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8:40: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美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筑美學藝術分析論文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占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中國建筑是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作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之一,與西方建筑和伊斯蘭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筑,誕生于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于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筑,則出現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筑終結于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過程中,中國建筑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獨特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分出三個大的階段: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代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個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實與階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個高潮。這三個階段可分別以秦漢、隋唐、明清為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以漢族建筑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筑、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筑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于中國長期的宗法土壤,中國建筑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及于其他幾乎所有建筑類型,如祭祀神和先賢圣哲的宗教建筑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親緣的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筑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建筑文化研究的現狀與策略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梢钥闯?,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偟膩碚f,《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腕w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偨Y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探索建筑美學生態學方法的意義
作者:薛富興單位:南開大學哲學院
艾倫•卡爾松(AllenCarlson)的環境美學有一個從自然環境美學到人類環境美學的轉變過程,建筑美學既是其人類環境美學研究的具體起點,也是其整個人類環境美學思想的發源地??査申P于人類環境美學的一些重要思想都在其對建筑的討論中獲得、確立。抓住了卡爾松建筑美學的核心觀念,也就抓住了卡爾松人類環境美學思想之根本。本文欲對卡爾松最初的建筑美學思想成果略作介紹與評述,以便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必要基礎。
一、對傳統建筑觀念的反思
卡爾松在其自然美學、環境美學的理論建構期,即開始了對人類環境的關注,建筑則是此種關注的最初著力點。1986年,卡爾松發表了一篇以建筑美學為主題的論文———《建筑美學再思考》(Reconsidering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標志著卡爾松的環境美學出現了新興趣、新領域。更重要者,卡爾松對建筑的初步涉獵即為建筑美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新觀念。該文之開篇,即對傳統建筑觀念提出戰略性質疑:依傳統,建筑美學一直被視為藝術美學之一部分,建筑本身經常被當作一種低級的,然而又在統一的藝術美學中必有其適當位置的藝術。那些用于分析精致藝術或純藝術的美學觀念、理論已被用于分析建筑。因此,建筑美學一直集中關注那些與藝術作品相較而言,可被視為“建筑作品”,并帶有那些我們在藝術品中所發現的審美興趣和審美愉悅特性的獨特結構。