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06:21: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視新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創新
一、在“深入”中創新
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深入”,主要指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深入新聞現場的第一線。我近讀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聯系我們的電視新聞采訪拍攝,頗有啟發。王安石在游覽褒禪山的一個山洞時,他發現“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為電視新聞采訪,也是如此,采訪拍攝越深入,困難也越多。當然,這種所謂困難,說到底,無非是要多吃一點苦,多付出一些汗水和心血。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真實、生動、新鮮的新聞感性材料,來自火熱的生活。記者在采訪拍攝中親自感受各種信息,經過頭腦這個“加工廠”的選擇、過濾,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聞價值的鏡頭素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恰當剪裁,才能寫成一篇好的電視新聞解說詞,剪輯成一條好的電視新聞片。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告誡人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事實正是這樣,許多先進人物、先進單位的事跡,往往都是在條件很差、環境很惡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如果要宣傳好他們,記者首先要有不避險遠的決心和毅力,只要在客觀條件許可下,一定要深入現場,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口勤、腦勤,盡可能地多搜集一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到有價值的收獲,也才有可能正確地傳播他們的經驗,反映出他們高貴的品質和精神。
二、在“提煉”中創新
電視新聞的“提煉”,應盡可能提煉出醒人耳目、出人意料的立意。唐代杜牧說:“凡為文以意為主”。明代黃子肅說:“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立意,主要指主題。首先就要聯系當前的現實需要,從全部材料出發,從中提煉出帶有指導意義的主題來。提煉要精粹些、具體些,就會使電視新聞更有指導價值。電視新聞主題按不同情況,分別向兩個方面提煉。重理的內容,使其哲理化;重情的內容,使其詩意化。要重視和發揮觀眾的形象思維能力,記者只要下點“定向暗示”的誘導功夫就行。比如拍攝龍卷風襲擊后,人們幫助受災戶清理廢墟,大家穿梭來往,干得滿頭大汗。受災的主人笑著要大家休息一下喝喝水,如果抓住這一瞬間的表情,來個特寫鏡頭,加以“定格”處理,就可能向觀眾作出定向暗示,使其產生詩意的聯想。拍一堆廢墟旁正在翻蓋新房,也許能使觀眾向哲理方向去升華——人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災難,社會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新型關系等等。
三、在“貼近”中創新
電視新聞的“貼近”,主要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電視新聞能夠最大限度地被觀眾接受,就必須保證電視新聞能夠滿足大多數觀眾的需要和興趣。人們的需要和興趣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有直接興趣,又有間接興趣;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長遠需要。如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和趨利避害的安全需要,進而是學習、娛樂和社交的精神需要。按照一般觀眾的心理,人們最愿意接受的是與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有關這方面的報道,無疑會使多數人興趣盎然。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對經濟新聞和會議新聞不感興趣,其原因也正是這類新聞傳播的信息沒有同群眾的需要和興趣聯系起來。筆者認為,只要注意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群眾,真正在“貼近”二字上下功夫,重視對觀眾的服務,大量傳播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電視新聞,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比如中央電視臺辦的《焦點訪談》(第二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實話實說》(第二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等,這些名專欄播出的新聞觀眾愛看。作為企業電視臺也應努力辦起這樣的名專欄,真正在“貼近”二字上下功夫。
談論電視新聞現象
電視新聞的作用就是通過真實的畫面,清楚的聲音,相對真實的生活資料傳達給電視觀眾,這其中的三個關鍵詞就是事實、形象、告知,這三個關鍵詞就涵蓋了電視新聞的三個基本要求。對于事實,必須加以選擇。在新聞事件的選擇上,必須要選擇那些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的、同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在次基礎上還要進一步選出適合電視媒介進行轉播的事件,要盡力達到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但在現實中,電視新聞往往找不到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
