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醫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0:5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健康管理醫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健康管理學教學體會與思考
摘 要:健康管理在國內已歷經十年,無論在學科體系、產業實踐,還是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健康管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近幾年國內陸續有高校開設健康管理課程或本科及研究生專業教育培養,但尚未建立成熟的教育模式,也無足夠的教學經驗可借鑒。本文根據健康管理學專業特點,結合我校健康管理學教學體會提出幾點思考與建議,積極探索健康管理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健康管理學,教學,思考
當今,健康管理成為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衛生部在《健康中國2020戰略》中提出了我國衛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并確定了衛生發展的一些優先領域,如重大傳染病的控制,婦幼衛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產業發展等,最終旨在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健康管理學科體系與相關技術方法則不斷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在實踐健康中國2020戰略的過程中必將發揮其積極作用。在國內健康管理已歷經十年,無論在學科體系、產業實踐,還是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醫學教育也必須適應這一發展,健康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應用型學科應運而生。我國已有十幾所高校開設健康管理課程或開始以健康管理為專業的本科學歷教育及研究生培養。因此,在醫學模式與醫學教育發生巨大轉變的背景下,針對健康管理學不僅要突破醫學課程傳統的教學形式,更要注重創新教學的探討。
一、健康管理學特點
健康管理學是以現代健康概念和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運用醫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連續的檢測、評估和干預,實現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標的新型醫學服務課程。
1.健康管理學是綜合眾多學科的新興學科
醫學圖書館服務公眾健康思考
摘要:當前醫院圖書館服務對象為醫護人員、醫學教師、醫學生等醫學科研人員,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公眾健康已經成為共同關心的話題。針對醫學圖書館當前運行現狀,提出圍繞公眾健康的醫學圖書館延伸服務,分析其特點,歸納其時代價值和社會作用,為提高醫學圖書館服務質量和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眾健康;醫學圖書館;社會服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今后推進中國醫藥衛生事業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該“綱要”是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一個里程碑,其將人民群眾健康發展規劃上升到新的高度[1]。健康中國理念進一步強調“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預防為主”,即以預防為主減少疾病發生,促進全民健康[1]。普及健康知識,強化健康教育,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眾健康新路子,對整個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既擔負著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又擔負著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責。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匯聚、交流和傳播的主陣地,在公眾健康教育領域具有重要作用和責任[2-3]。拓展醫學圖書館的社會職能,轉變圖書管理人員的服務觀念,開展延伸性公共健康的特色服務,對提升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醫學圖書延伸服務為視角,闡述公眾健康延伸服務的特點,歸納公眾健康延伸服務的意義,為增強醫學圖書服務于全民健康提供參考。
1醫學圖書館公眾健康延伸服務的特點
在數字化、網絡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醫學圖書館根據自身的設置、資源和能力,在保證滿足原有服務的基礎上,尋求醫學圖書館新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醫學圖書館的社會價值,踐行開放、惠民的理念,將服務對象范圍拓展至公眾群體,為促進公眾健康提供一系列擴展性、特色性、個性化、公益性的服務[4]。公眾健康延伸服務明顯呈現出自身特點。首先,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群體,服務內容貼近公眾生活,關注公眾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醫學問題,為其提供各種醫學信息和醫學服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提供引領和對接,解決公眾問題,滿足公眾的醫學需求[5-6]。其次,服務方式和內容靈活多樣,針對不同個體、不同需要,開展多樣化的延伸服務,并采取多種服務方式,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7]。最后,在平等原則、主次原則和開放原則的前提下,樹立以人為本、用戶至上、服務第一的理念,實踐開放、惠民的特色性醫學圖書館延伸服務[8]。
2醫學圖書館公眾健康延伸服務的作用
美國老年醫學教育認識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群的醫療保健需求快速增長,一種針對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老年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學科。目前,中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預測到2O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l7.17%,達到2.48億Ⅲ。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和教育在我國勢在必行。為此,迫切需要各級老年醫學會、綜合醫院、醫學院校及研究機構努力借鑒國外經驗,創造出適合我國特色的老年醫學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紹了美國老年醫學的發展現況、醫療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討對于我國老年醫學和教育發展的啟示,從而促進我國老年醫學和教育的發展。
1美國老年醫學現況
自1909年美國IgnatzLeoNascher醫生提出老年醫學(Geriatrics)的概念,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老年醫學專家的醫療和教育工作使老年醫學得以不斷完善,迄今已經形成了一門完整的學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醫學會,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學會,1965年設立老年人醫療保險,1966年開始老年醫學專科培訓,1974作者簡介:杜文津,碩士,主治醫師,第四軍醫大學兼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老年神經病學。豐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創建老年研究所。20世紀0年代,設立老年醫學研究基金開始資助本科醫學院校的臨床和科研人員探索改進醫學生課程中的老年醫學內容,職業衛生局資助建立老年醫學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軍人醫療系統成立老年醫學科研、教育、臨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國新型老年醫療模式