建筑美學的焦點被集中于孤立、獨特的結構,這些結構為建筑師作為藝術家而精心設計和創造。如果它們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藝術品,或者特別地是雕塑之類的東西,這便更好。簡言之,建筑美學的重心已被集中于單個的巨型建筑物———藝術家的一種作品①。在此,卡爾松對傳統的建筑美學觀念提出雙重質疑:首先是將建筑視為藝術品的觀念,即在藝術范疇下觀照和闡釋建筑的觀念;其次,在此基礎上,將建筑美學視為藝術美學分支的觀念。依傳統,并非所有的建筑物,而是建筑物中極少數經作為藝術家的建筑師們精致設計與建筑工人們精心建造后,最終在外形上精致如雕塑的單個建筑物,才會榮幸地成為“建筑作品”,即類似于藝術,具體地,類似于“美的藝術”的建筑,特別是類似于雕塑藝術的建筑,才會引起人們的審美關注。確實,在西方,自從近代“藝術”,特別是“美的藝術”(fineart)觀念確立之后,建筑就被列入藝術體系,成為空間藝術的基本形態之一,黑格爾的《美學》即將建筑與繪畫、雕刻、音樂和詩歌相并列。此后,整個近現代西方美學,對作為藝術的建筑觀念,鮮有存疑者。但是,卡爾松一進入建筑領域,即對此種傳統建筑觀念提出了深刻懷疑,因為他獲得了觀照建筑的新視野。傳統的作為藝術的建筑觀念之下,建筑的一些基本事實被長期遮蔽,人們長期對此視而不見。在此新視野下,卡爾松將它們呈現出來:作為建筑物,它們具有許多功能,因此,它們與人以及使用者的文化內在地相關,作為建筑物,它們亦與其他建筑物相關。它們不只在功能上與那些有相似用途的建筑物相關,并且在結構上相關于那些有著類似設計與構造的建筑物,甚至在物質上和與之相近的建筑物相關。再者,作為建筑,它們被建造于某處,因此它們也就不止與鄰近的物理建筑物,也與存在于其間的都市風景和景觀密切相關?;诖讼嗷ヂ撓抵W,抽象的“建筑作品”概念就很難有牢固基礎。挑出特殊的“建筑作品”在人們眼里就開始變成一種武斷的過程。簡言之,一旦我們開始觀察和思考建筑,便會意識到:建筑很難與類似于我們所鐘情的藝術品觀念相適應,那是一種獨特、非功能,且通常是指審美欣賞便當對象的觀念。①卡爾松在這里揭示了為傳統建筑觀念———作為藝術的建筑觀念所遮蔽的兩項基本事實:其一,建筑是被人們用來居住和使用的,是一種“功能性”對象。根據這一最為重要的基本事實,建筑就不應當被視為藝術,特別是旨在超越現實經驗物質功利目的的“美的藝術”。如果說雕塑是近代藝術及美的藝術觀念的典型代表,那么,建筑恰恰處于其反面。任何一座雕塑作品都只能用于非物質功利性的純粹觀照;但是建筑如房屋、辦公樓、橋梁等,則首先是用來服務于人們的物質實用目的。就此事實而言,我們不得不承認:近現代西方美學將建筑列入藝術,實質是對建筑十分嚴重的方向性誤解。其二,建筑物并不同于作為藝術的“建筑作品”,它不是一種孤立的單個存在物,相反,它是一種關系性存在,它處于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之網”中。在此方面,它再一次處于雕塑的反面。雕塑作品可以獨立欣賞,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獨立于環境,可以被安置于不同的美術館或廣場欣賞;建筑則不行,建筑是一種環境性對象,一座建筑物一旦與其相關對象、環境及其所使用者相脫離,它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喪其原初功能,也就會失去其作為特定建筑物的本質。如果說,一件從歐洲誕生地被運往美洲博物館進行展出的雕塑精品仍不失為雕塑杰作的話,一座離開了河流的橋梁,一座不再有宗教崇拜活動的教堂,一棟無人居住的公寓,就會如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被徹底遺棄、荒廢了的百年農場一樣,成了一片蕭瑟驚人的“鬼城”。建筑一旦獲得獨立,也就失去其靈魂或本質,就不再有引人的審美價值。
二、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
將建筑從傳統的藝術觀念中解放出來后,卡爾松要將建筑置于何處?他鄭重地向我們提出了欣賞建筑的一種新思路、新視野———“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anecologicalapproachto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生態學方法要求我們在最廣泛意義上將建筑感知為我們自己自然的人類環境,即感知為我們自己創造的景觀、城市風景,以及與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相類似的建筑物和結構。要將功能適應作為欣賞人類自身創造物,及其發展、可持續生存的指導性觀念。①卡爾松的“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要義有二:首先,將建筑從傳統的藝術觀念中解放出來后,將建筑在本質上理解為一種環境性的存在,具體地,理解為人類環境中的存在物,理解為人類環境對象,或構成此環境之一部分。如此一來,建筑審美欣賞的觀照視野大變:從微觀的單個對象欣賞,轉變為在特定整體環境背景下欣賞建筑。生態學方法給我們的主要教導是:在人類環境中,如同自然環境,沒有任何東西可被孤立而又完善地欣賞。每座建筑,每種城市風景或景觀,我們都必須根據存在于建筑物內部,以及該建筑物與其更大環境之間的功能適應關系欣賞,不能做到這一點,便會失去許多審美趣味與價值。②這便是建筑審美欣賞重心的變化。不再是特定建筑物的形式、形狀或結構,而是關系,特別是功能性關系成為我們建筑審美欣賞新的重心。在“建筑生態學方法”的新觀念之下,卡爾松概括了建筑審美欣賞的三個要點:建筑物與其環境,不同建筑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建筑物與其居民之間的關系。