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06:46: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方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金融監管地方化探討
摘要: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但在這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例如:金融市場混亂、監管力度不夠、中央集權監管與地方分權監管之的矛盾。為了構建更加和諧、發展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使我國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部分,必須不斷深化金融市場體系改革,加快推進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本文將主要從我國目前金融監管現狀、金融監管地方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加深金融監管地方化改革等幾方面對金融監管地方化進行探索。
關鍵詞:金融市場;地方化;監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整體經濟水平迅猛發展,金融市場隨之快速發展。眾多地方性金融機構、金融行業開始出現并快速發展,因此中央將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作為金融體質改革的重要任務。各省各地方政府也將地方金融產業的發展作為地區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加強地方性金融行業發展成為地區發展的必經之路。2014年國務院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基本原則等三個方面對我國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提出了總體要求和相關意見。2014年8月又出臺了《關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的意見》,該意見強調了建立地方金融監管工作協調機制的現實依據和實施必然性,并提出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工作協調機制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實施辦法。
1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
1.1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現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金融市場開始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在這期間,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拉開大幕,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成型,資本市場上股票開始發行,保險業開始恢復,金融市場也逐漸融入國際金融格局。一個國家對于本國金融市場和金融行業的監督管理體制就是金融監管體制,金融監管體制主要決定的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負責機構、該負責機構按照何種方式進行監管以及由誰來對監管效果負責和如何負責的問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歷史發展、國家政體、政治經濟體制、地區發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其推行實施的金融監管體質也存在差異。美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是州和聯邦分管的分業監管體制,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本州上位法的基礎上對第三方金融行業相關事項做出切合本州經濟、政治發展需求的監管規定。大多數歐洲資本主義強國施行的是也分業監管體制,英國分別設立金融政策委員會和審慎監管局來分管金融監管。由于我國近代資本市場起步和發展較晚,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多方的推動和監管,所以目前我國現行的是金融分業監管體制。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身上,而對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則由中央政府設立的下屬金融主管機關和相關機關分別履行。目前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中負責監管銀行的機構為銀監會,負責監管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機構為證監會、負責監管保險機構以及保險市場的機構為保監會。不同的監管機構承擔不同金融行業的監管職責,負責促進各金融行業平穩快速發展。而部分國家監管職能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審計機關、稅務機關等分別履行,其中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最高主管機關。
德育課程開發的地方化嘗試