美國除了傳統的護理院(nursinghome)外,還有各種現代綜合服務的老年醫學診療、保健方法不斷涌現。這些新型醫療模式旨在全面提高醫療質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醫療消費。設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國的老年病房一般設立在大型三級醫院,由老年醫學專科醫生負責,專門收治老年患者,并會同其他專科醫生對老年患者的會診與治療。該醫療模式能有效診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時發現和防治老年病綜合征,縮短住院曰。開設老年髖部骨折專診(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體質虛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質疏松,從而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高。老年髖部骨折專科診療流程簡捷,由老年科醫生負責患者的術前評估、圍手術期處理和術后亞急性期診療與康復,可使老年患者盡快手術、減少并能及時處理術后并發癥,縮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復,降低治療費用。實施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緩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復,但其住院過久可能會引起活動能力下降、院內感染等問題,造成其疾病的惡性循環。在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模式下,老年醫學團隊負責老年患者的康復理療、壓瘡治療、抗生素治療、腸內外營養、精神行為病癥等診療服務,并負責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連續診療、保健以及指導相關機構改善社會和家庭環境,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連續性診療服務,有利于患者恢復。開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務項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務項目是一種為衰弱老人提供基礎診療、預防、日問鍛煉與娛樂活動、急性病診治及慢病長期管理等全套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老年科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對難以解決的病案邀請專科醫生會診。同時,為保證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其能夠繼續居住在社區,減少住院次數和入住護理院的幾率,提高和維持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組織召開家庭會議,商議護理、診療方案。建立退休養老社區連續醫療(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國將退休老人聚居,對其提供連續性醫療、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務與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時屬低齡,比較健壯,生活能夠自理,CCRC為其提供基礎醫療保健和預防、及各種生活服務支持。隨著老年人年歲增長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漸增多,老年醫學團隊根據每個老人的具體需求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和長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區可享受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
3美國老年醫學教育現況
健康宣教在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用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護理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2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6例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46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對兩組干預前后血壓變化、健康行為及妊娠結局進行比較。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0.05);兩組干預前遵醫服藥、血壓監測、飲食及運動管理各項健康行為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健康行為總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重癥子癇、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有助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壓控制,提高其健康行為,改善妊娠結局,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醫學營養干預;反饋式健康宣教;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子癇前期、妊娠期高血壓等,常見癥狀有水腫、蛋白尿、高血壓等,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等,嚴重威脅母嬰健康[1]。臨床除對PIH患者采取必要的對癥治療外,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十分重要。健康宣教及飲食干預為PIH患者護理中最基本的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將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用于PIH患者中,旨在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抽取92例PIH患者,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29.76±1.47)歲;體質量指數BMI18.6-24.2kg/m2,平均(21.41±1.03)kg/m2。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9.79±1.41)歲;體質量指數BMI18.7-24.4kg/m2,平均(21.43±1.06)kg/m2。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孕周>24周;(2)年齡>18歲;(3)均符合PIH診斷標準;(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孕前存在高血壓或內分泌疾病史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言語、視聽、認知、神志等功能障礙者。1.2方法1.2.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吸氧等,給予一般飲食指導、產前宣教等。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早期醫學營養干預+反饋式宣教,具體措施見下:(1)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營養師根據患者一般情況、飲食習慣、工作強度等制定個性化營養干預方案。每月1次詳細了解患者營養攝入情況,以能量、產熱營養素波動不超過±5為符合方案,(水、脂肪、蛋白質比例為7:3:1).根據孕前BMI對患者孕期增長體重進行預算,體重增長量:0-10周0.065kg/周,10-20周0.335kg/周,20-30周0.45kg/周,30-40周0.335kg/周,增重范圍10-12.5kg。囑患者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注意補充糖分及葉酸。注意鐵的補充,多進食蛋、奶、魚、瘦肉、水果蔬菜等食物,注意糖、鹽適量,避免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對水腫患者應嚴格控制鈉鹽攝入,每日應≤3g。