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23:45: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牛大力祛痰分析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動物SPF級KM小鼠,體質量18~22g;SPF級豚鼠,體質量250~300g,均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SCXK粵20030001。
1.2受試藥物牛大力水提物由廣州中醫藥大學藥理教研室提供,濃縮液濃度為1g/mL,使用時用蒸餾水稀釋成不同的濃度。
1.3藥品、試劑與儀器美沙芬由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727008;氨茶堿由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784136;氨水由廣東光華化學廠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70806;酚紅由上海三愛思試劑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040309;枸櫞酸由廣州化學試劑廠生產,批號:00605032;醋酸由廣州化學試劑廠生產,批號:06040204;氫氧化鈉由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06730;UNICO7200型光柵分光光度計由尤尼柯(上海)儀器有限公司提供;YLS6B智能熱板儀由山東省醫學科學院設備站生產;超聲霧化器由江蘇魚躍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
1.4牛大力對小鼠酚紅祛痰的影響[2]取KM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即空白組,陽性對照組,牛大力水提物高(20g·kg-1·d-1)、中(10g·kg-1·d-1)、低(5g·kg-1·d-1)劑量給藥組。陽性對照組以沐舒坦30mg·kg-1·d-1灌胃,空白組給予等容積蒸餾水,連續5d。于末次給藥后30min,腹腔注射50g/L酚紅生理鹽水溶液0.5mL/只,30min后小鼠脫頸椎處死,剝離氣管周圍組織,剪下自甲狀軟骨下至氣管分支處一段氣管放入盛有2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剪開浸泡10min后,加1mol/LNaOH溶液0.1mL,離心取上清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于波長546nm處測定吸光度D值。
1.5牛大力對家鴿氣管纖毛運動的影響[3]取家鴿50只,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空白組,陽性對照組,牛大力水提物高(16g·kg-1·d-1)、中(8g·kg-1·d-1)、低(4g·kg-1·d-1)劑量給藥組。陽性對照組以20mg·kg-1·d-1劑量的沐舒坦灌胃,空白組給予等容積蒸餾水,連續3d。末次給藥后手持家鴿頸部拉直與水平面平行,拔除頸部毛,不麻醉,背位固定,沿頸中線切開,剝離氣管,將周圍軟組織分離清楚,使氣管自甲狀軟骨至胸骨段充分暴露,并小心將氣管表面外膜剝離干凈,于末次給藥后0.5、1、2h以5號針頭從靠心臟端插入氣管,使針頭靠近氣管內壁推入0.05mL中華墨汁,觀察1min內墨汁沿氣管向前運動的距離。
農村大力處理垃圾方案
大力宣傳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收運處置的目的和意義,強化宣傳。農村垃圾集中收運處置工作是一項惠及全區農村村民的民心工程。要采取多種形式。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贏得群眾對該項工作的理解、關心和支持,自覺投身到惠及自身的系統工程中來。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農村居民增強環境意識、文明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摒棄陋習,移風易俗。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和輿論監督作用,及時推廣好典型、好經驗,對不良現象和行為,要公開曝光和批評,為推進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為深入貫徹落實“兩加快一維護”戰略。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工作的意見》豫政〔〕43號)和我區有關會議精神,結合全區農村現狀,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工作,加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建立“組清掃保潔、村收集、鎮(辦)轉運、區處理”收集處置體系,切實提高農村環境衛生質量,增強村民環保意識,從源頭上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控制和資源化利用,促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總體思路
深入宣傳動員,通過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復審、開展“清潔家園”活動、維護國家利益衛生運動等載體和手段。培養村民良好的環境意識、衛生意識;通過設置合理方便的垃圾站點、組建專業清掃清運隊伍,引導規范村民的垃圾投放行為;通過分類投放、分別收集,實現宏觀意義上的垃圾類別源頭分離,降低處置本錢;通過區、鎮(辦)村、組四級管理,達到多層參與、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管理效果;要通過體制的順暢、機制的健全、目標的明確、制度的完善,實現運作市場化、隊伍專業化、管理長效化、效果鄉村化,達到全區農村垃圾管理全覆蓋、無盲區,體現垃圾管理這一公益事業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
如果把一個城市比作一輛馬車,那么項目就是拉車的馬。南充要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需要無數這樣能快速奔跑的“馬”。
經濟發展離不開項目帶動,有項目才有發展的后勁和競爭力。今年12月11日,上市公司四川國棟建設集團首期投資6億元在我市建廠,生產中、高密度纖維板,年產值15億元、利稅上億元,這樣的大項目將給南充帶來什么不言而喻。還有三壩核電站、蘭渝鐵路、龍崗氣田等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相繼實施,必定對南充經濟社會事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必須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抓落實”的理念,大力實施項目推動戰略。