1電視新聞存在的問題
1.1我國電視新聞中大多存在著“兩層皮”的現象眾所周知,我國電視新聞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電視新聞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由電影新聞簡報轉化而來的的電視新聞模式,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視中的畫面跟解說詞的相對獨立,電視中的解說詞離開畫面之后也能夠獨立成章,電視新聞的這種形式與報刊、廣播播報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對于畫面來說,離開解說詞,就會讓畫面變得凌亂不堪,畫面表述不了文稿所要表達的內容,往往在播放電視新聞的時候,你看你的,我說我的,這種聲話不同意的現象,使電視最具有優勢的視聽語言失去了特定的含義,電視畫面就成為了可以任意解釋,任意表達的萬能商品。眾所周知,所謂的電視新聞,就是應該靠畫面、現場聲音和解說同時報道的,其中畫面的現場聲音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們看到的新聞事件,也就是記者借助畫面的內容,通過解說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買向電視觀眾表達清楚,因此,可以看出解說在電視新聞中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兩張皮”的現象恰恰忽略了電視中畫面和現場聲音的重要作用,但是,過分著重解說的完整性,而畫面配合不好就會顯得很不協調,現場感也就會缺少真實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畫面中表現什么事物,解說中還是不厭其煩一遍接著一遍的重復。另外,“兩張皮”現象還典型地表現在解說詞與畫面所要表達的實踐相違背,自相矛盾。
1.2現在的電視新聞中,普遍存在“穿靴戴帽”的現象由于,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的起步比較晚,發展歷史較短,與報紙、廣播相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尤其表現在電視新聞的寫作中“穿靴戴帽”的現象。在報道一個事件的時候,事件本身本來可以用簡短的幾句話就會表達清楚,但是有些人在表達的時候就會添上許多空話、套話。其實一個事件本身就沒有多少內容,如果再加上這些空話,就會大大降低了新聞的價值。這種“穿靴戴帽”的電視新聞,既低估了觀眾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又沒有充分把電視新聞的教育性和重要性表現出來,降低了新聞的客觀性。
1.3電視新聞采訪中普遍存在著“淺嘗輒止”的現象有些記者由于自己的專業水平有限,自身修養也比較低,不懂得交際禮儀,采訪前不進行準備,沒有全身身心的投入,最終造成提的問題比較空洞,一點新聞價值都沒有。例如,在今年四川大旱的采訪中,有的記者就表現出了上述的的問題,專業術語用的不準確,錯話連篇,嚴重影響到了觀眾獲取信息的價值。還有一些記者,到達采訪地就把話筒一伸,讓被采訪者自己說,一點問題也不問,導致采訪一點新聞價值也沒有,采訪沒有針對性,只是在浪費時間,應付上級領導交給的任務。這就導致了電視新聞中采訪的淺嘗輒止的傾向。
2解決電視新聞中出現問題的措施
電視新聞題目設計
標題是靈魂、是眼睛、是新聞主題的高度凝練。新聞標題的實質就是高度濃縮的新聞,具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好的新聞標題不僅可以使觀眾對新聞內容一目了然,讓觀眾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把握新聞內容,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強觀眾對新聞內容的的關注度。標題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能否吸引新聞消費主體的眼球。這就要求電視新聞標題要用最精煉的語言把最具有新聞價值且容易被觀眾接受的典型事實勾勒出來。因此在制作電視新聞標題時,一定要把握好其出鏡時機,最大化的吸引觀眾眼球,通過各種形式揭示并傳遞最有價值的新聞訊息。
一、電視新聞標題的基本特點
電視新聞的標題分為兩種:屏幕標題和提要標題。與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相比,電視新聞的標題除了具備一般新聞標題的共性之外,還有其個性特點。
1)言簡意賅。屏幕標題是顯示在熒屏底部供觀眾看的新聞標題,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通常不會播報,所以電視新聞標題的遣詞造句要做到質樸而通順。這樣觀眾在瀏覽新聞節目時只在一念之間便能了解它的內涵。觀眾的視覺反應速度要求屏幕標題要切實避免生僻或華麗詞藻的濫用。同時,電視新聞的標題要相對簡短,盡量避免或減少復合句以及不必要的副標題的出現。依據視覺范圍特點,電視新聞的標題字數應控制在20個字以內,字幕打一行為最佳。以《主持儀式歡迎阿根廷總統訪華》、《會見冰島外交外貿部長》為例,這兩個標題就緊扣新聞內容,簡明扼要地傳遞了新聞的主要信息。
2)淺顯易懂。提要標題是由節目主持人播報的,觀眾只能聽而不能看。因而提要標題應同時兼顧播音員播報和觀眾收聽兩個方面,即不能使播音員說起來拗口,造成播報失誤,也不能使觀眾聽得迷茫而不能明其大意。標題語言要盡量大眾化,符合受眾的口味。電視的受眾相對于報紙等其他平面媒體來說,對文化程度的要求較低,因此標題語言更應該淺顯易懂、緊密聯系群眾生活。例如,《全國農民畫展,繪就農村新生活》,《春節期間全國多個城市因燃放煙花致空氣污染》,這兩個標題都用盡可能精簡樸素的語言使觀眾完全理解新聞的重點內容,并且引起觀眾進一步詳細了解新聞內容的興趣。
3)新穎生動。一條高效的電視新聞標題不僅要提煉出新聞的主要內容,還要激發觀眾的視覺、聽覺和思維器官,更要起到“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的效果。社會新聞內容精彩豐富,是一個類似于萬花筒的世界,在制作這類新聞標題時,更應充分發揮它寓教于樂的特性,不要給一則生活化、人性化的社會新聞起個古板、乏味的標題。同時,一個好的標題,一定要獨具匠心,要“創新”,以達到使觀眾更好地收看新聞的效果。但在一檔電視新聞節目里,即使每條新聞的標題均達到了上述要求,但為了避免標題的結構或遣詞造句出現“撞衫”現象,文字編輯還要仔細地斟酌標題,使新聞節目的標題以新穎活潑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觀眾。
