、老撾和緬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相繼加入(以上四國通稱之為“東盟新成員國”)。至此,山水相連、互為鄰邦的東南亞十國均已成為東盟正式成員。
東盟所做的第一個方面的努力,是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從1976年東盟首腦會議通過的《東盟協調一致宣言》到1976年簽訂、1987年和1998年兩次修改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都旨在“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強他們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系”。經過不斷努力,形成了以求同存異、循序漸進為原則的、被國際社會廣泛稱道的“東盟方式”(ASEANWay)。“東盟方式”所體現的不干涉內政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又使東盟各國之間增加了理解與互信,解決了成員國之間的某些矛盾。東盟“在本地區問題上采取符合亞洲價值觀的方式解決矛盾與沖突;對外,則用一個聲音說話”。(注:參見EstrellaD.Solidum,"TheRoleofCertainSectorsinShapingandArticulatingtheASEANWay"inR.P.Anand&PurificacionV.Quisumbing(eds.)ASEANlearningInstitute,1981,P132-133.)近年來,東盟更是不斷加強政治與安全合作,包括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9.11”之后,東盟各國在反對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方面更加緊密聯手。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區的國際地位。
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探究論文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從西方職教探討我國與東盟職教的合作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建立為中國-東盟的教育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歐美發達國家和東盟某些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形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值得中國尤其是廣西認真學習和借鑒。如何利用這些寶貴的經驗促進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的發展了成為廣西各職業院校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發達國家東盟中國廣西職業教育合作
一、德國的“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指青少年一面在私營企業受職業訓練,一面在公立的職業學校里兼職并受義務教育。職業學校與該培訓企業是該制度的雙元,二者密切配合,分工協作。二者既各是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有自己獨立的機構設置,又是不可分割的職業教育組成部分。教育對象也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企業受訓練的學徒,同時還是職業學校的學生。雙元制的雙重性也體現在國家與企業的關系上。國家既對學徒訓練負有責任,又要尊重私人經濟自治的原則。企業不僅關注自己的經濟利益,而且承擔法律規定所應負起對職業教育的責任。
二、加拿大的CBE教學模式
CBE教學模式可概括為“整個教學目標的基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所必須的全部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4點:(1)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即教學基礎、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策略和測評標準等均以職業能力為主,以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科目學習模塊的組合,以知識學科作為學習科目,以學科的學術體系和學制確定的學時、安排教學計劃。(2)實施教學以個人能力為基礎,教學目標師生明確,學習內容以模塊式的學習包為主,學習時間靈活掌握,強調個性化教學。(3)強調學生自學,強調學生多次自我測評,教師僅僅是管理者、幫助者、示范者、指導者,以能力作為測評學生的標準,測評結果及時反饋。(4)學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方法等靈活多樣,但管理嚴格科學。總之,CBE教學模式其教學目標明確具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課程內容為模塊式結構、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訓練有機結合,重視個別化學習、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而非注重“教”,測評客觀、反饋及時。
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規模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現狀,特別是法律制度、組織框架、運行機制方面的特點和內部走向一體化、外部更趨開放性的特點;繼而在評述其成就和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正在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踐,提出了若干設想與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法、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議與啟示
一、從東盟到東盟自由貿易區
(一)東盟的發展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EAN),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員國為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文萊1984年加入(以上通稱之為“東盟六國”或“東盟老成員國”)。爾后,越南1995年、老撾和緬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相繼加入(以上四國通稱之為“東盟新成員國”)。至此,山水相連、互為鄰邦的東南亞十國均已成為東盟正式成員。
東盟所做的第一個方面的努力,是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從1976年東盟首腦會議通過的《東盟協調一致宣言》到1976年簽訂、1987年和1998年兩次修改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都旨在“促進該地區各國人民間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強他們的實力、團結和密切關系”。經過不斷努力,形成了以求同存異、循序漸進為原則的、被國際社會廣泛稱道的“東盟方式”(ASEANWay)。“東盟方式”所體現的不干涉內政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又使東盟各國之間增加了理解與互信,解決了成員國之間的某些矛盾。東盟“在本地區問題上采取符合亞洲價值觀的方式解決矛盾與沖突;對外,則用一個聲音說話”。(注:參見EstrellaD.Solidum,"TheRoleofCertainSectorsinShapingandArticulatingtheASEANWay"inR.P.Anand&PurificacionV.Quisumbing(eds.)ASEANlearningInstitute,1981,P132-133.)近年來,東盟更是不斷加強政治與安全合作,包括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9.11”之后,東盟各國在反對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方面更加緊密聯手。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區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