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12 10:00:06
導語:幼兒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8年6月~2021年3月,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及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家庭是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場所,養育者對幼兒的接納,給予幼兒安全感,用游戲的方式陪伴和培養幼兒,引導幼兒識別情緒和處理情緒,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由他律到自律,讓幼兒懂得尊重與敬畏,都是在家庭中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心理健康;3~6歲
伍新春(2006)主編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論》指出[1],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發展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及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則對3~6歲心理健康的幼兒的表現給出了具體的要求[2]。筆者認為3~6歲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綜合的、循序漸進的系統建構工程,是幼兒對各種刺激條件和環境的適應及反饋;而且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陪伴者要做到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機、因材施教。具體來說,筆者認為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在家庭教育中,以下5個方面對3~6歲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主導作用。
1無條件接納,給予幼兒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如果能多抱抱孩子、陪伴孩子,能對幼兒無條件接納、重視、給予足夠的安全感[3],給孩子肯定、贊美、認同,用自身作為模范,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夠被激活,他就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特長、活得快樂而自在。無條件接納,意味著無論幼兒表現好,還是表現很糟糕,作為家長,都能情緒穩定、平靜的和孩子在一起,給他需要的安慰和支持,和幼兒一起想辦法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任何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能停下手頭的工作、蹲下身來,認真聽幼兒說或看著他哭鬧、給他一個擁抱。在親子關系里,所謂的“安全感”,是孩子知道,無論他怎樣,陪伴者都是接納他、愛他的、是和他站在一起的。這樣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就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心面對陌生的人或環境。同時,被無條件接納的幼兒,也敢于和父母說真話,他知道說錯了也沒關系,這樣孩子能坦然面對父母,無須說謊取悅父母或避免懲罰,這對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換個角度看,“安全感”還指幼兒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面臨的各種困難都只是暫時的,他一定能從困難或問題中走出去。這要求父母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給幼兒機會讓他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讓他力所能及的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收拾書包等,任何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會增強他的自信心,也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比較難以做到的是,在幼兒嘗試有難度的事情時,陪伴者一定不要在旁邊催促孩子,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讓他不斷嘗試,在試錯中發展幼兒的能力,累積經驗,以發展自信。如果孩子怎么努力都不行,需要求助時,陪伴者再施以援手,在幫助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比如擰開一個瓶蓋,家長可以假裝用了很大的力氣,使勁兒擰,最后擰開一點點,再遞給孩子說,這個瓶蓋實在是太緊了,父母都打不開,你再試試?孩子再接著擰瓶蓋,使勁兒一下子打開了,這時候孩子會非常高興,非常有成就感。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父母還需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夫妻關系。幼兒是通過觀察他人及周圍的環境來學習的,對家庭氛圍有著非常敏銳的覺察力,加上遺傳因素影響,3~6歲的幼兒會認為父母和自己是一個整體,他會希望這是一個穩定的整體。所以,父母之間的良好關系是幼兒渴望也是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薩提亞老人說[4],和諧的家庭關系能跨越年齡的界限,自由的表達彼此的愛意,家庭成員之間無所不談,可以隨意傾吐自己的想法。父母關系好、家庭氛圍和諧輕松,孩子會自然得很開心,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父母經常吵架或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當幼兒無法表達害怕時,他就會用一些古怪的行為來呈現。所以,夫妻關系對于幼兒的安全感的建立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爸爸抱媽媽,孩子看到爸爸艱難地把媽媽橫著抱起來,就會笑得特別開心還蹦著跳著拍手歡呼。現在也有很多育兒雜志和公眾號提出,爸爸對媽媽的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句話,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愛是相互的,愛的氛圍尤其能感染幼兒,如果父母兩人都能注重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幼兒具備足夠的安全感,就能放心的吸收各種有益的營養,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
