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道德范文
時間:2023-04-05 21:0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倫理道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弟子規》又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處世的基本禮儀與規范,教導子弟要養成忠厚的家風與淳樸的民風,因此該文被當時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視,并將其作為幼學教學必讀的教材。《弟子規》充分傳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與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養,其獨具特色的倫理道德與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弟子規》在現代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規》中講述了孝、謹、信、泛愛眾、而親仁[1]。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實施起來卻實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道德危機中,成年人都普遍養成了有悖于傳統美德的品格與習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導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規》中有很多的內容都傳達了家庭教育的信息,從最基本的孝道開始,在傳統社會觀念中,家庭是人們最先接觸到的人機關系,家是建立血緣與情感基礎的桑田,孩子的性格與品行,會隨著家庭這個環境慢慢改變。在環境中,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手足之愛、母子與父子之愛。很多出現人格障礙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從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孩子在家庭中因為沒能感受到愛,使得其喪失了原有的價值觀。而《弟子規》中講述的孝道,對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養與品行都有較大的警示作用,這些行事規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實”、“誠信”、“孝順”的品質。并且《弟子規》中倡導的秩序,也是當今家庭教育甚至社會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從小就讓孩子誦讀《弟子規》,能夠讓孩子增強對家庭的認同,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品質與道德修養,養成勤奮學習、從小懂得尊重人。而從小養成的品德,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長大成人后對形成良好的生活與處世習慣,使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弟子規》中還十分講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就體現做人做事的先后順序,教導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誠心,繼而發展為對眾人的關愛,將做人、做事與做學問統一起來,隨著在實踐中相互依存,能夠將孩子引入到一個正確發展的道路中。
三、傳統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傳統家庭教育以長期的封建體制與小農自然經濟為導向。在古代中國,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將家庭視為個人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將家庭成員的道德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及最終目的,但是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通過家庭教育雖然能夠有效的傳播民族傳統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學現狀卻在限制其應用教育職能的發揮,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還出現負面效應與職能錯位的問題[2]。具體表現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觀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載著“光宗耀祖”、“望子成龍”的價值觀念,出現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而另一方面又受現實社會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種非原有道德的文化進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無意之間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響,讓家庭道德教育出現教育方向失衡與教育空白的問題,致使家庭成員畸形發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職能方面,家庭成員往往不能正確利用大眾傳媒工具,而其傳遞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員的思想觀念及道德品質發生變化;第三,由于當前社會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約束體系,道德標準經常發生變化,這就導致家庭教育在倫理道德的培養上往往會陷入一個茫然無措的狀態,會嚴重影響家庭血緣關系以及家庭教育職能的發揮;第四,受當前人才選拔制度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斷下降,這增加了家庭成為利用消極態度甚至反文化的態度來盡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為影響孩子心智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此可見,現存的家庭教育模式無論在教學觀念、價值觀以及教育職能上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上,借助《弟子規》中所規范的標準與做人原則,進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對現階段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培養有重要意義。
四、《弟子規》教學思想在當代家庭倫理道德中的實施策略
《弟子規》在我國古代就被積極推廣,其中所蘊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內容中蘊含的大量思想修養、待人接物以及飲食起居規范,是規范孩子道德與品質的重要參考。當前,在進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作為青少年啟蒙教育的重要參考,使之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長與教育實踐提供幫助。(一)在家庭中灌輸蒙以養正、道德為先的教育理念。在現代的青少年倫理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使青少年能夠逐漸養成重視倫理理法的優良品質[3]。另外,家庭教育還應懂得應用之道,因為只重視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倫理教育環境的。(二)教導孩子養成勤奮嚴謹、生活有序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養成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與日積月累的過程。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貫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與待人處世中。在這兩種品德中,《弟子規》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應逐步讓孩子養成生活有序、講究個人衛生與珍惜時間的習慣,并且珍惜時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弟子規》中也給出了明確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洗手”,正確的生活習慣,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樹立并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性。(三)讓孩子多誦讀經典,熏陶出良好品德。文學經典是我國先賢與先圣智慧的結晶,這種經典能夠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必然有其獨到以及價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學習各種知識與才藝之余,家長也應教導其誦讀中國的傳統經典文學。孩子在誦讀經典過程中,能夠逐漸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動去思索與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觀點,達到思維鍛煉與品德發展的目的。選擇文學經典,應選取那些百讀不厭,對孩子終身受用的書,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先賢文學經典,輔助孩子學習,并讓孩子的朗誦能力及記憶能力得到提高。(四)教導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在《弟子規》中,反復闡釋了“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等道德品質,其中“入則孝”屬于感恩教育,“出則悌”屬于尊重教育,“泛愛眾”是關心教育[4]。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實現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為先”,這不僅是因為孝是一種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在當代家庭,獨生子女往往會在家庭中受到過多的關愛,逐漸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很多學生用著父母的錢,卻對父母沒有一絲的感激,這實則是家庭教育出現畸形,為使孩子養成孝順父母的良好品質,應將《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作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結語
總之,《弟子規》與當代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探索將其轉化為現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時,我們應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華,讓古圣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樊婭蘋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張貴梅,譚英,李慶風.《弟子規》和現代人際交往規范研究綜述[J].現代交際,2011,(04).
[2]樊繼軒.儒家“孝悌文化”與大學倫理道德教育———在大學倫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06).
篇2
關鍵詞:家庭倫理道德 傳承 家庭倫理道德標準
一、優秀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闡釋
(一)父慈子孝在傳統的家庭倫理中,親子倫理是最基本的倫理關系,甚至被視為比夫妻、兄弟關系更為重要的家庭關系。“父子兄弟夫婦,人倫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親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張履祥《訓子語))傳統家庭倫理強調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對長輩行“孝”。也強調長輩對子女的撫養、關心和愛護。“慈”德的內涵很豐富,主要包括養子、愛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內涵主要有孝養、孝敬、孝順等。孔子說:“為人父。止于慈。(《札記·大學>)一父慈就是父對子物質上的供養、滿足,精神上關愛,呵護,對子女承擔起撫養教育的責任。父母對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對父母則要盡以“孝道”。正因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贍養父母。是理所應當的責任與義務。百善孝為先.父慈子孝是優秀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在儒家家庭倫理中。父慈子孝是對父子倫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規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有序的和諧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傳統家庭倫理的又一重要內容,它體現了兄弟問的手足深情。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主要是指兄弟間的團結友愛。兄弟團結友愛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標志。顏之推說:“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隨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顏氏家訓·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親緣關系。悌就是處理兄弟關系的行為規范,它的具體內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對弟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兄長要愛護、關系弟;“恭”是弟對兄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弟對兄敬從、恭順、謙恭而有禮。在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中.相對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而言,兄弟關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規范包含著更多的合理因素,應在現代家庭以及社會中加以發揚。