電視新聞編輯素質
一、電視新聞編輯應具備較新的編輯藝術和技術
現在許多編輯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還多少有些認識上的誤區。對于怎樣進行新聞編排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從總的來講,要想編排好電視新聞,還必須懂得與宣傳心理學、宣傳藝術學密切相關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及如何將“規律”行之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來。電視新聞編排中對受眾“心理”的關注和傳播效果的追求,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媒介的特性不同,對于同一條新聞因此也有著不同的編排方法。應該講報紙認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電視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論”,一位領導人重要講話,一些典型經驗,報紙將其擺在頭條無可非議,而電視則不然。電視新聞編輯在確立時段新聞“頭條”時,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謂“最引人注目”,對電視來說,就是“最新的、來自事件現場的報道”。
電視編排技巧方面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對節奏的把握。如一條新聞的長度為2分,而前面1分半是錄像加解說,后30秒是現場采訪,能不給人以頭重腳輕之感嗎?新聞與新聞的聯結,每一時段節目的段落也受“節奏”的影響。同樣是三條長消息,連在一起發,就會使人覺得疲倦,換一種排法,在三條長新聞插入兩條短消息,就會張弛得當。節目段落的起伏體現出一定的節奏。同時,并列式以及對比式的編排方式,則可以形成相應的聲勢,顯示出鮮明的褒貶色彩。
電視新聞編輯是一項既有藝術又有技術的工作,在進行新聞節目編輯時,編輯要在懂得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對畫面語言和有聲語言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使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更電視化的傳達給觀眾。電視特技手法增多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的創造的機會。
二、電視新聞編輯應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
到了21世紀,隨著社會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發展、變革,社會變動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斷涌現,新觀念層出不窮,社會信息量驟增。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世界變得更加變幻莫測;而在國內,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更是有許多新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掌握和研究。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除了應具備新聞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敏感性、較深的洞察力、較新穎的思路,有較寬泛的知識面,對各方面的知識要做到略知一二。這樣才能制作編輯出有深度、有層次、有思路的優質的新聞節目。
電視新聞編輯學
1
我們認為,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性質、特點及其使命,是電視新聞學必須研討的課題。
按照通常的分工,電視臺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負責人習慣地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兩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編輯,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記者“沖鋒陷陣”,編輯“坐收漁利”的說法。
以“前期”和“后期”來界定記者、編輯的職能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編輯的手腳,影響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的發揮。
電視新聞編輯部門和編輯的肩頭,應該擔起三大任務棗組織指導、編輯制作、控制指揮。
前期:組織、指導。編輯工作千頭萬緒,組織指導要擺在首位。
電視新聞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聞現場感;抓拍;現場同期聲;結構
【論文摘要】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新聞現場感是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記者和觀眾心里引起的主觀感受。現場感首先是記者深入新聞事件的現場,在采訪、拍攝過程中產生的現場感受,之后再把最能體現新聞事件本質的聲音和圖像反映在電視屏幕上,傳達給觀眾。進而引起他們的共鳴,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呢?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采訪拍攝中,要深入實際,認真了解和掌握現場正在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新聞事實,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感和新聞敏感,善于在現場及時抓住最能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的現場氣氛,用充滿活力的畫面和聲音營造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
