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危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6:24: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家庭經濟危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家庭經濟危機

十二五規劃學習體會3篇

(一)

“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在經歷了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之后,逐步走入一個調整和轉型階段。“十二五”規劃充分考慮了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規劃制定中,“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為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言,“十二五”規劃將不僅僅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而且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十二五”時期的全球經濟

“十二五”時期世界將進入“后危機時代”,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其表現為世界經濟在結構變動過程中的逐步復蘇。在這個階段,由于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世界經濟的重心和主題也隨之發生改變。具體而言,“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及其主題的變化表現為以下五個層面。

第一,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將“回歸”實體經濟領域。相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超出了實體經濟承受范圍,是產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結果。虛擬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務于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隨著社會信用的擴張,虛擬經濟的規模迅速擴大,甚至超過了實體經濟。以美國為例,2007年其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30倍。這種情況下,虛擬經濟發展嚴重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泡沫化”極為嚴重,成為導致本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之一。由此,“后危機時代”,通過金融體系“去杠桿化”擠壓經濟中的“虛擬泡沫”,使整體經濟發展重心回歸實體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將“重塑”經濟平衡狀態。全球經濟失衡被認為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失衡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危機后必將難以為繼,世界經濟結構將出現一次大的調整。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支點在于各國經濟結構的轉變,體現為各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由此,各國經濟結構轉變帶來的世界經濟重新平衡將成為“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下教育投資及理財思索

“家庭收入減少了,還讓孩子上培訓班嗎?”“在這種形勢下該縮減孩子的教育投資還是應增加?”隨著金融風暴的襲來,國內也開始出現經濟不景氣,一些行業受到沖擊,許多企業開始裁員。這些舉動也波及到了一些家庭,家長們開始思考,面對金融危機,如何做出教育投資的正確抉擇,如何利用這一時機做好孩子的財商教育。面對危機家長更為理性投資教育,不管是孩子教育,還是成人教育,都是個人抵御金融風險的一種手段。家長在教育方面對孩子投錢,就是為了提高孩子未來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瑞思學科英語CEO夏雨峰根據采訪情況來看,與經濟危機前相比,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開始趨向理性。李先生,出租司機,女兒正上初中。他說自己雖然收入有所下降,但并沒有打算改變女兒的教育資金投入,“還是盡量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吧,只要我們能負擔得起。”

而金女士的情況則有不同,她原本是一家汽車4S店做銷售,因為汽車行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現在已被裁員,家里每個月就少了2000元的收入。“說到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還是不能省,衣服、玩具,這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控制了,但給女兒報的舞蹈班并不打算取消。”大多數受訪父母覺得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出來,經濟壓力也相對增大,但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家長的普遍心態大多都是“再窮不能窮孩子”,會盡量保證孩子教育資金的投入,即使縮減孩子費用,也只是一些非必須項目,如衣服、文具、游戲玩花費等。中國素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家長們這種“不差錢”的想法,其實正是國人重視孩子教育的一種體現。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教育的看法已經有了一些改變。很多人認為,給孩子在教育方面花的錢,不僅僅是一種投入,更是一種投資。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越高的人,具備抗風險的能力越高,其工作往往也越穩定;反之,前途就越渺茫。一個人文化素質與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與其教育投資,尤其是未成年時的家長對他的教育投資成正比的。可以說,家長投資孩子的教育,不僅能產生滿足現時家庭精神生活或個人心理需求的效用,還能在未來為家庭或個人帶來物質上的收益。

教育投資也許回報期長了一些,但是這種回報卻是最可靠和最值得期待的。教育投資已經或正在成為居民消費的首選項目和重要部分,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了。當然,教育投資并不僅僅是指家庭對子女的金錢投入,也包括文化投入、時間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等。而且教育投資也并非越多越好,它同樣面臨著一個適度的問題,否則也可能過猶不及。