(二)夫義婦順。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對于夫妻之間的道德關系是十分注重的。《禮記·婚義》中說:“婚禮者,將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礎,沒有夫婦之間的婚姻便沒有后代的延續,夫妻關系是各種家庭關系的基礎。是家庭關系的核心。在我國古代社會的夫妻關系中,丈夫處于主導地位,妻子處于服從的地位,是~種主從關系,在現代社會對這樣的制度我們應該加以批判。當然在傳統的夫妻倫理中也有許多值得歌頌的倫理準則,比如夫妻之間互相尊重,相敬如賓,同干共苦等。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孑L子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札記·禮運》)傳統家庭倫理十分強調夫妻合義而順,男女婚配要考慮雙方的性情和修養是否般配,追求“夫婦和順,相敬如賓”,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注重夫妻雙方的互敬互愛,以求家庭和諧。
二、當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觀的特點及倫理分析
(一)當代青年家庭道德觀的特點。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締結了婚姻關系就意味著家庭的成立。然而作為婚姻主體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影響著家庭關系的和諧與否。當代青年人的婚戀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擇偶標準和戀愛方式多樣化。在社會轉型期前,青年擇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經濟條件社會關系作為主要標準。明顯表現出以家庭利益為轉移的傾向。然而現在的青年男女雙方在擇偶標準上更注重個人條件。隨著民主政治建設的加強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導。青年人的擇偶標準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注重個人條件,個人素質,把雙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觀念較為開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礎,滿足性需求是人們結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個內在動因。傳統社會對性的看法是性行為的實施目的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忽視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市場經濟帶來了平等、自由觀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個性的和諧.強調愛情是婚姻的重要構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經濟觀主要表現在夫妻雙方在各自財產的支配權上,夫妻之間有平等的財產分配權、繼承權,注重在經濟地位上的平等。同時,在家庭消費方面,青年人主張夫妻雙方有平等的財產支配權。青年人的生育觀已經摒棄了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大多數青年人認為生育一個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當然也有青年人為了自我的個人實現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諧現象選擇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達到實現自己理想的目的。總體上,當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觀有其進步的因素,摒棄了傳統的一些舊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愛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觀念。
(二)當代青年家庭道德觀倫理分析。根據當代青年家庭道德觀的特點,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如自由戀愛、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戀愛引起的婚外情,由性開放引起的婚前性行為等。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樹立正確的家庭道德觀。
首先在婚戀觀上要端正戀愛態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時期的戀愛道德要求人們在戀愛中志同道合,共同發展。真正高尚的愛情和婚姻不僅是異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與和諧。同時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會公德,不要對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包括現代的戀愛不文明現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經濟關系上,由于受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一些青年人將市場經濟中的經濟準則運用到家庭中來,如婚前財產公證還有“啃老”方式等。這是對我國傳統家庭道德的一個挑戰,在新時期我們要公正和合理的處理家庭中的經濟問題,嚴格遵守“孝”的原則來處理在奉養老人的經濟問題,以正確處理家庭經濟關系。·在正確處理家庭經濟關系的同時要大力弘揚“孝”的傳統文化。最后在生育觀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關注下一代的道德培養,減少社會問題少年的出現。
三、新時期家庭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構建
篇3
關鍵詞:《非常幫助》;公益服務節目;道德失范;教育功能
《非常幫助》開播幾年來,節目收視穩居前列,多次被評為全國十佳欄目。節目具有超強影響力的同時,還推動多家合作企業在河北市場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迅猛提升,直接拉動企業產品終端銷售力。2012年《非常幫助》全新升級,時長增加至60分鐘,早中晚三檔播出。節目以“幫助家族”的概念,集合蘇老三、幫大哥兩個品牌,“輿論監督”、“情感援助”、“公益服務”三大內容,致力成為為百姓服務,為政府解憂的大型民生公益服務節目。
“非常任務”板塊全面提升著名主持人蘇老三的身份定位,把蘇老三打造成倡導全民幫助、提升社會公益的新形象。板塊精心設計公益話題考量觀眾的幫助態度,用巧妙的拍攝方式來實現節目的原生態和真實性,用善意、幽默的測試在普通民眾中尋找幫助榜樣,努力讓幫助成為每個人的習慣。“幫大哥出馬”是民間矛盾當場解決的一次有益嘗試,這種形式在河北電視臺還是首次出現,“幫大哥出馬”不同于一般的民生報道,它更注重當事人的客觀講述和民調員的調節過程,全外拍的方式真實記錄矛盾雙方的內心傾訴,在雙方面對面的情況下,由幫大哥現場調解糾紛、矛盾沖突,促進人們生活的和諧。“幫忙團出發”以非常幫助之“幫助家族”成員的概念,來整合社會上各種有意幫助他人的力量,對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需要幫助的大事小情,通過幫忙團成員介入式采訪,以“點”對“點”幫忙切入,以向觀眾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為己任,強調對事件的全程參與,以“幫忙幫到底”為追求。“非常幸福”為特色互動部分,根據不同的階段主題,推出獨具特色的“曬幸福、送祝福”系列活動,借鑒微博模式,通過各種方式征集照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可以是給父母送祝愿;向愛人表達真情實感;尋找曾經的兄弟伙伴;對孩子激勵;對師長感激等等,通過在節目中的“曬”和“送”,讓“幸福和祝福”撒滿我們的生活。
《非常幫助》在幫助記者、幫大哥和幫打聽走到百姓身邊、走進農民家庭為百姓解決的種種矛盾沖突和糾紛過程中,也揭示出一些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失范的現象,這樣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對于觀眾有著積極地教育價值。
一.農村家庭夫妻信任危機頻發 夫妻關系失穩
在《非常幫助》的“幫大哥出馬”調節的家庭矛盾中有半數左右是夫妻矛盾,而在半數夫妻矛盾中,約有80%是因為夫妻之間產生信任危機,并且沒能及時溝通和消除,從而引發分居或者離婚現象。在“幫打聽”尋找失蹤親人的板塊中,大約三成左右也是因為夫妻矛盾離家出走。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傷害了夫妻之間的感情,而且嚴重損害了夫妻婚姻關系的穩定性。夫妻關系是家庭倫理道德的三大基點,甚至是第一要素。因為夫妻是家庭事業的頂梁柱和家庭生活的主體,夫妻二人不僅自身相濡以沫,而且還上對老人、下對子女有著共同承擔贍養與撫養的義務,因此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和睦與情感和諧是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中心問題。
從《非常幫助》節目展現的調解過程中可以了解到,這些家庭中的夫妻失去信任從而引發夫妻關系穩定性下降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夫妻雙方或者一方網上交友并且曾對對方隱瞞,引起猜疑,或者引起離婚。一種是因為夫妻中有一人常年在外打工,夫妻之間長時間缺乏情感交流,引發夫妻矛盾,造成夫妻情感破裂。《非常幫助》2012年11月26日播出的“幫大哥出馬”節目的主題是“結婚不易,離婚更難”,講的就是一對這樣的小夫妻。夫妻婚后育有一個小女兒,但因為丈夫常年不回家,夫妻雙方互相猜疑對方感情出軌,感情走向破裂邊緣,女方執意要離婚。同樣11月19日播出的“都是猜疑惹的禍”也是因為上網聊天、交友引起的夫妻矛盾。幫大哥等人基于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的細致入微、體貼人情、熱情真誠的調解對于當事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對于廣大觀眾也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它啟示觀眾,愛情與婚姻區別于其它人類情感、形式的最獨特之處就在于其唯一性,因此,感情雙方和夫妻二人應該即享受它的甜蜜,又要盡自己的責任維護它的神圣,不做傷害對方情感的事情,不惡意破壞夫妻關系,不輕易破壞家庭關系的穩定性。同時也啟示農村文化建設在網絡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特別是手機上網在農村家庭中非常多的現實環境下,應該加強農民網絡道德和甄別網絡交友真假的能力。
二.農村家庭婆媳矛盾趨向多樣化,婆媳關系失和
我們常說的家庭倫理道德從廣義上來講屬于社會學調整的范疇,從狹義上來說就是要求家庭成員之間要團結和睦,尊老愛幼。家庭倫理道德涵蓋了夫妻關系、長幼關系和鄰里關系。在中國家庭的長幼關系中,最直接的就是婆媳關系和父子關系。如果從《非常幫助》欄目的視角管中窺豹,發現目前農村家庭中婆媳關系關系中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約占農村家庭糾紛的三成。這種現象及其成因可以概括為三種。
一是因為房子等家庭財產分、析不清,引發財產之爭進而引起婆媳矛盾的現象。2012年7月2日“婆媳恩怨” 和2012年10月12日、19日播出的“婆婆強占了我的家”、“公婆和我爭房子”即屬此類。這類型的矛盾中一般婆婆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兒子,婆媳關系中還夾雜著妯娌關系和婆婆偏心等問題,比較復雜。二是婆婆干涉夫妻感情、對兒媳的身世、健康和性格等挑剔不滿,經常和兒媳吵架,造成婆媳矛盾。《非常幫助》播出的“母親逼著我離婚”說的是石家莊的小白和妻子感情很好,可是自己的母親卻嫌兒媳患有丙肝,逼著兒子和兒媳離婚,引發婆媳不和乃至整個家庭不穩定。當然岳父岳母與女婿也有因為這些情況發生矛盾的。三是因為婆婆再婚,雙方生活產生摩擦,引發婆媳失和。近期播出的“婆媳動手、兒子動手”反映的婆媳矛盾是近幾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河北省石家莊寧晉的張大娘婆媳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為婆婆再婚的老伴引起的,兒媳與婆婆的后老伴兒因為瑣事經常爭吵,由此激發婆媳矛盾,繼而引發兒子對兒媳大打出手。