2多用游戲的方式陪伴幼兒,培養樂于合作、樂觀的幼兒
《游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提出[5]:游戲是激發孩子內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溝通的橋梁,是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對于幼兒來說,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游戲能給幼兒帶來歡笑、啟迪與智慧。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6],樂觀的孩子才會充滿希望。他也通過實驗得出了樂觀是可以習得的,積極的解釋風格是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積極思維”的重要方法。我們在育兒實踐中,嘗試著將幼兒最喜歡的游戲方式和培養樂觀精神結合起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樂觀教育效果,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就會變得樂觀、開朗、積極。游戲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陪孩子用玩偶游戲(孩子扮演小熊熊,陪伴者扮演小紅紅狗狗),陪孩子模擬幼兒園的生活。在游戲中幫她解決了被調皮男孩欺負、害怕游泳、生病后不想上幼兒園等一系列成長中的“難題”,讓她笑著懂得了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或難題,學會積極地面對問題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生活中的游戲也很多,比如,孩子最不喜歡洗頭,我采用了“蟑螂來了”的游戲,激發她自己想洗頭的愿望,積極面對困難。還有,她以前性格急躁,想要喝水了就會急的哇哇大哭要馬上喝水,一秒鐘也不愿意等,我采用“烏鴉喝水”的游戲讓她愿意等一會兒。在各種游戲中,各種自編的有趣動作或歌曲中,孩子變得越來越樂觀、積極。她知道,任何不好的(對于當時的她不好的事情)都可以變成有趣的游戲,在游戲中嬉笑、釋放、找到愿意配合的動力,讓難的事情變得輕松、容易。在各種游戲中,和孩子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親密。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戲中,家長尤其要注意表揚與批評的藝術,要用符合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解釋風格。表揚,需更多的描述事情的本來樣子,或贊賞孩子的努力、不放棄的精神;批評,則需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并且批評之后需要和幼兒一起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總結經驗教訓。3~6歲幼兒也需要成就感讓自己對周圍的環境有把控感,更有自信。很多在我們成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往往是他們很在意的。比如:表揚孩子尤其要注重細節的描述,比如小發夾上面的閃片,鞋子上的蝴蝶,跳過了幾級臺階,摘了多少片樹葉等,越具體的描述,越能讓幼兒體驗到關注和感受到成就感。那么,在批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因為幼兒的錯誤就給她貼標簽,比如偶爾不遵守游戲規則就說幼兒喜歡耍賴,孩子在游戲的時候喜歡贏,就說孩子輸不起等。這些“標簽”短期看來,不會激發孩子積極的內驅力,長期來看,只會讓孩子發展成錯誤的自我認知。所以,批評的時候我們要針對具體事情,理性讓孩子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批評還應注意讓孩子明白,批評只是針對做錯的事情,與是否愛孩子無關,也就是說,不是批評了就是不愛孩子了,這一點對于幼兒非常重要。
3教幼兒識別情緒、逐步學會妥善處理情緒,為良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打好基礎
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是個體與環境間某種關系的維持或改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一書明確指出[7],3歲是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關鍵期,4歲幼兒已基本獲得了該能力,幼兒的情緒也包含了快樂、痛苦、懼怕、憤怒、羞愧、嫉妒等各種心理體驗。由于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還在發展中,表達能力和體察能力相比要弱許多,也就是說,幼兒不能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幼兒往往用哭鬧、不當行為來表達他們的消極或否定情緒。如果父母能夠幫助幼兒識別情緒、幫助幼兒說出情緒(表達)、發泄情緒或者幫助幼兒找到改善情緒的活動或方法,幼兒就能逐漸學會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嘗試平靜的有效溝通,為以后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3個方法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情緒識別和處理能力:①繪本認知。