囑患者多補充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增加奶類、鈣攝入,補充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鐵等食物,對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針對性補充葉酸、鈣鐵鋅硒、維生素B2等,維持體重適宜增長。(2)反饋式宣教:①信息傳遞:通過宣傳冊、PPT、視頻等方式講解營養管理、按時服藥、血壓監測、定期產檢、運動管理等對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并對血壓監測方法、定期產檢時間、營養管理方法及運動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提高其對以上相關內容的認知及了解程度。同時講解治療成功病例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依從性。②效果評估:囑患者對宣教內容進行復述,并講解常見的飲食搭配,鼓勵其說出內心疑惑。③糾正澄清:對患者表述正確的給予肯定與表揚,對表述不清或無法正確理解的內容進行講解,直至患者明白為止,確保其掌握飲食相關知識。④監督執行:每日查房時詢問患者飲食情況,對其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與指導。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后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差異。(2)使用科室自制健康行為評價量表評估患者健康行為,包括遵醫服藥、血壓監測、飲食及運動管理四個維度,各項分值0-25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健康行為越好,該量表效度0.751。(3)記錄兩組妊娠結局,包括重癥子癇、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核心素養導向的醫學教育研究
目前大多數院校醫學專科教育仍然采取“2+1”模式,學生在校學習2年,醫院實習1年,教學安排基本上是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臨床實習“老三段”模式,課程設置主要是與臨床崗位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內容主要講授怎樣診治疾病,同時加入人文素養、創新創業、思政教育等元素。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節奏的加快、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傳統的醫療模式也需要向‘防、治、養’模式轉變,但是目前醫學教育還沒有清晰的“治未病”大健康理念,培養的醫學生還未建立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健康保健、改變習慣的大健康思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衛生計生、體育等行業要主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補齊發展短板,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響健康的生活行為因素,形成熱愛健康、追求健康、促進健康的社會氛圍”[1]。我國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將培育健康素養、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理念融入到學校各項工作運行與管理中,構建新時代背景下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醫學教育體系[2]。
1專業與師資服務健康領域
依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及學校十三五專業發展規劃,堅持以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校開設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技術、康復治療技術、中醫學、預防醫學、健康管理、口腔醫學、藥學、醫學檢驗技術、助產、護理、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近年來又增設中藥、中醫康復技術、醫學營養等專業,組建形成臨床、中醫、藥學、食品、預防保健等特色專業群,能夠培養中醫、西醫、食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人才,基本涵蓋了大健康行業的領域,專業設置完全滿足培養健康人才的需求。根據學校十三五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注重引導醫學專業教師積累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健康生活等內涵素養,柔性引進有關健康管理、運動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開展專業研討、健康講座、指導創新項目等工作,共同開發《飲食與健康》《體育與健康》等綜合教材,共同制作《走進人體探索生命奧秘》《創新創業實務指導》等綜合課程資源,制定1+N課程過程考核管理方案,實施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2人才培養多層次多元化
2.1創新三二N人才培養模式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性格類型、學習經歷和成長規律,分析學生的社交情感、生活就業、專業技能、團隊合作、職業流動及變遷等多重需求,按專業分類、學程分段、素養分層、路徑分流、多向發展的思路,把人才培養分為卓越型、拔尖型、技術型“三”種類型,學生入校后經過一個學期的醫學基礎知識學習及專業認知教育,通過征集學生意愿和評估學習能力開始調整學習專業,進行“二”次專業選擇,然后再結合行業發展及崗位需求開設專業方向,為學生提供“N”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形成了“三二N”人才培養模式。
健康風險評估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運用
預防醫學主要是由醫學分化出后,多門分支學科形成的獨立學科群。其主要將人類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環境醫學、社會醫學以及生物醫學等理論,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進行疾病發生和分布規律及影響健康的各類因素的研究,制訂完整的預防疾病的措施,從而達到有效的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健康的目的[1]。目前,慢性病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因素之一,慢性病不僅給患者,還造成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還嚴重阻礙了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2]。臨床已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引起高度重視,并將健康管理師納為一項新的職業。因此,健康管理將作為一項新興行業在我國飛速興起,醫學高等學院對于健康管理師的培養和早就責無旁貸。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健康風險評估和控制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運用方法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專業知識人才的水平,提高預防醫學的教學質量。
1健康管理和風險評估控制
健康管理是一個對于健康造成危險因素的全面管理的過程,其能有效提高人、集體以及社會的積極性,進而盡可能地將有限的資源運用于保持人類健康之中。健康管理最早出現于北美地區的臨床預防服務,目前在我國的教學材料中也將健康管理稱為臨床預防服務。其實現個性化健康干預的方法是合理改善個人行為生活方式。在近兩年來隨著醫療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健康管理已經從由家庭醫生承擔的臨床預防護理模式發展為醫院、保險機構以及IT等行業共同參與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師目前在我國率先成為一種新型行業,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作為健康管理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其只能采取健康風險評估手段和進行健康干預措施才能有效實現健康管理,并且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讓患者擺脫病魔困擾。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通常對于預防醫學的學習并不是很重視,其通常專注于研究臨床醫學,并且更希望將來成為臨床醫生或某科的專家學者。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逐年增高的情況。因此對于慢性病更需要健康合理的維護,未來對于臨床預防醫學的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2健康管理的組成部分和運用