婆媳關系是一種人類常見的倫理道德關系,但由于家庭內的婆媳,全是自外姓而來,因此自古以來就是非常棘手的道德教化問題。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宋代陸游和唐婉不幸的婚姻和愛情遭遇,當代電視劇中的婆媳過招,都是對婆媳矛盾的藝術表現。《非常幫助》也用生活原生態式的節目多次表現了更趨于多樣化的婆媳矛盾。其中,幫大哥條分縷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啟發廣大廣眾深入思考婆媳問題,并給予觀眾生動的教育。婆媳到同一個家里,如同母女。婆媳之道在恩義并用,相處合道,能侍奉終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鬧得家庭分崩拆離,家道不興。兒子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應該運用智慧冷靜處理矛盾。
三.農村家庭鄰里紛爭較多,鄰里關系失睦
在家庭倫理關系中,鄰里關系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在農村,鄰里之間的交往尤為密切。現今,我國的鄰里關系是基本和睦,但是因為農村鄰里之間房屋、道路以及地邊等方面容易出現糾紛,因此,《非常幫助》也反映出當前農村一些鄰里關系失范的現象。
綜合來看,鄰里糾紛的現象和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因為鄰居之間因為過去的生活老矛盾引發現在的新矛盾,一方暗里較勁,尋機制造麻煩,挾制對方。2012年9月19日,《非常幫助》播出“硬化胡同,鄰里斗氣”的節目,講的是邢臺寧晉一個村子的一對鄰居因為30年前的一些生活老矛盾和現在的土堆的新矛盾,影響了鄰居們的胡同路面硬化。幫大哥在村主任的幫助下經過耐心的調解最終成功化解了矛盾。像這類鄰里之間因為多年前的積怨至今仍尋找機會互相制造麻煩的事件為數不少。還有一類鄰里糾紛是因為屋院排水或宅基地老基石和農田地邊爭議引發的。“鄰里間,和為貴”播出的是石家莊新樂一位鄰居大媽竟在他們兩家必經的路上攔了一道土坡,使鄰居的出行變得極為不便。幫大哥在調解過程中了解到她這樣做是因為鄰居墊高院子致使她家多年雨季無法排水造成的積怨。“一畦地的糾紛”顧名思義是一場鄰里間的農田糾紛。
保持鄰里和睦是我國的傳統道德。鄰里關系相比于夫妻關系和家庭長幼關系,沒有更多的直接的利益聯系和血緣關系,因此,更能體現人性之善。鄰里和睦既反映了家庭倫理道德的理想層次,也代表著個人更高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追求。“幫大哥出馬”和“幫打聽”不同于一般的民生報道,它更注重當事人的客觀講述和民調員的調節過程,全外拍的方式真實記錄矛盾雙方的內心傾訴,在雙方面對面的情況下,由幫大哥現場調解糾紛、矛盾沖突,這些生動的例子對觀眾是一次心靈的教育:在現代社會,農民乃至全體公民,既應該維護各自家庭的相對獨立性,也應該融洽鄰里關系。
總之,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對我國全民道德建設和和諧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非常幫助》欄目通過鏡頭反映除原生態的農民家庭生活現狀,揭示百姓家庭倫理道德失范現象,能夠觸動觀眾的揭示對百姓有著其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2012大型民生公益服務類節目《非常幫助》http:///show.php?contentid=2539.
[2]孫壽平.對農村家庭倫理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 商品與質量?前沿觀察:2011(01).
篇4
關鍵詞:家庭消費;倫理教育;可持續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F0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5-0169-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作為人們主要消費場所的家庭也會在全球化浪潮中接受豐富的、先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同時,也必將面臨著許多道德選擇的難題,這些難題的解決與否將關系到個人、家庭、社會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家庭自身應該承擔起責任,樹立健康消費觀念、制定合理的消費策略、規范家庭成員的消費行為,使我們每個家庭在物欲橫流、各種非理性的個性化理念與價值觀充斥的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真正做到理性消費,真正獲得高質量的生活。
一、加強家庭消費倫理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加強消費教育,培養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既是長遠大事,也是當務之急。日本學者小林實早就提出:“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賢明的消費者。今后在政策觀點上要重視充實消費者教育,開展培育有良心的消費者運動”,“日本產業之所以能夠從經營指導思想重視產品質量,是由于日本的消費者,特別是戰后提高了教育水平的日本婦女具有識別商品的眼力”。[1]很多國家,特別是美、日等國,半個世紀以來,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消費教育體系,納入各級學校教育之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中國近一二十年來,國民消費教育,已成為近幾年全社會尤其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有些省市雖然搞了一些消費教育,但從全國來說,還沒有建立比較完整的消費教育體系,還沒有轉變為政府行為,把它納入基礎教育、素質教育之中,列入學校計劃之中。而對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籌劃消費教育還未予以充分重視。著名學者盧嘉瑞認為:“所謂消費教育,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全體國民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文明的消費觀念和維權意識,提高消費者自身素質的一種社會教育活動”[2]。按照盧嘉瑞教授的理論,家庭消費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六有”的消費者:有消費經濟學常識;有科學的正確的消費觀念;有科學的消費知識、技能和方法;有文明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有個人和群體的消費行為有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有能動的、強烈的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家庭消費教育是國民消費教育的重頭戲。實施國民消費教育要考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培育家庭形成一種文明、健康消費觀念和行為,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家庭消費倫理教育的內容
家庭消費教育的內容很廣,覆蓋面比較寬。但從總的來說,屬于文化方面的教育,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生態文化方面的教育,具體包括消費觀和消費道德教育、商品知識和消費知識以及消費政策和法律、法規知識等方面;同時根據不同的家庭成員對象,確定主要內容和側重點。
1.消費價值觀和消費道德教育。價值觀、消費觀和消費道德,是家庭消費教育的極重要的內容。張夢霞教授曾在她的專著《女性價值觀與購買行為》中,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有力地證明了: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構建了人的信仰和態度,并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價值觀指導著個體行動和態度,是個體態度和行為的導向儀,并直接指揮著個體決策系統。由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一種直接反映人的需求、欲望、物質和精神利益追求的特殊而具體行為,消費者對其購買行為的價值感知和判斷會受到價值觀這種思維定式的影響[3]。比如,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價值觀、道家文化價值觀與佛家文化價值觀為例,研究證明,消費者的儒家文化價值觀特征越顯著,越傾向于選擇象征性消費模式(也稱炫耀性消費);道家價值觀越顯著,就越傾向于選擇綠色消費模式;而佛家價值觀越顯著就越傾向于選擇實用性消費方式。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家庭成員正確的、適度、科學的消費觀念是家庭消費教育的核心。
2.商品知識與消費知識方面的教育。在當代,商品和勞務豐富多彩,特別是有些商品科技含量高。加之偽劣假冒,充斥市場,如果不具備豐富的現代商品知識和消費知識,就難以在商品的海洋中,選擇自己最需要、效用最大化商品,更難以抉擇其于社會的道德立場,甚至可能上當受騙。為此,家庭消費教育還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行現代商品和勞務知識以及如何正確制定家庭消費方針的教育。讓每個家庭在進行消費決策之前了解:商品和勞務是否對家庭成員身心健康有影響,對凡是有害于家庭成員健康的消費產品一概排斥,比如煙酒、黃色庸俗消費項目等;商品與勞務是否符合綠色消費原則,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對社會資源造成浪費,對一切會破壞生態的消費品予以排斥。
3.消費政策和消費法規的教育。市場經濟是消費者的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如果不懂消費政策、法律、法規,就會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甚至會影響消費質量的提高,造成一些非法的消費行為。有些甚至在消費的過程中,明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也無法切實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比如,有些服務性行業,誤導消費者進行一些不良甚至非法消費,消費者常常是不知如何應對。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人員的非法消費行為是與他們法律知識的匱乏分不開的。因此,在開展家庭消費教育時,適當地向廣大家庭宣傳國家現時期的消費政策,以及消費法律與消費法規是十分必要的。
4.根據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家庭成員選擇不同的教育內容。家庭消費心理和行為受收入差別、文化程度、傳統習俗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因此,各個家庭不僅存在共性,而且也會存在各自的特性。家庭消費教育應該特別注意家庭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不同家庭成員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特點,制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式。
三、家庭消費倫理教育的領域和渠道
如何把家庭消費教育的上述內容傳授給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在這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有比較成功的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鑒。這些經驗主要有:政府高度重視,如美國:用行政法規強化消費教育,如日本:將消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開設消費教育的專門課程。日本是最初提出學校消費者教育重要性的國家,其次還有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教育研究和消費教育工作只能說是剛剛起步,差距還比較大。但我們可以從這些發達的國家吸取有益的經驗,拓展家庭消費教育的領域,多渠道的開展家庭消費教育。
1.家庭自覺開展消費倫理教育。家庭是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家長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再加上家庭中的一種特殊的親情關系,更利于家庭消費教育收到成效。家庭的消費決策者除了自身應有科學合理消費的觀念與行為之外,更負有對家庭成員進行隨時的消費教育的義務。這就要求,作為家庭消費決策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杜絕一切不良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如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主義、“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黃賭毒等一些不法消費行為,做到節儉與合理消費相結合。其次,對家庭其他成員、特別是年輕一代進行及時的健康消費教育,采取措施糾正存在的不良消費傾向。同時對子女進行勞動教育,節儉教育,以及金錢觀教育。引導家庭成員合理消費,形成一種良好的家風,既有利于家庭成員健康人格的塑造,對社會的風氣也會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