和幼兒一起讀情緒相關的繪本,比如:《我的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南瓜湯》等,選擇繪本的時候要針對幼兒現階段的行為狀態,讀完后可以適當復盤幼兒的某些類似行為,提出問題讓他思考和回答,效果會更好。比如我給女兒讀《菲菲生氣了》是她那幾天喜歡生氣時打奶奶,那幾天她也正好剛開始用顏料和刷子畫畫,于是我把買了許久的這本書從辦公室帶回家,讀了之后和她討論:如果生氣了怎么辦呢?父母有時候也很生氣。我女兒自己提出,以后她生氣了就跺腳,父母生氣了就倒數五個數。這兩個方法我們用了三年多了,非常管用。孩子自己會記得和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諾。每次我叫她做什么她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中時,只要我倒數五個數,她總是能積極響應。②情緒頭像識別。幼兒園里每天早上都會給孩子們情緒的頭像,教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情緒,用動作表示情緒。情緒的“概念”對于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每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每種情緒都是被接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處理這些情緒。和孩子討論一下,遇到這些不同的情緒我們該怎么辦,孩子一定能給你想象不到的答案和絕妙的方法。③家長處理自己情緒的示范作用。3~6歲的幼兒不可避免地會常常惹父母生氣,或者失望(比如某次說好了只吃一顆糖,她自己有找理由多吃了一顆)等,每次遇見這樣的事情,我會明確告訴孩子我的情緒,然后說出自己下一步準備怎么做。提前和幼兒打招呼,讓她知道怎樣做就會有怎樣的后果,而且父母柔和而堅定的堅持執行承諾,這樣幼兒就能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家長一定要做到自己能情緒穩定、堅定。孩子會從父母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方法中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在育兒過程中,親子沖突在所難免,每個年齡段的沖突都不同,幼兒階段的親子沖突主要表現在家長與幼兒之間在日常生活中行為上的過度對立或不一致。在沖突中,幼兒會有很多負面情緒需要處理。在他們的負面情緒比較明顯時,繪畫、允許她哭一會兒、擁抱著什么也不說、到大自然走一走,是幾種很好的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允許和接納幼兒的負面情緒,給幼兒時間、空間和無聲的陪伴或擁抱,本身就是很好的情緒處理示范。阿爾修勒也認為繪畫是一種心理投射,繪畫能反映出幼兒情緒和心理狀況,同時也是情緒的宣泄方式[8]。
4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孩子懂得尊重與敬畏
從兒童道德發展的角度看,3~6歲的幼兒還處于低級發展水平;從身心發展看,幼兒的前額葉皮層發展不完善導致自我控制力低,對情緒的控制力不強。所以習慣的培養、教導他懂得規則非常重要。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依靠他律來學習社會行為。給幼兒立界限,孩子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和健康的心理。陳鶴琴[9]也提出,小孩子必須有服從的習慣,服從的這些規則,而這些規則,應由成人訓練而來,幼兒有了服從的習慣,才能不自私,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懂得尊重他人與敬畏法律、法規或自然法則。比如,在幼兒園必須聽從老師的安排,不可隨意跑來跑去;在高鐵或飛機上,不可以大聲喊叫或把IPad開很大聲音等。養育者在訓練3~6歲幼兒的規則意識時,尤其要注意好好誘導他,不可以用威脅的方法,如打罵、恐嚇強迫他服從。因為威脅的方法,只能一時奏效,并且還可能導致幼兒對不應該怕的東西也怕了起來;更不可用溺愛的方法讓他服從,這樣的孩子,長大會成為一個任性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引幼兒做出正確的行為,然后鼓勵和贊賞,這樣孩子會更愿意積極合作,慢慢習得規則。在孩子違反了規則時,在提前說好的情況下,父母要堅決執行正確的行為,無論孩子怎么哭鬧都不能心軟縱容。任何一種違反規則、或不顧及他人安寧的行為,在幼兒最初出現錯誤行為時,都要堅定的制止,“慎于始”,注重把先入為主的道德觀念傳授給幼兒,讓他習的規矩,懂得尊重別人、遵守規則,是孩子成為一個能適應社會的有著健康心理狀態的人。5父母的語言,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與人交流,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主要工具,具有雙向功能,即表達自我,吸收他人語言帶來的信息,完成信息傳遞和溝通。《父母的語言》提到[10],兒童早期接受的語言對塑造大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父母作為幼兒最親近的養育者,他們的語言多寡、語言的豐富性、語言的方式和語言反饋的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少有父母意識到,語言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說出去的話,表達的意思;另一個是幼兒在聽到我們的語言后產生的想法(內部語言),乃至引起的行動(外部語言)。幼兒是有著其特殊年齡段的思維能力的人,是有著自己思維方式的獨立的人,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的語言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父母的語言的多寡和豐富性對于幼兒心理健康起到了奠基作用。幼兒接觸到的語言詞匯量越大、越豐富,幼兒的大腦發育越完善,對心理健康越有積極的作用。