健康管理是由服務對象的個人健康信息、健康風險評估以及健康干預3個部分組成。服務對象的個人健康信息主要有個人一般資料情況、行為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疾病家族史、醫學體檢以及部分實驗室檢查指標。健康風險評估的主要過程是將個人健康信息輸入計算機軟件,之后分析和預測個人在之后一段時間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評估的結果進行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分級。健康干預是根據上2個部分的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健康干預措施,并且動態追蹤效果,從而起到促進患者健康的效果。以上3個部分是長期的、連續的,且周而復始的服務過程。在對患者實施健康干預之后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效果來制定進一步的干預方案,這樣才具有長期預防疾病的效果。
3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在教學中的運用
醫學科技管理創新發展思路
1轉化醫學理念和內涵
1992年,D.W.Choi在《Science》雜志首次提出“從實驗臺到病床(frombenchtobedside,BtoB)”[1];1993年開始出現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詞;1996年,GeraghtyJ.在著名醫學雜志Lancet上首次提出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2]概念;2003年,時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院長E.A.Zerhouni在NIH路線圖(Roadmap)中正式提出,轉化醫學具體內容是指將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的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為可用于臨床實用的治療技術和手段,在實驗室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之間建立有效的連接點[3]。轉化醫學應該說是一種理念或者是一項研究策略,轉化醫學理念強調臨床和基礎研究間的深度相互融合、實驗室研究源于臨床實際需求,進而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是雙向互動、不斷循環并持續上升的過程,是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有機結合和整體協同,是醫學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隨著轉化醫學在醫學科技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其內涵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
2國內外轉化醫學的發展
2003年,美國在NIH路線圖計劃中提出建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同時設立轉化醫學方面科研基金給予經費資助。2006年,又繼續推行臨床轉化醫學獎勵計劃(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CTSA),在全美范圍內資助發展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目前,已投入25億美元資助建立了60個臨床和轉化醫學中心。2012年初,NIH重組國家研究資源中心(NationalCenterforResearchResources,NCRR),成立了NIH國家促進臨床和轉化科學發展中心(NationalCenterforAdvancingTranslationalSciences,NCATS)[4]。同時與轉化醫學相關的專業雜志相繼創辦,學術論文已達萬余篇。轉化醫學中心的建立及轉化醫學人才培養在國外已經初具規模。我國轉化醫學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較為迅速。2009年4月,湖南湘雅醫院成立了“中南大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9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成立“分子與轉化醫學研究所”;2010年7月,哈爾濱醫科大學宣告“東北臨床與轉化醫學中心”成立,9月北京協和醫院“協和轉化醫學中心成立”;2011年2月,我國醫藥行業首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在廣藥集團成立。目前我國已成立各級轉化醫學研究所、中心達30多個。2010年12月,香山科學會議第S13次學術峰會“加快醫學模式轉換,促進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科學問題”在北京隆重召開[5];2011年國際轉化醫學大會在溫州醫學院舉行;2012中美臨床和轉化醫學國際論壇在上海召開。我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相關學術會議的陸續召開,標志著我國已開始全面推動和發展轉化醫學。
3我國推進轉化醫學發展的必要性
衛生部部長、中科院院士陳竺在“2011中國慢性病防控論壇暨中國健康促進聯盟成立大會”上,用“井噴”向與會者描述中國慢病防控所面臨的嚴峻形勢[6]。中國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健康和疾病問題,已對社會和病患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因而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必然。通過利用國內豐富的臨床資源,引進轉化醫學先進理念及推進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可有效解決我國臨床實際問題和切實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從而能夠解決當前基礎醫學、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及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產業發展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等一系列問題。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策略
醫學經歷了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展到現代醫學時代。醫學模式也從機械論醫學模式過渡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前全球科技創新趨于密集活躍,學科之間日趨交融[1],高等醫學教育發展日新月異,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形勢,是當前醫學教育需要解決的課題。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召開臨床醫學類專業教指委工作會議,就積極推進新醫科建設,培養未來杰出的醫學科學家,做出系統謀劃,在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新醫科的發展戰略。新醫學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以預防治療康養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為醫學發展方向;培養具備實踐能力,醫工理文融通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在新醫科萌芽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特殊階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3],立足《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4],本文針對新醫學背景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及學科建設的內涵、路徑綜述如下。