2.學校有計劃地對青少年開展消費倫理教育。根據零點調查集團的一項定量研究結果表明,在家庭消費的許多領域,孩子對于家庭消費項目的購買決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家調查公司的研究人員還根據近年對城市少年兒童狀況的若干調查結果,對當前青少年個人的消費能力的持續增長與少年兒童對家庭消費影響力比重相對偏高提出警告:隨著三人之家群體已構成中國城市家庭的穩定形態,對獨生子女的家庭約束機制尚不成熟,經濟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導致的中青年群體的家長群體可用于家庭活動時間的減少,少年兒童對家庭消費決策的高影響力會形成新形式的非理性化消費[4]。這批對家庭消費決策具有高影響力的青少年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因此,把家庭消費教育延伸到學校,顯得異常迫切。相當數量的學生的消費行為已經處于一種不良狀態,盲目消費、過度消費甚至進行一些有害消費。從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現狀來看,因比吃比穿、講享受、講排場而發生的侵財案件,占到了80%以上。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消費倫理教育,培養學生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品質,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學校教育是提高消費者素質的最有效的途徑,它能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教育。學校教育應該成為中國宣傳消費觀念、培養消費道德的主體。學校不僅應該提供基本的消費知識和消費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向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宣傳正確的消費觀念,包括節儉消費、健康消費理念、綠色消費理念以及理財知識等。
3.社會消費教育。社會消費教育是指運用各種社會力量開展家庭消費知識的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式進行:以各級消協組成全國性消費教育網絡,在維護消費者權益、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的同時,向人們倡導一種正確積極的消費理念。其次,大眾傳媒是進行消費道德教育最持久、最經常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利用各種傳媒如電視臺、電臺、書籍、報刊及各種文藝形式經常性的開展家庭消費教育,或通過一些典型人物的報道,或通過一些理財專家的講座形式,向社會受眾傳達科學合理的消費文化。
參考文獻:
[1] [日]小林實.東亞產業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9.
[2] 盧嘉瑞,田學斌.論國民消費教育[J].消費經濟,1999,(5).
篇5
1、《愛的漣漪》、《臨時天堂》、《丘比特的圈套》、《下一站,幸福》等。涉及到生孩子的電視劇一般為家庭倫理劇,作為電視劇的一種創作類型,從題材角度命名的家庭倫理劇顧名思義以反映社會和家庭倫理道德為題材的電視劇。
2、它以廣闊的社會為背景,以家庭為基本的表現對象,通過家庭中發生的各種事件,探討愛情、婚姻、孝道等倫理道德問題,并飛出家庭倫理擴大到社會倫理,由家而國,通過個體家庭的倫理道德映射國家社會的道德價值,以達到提升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目的。
3、中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倫理道德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倫理型文化,他以儒家倫理為觀念架構,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社會依托,引導著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和日常行為規范。由于中國濃厚而又根深蒂固的倫理本位文化傳統,表現家庭倫理一直是中國影視作品中的傳統主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鍵詞:傳統倫理道德;新農村;新型社區;和諧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發展迅猛,在當前“新常態”環境下,三大產業的發展逐漸趨向成熟,相比較之下,農村經濟處在一個劣勢地位。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法治建設方面、教育方面、文化方面、道德建設方面,總之,問題日益尖銳,嚴重阻礙著新型農業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在這一時期,加快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弘揚傳統道德,摒棄落后道德、腐朽主義,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落后地區,可以改善農村社區道德建設組織渙散、宗教勢力抬頭等不利形勢。為此,本文結合當下農村社會發展現狀,針對農村傳統倫理道德與新型社區道德的關系來展開討論。
一、新時期我國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與發展概述
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中蘊含著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的寶貴資源,這也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一種挖掘、傳承與重新利用。傳統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智慧成就,是千百年來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其之所以存在,定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同樣,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仍有其現實意義,它仍舊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理性工具。在新時期弘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引導著社區居民消除拜金主義、享受主義,繼續以淳樸的姿態展示于世,同時也能呼喚人們的責任意識,增強社會凝聚力。
所謂社區,它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類群落,即一定數量人群組成的社會生活空間。在一定范圍的共同區域空間內生活的居民及家庭,相互之間擁有共同的生活習俗、道德規范、價值觀念,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社區各家庭之間,關系相對比較密切。當生活社區形成之后,地域內的居民,會逐漸擁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自然而然確立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準則。在現代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用來衡量整個社會道德標準的核心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現代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2014年10月20日, 黨的十四次全體會議,重點提到了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并且將道德建設放在首要位置。當下我國大力發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及其思想道德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必然。新型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的“行政村”而言的,同時與城市居民社區有所不同。新型農村社區存在的形式,是由“行政村”建設而成,或者由多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間的差距,讓我國廣大農民與城市居民共享現代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當前,在我國東部地區,比如山東東部地區、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中部和西部地區也正在積極籌措建設當中,比如在安徽、山西、河南、湖北等地,不少城市在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層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總之,加強新農村道德建設,是經濟“新常態”下改革的必然,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新型農業社區的內在訴求。
二、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在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和意義
新型農村社區是和諧社會事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和諧社會的構建則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種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傳統倫理道德自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因此,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對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具有同等功能,即積極引導并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化進程中的社會公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家庭美德建設。換言之,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可以為和諧新農村及新型社區的構建提供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具體可總結歸納為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在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中,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可助推和諧新農村建設,助推新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尤其是對廣大農村而言,在民主法治建設領域全面落后于城市地區的狀況下,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縮小城鄉差距,在和諧新農村體系構建過程中,既是核心也是最直接的一項內容,就是加強村民道德建設,這也是實現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最根本的要求,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建設就是其中一項前提條件。因此,要構建新型農村社區道德體系,先要全面理解新農村社區道德的內涵,“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這些都是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優秀文化長期積累下來的成果,其定將成為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的有力支撐。
第二,新型農村社區道德與法治建設,離不開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離不開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是千百年來大家一致遵循的道德意識與價值觀念。作為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核心內容的農村法治內容建設,其與倫理道德觀念密切相關。同時,兩者之間本身有較大的關聯性,法律體系的構建是以社會倫理道德作為基準,而道德的底線則是法律。換言之,倫理道德影響著法律,法律體系內體現著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當地居民的一種生活習俗,同時也能充分體現出各地區民族間的一種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正所謂“法律無外乎人情”。農村社區的居民,相比較之下,他們更認同自己所生活環境的習慣,正是由于這些習慣(傳統倫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農村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發展。總之,農村法治建設雖是當務之急,但農村傳統倫理道德不容忽視。
第三,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需要轉變。在全新的現代化社會,要想真正適應與尋求農村社會的發展,價值觀念必須更新。農村傳統倫理道德是構建和諧農村社區的價值導向與行為規范,但也需要與新型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簡單一點講,就是需要構建一套“新倫理”道德體系,對傳統倫理道德體系進行更新與重構。因此,在農村民主法治、新型社區及其道德建設過程中,需要從當代農民的實際出發,建設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倫理道德觀念。也就是說,需要在原有(傳統)倫理道德體系的基礎上加以延伸、衍生。
三、新型社區道德建設中可借鑒農村傳統倫理道德