抓項目要突出重點,強化舉措。當前南充有三大類項目要突出抓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竣工投產一批、加快建設一批、爭取開工一批、前期準備一批”的要求,重點抓好一批有一定基礎、具備比較優勢、輻射帶動力強、有利于擴大就業的項目和教育、醫療、住房等一系列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以及蘭渝鐵路、南廣高速、升鐘庫區二期工程等一批事關南充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同時,抓住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的機遇,主動研究和對接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立足南充的市場、資源優勢,做好規劃、建好載體,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招商。對看準了的好項目,要敢于給予政策支持,真正把優勢資源配置給最好的企業;建立重大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分片負責、上下聯動、跟蹤落實,扎實有效地做好各項項目引進和培育工作,形成“洼地效應”,以吸引更多項目落戶南充。
抓項目必須落實責任,強化考核。過去有的地方引進一些項目“虎頭蛇尾”,后期缺少服務,缺乏跟蹤培育,以致一些項目或“夭折”或“雞飛蛋打”或發展平平。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構建項目責任落實體系,特別是重點項目,要明確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時間進度和保障措施,促成在談項目盡快簽約、簽約項目盡快開工、開工項目盡快建成、建成項目盡快投產。同時把項目工作和載體建設作為年度目標考核重點,力促每一個項目都有好的發展和突破。
大力培養鄉土人才思考
**縣立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大力培養農村鄉土人才,創新農村鄉土人才創業機制,促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健全農村鄉土人才信息庫。全縣12個鄉鎮設立人才工作站,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對回鄉(鎮)初中、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退伍軍人、外出打工回鄉人員、有一技之長的致富帶頭人進行統一登記造冊,實行規范化動態管理。截止目前,全縣共有農村鄉土人才22500人。
二是拓寬鄉土人才培訓渠道。結合烤煙、辣椒、畜牧、林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農牧、科技、勞動、林業等涉農單位,采取基地培訓、專家講座、現場指導、電化教育、外出觀摩、印發技術資料等方式,根據各鄉(鎮)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專題培訓,深入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提高鄉土人才的科學文化素質、生產勞動技能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今年以來,共培訓鄉土人才及農民群眾96期23250人(次)。
三是創新鄉土人才創業機制。實行縣級領導包鄉抓村、鄉鎮領導與鄉土人才結成對子,以專業合作組織專項資金為保障,以金融部門信貸資金扶持為動力,創建“鄉土人才+專業協會+農戶”的創業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促進鄉土人才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有效途徑。樹木架革村楊正生帶領群眾建立辣椒產業協會并向金融部門協調信貸資金40萬元,扶持群眾發展連片種植辣椒5000畝;八道哨生豬協會發展會員253名,協調信貸資金60余萬元扶持300戶農戶飼養生豬,實現了從“帶頭致富”到“帶領致富”的轉型。截止目前,全縣共創建辣椒、生豬、烤煙、白菜、酒等產業協會350余個,400多名鄉土人才分別扶持和帶動農戶38600多戶,使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土人才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路人”,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
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一、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必須深化全社會的認識
1、開發農村人才資源,有利于增強我市農業科技競爭力。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唯有走科技發展之路。從國際看,科技興農、強農的步伐明顯加快。歐洲荷蘭,版土面積只有4.2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僅為200萬公頃。然而,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1500萬荷蘭人卻飼養了400萬頭牛、1300萬頭豬、1億多只雞。每年農產品出口額達851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法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在美國中西部地區,“鼠標農業”正被廣泛推廣。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都與全球定位系統相連接,農民只要坐在家里就能操縱整個生產過程。從國內看,我國東部沿海和中部一些近年來農業發展比較快的地區,都是牢牢抓住科技興農這個關鍵。
2、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有利于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調整產品結構,實行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工業化進程,實行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是目前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必須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必須依靠一支陣容大、門類齊、素質硬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3、開發農村是改變我市農業人才隊伍現狀的需要。目前,我市人才總量為17.2萬,而縣鄉村農業人才僅為3.64萬,其中涉農專業技術人員4040人,農民“綠色證書”專業技術人員3504人,鄉鎮企業專業技術人員4841人,科技示范戶6804人,農村經紀人4762人,具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12646人,這與我市農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因此,大力加強我市實用人才開發已刻不容緩。