1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現狀
1.1師資隊伍。在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醫科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主要體現在知識范圍、實踐經歷、技術能力、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師尚未達到這種要求,他們往往關注與本學科相關的前沿知識和新型技術,未對交叉學科做進一步了解,還表現出與行業密切合作不足,缺乏應對挑戰和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5]。1.2人才培養。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教育體系,現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34個,已有14個大學22個交叉學科所涉及的一級學科含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6]。近年來,我國公共衛生教育在培養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進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國最早的公共衛生教育是由前蘇聯引入,受傳統預防醫學教育模式影響較深,在教學內容、手段、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方面還存在問題[7]。1.3科學研究。新醫科發展的未來趨勢和健康中國的戰略部署要求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相互融合,協調發展[8]。臨床醫學的研究重點是疾病機理機制。公共衛生研究的重點是環境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及健康的影響。基礎醫學主要通過研究微觀醫學來指導疾病的診斷及預防[9]。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和預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衛生人員、基礎研究科學家及臨床醫生協作溝通才能完成。需要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進行整合,從系統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醫學實際問題。1.4社會貢獻。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要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要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體系,為大眾提供健康服務,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傳染性疾病防控體系。但對于目前已成為國民健康重大威脅的慢性病,相關的防控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亟需加強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研討交流與實踐探索,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防治緊密結合的慢性病防控體系。中國慢病防控工作體系尚屬空白,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網絡還處在探索階段[10]。
2新醫科視角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流學科建設路徑
新醫科建設是“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的大事,新醫科建設重中之重是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基礎、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學科建設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1師資隊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堅持興國必先強師。努力打造學科交叉實踐型師資培養體系。2.1.1核心內涵—高層次師資建設。高層次師資建設包括選拔學科帶頭人、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打造卓越教師、博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學術帶頭人要具有凝聚力、團隊精神,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敏銳洞察力,熟悉預防醫學發展前沿動態,有較強的交叉綜合研究能力,對研究方向富有經驗并具有預見性。鼓勵中青年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各學術帶頭人團隊,并在各團隊中進行輪轉,達到學科交叉的目的。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申報高水平課題,撰寫高質量論文,優先安排他們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傾斜。要求教師具備大學教師和公共衛生醫師2個角色,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旁征博引的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能力;同時還要有現場處置的豐富經驗。與醫院及預防機構合作開展教學,到相關單位兼職掛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導師組是由交叉學科導師組成的團隊,要求導師之間知識互補同時又知識關聯,導師組還可以是學校導師與實踐教學基地導師的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養。2.1.2外部環境—實踐教學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公共衛生的師資具備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能力。高校的教師需定期下現場,積累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開展橫向合作,促進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11]。2.1.3內部范式--學科交叉融合。教師可以按照學科交叉的原則組成科研教學團隊。師資團隊可以是“基于預防–基礎–臨床的交叉學科型師資團隊”,目的是提升教師對綜合知識與技能、復雜問題的應用整合能力。從而進一步改進教學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推進創新思維培養,提高教學質量。2.1.4基本方針--師德師風建設(圖1)。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師資團隊應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堅持“立德樹人”,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人。不斷提升師德學風,嚴于律己,為人師表。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教師。2.2人才培養。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意見中指出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圣職責。醫學教育強化醫學生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促進健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2.1本科生培養。進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養在醫學人才成長中的基礎地位,不斷深化本科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打造金課,淘汰水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以及相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強調交叉學科的課程學習;注重提升醫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形成“厚基礎、寬專業、高能力”的培養格局[12]。