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3:15: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質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本質主義

社會主義現象與社會主義本質

摘要: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社會主義現象和社會主義本質,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在實踐中,我們既要透過社會主義的現象抓住其本質,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又要大力營造、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現象,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讓人民群眾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象;本質

現象與本質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對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有本質,必有現象。遵循這一思路,我在學習、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時候,常常想到社會主義現象這個問題。但社會主義現象該如何概括,它與社會主義本質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類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見,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現象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事物的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依據這一唯物辯證法原理,我們可以認定: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

如何概括社會主義現象?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我們大致可以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制度兩個方面來把握社會主義現象。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報告

黨的**屆**全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是指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文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決定》精神,是當前全黨全國人民的重要任務。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決定》的這個重大判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是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會和諧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體現黨的奮斗目標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我國實現社會和諧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我們黨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有關我國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認識,為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也為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奠定了理論基礎。這次全會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個重大判斷符合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黨和國家的這種性質,決定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我們具有不斷促進和諧、最終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證。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優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的目標。

我國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黨同志都要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增強建設和諧社會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煥發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扎扎實實的工作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現象本質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社會主義現象和社會主義本質,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在實踐中,我們既要透過社會主義的現象抓住其本質,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又要大力營造、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現象,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讓人民群眾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象;本質

現象與本質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對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有本質,必有現象。遵循這一思路,我在學習、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時候,常常想到社會主義現象這個問題。但社會主義現象該如何概括,它與社會主義本質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類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見,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現象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事物的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依據這一唯物辯證法原理,我們可以認定: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

如何概括社會主義現象?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我們大致可以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制度兩個方面來把握社會主義現象。

查看全文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分析

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關于姓“資”和姓“社”的思想藩籬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開始了“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這種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沉重教訓。但從總體上說,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探索并沒有能夠突破固有的社會主義模式,從根本上說,并沒有能夠真正找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最后還陷入了對于社會主義理解的誤區,導致“”的發動。“”結束以后,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在這一過程中,鄧小平特別強調解放思想的極端重要性,尤其是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關系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關鍵命題,鄧小平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充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一開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旦觸及深層次問題,就會引起人們對于姓“資”姓“社”問題的爭論。面對種種疑惑,鄧小平指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①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②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有兩大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雛形。實踐的不斷推進,理論才能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實踐對改革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科學地、完整地、精辟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內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③這一論斷,極大地深化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標志之一。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論斷,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廓清了不合乎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觀念,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視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傾向,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

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使中國沿著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前進

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問題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于這樣一個艱巨而偉大的全新事業也沒有充分的準備和研究。在我黨開始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極為艱辛的探索,但從總體上說,并沒有能夠突破傳統的斯大林模式。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開始深入思考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思考是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命題開始的。在這些思考中,鄧小平首先剔除了不屬于社會主義本質范疇的東西,逐步總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范疇。在1992年鄧小平發表的著名的南方談話中,他第一次完整地概況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主義的理念,使中國的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前景。中國共產黨在逐步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了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找到一條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共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無疑把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向新境界。

三、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思想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因此,鄧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這是他從數十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經過長期探索與思考作出的總結性精辟論斷,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重大發展。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進程中,發展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直在探尋如何發展的重大課題,在這種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新發展理念等,都代表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發展問題上不斷的探索與追求。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為指導,在研究當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這一時代課題后所取得的重大認識成果,它把握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脈搏,無論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還是對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本質理念考慮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說到底是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在提高。可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的三十年。在此,重讀鄧小平同志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認識更加深刻和透徹。

一、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社會主義新形勢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認識上的創新。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馬克思這樣指出:“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即在生活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本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又指出:“社會關系同生產力密切相連。隨著這些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生產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8頁《哲學的貧困》)。這就是說生產力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并且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經濟根源。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同志曾經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說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結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選集》第3卷,1966年版,980頁)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給予了精辟的論述,但是,他并沒有遇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問題,同志雖然遇到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中的新問題,卻在建國后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沒有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產關系的轉變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上了。并沒有真正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因而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明確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任務應該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至發生了重大歷史偏差。貽誤了寶貴的發展時期。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社會主義并不是空洞的理論,它表現為是一種實際運動。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絕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家依據自己的權威強加給人們的一個政治宣言,而是有著極其豐富的經濟內涵。