有幸參加2007年遵義廣播電視獎參評,鳳岡電視臺送評的《200多臺收音機熱鬧鳳岡偏遠山鄉》就采用了現場報道,并體現了電視新聞強烈的現場感,獲得遵義市廣播電視獎消息類一等獎。之所以能夠獲獎,就是它那強烈的現場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的心。十七大前夕,為讓偏遠農村的群眾能及時了解十七大召開的盛況,聽到黨中央的聲音,遵義市委宣傳部分別在鳳岡縣土溪鎮梯子巖組和王寨鄉的土璜村舉行了“喜迎黨的十七大贈送收音機到農家”活動,將205臺收音機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是采訪中采取了在捐贈現場記者出場景的一個報道,并分為兩組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第一組記者:介紹了梯子巖人民在現場感受到現場農民喜悅的心情,“各位觀眾,我現在是在土溪鎮魚泉村梯子巖組贈送收音機的活動現場,由市委宣傳部贈送的105臺收音機正發放到農戶手中。”第二組記者同樣采取現場出鏡介紹捐贈的情況,“各位觀眾,這里是王寨鄉土璜村的捐贈現場,100臺收音機將發放到受捐贈的農民手中,他們將通過這些收音機收聽黨的十七大的盛況,了解黨支農、惠農的政策。”這樣用兩個記者出鏡現場進行報道,把在兩個偏遠的農村捐贈收音機現場連接起來。采取此種方式,向觀眾口頭報道當時“剛剛發生”、“正在發展變化”的新聞事實,使它極具現場感強、真實感強和參與感強等特點;記者直接“出鏡”把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聲音、細節、結果等通過屏幕向觀眾敘述,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給觀眾造成一種強烈的現場感,把觀眾直接帶到新聞事件的現場。記者還現場直接采訪了受捐贈的群眾,充分調動觀眾參與的積極性,使觀眾有參與新聞事件當中的感覺。同時,使觀眾看到、聽到記者和當事人的敘述和現場特有的同期聲及圖像,使觀眾倍感親切,增強新聞的沖擊力、可信性和真實感。還用幾組描寫人物內心深處的近景和特寫畫面烘托現場氣氛,與大家一起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三是在新聞編輯后期制作中,記者用了幾句話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組外鏡主持人介紹捐贈情況,再加上市領導張明輝部長給老百姓講的一席話:“你們這種自強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變面貌的這種精神感動了我們……讓我們老百姓的思想與國家能夠同步。”一席話說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讓他們心明眼亮,臉上總堆滿了笑容。接過收音機的群眾全神貫注地聽廣播電視技術員講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聽不清楚就把一個個耳朵貼近收音機頭挨頭專心聽起來。就這樣用現場同期聲+現場音+現場描寫人物內心的幾組鏡頭,最后介紹了兩個偏遠山區,常年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而在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想辦法讓老百姓能及時聽到黨的聲音,了解惠民政策。通過活動的開展把整個捐贈現場熱烈的環境襯托出來,群眾也高興得不得了,此條新聞能夠獲獎,主要是它本身新聞價值大,記者抓住現場感強的細節,深人新聞事件的現場,并合理地運用了同步攝錄畫面和同期聲,達到了聲畫統一的現場報道效果,造成強烈的現場感,給觀眾以親臨新聞事件現場的感覺。
鑒于此,我對增強電視新聞的現場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電視新聞策劃研討
1新聞策劃的定義
電視新聞報道策劃其實在我國存在已久,但是“新聞策劃”這個詞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使用,但是對于新聞策劃始終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新聞策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策劃是指新聞傳媒的形象策劃,它包括傳媒發展戰略策劃、傳媒營銷策劃、內部管理機制策劃、廣告策劃以及媒體的風格和定位策劃等;狹義的新聞策劃是指對某一特定的報道活動的策劃,即新聞傳播工作者在一定時期內,為了達到某種傳播效果,對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新聞事件如何進行報道,進行分析、構思,經過反復醞釀、調整,從多個報道方案中優選出最佳報道方案來加以實施,以達到一定的報道目標、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的過程。學者趙振宇將“新聞報道策劃”定義為:新聞報道的主題遵循新聞規律,圍繞一定的目標,對已占有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發掘已知,預測未來,著眼現實,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創造性的策劃活動。[1]穆寶華認為新聞報道策劃是指新聞媒介為更好地配置和運用新聞資源,以取得最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對新聞實踐活動進行的謀劃與設計,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新聞資源去影響受眾,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2]雖然說,學者對新聞策劃的定義看似各不相同,但是在許多方面還是有一致之處,他們都認為,新聞策劃是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獲得最佳效果的創造性活動。新聞策劃并不等同于新聞炒作,也不等同于宣傳策劃。筆者認為,新聞炒作帶有一定盲目性和隨意性,容易造成媒體的無序競爭,而且很難有正確的輿論導向,但新聞策劃從理論上來說排斥盲目性和隨意性,它有一定的程序性,而且具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策劃是通過傳播一定的觀念來達到控制受眾的目的的一種活動,帶有極強的主觀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策劃和題材都是宣傳性的,宣傳性報道只是新聞策劃中很少的一部分題材,兩者是隸屬關系。