2.2.2研究生培養。當前我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研究生教育總體上還不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需求。新醫科要求樹立交叉融合的培養理念,在高校、衛生系統之間,以慢性病防控研究為導向,實現研究生知識技能的綜合提高。在融合創新理念下培養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衛生醫師或者醫學科研工作者[13]。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上,著重實踐能力培養,結合“知識-能力”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公共衛生知識體系為中心,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以公共衛生服務為特色,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強化對知識應用的實踐能力訓練,進一步突出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升[14]。2.2.3留學生培養。留學生的培養,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醫科未來發展方向。可以采取構建醫學留學生學習共同體形式。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們具有共同的學習利益觀,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資源并研討相關領域的學術問題,體現著一種互利共贏的學習合作精神。同時,應認識到,協同交叉是醫學留學生學習共同體持續性發展的源泉。留學生參加到各學科的學術研討會、學術沙龍、學術座談中去,這些活動能為他們提供思想碰撞的機會。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學科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2.3科學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組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大型人群隊列均在預防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15],為預防醫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寶貴契機,這些均是預防醫學服務于“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的重要途徑與方式。學科內部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均影響著預防醫學的發展方向[16]。2.3.1學科內部交叉。(1)基礎醫學與預防醫學結合:基礎醫學在分子水平上進一步闡明了人體結構和功能,明確疾病治療與預防的機制。蛋白組學研究在揭示生命運動的本質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因組時代、微觀醫學研究與宏觀人群防治相結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篩查高危人群,開發有效疫苗和藥物等方面為預防醫學做出了大量貢獻。(2)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整合:預防醫學通過預防人類疾病、延長生命、促進心理和軀體健康,在醫學中發揮更大的潛能,臨床醫學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兩者最大的目標均在于保證人們健康。將臨床與預防進行整合,可以實現最佳的健康效益,通過個性化的醫療策略制定,進行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和治療,從而確保人們在最少的投資下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2.3.2學科之間交叉。在交叉學科飛速發展背景下,預防醫學研究也日益呈現多學科綜合的態勢。從描述分布、探討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預防醫學不僅要在醫學內部進行交叉,還與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行為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學等諸多學科實現跨界交叉。如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預防醫學的發展,在多維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發生原因的進程中,幫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觀事實。高精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提高了預防醫學對疾病的監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險因子得到揭示和確認。在預防醫學研究策略上,從軟科學的角度更加系統地幫助預防醫學工作者在制訂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統的方法,促進了預防醫學發展[18]。2.4社會貢獻。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導和地方資源為核心的一體化慢性疾病防控體系。這一系統通過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多部門的融合與實踐探索,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推動慢病防控公共政策開發,建立符合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培育健康社會環境。基于大人群隊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體系,以實際應用研究形成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指南;支持多參數生理指標采集與多協作互連的網絡終端系統;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慢病風險因素辨識與監測的遠程健康監護平臺;實現區域一體化的慢病風險因素監測與管理的示范應用[19]。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樣本人群隊列為研究。慢性病篩查、干預、控制的有效策略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隊列。探討并發現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開發精確慢性疾病預測模型,制定、評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預方案,從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長全體國民的健康壽命,抑制醫療費用的無止境增長。
3展望
醫學生基層志愿服務質量提升現況
[摘要]醫學生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開展醫療志愿服務在國家健康扶貧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共青團中央、全國醫藥類高校共青團工作聯盟組織大學生“健康扶貧”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梳理出當前醫藥類高校組織醫學生開展社會扶貧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突出特征和積極成效,分析出醫學生在醫療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精準性不高、整體性不夠和連續性不強等相關問題,并在思想引領、活動平臺建設、活動方式改進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醫學生;志愿服務;精準扶貧;質量提升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役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1-2]。現階段,農村剩余的深度貧困人口脫貧難度不斷加大[3],健康貧困是農村深度貧困人口脫貧的“攔路虎”[4],健康扶貧成為確保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牛鼻子”[5]。然而,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在供給和需求方面仍值得關注和探討[6-7],基層醫務人員總量嚴重不足、整體素質不高[8-10],仍然存在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效使用率低、醫療服務與健康需求不匹配等突出問題[11-13],醫聯體分級診療、遠程醫療診斷等模式還處于“初探”階段[14-17],加快農村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是健康扶貧的主要任務[18-20]。醫學生開展基層醫療志愿服務活動,天然具備承載高級醫療衛生人才、前沿醫療科技和專業醫療服務向基層輸出的紐帶功能[21-22]。那么,醫學生參與基層醫療衛生志愿服務現狀如何?醫學生基層醫療衛生志愿服務在健康中國和精準扶貧戰略進程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應該如何進一步增強醫學生醫療衛生志愿服務能力?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以當前醫學生健康扶貧基層志愿服務專項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開展了醫學生基層志愿服務質量提升等相關研究。