家長焦慮易產生教育誤區金融危機突顯兒童理財教育重要性:當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經濟困境,這更提醒我們,兒童時期的理財教育有多么重要。早教育,早進行系統性的理財教育,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新浪財經初三學生海天跟記者說,最近父母總是反復和他強調,現在工作難找,競爭很激烈,抓緊學習很重要,如果今年高中考不上,未來就沒希望了。開學前幾天,父母已經把整個學期的學習計劃、補習計劃都排滿了。這讓海天感覺厭煩,覺得讀書一點意思也沒有,被逼急了有時會閃過輕生的想法。

查看全文

大學生創業動力影響因素探討

受高校擴招與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形勢嚴峻。探討創業動力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影響機制,不僅可以豐富創業研究內容,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還可以擴展了大學生創業研究范疇,以此來推動大學生創業,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有利于增加經濟活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

一、影響大學生創業動力的直接因素

(一)創業動機

高校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包括對獨立、成就、權利、挑戰、財富和社會認可的動機,通過創業動機,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創業創造更大的物質財富,得到社會的認可,并且可以通過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獲得豐厚的物質財富。[1]當前學生的價值觀中,物質財富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核心,根據動機決定行為的原理,具有較強的創業動機水平是推動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動力。

(二)創業能力信心

創業能力信心是解決創業中的各種困難的保證,具有創業能力信心的大學生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自動,相信自己能處理好各種事情,面對環境挑戰具有堅定的信念,面對新事物時總是具備充足的自信心。創業能力信心強的人能夠自信地面對各種壓力,高的創業能力信心在創業過程中更加積極、樂觀,從而能夠促進對困難的解決,如果具有高的創業能力信心的大學生,會付出較多的努力,遇到挫折時又能很快恢復過來,所以說,創業能力信心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動力。

查看全文

行政法觀經濟學研究論文

在西方行政法治理論的發展史中,警察行政法觀與福利行政法觀分別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行政法的基本觀念。前者將行政權看作是相對人權利的“天敵”,要求通過立法權或司法權限制其作用范圍,后者則認為行政權的作用在于為公眾謀取福利,只有不斷地擴大其作用范圍,才能為相對人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社會形勢的變遷,福利行政法觀逐漸成為西方行政法治理論的主流觀念。經濟學思想在這一演進過程中起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擬以西方經濟學為視角,闡釋二十世紀兩大法系行政法治理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演進的軌跡,以觸摸它們深層次的發展規律,把握其在新世紀的發展趨勢。

一、經濟自由主義與警察行政法觀

西方行政法治理論產生和形成于資產階級革命后的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福利行政法觀就是從這一時期的警察行政法觀演變而來的。因此,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經濟學思想在警察行政法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十七至十九世紀是資產階級奪取并鞏固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為了防止封建復辟,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取消一切限制措施和政策,論證并且實現經濟自由。因此,在經濟學理論上,他們必須以代表其自身利益的,以經濟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取代維護封建主階級利益的,以國家干預主義為宗旨的重商主義學說。這一任務是由代表那個時代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完成的。他以資產階級人性論為基礎,以“經濟人”的利己主義本性為依據,以“看不見的手”的論斷為核心,系統地提出了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并論證了行政權力的擴張對于公共利益的危害。他認為,每個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于他管理產業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斯密所推崇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競爭的自發勢力。他堅信,如果給予人們以追求私利的自由,就會形成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市場機制。而這種機制的建立和運行,都是政府無法代勞的。他說:“如果政治家企圖指導私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最不需注意的問題,而且是在僭取一種不能放心地委托給任何個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員會或參議院的權力。”斯密的思想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占據了經濟學的統治地位,對兩大法系行政法治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使得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人們深信“最好的政府,最少的管理”,各國也無不圍繞“行政權力”構建本國的行政法制度。于是,在英法兩國分別形成了“控權論”和“公共權力說”。這一時期,行政法治理論的主題是通過立法權或者司法權將行政權的作用范圍限制在國防、外交、治安、稅收等有限的領域內,我們稱之為“警察行政法觀”。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由自由競爭發展為壟斷經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關系日趨復雜,社會形勢的變化也更趨迅速,但個人的生存能力卻受到社會的嚴重制約。隨著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就業、教育、交通以及環境等都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日益尖銳。這對資本主義來講是一個嚴重的威脅。資產階級迫切地需要這樣一種理論,既能對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做出合理的解釋,又能提出有效的對策,從而緩解和減輕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化資本主義制度,緩和階級矛盾。于是,經濟學上和行政法學上都在醞釀一場深刻的“革命”。