二、社會主義本質論內涵所體現的關系

查看全文

從本質主義到建構論思考

摘要: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試圖尋找科學獨一無二的本質是徒勞無功的,反本質主義消解劃界問題的做法也有欠妥當。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學的邊界,我們必須從本質主義走向建構論,把邊界當作是社會建構的結果。這種邊界是相對的,僅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遷。科學劃界不是一個純粹的知識論問題,它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和政治問題。

關鍵詞:科學劃界;本質主義;情境化;建構論

一,引言

在科學哲學的歷史發展中,科學劃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科學劃界就是為科學劃定一個邊界,從而把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區分開來,比如宗教、迷信、偽科學等等。為了實現這一點,哲學家們必須追問“什么是科學”,也就是說必須給出科學的本質定義,然后再把此定義作為劃界的充分必要條件。20世紀早期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波普爾都試圖這樣做。然而,費耶阿本德以及羅蒂等人意識到,本質主義的劃界標準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因為科學不僅處于發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異質性的。因此,他們試圖消解劃界問題。然而,不管是本質主義的科學劃界還是對邊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為科學的邊界問題不僅僅是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1]在科學教育、政府決策、臨床醫學以及科研經費的資助等實踐場合,相關的群體必須回答“何謂科學”,科學的邊界正是在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畫的,它是這些群體的地方性建構的結果。因此,為了理解科學實際上是如何被定義的,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事實上是如何被區分開來的,我們有必要從本質主義的規范性劃界走向建構論。

二,本質主義劃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紀早期,邏輯實證主義首先提出了“可證實的”科學劃界標準。經歷了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實證主義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語言系統。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科學是一系列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的有意義的命題集合,那么何謂“有意義”呢?為此,邏輯實證主義制定了兩條標準,首先是符合邏輯和句法,其次是經驗證實。一個命題要有意義首先要符合句法,詞匯的混亂堆積當然無法獲得意義,其次,諸命題之間要邏輯自洽,違反邏輯當然是不允許的。更重要的是,一個命題必須能夠被還原成觀察命題從而得到經驗的證實,無法被還原成觀察命題的語句是無意義的,包含無法得到經驗證實的詞匯的命題也是無意義的,無所謂真假。因此,“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2]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中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對于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涵

要認識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它規定著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和目標。在科學社會主義產生之前,空想社會主義者就在抨擊資本主義反人道性質的同時,將關注點集中在“勞動者的需要和全面發展的條件”上,把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探討未來社會,從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來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按照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論述,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人類社會要經歷一個由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后來被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階段”。這一階段從本質上看,就是向著“自由人的聯合體”過渡的特定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主義應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的一種經濟形態。”。

在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發展二者的關系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保證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以“保證社會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在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關系上,他們認為,“要不是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解放”。“私有制只有在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可見個人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闡釋,而其核心內容就是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質要求

從目的和過程的統一性出發,尋求個人發展的現實的科學的途徑,謀求人的全面發展,正是社會主義所要解決的問題。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本質與現象分析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社會主義現象和社會主義本質,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在實踐中,我們既要透過社會主義的現象抓住其本質,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又要大力營造、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現象,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調整,讓人民群眾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象;本質

現象與本質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對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有本質,必有現象。遵循這一思路,我在學習、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時候,常常想到社會主義現象這個問題。但社會主義現象該如何概括,它與社會主義本質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類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見,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現象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事物的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依據這一唯物辯證法原理,我們可以認定:社會主義現象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聯系,是社會主義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

如何概括社會主義現象?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我們大致可以從社會生活和社會制度兩個方面來把握社會主義現象。

查看全文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文

一、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和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評價問題

趙家祥先生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社會主義本質的展開是一個過程”中,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首先做了如下評價: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也不僅僅是根據中國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經驗事實,而是包含著對社會主義更高階段的預測和設想”,而這并不是“對社會主義一般本質和基本規定性的理論概括”。接著他給出了這個評價的根據:因為社會主義現階段,“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還沒有完全消滅剝削,……還沒有完全消滅貧富差別和兩極分化,……遠未達到共同富裕的程度。”據此,他給所謂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一般本質和基本規定性的“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下了一個“最為概括、最為抽象的定義: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后,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立并且高于和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制度。”并自認為“這個定義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本質。”趙文在第四部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貢獻”中,再次強調“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可從四個方面進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他的所謂“從最概括、最抽象的意義上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定義。而鄧小平只是“從社會主義社會的功能方面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故只能排在“從劃分不同社會制度的基本標志方面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后面,位居第三。另外,趙家祥先生還認為在社會主義本質的這四個方面中,第二個定義是第三個定義的“基礎”,“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決定了它所能發揮的功能”。筆者以為,這樣來評價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意義和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值得商榷的。