德育課程地方化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創造了源遠流長的道德文化,而莆仙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從古至今,莆仙文化在八閩大地的文化傳承中扮演了不可磨滅的角色。在現代,媽祖文化作為莆仙文化一部分在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地區與祖國大陸聯系的精神紐帶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莆仙文化作為一種繼往開來的文化,它具有廣闊、深邃的內涵,有待我們去挖掘,去繼承。在學校教育中如果能對這些內涵靈活進行利用,就能為課程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情操,升華人格都有一定的作用。德育校本課程在實施的初始就決定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刀切的學科。它需要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對它進行細化,進行有利于教授的一些延伸改變。余秋雨說過:只有用鄉民們知曉的語言去訴說,文化才會迅速傳播。同樣,德育校本課程要收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也要用學生能知曉的語言去開展,這就是讓德育課程地方化。課程的開展及教學是一個立體化、多方位、多彩的、無聲的過程。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搞一刀切,所謂的德育教育它就是片面的、單調的、枯燥的一門課程。在開展和教授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把本地豐富多彩的莆仙文化糅合進來,教學的這些立體化空間里立馬就具有了它應該有的那份豐滿和生動。從中華文化的德育方面開始到本地文化的莆仙文化方面,我們在實施和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的是一個從泛泛而談到言之有物的轉變,隨著課程的學習他們會從抽象化的德育教育過渡到具體化、熟悉化的德育過程。他們會發現在這里,在這個他們長大的土地上,發生了那么多的德育故事,在熟悉中提升了他們對德育校本課程的認知感,使德育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對德育課程實行地方化,實際上就是實現德育走向生活,它讓德育工作不再拘泥于書本上,而是從身邊的實例打破了這個局限,讓學生在學習中與生活密切結合,引起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同時也起到一個引領學生的作用。對德育課程實行地方化,實際上就是讓德育教育系統化。它有效地整合了地方資源,以中華文化為面,地方文化為點,點面結合,全面開花,實現了德育教育的系統化開展。對德育課程實行地方化,實際上就是讓德育教育人性化。在地方化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真實存在于身邊的,那些熟悉的“真、善、美”的道德實例,讓他們自己感受這些沖擊,形成自己的道德精神理念,人性化地實踐了道德教育過程。對德育校本課程實行地方化,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激發教師的德育教育創新能力。讓教師從一味地照本宣科式的傳統德育教學方式解放到實際生活中來,給教師提供了無限的資源和無限的創造及創新的空間。教師在參照課本的同時,也能根據學生或者教師本人的愛好開發出屬于這個班級或者這個學校的德育課程,克服了教學倦怠感。從某種意義上提升了教師教學的責任感,讓他們具有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同時,也間接地促進了教學,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對德育課程實施地方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德育課程地方化的措施
對德育實行地方化實際上就是要求國家教育課程決策權力下移,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課程改革模式。德育校本課程是以國家的政策指導作為思想主線,學校、學生、教師作為核心,真正實現道德教育的“本地化”、“具體化”是校本德育課程的關鍵所在。那么如何實現德育的地方化也就是“本地化”呢?
第一,利用人文教育。所謂的人文教育就是指以學生所在的現實環境和地域文化為依托的德育教育。莆田市自古就是文獻名邦,歷史上共有進士2800多名,狀元12名,宰相14名,有98名豪杰寫入二十四史,50多部作品入列四庫全書,自古就有“科甲冠八閩”之稱,“一方文武魁天下”“兄弟左右相”“九代八太師,一家九刺史”,“六部尚書占五部”……傳為佳話,《通志》作者史學家鄭樵,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的(泉州洛陽橋建造者)書法家蔡襄,抗金英雄(福州城隍神)陳文龍等等歷史文化名人。乃至今日,莆田和福州并稱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在開展德育校本課程時,我們就以莆田這些豐蘊的歷史文化為基點,利用這些人文資源我們開發了《時光里的興化》校本課程。以莆田(古稱興化)的文化名人作為主線,從古到今,從信仰的媽祖文化到現實的“敢為人先”的莆商精神入手,從文化名人的品格和氣質上鑄造莆田歷史的深沉和時代的風貌。同時,組織學生參觀媽祖廟、蔡襄故里等文化遺跡,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品格的力量對時代的影響是無限的。在這個人文教育的核心前提下,我們對學生提出了實踐探討的主題:何為人,為何人。引導學生塑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價值觀。利用人文教育把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和實踐進行了整合。