二、非“正統”經濟學的興起——實踐中的政府干預

查看全文

經濟危機下高等教育論文

一、匈牙利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的背景

匈牙利高等教育學費制度已有150年的歷史。奧匈帝國時期,學費被稱作聽課費,學生按照上課的次數交費,學費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支付教師工資。一戰結束后,霍爾蒂政府也沿用了收費教育制度。1941-1942年,匈牙利進行學費制度改革,首次引入差別學費制度。大學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收取相應額度的學費,富有的學生繳費多,貧困的學生繳費少。在社會主義時代,匈牙利推行免費教育,只有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需要交學費,學業優良的學生均可享受免費教育。1989年匈牙利社會制度變革之后,新上臺的第一屆政府倡議對原社會主義時期的高等教育免費制度進行改革。匈國會各黨派一致認為應該拋棄以前的“偽免費”,采取收費制度。收費有利于激勵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國家對于貧困生應實行學費減免,對于勤奮學生則提供政府獎學金作為鼓勵。但這一規劃由于學生組織的抗議最終宣告流產。制度變革后的歷屆政府都曾試圖推行大學生收費教育,但均因學生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得到長期貫徹實施。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匈牙利成為此次危機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之一。至2010年,匈牙利國債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82%。為了減少國家債務,促進經濟增長,匈牙利政府于2011年3月出臺了以減少支出為目的的賽爾•卡爾曼計劃(1.0版)結構性改革措施,提出對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進行改革。[1]該計劃指出了匈牙利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匈牙利的教育體制與國民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真實需求有較大差距。高等教育機構以高昂的費用培養了大量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而勞動力市場需要的不少人才卻離開了匈牙利。由于不收學費,一些大學生并不急于畢業,而更愿意在大學校園內多待幾年,利用教育資源。這一切都浪費了大量公共財力,增加了國家的負擔。以“團結起來、對抗債務”為宗旨的賽爾•卡爾曼計劃(1.0版)提出了政府削減教育經費、改革學費制度的構想。該計劃為匈牙利新高等教育法的出臺鋪平了道路。

二、匈牙利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的現狀

2011年底,匈牙利政府通過高等教育改革計劃。2012年1月1日起,新的《國家高等教育法》生效。《國家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財政改革作為首要任務,其中最大的改變體現在學費制度方面。[2]

1.取消公立大學免學費制度,推行收費教育

匈牙利制定高等教育收費政策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是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論。這一理論由西方教育經濟學者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主要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的財力狀況對高等教育費用進行合理分擔。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則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據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對高等教育費用進行補償。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能給受教育者帶來較高的回報率,也能給社會帶來較大的收益。因此,社會應該承擔一部分成本,受教育者個人也應該承擔一部分成本。時任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于2012年10月在匈牙利大學校長聯席會上指出,高校畢業生應該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維持高校的運營。高校學生不應該成為福利機構的被供養者,而應該成為自主的參與者,承擔代價,并因此可以對大學有所要求。高等教育的自費模式是“公平競爭”的保障。[3]根據2012年1月1日頒布的《國家高等教育法》,2012年9月1日起,匈牙利公立大專院校以獎學金制度取代免收學費的制度。大學生可以全額獎學金、半額獎學金和自費三種形式參加高等教育培訓,自費、半自費學生可以申請政府助學貸款。《國家高等教育法》的實施標志著匈牙利自1945年以來高等教育免費時代的結束,大學教育由原先的“免費+學生貸款”模式改為“學費+獎學金+學生貸款”模式。盡管此次高等教育改革計劃中刻意避免“學費”一詞,繳費接受教育被稱作“自我投資”,然而,高等教育繳費制度的實行還是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反響。“自我投資”亦被輿論稱為“變相學費”。雖然之后匈牙利政府迫于學生壓力對高等教育改革計劃作了部分修正,但個人分擔教育費用已成定局。