二、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重點是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對策研究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文明中的作用,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共識。美國是站在文化生產力潮頭前列的國家。他們已從先期一步的發展中嘗足了甜頭,對文化生產力情有獨鐘。為了適應全球新的發展浪潮,克林頓提出了全美新的全民教育綱領,要求8歲以上的兒童“能讀會寫”,13歲以上的少年“能上計算機網絡獲取知識”,18歲以上的青年都接受“大學教育”,成年人接受“終身教育”。目前美國學生上網率已達51%。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說,美國因特網產業1999年創造的產值為523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首次超過其他傳統產業,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十分重視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突破口。如印度,目前正在向軟件生產大國邁進,今年軟件產品的出口總額預計達57億美元,占GDP增長部分的1/4。
我國文化生產力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圍繞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制訂了“科教興國”的戰略。近幾年文化生產力有了突破性發展。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也應看到,在文化生產力總體水平上,我們的差距還很明顯。一是全民的文化生產力意識還比較淡薄,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的現象還程度不同地存在。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把科教興國作為第一任務的觀念還不鞏固。物質資源的開發遠遠超過人才資源的開發。僅以因特網上網率為例,全世界上網使用者已有7000萬,預計到2001年將超過3億。而目前10個網民中差不多9個在發達國家,亞太地區共有1500萬戶,僅占整個網戶的78%,而中國至今年上半年網戶僅為400萬戶。知識資源可以低成本地不斷復制和可以遞增報酬的事實,使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資源依賴型。如果我們仍津津樂道我們有多少多少廉價勞動力,有1億噸鋼、15億噸煤、2億噸石油等等,已不合時宜。現階段,物質資源的開發、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需要的,但當今世界僅靠物質資源的開發,想成為一流國家是不可能的。二是文化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較大,科技競爭力還不能適應綜合國力發展需要。從科技創新能力上看,現在基本上還屬于技術引進國和技術模仿國,還算不上技術創新國。我國的創新能力還不能適應國家發展需求,近年來還有拉大的跡象。七月中旬,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了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我國科技競爭力繼1999年比1998年從13位下滑到25位后,今年又滑至亞位。我國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效率不高。文化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偏低。當前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SO%左右,而我國只有6-8%。1996年我國從事研究和開發的總人數和企業研究開發的總人數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國科學研究和專利指標的國際競爭力分別為世界第32位和第21位。1995年全世界銷售芯片1430億美元,中國僅銷售4億美元,占總銷售量的3知。中國目前每年需芯片426億元,82%依靠進口。已建成的芯片生產線,由于很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投產,生產能力的90%以上為國外加工。專家估計,在網絡經濟方面,我國落后發達國家有10-15年。三是對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文化生產能力增長乏力。統計資料表明,OECD(世界經合組織)成員國政府經費開支中,教育經費占12%。在德國和奧地利等國,勞動力培訓相關的投資,已占其GDP的25%。美國企業在職培訓的投資從1991年占職工工資總額的0.5%增加到20%。我國不少省份(如江蘇)要求對教育的投入不低于GDP的5%,但不少地方不但未達標,反而拖欠教育、教師工資的現象還較為普遍。教育法對義務制教育的公開承諾,在不少地方至今難于實現,不得不寄托于“希望工程”。一外國學者曾斷言:中國雖有10多億人口,但真正經濟人口只有1億,這是中國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教育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又是人才的流失。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年均出國留學2萬人,累計40萬人。學成歸國者總共才10萬人,回歸率僅為33%。有識之士呼吁:20年我國流失了好幾個“硅谷”。
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對策建議