2電視新聞策劃的作用
2.1電視新聞策劃有利于正確引導輿論,營造良好環境議題是媒體為了正確地引導輿論有所選擇地設計的有效話題,電視新聞策劃具有設置議題的功能。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和輿論宣傳的陣地,電視臺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并監督輿論的主要工具。通過策劃,可以使電視新聞報道的聚焦在那些新聞價值含量高、有著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題材,以及黨政工作中的重點、熱點、難點等問題上,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后,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報道方式方法,進一步增強新聞價值,促進正確的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2電視新聞策劃有利于豐富采編內容,提高節目質量有沒有經過策劃,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采編和播放效果是大不一樣的。經過策劃后的電視節目會讓人感覺選題有新意,視角很新穎,節目信息量大,包裝精美,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強烈的節奏感和強大的震撼力,印象深刻,傳染力強。沒有策劃的電視新聞節目在報道中過于簡單,沒有章法,蒼白無力,往往達不到這樣的宣傳效果,有的甚至只是過眼云煙。筆者認為,需要電視新聞策劃的節目必須把握題材重大、社會熱點、時效性強等特點,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挖掘和審視事件內容,讓觀眾在了解事件全過程的同時,了解該新聞背后的故事和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告訴觀眾欲知而未知的事情,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也可以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央視在“香港回歸”、“北京奧運”、“60周年國慶閱兵”、“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中的成功報道告訴我們:新聞事件一旦有了謀劃成型的報道方案,在操作中就會舉重若輕,游刃有余。
2.3電視新聞策劃有利于提升社會效益,提高經濟效益電視新聞策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有沒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說新聞工作者費盡周折后策劃的一個新聞在報道后沒有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沒有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即使這篇報道很有藝術性,這樣的新聞策劃也是失敗的。只有經過策劃的新聞報道在社會上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引起強烈反響,在帶給人們新的信息的同時還能夠成為議論焦點,才能夠算是成功的策劃。因此,電視臺在做新聞節目策劃是要本著促進電視新聞產生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原則,在選題、角度、細節、時機、包裝、宣傳等多方面上作出統籌的考慮和安排。
電視新聞典型報道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典型代表,這些典型反映了每個時代的精神特征和精神追求。從舍己救人的好戰士王杰到當代“保爾”的張海迪,從見義勇為、挺身而出的徐洪剛,到大孝至愛、大愛無疆的謝延信,這些光輝的形象透過電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電視觀眾。電視新聞中的這些典型人物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折射著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所向,反映著每一個時代的政治宣傳需求。但在我國,典型報道的宣傳常常因為政治的需要而偏離了新聞報道的價值。
一、電視新聞正面典型報道的病灶
(一)政治性的媒介生態環境
媒介生態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是一個動態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政策環境對媒介生態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政治需求、政策方針,造就不同時代的媒介生態環境。過去,由于政治與文化的封閉性,我國一直把媒介單純地當成一種工具:戰爭宣傳工具、階級斗爭工具,經濟改革工具,讓媒體充當政府的播音喇叭,服務于政府的工作路線和方針政策。大煉鋼鐵需要全民動員,媒體就一窩蜂地報道誰家誰家砸鍋賣鐵,煉了多少多少噸鋼鐵,響應國家號召,呈現祖國一片欣欣向榮的假象;經濟改革需要樹立榜樣,媒體就千篇一律地競相報道哪里的農民在黨的政策下發家致富,蓋洋房,種果樹,買轎車,好似全國農民都已達到小康生活,典型報道的宣傳意義大于一切,即便報道的內容“假、大、空”,即便新聞的本身并沒有多少新聞價值,尤其在對典型報道的人物選擇上,典型人物能否見諸于報端,亮相與電視,要看該人物身上是否體現了政治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媒體的生態環境逐漸轉變為開放的、公正的、平等的,媒體的報道宣傳不再唯單一的政治需求馬首是瞻,開始發揮媒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典型報道的選題上,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但歷史遺留的病灶還未完全治愈,在典型人物選擇上仍然以政治性為第一要務。