作為環境性存在的建筑,審美欣賞到底要欣賞什么?就是要欣賞建筑的“功能適應”,即建筑物因各相關要素間的相互適應而使建筑整體具備特定的價值利用功能,欣賞的正是這種因相關適應而實現了其預先設計的特定功能。在其他美學家從建筑中發現了形式美時,卡爾松卻從中發現了其實用功能。“功能適應”就是一種功利主義觀念,它正處于傳統建筑美學以及整個傳統美學之反面,它為建筑美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很多情況下,一片景觀或城市風景,甚至一處特殊的建筑物,隨時間的流逝,已自然地生長為一種有機物,它適應了人類的需求、興趣和關注。于是,它有了一種并不需要有意設計的適應功能,人類的需求鑄造了它,因此,要素間的適應便自然發生了。③在這里,由于觀照視野發生了由微觀而宏觀的變化,建筑欣賞的內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所謂“功能適應”,卡爾松在這里所欲強調者,并非建筑師在單個建筑物設計中其預定功能目的的實現,即建筑師作為藝術家,其藝術創造行為———精心設計的特定建筑功能目標的實現。恰恰相反,它指的是一組處于人類環境中,或作為人類環境的建筑物,在其長期的服務人類生活、實現人類生活價值目標的歷史過程中,“無意識地”相互適應、配合,最終因相互適應與合作而“自然地”成長為一片為人類生活價值而存在,因而實現了其對于人類的文化功能的人文景觀。確實,作為人類生活整體環境或景觀而存在的一群建筑物的功能適應效果并非任何一位建筑師在特定時間內有意設計的結果,而是許多建筑物在漫長的歷史時段內前后相續、自然磨合的結果。其審美價值也是一種群體效應,而非任何單個建筑物的魅力。由于卡爾松將建筑欣賞的重點確定在欣賞一片建筑物長期磨合、相互適應,“自然的”歷史過程上,于是,傳統的建筑欣賞之背后主人———作為藝術創造活動的建筑師對單個建筑精品的精心設計,在此便漸漸淡出建筑審美欣賞的視野,作為藝術家的建筑師之藝術創造才能應用、情感表達及其獨特的藝術觀念等,這些傳統建筑欣賞中的決定性因素便都失去其往日的審美價值。代之而起,進入建筑審美欣賞中心地帶的,是如自然生態形成過程般的建筑整體適應、功能實現效應。由于這種整體效果顯然超越了任何一位建筑師的努力,它是所有相關建筑物前后相續、長期磨合的結果,雖然其中的每座特定建筑物仍然是特定建筑師精心設計的結果,但是,由于我們所關注者是作為環境與景觀而存在的建筑集團,而非其中任何一座單個的特定建筑物,所以,在這樣的作為環境的審美欣賞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功能適應”是一種“自然”過程,它似乎與自然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同樣“自然”。
深究現代美學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審美;環境;藝術;當代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F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現代美學在家庭室內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審美環境藝術當代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F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美學在室內設計中應用探討論文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茖W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建筑設計方法論文
一、建筑設計的概念
建筑設計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廣義的建筑設計是指設計一個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設計工作常涉及建筑學、結構學以及給水、排水,供暖、空氣調節、電氣、煤氣、消防、防火、自動化控制管理、建筑聲學、建筑光學、建筑熱工學、工程估算,園林綠化等方面的知識,需要各種科學技術人員的密切協作。
二、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及原則
(一)建筑設計的構成要素
1.建筑功能是人們建造房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指所建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
2.建筑技術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設備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等各項技術保障。
建筑藝術發展追求地域個別特性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多元建筑論”的內涵及價值;堅持風土理念防止風水的偏執傾向;建筑文化未來格局的體認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創造了隱喻性的想象空間,建筑藝術構成了“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對建筑藝術基本精神的背離,是對文化、藝術追求的一種輕蔑,是封閉、保守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建筑上的重要反映、一座建筑物的最終目的是功能性的、借鑒是必須的,模仿也不可避免、建立建筑的風土性觀念,及尊重、體現風土個性是十分必要、建筑的審美價值具有多層次性、思想的多元化,經濟的多元化,同建筑的多元化是緊密統一的、人類要發展又要能持續,那就得既要滿足人的需要,又要限制浪費等,具體請詳情見。