司法權地方化論文
1、司法權地方化的弊端及表現形式
目前,我國司法體制是采“條塊”管理相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方式。即各級各級司法機關的黨組織受同級地方黨委領導,司法官員歸同級黨委及其組織部門挑選和管理、由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司法賴以運轉的資源也由同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劃撥。正是這種對司法機關在人、財、物上的分級管理目前已被普遍認同為司法改革在推進過程中步履緩慢的最主要障礙,是造成司法權地方化,進而影響投資環境的主要原因。
“塊”管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這種管理體制是滋生地方保護主義的溫床。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10月12日即以法發[1999]28號頒行《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其中嚴正指出:“司法活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產生、蔓延,嚴重危害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權威”[4]。司法機關在賴以運轉的司法資源的配置上都有求于當地政府,地方司法受制于地方也就難以避免了。由于背負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重擔,只要司法行為涉及到具體的地方利益,來自地方的壓力與阻力便會飄然而至。“端人的碗,受人的管”,這在“管人的”和“被管的”看來,不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嗎。于是,地方司法機關便真正成其為地方的司法機關,而不是國家設在地方的司法機關。這種司法權的地方化幾乎在訴訟的每一個階段都俯手可拾:在案件管轄上,為搶占處置相關財產或利益的有利地位,有的司法機關授意當事人虛構合同,人為制造假案予以受理;有的明知外地司法機關已依法受理,仍以同一事實、理由重復立案,甚至更改立案時間,使本地立案合法化;在案件審查上,有的司法機關為保護本地區當事人的利益,不惜故意混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有的司法機關為減少本地當事人的損失,亦不惜先來個違法的訴前保全,強行凍結或先行劃撥以不讓本地資金外流。在司法協助上,有的司法機關對異地協查、協助或置之不理,或向協查方收取種種費用或提成;有的對外地司法機關在本地辦案明協助,暗拆臺,為本地當事人通風報信,出謀策劃,幫助當事人逃避或隱匿財產。至于基由地方保護而造成同一財產被不同司法機關重復查封,同一事實被不同司法機關作出不同判決的混亂狀況更是屢有可見。多年來,這種種怪現狀就在國家的三令五申下禁而不止、除而不絕。
其次,“塊”管理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司法受制于行政的一大惡果,就是令司法官員在缺乏必要保障的司法環境下被動地背斥了尊嚴的法律,而造成了就國家而言,法官只知有地方,不知有中央;就地方而言,法官只知服從地方利益的“大局”,而不知服從憲法和法律這個“大局”。從世界各國的司法體制來看,法官大部分由國家任命,而不是由地方任命。許多國家法官的任命是直接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國事行為的方式進行的。任命本身就是一種國家榮譽,這有利于強化法官對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而嚴格依法行使司法權。同時,由于任命法官的主體地位相對較高,有利于防止地方勢力的干擾,從而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避免司法腐敗行為。然而在我國,除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以外,所有地方各級法院法官,也是分別由相應的同級權力機關任命。這種任命方式,削弱了法官對國家整體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認為自己只是地方的法官,而不是國家的法官。效忠于地方也就成了絕大多數法官的最高理論。
再次,“塊”管理導致了司法的“泛行政化”。司法機關的工作本在于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塊”管理卻讓當地政府自覺不自覺地將當地司法機關納入自己的管理之下:對司法機關而言,黨委組織的下鄉扶貧要支持,計劃生育要抽調,文明機關創建要參加,招商引資任務要完成等等,與審判、檢察有關無關的種種活動使得司法機關疲于應付。而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對憲法所明文規定的“一府兩院”毫不避諱,硬生生地將“深化司法改革,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加入到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無“違憲”的察覺。這也難怪,在地方政府的眼里,由他們供給的地方司法機關可不就如同政府內一個普通的職能部門一樣嗎。
綜上我國司法環境諸多弊端,司法權地方化對我國投資法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新聞地方化評價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地域性;地方性新聞;地方報