1醫學生健康扶貧志愿服務實踐現狀
近年來,共青團中央、全國醫藥類高校共青團工作聯盟積極組織大學生“健康扶貧”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取得斐然成績。廣大醫學生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號召,緊扣健康扶貧社會實踐主題和內容,在暑期以實際行動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的大戰略之中。本文從全國范圍內選取60份優秀“健康扶貧青春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成果報告作為分析對象,通過關鍵詞檢索,梳理出當前醫學生醫療衛生基層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特征和成效。
1.1醫學生基層志愿服務特征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護理價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用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護理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2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組,對照組46例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46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對兩組干預前后血壓變化、健康行為及妊娠結局進行比較。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舒張壓與收縮壓水平均較對照組低(P<0.05);兩組干預前遵醫服藥、血壓監測、飲食及運動管理各項健康行為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健康行為總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重癥子癇、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有助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血壓控制,提高其健康行為,改善妊娠結局,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醫學營養干預;反饋式健康宣教;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子癇前期、妊娠期高血壓等,常見癥狀有水腫、蛋白尿、高血壓等,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等,嚴重威脅母嬰健康[1]。臨床除對PIH患者采取必要的對癥治療外,實施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十分重要。健康宣教及飲食干預為PIH患者護理中最基本的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將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結合反饋式健康宣教用于PIH患者中,旨在探究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抽取92例PIH患者,根據干預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2-37歲,平均(29.76±1.47)歲;體質量指數BMI18.6-24.2kg/m2,平均(21.41±1.03)kg/m2。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9.79±1.41)歲;體質量指數BMI18.7-24.4kg/m2,平均(21.43±1.06)kg/m2。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孕周>24周;(2)年齡>18歲;(3)均符合PIH診斷標準;(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孕前存在高血壓或內分泌疾病史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言語、視聽、認知、神志等功能障礙者。1.2方法1.2.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吸氧等,給予一般飲食指導、產前宣教等。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早期醫學營養干預+反饋式宣教,具體措施見下:(1)早期醫學營養干預:營養師根據患者一般情況、飲食習慣、工作強度等制定個性化營養干預方案。每月1次詳細了解患者營養攝入情況,以能量、產熱營養素波動不超過±5為符合方案,(水、脂肪、蛋白質比例為7:3:1).根據孕前BMI對患者孕期增長體重進行預算,體重增長量:0-10周0.065kg/周,10-20周0.335kg/周,20-30周0.45kg/周,30-40周0.335kg/周,增重范圍10-12.5kg。囑患者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注意補充糖分及葉酸。注意鐵的補充,多進食蛋、奶、魚、瘦肉、水果蔬菜等食物,注意糖、鹽適量,避免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對水腫患者應嚴格控制鈉鹽攝入,每日應≤3g。囑患者多補充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增加奶類、鈣攝入,補充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鐵等食物,對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針對性補充葉酸、鈣鐵鋅硒、維生素B2等,維持體重適宜增長。(2)反饋式宣教:①信息傳遞:通過宣傳冊、PPT、視頻等方式講解營養管理、按時服藥、血壓監測、定期產檢、運動管理等對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并對血壓監測方法、定期產檢時間、營養管理方法及運動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提高其對以上相關內容的認知及了解程度。同時講解治療成功病例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其依從性。②效果評估:囑患者對宣教內容進行復述,并講解常見的飲食搭配,鼓勵其說出內心疑惑。③糾正澄清:對患者表述正確的給予肯定與表揚,對表述不清或無法正確理解的內容進行講解,直至患者明白為止,確保其掌握飲食相關知識。④監督執行:每日查房時詢問患者飲食情況,對其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與指導。1.3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后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差異。(2)使用科室自制健康行為評價量表評估患者健康行為,包括遵醫服藥、血壓監測、飲食及運動管理四個維度,各項分值0-25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健康行為越好,該量表效度0.751。(3)記錄兩組妊娠結局,包括重癥子癇、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