查看全文

市場營銷管理在民辦高校招生的作用

摘要:隨著近幾年各大高校的規模擴招及生源逐年下降,民辦高校招生工作面臨嚴重的危機,競爭越來越激烈。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是利用自己的資金,進行人才教育培養的同時要求能取得合理的資金回報,注重短期經營效果。因此,面臨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民辦高校能與時俱進,采用市場營銷策略進行改進,是謀求長期穩定發展的主要辦法。

關鍵詞:市場營銷;民辦高校;招生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公辦高校教育的補充,與公辦高校最大的區別是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主要以學生學費為收入來源。因此,保障公辦高校正常經營的關鍵是招生工作。在競爭環境空前激烈的今天,民辦高校的當務之急是嘗試市場營銷策略走出招生困境。

一、我國民辦高校發展狀況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招生工作呈現白熱化現象。自1999年以來,我國公辦高校開始實行擴招,且擴招人數逐年增多。更為嚴峻的是自2008年之后,隨著教育的普及,民辦高校不斷擴招,而全國生源逐年下降,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招生工作更為困難。其原因來自多方面:民辦高校由于沒有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以學生學費為支撐經營,學費偏高;加之人們心中潛意識認為民辦高校名聲較小,可靠性不強,甚至有人認為民辦高校是騙錢的,造成招生工作困難;同時,從國際形勢分析,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英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高校降低了門檻,出國留學費用不再昂貴,家庭經濟條件好的考生選擇自費留學,降低了國內生源。采取市場營銷策略進行民辦高校招生勢在必行。

二、我國民辦高校招生營銷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論金融危機對就業影響及應政策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并將繼續遭遇就業沖擊。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等青年勞動者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業群體。由于他們所處的勞動力市場環境與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下崗和失業職工相比已經明顯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求,保增長、調結構和擴內需的政策手段,需

要與保就業的目標緊密結合,從就業入手創造國內消費需求,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更可持續的源泉。本文對當前就業壓力和失業狀況做出估計,概括并解析中國轉軌時期勞動力市場的特殊性,并從此出發提出穩定就業和治理失業的政策建議。

如何看待當前勞動力市場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和勞動力供給速度減緩的雙重影響,我國就業形勢良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甚至許多地方遭遇到勞動力短缺。但是,當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并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以后,就業的這種局面就發生了變化,即勞動力需求大幅度減少。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88個城市收集的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我們看到,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崗位供給數與崗位需求數之比)從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續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劇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來的最低點。可見,我國實體經濟增長顯著減緩的后果,主要表現為就業增長的減速,以及失業率的上升。

如果失業率上升得到證實,很顯然,其性質屬于直接受經濟增長波動影響的周期性失業率。我們可以利用有關分析機構提供的采購經理指數(簡稱PMI)的情況來理解這個性質。PMI是反映經濟運行情況的先行指標。它主要通過企業調查,將以下五類指標合成為一個綜合指數,即企業的新定單情況,存貨水平,生產情況,供應情況以及就業環境等。一般認為,PMI在50以上表明經濟處于上升的區域,而低于50則表明經濟處于收縮。考慮到PMI的先行性,因此,它是預測其他宏觀經濟指標走向的一個有用指標。從PMI中的產出指數與就業指數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來看(圖1),它們從相對景氣的水平上同時下跌到50以下,從而證明了當前失業率的周期性質。

圖12008年下半年的周期性失業

查看全文

鄉鎮學生結伴現象教育戰略

農村中學校園或班級里,常簇擁一起三五成群、形影相隨、和睦共處,彼此間保持一種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中學生非正式小團體,這就是中學生的“友伴群”現象。這種關系既標志著中學生身心發展過程日臻成熟,又映射出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動態,它的存在不僅對班級、學校、個人具有積極的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悲觀作用。作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關注和審視這種現象,輔以正確的科學引導,使之發揮其積極進取的功效。