【論文摘要】經過二十年的新聞改革,中國報業從過去的三級黨報一統天下發展為以黨報為核心的縱橫交叉的網絡結構。而地市級綜合日報在所有報紙中最具有發展前景,人們對地方性新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報業的地域性特征日趨明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種地域性新聞的優勢是明顯的,但同時其暴露出來的問題弊端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空前的社會轉型,轉型的核心是從非市場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其目的則是借建立市場經濟牽動引發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領域的現代化。而就國民經濟總體而言,在不同領域、部門、地區,市場化程度并不相同。因此,敏銳地把握本地區社會轉型的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解決,并形成整個社會的良性互動,使地區性綜合日報的趨勢日益明顯,其優勢及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從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弊端同樣令人堪憂。
但從《南方周末》、《華西都市報》、《羊城晚報》及《楚天都市報》的發展經歷來看,其成功的運作有目共睹。因此,地方報的發展潛能不可估量,其勢頭之猛銳不可擋,當然其優勢更不可忽略。
既然是地方級綜合性日報,那么,地方性新聞必在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地方性新聞也叫本土新聞,屬新聞的一個種類,是根據報道的領域范圍來分的,以傳媒所在行政區為根據。彭菊華所著的《新聞學原理》中指出:“除了高度專業化的傳媒以外,又通常以本土新聞為主,非本土新聞為輔。本土新聞為主直接指向本土化新聞和新聞本土化,這是新聞傳媒和新聞傳播的一種基本策略,是新聞的本質和特征決定的。”
在當代眾多新聞傳播著作中,不難發現,對于中國新聞改革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止,而是日漸加快。學者們對于地方化報業的關注尤甚,都可以說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改革意見。羅以澄教授在《自選集:新聞求索錄》的《武漢地區新聞傳媒的精品打造之路》一文中表示:地方性傳媒“危機并非多慮,優勢并不必然”;李良榮教授則表示很有信心:“在這一片跌宕中,我特別看好地方級綜合性日報。地市報在所有報紙中最具有發展前景。我相信,地市級報紙必將異軍突起,蒸蒸日上。”
地方戲創新分析論文
一、東北地方戲新的地方化概念
現在所謂地方化,并非單指東三省的黑土地,隨著二人轉在全國的普及,尤其是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生根開花,地方化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過哪的河脫哪的鞋。
現在二人轉劇本的創作,也不再是東北劇作家的祖傳劍法,內蒙、河北、山東,甚至福建也有人寫二人轉。二人轉作曲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福建就有人為二人轉譜曲了。至于演員,東北流動到全國各地的就數不勝數,甚至在廣東、福建沿海開放城市有以二人轉為主的“都市大篷車”,并且具備編導演整套的原創人馬,也曾風風火火、風風光光地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我們說二人轉的地方化,要有新概念,也就是入鄉隨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與當地民間藝術談婚論嫁,當上門女婿,讓當地人喜歡,讓當地人留戀,并且把根給當地人留下。久而久之,二人轉就會從東北走出去,在各地建立根據地,形成新的地方化。如果二人轉的地方化能夠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劃出許多條條塊塊,就會在不久的將來,形成五光十色、南腔北調的“多民族”的二人轉藝術。這種大視野中的二人轉,是我們東北地方戲導演應當追求的,丟下壇壇罐罐,打到全國去。
二、從“農民化”到“平民化”的轉變
過去一談起二人轉,首先提“農民化”問題,強調“一要合鄉情,二要合民意”。合鄉情,就是要有地方特色;合民意,就是要符合農民的審美習慣。
司法權的中央化研究論文
一、司法權地方化的現象及其危害
我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看,司法權應當是一種中央權力。這就是說,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都是國家設在地方的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適用統一的法律規范,平等地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利益,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然而目前在我國實際的司法實踐活動中卻存在著嚴重的司法權地方化的傾向。這表現為,設在地方的國家司法機關,在行使國家司法權力的過程中受地方黨政權力機關的不當影響、干預乃至控制,不能獨立、公正地行使其權力,以致司法公正難以實現,國家的法制統一不能得到保證。在一些情況嚴重的地方,設在地方的國家法院實際上已淪為代表地方特殊利益的地方法院。
司法權的地方化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一系列嚴重的危害性后果:
第一,司法權地方化導致司法上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嚴重妨礙了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破壞了國家的法制統一,加劇了地區經濟封鎖和市場割據等問題。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的法院和法官在審理雙方當事人不在同一地區的民事經濟案件的活動中,受地方經濟利益驅動,公然不顧法律和事實,偏袒本地區當事人,損害外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例如對外地當事人起訴的案件不立案或不及時立案;對跨地區的涉及本地區當事人的案件則爭奪管轄權;在裁判過程中處處為本地當事人開脫責任或謀取利益,任意曲解法律以做出明顯對外地當事人不公平的裁決;對外地司法機關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予以刁難;對外地當事人勝訴的案件不予執行!等等。司法地方保護主義的發展和蔓延,嚴重地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褻瀆了法律的尊嚴,威脅到國家的法制統一。可以說,不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就無從建立,在全球競爭中我國的大國經濟優勢就無從發揮,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也就無法最終確立。
第二,司法權的地方化妨礙了司法權力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嚴重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司法監督。在某種意義上,設在地方的國家法院是中央伸到地方的腿,代表國家行使統一的司法權,通過審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控訴以及行政機關之間的糾紛,對地方政府執行國家法律和政令的活動實行監督。通過受理行政訴訟,司法機關可以對地方行政機關實施的適用法律法規錯誤、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履行法定職責、不遵守行政程序、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等非法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和糾正,從而確保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切實貫徹中央意志。在地方政府擁有相當的行政裁量權的情況下,各級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和制約就成為中央對地方實施監控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未將各級行政機關制定和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各級司法機關只能對行政機關的一些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已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嚴重的司法權地方化傾向,就使得中央通過司法途徑對地方實施的監督根本無法落實。
例如,許多法院對以本地區行政機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往往不愿或不敢受理,使行政相對人投訴無門;有些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后,因害怕得罪行政機關而極力動員原告撤訴,或將案件久拖不決;有些法院則在裁決時有意偏袒當地行政機關,公然維持違法的行政行為,或者即使判決了也不執行,使不法的行政行為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行政機關經常以保障行政權為名,強迫司法機關配合其工作,抽調司法工作人員從事一些非司法的業務活動。例如,一些鄉鎮政府部門甚至直接調動法庭干警執行催糧催款、強行計劃生育等行政任務,濫用司法權威。
品牌設計戰略分析論文
1地方化戰略
地方化戰略(產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稱,配方則因地制宜)主要針對品牌已擁有悠久的當地傳統且產品中某些成份源于當地知名資源,瞄準特定的當地顧客群而設計。在我國有著數不勝數的當地品牌,后起的公司為了有效整合資源優勢,也極力同那些曾經一度聲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競爭。
2全球化戰略
全球化戰略(同一品牌,同樣產品)看起來似乎是可以追隨的最高理想,因為它使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公司享有經濟上的優勢地位:產品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并冠以同一品牌在全球行銷;制造過程的復雜度、管理的復雜度以及市場推廣的費用被降至最低點。然而實際上,此戰略被有效使用的假設前提是,產品所有的誘人因素被謹慎地綜合起來,而顧客的喜好也是全球無一例外的驚人一致——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很小。因此,這一戰略在使用時需三思而行——只有當公司依據可靠的國際市場調研分析,確認其生產的產品是針對一項全球性的需求因而是一種全球化的產品,而且品牌名稱也應是全球消費者心理上能廣泛認可的品牌——這種情形實在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大公司在推廣嶄新的品牌時才可能眷顧此戰略。
3區域適應戰略