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全黨和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從我國實際出發,應該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強化全民的“文化生產力”意識,在觀念上有突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干事德里科·馬約爾在一份“世界科學報告”中指出:“科學永遠是財富之源。今天,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識方面的差距。如果沒有科學的轉讓,就無法獲得擴大的發展。”我們要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首先必須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逐步糾正重物質資源開發,輕智力資源開發的傾向。要在下世紀中葉成為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主要靠什么?主要靠文化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有調查資料表明,在一些經濟部門,一些生產企業,甚至科研單位,對“文化生產力”的提法感到陌生,說不出子五寅卯。桃花園中人,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物質生產力、文化生產力,都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在重視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興國”的軌道上來,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濃烈氛圍。聯合國關于文化生產力的舉證有四個功能型的變量:知識的創造、知識的獲取、知識的傳播和知識的使用。還有四個交互作用的因素:必須有一種激勵的機制,因為知識實際上是人作為載體,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如何發揮,需要一種激勵機制;要有一種相應的制度促進知識的流動,機構的互動,人員之間的相互交流,來促進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知識的產生;第三人力和技能,實質上是人才資源開發問題;第四是信息基礎設施,如網絡建設,這是一個物質條件。這些都是文化生產力構成要素中缺一不可的內容,我們都應該下功夫認真對待。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以來,中華大地開展了一場氣壯山河、情滿人間的抗震救災偉大斗爭。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質力量為后盾,也要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戰勝歷史罕見特大地震災害的過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現、錘煉和升華,凝聚為感召天下、永垂史冊的抗震救災偉大精神。
面對驟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國難,進行了一場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偉大斗爭。抗震救災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無數同胞的大義大勇、至愛至情,人民軍隊的義無返顧、勇往直前,災區內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又一座歷史豐碑。數千億元的物質財富頃刻之間消失了,但無形的精神財富在與災難的拼搏中迅速增長。巨大的人員傷亡給整個民族以至人類帶來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嚴、人的價值在生命大營救和舉國同哀悼中高高弘揚。4600多萬人不幸遭受震災,但13億人民萬眾一心,迅速集結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和抗震救災的大軍中。一個多月的時間對于走過近60年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是短暫的,但這段激情燃燒、激動人心的經歷將積淀為永不磨滅的社會記憶和民族意識。我們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同時也孕育和錘煉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主席指出:“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必須繼續作為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生動地體現在我們黨、政府和軍隊組織抗震救災的一切部署和舉措之中,體現在從搶救生命、救治傷員到安置受災群眾、恢復重建的過程之中,體現在抗震救災斗爭中涌現出的無數閃光思想和動人事跡中。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挽救每一個生命,關愛每一個公民,維護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注重每個人的生存發展,都將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提升至新的境界。人民利益、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尊嚴,在抗震救災中更加直接、鮮明、現實地得到了維護和實現。抗震救災不僅是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壯麗展示,也是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證明和褒揚。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是一次全國總動員,億萬人民把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都投入到齊心協力、共抗災難的行動中去。我們國家以最快的速度展開抗震救災工作,靠的正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神凝聚起來的偉大力量。廣大部隊官兵、公安干警、醫療人員和專業救援隊伍緊急行動,密切協同;教育、衛生、交通、鐵路、水利、通信等部門協調一致,全力以赴;海內外華夏兒女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形成的抗震救災的偉力,讓世界驚嘆,讓世界尊敬。這種精神的熱能,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讓災區群眾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已成為抗震救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地動山搖、傷亡慘重,但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的決心和毅力更加堅定。