一、農村中學生“友伴群”現象的成因“友伴群”的產生與形成,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因素與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境共同催化的必然結果。

1.內部因素的影響。①中學生情感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中學生正值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年齡轉折期,也是一個青春萌動、富有激情的特殊時期。中學生情感需求來自多元化,就情感需求的滿足而言是極其復雜的,如交流思想,開心玩樂,談情說愛,滿腹牢騷,甚至有污言穢語等。從歸屬感上說,中學生除了歸屬某一正式集體,即校、班、組外,心中醞釀還希望自己屬于某個友伴群,他們共同面對成功、喜悅,分享樂趣,面對挫折或失敗,共同分憂。②中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中學階段,自我意識明顯增強,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是中學生個性發展的標志。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有種強烈的自主意識,感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當需要傾吐備嘗的苦楚,展現他們內心豐富情感的時候,他們最多想到的是自己的同伴好友,而班主任教師和辛勤養育他們的父母,并不是受中學生歡迎的“知心朋友”,這也許是通常所說的“代溝”效應。③中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中學生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生活于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最重要的渴望是友伴親密程度的增強,友伴交往的選擇性和穩定性也隨機有了飛躍性質的轉變,可見在守望特殊人生的驛站里,他們渴望理解,渴望得到社會、他人的認同和鼓勵,更想將自己的形象,推介給他人,表現自己,展現人格魅力,相互交往是他們認定的友伴之舉,也符合人際和諧的思想。

2.外部因素的影響。①社會環境因素。人的身心發展是遺傳、環境、教育及個人主觀能動性等幾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就個體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響不能低估。如小說、戲曲、電視、電影、音響制品,尤其是網絡文化等社會文化產品都會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各種社會文化的綜合浸蝕,必然在中學生中形成不同的興趣中心和議論中心,初步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中學生往往會形成親集體的友伴群,當然后者的形成還與城鄉文化的落差,地方優勢對外地入境人員的排擠思想的傳染,以及農村鄉鎮,村落之間的不和諧歷史遺留問題,血緣親疏的代傳因素等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②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美好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反班級的友伴群,其很多形成因素與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直接有關。應用Skinner家庭功能FAM量表對農村中學學生家長測試,分析結果認為:首先家庭經濟狀況好,收入豐厚,使學生失去了拼搏的動力,加之日前就業形勢的嚴峻和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低靡趨勢的影響,很多農村中學生漸漸對“苦讀上重點大學,找好出路”的人生奮斗模式,產生了懷疑和動搖,這種偏頗的移位思想鑄就了賺錢與讀書的多少無關的觀點,故而在學校班級生活中,追求做“老大”的欲望愈來愈強。其次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低,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不堪,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以為,打是教育孩子的唯一途徑。再次,家庭生活方式重物質財富,輕精神培育,隨著人們經濟消費觀念、消費層次的轉變,很多農村家庭追求住房條件的檔次、購車的款式等品位的提升,但往往忽視了家庭藏書等精神文化的發展,尤其對孩子成長中優秀書刊的讀物,很少投入,不關心孩子的教育成長,當孩子遇到問題求助家長時,家長只能以“去問教師”之辭推托,家長對孩子而言是一片“精神沙漠”。最后,家庭結構不良,據調查,在反班級的“友伴群”中有幾種比較典型的家庭結構。失和型家庭,父母離異或再婚,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幸福;溺愛型家庭,家庭條件優越,學生自小養尊處優,養成任性、自私、蠻橫的個性;打罵型家庭,父母冷眉橫對,母親百般嘮叨,或長輩因工作、生活上的不順意,把罪過殃及于孩子,拳打腳踢,孩子在惶恐里度日,暴力高壓中喘息;放任型家庭,孩子脫離監護人視線而單獨居住,平時不聞不問,花錢多少無所謂,飲食衛生,質量好壞不關心。③學校因素。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以影響的教育場所,教師、學生、班集體、同學和同伴都是學校教育的元素。教師對學生人格的發展具有指導定向的作用,特別是教師,既是學校宗旨的執行者,又是學生評量言行的標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著巨大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風格,這種風格為學生設定了一個“氣氛區”,在教師的不同氣氛區中,學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教育心理學家勒溫等人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表明,在性情冷酷刻板、專橫的教師所管轄的班集體中,學生的欺騙行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師氣氛區中,學生的欺騙減少。在放任自流型教師的氣氛區中,學生任性,經常發生失敗和挫折的現象,尤其是教師對學生不公正的評價,漠視的態度。也易形成反集體的友伴群。