區域適應戰略(同一品牌,不同配方的產品)是一個有意思的替代性戰略。即在同一品牌名稱下生產的卻是實際上不盡相同的產品。這一戰略的假設前提是,雖然消費者對某一品牌已經建立了忠誠度和信任感,但是由于不同區域的消費者習慣和需求差異,該品牌需要為特定區域的消費者提供適應他們特定的消費習慣、滿足他們特定消費需求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如在歐洲各國市場上,洗滌劑的成分可謂千差萬別:例如在德國,人們習慣于通過在靜止的熱水中浸泡的方式洗碗,而在西班牙,人們則更喜好用流動冷水沖洗的方式洗碗。那么由此看來,洗滌劑的化學配方肯定會針對各國不同的使用情況而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一個全球化品牌將自身定位于適應區域市場的終端產品的話,那么它必須滿足用戶對千差萬別使用情況的產品功能的期待。即該品牌戰略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要求產品針對不同的區域需求和期望做出“匹配”的舉動,同時也保證了品牌實現穩定的銷售預期。
品牌設計戰略研究論文
1地方化戰略
地方化戰略(產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稱,配方則因地制宜)主要針對品牌已擁有悠久的當地傳統且產品中某些成份源于當地知名資源,瞄準特定的當地顧客群而設計。在我國有著數不勝數的當地品牌,后起的公司為了有效整合資源優勢,也極力同那些曾經一度聲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競爭。
2全球化戰略
全球化戰略(同一品牌,同樣產品)看起來似乎是可以追隨的最高理想,因為它使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公司享有經濟上的優勢地位:產品以標準化、大批量生產,并冠以同一品牌在全球行銷;制造過程的復雜度、管理的復雜度以及市場推廣的費用被降至最低點。然而實際上,此戰略被有效使用的假設前提是,產品所有的誘人因素被謹慎地綜合起來,而顧客的喜好也是全球無一例外的驚人一致——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很小。因此,這一戰略在使用時需三思而行——只有當公司依據可靠的國際市場調研分析,確認其生產的產品是針對一項全球性的需求因而是一種全球化的產品,而且品牌名稱也應是全球消費者心理上能廣泛認可的品牌——這種情形實在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大公司在推廣嶄新的品牌時才可能眷顧此戰略。
3區域適應戰略
區域適應戰略(同一品牌,不同配方的產品)是一個有意思的替代性戰略。即在同一品牌名稱下生產的卻是實際上不盡相同的產品。這一戰略的假設前提是,雖然消費者對某一品牌已經建立了忠誠度和信任感,但是由于不同區域的消費者習慣和需求差異,該品牌需要為特定區域的消費者提供適應他們特定的消費習慣、滿足他們特定消費需求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如在歐洲各國市場上,洗滌劑的成分可謂千差萬別:例如在德國,人們習慣于通過在靜止的熱水中浸泡的方式洗碗,而在西班牙,人們則更喜好用流動冷水沖洗的方式洗碗。那么由此看來,洗滌劑的化學配方肯定會針對各國不同的使用情況而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一個全球化品牌將自身定位于適應區域市場的終端產品的話,那么它必須滿足用戶對千差萬別使用情況的產品功能的期待。即該品牌戰略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要求產品針對不同的區域需求和期望做出“匹配”的舉動,同時也保證了品牌實現穩定的銷售預期。
品牌戰略分析論文
商品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把人們對全球化品牌的興趣煽動得日益高漲,決定了我們務必沖破傳統思維定勢,沖破品牌成長的羈絆,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充分把握好產品的定位,增加消費體驗和樂趣,讓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場中傲視同儕,獲得豐厚的市場利潤回報。如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可口可樂(CocaCola)、微軟(Microsoft)、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通用電器(GE)、英特爾(Intel)、諾基亞(Nokia)、迪斯尼(Disney)、麥當勞(McDonald''''s)、萬寶路(Marlboro)等,所有這些品牌不僅牢牢地控制了本國市場,而且在全球的各個區域也保持著強勁的銷售勢頭。這些品牌的定位在世界范圍內均保持一致性,并且有著高度明確的訴求點:如迪斯尼意味著家庭娛樂;索尼(Sony)代表了家用電器等;有意思的是,上述品牌除了萬寶路之外,其余幾個品牌的名稱均與其所屬公司的名稱相同。在一個品牌背后集中資源于全球化市場上運作,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如只有最強勢的品牌才有資格贊助世界杯足球賽或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全球化的市場從來都不是消費者驅動的市場,而是大公司在擴大其經濟規模和市場控制份額的雙重驅使下采取的必然舉措。消費者在此被視為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驅動者。在消費者心目中,全球性品牌經常被感知為質量和信譽的保證,他們總易于把全球性品牌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保持不斷革新等正面形象聯系起來。在一些較為落后地區的新興市場,消費者把消費全球性品牌視為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表現或至少令他們感覺到自己是世界公民的一員,雖然這種感覺稍縱即逝。如“萬寶路”已不僅是一個企業產品中的名牌,而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勞斯萊斯公司出品的勞斯萊斯和本特利豪華轎車,體現了一種英國式的富豪生活方式;雷達表長期積淀下來的“永不磨損”的品質特色等。