(二)“神話”色彩的“天人合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媒體對于正面典型報道中的人物宣傳,出現“完美化”、“標準化”、“天人合一”的“神話”現象。只要是正面典型人物,他就不可能有缺點,他一定是完美的,崇高的,無可挑剔的;他一定是“黨性”的,而不是“人性”的;他一定是“超人”的,而不是“平常”的。如1994年一篇關于馬永順的報道寫道“‘退休后的馬永順仍然每年都上山栽樹、扶育、整地。’年近八旬的馬永順看了報道很反感,就說:‘我老了,干不動了,春天上山造林都沒干多少,請記者不要再逼我夏天扶育、秋天整地了’”[1]。媒體的典型人物報道把普通人“神話”,為了這個“神話”的形象,甚至有時為了表現先進人物的思想解放,就把群眾寫成觀念陳舊;為了突出先進人物的無私奉獻,就把群眾寫成自私自利,甚至把群眾的智慧寫成是先進人物一個人的創造,把集體的功勞記在先進人物一個人的身上等等[2]。媒體報道典型的思維模式就是,典型就得“高、大、全”。但實則,完美的“超人”脫離了群眾生活,反而使得典型懸掛空中,讓人敬而遠之。
電視新聞采制電視理念
在各類電視節目中,新聞節目是電視的支柱、脊梁,電視新聞節目的水平,直接決定一個電視臺的聲望、影響和收視率。從2003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開播到2009年7月,中央電視臺整合新聞、文藝、海外、社教、廣告五大節目中心采編人員,成立新聞中心,新聞節目被整合,標志著央視確立了“新聞立臺”的發展方向。央視推出的電視新聞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標志著我國電視新聞正朝著信息量廣泛、密集、豐富和有思想深度的方向邁進。全國各地電視臺也相繼推出了與新聞相關的電視節目,河南電視臺新聞頻道于2010年8月2日開播,這標志著河南電視新聞節目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隨著各地方電視臺播出新聞節目的增加,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電視傳媒特點把握不夠,一些新聞節目雖題材不錯,但畫面雷同,有些節目甚至畫面和聲音毫無關系,沒有可視性的現象。究其原因,有的是電視記者工作作風不深入,有的是電視記者對電視觀念在電視新聞采制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因此,強化電視新聞采制的電視觀念,是擺在電視新聞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電視語言與廣播語言、報刊語言相比,有著質的區別,它用視聽語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語言在更高層次上的復歸。它把認知與感受融為一體,而不是強調主體的體驗。文字語言拋開了直接的視聽對象,這就使得作者需要將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轉化為文字,受眾只能借助文字媒介來理解作者的感受與認知,而電視思維則是圖像的連接與變化,它恢復了視聽思維的直接性。電視新聞是電視系統構成中的一部分,既有一脈相承的共性,也有獨立的個性。它是電視記者向觀眾敘述事實、闡述理念的窗口,它賴以傳遞信息的物質材料就是以廣電信號為載體呈現的電視畫面與聲音。ENG攝錄方式為電視新聞采制帶來了聲畫同步的、有別于新聞電影聲畫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這一技術手段的變化,同時決定了電視新聞采制的特點。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把握好這一特點,進一步強化電視新聞采制的“電視觀念”。
所謂觀念就是思想意識。它是一種具有一定統一性和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電視觀念是指電視新聞工作者對電視聲畫同步的形象化傳播特點達到一個完整、準確的認識,從而指導電視新聞節目的采制。
把握電視傳媒的立體信息傳播特點
信息理論認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電視聲音與畫面形象是同步的,這一方式和運動狀態決定了其信息結構不是線性的,而是立體的,是一種立體的場結構。即電視傳媒特點是綜合性的,是一種立體信息傳播方式。確立電視立體信息傳播的觀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語言符號信息與非語言符號信息的結合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實際采制新聞中,強化電視觀念,把握電視傳媒立體信息傳播特點,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創新思維
對于電視節目而言,電視新聞是重要的基礎組成,廣播電視新聞策劃水平直接影響到電視新聞整體質量和吸引力,廣播電視新聞策劃與播報同等重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日益廣泛,只有不斷結合市場變化、公眾需求以及廣播電視新聞具體情況不斷進行創新、優化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打造豐富的節目內容,創造節目品牌,提高整體影響力。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給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和沖擊,加強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策劃的創新思維研究,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
一、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基本內涵及策劃工作流程分析