比如,父母在和幼兒交流時,盡可能使用完整的句子清晰表達,盡可能用豐富的口語和書面詞匯,明確的下達任務等,對于幼兒的行為能夠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能讓幼兒更清楚地知道怎么做,以及為什么要這么做,做得怎么樣,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幼兒能更好地與成人合作,對周圍的環境有更好地把控感(也更具有安全感),同時,幼兒能夠學習父母語言的表達方式,能在幼兒的身心發展基礎上最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能與人溝通、協調最終找到和解的方案,這樣幼兒就無需用哭鬧表達。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不同環境下幼兒在歇斯底里的哭喊,父母對孩子進行著拉拽或者置之不理,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境,筆者都會為這樣的幼兒感到遺憾,他們的父母應該是不能與幼兒用語言溝通,導致幼兒的想法不被理解,不被批準的同時又沒有第二和解方案,幼兒往往真的是很生氣而又無法用語言表達不滿,只能用哭鬧的方式。由此看來,在有著良好的語言環境中成長的幼兒,更能夠清楚的用語言表達,能更好地與成人溝通,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父母的語言的技巧性也對3~6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父母鼓勵的語言、贊賞的語言總是能得到幼兒更好的合作,但批評與指正也不可避免,父母懂得如何在適當的時機用恰當的語言技巧與幼兒交流,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創造機會讓幼兒把總是做錯的事情偶爾做對一次,然后大力地、具體地表揚,這樣幼兒就能記得正確的該如何做并且樂意去做。在必須批評的時候,先肯定幼兒做得好的部分,再提出問題,讓幼兒回答如何才是更好的呢?幼兒往往能夠自我修正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且頗具成就感。用提問的方式和幼兒溝通,用一個接一個的抽絲剝繭般的問題,讓幼兒簡單的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幼兒往往已經知道正確的答案。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教育方式,同時也是很好的語言表達方式之一。父母語言反饋時的態度,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間接促進作用。語言反饋的態度包括說話時的聲調、語氣、聲音大小強弱、表情、體態等。3~6歲幼兒有著天然的敏感,他們能夠非常敏銳地捕捉到成人的這些態度并做出相應的回應(或直接被影響)。溫暖、柔和、帶著笑意、蹲下來有耐心地和幼兒說話,能讓幼兒舒適的接收信息以及平等的自如表達溝通;反之,如果父母總是情緒不佳、吼著和幼兒說話,或者在幼兒“不聽話”時大發脾氣言辭犀利,幼兒已戰戰兢兢,極度缺乏安全感了,怎么能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當然我們這里所指的語言環境是指長期營造的相對穩定的語言環境,而不是一時的情緒不好。父母真實的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失望、不滿、憤怒等情緒也很重要。父母語言反饋時的態度將對幼兒造成顯而易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父母的語言的態度有著極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語言反饋態度能大力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本次研究僅從父母養育的角度出發淺析如何從家庭教育出發培養3~6歲兒童的心理健康,簡而言之,養育者要在陪伴3~6歲幼兒成長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方式幫助兒童發展樂觀、積極的心理習慣;引導孩子識別、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習得社會規則。父母要善于用積極的語言,促進孩子良好的表達與溝通,為健康健全的心理發展奠定基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家長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獨特個性,把每一次孩子犯錯都當作教育的契機,耐心、積極的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
[2]管旅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案例式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林文采,伍娜.心理營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4]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5]勞倫斯.科恩.游戲力[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11.
[6]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洪莉.教出樂觀的孩子[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
[7]劉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8]嚴虎.兒童繪畫心理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
[9]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0]達娜·薩斯金德,貝絲·薩斯金德,萊斯利·勒萬特-薩斯金德,等.父母的語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
作者:黎長春 單位: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
- 上一篇:企業員工招聘中歧視現象成因與對策
- 下一篇:全日制自考助學教學創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