許多跨國公司在保持公司業務有機增長的同時,傾向于日益增多公司旗下所屬品牌,以利于提高公司整體的市場占有份額。如一個品牌有幾個系列,一個“少女情懷系列”,一個“金色秋韻系列”等,多個系列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進而獲得豐厚的市場利潤。對跨國公司而言,同樣的產品在全球不同的市場可能以不同的品牌名稱出現和銷售,或者同一品牌在全球各個市場以同樣面貌出現,然而產品的配方卻可能根據當地市場口味略作調整。如果一個國際化大公司若打算推廣一個全新品牌,它往往會追隨全球化戰略,因為這樣做能達到一定的規模效益和減少管理層面的復雜程度,免受消費者先入為主的感知困擾。對于通常更多的、已經存在的品牌而言,一個擁有全球化品牌戰略意圖的跨國公司可能會考慮品牌由地方化戰略向全球化戰略的遷移;或者是走雙向路線:品牌由區域適應戰略向產品標準化戰略遷移。即同一個跨國公司可能在同一時間采用不同的品牌戰略,當然這要視公司針對的產品類別、公司所針對市場的地理位置、所分布區域的數量和類型而定。如以下是四種不同的品牌戰略的特征和具體的應用情況:
1地方化戰略
地方化戰略(產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稱,配方則因地制宜)主要針對品牌已擁有悠久的當地傳統且產品中某些成份源于當地知名資源,瞄準特定的當地顧客群而設計。在我國有著數不勝數的當地品牌,后起的公司為了有效整合資源優勢,也極力同那些曾經一度聲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競爭。
2全球化戰略
區域高校法學教育研究
新建地方高校主要是指高校擴招以來由專科升為本科,由地市政府管理或者省市共管,以地方財政撥款和收取學費為主要辦學資金來源,生源大部分來自本省的地方性大學。[1]由于市場經濟對法律人才需求的激增,許多新建地方高校也都設有法學專業。但與傳統名校的法學專業相比,這些新建地方高校的辦學實力顯然較弱,其在辦學競爭中顯然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如何準確定位、辦出特色、謀求生存和發展,已成為新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最迫于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法律及法律實踐都是地方性
知識盡管目前學界對于地方性知識的界定眾說紛紜,但地方性知識無疑是與普遍知識相對的一個概念,它強調的無疑是一種新型的知識觀念,其地方性一方面旨在強調特定的地域,另一方面在于強調知識形成所依賴的特定情境,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與亞文化群體的價值觀,由特定的利益關系所決定的立場、視域等。[2]具體而言,地方性知識乃是某一特定區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抑或一個村落)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自主生產和傳遞的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民俗、習慣、信仰和思維方式。[3]正如中醫在疾病治療中往往表現出神奇的功效一樣,地方性知識對于當地事物和事件具有普遍知識無法企及的解釋與調節能力,這也正是地方性知識的魅力與優勢所在。正如蘇力教授所言:“一個民族的生活創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學家創造的僅僅是關于法制的理論。”[4]法律在本質上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為法律不是單純的哲學范疇抑或邏輯體系,它乃是特定時間特定地域的民族生活經驗的總結。無論是一般性的法律概念,還是具體性的法律知識,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生成,是對特定場域中的現實社會關系的概括。也正因為如此,只有站在具體地方性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深刻理解法律的意義。尤其是被稱為“活法”的民間法,它生于民間,在鄉民長期生活、勞作、交往和利益沖突中逐漸形成,乃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知識,且對當地民眾的行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規范作用。這些民間規范作用于不同的地域,在當代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法律知識的地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法律文化的多元與差異,各地的法律實踐無疑更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這種知識是在司法活動中特別是在近代司法職業化進程中逐步生產并再生產出來的”。[5]法律實踐的目的乃是要保證法律的有效運作,而這總是需要更多更具體的地方性知識來應對具體的個案。比如在筆者所熟悉的某縣法院,所有離婚案件孩子撫養權(尤其是男孩)歸屬的裁判原則并不是嚴格依照《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而是遵循“孩子在誰手里就判給誰”的原則。