二、農村中學生“友伴群”現象的教育策略

1.調查摸底,有的放失。教師要以人為本,用真誠的問候表達愛,用熱情的幫助展現愛,用理解的安慰濃縮愛,用會心的微笑表達愛,用構建創意的活動播撒愛,把博愛注入學生的心田。通過深入細致的了解,客觀準確的調查,寓情寓理的分析,對友伴群的現狀、性質、背景,以及活動方式,包括各成員的詳實情況,核心人物的準確定位等,應全面掌握,有的放矢地做好幫扶引導工作。做到逐點深入,逐層突破,整體推進。

查看全文

新時期高校貧困生就業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貧困生就業難就業指導工作

論文摘要: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高校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就業問題也日漸凸顯。就業難對高校在讀貧困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憂郁、冷漠、敵對、自暴自棄等一系列不良隋緒。因此,在就業工作中應當予以特別關注,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做好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拓寬貧困大學生就業渠道,提供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等,努力做好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工作。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611萬人,加上去年未能順利實現就業的畢業生100萬人,今年將有700多萬畢業生需要就業,其中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約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邊遠貧困地區,貧困生的比例甚至高達50%,它們構成了人學校園中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從1978年起,教育部、財政部就建立了以獎、貸、助、補、減、勤和綠色通道等經濟救助為主的貧困大學生助學機制,使大部分高校貧困生順利人學并完成學業,雖然高校貧困生走進來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走出去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據不完全統計,高校貧困畢業生的就業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業率約10個百分點。f27有關調查也顯示,高校貧困畢業生與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相比,在簽約時間上明顯滯后,在簽約率上明顯偏低,在就業質量上明顯偏差。這對于已經畢業和即將畢業的貧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并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我就高校貧困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探討與分析。

1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

1.1社會因素。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就業形勢嚴峻。}''''}200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我國的企業受到的沖擊比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業因此而破產,機關團體面臨著精簡機構裁減人員的壓力。因此,接受畢業生的數量十分有限;而高校連年擴招,導致畢業生人數多工作崗位少;在這種異常嚴峻的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必將進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國就業市場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如單位的地方保護主義等,也必將對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就業造成多方面的影響。

查看全文

班主任有效心理輔導論文

摘要:大學學生班級心理輔導論文是大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大學學生班主任要想成為有效的班級心理輔導者,需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做好向心理輔導者角色的轉變、掌握心理輔導的知識。大學學生班主任通過組織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構建班級社會支持系統、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促使班級成員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心理輔導;社會支持

一、大學班主任成為有效班級心理輔導者的條件

無論是兼職大學班主任還是專職班主任(輔導員),都會面臨角色的沖突。班主任要想成為有效的班級心理輔導者,就要做好由教育者、管理者向心理輔導者角色的轉變,學習與掌握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特別重要的是要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班主任應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人格有著特殊的力量與教育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應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真誠、友善、熱情、豁達、幽默。2.積極的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自愛自信;清楚并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觀。3.善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關懷學生、平易近人;愿意做學生的榜樣,發揮示范的作用,嚴于律己。4.具有自我成長的取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勇于創新。5.具有良好的班級組織與管理能力;遵守職業道德,以學生的利益為重,保守秘密,尊重學生的隱私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