思想道德建設是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當前“新常態”經濟背景下,國民經濟環境愈發平穩,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城鎮化進程也在加快,因此,新型農村的建設也應該跟上時展的步伐,對新型社區道德建設應提出新的要求。在新型社區道德建設中,需要堅持“遵憲守法、愛社愛家”的基本原則,遵循“文明誠信、自強不息”的準則。以大家治小家,以小家襯大家,重塑“敬老愛幼、鄰里和諧”的家庭美德。在具體發展建設上,可以有層次、分輕重來進行。
第一,新型農業社區建設中的社會公德。關于社會公德建設,它是指農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公共生活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從而出現了農村社區公德建設的問題。以我國中西部經濟較落后的一些地區為例,在新型社區建設中,缺乏公共道德的傳統和內在機制。對此,要想在廣大農村社區加強社會公德建設,首要任務就是深入了解內外部各種因素,包括社會公德的內在體系、外部環境等,只有充分把握住了農村社會公德所處的現實環境,才能透過表象挖掘出本質,才能將體系變革真正融入其中,進而有助于建立一個以平等、有序、公正、誠信、民主為基本價值理念的現代化農村社區社會公德體系。
第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職業道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服務的主體對象是廣大農民,農民之所以稱為農民,主要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農村社區居民的身份,他們生活在農村地域;第二個因素,農民的職業,他們大多從事著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或者相關的一些行業。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民的身份和職業是由政治因素決定的,在那個時期,農民從出生那一刻就被定義為農民,憑借農民的身份,從事農業生產這個行業。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特別是在20世紀末期,農村開始改革,城鄉經濟變得更加緊密,大量的農民開始流動,從農村地域走了出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了諸如農民企業家、農村社會管理者、個體商戶等群體。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對隨之而來的問題,我們也必須加以重視,那就是農村社區職業道德問題。應當按照現行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相關規定來執行,包括“愛崗敬業”“奉獻社會”“誠實守信”等。
第三,新型農業社區建設中的家庭美德。無國無家,小家組成大國,這是家庭式社會生活的基本組織形態。形象地表達,家庭之于社會,就如同人體的細胞,家庭的和諧穩定,是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有力保障。在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中,應當堅持以傳統倫理道德為基準,弘揚優秀的文化意識,剔除落后迂腐的道德思想,因為家庭關系是倫理道德所規范的首要目標。換言之,農村社區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的變遷,對整個農村社會道德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些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家庭倫理關系。兩者相輔相成,進而形成一套新的倫理道德體系,以此來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推動鄉村結構的變化調整。基于這一點,在社區道德內容建設中,應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加強民主意識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農村社區關系。
目前,全國大部分鄉村地區,社會各方面發展基本處在關鍵的轉型期,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廣大的農民在道德上、價值觀認知上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總體來看,這一時期屬于道德觀念新舊交織的關鍵時期。所以,從思想觀念上加以轉變,適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可引導并增強農民在當今多元化社會的道德觀,促進農民朝著積極的一面去發展,包括道德評價標準、道德思維能力等。關于這一點,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做得還不錯,不少地區都開展了先進評選活動,極大調動了社區群眾的積極性,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道德建設產生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一、倫理與道德的差別
羅國杰教授認為:“漢語中,‘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意義上也是相通的,而且與英語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詞源涵義暗合。”(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因此,“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涵義上,可以視為同義異詞,指的是社會道德現象。”(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北京大學魏英敏、金可溪在對中西關于倫理和道德兩詞的運用分析后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道德’與‘倫理’都是一個意思。因此道德現象又可叫做倫理現象,道德行為又可稱為倫理行為,道德判斷又可以叫做倫理判斷,道德學又可稱為倫理學。”(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筆者同意上述觀點,但是,作為一種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工具,筆者寧愿將二者區分開來。
其實在上述觀點中,作者在肯定“倫理”與“道德”的相通之時,也承認二者在某種程度上的差別。羅國杰教授認為:“倫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較多的是指人們之間實際的道德關系,倫理則較多的是指有關這種關系的道理。(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兩位教授則認為:“就西方而論,‘倫理’和‘道德’兩個詞,意義基本相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爾才明確地把它們加以區別,前者指社會道德,后者指個人道德。”(注:魏英敏、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在其《倫理與義務》一文中也提出:“黑格爾曾對道德與倫理作了區分,在他看來,道德主要與‘應當’相聯系,并展開于良心等形式中;倫理則涉及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社會結構。”(注:楊國榮.倫理與義務[J].上海:學術月刊社.學術月刊,1996.6)
同樣,筆者也同意這種對道德與倫理的區分,特別是黑格爾的區分,體現了他思想的深刻明晰和獨到之處,對筆者的思考與寫作具有直接的啟發意義。本文試想在黑格爾區分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文化的特點,將倫理與道德作進一步的厘定。
在此必須指出,儒家倫理是從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出發去表述自己的倫理思想,并以此去規范人們的行為,這種現實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倫推而廣之,形成了家與國的難解難分。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盡管受到多年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道德文化的沖擊,盡管市場經濟發展在中國已轟轟烈烈,但是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謝遐齡在中國最具影響的社會學雜志《社會學研究》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社會依然是倫理社會。(注:謝遐齡.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J].北京:社會學研究雜志社.社會學研究,1996.6)
勿庸置疑,在中國社會,“倫理”是一個現實的概念,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一個最能體現中國人道德思想和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概念。中國的道德是倫理,是倫理道德。
道德一詞在我國古代的解釋是:“道”,即道路,引伸為原則、規范、規律、道理的意義。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的本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就是實行某種原則,心中有所得。“德者,得也”。按莊子的理解,“物得以生為之德”,強調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
在古代中國,這種建立在內心規則、信念基礎之上的道德理解,體現了對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考失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種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儒家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
與此不同,在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標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理性作為建立道德大廈的基礎;要么對個體作“超越的突破”,將上帝作為個體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標。因此與古代中國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倫理性道德
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是西方社會發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今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徑
(一)中西道德價值文化的不同發源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化來自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和回應。而對現實的不同思考,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價值文化上的差異,會形成人們不同的行為取向及其行動結構。中西價值文化的差別,最集中地體現在“倫理”與“道德”的差別。很顯然,這種差別來自于不同的思考著的“現實”。
中國的“倫理”性道德價值,來自于對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的最初級的群體——家庭,及由此構成的現實社會的思考。在傳統中國社會里,農業生產是人們主要的經濟活動。由于經濟活動的簡單化,使絕大多數百姓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中。由此家庭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細胞。人們面對的主要社會活動場所——村落,實質上基本是一個擴大了的大家庭。人們日常的主要社會行動是家庭性的行動,人們面對的社會關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關系。因此從家庭出發,以血緣關系為依據的倫理性道德,就成了人們日常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正是立足于對這種現實的思考,從而創立了儒家倫理思想。儒家倫理從其產生一直到今天可以說已變成了中國價值文化的基因,在意識或潛意識中左右著中國人基本的行動,構成了現實中國社會行動結構的基本面貌。
在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也許天生他們就不屑于家庭的存在,也許天生他們就善于思辯和理性的哲學思考,在“道德”價值的判定中,他們把個體從家庭和現實社會中抽取出來,進行“原子”性的分析和類的抽象,從而使個體獨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獨立性認定為個體的基本道德價值。基督教企圖超越個體的“理性”和“獨立性”,設定一個抽象的全智全能的完美無缺的上帝,作為人們永生永世的價值追求。也可以說,古希臘和基督教的道德文化,從其產生一直到今天,成了西方價值文化的基因。這兩種基因導演著西方人的種種社會行動,形成了西方社會人們行動的基本結構,從而也就形成了與中國人社會行動結構的清晰差別。
(二)中西社會行動結構的差別
由