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該法院解決的該類糾紛大多發生在農村地區,而在這些村子里,妻隨夫居,即便是離婚,孩子肯定也是在夫家,且孩子的撫養權歸夫,女方一般也不會反對。(因為女方如果再婚的話,帶著孩子很難找到“好婆家”),況且“孩子撫養權”的執行會非常困難(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事實證明這樣的裁判在當地社會中為多數人所認可。而如果是在城市,這可能是不可理喻的。可見,在不同場域中,法律實踐的具體知識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法律實踐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國家的法制外,更要重視地方的文化、傳統、習俗等地方性知識,而這些知識無疑也是法學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二、新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辦學
目標的地方化“制定大學戰略目標的關鍵是找準自己的定位”。[6]新建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生存與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合理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而學校辦學目標的定位一定要著眼于社會發展的實際和學校自身的條件。盡管新建地方高校在生源基礎、科研條件等方面都無法與國家重點大學相比,但由于其擁有個性化的專業設置、特殊的人文環境、靠近鄉村的地理位置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與地方密切合作的關系,新建地方高校有著明顯的立足基層的區位優勢。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向與特色辦學資源,新建地方高校的辦學目標定位應反映出強烈的地方取向,即應以培養地方需求的應用性與服務性高級專門人才為辦學目標,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務地方”之路。[7]只有堅持辦學目標的“地方化”,新建地方高校才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辦學競爭力。同理,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學教育應當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為地方提供應用型的法律人才,尤其是合格乃至優秀并且服務于基層的法律實務工作者。盡管目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社會(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似乎處于一種飽和狀態,但實際上服務于作為法治事業關鍵部分的基層社會的法律人才數量極少。所以筆者認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不能一味的堅持“國際化視野”,應該著重培養熟悉基層社會實際情況、服務于基層社會的應用型法律人才,這應當定位為新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的辦學目標。法學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基層社會的法律實踐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知識”,即由于地方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傳統習俗等方面的不同,抽象的法律制度在各地實踐中可能需要靈活實現。尤其是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基層社會更是急需一批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熟練掌握當前各種法律規范,了解基層社會實際情況并能把所學法律知識靈活應用于基層社會實踐的優秀司法干部、優秀律師、優秀法律服務人員、優秀企業管理人員、優秀村官等活躍于基層社會各行業的法律人才。以菏澤學院法律系為例,自2002年建系以來,一直以滿足菏澤基層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為辦學目標,已經為菏澤市基層司法機關和其他各部門、行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法律專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菏澤學院法律系有90%以上的法學畢業生都選擇了在基層法律實務部門或企業或農村工作,而這些部門往往是那些重點高校不愿意去的地方。而且這些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有的已經成為基層司法部門的骨干,有的已經成為基層政府部門的主要領導,有的已經成為地方知名律師,有的成為地方知名企業的管理人員,有的成為優秀村官。菏澤學院法律系也因此在本地生源中極具吸引力。這種地方高校的辦學實例反映出地方高校培養的法學畢業生對基層社會的認同感和職業使命感,也證明了新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基于自身的現實條件準確定位的重要性,證明了新建地方高校法學培養目標“地方化”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三、新建地方高校法學教育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