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

時間:2022-07-16 03:39:00

導語: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以來,中華大地開展了一場氣壯山河、情滿人間的抗震救災偉大斗爭。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既要以雄厚的物質力量為后盾,也要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悠久深厚的民族精神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在戰勝歷史罕見特大地震災害的過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現、錘煉和升華,凝聚為感召天下、永垂史冊的抗震救災偉大精神。

面對驟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國難,進行了一場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偉大斗爭。抗震救災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無數同胞的大義大勇、至愛至情,人民軍隊的義無返顧、勇往直前,災區內外的手足情深、骨肉意重……一幕幕、一幅幅,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又一座歷史豐碑。數千億元的物質財富頃刻之間消失了,但無形的精神財富在與災難的拼搏中迅速增長。巨大的人員傷亡給整個民族以至人類帶來了巨大悲痛,但生命的尊嚴、人的價值在生命大營救和舉國同哀悼中高高弘揚。4600多萬人不幸遭受震災,但13億人民萬眾一心,迅速集結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和抗震救災的大軍中。一個多月的時間對于走過近60年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是短暫的,但這段激情燃燒、激動人心的經歷將積淀為永不磨滅的社會記憶和民族意識。我們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同時也孕育和錘煉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以人為本、人民至上。主席指出:“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必須繼續作為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生動地體現在我們黨、政府和軍隊組織抗震救災的一切部署和舉措之中,體現在從搶救生命、救治傷員到安置受災群眾、恢復重建的過程之中,體現在抗震救災斗爭中涌現出的無數閃光思想和動人事跡中。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挽救每一個生命,關愛每一個公民,維護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注重每個人的生存發展,都將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精神提升至新的境界。人民利益、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的尊嚴,在抗震救災中更加直接、鮮明、現實地得到了維護和實現。抗震救災不僅是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精神的壯麗展示,也是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證明和褒揚。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是一次全國總動員,億萬人民把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都投入到齊心協力、共抗災難的行動中去。我們國家以最快的速度展開抗震救災工作,靠的正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神凝聚起來的偉大力量。廣大部隊官兵、公安干警、醫療人員和專業救援隊伍緊急行動,密切協同;教育、衛生、交通、鐵路、水利、通信等部門協調一致,全力以赴;海內外華夏兒女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形成的抗震救災的偉力,讓世界驚嘆,讓世界尊敬。這種精神的熱能,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讓災區群眾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已成為抗震救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地動山搖、傷亡慘重,但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的決心和毅力更加堅定。在山高坡陡、溝深壑險、余震頻發、暴雨突襲、道路中斷、通訊中斷等復雜險惡的形勢下,之所以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高揚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輝旗幟。關山重重,英勇的健兒們挺身跨過;千險萬難,英勇的健兒們昂首面對。抗震救災的勇士們,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險、哪里最艱苦,就出現在哪里、戰斗在哪里,敢于攻堅克難,敢打惡仗硬仗。他們與時間拼命賽跑,與死神殊死較量,用雙手、肩膀與鋼筋、水泥、混凝土展開搏斗,以血肉之軀打開一道道拯救生命的綠色通道,把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鐫刻在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的豐碑上。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互幫互助精神,在骨肉同胞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時表現得格外突出。災區內外、各省各地、軍隊人民,匯聚成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各地群眾竭盡所能表達著對災區人民深切的關愛:捐款、捐物、義演、義賣、獻血、出力。各行各業用“災區需要什么,我們就支援什么”的壯舉,給予災區人民以強有力的支持: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送往災區。全國各地紛紛表示,愿意承擔最繁重最困難的任務,全力支持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越是在困難時刻和危急關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和光榮傳統就越是能夠得到大力發揚。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破壞,我們黨和政府在接受國際援助的同時,堅持把抗震救災的根本立足點放在依靠本國的力量上。地震給四川等地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黨和政府組織全國力量支援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災區廣大干部群眾發揚在抗震搶險斗爭中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堅定大災面前壓不垮、大難面前不低頭的決心和信心,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重建美好家園。在災區人民的心里,盡管還有多種次生災害威脅的陰影,還有失去親人、家園的沉痛打擊,但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信念之火已熊熊燃起;在廢墟間,“竹林課堂”、“帳篷課堂”、“院壩課堂”已傳來瑯瑯書聲;在田園里,搶收、搶種的忙碌身影已勾畫出災后恢復生產的美麗前景。這一切,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注入了抗震救災精神的血液。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可歌可泣。這種精神是黨和人民與特大地震災害頑強拼搏的精神結晶,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抗震救災中的集中體現和新的升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國家遭遇巨大災難時得到了空前激發和弘揚,廣大人民群眾把愛祖國體現到愛同胞的關愛行動中,把愛國熱情體現到志愿救援的公民責任中,把熱愛社會主義體現到積極參與和配合黨和政府的救災部署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應對危急慘重災害時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生命無價、信息公開、社會參與、救援開放等,反映了我們的黨、軍隊和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