于價值文化或者道德文化的差別,導致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社會行動的差別。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家庭性倫理道德的影響,中國人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群體(倫理群體)中來看待自己,從而確定自己行動的“差序格局”。盡管按教授所說,在這種差序格局中,個體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這只能說明個體行動的出發點。其實這種行動出發點的依據從根本上說是倫理性的道德。所以在中國,個體基本上是消解在群體之中的。群體是個體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群體的倫理道德命令,或者說群體的宗法倫理命令就是絕對命令。受到抽象性人格及由此形成的理性和獨立性道德的影響,在西方人們總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為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結合起來建立群體,并參與群體的活動。個體與群體是對立的,是一種契約關系。個體雖然結合于群體,但依據契約個體可自由出入群體。當然為了實現個體的利益,個體在享受群體賦予權利的同時,必須對群體負責,履行個體對群體的義務。
第二,在以家庭為出發點的差序行動結構中,血緣關系成了行動的主要參照系,由此中國人的社會行動被賦予了濃郁的感彩。
在社會互動或交往中人們首先考慮的是感情上的親近性,考慮的是對他人的感情上的關心、體諒、和愛護,即要講人情。情感與中國人是難舍難離,成了人生第一需要。中國人最不適應的是,人情關系的淡漠。在交往中人們不僅重視情感,也特別相信情感,只要有了情感關系,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好辦多了。中國人拐彎抹角套感情,成了日常交往的貫用方式。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社會,但由此也給社會發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帶來了無窮的變數。在中國人眼里無論是私人或公家的事情,在情感面前都是可以融通或變通的。法律、規則是人制定的,當然也應具有人情味。在西方,由于古希臘哲學家對人的抽象化,或由于基督教對人的超越,人們在社會行動中要么以理性為指針,要么聽從上帝的召喚。在那里家庭關系、血緣關系、感情關系不是人們社會行動的首要的、唯一的、全部的思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感情與非感情之間劃出了一道明確的界線,而且界線兩邊
是不具有替代性的。實質上在西方感情被壓縮到了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里,主要表現在家庭生活中。
第三,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體現在“仁”上。
“仁者,二人也。”“仁者,愛人。”“仁”的基本含義集中在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其實踐就是愛人。但是儒家愛人的倫理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依據的。因此儒家的愛人是有差序格局的,是有特殊性的。從本源上來看,儒家倫理實屬私德,而且傳統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又進一步強化著這種私德。一直到今天,當人們面臨著公共生活領域的問題總傾向于用私德去處理。在西方人是抽象的,個人與個人之間是完全獨立,是規則、制度和法律將他們聯結為一個公共的團體。團體對團體是公眾,個體對個體也是公眾。人們有著非常強烈的公眾意識和公共意識。電話亭是公共的,電話亭里的電話號碼薄當然也是公共的;公園是公共的,公園里的設施同樣也是公共的。公共與個人有著嚴格的界限。公事要公辦,當然私事要私辦。個人不能假公濟私,也不能損公肥私,更不能將公共物品據為己有。
第四,傳統的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社會經濟的主要動作方式,社會的流動性比較低。由此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是生活在家庭和村落里。在這樣的社會里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及由此形成的倫理道德就成了維系社會穩定和持續的主要紐帶或控制方式。很顯然倫理道德要發揮其控制作用,主要靠社會輿論和良心的自覺,而良心的自覺當然離不開自我的反省。
古希臘的城邦社會生活和面向地中海的商品貿易,煉就了古希臘人理性和獨立的人格與精神,繼而凝結為古希臘人的道德哲學思考。作為有理性的獨立個體,要參與城邦生活,顯然需要契約和律法的規范。這樣法律就成了維持和延續社會的主要控制方式。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法的建立,就基本上形成了西方社會的法律傳統。
與孔子和孟子對人性本善的樂觀看法不同,古希臘哲人對人性似乎感到更為悲觀。(注:墨子刻.烏托邦主義與孔子思想精神價值[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因為作為一個抽象的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當他參與城邦生活的時候,人們更多看到的是他人性惡的一面,以期有所防備。基督教則以“原罪”說,對人性作了惡的宣判。奧地利現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其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了人的潛意識、本能,特別是性本能在人的行動中的支配作用。弗氏從心理學角度認證了人性本惡。人性本惡的判定不僅為上帝的存在及其對人的救渡提供了理由,其主要之處在于推動西方社會走向了法治社會。
第五,以家庭為出發點的儒家倫理,自然而然特別強調家庭的和睦。推而廣之在社會生活中提倡“合和”精神。劉明武在《中華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上發表文章認為:合和是中華精神之元。合和體現在合于自然,和于人。合和文化應用到人際交往中,應該是“以和為貴”;應用到商業交往上應該“和氣生財”;應用到夫妻關系上則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應用到家庭關系上應當是父母共為一家之長;應用到上下關系上,則應做到君仁臣敬。和合的價值最核心地體現在仁愛之心上,按胡楚生的觀點具體又體現在忠恕、孝悌、信義和禮讓之中。(注:胡楚生.弘揚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蘊[J].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中國文化研究,2000.1)應當特別強調的是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合和文化尤其注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在西方,一方面由于對人的理性和獨立性的道德設定,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對立,促使西方在競爭中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對立,導致西方在競爭中矛盾與沖突接連不斷。另一方面,由于對人的獨立性,特別是理性的道德設定,又形成了人與自然界的對立。為了生存,人對自然界進行無情的掠奪。為了戰勝自然,人們開動腦筋去勘探自然,開掘自然。微電子技術和生物克隆技術的發明,使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此應當承認,正是出于戰勝自然的需要,西方發現出了關于自然界的分門別類的科學。
三、未來中西道德價值取向
道德價值是整個文化的核心,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行動的基本方向。如前所述,正是由于道德價值上的差別,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才形成了中西社會人們社會行動的不同結構,因而也就有了中西社會的不同發展。
在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倫理道德,把人放到以家庭為背景的現實社會中去量度,從而使其道德建立在堅實的社會基礎之上,使道德真正成為具有社會性人的道德。由于儒家倫理道德的家庭背景性,這種道德一開始便被賦予了濃郁的家庭般的情感性。很顯然儒家倫理道德是一種入世的道德,是一種有血有肉的道德,體現了人間的溫暖與關愛。正是基于這種道德濃郁的感情性,因而它形成了廣泛的民眾同質心理。應當承認儒家倫理道德之所以能長時期主導中國社會
的道德文化,是與其倫理道德的現實社會性和情感性取向密不可分的。但是情感是具有特殊性的,再加上儒家倫理對其強化和肯定,所以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始終存在著平等與特殊兩種張力的搏擊,平等的觀念始終難以深入民心,或者心理上接受了平
等的觀念,但執行起來又大打折扣。所以美國儒學專家杜維明先生在分析儒家倫理道德弊端時指出:儒家傳統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沒有把中國帶到西方的,以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為主導思想的社會,也沒有給中國帶來科技高峰、民主制度以及個性解放所喚起的燦爛文化。(注:杜維明.一陽來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在西方,獨立性和理性是道德價值的核心內容。由于這種獨立性和理性是建立在對人的原子性的思考和類的抽象的基礎之上的,再加上基督教對人的超越,所以西方的道德是一種抽象的道德,缺乏現實的社會基礎和情感性。與儒家倫理道德來自社會并反而觀照社會不同,西方道德來自個體,并以從個體中抽象出來的道德去建立社會。由此西方社會必然是一個重形式的社會,按帕森斯的觀點,必然是一個普遍主義的社會,因而也必然建成一個民主與法制的社會。由于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也必然使個性得以張揚,從而呼喚出個性的具大創造潛力。
然而,由于對個體獨立性的過份強調,再加以自近代以來西方對資本主義競爭的倍加推崇,使西方的個體獨立性走上了極端個人主義的窮途末路,南京大學張風陽教授提出:“西方個性張揚(個人主義的張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就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并非夸張的疑慮:就象無度開發自然會破壞生態平衡一樣,對個人欲望邊疆的無度開發會不會造成一種道德生態危機呢?”(注:張風陽.道德邊界的消蝕[J]南京: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實質上西方社會的道德危機,并非個人不遵從道德,而是其道德自身的危機,即個人主義的危機。這種危機來自其道德的核心思想,即對人性的抽象性理解。西方建立在抽象人性基礎上的道德,與人的生活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當今經濟全球化又要求人的思想觀念的全球化,要求普世倫理道德的建立,但西方個體獨立性及其導致的個人主義遠遠落后于現實,因此也就造成了當今西方乃至全球的文化沖突與分離的矛盾。
篇8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道德;審美修養;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011-01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計算機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最起碼的生存能力,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基礎。在計算機教學中,當學生出現一些不太符合教學要求的行為時,我作為教師,從不指責學生,或強行規定不準這樣,不準那樣,而是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傾向,挖掘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深層動機,本著愛護理解學生的態度,多采用疏導方式,這樣不但可以使計算機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據此,筆者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愛護計算機,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上機操作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教育學生要愛護計算機,強調操作時應注意的事項,并注意查殺計算機病毒,以確保順利持久地開展計算機教學。同時,要教育學生遵守機房各項規章制度,幫助學生養成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好習慣。比如,在介紹有關計算機殺毒操作過程時,盡力使學生明白,計算機病毒的破壞性極大,所以教育學生不論何時、何地,設計、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都是不道德的,會受到懲罰的。在網上,各種信息魚目混珠,網絡游戲更使部分學生不知疲憊。如何引導學生利用Internet進行學習,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在教學中,應教育學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網瀏覽時選擇適合中學生的內容,在教師機上準備一些精美的圖片,教學時播放一些優秀的音樂,使學生能從中感受美、欣賞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增強文化品位,從而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抵御低級、庸俗、不健康信息。事實證明,這樣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德育豐收,教師的工作也得到了順利進行。