要搞清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意義,恐怕還首先得回到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基點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2]正是從這個最深層次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的社會生產方式矛盾運動原理的高度出發,他們才得以進一步界定了未來高級形態的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區別的基本特征。在此,各個社會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顯然是馬恩所考察的區別其不同性質的最根本的規定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構成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生產方式,商品生產與雇傭勞動制度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生產方式,而高度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產品經濟與“自由人的聯合體”則是構成未來社會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生產方式。可見,“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3]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像革命導師那樣運用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來指導現實社會主義實踐的運動方向,而不是抱著革命導師的個別結論不敢或不愿與實踐相結合,更不是用些革命導師都未曾用過的、簡單的、籠統的、抽象的、根本不符合辯證法“揚棄”思想的所謂“之后、相對立、優于、高于”等詞來沾沾自喜。正是從此意義上,我們說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做出的最高,也是最深層次的新概括。”[4]此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它堅持了革命導師運用社會生產方式矛盾運動原理來區別不同社會性質的根本規定性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此理論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它是把社會生產方式矛盾運動原理與社會主義實踐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并為在實踐中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也正是從此意義上,我們說社會制度的基本標志與社會本質屬性相比也只能是較低層次的概念,因為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相反。

二、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是哪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本質的問題

趙家祥先生提出“最抽象、最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的探索精神是難人可貴的。但是,如果細讀趙文,我們會發現他提出的不是“社會主義”本質,而是“發達社會主義的本質”。為了支持“發達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理論,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他自己的社會發展階段劃分理論,即“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社會發展將經歷四個大的階段:(1)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3)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4)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并認為“這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劃分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在這里,趙家祥先生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劃分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和“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兩個階段,而且將這兩個階段與過渡時期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并列,是令人存疑的。

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基本規定性上(如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所提供的前景與空間、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與“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有無質的不同?就像過渡時期在基本規定性上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有質的不同一樣?倘若不是,我們就不能隨意將同質的社會攔腰砍斷。而且他的劃分也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意。眾所周知,列寧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些論著中曾使用過“完全的社會主義”、“鞏固了的社會主義”、“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由于實踐的局限,列寧未來得及賦予這些詞以確切的現實界定。到1960年,他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聲明》中提出:“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正在勝利地奠定社會主義基礎,其中某些國家已進入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事業。”至此,發達社會主義概念才被當作表述社會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后來,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論斷,1982年安德羅波夫提出蘇聯社會僅僅是處在發達社會主義“這一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的起點論。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應注意,當時對社會主義社會階段的劃分,已與其大過渡的觀點相聯系,他所提出的不發達社會主義其實是指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是指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所以此處的不發達社會主義顯然同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著根本區別。[5]而趙文卻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其實,即使按照的兩階段劃分和安德羅波夫的“起點論”劃分,也只能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看作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這一“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而恐怕不能將此起點與其所屬的歷史階段割裂劃分。顯然,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所要揭示的是處于“過渡時期”以后“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以前的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的本質,絕不僅僅是只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而趙先生實際上把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只當作初級階段的本質,至于初級階段以后的本質則要以他的“最抽象、最概括的意義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揭示為主了。其理論依據顯然是混淆了“社會主義社會”與“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兩個缺乏精確限定的概念!

查看全文

研析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核心內涵

摘要:深刻闡述分析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對中國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的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分析論證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性質與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其他一切工作的行動綱領。

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生產力;改革開放;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說到底是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在提高。可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的三十年。在此,重讀鄧小平同志的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認識更加深刻和透徹。

一、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關于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社會主義新形勢下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認識上的創新。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馬克思這樣指出:“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即在生活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本質必然隨著這些生產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又指出:“社會關系同生產力密切相連。隨著這些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生產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8頁《哲學的貧困》)。這就是說生產力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并且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是實現社會進步的經濟根源。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同志曾經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說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結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選集》第3卷,1966年版,980頁)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給予了精辟的論述,但是,他并沒有遇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問題,同志雖然遇到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中的新問題,卻在建國后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沒有重視生產力的發展,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產關系的轉變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上了。并沒有真正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因而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明確社會主義現階段的任務應該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至發生了重大歷史偏差。貽誤了寶貴的發展時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