論文摘要:本文以整體主義美學思想和后現代文化理論,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問題,認為在國際性、趨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個別性,是建筑藝術發展的重要風貌。作為情感符號、凝固音樂的建筑,理應在多元并存的R.4G氛圍中有充分的整體性的發展。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筑論掩蓋下的守舊,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濫。
論文關鍵詞:建筑多元文化整體主義創造
在已經進入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世紀末大眾文化和商業主義的勃興,以及傳統復歸的新語境,建筑藝術也同其他藝術一樣,面臨著巨大的新的發展、變化。整體主義地看,在我國現實主義建筑的主流下面,新思潮帶引下的多元建筑理念正方興未艾。流派紛呈,沙金混雜的多元文化格局已經形成。建筑日益顯示著它的復雜與個性化特征。而國際化交流也造成某種形式的趨同,甚至模仿。在向西方先進建筑文化學習中,堅持民族文化中的生態特色,在堅持地域性中放眼國際性,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應該是我們今天發展建筑文化的較為明智的選擇。
一、“多元建筑論”的內涵及價值
建筑創造了隱喻性的想象空間,建筑藝術構成了“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n]。這種符號活動的結果,就是創造出體現社會和藝術精神的,物質文化統一性的作品。一切建筑都既有功能、技術的特質,如舒適、實用、堅固、經濟等;也有審美的特質,如富有形式美感的外表、充滿韻律的內部結構、以及形象內容等。這些特質表現了人對現實的審美意識,有強烈的審美作用。然而,歷史地分析,對建筑整體性質的把握每個時代不盡相同。盡管也有中斷、裂隙產生,但其中總的是呈現著漸進的發展過程。
建筑形態中的光元素透析
摘要:本論文主要從建筑美學角度上分析光與建筑內部造型元素之間的關系。光在室內造型中起著獨特的、其它要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個建筑環境中,形、色或光可以作為一種“主題要素”來使用,某一方面的強調不等于單單這一方面因素就可以完成整個環境氣氛的創造,它們一定是綜合使用的,只是有主有輔罷了。
關鍵詞:光;空間造型;材料質感;建筑形態
0引言
建筑學里面所謂“光”的概念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光現象,而是指美學意義上的光現象。因此,我們的討論基本上不涉及光的物理性質之類的問題,而著重分析光對建筑內外部環境的形態塑造的作用。
1建筑中的光
建筑中的光可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類,自然光主要指太陽光源直接照射或經過反射、折射、漫射而得到的。古代建筑是以日光和火光來照明的,而火光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人工光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工光源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先進了。陽光的變化很大,強烈而有生氣,??墒箍臻g構成明晰清楚,環境感覺也比較明朗和有氣魄。人工光可產生極為豐富的層次與變化,設計的可能性相對較多,也有很多不同的效果。
住宅建筑遮陽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合理的遮陽是暖通空調領域節能的一個有效途徑。本文是根據天津地區典型氣象年的氣象資料,對天津地區住宅建筑南向遮陽板的構型尺寸進行研究。通過考慮夏冬兩季遮蔽太陽能的差值,給出了遮陽板合理的安裝位置和構型尺寸的推薦值。
關鍵詞:遮陽板太陽輻射能耗
1前言
太陽對于建筑的影響體現在建筑熱環境、采光、空調采暖能耗以及建筑周圍局部微氣候等方面。在建筑的供暖、空調系統設計中,太陽輻射對供暖、空調負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合理的遮陽就成為暖通空調領域節能的一個有效途徑[1]。
遮陽措施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類:利用綠化的遮陽、結合建筑構件處理的遮陽、專門設置的遮陽。專門設置的遮陽又包括:水平外遮陽、垂直外遮陽、百葉內遮陽、內遮陽加鍍膜、活動百葉外遮陽等。遮陽板屬于水平外遮陽。本文以天津地區典型氣象年氣象資料為依據,對天津地區住宅建筑南向墻遮陽板的構造進行建模分析,對遮陽板在不同構型尺寸條件下所能遮擋的能耗值進行編程計算。在遮陽板寬度w、遮陽板到窗戶上沿距離d取不同值的條件下,通過遮陽板在夏季遮蔽的能量與冬季遮蔽的能量的差值Es-Ew來評價遮陽板構型尺寸的好壞。同時給出在不同d、w情況下,對應Es-Ew的曲線,以供設計時參考。
2氣象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