在山高坡陡、溝深壑險、余震頻發、暴雨突襲、道路中斷、通訊中斷等復雜險惡的形勢下,之所以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高揚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輝旗幟。關山重重,英勇的健兒們挺身跨過;千險萬難,英勇的健兒們昂首面對。抗震救災的勇士們,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險、哪里最艱苦,就出現在哪里、戰斗在哪里,敢于攻堅克難,敢打惡仗硬仗。他們與時間拼命賽跑,與死神殊死較量,用雙手、肩膀與鋼筋、水泥、混凝土展開搏斗,以血肉之軀打開一道道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把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鐫刻在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的豐碑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互幫互助精神,在骨肉同胞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時表現得格外突出。災區內外、各省各地、軍隊人民,匯聚成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各地群眾竭盡所能表達著對災區人民深切的關愛:捐款、捐物、義演、義賣、獻血、出力。各行各業用“災區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的壯舉,給予災區人民以強有力的支持: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送往災區。全國各地紛紛表示,愿意承擔最繁重最困難的任務,全力支持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
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質,是人才資源開發的主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著眼于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在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為各類人才不斷涌現和充分發揮作用奠定堅實基礎。我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優勢。必須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一優勢,真正把人才資源能力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擺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優先位置,下大力氣抓緊抓好。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養規劃,是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要全面分析當前人才培養的現狀及面臨的形勢,根據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和事業發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資源能力建設標準,改革教育培訓的機制、內容和方法,實現人才培養總量目標、結構目標和機制目標的有機統一,促進人才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機制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才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要注重掌握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著眼于人才的動態發展,保證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規劃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學性。要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人才的具體特點,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要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借鑒和吸收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做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路子。
教育是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基礎,學習和實踐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徑。提高全體人民的整體素質,是實現人才輩出的重要前提。要著眼于提高全體人民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加強各類人才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積極推動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區建設,構建中國特色終身教育體系。
注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各類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應具備較高的科技知識水平和能力,而且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各類人才的頭腦,促進各類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發揚拼搏奉獻精神、艱苦創業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和誠實守信精神。要根據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情況新特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改進方法,豐富載體,增強實效,引導各類人才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自己、在競爭中提高自己、在奮斗中充實自己。
大力實施縣城優先發展戰略
大力實施縣城優先發展戰略