提高學生的網絡倫理道德修養但憑學校教育的力量是不過的,還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有時家庭教育會成為網絡倫理教育的關鍵因素所在。在對一些網絡犯罪的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提高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家長可以從以下各方面的措施中提高孩子的網絡倫理道德:1、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網絡使用引導,限制上網時間;2、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并進行積極的引導;3、推薦優秀的適合的網站給孩子瀏覽;4、規范家長自己的網絡倫理道德行為,給孩子做好榜樣。
二、培養學生與人分享,團結協作的精神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并不是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與同伴合作的過程中對事物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計算機課操作題比較多,小組交流后,每人都能有練習的機會,這樣就達到了減負增效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與人配合,共同進步,共享成功的優良品質,良好的人際關系可協調人的活動能力,在當今社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成員,總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他必然要同其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而一項工作單個人是難以完成的。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學會善于與人合作,要能組織、協調各種力量,這種能力正是在學生時代培養出來的,此外,與人協作精神會產生的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氛圍下學生容易迸發創造的火花,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擴展了思維,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計算機會產生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比如,會使學生沉迷于計算機世界中,或沉迷計算機中而缺乏同學之間的交往,而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于發展為心理障礙。因此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務,要求在學生分組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與其他學科成合力 ,宣傳網絡
倫理道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計算機課是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教給學生信息檢索、信息獲取等能力的同時,更教育學生獲取信息要“取之有道”,對網絡中的各種信息,網絡新聞、網絡游戲、不道德言論,教育學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法律法規的教育,讓學生樹立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提高個人網絡倫理道德素質。同時,在學生中開展宣傳網絡道德校園網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到更多更文明的知識,提高網絡倫理道德意識,并在學校中營造一種文明上網,提高信息素養的良好氛圍。另外,道德教育不是單獨存在的,需要與其它學科形成合力,像觀看美麗的圖片,欣賞優美的音樂等等。大家形成和力自然就會進步不少。
四、提倡與家庭形成合力進行德育教育
篇9
【摘要】本文以轉型期的體育領域倫理道德景象為研究對象,運用邏輯法,結合本人所見所聞,重新認知道德、社會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景象、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并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體育;倫理;道德;轉型期;中國
0.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不和諧的現象充斥著我國的各個領域,這些“不和諧”有一部分涉及法律問題,我們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而更多的是一種倫理道德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倫理道德有一個全面、客觀、正確的認知,對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有正確的態度。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對體育領域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需要始終保持一種敏感的嗅覺,這些體育領域的“不和諧”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何才能處理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以下將談談本文的愚見。
1.關于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的認知及其景象。
1.1何謂轉型期。
我國一直以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綜合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各種倫理道德理論也隨著開放的經濟一同到來,并影響著我國的公眾。如現代的公民倫理、普斯倫理近幾年都有著一定的傳播。
我國真正的轉型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我們轉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政治文明水平、經濟發展、文化的保護和發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也表現出很多不和諧的景象,各個領域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浮躁心態。
1.2對道德的認知。
關于“道德”,對“德”字的拆解———很多人在十字路口,眼睛斜過來,看見一樣東西,拿不拿?問問心。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并非指的是一條具體的道路,而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由此可見,“道德”,就是類似于約定的秩序,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規則。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
1.3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認知。
倫理道德本身是一種習慣。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便是指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國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則的作用。“倫理”和“道德”常常同時出現,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兩個概念。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于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而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因此倫理范疇側重于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是雙向的。道德范疇則側重于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可以是單向的。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而倫理道德使人性的本質得到合理的引導。
1.4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景象。
我國選擇了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我國又是一個受傳統的儒家倫理幾千年影響的國家,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的轉型。“我們不能對我們生活的社會時代麻木不仁,我們必須要跟上社會的節奏。”有人說:“全虧了改革開放的與國際接軌,讓我們迎來了普斯倫理”,改革開放確實讓我們與世界零距離接觸,讓我們對普斯倫理、公民意識等各種倫理道德理論有了全新的認識。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度的加大,發展的加速,國人的社會倫理道德也產生著微妙的變化,部分人產生了一種浮躁的心理,世界觀、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太過注重經濟效益,追求不切實際的社會認可,而忽略了個人真正的價值。
2.對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的認知及其轉型期的景象。
2.1對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的認知。
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就是在體育領域調節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關關系的規則,它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領隊、出資方、盈利方、社會成員等多個構成部分,這些部分自身或者部分與部分之間產生的關系,必須要有相關的倫理道德來引導和約束,這就是體育倫理道德。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經濟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經濟領域的這一變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體育的產業化、職業化、功利化和商業化無疑在推動體育運動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但它同時又“對彌足珍貴的體育精神具有巨大地消解作用,它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吞噬著體育的靈魂,使體育正一天天地逐漸淪為名利、功利、勢力的奴隸!”
2.2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
北京2008奧運會,讓世界再次承認中國是一個體育大國,但也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體育強國。我國的競技體育就存在太多的倫理道德問題。
2.2.1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機制是舉國體制,是一個金字塔形態。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就有眾多體育專家、學者提出,2008奧運會后,我國需要改變現今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呼吁取消舉國體制,應該把體育工作的重心由競技體育向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移動,但同時也出現了部分反對的聲音,認為不可以取消。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質連續20年呈下降趨勢,現狀不容樂觀;同時許多疾病也呈現著年輕化的趨勢,提高國民體質,已經是當務之急。本人認為體育工作的重心理應由競技體育向社會體育、學校體育轉移。當然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倫理道德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2.2.2競技體育的人才選拔。我愿意相信絕大多數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拔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必須承認,在部分運動項目的人才選拔中,并不僅僅看運動員的實力和未來可以挖掘的潛力,運動員的家庭背景也作為考察項目之一。近期網上公布的幾段視頻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名小男孩的日記還一度引發體育界的轟動,內容主要是教練明目張膽的索取煙酒、紅包,若不按時送,就不給指導甚至不給練,更有甚者,對其隊員會進行體罰。這時候,我們就要反思了,有的同志是打著“為國爭光”的幌子,做著滿足個人利益的事。
2.2.3始終處在風口浪尖的中國職業足球。我國泱泱13億人的大國,竟然選不出11個能在世界足球中踢出一席之位的運動員,有人說,這是我們的體質、體能問題,事實果真如此嗎?日本、韓國同樣是亞洲種,為何他們就可以呢?由此想到,近來沸沸揚揚的足球運動員群毆、打裁判等等負面事件,足球運動員拿著高額的薪酬,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價值?有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前幾天,本人在看體育新聞,看到了中國棒球隊沒有太多的經費,沒有外教,甚至連本年度的比賽服、裝備都是去年的舊服裝、裝備,但他們仍在堅持,仍然兢兢業業地訓練,沒有觀眾,仍認認真真地比賽。朝鮮國足,拿著12元的月薪依然闖進了世界杯。群毆、假球、黑哨,試問中國職業足球到底怎么了!