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歷磨難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餒,臨逆境更堅強,離不開堅韌有力的精神支撐。抗震救災斗爭是階段性的,是一定時期的特定活動,但抗震救災精神卻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無論是與地震或其他自然災害作斗爭,還是推動民族的發展進步,都需要一種剛強、奮斗、團結、向上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我們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就能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用生命與鮮血、痛苦與淚水、毅力與堅強、愛心與奉獻澆灌出來的抗震救災偉大精神,要使它化為民族精神新的成分,轉為中華文化的精神基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抗震救災精神是戰勝新的嚴峻挑戰的精神力量。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出現不少新的復雜因素,黨和國家工作面臨不少新的嚴峻挑戰:抗震救災工作進入安置受災群眾和恢復重建階段,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進入關鍵時期,北京奧運會開幕在即,形勢逼人,任務艱巨。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具有更為迫切的現實意義。這次抗震救災,正是面對前所未有的復雜因素和困難條件的一場斗爭。山崩地裂、巨石滾滾,沒有阻擋住十多萬搶險救災大軍強行突進的腳步;高湖懸頂、潰壩在即,沒有阻擋住千人徒步背運炸藥的鐵流;復雜的地形、氣候,沒有阻擋住陸航英雄義無返顧的飛行。任何嚴峻挑戰都難不倒用偉大精神武裝起來的英雄的中國人民和人民子弟兵,都阻擋不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堅定步伐。面對當前新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大力弘揚抗震救災偉大精神,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堅定信心、排除萬難,在戰勝挑戰中奪取新的勝利。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就要使之變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抗震救災精神集中凸顯了中國人民不向任何困難低頭的堅強意志、團結起來共同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品格。災后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與“黃金72小時”以及更長時段的生死大營救相比,它延續的時間更長,需要克服的困難更多。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把政府推動和運用社會各方面力量結合起來,把建設物質家園和建設精神家園結合起來,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用我們的雙手和愛心,用我們的堅忍和奮進,盡快恢復受災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災區人民重建一個美好家園。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就要使之變為辦好奧運、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即將舉辦的奧運會,是對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一次檢閱,也是對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一次檢驗。抗震救災精神是一種頑強拼搏、創造奇跡的精神,它與“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激勵著人們超越自我、超越局限,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抗震救災精神是一種爭分奪秒、時不我待的精神,現在距北京奧運會開幕的時間越來越近,必須像抗震救災那樣,刻不容緩抓落實,按時保質地做好各項籌辦工作。抗震救災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萬眾一心的精神,舉辦奧運會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必須依靠全國人民力量,系統籌劃、通力合作,確保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讓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得到圓滿實現,讓我國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得到完滿兌現。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就要使之變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同樣需要彰顯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深摯感情,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合力,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抗震救災精神,不僅是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手抓災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確保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