近年來,##縣通過實施縣城優先發展戰略,堅持縣城建設同發展產業相結合,同聚焦生產要素相結合,同改善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不斷增強縣城的競爭力,縣城經濟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帶動了全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達到了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效果。
一、堅持產業興鎮,為縣城發展提供經濟支撐。城鎮產業是城鎮發展的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是提高城鎮競爭力的基礎,沒有城鎮產業的壯大,城鎮的土地、資金、基礎設施就不可能發揮最佳效益,難以形成城鎮建設發展的良性循環。根據##縣城的實際,我們從三個方面加強縣城的產業建設。一是實施園區帶動戰略。堅持“產業關聯,特色立園”的方針,在縣城東區創建了桃花江民營創業園,全方位、多領域招商引資,引導民營企業向園區集中發展,主動接納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園區經濟。園區采取“零收費”、“低地價”、全程服務等優惠政策,邊建設邊招商、分步實施、滾動發展。該園自去年11月掛牌組建以來,已有7家企業入園動工建廠,其中6家為外資企業,固定資產投入達2.2億元。預計在3-5年內,園區企業可發展到30家,將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的支柱。二是加大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改組力度,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近年來,我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采取兼并聯合、股份制或股份制合作改造、租賃經營、分塊搞活、“兩個置換”等辦法,引進外來和民間資本改造和提升了傳統產業。對國有、集體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已有新興管件、力威制藥、紙廠等工業企業和幾家上規模的商業零售企業重現生機,產銷兩旺,安置勞動力3000余人,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使縣城的三產業得到健康、快速發展,我們確立了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三產業發展的思路。一方面是加快發展旅游業。縣城總的定位是“留山水風光,建旅游新城”,以桃花江竹海為龍頭,突出“美女和竹”兩大特色,把縣城的各景點有機結合,建設生態旅游城,促進生態經濟發展。去年,全縣接待中外游客26萬人次,其中縣城20萬人次。另一方面是搞活商貿流通。在縣城建成了4個投資超過500萬元的綜合性超市和7個市場,發展個體工商戶2664戶,去年,縣城的房地產開發、交通運輸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二、擴大城鎮規模,為縣城發展提供空間載體。一是精心做好縣城規劃。規劃是縣城建設的靈魂,決定縣城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一方面是突出特色編制規劃。圍繞“打造江南名鎮,創建花園城市”的目標,將縣城定位于建設融山水風光于一體的生態旅游新城,把我縣獨有的天問臺、桃花江竹海、桃花江女子旅游學校等自然、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縣城規劃,并以此來開展對縣城的基礎設施、各功能區及建筑物的規劃設計,確定縣城的發展方針為“西改東建,以建為主”。縣城東區的規劃面積為13.8平方公里,根據以人為本、適度超前的原則,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分設四個功能區,即民營創業園區、文化藝術園區、生態旅游園區和住宅服務園區;縣城西區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建成為商業貿易區。另一方面是高質量編制縣城規劃。對縣城的整體規劃和重點建設項目的詳規,聘請省內外專家進行編制。東區的整體規劃和四個園區的詳規,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進行編制;對縣城內旅游景區的規劃聘請湖南師大旅游學院的教授進行編制,現已通過專家中期評審;各小區嚴格按照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綠化用地3個三分之一的要求規劃。同時,嚴格規劃管理,成立了高規格的縣級規劃審查委員會,實行二級規劃例會制度,全面審查方案的建筑造型、高低、顏色等內容,堅持“一支筆審批,一張圖到底”,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我們把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抓了縣城堤防、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配套。投入7000多萬元修好了7.5公里的高標準城市防洪大堤;投入5000余萬元修建了桃益一級公路,拉近了##同外界的距離,使縣城的區位優勢日益凸現;為發展縣城的聚集拉動效應,通過多方努力爭取了總投資6500萬元的資江大橋建設項目,目前已開工建設,建成后將使縣城以北的7個鄉鎮20余萬人口受益;硬化了縣城6條主干道,城區的道路骨架建設已全面啟動。去年,縣城道路總長度已達70公里,總面積110萬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達96%,人均建成區面積達105平方米,電話入戶率達73.68%。三是多方籌集縣城建設資金。通過采取運作土地資本、盤活國有資產、拍賣出租車經營權和廣告經營權等措施,對縣城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用市場手段進行經營,引導銀行和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籌集縣城建設資金。近三年來,在縣城的建設中共投入資金2億多元,其中政府在沒有動用財政預算資金的情況下投入6528萬元。四是取消入學、就業、入伍、社會保障等城鎮限制性政策障礙,降低農民“進城”門檻。敞開城門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經濟能人進城落戶興業。近三年來,縣城新增人口1.8萬人,總人口已達近10萬人(不含流動人口)。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改善人居環境,為縣城發展提供持久動力。