2.3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的成因。
談談我國體育領域這些“不和諧”的成因是什么?第一,無疑是體制問題,沒有規范、可行的體制去規范,讓體育領域各組成部分有一把自我約束的尺來衡量自己的道德行為。第二,缺乏相應的倫理道德教育。體育領域作為大眾娛樂、觀賞的項目有著一定風向標的作用,這就要求運動員等體育領域的組成部分接受較多的思想教育,包括愛國精神、民族主義、團結精神、拼搏精神等等。運動員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表現出積極向上的形象。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男籃,他們常常會組織隊員去軍隊、學校等接受思想教育,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所以在奧運會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團結和拼搏。第三,國家集團與集團、各集團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不和諧”很大程度上是每個人都想把利益最大化,這與現階段轉型期,社會的競爭及飛速發展不無關系。
3.結論。
本文對道德、社會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景象、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進行了討論。可見,我國體育領域的某些方面,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倫理道德,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國家的體制問題,有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的問題,當然也與我們公民的素質和基本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目標等有關。轉型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轉型期完成公民倫理道德的洗禮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萬月紅。21世紀初我國體育道德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曾玲華。體育道德失范與人文奧運的沖突及其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作者姓名后缺少標點)[3]熊文,蔡端偉,李榮芝。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約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2)。
[4]蔣曉麗。體育倫理與體育道德的區別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賀亮峰。體育運動中的非道德行為與運動員目標定向關系研究綜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3)。
篇10
【關鍵詞】體育;倫理;道德;轉型期;中國
0.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各種不和諧的現象充斥著我國的各個領域,這些“不和諧”有一部分涉及法律問題,我們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而更多的是一種倫理道德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倫理道德有一個全面、客觀、正確的認知,對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倫理道德問題有正確的態度。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對體育領域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需要始終保持一種敏感的嗅覺,這些體育領域的“不和諧”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何才能處理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以下將談談本文的愚見。
1.關于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的認知及其景象。
1.1 何謂轉型期。
我國一直以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綜合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各種倫理道德理論也隨著開放的經濟一同到來,并影響著我國的公眾。如現代的公民倫理、普斯倫理近幾年都有著一定的傳播。
我國真正的轉型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 我們轉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政治文明水平、經濟發展、文化的保護和發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也表現出很多不和諧的景象,各個領域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浮躁心態。
1.2 對道德的認知。
關于“道德”, 對“德”字的拆解———很多人在十字路口,眼睛斜過來,看見一樣東西,拿不拿?問問心。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并非指的是一條具體的道路,而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由此可見,“道德”,就是類似于約定的秩序,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世的規則。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真正成為人,社會成為真正的理性社會,就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
1.3 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認知。
倫理道德本身是一種習慣。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處的。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便是指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國有“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則的作用。“倫理”和“道德”常常同時出現,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兩個概念。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于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而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因此倫理范疇側重于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 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是雙向的。道德范疇則側重于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可以是單向的。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而倫理道德使人性的本質得到合理的引導。
1.4 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景象。
我國選擇了一條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我國又是一個受傳統的儒家倫理幾千年影響的國家,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的轉型。“我們不能對我們生活的社會時代麻木不仁,我們必須要跟上社會的節奏。”有人說:“全虧了改革開放的與國際接軌,讓我們迎來了普斯倫理”,改革開放確實讓我們與世界零距離接觸,讓我們對普斯倫理、公民意識等各種倫理道德理論有了全新的認識。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度的加大,發展的加速,國人的社會倫理道德也產生著微妙的變化,部分人產生了一種浮躁的心理,世界觀、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太過注重經濟效益,追求不切實際的社會認可,而忽略了個人真正的價值。[ ]
2.對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的認知及其轉型期的景象。
2.1 對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的認知。
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就是在體育領域調節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關關系的規則,它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領隊、出資方、盈利方、社會成員等多個構成部分,這些部分自身或者部分與部分之間產生的關系, 必須要有相關的倫理道德來引導和約束,這就是體育倫理道德。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商品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經濟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經濟領域的這一變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體育的產業化、職業化、功利化和商業化無疑在推動體育運動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但它同時又“對彌足珍貴的體育精神具有巨大地消解作用,它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吞噬著體育的靈魂,使體育正一天天地逐漸淪為名利、功利、勢力的奴隸! ”
2.2 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
北京2008 奧
運會,讓世界再次承認中國是一個體育大國,但也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體育強國。我國的競技體育就存在太多的倫理道德問題。
2.2.1 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機制是舉國體制, 是一個金字塔形態。2008 年,北京奧運會前,就有眾多體育專家、學者提出,2008 奧運會后,我國需要改變現今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呼吁取消舉國體制,應該把體育工作的重心由競技體育向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移動,但同時也出現了部分反對的聲音,認為不可以取消。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質連續20 年呈下降趨勢,現狀不容樂觀;同時許多疾病也呈現著年輕化的趨勢,提高國民體質,已經是當務之急。本人認為體育工作的重心理應由競技體育向社會體育、學校體育轉移。當然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倫理道德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2.2.2 競技體育的人才選拔。我愿意相信絕大多數競技體育人才的選拔是公正、公平的,但也必須承認,在部分運動項目的人才選拔中,并不僅僅看運動員的實力和未來可以挖掘的潛力,運動員的家庭背景也作為考察項目之一。近期網上公布的幾段視頻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名小男孩的日記還一度引發體育界的轟動,內容主要是教練明目張膽的索取煙酒、紅包,若不按時送,就不給指導甚至不給練,更有甚者,對其隊員會進行體罰。這時候,我們就要反思了,有的同志是打著“為國爭光”的幌子,做著滿足個人利益的事。
2.2.3 始終處在風口浪尖的中國職業足球。我國泱泱13 億人的大國, 竟然選不出11 個能在世界足球中踢出一席之位的運動員, 有人說,這是我們的體質、體能問題,事實果真如此嗎? 日本、韓國同樣是亞洲種,為何他們就可以呢? 由此想到,近來沸沸揚揚的足球運動員群毆、打裁判等等負面事件,足球運動員拿著高額的薪酬,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價值? 有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 前幾天,本人在看體育新聞,看到了中國棒球隊沒有太多的經費,沒有外教,甚至連本年度的比賽服、裝備都是去年的舊服裝、裝備,但他們仍在堅持,仍然兢兢業業地訓練,沒有觀眾,仍認認真真地比賽。朝鮮國足,拿著12 元的月薪依然闖進了世界杯。群毆、假球、黑哨,試問中國職業足球到底怎么了!
2.3 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的成因。
談談我國體育領域這些“不和諧”的成因是什么? 第一,無疑是體制問題,沒有規范、可行的體制去規范,讓體育領域各組成部分有一把自我約束的尺來衡量自己的道德行為。第二,缺乏相應的倫理道德教育。體育領域作為大眾娛樂、觀賞的項目有著一定風向標的作用,這就要求運動員等體育領域的組成部分接受較多的思想教育,包括愛國精神、民族主義、團結精神、拼搏精神等等。運動員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表現出積極向上的形象。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男籃,他們常常會組織隊員去軍隊、學校等接受思想教育,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所以在奧運會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團結和拼搏。第三,國家集團與集團、各集團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利益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不和諧”很大程度上是每個人都想把利益最大化,這與現階段轉型期,社會的競爭及飛速發展不無關系。
3.結論。
本文對道德、社會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社會倫理道德景象、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我國轉型期體育領域的倫理道德景象及其成因進行了討論。可見,我國體育領域的某些方面,并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倫理道德,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國家的體制問題,有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的問題,當然也與我們公民的素質和基本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目標等有關。轉型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轉型期完成公民倫理道德的洗禮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萬月紅。21 世紀初我國體育道德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曾玲華。體育道德失范與人文奧運的沖突及其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作者姓名后缺少標點)[3]熊文,蔡端偉,李榮芝。競技體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約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2)。
[4]蔣曉麗。體育倫理與體育道德的區別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賀亮峰。體育運動中的非道德行為與運動員目標定向關系研究綜述[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3)。
- 上一篇: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 下一篇:電腦技術員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