廣播電視新聞策劃是指以事實為基礎,采用一系列手段、技術和方法等提高新聞內容、播放形式等創新性,從而使廣播電視新聞呈現最佳的播報效果。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并不是隨意的、盲目的,應當遵循新聞基本規律以及廣播電視新聞紀實的具體要求,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進行創造和研究,從而將節目提升新高度,引向深入等奠定基礎。廣播電視新聞策劃,講求的是創意,通過尋求一些方法、策略和技巧,從而對報道形式等進行優化設計,注重整體運籌和策劃。只有體現創新性、創造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公眾的眼球,但是還要立足實際,結合事實本身來進行創作,還要不斷進行反復調整、變動,吸收各方面的意見,融入更多的建議和方法,才能形成最完善的策劃方案或計劃。廣播電視新聞策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按照流程,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才能保證策劃不出紕漏,達到預期效果,進而不斷提升節目收視率。加強廣播電視新聞策劃流程或環節分析,同樣為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策劃的進度和質量等奠定基礎,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具體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明確報道主題是什么。報道主題是策劃的指引,也是切入點,報道主題既不能過于復雜,又不能完全通俗化。報道主題要有獨特的新穎的設計,既能體現和公眾息息相關的元素,有可報道的價值和意義,這需要多摸索、觀察,積極尋找可以報道的線索,從而不斷提高策劃的關注度和創造性。其次要進行選擇,明確報道對象和題材。報道題材是報道的中心內容,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廣播電視策劃節目都是因為題材非常有新意,在選擇報道題材時,要圍繞報道主題和中心進行選擇,要考慮和后續流程的銜接,從而提升可報道價值。第三是要競選報道典型。每一個新聞,都需要結合報道主題、報道題材等挖掘典型,找到可以支撐的事件或者人物,才能進一步增強說服力,既講求實事求是,又要圍繞主題,通過運用一定的方式、技巧、藝術等,從而提出獨到的見解,用典型事實來印證中心思想,進一步將報道推向更深環節,引入新高度。第四要精選報道角度,選取切入點,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人,如何更好地基于事件本身,讓公眾更感興趣,如何讓報道更有感染力、說服力,更容易直接將公眾帶入報道中。此外還要確定報道形式,也就是指廣播電視新聞的表現方法,如何進行呈現,如何將每一個精選的話題通過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呈現在公眾面前,從而將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完整地播報,不斷提高節目收視率和制作效率,也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環節。
二、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存在的問題
目前廣播電視新聞方面存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違背事實,過于注重高收視率,忽視了新聞本身的準確性。隨著媒體行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很多媒體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和壓力,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提高廣播電視新聞收視效果,廣播電視新聞策劃部門甚至會通過捏造違背事實的事件來進行策劃或者播報,大肆進行炒作,從而吸引公眾的關注度,這種違背新聞策劃基本原則的與事實相違背的策劃形式和傳播方式,不僅不利于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而且對于行業形象和整體市場環境也會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甚至會誤導群眾。片面強調利益最大化,忽視了以實施為基礎來進行新聞策劃的初衷。2.采取各種手段夸大新聞事實。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對媒體行業而言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媒體的出現,引導公眾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去通過網上平臺等獲取信息,滿足對信息的需求,并且信息變化非常快,傳播也非常迅速,大大提高了便利性。這對于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而言,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吸引公眾的眼球,提升節目的收視率,是當前擺在廣播電視行業面前的嚴峻的挑戰。為了更好地贏得市場,一些廣播電視媒體在以新聞事件本身題材的基礎上,融入了一些夸大的元素和成分,增加了一些捕風捉影的不存在的情形,整體上還是違背了新聞播報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原則,可能一時會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但是長久下去,也不利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甚至對社會風氣等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新媒體語境下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創意思維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