一是扎實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以創建省級文明衛生縣城為目標,以“建文明小區、創文明單位、興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為主線,點面結合,層層推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立了省級文明衛生縣城創建機構,專門抓縣城的創建工作;著眼市民素質提高,扎實開展了“建文明城,做文明人”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設立市民學校,在干部職工、經營業主中開展《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市民守則》培訓,在中小學校開設文明教育課,在居民戶中開展創“五星級”文明戶活動,開辦有線電視專題節目進行系列報道等一系列舉措,廣大市民的文明意識大大增強,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二是以縣城秩序整頓為重點,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突出抓了縣城的基建和治安秩序的整頓,對阻工、擾工、強行參工參運、強買、強賣等影響基建秩序,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行為依法予以查處、打擊;建立健全治安網絡系統,加大社會治安環境的整治力度,在縣城設立了兩個派出所,實行警長分片負責制,建立了群防群治隊伍,實行24小時巡邏防護,使工作、生活在縣城的投資者和居民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改善縣城環境質量。近年來,我們把縣城的環境保護工作列入了縣委、縣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圍繞提高縣城環境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對縣城的污染源進行全面摸底,開展專門整治。對工廠和服務業的污水、鍋爐煙氣、噪聲、油煙污染和建筑工地、醫療單位的污染進行了規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工業設備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不予批準立項,對可批項目,在審批前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由環保部門指導選址并要求采用最新的治污技術。我們還根據縣城執法部門集中、對轄區內事物的管理力度相對較大的特點,著重抓了“行風評議”工作,避免因部門過多干預而阻礙縣城經濟發展。將建設、國土、交通、工商、國稅、地稅、質監、環保、林業、公安、法院、檢察、教育、電力、衛生等15個部門的執法行為作為行風評議的重點,每年由縣委牽頭組織,紀檢、人大、政府、政協領導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對這些部門優化軟環境工作進行一次公開點評,好壞典型通過媒體向社會曝光,接受群眾監督。
大力加強對黨員干部“三圈”的監督
工作圈、生活圈和交際圈是黨員干部一生中涉及最廣泛的內容,三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如果擺不正他們的關系,把握不好分寸,就會影響黨的聲譽,群眾的信譽、個人的前途、家庭的安定。因此,加強黨員干部“三圈”的監督,是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促進黨員干部廉潔勤政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加強黨員干部加強“三圈”的監督,極為重要,非常必要,是保證黨員干部健康肌體不受侵蝕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必須把加強黨員干部的監督擺在重要位置,在實效性上下功夫、抓落實,大力加強黨員干部“三圈”的監督。
一、加強黨員干部“三圈”的監督,重點是提高監督者和被監督者的思想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黨員干部工作圈、生活圈、交際圈的監督有一定的困難,形成了上級有關部門不便監督,同級不愿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的不良局面,因而形成對黨員干部生活圈、交際圈監督出現了薄弱環節。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監督者和被監督者對抓好監督的思想意識淡薄。為了提高黨員干部加強工作圈、生活圈、交際圈自我監督的意識,使要組織監督,變為自我監督。首先,從提高黨員干部自我監督和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識入手。形成了監督部門對黨員干部工作圈、生活圈、交際圈敢于監督,善于監督的良好心理狀態。其次,從規范黨員干部定期匯報制度入手,明確了監督組織措施。使黨員干部能夠養成自覺按《黨章》、《紀律處分條例》、《廉政準則》等黨風廉政法規嚴格要求自己,形成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律的良好習慣。再次,增強被監督者對監督組織的接受意識,使之能正確處理組織、群眾監督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不把組織監督制約視為與個人“過不去”,專挑毛病,甚至對監督產生反感和厭惡,使黨員干部認識到對他們的工作圈、生活圈、交際圈的監督是愛護他們,增強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組織監督的意識。
二、加強黨員干部“三圈”的監督,關鍵是落實和創新管理制度。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發展,黨員干部的涉外、涉人、涉物的職能越來越顯現出來。特別是有些黨員干部由于職能顯現和社會交往機會增多,原有的制度,監督職能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需要隨著黨員干部職能的變化增加必要的新的制度,特別是對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生活圈和交際圈的監督尤為重要。為了加強對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生活圈和交際圈進行必要的監督,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要實行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活動”定期匯報制度。把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活動情況列為工作總結、述廉報告和民主生活會中的重要內容。黨委在監督基層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時,要要求黨員干部在民主生活會上報告“八小時以外”活動情況。黨員干部在年底向大隊黨委述職時,要增加“八小時以外”活動情況述職內容。通過這些形式和措施,使黨員干部既能在“八小時以外”自覺嚴格要求自己,又能較好發揮上級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